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行政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些行政化措施可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本文将对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去行政化的途径选择。
一、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表现形式1、行政层层对学校的干涉在我国高校中,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层级多,涉及面广。
相应的,各级行政部门也会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干涉,动辄给高校施加压力。
2、高校管理体制僵化高校管理体制对人才的使用和创新的支持不够,处理问题往往缺乏灵活性,体制僵化。
在教育行政体制未有改变前,高校将难以获得模式创新,缺少方便有效地行政服务。
3、高校内部精神封闭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和学生内部形成比较封闭的思维模式,产生拘束思想和行为的副作用,在知识创新、科学进步等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
二、去行政化途径选择1、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强化高校的负责权,让高校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教学科研规划自主运作,自主招生和教学改革等由高校自己制定落实,形成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现教师的聘任和升迁更多看重教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而非仅仅关注行政企图和经济基础。
3、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高校行政理念改革,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高校内部教学科研规划及教育教学自主权,平衡本校管理与外部干涉的关系。
4、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校内部严重的违规行为,监管力度必须维持高度的紧张状态,严格追究信息公开、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监督责任,从制度到实践严厉打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权力独裁等严重行政化现象,确保高校内部管理有序,规范。
综上,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应识别并加强引起重视,认真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坚决反对行政权力滥用,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并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顺畅、顺畅的创业创新运作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转型分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转型分析前言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高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当前,高校管理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去行政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高校管理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加强教学、科研及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的方向转型,这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概念、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管理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一些启示。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概念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是指高校管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专业化、把握核心、人本治校”等方向转型的过程。
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加强教学、科研及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的方向转变。
2.由高校管理层在单独依法行政的模式下,向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转变。
3.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到以学术治校为主的方向转变。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原因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趋势,是伴随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鉴于高校的特殊性质,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自身发展需要。
高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业化和创新能力,而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
2.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会降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因此需要进行转型。
3.教育改革需求。
当前教育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去行政化的转型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也需要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主动变革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影响高校管理向去行政化的转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
去行政化的转型,有利于高校加强教学和科研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2.改善管理效率。
去行政化的转型,可以消除冗长而低效的管理模式,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增强高校竞争力。
去行政化的转型,有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分析、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探讨、推进去行政化的方式和措施以及关键难点和挑战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高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行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多的行政管理干扰了教学科研活动、冗余劳动力浪费了资源等方面。
去行政化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推进去行政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管理流程等。
在实践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关键难点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克服。
展望未来,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将进一步深化,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必要性探讨,推进方式,难点挑战,展望1. 引言1.1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主要是指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剥离过多的行政性质,转向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行政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地去除行政机构或职能,而是要求高校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导向。
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高校管理更加灵活、透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去行政化也需要高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高校管理现状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通过对行政化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的实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其办学使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背景介绍:高校管理现状在当今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职责。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学行政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过多的行政机构和繁杂的行政事务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学术自由、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建议大学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实现学术自治的目标。
