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西安乐器文物概述1
古音今韵——中国十大古代乐器
古音今韵——中国十大古代乐器作者:周珍来源:《财富生活》2017年第06期中国古乐之史源,是一个沉睡着的庞大宝藏。
今人跨越时空,梦回远古,纵也只是触其冰山之一角。
古人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八音”,以此尽列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鼓共计十大古代乐器。
漫漫数千年历史长河,虽部分古乐已转瞬即逝,但后人仍可以乐器为载,依稀感受这悠扬古韵下的传承。
1.鼓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从文献记载看,鼓的产生,首推黄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传说。
相传黄帝征服蚩尤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夔,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记载说:“帝颛顼乃令鼉先为乐倡,鼉乃偃寝,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
”后人认为所谓鼍其实就是巨鳄,它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好听的音乐,说起来实在有点可爱,可见上古时代人与自然之和谐。
而以鳄鱼皮之坚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声闻五百里”,想必敲击起来也十分响亮。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大约已有3000年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祭祀的器具,而后在狩猎征战活动中,同样也被广泛应用。
真正意义上把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有八音,鼓属八音中的“革”类乐器,视为群音首领。
古文献中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俗可作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则可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从最初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
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
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八音分类法及代表乐器
八音分类法及代表乐器八音分类法: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代表乐器:1、金钟八音之一。
金属制的打击乐器。
历史久远,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有陶钟,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日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居多。
2、石磬八音之一。
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
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悬挂在架上。
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捶敲击。
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义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3、土埙八音之一。
用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是目前最早的实物。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攻路、二里岗商代遗址、辉县琉璃阁区殷墓都有陶制埙的发现。
4、木柷敔八音之一。
指木制的打击乐器。
柷,形同木升,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发声,以示乐曲的起始,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敔,状如伏虎,背面刻有锯齿,演奏时用一支一端破成细条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以示乐曲的终结,古代雅乐结束时击奏。
5、琴瑟八音之一。
用梧桐木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
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制品。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明清宫廷所用的瑟,与周、汉时期出土实物已有较大差异。
古代宴享礼仪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6、匏[笙芋]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
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
7、竹[箫管]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单管、竖吹。
古代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瓷制的。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
中华国宝重器:晋侯稣编钟(西周·晋)晋侯稣(sū)钟,也简写“苏钟”,全称晋侯苏编钟,是西周晋国的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全套编钟16件,其中14件于1992年被盗出境,由上海博物馆于1992年12月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发掘),藏于山西博物院。
为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之一。
晋侯稣钟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
晋侯稣(sū)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
有刻款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
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
铭文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
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
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我们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总之此编钟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无愧于国之重器。
晋侯稣(sū)编钟鉴赏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
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
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
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
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
