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合集下载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发酵过程泡沫的控制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摘要:泡沫对发酵过程产生多种不利因素,是影响发酵过程重要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泡沫的性质,以及泡沫消除的方式进行论述。

并阐述了消泡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新型的化学消泡技术。

关键词:发酵、泡沫、消泡剂、活性剂一、泡沫产生的原因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产生泡沫的首要条件是气体和液体发生接触。

而且只有气体与液体连续、充分地接触才会产生过量的泡沫。

,按产生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①外界引入,在通气过程中,伴随机械搅拌、空气被分成细小的气泡,从溶氧的角度讲,气泡越细越好,使空气中的氧和发酵液中的CO2能充分的进行交换,这些气泡升到发酵液面时无法及时消除而形成泡沫。

②由发酵液内部产生微生物在进行发酵活动时,往往产生一些气体,如CO2,这些代谢气体凝结形成气泡,冒出到发酵液面,成为发酵泡沫,菌体代谢越旺盛,这部分泡沫的产生量越多。

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以及性质对泡沫也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就多而持久二、泡沫的性质:泡沫是气体被分散在少量液体中的胶体体系。

泡沫间被一层液膜隔开而彼此不相连通。

发酵过程中所遇到的泡沫,其分散相是无菌空气和代谢气体,连续相是发酵液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1、泡径大小通常情况下大泡易于破灭,寿命较长的都是小泡,另一方面,气泡只有上升到液面才能够在破灭之后减少泡沫体积,所以气泡越小,上升速度越慢。

小气泡上升慢,给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提供充足的时间,增加了稳定性。

、2、溶液所含助泡物的类型和浓度(1)降低表面张力降低表面张力会降低相邻气泡间的压差。

压差小,小泡并入大泡的速度就慢,泡沫的稳定性就好。

(2)增加泡沫弹性泡沫液具有可以伸缩的称为“吉布斯弹性”的性质,对于泡沫稳定性来说表面活性剂使液膜具有“吉布斯弹性”比降低表面张力更重要吉布斯曾对泡沫液弹性做如下定义:E=2AσE——膜弹性A——膜面积σ——表面张力(3)助泡剂浓度3,发酵液的粘度某些溶液,如蛋白质溶液,虽然表面张力不低,但因粘度很高,所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


• •
•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具有激活、增殖、成熟和分化 •
机体免疫细胞,抗病毒、抗肿瘤及增强机体免疫 功能的细胞因子。 全球氨基酸的年产量估计在50~80万吨,其中 2/3用于食品,其余大部分作动物词料添加剂用, 还有相当数量用于医药工业和作为合成化学试剂 的前体。重组DNA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提高棒杆 菌和其他工业生产菌种的氨基酸生产。 全球的微生物多糖的产值估计已超过10亿美元。 这类生物高分子属于胶体,其独特功能在于它们 可作为增稠剂、亲水胶体,用于水基系统中的乳 化、悬浮和稳定混合物。它们在温度、pH和盐浓 度大幅度变化的条件下仍能与其他系统相容,甚 至起协同增效作用。
2.提取质粒
从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提取质粒,质粒为环状。 此质粒将作为胰岛素基因的载体。 1.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 提取,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 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 2.煮沸裂解法:指用煮沸加热的方法裂解菌 体,以提取质粒。
3.基因重组
取出目的基因与质粒,先利用同种限制性内 切酶将质粒切开,再使用DNA连接酶将目的 基因与质粒“缝合”,形成一个能表达出胰 岛素的DNA质粒。

5.3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 5.3.1泡沫的产生及其影响 • 发酵过程中因通气搅拌与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以

及发酵液中糖、蛋白质和代谢物等稳定泡沫的物 质的存在,使发酵液含有一定数量的泡沫。 泡沫的存在可以增加气液接触表面,有利于氧的 传递。但也给发酵带来许多负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降低了发酵罐的装料系数。②增加了菌群的非 均一性。③增加了污染杂菌的机会。④大量起泡, 控制不及时,会引起产物的流失。③消泡剂的加 入有时会影响发酵或给提炼工序惹来麻烦。
• 5.3.3泡沫的控制 • 泡沫的控制方法可分为机械消沫和消泡剂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和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和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泡沫的形成和控制发酵过程中产生泡沫是由于发酵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液体中产生的气泡。

对于一些发酵工艺来说,泡沫的形成是正常的现象,但当泡沫过高时,会导致操作困难、影响发酵效果甚至引发事故。

因此,控制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些常见的发酵过程中形成泡沫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发酵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通过代谢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会在液体中形成气泡。

2.搅拌:发酵过程中的搅拌会增加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气泡的形成。

3.添加剂:有些发酵过程中需要添加剂,如泡沫剂、表面活性剂等,这些添加剂会导致气泡的形成。

针对泡沫过高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泡沫的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泡沫控制方法:1.控制发酵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发酵微生物,使其不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气泡。

2.控制发酵温度:温度的控制对于发酵过程很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泡沫过高。

因此,要合理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

3.控制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适当控制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搅拌,以减少气泡的形成。

