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精选
梁衡散文读书笔记三篇
梁衡散文读书笔记三篇梁衡散文读书笔记精选三篇梁衡散文读书笔记梁衡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深深地吸引着我。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他的几篇散文,其中一篇是《壶口的黄河》。
这篇散文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梁衡先生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他在文章中写道:“壶口的黄河是黄河中的黄河,它把黄河的气势和神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句话让我对壶口瀑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除了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梁衡先生还在文章中提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黄土高原的变迁、黄河的治理等等。
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梁衡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语言简练有力,表达深刻。
他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的思考也非常深刻,对于一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总的来说,梁衡先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他的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梁衡散文读书笔记梁衡,原名梁富国,字晋华,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那么,读完他的散文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我对梁衡散文的读书笔记。
首先,梁衡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他的散文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出他对于自然、人生、历史的深深热爱和真挚情感。
比如在《壶口瀑布》中,他描述了瀑布的壮丽景色,不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流露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其次,梁衡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抒情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常常通过对于历史、文化、社会的思考,表达出他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在《大无大有:忆范家而论》中,他通过回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表达出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散文集摘抄
梁衡散文集摘抄梁衡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散文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著称。
以下是一篇关于梁衡散文集的摘抄,总字数超过6000字。
摘抄一:《寄给看不见的你》我写下这些建筑物,寄给看不见的你,和你一起缅怀过去的记忆,纪念那些属于我们的瞬间。
这些高楼大厦或许已经变得陌生,但它们依然承载着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见证着我们一起度过的青年时光。
站在这些楼宇之间,我仿佛看到了你从前的身影,一切似乎还停留在昨日。
而现在的你,已经远离这个城市,我的寄语是否能传递到你的心间。
摘抄二:《岁月如歌》岁月如歌,轻柔地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
它时而悠然地漫过指尖,时而如烈火那样燃烧着我们的心。
每一次弹指间,都是我们短暂的停留。
所以,请珍惜每一个瞬间,让岁月之歌永远在心中唱响。
摘抄三:《寻找一座城》城市是一本书,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种注解。
无论是这个城市多么繁华,都有着孤独的灵魂寻找归属。
与城市相伴的是流动的人群,他们来自不同的角落,奔赴着各自的梦想。
而在这个城市中,我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那个属于我的角落。
摘抄四:《记忆的颜色》记忆是一束丰富的光线,她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有的时候,记忆是深邃的蓝;有的时候,记忆是温馨的黄;有的时候,记忆是恬淡的绿。
她们构成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
记忆的颜色融合着温暖与希望,它们在我们的生命中闪耀。
摘抄五:《乡愁漫游》乡愁是一片迷雾,它笼罩着我们的回忆。
在这片迷雾里,我们走过熟悉的小巷,聆听着青春的脚步声。
那些小时候的玩伴,那些朴实的村庄,那些忧伤的故事,与我们的乡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心灵的家园。
乡愁是遥远的记忆,是人们对家乡的眷恋,更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份情感。
摘抄六:《月光下的寂寞》在寂寞的夜空下,我独自走着,在月光的照耀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知道,寂寞并不可怕,它让我们更多地反思内心的渴望。
或许,寂寞是一种宁静的力量,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品味生活。
梁衡编著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散文》
《影响我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散文》是梁衡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以政治散文为主题,涵盖了我国历史上许多关键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读物。