陕西出土十六件编钟
陕西出土十六件编钟
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西周八件组编钟、西周晋侯苏十六件组编钟等,以实物说明西周时期的编钟铸造得到长足的发展,一套编钟组合的数量越来越多,它们之间有比较准确的音律关系,可以独立地奏出乐律,开始从节奏乐器向旋律乐器演变。
演变的必要条件,一是乐钟的数量要足够多,二是每个乐钟的音律要相对准确。
这就需要在编钟的打造上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据考证,那套十六件组的晋侯苏编钟,并非同一时期铸造,而是在西周初期至共和元年的二三百年间不断发展扩充而成的。
这说明古人制作一套编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商周青铜器分类和名称
商周青铜器分类和名称商周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黄金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分类和名称有很多,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商周青铜器。
一、礼器类1. 角觚:角觚是一种常见的商周青铜器,形状像牛角,用来盛放酒。
它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觚即角。
角觚的制作精美,通常有铭文纹饰,展现了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工艺水平。
2. 爵:爵是一种高足圆口的酒器,是商周时期贵族进行祭祀和宴饮时常用的器物。
爵的制作工艺复杂,通常有动物纹饰和铭文,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
3. 卣:卣是一种形状独特的酒器,它的造型像一个长颈瓶,上部有一对弯曲的手柄。
卣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卣即颈瓶。
卣的制作精细,通常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体现了商周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二、乐器类1. 缶:缶是一种古代乐器,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圆筒,有时还会加上一对手柄。
缶的制作工艺复杂,外部常有铭文和纹饰,内部有音孔。
缶是商周时期宫廷音乐演奏中常用的乐器,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磬:磬是一种用来敲击发声的乐器,形状呈长方形,由多块不同长度的石片组成。
磬的名称来源于其声音,磬即清脆的声音。
商周时期的磬常常有铭文和纹饰,且音质优美,是古代宫廷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三、兵器类1. 戈:戈是一种古代兵器,形状像一把矛,有时还带有刃口。
戈的制作工艺精湛,通常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展现了商周时期战争文化和战争技术的发展。
2. 钺:钺是一种古代兵器,形状呈弯曲的刀刃,类似于斧头。
钺的制作复杂,通常有铭文和纹饰,是商周时期贵族统治和军事扩张的象征。
以上只是商周青铜器分类和名称中的几种代表性例子,商周青铜器还有许多其他种类,每一种器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都是中国青铜器艺术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分类和名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成就。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优选稿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
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西周旟鼎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
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
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
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
多友鼎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
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
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周八音分类法
西周八音分类法周代已经出现“八音”的名称。
如《周礼·春官·大师》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尚书·尧典》载“三载,四海遏密八音”等。
所谓“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有位学者按照周代文献中记载的乐器做了如下归类:一、金类:钟、馎b6、镛、剽、笙钟、颂钟、醇chun于、钲zheng、铎du6、铙nao。
二、石类:离磬、玉磬、警xiao、笙磬、颂磬。
三、土类:损、明jiao、缶fou。
四、革类∶土豉、足鼓、楹鼓(建鼓)、县鼓、喜gao鼓、贲鼓、雷鼓、灵鼓、路鼓、晋鼓、鼍tu6鼓、颦、应鼓、朔鼓(田)、提、靴tao、麻、料、雷鼓、灵4tao、路畿tao、搏拊。
五、丝类:琴、颂琴、瑟、筝、筑。
六、木类:机、圄(敌yü )。
七、匏类:簿dang、簧、笙、巢、和、钟笙、竽。
八、竹类:箫、言、篓jiao、管、篙jiao、简nie、箭、箭yue、产、仲、筠、豳bin箭、苇篱、篷di、簇chi、沂、笆chi、牍、应、雅。
上述八类乐器中,以皮革类的鼓和竹制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品种也比较丰富,两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达一半以上。
铜制的钟类乐器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时代音乐文化的进步。
这三类乐器均以声音响亮、气势磅礴为特色,“钟鼓噻隍,磬管锵锵”,正是这些乐器在演奏中的生动描绘,体现了上古时期的人们在音乐中的追求。
琴瑟类弹弦乐器的出现,以富于歌唱性的特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器乐的成熟与发展。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一编远古—春秋、战国
3、 《韶》—— 又名《大磬》。因其在表演时使用 的伴奏乐器有箫(排箫),故又名《箫韶》。又因 其舞蹈部分有九次变化而被称为《九辩》,或因其 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据说这部作品 的内容与表演艺术水平非常高,直到春秋、战国表 演时还被叹为观止。这部乐舞一直延续到汉代或更 晚一些时候才趋于消亡。
唱歌理论涉及的方面:
1、歌曲的演唱风格——《礼记·乐记·师乙篇》 2、演唱技巧 3、教学方法——《韩非子·外储说》
以上这些带总结性的演唱理论,是我国古人做出 的贡献,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写下了重要的 一页。
著名器乐演奏家极其艺术成就
独奏乐器:七弦琴
这个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术,还是以七弦琴最为 突出,民间乐器演奏者和从民间吸收到宫廷的乐师 当中,琴的演奏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结论: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为重要的 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 大作品之一。这位伟大诗人在《离骚》 中陈述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和对人民 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楚国当时政治上 的昏庸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和达不到 自己的崇高目的时,则宁愿以身殉国 的决心。
