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增加呢?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因素1.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成长中的人格影响巨大。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很少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表面形象,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在人格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 教育制度的影响现在的教育制度普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使得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培养。
同时,高中和大学都普遍存在升学考试,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具有自卑、焦虑等抗压能力不足的问题。
3.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从纵向分层走向横向分层,社会地位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确定,同时,社交网络也让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和娱乐方式,促使人们呈现出过度自我、缺乏自控等不良特质。
二、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1. 固执己见固执己见的表现为偏执、顽固、自我封闭、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人会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和矛盾。
2. 依赖性依赖性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主见,无法自立,甚至进一步出现依赖他人的行为。
在学习、工作上,这样的人往往会寄希望于他人来取得成功,缺乏自我奋斗的意识。
3. 自恋自恋表现为过度自我,缺乏关心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别人的存在往往没有什么感受,而且也不配合别人,行为即使没有危险,也会感到无所谓。
4. 避孕型避孕型表现为回避困难、缺乏责任感,在面对压力和问题时有闪躲、逃避的趋势。
这样的人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处事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不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三、提高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对策1.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强化父母教育责任,加强家庭教育的培养,建立起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成长,提高孩子心智健康水平。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从5、6岁就进入学校,至少要在学校学习9年,有的要在学校学习16至20年。
学校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
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1.教育目标的片面性助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1)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在一段时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挂帅,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是造成德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的重要原因。
而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的结果就是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而且“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其结果使一些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不良。
(3)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
比如,尊重只强调对父母、教师的尊重,而忽视对同学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抗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合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方法的失误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格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营养轻精神养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浮躁短视。
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小学就是只追求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考试的机器,使得那些心理还很脆弱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方法,面临一些自认为走投无路的难题,在极度恐惧和不知所措时就选择极端的方式,有的自毁,有的走向犯罪道路。
3.教师人格不完善促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模仿程度越高。
大学生人格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成长,我对人格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健全人格人格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健全的人格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环境,取得成功。
2. 提高综合素质人格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3. 促进全面发展人格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均衡进步。
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1.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一些家庭过于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这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感、道德观念淡薄。
2. 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人格教育,但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使得人格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些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模糊。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校教育高校要重视人格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社会实践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张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人格教育一直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本文从探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剖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人格教育实施的对策,以此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对策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继而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
而大学阶段又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特定阶段,以后人格发展的许多问题都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甚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基本保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规定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人格品质是重要的衡量要素,如道德力、意志力和心理品质等。
而人格教育正是把视角放在学生终生发展上,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化的人格特征和完善的人格结构;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健全人格。
因此,人格教育可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二) 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高校屡屡出现的考试舞弊、盗窃、打架斗殴、轻生自杀或甚至是行凶杀人等大学生人格缺失问题,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大学校园社区的稳定和谐,给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
因此,只有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高其人格素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约束思想和行为,遵守校园管理秩序,从而根本上减少旷课、舞弊、盗窃、斗殴、沉迷网络等不良现象,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学业、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对大学生们提出了高要求,这些高要求不仅使大学生们处于一个高压的环境中,也让大学生们面临着很多人格障碍状况。
本文就对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大学生人格障碍状况分析1.自卑情绪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也在不断升级。
尤其是在大学生阶段,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同龄人、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
因此,当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与其他人相比较之后,往往会出现自卑情绪。
2.焦虑情绪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阶段,面对的是所有学科的博览式知识,确保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寝室关系不和谐、人际交往欠佳等问题,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3.社交障碍在大学生期间,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多交朋友,拓展人际关系。
但是,在社交中,也会存在诸多问题。
一些大学生会面临和人交流和沟通的问题,难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和互动,从而造成社交障碍。
4.依赖情绪大学生与家庭背景不同,无法获得充分的经济支持,并且缺乏成熟的人生经验,往往无法自主解决问题,便会依赖别人,习惯向父母、朋友等寻求帮助与指导,这种长期依赖习惯会导致依赖情绪成为他们的一个人格障碍。
