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深入解读及拓展
(一)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⑫。

一.重点词语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雨:yǔ,(古今异义)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
果:果然。

亡:丢失。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篇短小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积极方面: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消极方面:进言时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所以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儿子聪明,而怀疑盗贼是邻父。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很大影响。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三.深入拓展
韩非子在《说难》里讲述这个故事,到底用意何在呢?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
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明确】:《说难》题目意为“进说之难”,即向他人进言之不易,也就是论述游说之术。

◎补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注:“夫说者,有逆顺之机,顺以招福,逆而制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以此说之,所以难也。


韩非在《说难》篇中,剖析了身为人主的种种可怕心理,认为游说最难的就是去揣摩人主的心理,所以告诫那些游说之士不要犯上怒,也即游说之妙就在于曲意迎合主子,这样直接露骨的论述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总结】:不仅关系的亲疏,即使是情感的变化都影响着对事物的判断。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着。

也就出现了“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的矛盾。

所以一部分人学会了沉默,变得世故圆滑;一部分人开始说假话,逢迎拍马,成就了许多小人;还有一部分人想办法攀亲,或者当“儿子”,这样再说什么就不会被怀疑有什么动机了。

很多“智者”一旦接触到“人情”,便失去了判断力,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再客观,甚至相当荒谬。

我们不能不呼唤理性了。

(二)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重点词语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通“讵”,难道;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

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古义指十分之九。

意思是绝大部分。

独以:仅仅因为。

富:富有,充足。

这里作“有许多”讲
故:名词,缘故。

其父: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

父:fǔ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读第三声。

二、寓意:中国人的朴素辩证法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常将“置之死地而后生”、“天人合一”、“否极泰来”和“物极必反”等挂嘴边,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中国人是天生讲究朴素辨证法的民族,中国文化中的太极八卦更是这种朴素辨证哲学的代表。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古代寓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成了固定常用的成语。

《老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传递给我们的也许就是这种神福祸相对论,要我们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这位失马的塞翁,既让我们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让我们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

三.深入拓展
《塞翁失马》的另外三点
这则寓言的寓意揭示并不困难,作为朴素辩证法的形象表述,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几乎具有某种符号的意义。

这里说三点。

一、既然祸福是互相转化,相依相存的,那么,是不是遇到了“祸”,我们也只需要静待转机呢?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任何哲学道理都是从现实世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一般都会有所动作,通过努力来改变,或者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另一方面的力量和契机,来改变一些事情。

如果我们一味消极等待,也许机缘来临,我们也没有办法抓住。

所以说,我们要从积极意义方面来理解这种辩证的观点,积极创造条件完成由祸到福的变化,积极努力防止由“福”到“祸”的负面效应。

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善术者”,是一个能够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人,所以他能够淡然面对祸福的变化,如果不是这么一个人,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善术者”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身份,故事中,他是洞明世事的,面对祸福变化了然于胸。

即使不是这么一个人,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不会改变的,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不会变的。

不过,尽管世界不变,但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世界观”的变了,生活的态度就会变化,心理认知会变化,甚至可能影响到祸福变化后的生活状态。

所以说,能够“善术”,就相当于我们拥有了正确的认识论观点,有了正确的世界观,能够预知未来的变化,这样指导自己的行动,会对于人生更有意义。

三、这篇文章的结尾是“父子相保”,并且以此为“福”,好像和中国人的传统的英勇抵抗壮烈牺牲等的精神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这一点要从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说起。

作者刘安,是景帝的儿子,是黄老学说的坚决拥护者,《淮南子》也是道家著名著作。

西汉从高祖到文景,是以道家学说作为主导思想的,“垂拱而治”“文景之治”,都是对于当时统治者的写照,用现在的说法是“小政府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武帝当政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逐渐式微,中国人的思想终于一统于儒家伦理之下。

这则故事中,作者赞扬道家的“全身远祸”的观点,重视个体,尊重生命,与儒家重视集体与国家,“舍身取义”,是不相同的。

我们不需去评判这些观
点哪个更正确,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也曾有过“百花齐发”的时期,有过多元化的观点,很早就有过思想解放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