4.添加抗泡剂: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抗泡剂,可以减少气泡的形成。

抗泡剂可以抑制气泡的集聚和稳定。

5.使用泡沫控制装置:在发酵过程中使用泡沫控制装置,如泡沫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自动检测和控制泡沫的高度。

总之,控制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发酵微生物、调节温度、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添加抗泡剂以及使用泡沫控制装置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发酵过程中的泡沫,确保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发酵工艺的泡沫控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控制,以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_陈坚_思考题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_陈坚_思考题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_陈坚_思考题第一章的复习思考题1,发酵及发酵工程的定义2,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的分类4,发酵产品的类型5,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6,发酵过程的组成7,发酵生产成立的条件8,发酵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大致年代9,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发酵工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的复习思考题1,微生物代谢调节和微生物代谢调控的概念2,为何要进行微生物的代谢调控3,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4,从本质上来说,微生物的代谢是通过哪两种方式来进行的5,酶合成调节的方式及其定义、机制6,酶活性调节的定义、方式7,有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方式有哪些8,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9,初级代谢的调节有哪几种方式10,次级代谢的调节方式11,提高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12,高浓度细胞培养的目的、原理、优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的复习思考题1,次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2,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类3,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模式4,在微生物的氢代谢过程中,关键的酶是什么酶,它有哪些类型5,氢效应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6,二氧化碳固定的概念、方式、生理意义7,什么是卡尔文循环,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第四章的复习思考题1,原料的定义及选择原则2,培养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如何进行培养基的设计3,为何要进行原料预处理及原料预处理的方法4,原料粉碎的目的和方法5,垂式粉碎机生产能力的计算6,干法粉碎和湿法粉碎工艺的比较7,原料输送的方法8,气流输送的原理、流程和优点9,颗粒在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中悬浮输送的机理10,气流输送中常用除尘装置有哪几种11,淀粉原料水-热处理的定义及目的12,淀粉的膨胀、糊化和液化13,在淀粉的水-热处理过程中有哪些反应(变化)是我们所不希望的14,淀粉的酶法液化和糖化工艺常用到的酶有哪些及各自的作用专一性15,酶法液化的工艺有哪几种及各自的优缺点16,淀粉液化效果的标准17,淀粉糖化的定义和目的18,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实际收率和淀粉转化率的定义及计算19,DE值的定义20,淀粉糖化的工艺有哪几种,比较各自的优缺点21,糖蜜原料的来源、特点及常用的处理方法22,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前提物质、抑制剂和促进剂为何能提高产物的产量第五章的复习思考题1,何谓培养基的灭菌,它和消毒有和区别2,常用的灭菌方法3,致死温度、微生物热阻的定义4,湿热灭菌的原理和优点5,从工程角度看,设计一个培养基的湿热灭菌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6,根据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方程和温度对微生物热死灭常熟(K)的影响,论述为什么采用高温短时间灭菌既有利于杀灭微生物又有利于减少营养物质的破坏7,间歇灭菌的成功的要素及注意事项8,常用的连续灭菌工艺有哪几种9,连续灭菌和间歇灭菌的比较10,影响灭菌的因素第六章的复习思考题1,何谓无菌空气,发酵工业对空气无菌程度的要求2,空气含菌量的测定方法3,空气除菌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4,介质过滤除菌的定义,机理;过滤介质的类型5,常见的空气过滤除菌工艺流程的分析计算6,过滤效率、对数穿透律7,传统空气过滤除菌工艺中的主要设备有哪些8,新型的空气过滤器有哪些,有何优点9,空气贮罐的作用是什么,其大小如何确定第七章的复习思考题1,种子的扩大培养的定义。

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

3搅拌热:液体之间 液体和设备之间的摩 擦
(4)蒸发热:发酵过程中以蒸汽形式散发 到发酵罐的液面;由排气管带走的热量
(5)辐射热:罐内外温差,使发酵液中有 部分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
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dx x x dt
1 dx x dt
当μ>>α时;α可忽略,微生物处于生长状态 μ α皆与T有关, 其关系均可用阿累尼乌斯公式描述:
3 参数检测
❖ 参数检测方法 细胞浓度的测量
化学法:如DNA RNA分析等 物理法:如重量分析、分光光度分析、
浊度分析等
➢ 新技术:以电容法为测量原理的在线 活细胞浓度测量传感器
原位活细胞在线检测仪
二 代谢调控在发酵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 初级代谢物的生产调节
初级代谢物:指一类低分子量的终点产物及这些 终点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体
3 参数检测
参数的测量形式 ➢ 离线测量:基质糖 脂类、无机盐等、前体和代谢产物
(抗生素、酶、有机酸、氨基酸等) ➢ 在线测量:如T 、pH、DO、溶解CO2、尾气CO2、黏度、
搅拌转速等 优点:及时、省力;可从繁琐操作中解脱出来,便于
计算机控制 困难:传感器要求较高。
3 参数检测
❖ 对传感器的要求 能经受高压蒸汽灭菌; 传感器及其二次仪表具有长期稳定性; 最好能在过程中随时校正;灵敏度好; 探头材料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 安装使用和维修方便; 解决探头敏感部位被物料反应液粘住 堵塞
2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生长阶段:pH相对于起始pH有上升或下降的 趋势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于产物合 成的范围
自溶阶段:pH又上升或下降
发酵液pH的改变对发酵的影响 1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原生质体膜的电荷改变;