本书分为以下十篇政治散文: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这篇散文着重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我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开疆拓土》这篇散文讲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对当时的国家发展和疆域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汉朝疆域的扩展和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及其背后的政治斗争》这篇散文深入探讨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政治斗争,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我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唐玄宗开创贞观之治》这篇散文以贞观之治为主题,介绍了唐玄宗开创的这一治世时期的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这一时期是唐朝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对我国历史上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宋太祖建立宋朝的政治改革》这篇散文介绍了宋太祖建立宋朝时进行的政治改革,为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明太祖改革募兵制度》这篇散文讲述了明太祖进行的改革募兵制度,对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清朝顺治皇帝进行的政治改革》这篇散文以清朝顺治皇帝进行的政治改革为主题,介绍了清朝初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八、《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变革》这篇散文讲述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变革,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九、《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变革》这篇散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变革,介绍了当时我国的政治决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十、《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革》这篇散文探讨了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革,介绍了当代我国的政治形势和思想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1人生在世,无人不景仰。
我们景仰成功人士拥有的宝贵财富,景仰才子才女拥有的渊博学识,景仰贵族子弟拥有的出众气质。
这些景仰无非是出于羡慕,但并未有努力追求的念头。
但自读了梁衡作家的散文后,我有了深深的感触,从不知道景仰亦可以是一种幸福。
梁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也曾担任过记者,他拥有大量的经验、胆量和阅历,为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散文精选这本书中人生篇和政治篇,其中人生篇包括对各种大自然景观的敬仰和思考,对各种功臣与伟人的敬佩与赞叹;政治篇中的政治散文则是剖析了周恩来、瞿秋白等伟人的一生。
这部散文精选总的来说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景仰,对印度红花绿树的热爱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景仰;对茫茫浩淼大海的眷恋亦是对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返璞归真的景仰;对邓小平同志院落的拜谒更是对他永不磨灭贡献的景仰……这一团团、一簇簇的景仰便是印刻在灵魂上的一种景仰,一种从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幸福。
梁衡用文字灌注了景仰,用文学翻译了政治,用文采引发了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极有深度,有思想,但有通俗化、艺术化,将枯燥的政治与平凡的自然改造成动人心魄的一种种景仰。
变的是散文的内容,或山或水或人物,不变的是别有韵味的厚重与充实;变的是不同的思考与感悟,不变的是他的散文中特殊的大气磅礴与满腔激情。
幸福在这本书中所诠释的含义更加深厚,它从向死者献上的一件富有审美价值的雕塑中超脱出来懂得生者与死者之间以艺术方式的倾心交流;它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满眼繁华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它在到处都伸出的一双乞讨的手中仍不践踏自己的自尊心。
景仰的美在书的幽默笔墨中,在人的细腻描摹中,在天地的肃穆站立中,不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盼,而是一种与生活接近与人生接轨的幸福。
作者将大人物的生活与事业写给人们看,他们独立的入格、成就的事业以及带有悲剧色彩的有价值的东西。
全国高考文学类散文梁衡《沙海一树苗》
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
就势插在沙窝于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竞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
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竞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
梁衡经典散文(精选8篇)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
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篇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梁衡散文——精选推荐
梁衡散⽂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梁衡长篇散⽂,供⼤家欣赏。
梁衡长篇散⽂:刘家峡绿波 当我乘交通艇,⼀进⼊黄河上游的刘家峡⽔库时,便⽴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这⾥的景⾊和我此时的⼼情,是在西北各处和黄河中下游各段从来没有过的。
⼀条⼤坝拦腰⼀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那本是夹泥带沙,⾊灰且黄的河⽔;那本是在⼭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汪百多平⽅公⾥的碧波。
我⽴即想起朱⾃清写梅⾬潭的那篇《绿》来。
他说:“那醉⼈的绿呀,仿佛⼀张极⼤极⼤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闻名于世的⼤河,也会变成⼀张绿荷叶。
⽔⾯是极⼴的。
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
我挺⾝船头,真不知该作怎样的遐想。
朱⾃清说,西湖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这刘家峡呢?我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
沉沉的,看不到河底,⽽且⼏尺深以下就都看不进去,反正下⾯都是绿。
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那是薄薄的⼀层,只有⼀笔或⼀刷的功底。
我们看惯了树⽊的绿⾊,那也只不过是⼀叶、⼀团或⼀⽚的绿意。
⽽这是深深的⼀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
⼤湖是极静的,整个⽔⾯只有些微的波,像⼀⾯正在晃动的镜⼦,⼜像⼀块正在抖动的绿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
船头上那⽩⾊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倏地落⼊⽔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沟,刚被犁开,随即⼜悄然拢合,平滑⽆痕。
好固执的绿啊。
