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验
尿沉渣镜检
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是将新鲜尿离心后,经显微镜检查尿沉淀物中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尿沉渣镜检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等有参考价值。
但是,尿沉渣检查结果仍应与尿理学、化学检查结果相到参照,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1]。
一、尿沉渣检查历史1千年前,波斯名医Ismail,已对尿液的颜色、粘稠度、透明度、尿量、臭味、泡沫及沉淀物作了观察。
显微镜发明后,Bright于1827年首次发现肾炎患者蛋白尿中出现管型,此后Bird于1854年,Purdy于1900年,进一步证明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
Addis建立的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1948年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程观察[2]。
近年来,Brody采用相差显微镜鉴别红细胞与脂肪滴等。
Haber用干涉显微镜从三个方位仔细观察沉渣成分。
Rutecki等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颗粒管型中的血浆蛋白。
认为部分管型的颗粒是血浆多种蛋白的聚集。
有些学者用偏光显微镜鉴别尿中结晶。
Linder等结合免疫荧光技术,酸性磷酸酶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颗粒管型进行分型。
不少学者应用巴氏染色或Sternheimer-Malbin(SM)等染色观察尿管型、脱落细胞等。
最近几年,流式细胞仪技术进入了无需离心检查的新时代[3]。
二、尿沉渣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应用[4](一)尿沉渣检查内容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在患者尿中还可见细菌、滴虫、肿瘤细胞、病毒包涵体等。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5]。
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①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②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③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其检验结果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检验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尿沉渣检查和尿常规检查。
尿沉渣是通过离心机离心,将尿液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并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进行分析。
尿常规检查是通过根据尿液的颜色、酸碱度、比重、红细胞、白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糖、酮体等多个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 检测指标不同:尿沉渣检查主要是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体、细菌和寄生虫等。
而尿常规检查则包括了多个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上皮细胞计数、比重、PH值、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
2. 检测方法不同:尿沉渣检查是通过离心机离心,将尿液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并观察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进行分析。
尿常规检查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尿液分析仪器等来测量尿液中各项指标的含量和性质。
3. 检测对象不同:尿沉渣适用于各种尿液异常情况的检测,如血尿、脓尿、管型、结晶等。
尿常规则适用于各种尿液疾病的筛查和初步诊断,如尿路感染、肾炎、肾结石、糖尿病等。
4. 结果解读不同:尿沉渣检查的结果主要是根据观察到的下沉物的形态和性状来判断异常情况,如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出血,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测量结果来判断的,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尿液异常。
尿沉渣和尿常规是尿液检验中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尿沉渣适用于观察尿液中的悬浮物的形态和性状,对尿路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尿常规则适用于对多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尿液异常情况的初步筛查和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两者可以互相配合使用,提高尿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尿沉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沉渣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尿沉渣检验的基本方法;3. 学会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4. 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是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沉降至管底的一层物质。
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尿液样本;2. 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3. 离心机;4. 显微镜;5. 尿沉渣检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1. 收集尿液样本:留取晨尿或随机尿,置于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中;2. 离心:将尿液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3. 观察尿沉渣:用吸管吸取尿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5. 记录结果:记录尿沉渣中的各种成分数量、形态及异常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2.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3. 结晶: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4.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六、结果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
若红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若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
若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等;4. 管型: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疾病,透明管型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5. 结晶:草酸钙结晶提示尿路结石,磷酸钙结晶提示尿路感染;6.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提示相应的疾病。
七、结论通过尿沉渣检验,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尿液样本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渣部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
异常颜色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食物、药物的摄取、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例如,红色或棕色尿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红素等引起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溶于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绿素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尿胆原的含量较低,仅有微量。
异常高的尿胆原含量常提示肝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疾病。
3.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多常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关。
尿沉渣中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持续增多的情况可能与肾脏炎症、肾结石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常称为血尿。
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结石、肿瘤和肾炎等。
