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有哪些呢?钱骥有什么样的凸出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篇11917年,钱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普通小职员的家庭。
“骥”是千里马的意思。
钱骥父母的心愿是:儿子长大像千里马一样,志在四方。
1943年,钱骥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理化专业。
1947年,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
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事迹篇21970年4月24日,一声巨响冲破天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正式迈入太空时代。
成功的背后,是那些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航天工作者。
钱骥作为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功不可没。
从“东方红一号”到后来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从返回卫星到通信卫星,中国空间技术沿着钱骥当年的规划稳步前行。
钱骥去世后,钱骥的妻子史丽君回忆:钱骥是一个再老实不过的人,几十年来,他既不向这个世界提出任何与自己地位不相称的要求,也从不要这个世界来给自己确定什么地位;他既不愿去过问自己工作之外的任何闲事,也不肯让自己的脑袋去作别人的跑马场。
他总是百般忍让,与世无争。
家里住房太挤,他不吭气;职称该调了,他不吭气;生病躺倒了,他不吭气;甚至每次在公共汽车上被别人挤扁了身子,他照样不吭一声。
自然,他也有话多的时候——一谈起卫星的事儿,他总是眉飞色舞地讲个不休。
[整理]两弹一星功勋谱
两弹一星功勋谱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于敏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1)于敏(1926年8月16日—2023年1月16日),天津宁河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亡国奴的屈辱记忆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兼任助教,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从没留过洋的他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2)在中美激烈碰撞,几乎滑落冷战边缘的今天,审视核武器对于中国的意义,再回看核武器的创造者则更加呈现出一种空前的伟大于敏的诞生以及发挥的作用,不管用怎样的伟大来形容都不为过,堪称20世纪最大的天佑中华之一!这个名字用来回答有哪些国士无双也是完全切题的,只是我认为仅仅是国士无双完全无法将其成就功勋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庚续、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来,这个名字需要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语境中来被提及,只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存在,这个名字就应该被顶礼膜拜,这个名字就应当与日月同辉!有朋友评论说不喜欢这种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虚无缥缈的所谓天命联系在一起。
我国“两弹一星”23个元勋
我国“两弹一星”23个元勋1999年9月18日,在建国50周年之际,授予给(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两弹元勋、科学家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授勋时过世(7人)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12月10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
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
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
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及故事“两弹一星”邓稼先的简介: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歌走上科学之路。
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
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
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着,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
23位两弹一星元勋
23位两弹一星元勋23位"两弹一星"元勋1.钱三强 (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
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
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
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
两弹元勋先进事例
两弹元勋先进事例
两弹元勋是指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钱三强和副总设计师于敏。
他们是我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三强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
他还主持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对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于敏是中国著名的卫星专家,他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卫星研制项目的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元勋的先进事例不仅体现在国防事业领域,还体现在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中。
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敬业奉献、爱国守信的优秀品质,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邓稼先:伟大的科学巨星
邓稼先:伟大的科学巨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名字熠熠生辉,他们的贡献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
在这些名字中,邓稼先无疑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存在。
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科学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科学的进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早年便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抗日军队,后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到祖国,随后便投身于中国的科研事业。
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在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发。
他领导了许多关键性的科研项目,成功地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这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但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业素养,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他们的成果不仅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敬仰。
他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
他的生活简朴,对待同事和蔼可亲,对待工作却极其认真严肃。
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然而,邓稼先的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
在研发核武器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邓稼先个人的坚韧和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邓稼先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
他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都使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学史上,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总的来说,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来源:| 作者:| 日期:2010-5-7 10:18:44 | 编辑:admin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2. 邓稼先(普渡)3. 屠守锷(麻省理工)4. 杨嘉墀(哈佛)5. 陈能宽(耶鲁)6. 吴自良(卡内基.梅隆)7. 任新民(密歇根)8. 朱光亚(密歇根)9. 王希季(弗吉尼亚理工)10. 郭永怀(加州理工)23位功臣中毕业于英国名校的有5位占总人数的22%:1. 王大衍(帝国理工)2. 黄纬禄(帝国理工)3. 姚桐斌(伯明翰)4. 彭恒武(爱丁堡)5. 程开甲(爱丁堡)其余还有四位是:赵九章(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德国柏林大学)钱三强(法国巴黎大学)孙家栋(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还有四位是未拿过国外学位的中国学者。
从中不难看出23位功臣中有83%是国外留学海归,正验证了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还有一点就是差不多一半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英国,再从201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世界200强大学排名中美国有70多所排世界第一英国30多所排第二,同时英美也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不难看出英美的教学水平在全世界是公认的,所以作为每一位莘莘学子而言要出国留学前必须要对世界各国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大学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硕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至副教授。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科学家故事董恒波“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钱学森(1911— 200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杰出奠基人之一。
1955年突破重重险阻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童年立志爱学习钱学森3岁时就已经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心算加减乘除。
邻居相传钱家真的是生了个“神童”。
一天,5岁的钱学森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不是也可以做英雄了吗?”父亲钱均夫鼓励儿子:“你也能做英雄。
但是,必须认真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父亲经常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
这八个字也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读小学时,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钱学森总是扔得最远,投得最准。
同学们不服气:都是一样的纸,一样的地方,他怎么会扔得远?于是同学们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整,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这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使得同学们和老师都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96作 文历经万险回到祖国1949年10月,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钱学森还在美国,他在太平洋西岸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决定用自己的专长报效祖国。
1950年9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
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又过了几天,钱学森真的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邓稼先(1924年-2024年),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核科学之父”。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拼搏和探索的精神,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下是邓稼先的事迹素材,供参考。
1.被称为核科学泰斗:邓稼先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之一,被誉为“核科学泰斗”,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核物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两弹一星: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和卫星研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他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物,被视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重要代表。
他的贡献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领袖和功勋纪念章,成为中国核科学家的代表人物。
3.国防科技重任:作为中国核工业系统的创建人之一,邓稼先承担了重大的国防科技任务。
他积极参与国防科技研发,致力于使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核武器和卫星技术。
他的努力使中国获得了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4.坚持自力更生:在中国经济困难的年代,邓稼先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核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充满信心。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实验研究,不依赖外国技术,坚决实现了中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独立自主。