制药工艺学题库

制药工艺学题库

简答题及论述题微生物发酵制药章节1微生物发酵过程分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答:微生物发酵分三个时期,分别是菌体生长期,产物合成期和菌体自溶期。

菌体生长期的特点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菌体的数量快速增加维持到一定的数量保持不变。

产物合成期的特点是产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速率加快,直最大高峰合成能力维持在一定水平。

菌体自溶期的特点是菌体开始衰老,细胞开始自溶产物合成能力衰退,生产速率减慢。

2生产菌种选育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如何选择应用?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然分离发现新菌种二,自然选育稳定生产菌种三,诱变育种改良菌种四,杂交育种创新菌种五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菌种,六合成生物学定制菌种。

自然分离发现新菌种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处理,缺点是操作繁琐不易获得新菌种。

自然选育稳定生产菌种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退化生产水平和提高产量,但效率及增产幅度低。

诱变育种改良菌种的特点是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相对简单,但缺乏定向性,要配合大规模的筛选工作。

杂交育种创新群种是具有定向性,但其技术难度高。

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菌种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高工艺控制方便,合成生物学定制育种特点是菌种生产能力高,药物的研发和高效生产量高。

3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方法?各有何优缺点?菌种的保存原理是其代谢处于不活跃状态,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保持原有特性,延长生命时限。

其主要保存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斜面低温保存二,液体石蜡密封保存三,砂土管保存,四冷冻干燥保存,五液氮保存。

其优缺点分别是斜面低温保存。

优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缺点是保存时间短,不能经常移植。

液体石蜡密封保存优点是保存时间长。

砂土管保存优点是保存时间长。

缺点是本方法只适宜于形成孢子和芽孢的菌种,不适用只有菌丝的真菌和无芽孢的细菌保存。

冷冻干燥保存的优点是保持细胞完整性,保存时间长,但对动物细胞的保存效果不好。

液氮保存的特点是目前最可靠的一种长期保存方法,可用于细菌,酵母和体外培养动物细胞,也是长期保存主种子批的主要方法。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所形成的产物,主要是与细胞生长有关的产物,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糖类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副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接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接种量:是指移入种子液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生理酸性物质: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生理碱性物质: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前体: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富集培养:指从微生物混合群开始,对特定种的数量比例不断增高而引向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法。

富集培养主要根据的碳源、氮源、pH、温度、和需氧量等生理因素控制。

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临界氧:指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分批发酵: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连续发酵: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诱导:凡是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阻遏:凡是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发酵过程的控制

发酵过程的控制

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到达 35 ℃
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顿,只产生四环素。
4、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
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
吸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
五、最适温度的控制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来选择 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
在发酵30h,一次性参加0.1%、0.2%、0.3%、0.4%的次黄嘌呤 对鸟苷产量的影响
第五节 菌体浓度与基质对发酵的影响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菌体浓度与菌体生长速率直接相关 菌体浓度的大小影响产物的得率 控制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来控制菌体浓

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1、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容易实现自动控制 1、化学消泡机理 消泡剂外表张力低,使气泡膜局部的外表张力降低,
使得平衡受到破坏
2、消泡剂选择的依据及常用的消泡剂种类 〔1〕选用依据: ①外表活性剂 ②对气-液界面的散布系数必须足够大 ③无毒害性,且不影响发酵菌体; ④不干扰各种测量仪表的使用; ⑤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⑥来源方便,本钱低
二、发酵热的测量及计算
发酵热的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利用热交换原理,测量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 却水进出口温度,根据
Q发酵 = qvC〔t2 – t1〕/V;
qv为冷却水体积流量,L/h;C为水的比热容,kJ/kg ℃;V为发酵液体积,m3
②利用温度变化率:先使罐温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量温度 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根据
异亮氨酸发酵
不同pH控制方式对目的突变株ISw330异亮氨酸摇 瓶发酵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1〞表示只加CaC03 控制pH值,“2〞表示只加尿素控制,“3〞表示 CaC03和尿素联合控制pH值。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1 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形成条件:气-液两相共存;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存在;发酵过程中泡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所占的比例特别大,与液体有较明显的界限,如发酵前期的泡沫;❖另一种是发酵液中的泡沫,又称流态泡沫(fluid foam),分散在发酵液中,比较稳定,与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实质: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

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G=γ△A△G——自由能的变化△A——表面积的变化γ——比表面能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

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

例如:半径1cm厚0.001cm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25cm2;可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cm2,相差上百倍。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大。

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发酵前期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采用较小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再逐步加大。

→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前期培养基营养丰富粘度大,产泡沫多而持久。

例: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倍。

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搅拌开。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

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4)灭菌质量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泡沫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规律:❖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发酵早期,起泡后稳定地下降,以后保持恒定;❖发酵前期,泡沫稍微降低后又开始回升;❖发酵开始起泡能力低,以后上升;泡沫体系的三阶段变化(1)气泡大小分布的变化液膜包裹的一个气泡,就像一个吹鼓了的气球。