要明确大学的定位和任务。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推进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
大学的行政机构和行政事务应该紧密围绕这些核心任务展开,避免涉及过多无关的行政事务。
要简化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目前许多大学的行政机构层级复杂,职能重复,导致决策繁琐,效率低下。
建议将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进行合理划分,减少层级,避免重复,提高工作效率。
也要加强对行政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能够真正为学术教育服务。
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大学的行政机构和决策应该更加民主,吸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应该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明确权责,确保决策的透明和公正。
还需要加强对行政机构的监督,确保其不滥用权力。
建议大学可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行政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接受师生的投诉和意见。
第四,要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大学行政效能。
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对大学行政部门进行竞争和评比,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根据行政机构的工作表现进行奖惩,激励其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还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减少人为的错误和失误。
要加强学术自律和道德建设。
大学的行政机构要坚守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客观公正地对待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避免过度干预和介入。
行政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腐败和权力寻租行为。
只有大学行政机构真正走上“去行政化”的道路,才能够为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
只有真正实现学术自治,才能够发展出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希望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大学行政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还承担了相当多的管理和行政工作。
大学行政化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进行一些浅谈。
我们需要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是什么。
当前大学行政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机构过多,二是行政干预过于频繁,过度干预学术事务。
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实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要实现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
一是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是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培养,增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加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界定和分工。
大学的行政事务应当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学术事务的发展。
行政事务应当服从学术事务,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需要加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分权和分级管理。
要建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分离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以学术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自主权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自主权。
大学“去行政化”还需要加强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强化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监督。
大学要加强对外部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大学对社会的敬畏之心,让公众对大学的发展有更多的信任。
也需要加强社会对大学的监督,建立起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有效规范大学的行政行为。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还需要加强大学内部的文化塑造。
可以通过加强大学内部的文化建设和学术氛围的营造,让大学内部的管理者和教师都能够树立起真抓实干、以学术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高大家对学术的尊重和热爱,强化大学内部的学术氛围。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的发展和管理模式。
在中国的大学中,行政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给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当前的大学改革中,如何实现“去行政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大学的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素质。
现在的大学行政干部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和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
这是因为多年来大学行政职位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靠政治关系和行政级别,而忽视了干部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素质。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注重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的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和透明。
当前的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着极大的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的问题。
一些行政机构和干部滥用职权,利用行政资源和权力寻租和谋取私利,给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和阻碍。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加强行政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权力分立和有良好激励机制的行政体制,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大学的“去行政化”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监督。
大学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才培养。
政府在大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使大学能够自主决策和管理。
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需要大学和政府共同努力,厘清大学的使命定位,加强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公正化和透明化,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近年来,大学“去行政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行政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行政化给大学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人浮于事、负担过重、效率低下等。
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需要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
大学要强化教学为本的理念。
当前,很多大学过分注重行政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了大学教学不稳定、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要实现大学的“去行政化”,必须要优先教学工作,将教学放在首位。