他的坚持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5.科学家精神:邓稼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和追求。
他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可能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6.培养后继人才:邓稼先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为中国核科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在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精神和理念将代代传承,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邓稼先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人生历程,更是中国核科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奋斗精神、科学态度和自主创新的理念,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致力于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钱骥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1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
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
主要针对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赵九章教授成功被编入组内,钱骥作为副手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任着办公室副主任职位。
后来,有成为了总体研究室的主任,负责卫星统筹、火箭头部设计和卫星各种天线及电源的研究。
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
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58年10月,钱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回国后更坚定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2由于表现优异,钱骥1959年被任命为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此后几年时间,他率领各个小组到相关研究单位,协调资源和进度,先后落实了200多个预测和试验项目。
还组织完善了6个科研室,在卫星技术、火箭探空等8个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卫星升空的根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箭探空,它不仅是导弹、核爆炸实验急需的项目,还是卫星发射的中间步骤之一。
1963年,在钱骥的指挥下,T-3探空火箭成功测出高空的风力情况。
两弹一星的元勋演讲稿
两弹一星的元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他们是中
国核武器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者,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先驱者,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他们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首先,我要向邓稼先先生致敬。
邓稼先先生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
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难时期,邓稼先先生率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他的杰出贡献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严的形象。
其次,我要向钱三强先生致敬。
钱三强先生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
在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难时期,钱三强先生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他的杰出贡献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严的形象。
最后,我要向裴之高先生致敬。
裴之高先生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
在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的艰难时期,裴之高先生率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他的杰出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严的形象。
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他们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先驱者,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
铭记在历史长河之中。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事迹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事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事迹“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事迹(精选5篇)2023年6月28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逝世31周年,致敬!缅怀!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了“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事迹(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弹元勋
王淦昌(1907年5 月28日-1998年12 月10日),核物理 学家,中国惯性 约束核聚变研究 的奠基者,参与 中国核武器研制 的主要科学技术 领导人之一,
程开甲(1918年8 月3日-), 核武器 技术专家,中国科 学院院士.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研制 的开拓者之一、 核武器试验事业 的创始人之一, 核试验总体技术 的设计者。
• 钱三强(1913年10 月16日-1992年6月 28日),原子核物 理学家,中国原子 能事业的主要奠基 人和组织领导者之 一。他作为原子能 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和科技计划地制定 者,对中国原子能 事业、“两弹一星 ”计划做出了巨大
• 邓稼先(1924 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 日) 理论物理 学家,核物 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周光召(1929年5月 15日-),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学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 领导并参与了爆炸 物理、辐射流体力 学、高温高压物理、 二维流体力学、中 子物理等多个领域 的研究工作
陈能宽(1923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 家,中国科学院院 士.领导组织了核 装置爆轰物理、炸 药和装药物理化学、 特殊材料及冶金、 实验核物理等领域 的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钱学森(1911年12月 11日—2009年10月 31日11时),中国著 名物理学家,世界 著名火箭专家。他 长期担任火箭导弹 和航天器研制的技 术领导职务,对中 国火箭导弹和航天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重大贡献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 -1968年12月5日)中国 空气动力学家。在中 国原子弹、氢弹的研 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 爆轰力学、高压物态 方程、空气动力学、 飞行力学、结构力学 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 等研究工作,解决了 一系列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Yung-huai Kuo,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
1946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受钱学森之邀,1956年10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留校任教。
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
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26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江苏吴县。
光学专家。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1]。
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逝于北京。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王淦昌物理奖授予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1938年,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资格,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工作。
分别于1940年和194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和科学博士学位。
彭桓武1982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为纪念他对中国核物理做出的贡献,第48798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Penghuanwu”。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江苏省吴江市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为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研究生。
1948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湖南长沙人。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
19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陈能宽(1923年-),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的博士学位。
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物理冶金研究。
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生于中国浙江金华浦江县,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底回国后,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等职。
由于对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
194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1942年夏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
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与邓稼先等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于敏(1926年-),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指导下开始了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和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钱骥(1917年-1983年8月28日),江苏省金坛县人。
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
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与赵九章等同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并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其后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99年被中国政府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县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姚桐斌1945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
195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
1957年9月回国后到钱学森所主持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参与创建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后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属单位)并任所长。
文革时期遇害,1968年6月8日被打死,去世时年仅45岁。
由于他对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中国政府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县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先驱,把数学、物理引入中国气象学的第一人。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
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651”卫星设计院院长。
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地球物理系主任。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
曾参与研制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屠守锷、任新民、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
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从50年代后期起,曾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杨嘉墀(1919年7月-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也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安徽省宁国县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曾作为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孙家栋(1929年-),辽宁省复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