南北方民间歌曲相比较
歌词处理方面的相同点:
1、在句中或句末用“兮”;
结论: 《易经》虽然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之中,但却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看作永恒不变的 法则。这条法则也就成为封建社会统治 阶级所遵循的法则。
六代乐舞
1、《云门大卷(quan ˊ)》——简称《云门》, 黄帝时的乐舞,黄帝以云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所 以称自己的乐舞为《云门》。
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鼓乐”简介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学界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0个政权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当年这条路上许多繁荣的城镇、独特的建筑、著名的寺庙,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遗迹。
但作为沟通东西文化的一条“人文血脉”,它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将永远是人们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历史的沉积留给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有秦腔、眉户、碗碗腔、西安鼓乐等中原音乐,有关中皮影戏,陕西木偶戏等。
隋唐盛世时期,古代音乐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甬道的长期交流、融合,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教坊汇集于皇家宫廷进行表演、传承,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传承至今已达千余年历史的“西安鼓乐”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4年4月中国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同年6月中国文化部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西安鼓乐”等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又将“西安鼓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是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音乐品种。
以“乐社”为单位进行演练活动的组织称为“细乐社”或“鼓乐社”。
1952年至1953年夏,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的杨荫浏、孟傑、苏琴、简其华等几位民族音乐学者及民间音乐研究工作者联合对“西安鼓乐”多次调研、采集、整理、分析后确定为现名。
“西安鼓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市区及市区南部终南山一带的长安、周至和蓝田等各县。
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乐器
两面编钟
流西 以 行周 纽
中垂 期悬 始, 见枚 ,作 春低 秋矮 早乳 期突 以形 后
纽 钟
臧孙纽钟 春秋晚期
春 秋 晚 期 甬 钟 与 纽 钟
叶县旧县M4许灵公墓
春 秋 晚 期 成 编 甬 钟 与 纽 钟
成编纽钟
三门峡虢季太子墓 最大高23.5cm,最小高13.4cm
战国早期吕公孙朝子钟
宁
横
溪
塘
东
村
通高46cm
口长径31cm
一
九
五
大
九
铙
年
湖
南
宁
乡
老
粮
仓
通高84cm
重154kg
大
福
铙
建
建
瓯
黄
科
山
3.钟
自名,如龢钟、林钟、诃钟、行钟
l 厉王钟铭:王对作宗周宝钟……用卲格丕显 祖考先王。
l 王孙钟铭: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 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
形制分三类:甬钟、纽钟和镈钟。 钟在两周大型墓葬中常成套出土,多为3、 5、7、9件。 西周早期出现,中期始流行
钟悬谓之旋 旋虫谓之干
钟带谓之篆
于上之攠谓之隧
隧
两栾谓之铣
铣间谓之于
甬 钟 各 部 分 名 称
于上
长安张家坡井叔墓 通高37.5cm
成
长
编
安 普
甬
渡
钟
村
长
囟
墓
西周中期
晋侯苏编钟
该组16件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cm,小的高22cm,都是甬钟。 刻铭连缀355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 完整 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 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各朝代部分文物介绍
10.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年代:元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洁白,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
9.明
1.青花桃竹纹带盖梅瓶
1970年出土于南郊
现收藏于
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内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唐鹦鹉纹提梁银罐
1970年10月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现原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5.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轮十二环锡杖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唐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
年代:唐
6.唐八重宝函
首都博物馆藏年代:明
7.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年代:明
海淀区索家坟清黑舍里氏墓出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8.景德镇窑青花阿拉伯纹无挡尊
年代:明
颐和园文管处藏
9.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盘
年代:明
10.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
明 宣德(1426年-1435年)
藏
10.清
1.清代歙溪苍玉砚
年代:清
现藏。
2.清乾隆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
10.如意云纹银经瓶南宋
1959年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窖藏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8.元
1.元青花加金彩带盖梅瓶
带有黑褐色的斑点,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凹凸不平。青花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多层次结构,紧凑调和,与金彩飞凤纹饰交相辉映,富丽堂皇,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年代:元代,