大学应该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学工作中。
大学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激励和奖励那些有成就的教师。
只有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大学才能够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大学要优化治理结构。
大学现有的治理结构过于沉重,决策过程繁琐,导致了行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要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
可以适当减少层级,精简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
大学要加强规范化管理,明确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行政部门之间的重叠和冲突。
大学还可以加强内部沟通,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减少无谓的行政工作。
大学要加强专业化管理。
目前,很多大学的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导致了专业性不强、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学还可以引进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大学可以建立行政职位的专业化发展通道,鼓励行政人员在专业领域深耕并取得成绩,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大学要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参与。
大学是公共机构,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参与,以减少行政工作的滥用和浪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可以建立学生和教职工代表制度,增加他们在决策中的参与度。
大学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开展专业服务和社会服务,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推动大学的“去行政化”。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大学“去行政化”是指在大学组织与管理中,减少行政管理和冗余机构,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当前,大学行政化问题突出,给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了许多困扰。
浅谈如何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精简行政管理层次。
大学行政管理层次多、人员复杂、职能交叉,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行政管理层次体系,精简职能岗位,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决策效率。
要减少行政冗余机构。
当前,许多大学存在着不少冗余的行政机构,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
要深入剖析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合理调整和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精简冗余机构,确保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转。
要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必须具备自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和科技环境。
要推进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自主选择教学和科研内容,提倡项目制管理,让大学真正成为创新的热土。
要加强大学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
大学“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行政管理,而是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大学内部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与社会合作,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精简行政管理层次,减少行政冗余机构,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加强大学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才能够实现大学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创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高校的管理机构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高校多年来对行政化的推崇,导致高校过度依赖行政管理,管理机构日益庞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高校资源,而且对高校的创新发展产生阻碍。
因此,探讨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热点问题。
二、高校去行政化的定义高校去行政化是指高校将原本行政管理多余的职能和权力逐步剥离,推行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等管理模式,实现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与平衡。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原因1.高校过度依赖行政管理;2.高校管理机构庞大,资源浪费;3.高校行政管理不利于创新;4.高校越来越多地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更灵活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意义1.实现高效管理;2.节省高校资源;3.创新高校管理模式;4.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融合。
五、高校去行政化的实施途径1.推进高校校企合作,实现市场化运作;2.建立高校内部协调与沟通机制,优化资源配置;3.开展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瘦身计划,精简高校管理层级;4.建立高校内部创新团队,推行以学术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六、方案实施策略1.加强高校内部的学科建设,实现以学术为导向的管理模式;2.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校资源的优势性;3.加强高校校企合作,实现高效的市场化运作;4.建立高校内部管理与学术交流平台,处理好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管理与教学的协调与平衡。
七、总结高校去行政化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热点问题,探讨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深化我们对高校管理的认识,为高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1. 本文概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去行政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意义、挑战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从多个角度剖析大学“去行政化”面临的挑战,包括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等。
文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大学“去行政化”进程,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与外延大学“去行政化”这一概念,其核心在于重新界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
具体来说,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与政府关系的重新定位。
去行政化要求政府从直接管理大学转变为通过法律、政策、规划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大学的自主权。
(2)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
这包括取消行政级别,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让学术问题回归学术领域解决。
(3)强化大学的学术属性。
去行政化强调大学应回归学术本位,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非过分追求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
大学“去行政化”的外延,不仅局限于上述内涵,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配置的去行政化。
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应更多地基于学术需求和实际效果,而非行政指令。
(2)学术评价的去行政化。
学术评价应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实际贡献,而非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
(3)大学与社会互动的去行政化。