5.不良习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中,推荐或习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习惯,例如追求刺激和冒险、沉迷新闻软件、手机等虚拟世界中,长时间不离开和失眠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最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二、对策探讨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诊断和随访服务。
对有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医生提供线上或线下治疗。
2.建立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资源,咨询机构的组建,以及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建立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沟通渠道,帮助大学生减少焦虑和压力,有效防止自卑和不良情绪出现。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感悟 简书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一、引言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在当今社会情境中变得越发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1.教育目标单一化当前,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
这种目标单一化的教育导致了学生人格的缺失,他们追求成绩的同时缺乏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品质。
2.社会道德风气低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逐渐影响到学生群体。
道德缺失的现象日益增多,包括欺骗、贪污、盗窃等行为的发生。
3.人格教育资源匮乏德育课程设施和教材短缺,导致教师在进行人格教育时资源有限。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手段,德育教学的效果受到限制。
三、建设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体系3.1 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1.设计多元化的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增加德育课程的设置,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科目中。
同时,引入跨学科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2.编写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制定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德育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求。
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行为。
3.2 教师队伍建设1.高校师范专业注重培养德育师资加强对师范专业的德育教育培养,注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培养一支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
2.提供持续的师德培训机会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师德培训和学习机会,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人格教育的质量提升。
3.3 学校文化建设1.建立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每所学校都应该制定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中。
核心价值观应该强调道德品质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打造浓厚的人格教育氛围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各类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视个体的品德培养4.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个体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育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健康和谐的人格状态在当代大学生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依旧存在一部分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研究;措施“人格”,即古人所说的“为人”之道,是指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人格发展较为完善的群体,其人格构建的现状和普遍表现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关注。
现如今,大多数人眼中的大学生在和谐人格构建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暴露出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我们拟从学习观、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人际关系等角度分析归纳,深入挖掘其实质,提出完善解决的办法。
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具有责任感即坚持了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了实践正义的原则,愿意为他人做出牺牲和贡献。
儒家崇尚的“责任观”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对自己负责。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感明显加强,更多大学生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其二,崇尚孝悌,强调家庭责任。
孝悌是孔子所谓“仁”的根本所在。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都知晓父母养育之不易,想要报答父母,这对以后承担起家庭责任也有着充分的准备。
其三,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对他人的责任。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尽己为人,指的是爱人就要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
恕是忍耐和互让,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调查中仍存在不乐观的情况,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他人的责任感忽略,对集体的责任感忽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忽略。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他人的事情不看重,不能将他人交代或拜托的事做好。
在班级与同学的相处中也会出现没有集体荣誉感,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的出发点是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养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了严格要求,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良好推进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引言在世界性的疫情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不仅没能帮助政府疏散民众,降低感染风险,反而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不戴口罩,频繁开展群体性活动,成为了“病毒的帮凶”,这也警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的内涵1、人格的界定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的综合。
它当然跟一个人的天赋紧密相关,同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它会受到后天环境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人格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是许多专家对人格教育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有人则认为人格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健全人格,这些看法在根本见解上其实是相似的,都看到了人格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的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人格教育应当是以教育的形式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塑造更良好的品格。
高等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对象自然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最终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走向社会也能更阳光积极地拥抱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1、大学生人格發展不足目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较复杂,人格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要观察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困境,了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足,以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活动。
下面分述几种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
(1)空虚无聊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人格问题就是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没有树立起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没有信仰与目标则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最终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全新的校园生活状态时迷失了自我,以致沉迷于怀疑、犹豫、幻想。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及对策[摘要]当今社会是个极富挑战性和竞争性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希望。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压力和恐慌,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其人格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途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期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解决对策当今社会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竞争性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机遇和希望。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压力和恐慌。