2.青花鱼藻纹大盘
周代的乐器分类法
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乐器被分为了八类,分别是弦乐器、管乐器、葫芦乐器、磬乐器、铜鼓乐器、竹鼓乐器、石鼓乐器和皮鼓乐器。
下面将对这八类乐器进行详细介绍。
1. 弦乐器:弦乐器是周代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类,主要有琴、瑟、筝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有七弦和十三弦两种,通常由木材制成,琴面上有徽、梁等装饰。
2. 管乐器:管乐器是周代乐器中另一类重要的乐器,主要有笙、箫、管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笙,它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吹奏乐器,通常有十三个吹孔和六个指孔。
笙在周代被广泛使用,是当时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
3. 葫芦乐器:葫芦乐器是一种独特的乐器,它的共同特点是使用了葫芦作为共鸣体。
在周代,主要有葫芦丝、葫芦笙等葫芦乐器。
葫芦丝是一种由葫芦和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通常有六个吹孔和一个吹口。
葫芦笙是一种由葫芦和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通常有十三个吹孔和六个指孔。
4. 磬乐器:磬乐器是一种敲击乐器,由多个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
在周代,磬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磬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产生各种音调和音色变化,是周代乐器中的重要成员。
5. 铜鼓乐器:铜鼓乐器是一种打击乐器,由铜制成的鼓身和鼓面组成。
在周代,铜鼓被广泛用于军事、宴会和祭祀等场合。
铜鼓的音色浑厚有力,能够产生独特的节奏感和氛围。
6. 竹鼓乐器:竹鼓乐器是一种敲击乐器,由竹子制成的鼓身和鼓面组成。
在周代,竹鼓常被用于民间音乐和娱乐活动中。
竹鼓的音色明亮,能够产生欢快的节奏和韵律感。
7. 石鼓乐器:石鼓乐器是一种敲击乐器,由石头制成的鼓身和鼓面组成。
在周代,石鼓主要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石鼓的音色深沉雄浑,能够产生庄重的氛围和声音效果。
8. 皮鼓乐器:皮鼓乐器是一种敲击乐器,由动物皮革制成的鼓面和木材制成的鼓身组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葫芦瓶新石器时代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陶鬶新石器时代玉刀新石器时代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凤柱斝商代晚期羊首勺商代晚期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宗仲盘西周晚期柞钟西周晚期史迹角西周早期梁其壶西周晚期祖辛爵西周早期日己觥西周中期它盘西周晚期它盉西周晚期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整器造型别致..梁其壶西周晚期鸟盖瓠壶战国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 ..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 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师丞钟西周中期金怪兽战国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利簋西周早期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牛尊西周中期五鼎四簋西周中期豹纹瓦当战国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兵马俑秦兵马俑彩绘跪射俑秦青铜鹤秦青铜鹅秦杜虎符秦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龙纹空心砖秦半两钱铜合范秦代龙纹空心砖秦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绿釉孔雀陶灯东汉绿釉陶烤炉东汉彩绘陶钫西汉“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砖西汉“元凤四年”五铢钱陶范西汉金饼西汉五铢钱石范西汉五铢钱铜范西汉印钞机彩绘雁鱼铜灯西汉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西魏1981年陕西旬阳县东门外出土..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千克..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煤精制成;呈8棱26面球体;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如“臣信上疏”、“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独孤信白书”、“令”、“密”等..印文楷书阴刻;书法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此印反映了主人职多权重的史实;也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资料..货布钱铜范新莽货泉铜范新莽铜马东晋镶金兽首玛瑙杯唐朝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北宋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高18.3;腹径14.3CM..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舞马衔杯纹则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三彩载乐驼唐朝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造型新颖浪漫..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乐舞俑8个;7男乐俑1女舞俑..乐俑环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四鸾衔绶纹平脱镜唐朝1965年西安市东郊长乐坡出土..直径22.7厘米..圆钮;钮座周围饰银片莲叶纹;两周金丝同心结联环纹之间有四只作展翅飞翔状金花鸾鸟口街绶带..纹饰均以平脱手法制成;“平脱”即将金银纹饰片用粘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处填以漆;然后打磨光滑;粘上的花纹与漆面平行..这种特种工艺制成的铜镜是唐代铜镜中罕见的艺术珍品..鸳鸯莲瓣纹金碗唐朝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5;口径13.7;足径6.7厘米..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均作忍冬纹..内底部刻蔷薇式团花一朵..内侧墨书“九两半”三字..三彩驼唐三彩载物驼唐三彩马唐彩绘天王俑唐三彩天王俑唐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其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室内;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敬;故尊称为天王俑..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祗;并非凡人..