大学应更加开放,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而非局限于行政框架内。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内部管理模式、教育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等多个方面。
其目的在于,通过去行政化,使大学更好地发挥其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大学“去行政化”的历史背景与国际比较大学“去行政化”的概念并非新鲜事物,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
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讨
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行政化的
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行政化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
养等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高校需要走向去行政化的路径。
首先,高校需要积极推行内部民主管理。
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应该注重发挥教师、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教师
和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决策,发挥群众智慧,增强高校的透明度和公
正性。
高校要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代表参与各项管理事务,促进高校师生对高校管理的关注和理解,达到民主决策的目的。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学术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校应根据学科的
特点和需求,建立相应的学术管理机构,积极发挥学者的主导作用,遵循学术规范和“以学问为本、以人才为重”的原则,加强学术评
价体系的建设,重视学术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打破高校学科之间
的壁垒,加强学科交流与协作,推进跨学科研究等。
最后,高校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应按照学科
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科学设置招聘标准,采用公平公正
的选拔方式,重视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实现人
才的流动和交流。
高校也应强化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科研经费、设施、技术支持等必要条件,助力有潜力和才
华的年轻人成长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可以通过积极推行内部民主管理、加强学术运行机制建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实现。
这也为高
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行政工作的繁琐和复杂度日益加大,使得大学师生的工作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
因此,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实现“去行政化”的路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观。
首先,大学可以通过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实现“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在行政管理层面形成了太多的层级和区域,使得行政人员的数量暴增,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大学可以试着精简行政管理结构,并减少层级,简化程序,减少管理人员,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
同时,通过引入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系统来优化日常行政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也可以让教职员工更加关注他们的核心业务。
其次,大学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来实现“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的行政管理极为庞大和冗余,存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挤占了大学的开支预算。
因此,通过切实节约成本和减少浪费,大学可以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以满足大学的重要任务。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使用新技术来节约资源,比如大学应用虚拟教室等现代技术,节约教学成本,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大学可以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去行政化”。
一些大学的沟通渠道并不畅通,不方便师生交流和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可以采用创新方法和工具,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的沟通机制。
例如,大学可以通过与学生集体谈话、设立教育教学热线、开展线上互动、设置社交网络大厅等途径促进师生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的“去行政化”不仅需要进行结构优化和成本节约,还需要建立更加顺畅高效的沟通平台。
这可以为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能力和敏捷度,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高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去行政化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2.1 行政强制管理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些高校内,行政强制管理导致学校管理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了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效率低下问题。
这种现象存在着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责分配问题。
2.2 行政化管理导致选人用人不公一些高校存在着行政化管理方式下的人事任免不公的问题。
部分高校以行政级别为标准来选用人才,而不是按照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来选拔人才。
这种做法不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人才选拔的基本规律。
2.3 行政化管理导致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在一些高校中,行政化管理造成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学术评价的过度行政化,一些学术活动或成果的评价难以体现其真实水平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发展。
三、去行政化途径选择3.1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力量形成的这种问题。
3.2 建立高校管理-democratic化高校可以采取“打破学院、独立设立管理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等方式,使得管理层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到各学院、各部门的意见。
3.3 依据市场原则选择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应该依据市场原则,以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主,完全去除行政级别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四、结论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是高校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市场化选人用人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朝着更加自由开放和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其中,高校管理实现“去行政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文将分析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和现状,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
一、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必要性1. 提升高校管理效率高校管理中存在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例如文档审批、会议组织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投入。
如果可以实现“去行政化”,那么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开展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2. 增强高校活力和竞争力“去行政化”可以缩短高校决策的时间和流程,加速高校的响应速度。
当高校遇到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情况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增强高校的活力和竞争力。