人们的思维变得发散了;观念变得超前了;也有一些人的心理变得脆弱和迷茫了;行为变得无所顾及了。
凡此种种,可谓“喜忧参半”。
据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的三大难以解决的难题(世界恐怖组织、财政赤字、压力)之一的“压力”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它给人们造成了心理上的慌恐、精神上的紧张,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分裂。
据中央电视台1997年4月15日的《焦点访谈》节目报道,在整个上海市共有精神病患者75万人,其中重度患者达20万人,而且每年在以12%的速度增长。
国内一位心理疾病研究专家曾经十分谨慎地指出,在当今,只要你随意站在都市的任意一个角落,把你所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其中必有1位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患者,1/20,按我国人口换算就是五六千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惊人的数字!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
他们大多在智力、知识水平和某些能力等方面有过人之处,是被筛选出来的“尖子人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等生”。
然而,据有关专家对“优等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上处于一种优越地位、得到过分关心和爱护、赞扬和荣誉的“优等生”、“尖子人才”,在面对时代对他们的期望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虚荣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自居心理、依附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多重人格、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格分裂等人格障碍或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对教育方式的挑战及其对策
s p e c i l a g r o u p s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T h i s p a p e r na a l y z e s he t m a j o r
p e r s o n li a t y d e f e c t s 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he t i r n e g a i t v e r ol e i n e d u c mi o n s t y l e s ,a nd e x p l o r e s e f e c t i v e 印一
p ea r c h e s f o s h a p i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h e lt a hy p e r s o n li a  ̄. Ke y wo r d s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p e so r n li a t y d e f e c t s ; e d u c a t i o n s t y l e s ;
总第 2 4 8期
| | r 敏 ‘
Th e Sc i e nc e Ed u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o le c t s
T o t a 1 . 2 4 8
2 0 1 3 年7 月( 中)
J u l y 2 0 1 3 ( B )
时尚 , 其后果则在大学生进入 社会后逐渐显 现 , 这些负 面影 响在大学生特殊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 . 1贫困大学生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 的不平等发展 , 大学生 中的贫困群体依然
学生人格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人格教育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人格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人格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人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
人格教育旨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1.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人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良好品质。
这些品质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2.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使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 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3.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补充。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良好的品质。
5. 强化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环境。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
学生人格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是我对学生人格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人格教育的内涵1. 人格教育的定义人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其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高尚、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人格教育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5)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人格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学生人格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基础。
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提高道德素养。
(3)班团活动:通过班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道德品质。
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2)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3)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论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人格教育是培养具备健全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必经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成分。
文章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高校在人格教育的地位、目标、内容及方式上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建议应完善高校人格教育系统,提升人格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真正成才。
[关键词]高校人格人格教育随着大学生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关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而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算不上真正的人才。
作为为整个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寻求变革之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末期,虽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长期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抑制了其心理成熟。
大学生人格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不稳定走向稳定,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将会影响其终生,同时也是容易形成各种心理不适,产生心理困惑和人格障碍的高危期。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社会,极易迷失自我,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高校人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长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人格完善的高级人才的过程。
基于此,应正确看待高校恶性事故的警示意义,检视目前学校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何谓人格和人格教育1.关于人格和健康人格。
“人格”既是一个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又是一个在多学科领域中会被涉及的一个词汇,如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人格”都有不同的界定。
本文仅探讨其心理学范畴之含义。
在心理学范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人格定义是珀文提出的,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问题人格缺陷是指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者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
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人格是一个人喜怒哀乐、生活成败的根源。
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
然而,目前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家庭、社会、就业的种种压力,产生了各种类型的人格缺陷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存在着某些缺陷,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理不健全、失信、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功利主义、缺乏团队精神等几个方面。
人格缺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大学生的成长,关乎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强盛。
一.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具体体现1.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是一种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卑微心态。