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控制简述

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控制简述

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控制简述罗宗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摘要: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发酵工艺分为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三种类型,其中流加发酵在生产和科研上应用最为广泛。

在发酵工艺中反映发酵过程变化的参数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生物学参数三大类,这些参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发酵工业的生产率和产物品质。

本文从对发酵工艺过程影响较大的发酵温度、pH值、溶解氧、泡沫、菌体浓度和基质、发酵时间等6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发酵工艺的控制,为实现发酵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发酵工艺变化参数影响和控制发酵是指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长培养和化学变化,大量产生和积累专门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酿酒、制醋的发酵技术,那时候发酵完全属于天然发酵。

20 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抗菌素工业兴起,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建立了深层通气发酵技术。

1957年,日本微生物生产谷氨酸盐(味精)发酵成功,大大推动了发酵工程的发展。

70年代开始,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过程技术的开发,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使发酵工程从单一依靠碳水化合物(淀粉)向非碳水化合物过渡,从单纯依靠农产品发展到利用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烷烃等原料的开发。

80年代,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微生物学家开始用数学、动力学、化工工程原理、计算机技术对发酵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人们能按需要设计和培育各种工程菌,在大大提高发酵工程的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使发酵技术实现新的革命。

发酵过程中,为了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需要对有关工艺参数进行定期取样测定或进行连续测量。

影响发酵过程发的因素很多,包括物理的(如温度、搅拌转速、空气压力、空气流量、表观粘度、浊度、料液流量等),化学的(如质浓度、pH、产物浓度、溶解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废气中氧及二氧化碳浓度、核酸量等)和生物的(如菌丝形态、菌浓度、菌体比生长速率、基质消耗速率、关键酶活力等)三大类。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3。

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4。

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二、思考题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发酵工艺重点知识

发酵工艺重点知识

发酵⼯艺重点知识绪论发酵:⼴义——通过微⽣物的培养使某种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本⾝⼤量积累的过程。

狭义——厌氧微⽣物或兼性厌氧微⽣物在⽆氧条件下进⾏能量代谢并获得能量的⼀种⽅式。

发酵⾷品:是指经过微⽣物(细菌、酵母和霉菌)或酶的作⽤,使加⼯原料发⽣⼀系列⽣物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和特有风格的⾷品。

(酒:酵母,酸奶:乳酸菌,醋:醋酸菌等)功⽤:与普通⾷品相⽐,发酵⾷品作⽤:(1)保留原来⾷物中的活性成分,分解某些对⼈体不利的因⼦。

(2)提⾼⾷物营养素的利⽤程度。

(3)VB12较为丰富。

(4)脂肪含量较低。

(5)有⼀定的保健作⽤。

发酵⼯业:指利⽤⽣物的⽣命活动产⽣的酶,将⽆机或有机原料进⾏酶加⼯,获得产品的⼯业。

(产品包括⾷品、保健品药品、⽣物制品等。

)与化学⼯业相⽐,⾷品发酵与酿造的特点:安全简单原料⼴泛反应专⼀代谢多样易受污染菌种选育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微⽣物杂交育种含义、使⽤的培养基、⽅法含义: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通过吻合(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杂交育种⽬的:(1)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交换和重新组合,从⽽改变原有菌株的遗传物质基础,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

(2)把不同菌株的优良性状汇集重组体菌株中,提⾼产量和质量,甚⾄改变菌种特性,获得新的品种。

(3)获得的重组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得以提⾼和恢复,以便重新使⽤诱变⽅法进⾏选育。

在杂交育种中通常使⽤的培养基(1)完全培养基(CM):含有糖类、多种氨基酸、维⽣素及核酸碱基及⽆机盐等⽐较完全的营养基质,野⽣型和营养缺陷型菌株均可⽣长。

(2) 基本培养基(MM):只含纯的碳源、⽆机氮和⽆机盐类,不含有氨基酸、维⽣素、核苷酸等有机营养物,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在其上⽣长,只允许野⽣型⽣长。

(3) 有限培养基(LM):在基本培养基或蒸馏⽔中含有10%⼀20%完全培养基成分。

(4) 补充培养基(SM) (鉴别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知成分的氨基酸、维⽣素等,通常⽤作鉴别分离⼦。

谷氨酸生产的培养基和发酵工艺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

谷氨酸生产的培养基和发酵工艺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

谷氨酸生产的培养基和发酵工艺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摘要:谷氨酸非人体所必需氨基酸,但它参与许多代谢过程,因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谷氨酸能与血氨结合生成谷酰胺,接触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毒害作用,另外谷氨酸单钠盐有很强烈的鲜味,是重要的调味品。

关键词:谷氨酸发酵影响因素工艺控制谷氨酸发酵主要原料有淀粉、甘蔗蜜糖、甜菜蜜糖等,国内多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谷氨酸。

谷氨可通过谷氨酸生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步是将原料淀粉水解成糖,即糖化作用,第二步是将糖在谷氨酸菌的作用下发酵成谷氨酸。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有EMP途径、HM途径、TCA途径、乙醛酸循环、伍德—沃克反应等。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