3. 改善高校内部管理行政管理过多容易导致高校内部管理混乱,员工劳累过度,工作效率低下。
通过“去行政化”,可以让高校管理更加简洁、规范,从而改善学校内部管理。
二、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现状目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进程已经开始。
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去行政化”已经被列入了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2017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去行政化”、“精细化管理”等举措。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在“去行政化”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例如,复旦大学开展了“新复旦管理”改革,取消了大量的冗杂程序;清华大学创新“一报两审一批准”制度等。
这些实践探索为高校“去行政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去行政化”1.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为了推进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高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深入发展。
2. 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减少手工操作,缩短作业周期,提高管理效率。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阻力与路径探析
以及 大 学 内部 管 理 中上令 下 行 的主 导模 式 , 使 大 学行 政管 理遵 从 教育 活动 规律 、科 学研 究 规 律 和 学校 发展 规律 ,发 挥学 术权 力 在教 育资 源
改革意 味着 风 险 ,高等教育 改革亦是 如此 。 国家 统 计局 网站 统计 数 据 显 示 , 2 0 1 2年 我 国普 通 高等 学校在 校学 生 、 教师 、 行 政人 员达 到 2 7 6 0 万人 , 学校 2 4 4 2所 , 大学 “ 去行政 化 ” 改革 涉及到 如此庞大规模 的群众福 祉 , 国外 尚没有一所 国情 类似 的大学经验可 以借鉴 ,改革 的成 功与否 , 关 乎着整个社会 的稳定 和高等教 育的公 信力 , 这就 考验着政府 对于此项 改革推进 的决 心 、 恒 心和执 行力 。放 大来 看 , 大学 “ 去行政 化 ” 也是 国家行政 体制改革 在高等教 育 的延伸 和反 映 , 其 他领域行 政 体制改 革 与高等 教育 行 政体 制改 革是 否 齐头 并 进或 者说改 革成 效 的好 坏 ,同样 关 系到 大 学 “ 去行政化 ” 的进度 与前景 。再 看学 校 内部层 面 , 由于历 史原 因 , 各个 学校 学术 实 力 、 学 术环 境 和 学术 氛 围各不相 同 , 如果 一所大 学 自身缺乏学术 自由精 神 、 学 者 自律 品质 、 教授 治 学 ( 校) 的认 同 感 以及行之有效 的管理机 制 , 即便赋 予 了大学 足 够 的 自治权 , 学者有 了充分 的学 术 权 , 实 质意 义 上 的现代大学恐 怕也难 以建立起来 , 而这些 大学 气质 的养成绝 非一朝一 夕之功 ,更非 想其然 , 其
( 一) 不 确 定 性
、
大 学“ 去 行政化” 的 内涵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去行政化成为一个新的关键词,大学也开始探索如何去行政化。
然而,去行政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条具体的路径来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一下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一、强化学术导向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在于强化学术导向。
一所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学术优先的原则,把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保证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然而,在许多大学中,教学和科研已经被行政工作所压缩,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更是牺牲了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发展。
因此,大学要坚持学术导向,让学术成为真正的核心,保证学术工作者的权益,让教学和科研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大学的高水平发展。
二、转变管理理念大学越来越复杂,需要进行管理。
然而,管理不应该成为大学的中心,应该为大学的发展服务。
大学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推崇灵活的管理,反对僵化的管理。
管理应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减少形式主义,鼓励创新,允许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管理也必须透明公开,让学术动态和决策过程可以被广泛了解,以提高大学管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三、加强社会参与大学不应该像一个封闭的小社区,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与社会紧密联系。
学生、教师和校外人士应该有更广泛的参与,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大学与社会的交流,扩大大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社会参与有助于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增加校外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会参与还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而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是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许多大学的激励机制还停留在加薪和升职的简单模式,缺乏更加多元化、灵活的激励机制。
大学应该逐步建立符合学术特点的激励机制,以贡献为导向,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大学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终身学习,加强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去行政化”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为了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的治理效率和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应该如何选择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去行政化”是指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即按照高等教育的学术规律和知识规律进行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应当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将学术建设置于首位,强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地位。
这要求大学在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上,更加注重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专业委员会等内部学术组织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术决策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高校各项事务都朝着学术目标和学术价值方向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要强化学术治理,加强学术自律。
学术是大学的生命,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学术建设为中心。
大学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强调学术诚信,倡导学风建设,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公正,使学术评价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使学术研究与高校人才评价、学术交流、学生教育和学术奖惩等相结合,形成以学术为核心的高校治理机制。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强化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高等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高校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管理技能。
高校要强化内部管理的专业化,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完善管理职能和职责,让各项工作更专业、更精细、更高效。
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管理经验,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术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加强内外部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声誉。