彩绘骑马斗豹狩猎俑唐彩绘双环鬓女舞俑唐三彩双龙柄壶唐白瓷螭柄壶唐三彩凤首壶唐三彩男装女俑唐三彩塔式罐唐彩绘象座塔式罐唐三彩堆花双耳扁壶唐三彩双鱼形壶唐绿釉瓶唐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唐鎏金刻花铜羊镇唐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唐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通高17.8㎝;腹深10.2㎝;重654g..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B>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基建工地唐代窖藏出土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重1879克盖内面墨书“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2行10字..鹦鹉是能言之鸟;唐代宫廷贵族多喜养其珍贵品种;明皇杂录中就记载有唐玄宗所养白鹦鹉“雪衣娘”的故事;由于皇帝的喜好;鹦鹉成为画家笔下表现的对象;鹦鹉纹也成为各种器物装饰流行的题材;此罐以鹦鹉为中心;折枝花相缠绕;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反映出唐人祈求康宁;幸福的美好愿望..盖内墨书表明此罐是用来贮放药物的..赤金走龙唐鎏金铁心铜龙唐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场出土通高36.9厘米;最宽处10.5厘米;重2780克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物;也是王权的象征..此龙出土于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隅;玄宗时期;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文献记载;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告诉张说;其他被取土;恐有祸事;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侍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唐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唐鎏金双凤纹银盘唐绿釉架鹰骑马俑唐三彩钱柜唐鎏金双狮纹银碗唐三彩牛车唐三彩四系罐唐三彩马唐赤金盆唐秘色瓷碟唐黑釉侍女瓶唐彩绘生肖俑唐三彩牵驼俑与驼唐三彩梳妆女坐俑唐彩绘文官俑唐彩绘射猎骑马俑唐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唐青釉刻花梅瓶宋青釉银扣执壶宋金银舍利塔宋白水县妙觉寺地宫石塔出土青釉刻花牡丹纹玉壶春瓶宋青白玉釉方鼎金总领军马铜印宋斗彩饕餮纹方鼎明褐釉三鱼纹贯耳壶元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明陶骑马俑元陶马车元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金黑釉划花梅瓶西夏釉里红僧帽壶清。
商周青铜器名称和用途
商周青铜器名称和用途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其包括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铸造技术以及器物的名称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商周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详细介绍的回答。
商周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十分广泛,主要分为礼器、器具、兵器和乐器四大类。
其中,礼器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活动和贵族间的礼仪交往。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商周青铜礼器及其用途:1. 鼎: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具有三足两耳的特点。
它是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在宗庙中用于祭祀活动。
鼎中的食物代表着对祖先的供奉。
2. 爵:爵又称斝,是一种高脚杯,常用于盛酒,是古代贵族宴会中的重要器物。
爵的形制高雅,制作工艺考究,在贵族的婚礼、宴会和祭祀仪式中被广泛使用。
3. 角:角是一种长而曲折的容器,用于盛放食品。
角具有独特的造型,通常呈弧形,两头是拱形的耳,上部为口,下部为足。
角主要用于宴会和祭祀仪式中,代表着富贵和地位的象征。
4. 斗:斗是一种浅口容器,常用于盛放粮食和水。
斗的形状通常为圆形,也有方形和六边形等变异形式。
斗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祭祀仪式中重要的器物。
除了礼器,商周青铜器还有一些常见的器具,如鬲、镊、壶、卣、觥等。
这些器具在商周时期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鬲:鬲是一种常用的炊具,通常是由铜制成,形似锅状。
鬲内的火焰和燃料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煮熟。
鬲在烹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便利。
2. 镊:镊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工具,类似于夹子,主要用于夹持物体。
商周时期的镊常与鬲一同使用,便于在烹饪过程中夹取烫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壶:壶是一种容器,由于其造型优美,成为了青铜器中的一个重要种类。
商周时期的壶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如酒和水等。
壶的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等。
4. 卣:卣是一种较大的容器,外形呈弧形,上部有小口,适于盛装较大量的液体。
卣主要被用于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代表着亲情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殷墟出土乐器整理
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现代音乐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殷墟出土乐器展示了古代音乐的魅力,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灵 感,促进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音乐考古学的价值
通过对殷墟出土乐器的深入研究,可以挖掘出古代音乐的精髓,为 现代音乐考古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殷墟出土乐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03
殷墟出土乐器研究
乐器制作材料的研究
青铜乐器
殷墟出土的乐器以青铜材质为主,通过对青铜材质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和资源利用情况 。
骨制乐器
部分出土乐器采用动物骨骼制作,如骨笛,通过对其制作材料的鉴定,可以探究古代音乐文化与生态 环境的关系。
乐器形制与功能的研究
形制研究
通过对出土乐器的形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乐器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的 文化特点。
特点
殷墟出土的乐器制作精良,形制规整,声音优美,显示了商朝音乐制作的高超 水平。同时,这些乐器也反映了商朝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价值