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二、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有:1、有催化固定CO2的二羧酸合成酶;2、a—酮戊二酸脱氢酶的活性很弱,这样有利于a—酮戊二酸的蓄积;3、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很强,而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不能太强,这样有利于谷氨酸前提物a—酮戊二酸的合成,满足合成谷氨酸的需要;4、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高,这样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5、谷氨酸生产菌经呼吸链氧化的能力要求弱;6、菌体本身进一步分解转化和利用谷氨酸的能力低下,利于谷氨酸的蓄积。

三、谷氨酸发酵工艺谷氨酸生产菌能在菌体外大量积累谷氨酸是由于菌体代谢调节处于异常状态,只有具特异性生理特征的菌体才能大量积累谷氨酸,这样的菌体对环境条件是敏感。

谷氨酸发酵是建立在容易变动的代谢平衡上,是受多种条件支配的。

发酵制药工艺过程的控制及操作培训试卷

发酵制药工艺过程的控制及操作培训试卷

312车间发酵工艺过程的控制及操作培训试卷一、选择题1.连续流加和分批培养技术均用于( B )A 巴斯德消毒大量牛奶B 生产工业量的微生物发酵C 进行常规平板计数技术D 进行膜过滤技术2.发酵过程中,不会直接引起pH变化的是(C)A.营养物质的消耗B.微生物呼出的CO2C.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D.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3.在实际生产中,对数期的长短取决于(A)①培养罐的大小②接种量的大小③培养基的多少④代谢产物合成的多少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4.通过影响微生物膜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是(D)A.温度B. pHC.氧含量D.前三者的共同作用二、填空题1.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适应期、对数生长期、稳定器和衰老期四个生长时期。

2. 接种后若泡沫高,可适当降低空气流量和提高罐压。

3. 发酵前期若溶氧低,常用的调控措施有增大空气流量、提高搅拌转速、适当提高罐压、降低罐温和调节补料速率。

4. 发酵罐交接时应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搅拌及电机有无异响,电机电流是否在工艺控制范围内;设备、管道阀门有无泄漏;查看现场安全卫生,设备表面干净,地面无油污、积水及杂物。

三、名词解释1. 分批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2. 连续培养:是采用有效的措施让微生物在某特定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发酵过程中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以及泡沫的控制方法。

答:(1)、泡沫对发酵的影响:泡沫的持久存在影响着微生物对氧的吸收,妨碍二氧化碳的排除,因而破坏其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发酵;使发酵液的装料系数减少。

由于泡沫大量生成,致使培养液的容量一般只能等于种子罐容量的一半左右,大大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

大量的泡沫易造成逃液。

增加污染杂菌的机会。

造成巨大损失。

(2)、泡沫的控制方法:减少培养基中易起泡、粘度大的成分,适当减少通气量及搅拌转速,采用消泡剂消泡,采用机械消泡(罐内装置和罐外装置)。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定期搅拌:通过定期搅拌可以破坏发酵液表面的泡沫,同时使酵母能均匀分布在发酵液中,有利于菌体和产品的分离。

2. 使用消泡剂:可以在发酵液中添加适量的消泡剂,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面张力,抑制泡沫的产生或使已有的泡沫减少。

常见的消泡剂包括硅油、脂肪酸和其钠盐、非离子型消泡剂和有机硅消泡剂等。

3. 采用自动消泡系统:对于大型发酵罐,可以安装自动消泡系统,利用压缩空气等手段快速消除泡沫。

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泡沫,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发酵技术》课程标准

《发酵技术》课程标准

《发酵技术》课程标准《发酵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化工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性课程,是从事发酵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发酵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发酵的基本职业能力,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工2.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行业专家对生物技术专业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内容,以发酵工艺为主线,按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发酵产品的类型,按照各种产品生产流程过程确定原料选择、发酵、提取、等工作任务,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这些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2。

3.课程目标熟悉发酵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掌握发酵技术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习惯。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3.1 知识目标(1)掌握菌种选育、扩大培养以及发酵机制的必备理论;(2)掌握培养基生产;(3)掌握酒类(白酒、啤酒、葡萄酒、酒精)发醉、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微生物酶制剂发酵的原理;(4)掌握相关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

3.2 能力目标(1)会选择原料;(2)会菌种选育、分离、培养;(3)会配制培养基;(4)能够进行工艺参数控制和质量控制,生产出合格产品;(5)能够根据产品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提取方法;(6)能操作各种发酵设备。

3.3 素质目标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学生自学和要点提示。

课程内容包括:从事发酵生产的基本技能知识,常见发酵产品的生产操作和质量控制的技能知识。

从理论上解释生产中常见的发酵产品实际问题的技能与知识,初步设计工艺路线和质量项目的技能与知识。

发酵工程——精选推荐

发酵工程——精选推荐

发酵⼯程1)接种龄:接种龄是指种⼦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下⼀级种⼦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2)接种量:指移⼊的种⼦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例。