高校要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提高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大学在追求管理效率的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大学“去行政化”路径进行浅谈。
一、背景与现状当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大学在实行人员招聘、财务审批、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导致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扰。
行政管理的繁琐和低效,不仅影响了大学的创新活力,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和压力。
行政化管理模式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蔓延,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大学“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二、选择多元治理体系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选择多元治理体系是一个关键的路径。
多元治理体系是指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机构,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大学内部决策和管理,实现内部自治和精英治理。
通过多元治理体系,可以减弱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提升学校的自主权和办学效率。
三、推进学术 democracy学术democracy是指通过广泛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机制,建立起学校内部的决策和管理体系。
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推进学术democracy可以有效地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学术自主权。
学术democracy还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要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必须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管理评价体系往往以行政管理层面为导向,忽视了学术质量和创新能力。
应当建立一个对教学、科研和学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指标。
只有让学术成果成为评价的核心,才能真正助力于大学“去行政化”。
五、加强内部治理机制为了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必须加强学校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是指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实行学术自主权、教学科研自由和管理独立的机制。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当前,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政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行政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效果,制约了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们需要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是削减行政层级,优化大学的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使大学回归教育和研究的本质。
大学“去行政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与研究效果,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精简行政层级和职能。
当前大学行政层级过多,行政人员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大大降低了大学的效率和运行成本。
优化行政层级,减少行政人员数量,将行政资源由行政层级向教学和科研层级倾斜,是“去行政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加强大学的内部管理和治理。
当前大学内部的管理机制普遍滞后,制约了大学的发展。
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机制是“去行政化”的关键。
第三是提升大学的教育和研究能力。
大学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要提升教育和研究能力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教育和研究中去,而不是浪费在行政事务上。
大学要将教育和研究置于核心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科研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大学的监督和管理,推动大学“去行政化”的推进。
学校要主动作为,加强内部管理和决策,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研究能力。
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的支持和监督,呼吁大学“去行政化”的进程加快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表现、原因及弊端(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组织属性、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有着大体相同的属性。
(二)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对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高校在政府深入细微的管控之下,自主性越来越差,对政府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管控之下,高校毫无自由而言,被迫成为接受政府管理、执行政府决策的办事机构,高校越来越像政府的组成部分,办学自主权正被一点点蚕食。
高校依附于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丧失独立性,成了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的附属。
对内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采取了与政府机关相同的管理体制,高校内部己经不再是学术的圣地,学术权力己经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
高校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来建构和运行,俨然成了官场,这就严重偏离了大学作为以道德和知识育人的场所,必须以追求知识和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追求的本质要求。
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十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无论是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教学方案等,一律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
(三)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
第一,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高校实行全面的管理,对高校的自主权的认识不足。
政府是高校的出资者、举办者,“谁出资、谁定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金科玉律。
我国高校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我国高校当然不能放弃对高校的管控。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能政府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卜发挥得淋漓尽致,事无巨细地将一切都纳入计划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
制卜的传统模式。
第四,官木位思想根深蒂固。
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木位思想的产物。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以官为木、以官为贵、以官为准,一切为了做官的思想倾向仍长期存在。
传统的引导,不少人都把做官、做高官作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取向。
在这种官木位意识弥漫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行政权力已经超出了它木来应该起作用的范围,高校也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再者从建国初开始高校就设立了行政级别,列为政府机构之一,高校的校长一般由教育部直接任命,所以高校行政化一部分也是“被行政化”。
(四)高校行政化的弊端高校行政化导致了我国高校接受政府行政管理的统一模式,按统一标准建设发展,扼杀了高校的特色发展,高校办成培养统一标准“人才”的工厂。
只有实现高校去行政化,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大学自治,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行政化淡化学术氛围,束缚了高校的自由发展,造成高校官僚主义风气盛行,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而,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就愈发显得重要。