殷墟出土乐器对于研究商朝音乐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 音乐艺术的认识,也为音乐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02
殷墟出土乐器整理方法
乐器的分类与编号
分类
根据乐器的材质、形制、用途等特点,将出土的乐器进行分类,如石磬、铜鼓、 骨笛等。
编号
为每一件乐器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整理。编号应包括乐器 的出土位置、顺序号等信息。
乐器的清洗与保护
清洗
去除乐器表面的泥土、锈迹等杂质,保持乐器的清洁。在清 洗过程中要特别小心,避免对乐器造成损坏。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
下面是有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乐器使用制度西周的礼制有细致而完整的规范,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祭祀工具和礼仪工具,也在规范之列,故又称礼乐制度。
西周对天子在不同的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歌、舞、乐器的配套和规格作出了严格的规范。
如祭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祀山川,则“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
又如,天子接见牧伯(诸侯之长),用《肆夏》;周王宴享诸侯,用《湛露》、《彤弓》;诸侯相见,用《文王》等。
西周还对以前的乐舞加以改造,将黄帝《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周武王之《大武》归总称之为六乐,前四个乐舞为文舞,展示文德,后二者属武舞,展示武力,舞蹈时要手执干和戚(盾和大斧)。
六乐为最高规格的乐舞,为天子专用。
周代专门管理乐舞的机构叫大司乐。
西周乐器仅《诗经》中出现的就有29种,包括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拨弦乐器,以新出现的青铜编钟最为引人注目。
在河南三门峡上岭村虢国公墓地出土有编钟8只,北赵晋侯墓地、陕西扶风等都出土有编钟或编磬。
作为敲击礼器的铜铙是商代最重要的青铜乐器,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的商墓的一件铜铙,属悬持式扁钟,底部为半月弧形,铙面两侧各有三排,每排三个突出分明的尖形铆钉,并细刻有云纹。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悬挂式鼓钟,底部椭园形,两侧边沿自上而下为回纹锯齿形,顶部两侧为凤鸟装饰,面全部以凸凹回字纹、云卷纹和牛角纹雕刻而成,十分精美。
另外还有1975年出土于鹰潭地区的西周墓的甬钟,椭园形,口朝上,遍体锃亮。
因铜壁很薄,奏乐时,其音清脆悦耳。
青铜商铙和西周甬钟,不仅出土于新干县和鹰潭地区,同时在萍乡、靖安、万载、新余、吉水等地,都有所发现。
商亡周继之后,最高统治者天子为观察各诸侯国政教得失,在宫廷开始设制专门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谣的采诗之官“行人”。
乐器介绍
乐器介绍1、青铜编钟:作为国之礼乐重器,青铜编钟在中国历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其发展演变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西周以前是青铜编钟的起源阶段,铜铙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真正起步的标志;(2)西周至战国是青铜编钟的发展阶段,青铜编钟的3种主要形制镈、甬钟、钮钟相继问世,一钟双音开始应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制定,则奠立了这一阶段青铜编钟发展到极盛的基础;(3)秦汉至清是青铜编钟的衰落阶段,一钟应用双音的现象已经不再能够见到,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水平跌入了低谷;(4)清代以后为青铜编钟的研究和制作阶段,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和中华和钟的研制为此阶段影响较为重大的两项工作。
文章基于现有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对青铜编钟的起源、发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这一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试析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
2、藏族大鼓:呈圆筒形。
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
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数圈宽窄不同的扁铁条,并用钉固定住。
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铁钉固定。
各地规格不一。
西藏萨迦寺的额阿,当地又称错阿钦布,鼓面直径135厘米、鼓身长(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身涂深红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铁条漆为绿色,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于寺院的大经堂内。
常用于重要的诵经活动,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表演时,也用于乐队合奏中。
3、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
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
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凰的羽毛。
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十三朝古都——西安博物院07
十三朝古都——西安博物院07风流盉名字取得很有个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器腹上的纹饰很奇特、少见。
博物馆是这样介绍的“器腹上下两道宽叠弦纹将腹部分为三个纹带,均饰变形省简大鸟纹,每一单元中部鸟首和躯干部分呈S形,前边垂冠和后边卷尾作C形,这种形式的鸟纹十分少见”古代青铜器一览表这里必须要为西安博物院点赞,我逛过不少的大馆,里面也有介绍青铜器。
但是西安博物院的古代青铜器一览表是我见过最全面、最良心的科普。
它将青铜器分为炊具、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度量衡、持节、杂器十一类,包含了所有常见的青铜器。
不仅全面,而且器物读音和图片全都列举出来,介绍也非常实用。
强烈建议将所有内容拍下,方便学习,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看青铜器展厅时一头雾水了。
了解青铜器的朋友都知道,除铜镜外,青铜器研究时代下限一般断至汉代,而研究的重点一般是三代青铜器,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也基本上是三代青铜器,展出的青铜器观赏性和价值高的也基本是三代青铜器。
可是,这种情况在西安博物院并不成立,甚至恰好相反。
新莽九鼎说实话个人也是第一次见新朝青铜器。
这九鼎中,左边五件是铜鼎,右边四件是釉陶鼎。
九鼎形制、饰纹完全相同,所饰窃取纹是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纹饰。
根据周礼,天子九鼎八簋,这套鼎对应的人物应该是天子级别的,但墓葬规模较小,所以推测墓主可能是卿大夫或诸侯级别的贵族。
两汉时期,墓葬中已经不流行随葬青铜器,而王莽实行托古改制,其中包括依托周礼进行礼制方面的改革。
这套九鼎正是这段时期的产物,对于研究新莽时期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铜鼎保存完好,且无使用的痕迹,说明其并非实用器,应是用于祭祀享用的礼器。