临界溶解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3)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物在⽣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中去,⽽其⾃⾝的结构并没有多⼤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前体⽽有较⼤的提⾼。

4)产物促进剂:所谓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细胞⽣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前体,但加⼊后却能提⾼产量的添加剂。

5)淀粉糊化:指淀粉受热后,淀粉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即使停⽌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的现象。

6)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细胞所消耗的氧⽓,mmol O2·g菌-1·h-17)摄氧率(耗氧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所需要的氧量。

mmol O2·L-1·h-1。

1) ⽣物反应器过程的多尺度理论指的是哪三个尺度?答:分⼦尺度、细胞尺度、反应器尺度2)发酵产品⽣产中尾⽓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尾⽓分析仪器主要有哪些?答:尾⽓CO2的测量和尾⽓氧的测定,分别采⽤不分光红外线⼆氧化碳测定仪(简称IR)和热磁氧分析仪来测定3 )推导单级连续培养过程达到稳定状态时⽐⽣长速率与稀释率的关系式µ = D答:单级连续培养是指⼀边补⼊新鲜料液⼀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

达到稳态后,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产物浓度,限制性基质浓度都是恒定的。

即⽐⽣长速率与稀释率的关系式µ = D。

1 ⼤多数微⽣物发酵过程在通⽓条件下容易形成泡沫,对泡沫的控制和消除通常采⽤的措施有哪些?答:泡沫的控制,可以采⽤三种途径:①调整培养基中的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或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如pH 值、温度、通⽓和搅拌)或者改变发酵⼯艺(如采⽤分次投料)来控制,以减少泡沫形成的机会。

发酵技术综合练习测试题(判断题)

发酵技术综合练习测试题(判断题)

课程题号题干题型答案发酵技术1在实验室中,皮肤溅上浓碱时,在用大量水冲洗后继而用5%小苏打溶液处理。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2使用干燥箱时,试剂和玻璃仪器应该分开烘干。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3天平室要经常敞开通风,以防室内过于潮湿。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4在微生物实验中,应保持肃静,不能随便吃东西,但可以抽烟。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5在无菌室穿的工作鞋、工作服和工作帽应放在无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6天平的感量偏大或过小时,应略调天平的水平螺丝。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7加减砝码必须关闭天平,取放称量物可不关闭。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8分析天平称出的是物体的重量。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9增加菌种的传代可以防止菌种的退化。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10我国的柠檬酸发酵采用的菌种是黑曲霉。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1菌种保存过程中要求不死亡、不污染杂菌和不退化。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2菌种退化主要由培养或菌种保藏条件引起的。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13菌种衰退就是指菌种无法生长繁殖。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14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故可以用低温的方法来保藏食品和菌种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5沙土管保藏法不适于保藏产生孢子的霉菌、放线菌判断题错发酵技术16保藏菌种,一般而言,温度越低,效果越好。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7细菌染色法有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种。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8球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19斜面冰箱保藏法是一种常用的永久的保藏菌种的方法。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20革兰氏染色中媒染的主要作用增加染色剂与菌体细胞的亲和力,使脱色时染色剂不易被洗脱。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21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后,呈红色的被称为阳性菌。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22涂片的厚度可能影响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23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

判断题对发酵技术24革兰氏染色中,如若脱色过度,阴性菌可能被误染成阳性菌。

判断题错发酵技术25细菌在中性的环境中带负电荷,用碱性染料(解离时带正电荷)如美兰、结晶紫等进行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技术中的泡沫的控制1 泡沫的产生、性质及变化形成条件:气-液两相共存;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存在;发酵过程中泡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酵液液面上的泡沫,气相所占的比例特别大,与液体有较明显的界限,如发酵前期的泡沫;❖另一种是发酵液中的泡沫,又称流态泡沫(fluid foam),分散在发酵液中,比较稳定,与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实质:气溶胶构成的胶体系统,其分散相是空气和代谢气,连续相是发酵液,泡沫间隔着一层液膜而被彼此分开不相连通。

泡沫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自发过程,总是从自由能较高的状态向自由能较低的状态变化。

起泡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如下:△G=γ△A△G——自由能的变化△A——表面积的变化γ——比表面能起泡时,液体表面积增加,△A为正值,因而△G为正值,也就是说,起泡过程不是自发过程。

另一方面,泡沫的气液界面非常大。

例如:半径1cm厚0.001cm的一个气泡,内外两面的气液界面达25cm2;可是,当其破灭为一个液滴后,表面积只有0.2cm2,相差上百倍。

泡沫破灭、合并的过程中,自由能减小的数值很大。

因此泡沫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终归会变成具有较小表面积的无泡状态。

发酵过程泡沫产生的原因(1)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发酵前期培养基成分丰富,易起泡。