二、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一)政府层面:从管制到监管在去行政化方面,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和高校如何定位,还需要我们作出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
国内诸多学者一针对我国高校行政化现象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高校运作实践,对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二是改变学在官府的状态,让高校独立自主、法人化;三是重视学术权力,主张教授治校;四是规范行政权力,重视学术自由;五是加强制度构建,界定政府和高校职能,等等。
1、尊重教育规律(一)尊重教育规律,强化人本理念尊重教育规律,认清大学本质,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思想前提。
强化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专家、教授治校。
高校的科层化,必然导致教授的权力受限,不能激发起这一学术群体成员的强烈的参与意识。
政府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全面干预的管理模式,制定运行规则、规范法规制度,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承认高校的教育主体地位,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第一,政府与高校具有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
上文已经阐述了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
政府在对高校行使教育管理职权时,其法律地位是处于管理者的行政主体,高校则是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二者之间基于高等教育事业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
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卜的直接管理层而上,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的方方而而,在许多问题上甚至直接介入管理,如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
实现高校去行政化需要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去行政化并非要求政府放弃对高校的管理,而是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原有的政府直接介入高校内部事务的管理模式,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与高校有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政府与高校的目的是一致的,政府订立行政合同的目的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高校的直接目的是自身的发展,间接实现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利益。
因而,二者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
当然在统一的前提卜会有矛盾的出现.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协商合意的方式得以有效解决,而实现二者积极合作的有效方式就是订立行政合同3、转变政府管理模式高校去行政化是要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自接事无巨细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统筹全局的管理,也可以说山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政府职能转型.去行政化要求高校摒弃官本位官僚作风的恶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自主办学,依法治校,学术兼容,尊师重教,探索真知,回归大学本Vn.注重科学管理、提倡专业行政、注重管理者素质提升fl.也可认为高校“去行政化”主要是调整外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调整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避免完全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减少自至去除行政因素对学术和教育的负而影响.第一,政府与高校具有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
上文已经阐述了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
政府在对高校行使教育管理职权时,其法律地位是处于管理者的行政主体,高校则是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二者之间基于高等教育事业形成了行政法律关系。
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卜的直接管理层而上,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的方方而而,在许多问题上甚至直接介入管理,如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
实现高校去行政化需要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去行政化并非要求政府放弃对高校的管理,而是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原有的政府直接介入高校内部事务的管理模式,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与高校有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政府与高校的目的是一致的,政府订立行政合同的目的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高校的直接目的是自身的发展,间接实现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利益。
因而,二者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
当然在统一的前提卜会有矛盾的出现.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协商合意的方式得以有效解决,而实现二者积极合作的有效方式就是订立行政合同。
第二,订立行政合同可以实现政府对高校必要的监控。
我国高校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政府对高校的计划管理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高校去行政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能否完全放弃对高校的监管?政府能否将高校完全推向市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卜,高校不可能脱离市场超然存在,高校中早已融入了市场因素。
但高校是从事公益活动的组织,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如果完全把高校推向市场,高校会沦为市场的奴隶,进而失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公益目的性。
为了保证高校不脱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实现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利益,政府必须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管。
高校去行政化的目的不是要完全摆脱政府的监管,政府的管理是必要的、必需的,高校去行政化是要将政府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
订立行政合同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高校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政府对高校的具体监督权。
以合同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去监督约束高校,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又可以实现对高校的有限监管。
4、加强制度建设1.依据《高等教育法》,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法律是确立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和保护学术自由,排除各种阻碍因素,对抗高校不正当干预的有效路径。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水平,努力实现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由主要应用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的转变,通过立法形式给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法定的空间,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明确管理职责,资源分配机制法定化,解决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
2.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以教育法为依据,调整行政管理土作的思路,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把本校行政管理土作进一步导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依法制定校规校纪,做到校规校纪的制定主体合法、制定内容合法、制定程序合法,严格高校行政管理程序,实现行政管理程序公开,坚持民主治学制度,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土作的法治化进程。