西汉鎏金凤鸟铜锺。
周代
春秋虢国兽形匜
春秋邿国铜鸟座
周春 代秋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在铸造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失蜡 法和蟠螭纹的大量运用就是重要标志。尤其失蜡法的 运用,使我国的青铜焕然一新,青铜纹饰也走向繁缛, 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周春 代秋
春秋曾国铜禁
周战 代国
第六节、战国文化
一、列国都城
周战 代国
周战 代国
周战 代国
周西 代周
西周史墙盘现藏周原博物馆, 国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文物。盘口径47.3 厘米,内底铸文284字,西 周中期歌功颂德之辞。此物为 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周西 代周
西周班簋口径25.7 厘米,现藏故宫博物 院。其内铸198个 字,记录西周中期国 事,为西周时期青铜 器断代的标准器物, 无价之宝。
张家坡出土西周铜簋铭文
周战 代国
二、战国铜剑
战国时期大国纷争,战乱迭起,导致 兵器、尤其青铜剑迅速发展。南方的 吴越和楚国的铸剑技术最为发达,是 我国铸剑工艺和艺术的最高峰。
吴越铜剑1
吴越铜剑2
周战 代国
周战 代国
三、战国铜镜
战国铜镜主要产自楚国
境内的湖南长沙和安徽 四
寿县。
山 纹
战国早期流行小蟠螭纹 铜
镜,中期流行四山字纹 镜
周西 代周
第四节、西周文化
一、都城遗址
丰镐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12公里的沣河两岸,是周文 王的丰邑、周武王的镐京所 在,是西周王朝的重要都邑 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
周西 代周
长安丰镐遗址西周车马坑
周 代
西 周
二、青铜器
西周时我国青 铜器发展的高 峰期,铭文数 量增加,是研 究西周历史的 珍贵史料。著 名的有利簋、 天亡簋、史墙 盘等。
宗仲匜·西周|陕西历史博物馆
宗仲匜·西周|陕西历史博物馆
宗仲匜,西周,西安市蓝田县出土,通高15厘米,通长30厘米,腹深8.2厘米,重1.65千克。
拍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匜是水器,通常在“净手之礼”时与“盘”一同使用。
以“匜”浇水,用“盘”接水——以流水洗手最卫生,古人与现代人“卫生观”的碰巧契合。
匜器形特征主要为,大致呈“瓢”形,一个敞口容器,前有宽流槽,后有鋬(读作“盼”,作用为手柄)。
通常有四足。
资料显示,匜可能是从“觥”演化而来——确实大致造型很像。
匜在商代、西周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中没有发现过。
西周中晚期开始出现,西周晚期最为盛行。
东周时,匜与盘多为“媵器”(媵读作“硬”,“媵器”为”陪嫁器物)。
这件“宗仲匜”即为典型的“瓢”形,前有长阔槽形流,后为龙首衔沿鋬,鼓腹圜底,四只兽爪形足。
口沿下饰重环纹,腹部为瓦沟纹,鋬饰鳞纹。
内底铭文六字,“宗仲作尹姞盉”。
一只饱满端庄的西周青铜器。
线条流畅,曲线透出古朴典雅,十分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代乐器分类考[内容摘要]: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称誉。
传统悠久的音乐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中国古代悠久的文明史上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著名的西安古乐因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曲调优美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又被称为“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
西安古乐是中国几千年流淌的历史回声,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愧宝 ,是中华文明文化的精髓,它就是一部历史,就是文化,就是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创造和贡献.早在周朝时期,中原正声其就被视为正统的王室音乐之源头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
它以其自身海纳百川,辐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而超越了地域性文化的一般性意义。
乐器作为音乐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周代那个所谓“大夫无故不撤悬,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时期,乐器更不仅是音乐艺术的象征,更是礼仪等级的标识。
接下来我们便来研究周朝时期古乐的发展历程以及乐器的分类制作等。
[关键字]:西安鼓乐、八音、乐器、礼乐制度一、西安鼓乐最新动态简述西安鼓乐极具史料与学术价值,曾引起过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于周朝的古乐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探讨,现将对与周朝古乐的研究动态最一简单的介绍:早在1981年,何家营古乐社与日本奈良市雅乐团在西安同台演出,大气、庄重、高雅、纯正的西安鼓乐,使日本友人大为震惊,很是自愧弗如。
1987年,何家营古乐社与西安大吉昌古乐社的艺友们又一起赴京参加《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并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了《六调八拍坐乐》。
老艺人们精湛的演奏技艺、音乐典雅清逸的风格神韵,使整个京师为之震动。
2002年,周至集贤镇古乐社在德国柏林举行了西安鼓乐的专场音乐会,听众多为德国作曲、器乐以及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
西安鼓乐那古朴纯良的乡土气息、清丽古雅的风貌,立即倾倒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结束后还有不少人围住老艺人在不住地请教。
二.周朝的音乐及乐器我国的乐器,色彩斑斓,各具特色,它的品种之多,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他们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珍品。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西安古代乐器文物的特点,尤其是在周代时期的情况,参照最新研究动向,以及查阅了部分资料后,我们对周朝的乐器也做了详细的说明介绍。
(1)周代音乐简述周代继承了殷商以前各朝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并加以整理和完善。
在音乐方面,周代也沿用了前代的各种乐舞、乐曲及乐器,并加以改进、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新的音乐文化。
周的音乐,也就是指岐周(今陕西关中一带)的本土音乐,即其原有的音乐。
周代也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礼乐”的制定。
据说这一重大举措是周代出年的大政治家周公旦开始颁行的。
礼乐制度影响持续至其后的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且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也都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
如果说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事的则是礼,对于鬼神,却是敬而远之的。