→采用较小通气量及搅拌转速,再逐步加大。

→也可在基础料中加入消泡剂。

(2)培养基配比与原料组成前期培养基营养丰富粘度大,产泡沫多而持久。

例:在50L罐中投料10L,成分为淀粉水解糖、豆饼水解液、玉米浆等,搅拌900 rpm,通气,泡沫生成量为培养基的2倍。

如培养基适当稀一些,接种量大一些,生长速度快些,前期就容易搅拌开。

(3)菌种、种子质量和接种量菌种质量好,生长速度快,可溶性氮源较快被利用,泡沫产生几率也就少。

菌种生长慢的可以加大接种量(4)灭菌质量培养基灭菌质量不好,糖氮被破坏,抑制微生物生长,使种子菌丝自溶,产生大量泡沫,加消泡剂也无效。

泡沫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规律:❖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发酵早期,起泡后稳定地下降,以后保持恒定;❖发酵前期,泡沫稍微降低后又开始回升;❖发酵开始起泡能力低,以后上升;泡沫体系的三阶段变化(1)气泡大小分布的变化液膜包裹的一个气泡,就像一个吹鼓了的气球。

由于气球膜有收缩力,所以气球中压力大于气球外的压力;同样气泡膜有表面张力,气泡中压力大于气泡外的压力。

气泡大小的再分布,就是由气泡膜内气体的压力变化引起的。

气泡中气体压力的大小,依赖气泡膜的曲率半径(2)气泡液膜变薄取一杯泡沫,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在杯底部出现一些液体,而逐渐形成液相及液面上的泡沫相这样具有界面的两层。

底部出现的液体一部分是泡沫破灭形成的,一部分是气泡膜变薄,排出液体形成的。

泡沫生成初期,泡沫液还比较厚,以后因蒸发排液而变薄,泡沫液会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排液,泡沫液随时间延续而变薄。

(3)泡沫破灭泡沫由于排液,液量过少,表面张力降低,液膜会急剧变薄,最后液膜会变得十分脆弱,以至分子的热运动都可以引起气泡破裂。

因此只要泡沫液变薄到一定程度,泡沫即瞬间破灭。

泡沫层内部的小气泡破灭后,虽一时还不能导致气液分离,只是合并成大气泡,但排液过程使泡膜液量大幅度减少,使合并成的大气泡快速地破灭,最后泡沫体系崩溃,气液分离。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引起危害,需要消除的,只是稳定的泡沫。

泡沫的稳定性受液体、气体许多性质的影响。

不同介质的泡沫,稳定程度相差很多,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概括国内外研究者的说法,主要因素一下几种1)泡径大小大泡易于破灭,寿命较长的的都是小泡。

因为:✓泡越小,合并成大气泡的历程就越长;✓小气泡的泡膜中所含液量相对比较大,所以较能经受液体流失所造成的稳定性的损失;✓气泡越小,上升速度越慢,给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提供充足的时间,增加了稳定性。

2)溶液所含助泡物的类型和浓度(1)降低表面张力降低表面张力会降低相邻气泡间的压差。

压差小,小泡并入大泡的速度就慢,泡沫的稳定性就好。

(2)增加泡沫弹性助泡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气液界面上,使表面层的组分与液相组分产生差别,因而使泡沫液具有弹性。

(3)助泡剂浓度溶液中助泡剂浓度增加,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就增加,液膜弹性随之增加,泡沫稳定性增高。

到达临界胶束浓度后,气液界面上的定向排列“饱和”,弹性不会再增加。

3)起泡液的粘度某些溶液,如蛋白质溶液,虽然表面张力不高,但因粘度很高,所产生的泡沫非常稳定。

因为粘稠的液膜,有助于吸收外力的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使泡沫能持久一些。

液体粘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比表面张力的影响还要大。

4)其它*温度表面张力最低值时的浓度随温度变化。

*pH 影响助泡剂的溶解度和表层的吸附状态*表面电荷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离子间静电的排斥,阻碍着离子彼此接近,减少排液速度,延缓泡沫变薄过程,使泡沫稳定。

2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1)降低生产能力在发酵罐中,为了容纳泡沫,防止溢出而降低装量2)引起原料浪费如果设备容积不能留有容纳泡沫的余地,气泡会引起原料流失,造成浪费。

3)影响菌的呼吸如果气泡稳定,不破碎,那么随着微生物的呼吸,气泡中充满二氧化碳,而且又不能与空气中氧进行交换,这样就影响了菌的呼吸。

4)引起染菌由于泡沫增多而引起逃液,于是在排气管中粘上培养基,就会长菌。

随着时间延长,杂菌会长入发酵罐而造成染菌。

大量泡沫由罐顶进一步渗到轴封,轴封处的润滑油可起点消泡作用,从轴封处落下的泡沫往往引起杂菌污染。

3 泡沫的控制泡沫的控制,可以采用三种途径:①调整培养基中的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或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如pH值、温度、通气和搅拌)或者改变发酵工艺(如采用分次投料)来控制,以减少泡沫形成的机会。

但这些方法的效果有一定的限度。

②采用机械消泡或消泡剂消泡这两种方法来消除已形成的泡沫:通过化学方法,降低泡沫液膜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灭;利用物理方法,使泡沫液膜的局部受力,打破液膜原来受力平衡而破裂。

③采用菌种选育的方法,筛选不产生流态泡沫的菌种,来消除起泡的内在因素如:杂交选育不产流态泡沫的土霉素生产菌株对于已形成的泡沫,工业上可以采用机械消泡和化学消泡剂消泡或两者同时使用消泡。