3.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去行政化的精髓在十规范行政权力,督促行政权力咯尽职责,咯守边界。
这必须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建立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将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立法和规章制度层面并给子清晰的界定。
尤其是政府的权限以及权力实施过程中的程序规范化问题,防止政府的行政权力在高校内部衍生。
当然,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学术自由也不是无原则的,政府要根据高校实际通过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以法律为基础,用制度指导高校土作,以制度约束高校行为,使高校能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从而促进中国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并不是不要行政,而是剔除大学的行政色彩、官僚作风,消除我国大学治理中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回归大学本旨。
《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这为我们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协调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从全面管制转变为依靠法规制度的监管和服务上来,找准位、定好位,处理好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管理者一与专家学者一的关系。
作为政府要收放结合,强化制度建设,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土壤,确立高校办学的主体性地位、办学自主权,确定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角色;作为高校确定教授、专家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让高校成为办学的主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学迈向自主办学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二一方面,虽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诸多权力,但这些权力落实不到位是个不争的事实,大学自主权处于悬置或虚设状态;另一方面,大学对政府的依赖依旧很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太容易沉溺于政府的怀抱之中,大学常常不加思考地并且非常积极地依附于政府f al行政权力包力、代替学术权力、用行政方式来配置学术和教学科研资源、把部门行政管理的方法简单地移植到大学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二要言之,高校行政化表象是学术依附政治、行政吸附学术,教授官员化、管理人员教授化,但本质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官僚文化、行政文化压制学术文化、主导校园文化,那么,结果只能是大学自治、学者自律与学术自由的缺失,导致学术边缘化和教授边缘2.价值性维度价值性维度居于高校去行政化诸多维度的核心地位,回答的是‘为何去”的问题,解决的是高校去行政化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问题二如果说高校行政化是以行政为价值本位或者官本位,那么高校去行政化的价值追求何在?是否只要完全取消了大学的行政级别,我国大学行政化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而全部解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辨明这样几组关系:一是高校行政级别与‘行政化代在西方大学,其内部治理结构中也存在着从职员到校长的层级差异和职权分工二可见,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严并非科层制本身的问题,而是这种行政权力、行政级别挤占了学术权力应有的空间、越出其边界而泛化和扩大化的问题,抑或是科层制没有得以健康发育的问题二二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实质不是弱化甚至不要高校行政管理,而是要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各类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变行政权力主导型的配置模式为按照教学和科研规律主导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二三是高校去行政化要祛除的是行政权力至上、行政权力本位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及其对大学本质的损害二通过上述三重关系的辨析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去行政化不仅不是要彻底去除高校行政管理,也不是要建立绝对的学术权力本位,高校去行政化的价值追求在于如何建立起有效地行政权力的监督体系,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实现良胜互动,从而逐步培育高校与政府以及高校内部的健康的权力生态二正如学者所云:“学术的独立自由,不仅使学术成为学术,而且使政治成为政治”3.主体性维度主体性维度居于高校去行政化诸多维度的能动地位,回答的是“谁来去”的问题,解决的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多维主体及其责任界分问题二从静态角度,高校去行政化的主体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二宏观角度包括政府、高校与社会三个方面;中观角度,在目前中国,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两个方面;微观角度,主要指高校内部承担政治权力的党委部门、承担行政权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承担学术权力的教学科研人员两类二、构建“权力界分、相互制衡、多维一体”的高校去行政化的行动策略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大学治理的实质就是大学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法权配置问题,它们之间的法权配置模式映射为大学的治理结构[5]如果这个判断不错,高校去行政化之本质就在于如何建立起有效地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体系和制衡模型二1.建立宏观层面的“政府一高校一社会(市场)”三维制衡机制政府、市场和高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三个基本方面二关于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克拉克.克尔的权力的协调三角形作为分析高等教育系统权力配置的一个中心范式能较好反映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分配及治理结构「月,对宏观层面制衡模型的设计具有一定启发二从政府层面,政府对高校控制的利弊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完全放弃对高校的控制,区别在于控制的领域大小和程度高低二当代中国政府对高校的控制总体偏多偏重这又与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直接相关,因此,改革的基本取向应该是把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模式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切实转变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二不改变整个社会还比较严重的权力至上的.’官本位”社会政治体制,不改变政府对大学的高度、过度管制和控制、主导的模式,就大学去行政化本身谈大学去行政化不仅只可能是自说自话,而且很可能让大学失去合法的“社会身份”,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正常运转都无法继续二因此,应通过明晰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权限和模式,赋予大学合理的、充分的自主权,保持大学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二当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中臾政府与地方政府高教行政部门、中央和地方高教行政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权限界分的问题二从社会层面,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两个向度:一是当代中国的高等学校已经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或居于社会边缘的一个社会组织,相反已经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二是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协作的程度越来越强二从操作层面,厘清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的路径选择十分关键,主要应该理顺和建立社会资本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的补偿机制、社会机构监督高校办学的机制、社会舆论监督高校办学的机制及社会评价高校办学的机制等规范高校办学行为二从大学层面,主要是大学自治功能的培育二2.建立中观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一高校”权力界分和制衡机制(二)高校内部层面:设置合理的薪级制度1、树立专家教授治学的理念(二)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学术资源配置权,确保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充分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