我疑这⽔确是与别处不同的,好像更稠些,分⼦结构更紧些,要不怎会有这样的性格? 这个⼤湖是长的,约有六⼗五公⾥,但却不算宽,⼀般宽处只有⼆三公⾥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
⼀路⾛着,我俯⾝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看着湖中⼭的倒影,⼀种美的享受涌上⼼头。
⼭是拔⽔⽽出的,更确切点,是⽔漫到半⼭的。
因此,那些⽯⼭,像柱,像笋,像屏,插列两岸,有的地⽅陡⽴的⽯壁,则是竖在⽔中的⼀堵⾼墙。
梁衡散文:春到黄河边
梁衡散⽂:春到黄河边梁衡:春到黄河边因为写了⼀篇《南⽅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篇北⽅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作为⼀个北⽅⼈,这个春天在我⼼⾥已经藏了⼏⼗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北国之春⾃然⽐南边要来得迟⼀些,⽽且脚步也显得沉稳。
回想⼀下,我第⼀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
按当时的规定,⼤学毕业先得到农村去劳动⼀年,我从北京分配到内蒙古河套劳动。
所谓河套,就是我们在中国地图上看到的,黄河最北之处的那个⼤拐弯⼉,如⼀个绳套。
满⼀年后我到县⾥上班,被派的第⼀个活⼉,就是带领民⼯到黄河边防凌汛。
“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次听到。
就是冰封⼀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
这流动的冰块如同⼀场地震或⼭洪暴发引起的泥⽯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下。
如果前⾯⾛得慢⼀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成冰坝,类似这⼏年电视上说的堰塞湖。
冰河泛滥,⼈或为鱼鳖。
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坝排险了。
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上⼈⽣舞台的。
⼀个⼩⽑驴车,拉着我和我的简单⾏李,在黄河长长的⼤堤上,如⼀个⼩蚂蚁般缓缓地爬⾏。
堤外是⼀条凝固的亮晶晶的冰河,直⾄天际;堤内是⼀条灌⽊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
最后,我被丢落在堤边⼀个守林⼈的⼩⽊屋⾥——将要在这⾥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
我的任务是带着10多个民⼯和两个⼩⽑驴车,每天在10公⾥长的河段上,来回巡视、备料,特别要警惕河冰的变化。
这倒让我能更仔细地体会春的萌动。
南⽅的春天,是给⼈欣赏的;北⽅的春天,好像就是召唤⼈们⼲活的。
我查了写春的古诗词,写北⽅的极少。
⼤约因它不那么外露。
偶有⼀⾸,也沉雄豪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般⼈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飞流直下,或是壶⼝瀑布那样震⽿欲聋。
其实她在河套这⼀段⾯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度的。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游览栏杆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和对平凡事物的珍视。
读完这篇散文,我深受感动,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篇散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作为切入点,作者通过拍摄栏杆来展示了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栏杆上蜻蜓飞舞、乌鸦栖息的景象,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作者重新发现了周围环境中的美丽和细微之处,让我深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了这些细节。
读完《把栏杆拍遍》,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平凡事物的独特观察力和细腻情感。
平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和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同样的景物,在作者眼中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我懂得了要珍视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这篇散文还让我思考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通过拍摄栏杆,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并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及的事物,而是在我们身边的细微之处。
我们常常被繁忙的工作和琐事所困扰,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因此,我决心以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去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和快乐。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感悟,作者带给了读者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读完这篇作品,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就能找到一份真实而深刻的快乐。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要珍视身边的每一个平凡瞬间,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三一文库()〔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衡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读屈原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
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梁衡散文摘抄经典段落美句
梁衡散文摘抄经典段落美句
哇塞,梁衡的散文那可真是一绝!就比如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
一句,简单几个字,却仿佛让我看到了那座青山历经岁月依然屹立不倒,这不就像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梦想吗?
再看“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平常的柳树,却能在他笔下有了不一样的韵味,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
还有“我在船头仰卧着,看天空小得像一只花碗,白云从花碗里浮
游出来。
”这描写,把天空比作花碗,白云就像从碗里飘出来的,多么
奇妙的想象呀!
梁衡的这些美句,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难道你不觉得读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吗?