化学消泡这是利用外界加入消泡剂,使泡沫破裂的方法。

消泡剂都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或者是降低泡沫液膜的机械强度,或者是降低液膜的表面黏度,或者兼有两者的作用,达到破裂泡沫的目的。

如聚氧乙烯氧丙烯甘油(GPE)的表面张力仅为3.3×10-2 N/m,而青霉素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为(6.0~6.8)×10-2 N/m。

1)消泡剂的作用机理为了弄清消泡剂如何发挥作用,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泡剂,需要了解消泡剂的作用机制及一般性质。

分别介绍在消泡剂发展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罗氏假说以及其它几种消泡剂的作用机理。

铺展系数S:S=σF-σFA-σAσF——起泡介质的表面张力σFA——消泡剂与起泡介质的界面张力σA——消泡剂的表面张力以铺展系数S值的正负判断消泡剂是否能够在泡沫上扩展。

美国胶体化学家罗斯(Ross,S.)提出假说:在溶液中,溶解状态的溶质是稳泡剂;不溶状态的溶质,当浸入系数与铺展系数均为正值时即是消泡剂。

罗斯认为,消泡剂的分子团,即一小滴,一接触泡沫,首先便是浸入,之后在泡沫上扩展,局部变薄而破裂。

当浸入系数和铺展系数均为负值时,小滴既不浸入也不扩展;当浸入系数大于零,铺展系数为负数时小滴成棱镜状,不铺展;只有二者均为正值时才可能是消泡剂,这种假说为消泡剂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2)与稳泡因素有关的几种消泡机理a、消泡剂可使泡沫液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因而导致泡沫破灭希勒(Shearer,L.T)和艾克斯(Akers,W.W.)在油体系中研究聚硅氧烷油的消泡过程。

他们对泡沫体系以1/1000秒的速度连续拍照,照片放大100倍日本高野信之提出类似的观点:在起泡液中分散的消泡剂颗粒,随着泡沫液变薄,露到表面,因消泡剂表面张力比泡沫液低,该处受到周围的拉伸、牵引。

不断变薄,最后破灭。

把高级醇或植物油洒在泡沫上,当其附着到泡沫上,即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

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降低只限于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表面张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展,最后破裂。

b、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稳泡因素中谈到,因泡膜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具有斯弹性,当受到外部压力时有自愈作用。

消泡剂能破坏泡膜的这种弹性。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的泡沫,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定向排列形成双电层,借助排斥作用阻碍泡沫合并而使泡沫稳定。

这种性质的泡沫,只需向体系中加入一种离子电荷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甚至本身也是助泡剂,就可降低泡沫稳定性。

这是因为两种表面活性剂彼此干扰,妨碍在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破坏了膜弹性,因而产生消泡作用。

C、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泡沫液厚泡沫弹性好,自愈效应强;泡膜排液速率反映泡沫的稳定性。

起泡体系的粘度越高,排液速度越低,如蛋白质溶液,肽链之间能够形成氢键;有些表面活性剂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能减少泡沫中的排液,起到稳泡作用。

加入不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取代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使排液加快。

d 表面活性剂吸附层与泡膜上两吸附层当中的泡膜液之间亲和力的强弱;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反映这种亲和性,高HLB的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强,易于使吸附层之间的水随着迁移,是稳泡剂;低HLB值的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弱,不易使吸附层之间的水随着迁移,往往是消泡剂。

亲水性弱的低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取代了亲水性强的高HLB值的表面活性剂,能使泡膜吸附层之间的水不随吸附层迁移,从而促进泡膜排液,起到消泡作用破泡剂与抑泡剂的区别(1)消泡剂可分为破泡剂和抑泡剂➢破泡剂:是加到已形成的泡沫中,使泡沫破灭的添加剂。

如低级醇、天然油脂。

一般来说,破泡剂都是其分子的亲液端与起泡液亲和性较强,在起泡液中分散较快的物质。

这类消泡剂随着时间的延续,迅速降低效率,并且当温度上升时,因溶解度增加,消泡效率会下降。

➢抑泡剂:是发泡前预先添加而阻止发泡的添加剂。

聚醚及有机硅等属于抑泡剂。

一般是分子与气泡液亲和性很弱的难溶或不溶的液体(2)作用机理上的区别破泡剂的破泡机理大致有二种。

第一,吸附助泡剂,加入电解质,瓦解双电层,及使助泡物被增溶等机理,这样就破坏助泡物的稳泡作用。

在这些过程中消泡剂发挥一次消泡作用就被消耗。

同时消耗掉相应的助泡物。

第二,低级醇等溶解性较大的消泡剂,加到气泡液中局部降低表面张力,发挥破泡作用,同时本身不断破为碎块,陆续溶解而失去破泡作用。

破泡过程中,破泡剂不断失效、消耗,而助泡剂却不受影响抑泡机理:一般认为抑泡剂分子在气液界面上优先被吸附,它比助泡剂的表面活性更强,更易吸附到泡膜上,但是由于本身不赋予泡膜弹性,所以不具备稳泡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