周代的礼乐制度中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秩序,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其基本是雅乐。
大致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相似,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
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代的音乐(舞蹈)。
在周代的时候,宫廷所用的音乐称为“雅乐”,而民间的音乐则称为“俗乐”。
礼乐制度,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严格限定,超出规格就是违法、便要受到严惩。
周代雅乐主要是在宫廷应用,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进行,并不是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而成。
“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及诸侯可以使用。
大夫和士只能单单用鼓。
钟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织成肃穆庄丽的音响效果,加上鼓的配合,确实能为天子、诸侯等造成“至尊至高”、“威严无比”的功效。
这一类乐器得以长足发展,应当归功于是贵族社会所作的准确选择和艺人们的努力。
由于“礼乐”作为一种制度在诸侯宫室中应用,这时周便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大司乐,亦称大司农是国中最高的长官。
他们行使掌管音乐的全部职权,同时又是国家大学的校长,更是音乐学院的院长,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一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并且要负责把那六中乐德,六种乐语及六种大舞等悉数传授给贵族子弟。
据《周礼》记载,大司乐统领的音乐官员,有高级乐官“大师”、“乐师”和中、下级乐官“典同”、“磬师”、“钟师”,“笙师”“旄人”等,这些乐官之下,还有不计其数的一般乐工。
他们等级清晰,职责分明,由上至下地严格构成一个各司其职、系统管理排演礼乐和教习礼乐的机构。
例如:作为国家音乐总长官的大司乐,其职能是掌管“成均之法”、“教国子”和“大合乐以致鬼神祗”。
所谓“成均之法”,就是音乐的乐制定和掌握;“教国子”,就是通过音乐将乐德(品行道德)、乐(言谈举止)、乐舞(六代之乐)等内容作为基本教材来教育、培养皇室子弟和贵族子弟;“大合乐以致鬼神祗”,就是在重大祭祖祭神活动中,组织、指挥众乐宫、乐工表演“六代之乐”等大型乐舞以作祭祀。
而作为高级乐官的“乐师”,其职能则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舞”,这就是说他管理的是“六代之乐”等大型经典作品之外的一般宫廷乐舞,此即《周礼》中所称的“小舞”,他们将这些小舞作为教材来教习和培训皇室和贵族的子弟,使他们逐渐熟悉和掌握富廷和上层社会的举止行为和礼仪规章。
作为下级乐官的“旄人”,其职能是“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周代“散乐”和“夷乐”,就是四方各地的民间杂乐和边远地区氏族或部落的音乐舞蹈,“旄人”就是掌管和教习这一部分乐舞的小乐宫。
以上古的诸多文献材料作出的综合分析告诉我们,西周所用雅乐,其歌唱部分均属于《诗经》中的《周颂》和《大雅》《小雅》,而这些,全都是岐周乐歌。
至于《国风》,只有时代稍早的二《周南》《召南》,可以用于等级较低的“礼”,而且也只是较晚时代才出现的现象,因为二《南》基本上是西周晚期作品。
中国的所谓宫廷礼仪音乐,即从此一时期开始有了雏形,并一直延续几千年,西周长达三百年,很快雅乐的岐周音乐的本来意思被慢慢遗忘了。
“雅”顺理成章转而产生了“正”的意思。
“雅言”的意思已等同于“标准语”,“雅乐”的意思则等同于“正规音乐”、“礼仪用乐”。
周雅乐用岐周音乐唤起并统一人们宗族观念的作用已无从发挥,因为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而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觉到隔膜,便逐渐把只它们看成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则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宗法制度不断破坏,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也被地域性的封国观念所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反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
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
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
正因为此,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才会“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说“郑声淫”(郑声浸淫雅乐),提出要“放郑声”(把郑声赶出雅乐领域)。
但是孔子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在孔子去世之后,各地方音乐的影响更加扩大,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
“新乐”是从“新兴起”的意义上起的名字,如果从历史上说,其实不少“新乐”比号称“古乐”的西周雅乐更加古老。
例如郑、卫、宋等国,郑是早商活动地区,卫是商王室所在地,宋是商亡后商后裔的封国,它们的音乐都承袭自商,从渊源讲,比岐周音乐古老,而且发展水平也较高。
更重要的是,一切“新乐”都没有象“古乐”那样,被礼乐制度堵死,而是按音乐自身规律发展。
所以“新乐”清新活泼,风格多样,优美感人,连理论上懂得“古乐”重要的贵族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喜好“新乐”,听“新乐”不觉疲倦。
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编钟,已不再守雅乐“宫-角-徵-羽”的音阶规律,它们非常生动地为后人保存了当时各地不同风格的音阶形式。
例如郑国新郑编钟(新郑是郑的都城),既可构成历史上奉为“正统”的升四级七声音阶,也可构成自然七声音阶;并可构成三种调高的五声音阶。
晋国侯马编钟的音阶六声缺角(mi),甚至与今天这一地区的民歌音阶特点相同。
各地“新乐”兴起后,不但在当地发展,而且进一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得到空前的交流。
例如春秋中晚期的楚国编钟一套十三枚,备有完整的十二律,包含了演奏各地音乐的可能棗它们应是各地音乐大交流的反映。
战国初期曾国的大套编钟,即最有名的曾侯乙编钟,不但从钟的音列上,更以钟的铭文告诉我们当时音乐交流的真实存在。
战国(约公元前475年——221年)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不断,周王室由衰微而灭亡,一个个小诸侯国也被几个大国所吞并。
而这一时期的“新乐”,却逐渐引人注目,例如赵国,其实更应注意的应该是楚国。
但因为最早写这一段历史的是汉代人,而“新乐”又是以与“古乐”对立的“坏音乐”的面目被载入史册的,汉高祖刘邦却喜爱楚声,所以史家就不敢把异军突起的楚声纳入“新乐”的范畴了。
楚地僻处南方,接受了周文化,但思想上受礼乐的束缚却要比中原各国小很多,春秋时期楚的伶人就是演奏当地音乐的。
楚音乐的风格与中原各国也很不同,这从《楚辞》和《诗经》的不同就不难看出。
楚国也是南北各地音乐交会的地方,郑、吴、蔡、越的歌舞都曾出现在楚国。
周代不仅有礼乐制度,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
周代渐兴采风制度与乐器相融合的结果,首先便是孕育出几部各地歌谣经典。
其中著名歌谣经典,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其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