他的文字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人心,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就
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我觉得呀,梁衡的散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最深刻的情感和最美的画面,让人读了就忘不了。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衡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读屈原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
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摘抄梁衡散文并赏析
摘抄梁衡散文并赏析
梁衡散文摘抄如下:
1. 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匹烈焰马,刚从东方跃出地面。
2.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
粼光斑。
3. 风从窗外吹进来,淡淡的带着一种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使人感到轻
松爽快。
梁衡散文赏析如下:
1. 梁衡的文字功力于此可见,恰到好处的叠词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朗
朗上口,音韵和谐。
语言丰富而优美,形容词、动词的运用贴切而生动,比如“跃出”“密密层层”“鳞鳞”“铜钱大小”等词,使抽象
的无形的时间、空间变得具体而有形。
2. 梁衡的散文笔法细腻,善于通过以小见大,将时代的洪流寓于平凡
的小事中,将历史和现实糅合在一起,运用象征、拟人、比喻等多种
修辞手法传达出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注重感情的抒发,将
内心的感受融入到字里行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上为对梁衡散文《夏感》的赏析,不同人的阅读体验可能存在差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梁衡的经典散文
梁衡的经典散文梁衡的经典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衡的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梁衡散文摘抄
梁衡散文摘抄梁衡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散文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简洁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关于梁衡散文的摘抄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摘抄:《晴空下,微风中》世界并不是那样完美,但正因如此,它才能给予我们希望。
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也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微风”带给我们温暖和希望,让我们用坚韧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2. 参考内容:梁衡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梁衡的散文作品常常探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现实往往远离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晴空下,微风中》中写道:“我们无法控制世界本身,但却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即使逆境连连,我们仍可用平和的心态迎接挑战。
”3. 摘抄:《时间的悖论》时间是一种让人无法把握的东西,它流逝得如此迅猛,让人感到有些无奈。
梁衡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思考和无法捉摸的感受。
4. 参考内容:梁衡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梁衡在他的散文中反复探讨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他认为时间既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又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时间的悖论》中写道:“时间无情地逝去,让人感到沉重和不安。
但正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我们才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出真实的自己。
”5. 摘抄:《静谧的篇章》梁衡在这篇散文中以静谧的语言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
他借助自然的景色,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和舒适。
6. 参考内容:梁衡对自然美的赞美梁衡在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认为自然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同时也是人们与世界的联系纽带。
他在《静谧的篇章》中写道:“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到安宁,舒缓了心灵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更好地沟通和理解。
”梁衡的散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简练的语言风格而备受赞誉。
通过上述的摘抄和相关参考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与理想、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美的思考和表达。
梁衡写景散文
梁衡写景散文
春天,早晨的阳光从窗口洒进来,透明而温暖。
初春的清晨,天空透
过了森林的缝隙,充满了嫩绿的色彩。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同一幅美
丽的画卷,引人痴缠。
春的气息充溢在空气中,莺啼燕语,花香草香扑鼻而来,置身于这样
的环境中,心情也随之轻松愉悦。
山野花都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嫩绿欲滴”的叶子,婉转而生气勃勃的花朵,十分可爱。
还看到青葱的小草,在阳光下摇曳生姿,麦田里,也正是小麦拔节的
季节,成千上万的麦苗,笔直地向天空伸展,忽而又摇曳起来,好像对蓝
色的天空、白云在欢快地问候。
远处,是蓝天碧海和苍山秀水的震撼,天空一望无际,海面波涛汹涌,令人无限遐思。
远山近水,远事件,远的威严,远的肃穆,远的宏壮,在
这个春天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海的沉静,山脉的高耸,激动着我的心绪。
走在清晨的泥泞小路上,所有的绿笔画下绿色的点滴,点缀了这条路
的美丽。
一排排高大的香椿树,随着清风摇曳着,那淡淡的清香,令人久
久不能自已,只想留恋在这里。
这个早晨,是一个美妙的开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源泉。
静心聆听
着大自然的声音,看到并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沉淀,
化作为生命注入了新的力量。
春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所有美好的开始,所有勇敢的追求,都因此开始在春天生根发芽。
我徜徉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看见春天的希望,
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
春天,这再次的生命源泉,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学
会欣赏大自然,用心感受生命的芬芳。
高中梁衡散文3篇
高中梁衡散文: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须论得丧。
梁衡散文好句摘抄
梁衡散文好句摘抄篇一:梁衡散文阅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附答案,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
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
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
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
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
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
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
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
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
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
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
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
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
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
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
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
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选就像是一座宝藏,里面装满了熠熠生辉的宝贝。
梁衡的文字,那是相当有力量的。
他写红色经典,可不是干巴巴地叙述历史事件,就像厨师做菜,不是把食材简单堆在一起就了事,而是精心烹饪,让每一个字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跟着一位非常熟悉路况的向导,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鲜活无比。
拿刘胡兰来说吧,我们都知道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那是课本里都有的。
可梁衡写起来,刘胡兰就像一朵盛开在寒冬里最倔强的红梅。
他把刘胡兰面对敌人时的那种坚定,那种无畏,用文字雕琢得如同摆在眼前的雕塑一般清晰。
我们读着,就仿佛能看到刘胡兰站在敌人面前,那小小的身躯里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就像红梅面对凛冽的寒风,绝不低头。