这种心态在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在广东高校作了一个关于“是否具有自信心”的问卷调查,其中,37%的人选择了“非常自信”和“自信”,而57%的人选择了“有时不太自信”、“不自信”甚至“自卑”。
而在“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的调查结果显示,67.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不相上下,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太自信的表现。
事实表明,部分高校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自信心培养,导致半数以上大学生缺乏自信。
大学生缺乏自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家景贫困;二是面容丑陋;三是生理缺陷;四是屡遭挫折,有关心理学资料表明,屡遭挫折会动摇人的信心。
2.心理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近年来已经上升到30%-40%。
当代大学生“做人”方面的不足及解决策略论文
当代大学生“做人”方面的不足及解决策略论文当代大学生“做人”方面的不足及解决策略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做人”方面,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在“做人”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得到改正。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做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大学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场所,在这里,大学生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学的最多、最难也最应该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做人”。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他们在“做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责任心不强责任心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对自己、别人、家庭、国家、社会和人类都要有责任心。
总体而言,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责任心的,但也有不少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责任感还有待加强。
比如在当今大学生中“流行”的跳楼事件,跳楼者就是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危险信号,唤醒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心是大学教育追在眉睫的事。
二、诚信意识淡薄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为人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
当代大学生中缺乏诚信的例子屡见不鲜。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时严重作弊:将父母给的学费和住宿费用于购买奢侈品而恶意拖欠学校学费和住宿费;在国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后却拒绝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择手段,制作假简历以及找到更好的工作后违约等。
三、人际关系不和谐人人都说“做人”难。
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他们毕业后一笔无形的财富。
然而在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高发人群就是刚入学的新生、毕业生、独生子女以及贫困大学生等。
这些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原因,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的很糟糕。
四、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反思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反思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反思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是指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一种理论。
在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理论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而实现这些目标需从自我认知开始,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康的人格。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培养健康人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1. 学习压力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巨大,无论是期末考试、论文、实习还是就业,都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
加之,学业繁忙还需准备多种竞赛,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国家级考试。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会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
2. 情感问题现代社会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情感问题,如感情困扰、亲友失散等。
此外,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需要摆脱过去的社交圈子,重新适应新的社交环境,缺乏情感支持,导致心态不稳定。
3. 生活习惯不当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过度依赖家长等原因,生活习惯不当。
无规律的作息、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问题逐渐加剧,导致大量青年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二、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1. 自我认知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强调从自我认知出发,所以在进行人格培养的同时,需要首先了解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和生命方向。
大学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明确个人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每一天的生活,寻找到自己生命中重要和真实的存在。
2.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该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心理方面,需要保持高度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自责、担忧和忧虑。
在生理方面,需要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按时进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多自觉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作者:邢金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0期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主流向好,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
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有利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教育反思;人格教育缺失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46-03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主流人格向好,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个体的身心组织在适应社会环境时,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偏离社会正常要求产生的结果[1]。
大学生人格缺陷将会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对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是现今社会各方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种种表现1.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由隐性潜伏转向显性公开,年轻的大学生对以前空乏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质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2]。
传统的社会理想、奉献精神遭到严重削弱,追逐名利、及时行乐意识不断升温。
2.主体价值错位。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发生显著变化——价值选择趋于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摘要: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主流向好,但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
深入认识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有利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教育反思;人格教育缺失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46-03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事关重大。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主流人格向好,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个体的身心组织在适应社会环境时,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偏离社会正常要求产生的结果[1]。
大学生人格缺陷将会对其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对于探寻健康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是现今社会各方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种种表现1.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由隐性潜伏转向显性公开,年轻的大学生对以前空乏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质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2]。
传统的社会理想、奉献精神遭到严重削弱,追逐名利、及时行乐意识不断升温。
2.主体价值错位。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已发生显著变化――价值选择趋于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
在处理诸多关系上表现淋漓:理想和实惠之间,倾向于选择实惠;集体与个人之间,倾向于选择个人;纪律与自由之间,倾向于选择自由;奋斗与享受之间,倾向于选择享受。
