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6】童书出版(标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书出版,别只有铜臭味而无责任心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还有一些儿童图书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有本书中赫然配图:猫爸爸开车载着家人,车轮底下是被轧过的老鼠。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写给孩子看、给孩子出版的童书,却变成了儿童不宜的读物,无疑充满荒诞意味。比如,有的童书插图中,卡通人物背着鲜血淋漓的包裹,舞台上躺着被杀死的人,宝箱在流血,伞扎进头部等画面,成年人看了都会不适,何况儿童?儿童并无辨别力,如果童书泥沙俱下,势必对他们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在书中渲染暴力,抑或注入病态情节,恐怕也不利于塑造儿童的正确价值观。
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共有555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图书市场竞争,少儿出版市场竞争格局由原来专业少儿出版社“遥遥领先”变为各类出版机构“群雄逐鹿”。都来抢童书这个大蛋糕,无可厚非,但是,竞争应是良性的,通过竞争应催生出高质量的童书,供儿童阅读。
童书粗制滥造,由来已久。比如多年前就有媒体报道,童书市场上出版“黑童话”引起各界担忧:丑小鸭没有变成天鹅,而是因为长
得难看离家出走,最后变成了一盘烤鸭;睡美人的故事中,公主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等等。有业内人士也曾感叹,市场上的童书中确有粗制滥造、乃至出现常识性错误的作品,童书市场泥沙俱下,却没有很好的引领机制。
童书市场泥沙俱下,出版社难辞其咎。那些不负责任的出版人应该扪心自问,胡编乱造的童书给不给自己的孩子看?将如此质量的童书推向市场,良心不会痛吗?为了利益而无视有关规定,谁给的底气?
事实上,早在2013年,面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家长师生对劣质儿童出版物的强烈反映,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明确强调,对存在问题的出版物、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给予严肃处理,坚决收缴含有违法违规内容和非法出版的少儿出版物,取缔其销售行为。
多年过去了,童书粗制滥造现象仍然存在,令人遗憾。这一方面说明治理必须优化和升级,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出版机构缺乏自我检视的意识,存有侥幸心理,为了扭曲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物质量监控的提案,其中一点是建立群众(受众、读者)监督机制。该提案认为,出版不能只是出版界的事情,三审三校的标准也不能形同虚设,只有被查出才略施小惩。故此,应设立出版质量专门监控举报热线,并配备奖励机制;设立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家长参与评价的出版专项奖励,以受读者欢迎而非过度营销为客观评价标准等。
应该说,一本童书的质量如何,受众最有发言权,提高家长的话语权,让他们学会“投票”,也体现了市场筛选机制发挥作用。
同时,制度内的监督也不可少。对于出版社而言,不要触碰红线,不要见利忘义,而应遵守行业规范,做好行业自律,比如从事少儿出版的单位,应具备相关专业编辑力量,切实加强对少儿出版编辑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培训。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则要强化依法依规审核,建立行之有效的劣汰机制,防止问题童书面世。
童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不能让食粮变质,更不能让食粮毒害儿童。呵护儿童的健康,全社会责无旁贷。从这个角度讲,出版社是第一责任主体,而惟有全社会盯紧出版社,让出版社责任时刻在线,出版的童书质量才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via光明网)
“儿童不宜”的童书是怎样出笼的
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内容难以理喻,这样的奇葩童书令人难以接受。
图书是少年儿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少儿出版物,可以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则会严重危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产生误导作用。
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鉴于一些出版物存在内容低俗、质量低劣、价格虚高等问题,2013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近年来少儿出版市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图书加载了歧视思维,将扭曲的观念投射到作品中,不利于孩子的三观塑造;还有一些儿童图书赤裸裸地展示血腥、暴力,让人感到强烈不适。
童书“儿童不宜”的背后是市场无序竞争,缺乏规范的表现。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
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不少出版社纷纷进军少儿出版领域,在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超过550家出版少儿图书,少儿图书约占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的30%。一方面,一些原本不从事童书出版的出版机构转型过来后,思维并没有扭转过来,依然是成人出版物的那一套,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创作人员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出位,往往刻意求新求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导致部分童书出版误入歧途。
少儿出版物不是小儿科,奇葩童书不能当儿戏。对此,出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审核,增加惩处措施,净化出版市场。近年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每年都要开展“护苗”行动,打击非法有害出版活动、淫秽色情低俗信息。就少儿出版物来说,除了非法出版物外,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也应纳入整治范围。有关部门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要畅通举报途径,让劣质童书成为过街老鼠,杜绝流入市场。
此外,还应建立分级阅读体系,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每个年龄段对食物营养的需求不同,作为精神食粮的图书也是如此。实施分级阅读后,一方面有助于出版机构找准定位,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的书籍。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和家长挑选童书,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via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