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对刘胡兰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英勇牺牲的女英雄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精神,她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再看看他写的其他红色故事。
梁衡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用文字作颜料,在历史的画卷上涂抹出绚丽的色彩。
他描写战争场面的时候,那是绘声绘色。
你感觉自己就像是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能听到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能看到战士们奋勇向前的身影。
战士们在他的笔下,就如同钢铁铸就的巨人,他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硬。
每一个冲锋陷阵的画面,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演奏,枪炮声是激昂的鼓点,战士们的呐喊声是高亢的旋律。
这种描写,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能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伟大。
他写红色精神的时候,又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跟你唠家常。
红色精神不是什么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梁衡把它说得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
他会告诉你,这种精神在过去是如何支撑着革命先辈们克服重重困难,就好比房子的根基,没有了它,房子就会倒塌。
而在现在,红色精神也没有过时,它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如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梁衡散文赏析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短小易学。
当前,爱好散文,写散文的人很多。
但是,要把散文写好,写精,殊为不易。
若想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更难了。
可是,有人却做到了。
他,就是著名散文家梁衡。
我是前几年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梁先生散文的。
那篇文章名叫《把栏杆拍遍》,是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读之,如饮甘露,回肠荡气,脑中辛弃疾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
之后,又先后读过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
读他的文章,有一种快感,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什么叫艺术魅力?我想大约不过如此吧。
作者先后有四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是在世作家中入选数量最多的。
学校教材牵涉到对青少年的思想导向与教学规范,是百年大计,对选材的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近乎苛刻。
许多作家很有名望,但终其一生也没有一篇文章能够入选。
梁衡的散文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想,重要的是他文章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梁衡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在他的文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饱含着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
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热情地呕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道:“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
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
在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
”对梁衡而言,这是很高的评价。
作者对韩愈非常推崇。
在《读韩愈》一文中,谈到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个人身处逆境而沉沦。
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时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流传至今。
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
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
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
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要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写道,主人公“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 在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与动作的传神刻画与饱含感情一往情深地咏叹中,我们眼前分明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呼之欲出。
同时,也感受到作者那颗炽烈的心与主人公是相通的。
在此,作者、读者与主人公发生了共鸣。
一股对辛弃疾这位悲情英雄高度崇敬的情感油然而生,在胸中彭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作品的感染力就这样产生了。
一位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故居的读者,在读了《把栏杆拍遍》之后,兴奋不已,发自内心地说道:梁衡把辛弃疾写活了,写神了!时间、空间上的辛弃疾找到了知己。
若辛公的在天之灵有知,当可得到慰藉。
作者写人物,善于洞悉其内心世界并多角度审视。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中,作者对瞿秋白临刑前写的《多余的话》重新解读,“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
”作者设想,“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 “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作者感慨,“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伟岸的襟怀坦白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不禁为其喟然叹息。
瞿秋白的女儿在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感叹作者是最为了解他父亲内心世界的人,其文章所达到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他父亲的传记。
梁衡的散文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还颇具艺术性,二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对文章语言的锤炼是下功夫的。
按照他自己的话讲,他属于“苦吟派”。
他著文要求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
”在文章中,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锤炼词句来增强表达效果。
有许多使人过目难忘的佳句。
《夏感》中有这样一段对农作物的描述,“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里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挑”,一个“举”,一个“匍匐前进”,将几种农作物的形态写得形象逼真。
在《晋祠》里,“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使用对仗手法,形象鲜明,言简意赅。
《把栏杆拍遍》中形容辛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使用排比,且讲究平仄。
读起来,音节响亮,朗朗上口。
除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他还善于联想,想象,使文章生动,传神。
《读韩愈》中这样描写主人公前往谪居地,“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形象地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梁衡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宁缺毋滥。
通常一年才写一篇文章。
他写《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用了6年,创作《大无大有周恩来》甚至用了20年。
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呕心沥血,方出精品。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头来还是个未成品。
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才使得作者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长久流传。
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梁衡的这种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柳永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
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
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
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
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孟浩然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三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
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
这本是一个在背地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
它那美丽的语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这使我想起“文化大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