近些年,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都表现出急功近利,过分关心自身物质利益,而视高尚的精神追求无足轻重。
3.自我中心倾向。
当代大学生大都崇尚个性,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凡事替自己打算多,很少为他人着想;凡事先权衡得失,缺乏合作精神和包容心。
还有一些大学生把经济利益作为人际交往的现实标准,这种以自我为轴心的交往,势必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调或冲突。
4.心态失衡。
由于信仰危机,使得精神生活空虚,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倾向:或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或把大好的时光消磨在谈情说爱中;或在困惑迷茫中虚度光阴。
不得不承认,难以潜心读书和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滋长与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不无关系。
5.意志薄弱。
当代不少大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做事拖拉可以说是通病。
不少大学生面临矛盾往往不知所措,不善于冷静分析和积极应对,稍有不顺便会引发挫败感,选择退缩、放弃。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能力较差是普遍的,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恋爱、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均有体现。
6.道德人格分离。
道德人格分离主要指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基本确立,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选择和评判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完全践行道德规范,展示道德人格。
明知言谈举止文明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在校园内各类不文明行为却时有发生;明知诚信是大学生立人之本,但诚信缺失现象却屡屡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教育反思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在我国当代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社会各方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
1.社会对人格教育的轻视。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文化浸入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冲击,致使我国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动摇,传统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道德约束力[3],本位化、功利化思想意识愈演愈烈,甚至大有占据上风之势。
在新旧思想意识碰撞与整合的过程中,各种不正之风乘虚而入,商业欺诈、贪污腐败、堕落、黑社会等。
受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功利、拜金、享乐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在校园内蔓延,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心理素质滑坡接踵而至。
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化的迅猛渗透,其负面效应凸显,导致了一系列网络人格问题。
毋庸讳言,与社会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相比,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在提高人格素质、加强人格教育方面太过轻视。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由于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社会出现文明建设失重局面,即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
与之相应,整个社会教育导向出现严重偏颇:重视个体科技素养,轻视个体人文素养;重视学历层次,轻视人格品质。
时至今日,无论是社会文风建设,还是网络文化构建,人格教育的内容似有若无,健康人格培育的社会文化机制并未形成,人格教育的舆论导向、环境氛围以及落实举措都非常欠缺。
2.学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
学校教育本应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我国当代学校“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选拨结果,而非教育本身,关注考试成绩,而非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学校教育高度重视知识传授,极为忽视人格塑造。
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严重偏离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第一,教育理念偏差。
学校衡量学生、教师优劣的唯一指标就是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
第二,教育目标片面。
重视智育,忽视或轻视德育、心育的现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存在。
第三,教育内容窄化。
重科学轻人文,重说教轻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司空见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极为匮乏。
第四,教育方式简单。
教师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深入研究,形式化的说教多,真正触动内心的体验少。
第五,教育者人格不完善。
不少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会给学生带来重大影响,离“以身立教”的师表风范尚存差距。
还有少数教师本身存在人格缺陷,成为学生人格缺陷的直接招致者,极大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些年,尽管我国在力图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思想依然风行。
机械单一的学习生活,使部分青少年走向两个极端:或因成绩不佳而放弃学习,过早流入社会,出现叛逆、反社会等道德人格问题;或只知道埋头读书,不晓得怎样为人处事,如何适应社会。
上大学后人格缺陷凸显:社会认知程度低、生存能力差、性格自我、自私等。
3.家庭对人格教育的弱视。
家庭,本应担负个体健康人格培育的启蒙责任,然而,当代许多家庭受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弱化了人格教育。
首先,养育重点的偏失。
在应试教育及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也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惜包办其他一切事情。
“重求知轻做人”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与分数等外在的方面,却大大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培养。
其次,养育方式的偏失。
研究表明,溺爱、放任和专制的家庭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只有民主的养育方式才对子女发展有积极影响。
不过,完全采取民主养育方式的家庭并不多见,溺爱养育却占相当的比例。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在被宠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成长历程很少感受生活压力,几乎没有挫折经历,因而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坚韧品质。
4.自我对人格教育的漠视。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固然与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但也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如自我定位过高、意志薄弱、性格弱点等都可以引起人格缺陷。
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对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修养的漠视是其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都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却不清楚专业学习与人格修养的关系,一些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可以做到全力以赴,却很少给出时间和精力通过自修陶冶人格,通过实践磨砺心性。
一部分大学生不屑上政治理论课,不屑谈思想情操,不屑从小事上修养自身。
试想,青年大学生倘若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良好的德行和健全的人格,即使专业本领过硬,又能怎样?著名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明确指出:智力和知识对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于人,也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那些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真正地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人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
[5]国外还有社会改革家认为,人格就是力量,从更高的意义上,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
知识掌握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学会做人才是立身之本。
因此,大学生必须意识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重视自省、自律、自励以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综合以上教育反思,我们已明晰导致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的确在于社会各方人格教育的缺失。
重塑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需要整个社会树立人格教育的新观念,需要社会各方教育共同努力:家庭应重视创造和睦的成长环境,关注子女健康心理和人格培养;学校应重视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将健康人格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社会应重视营造陶冶人格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格感染力量;大学生个体应重视加强人格的自我教育,自觉克服人格弱点,不断促进人格走向完善,最终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参考文献:[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3]曾天德.大学生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施久铭.评价“变脸”: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3,(9).[5]李霞.新时期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作者简介:邢金萍(1963-),女,河南长葛人,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