因此,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红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各部位的上皮组织。
适量的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但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过度搓洗等情况。
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1.尿液颜色异常:如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可能提示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脏肿瘤等疾病。
而清澈的尿液可能与过度饮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尿胆原异常增高:尿胆原异常增高常与肝脏疾病有关,如肝炎、肝硬化等。
3.白细胞异常增多: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肾脏炎症、结石等有关,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表现。
4.红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异常增多即为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有关。
此外,渗透性血尿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例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5.上皮细胞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道搓洗、尿路感染等有关,但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尿沉渣
尿沉渣尿沉渣介绍 (1)尿沉渣正常值 (1)尿沉渣临床意义 (2)尿沉渣检查方法 (3)尿沉渣介绍尿沉渣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尿中有形成分)进行检查,是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不能替代的。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医生介绍,尿沉渣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十分重要。
尿沉渣正常值红细胞少于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少于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镜视野。
透明管型少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尿沉渣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
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人晚期。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尿沉渣检查方法一、尿沉渣手工制片镜检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方法,了解尿液中细胞、晶体等沉淀物质的特点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实验原理:
尿液是由肾脏分泌、输送至膀胱并排出体外的液体,其中含有代表性的物质如细胞、晶体等。
通过尿沉渣镜检验,可将尿液离心处理,分离出尿中的沉淀物质,进行形态以及数量等方面的检测和分析。
实验设备:
- 尿液收集杯
- 离心机
- 尿沉渣镜
- 显微镜
实验步骤:
1. 采集新鲜尿液,并放置于尿液收集杯中;
2. 用手摇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2000 rpm,时间为10分钟;
3. 取出上层的液体部分,将底部的沉渣物取出,放入尿沉渣镜中;
4. 将尿沉渣镜放入显微镜中,通过20倍、40倍镜检查尿中沉淀物质的数量和特征;
实验结果:
尿液中检测到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晶体为钙磷酸盐结晶。
分析与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尿液中可能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因素,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同时晶体类型也有参考价值,为病因诊断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收集新鲜尿液,防止污染和变质;
2. 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等防护装备;
3. 离心处理和操作红细胞计数器时,需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产生误差;
4. 实验后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场地。
参考文献:
1. 徐阳. (2004). 实验诊断学教程.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上为尿沉渣镜检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其中尿沉渣和尿常规是两种常见的检测项目。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尿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对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检测项目的特点和意义。
一、尿沉渣与尿常规的概念和作用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下来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颗粒、结晶等。
尿液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进行定量和形态分析。
而尿常规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显微镜检查,对尿液中的生理指标、生化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尿液检验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排泄功能、代谢状况和疾病情况。
尿沉渣与尿常规都是尿液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主要反映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情况,尤其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必备项目。
尿沉渣的检测主要包括采集尿液、离心、取沉渣、上样和显微镜检查等步骤。
尿液的采集要求晨起首行尿,收集新鲜尿样,并避免混入其他污染物。
离心后的尿沉渣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和颗粒的定量和形态观察,通常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结晶等。
而尿常规的检测包括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潜血、尿酮体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也包括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尿常规的步骤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条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沉渣的检测结果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红细胞增多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出血症状,白细胞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颗粒管型和结晶的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等。
尿沉渣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对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尿比重的改变可能与水代谢紊乱有关,尿蛋白和尿糖的检测可以提示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情况,尿潜血的检测可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的情况,尿酮体的检测可提示糖尿病酮症等。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重要排泄物,通过尿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尿液常规检查是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之一,其中尿沉渣检查和尿常规检查是比较重要的检查项目。
虽然二者都是从尿液中获取信息,但是其检查方法和结果分析还是有所不同的。
尿沉渣是指将尿液在试验管中离心,将离心后的沉淀物进行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主要涵盖了尿液中形态学方面的信息,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晶体等。
在临床上,尿沉渣检查主要用于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如泌尿系统结石等的诊断。
尿沉渣提供了不同于尿常规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
而尿常规检查则是对尿液中物理、化学、生化参数进行检测,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葡萄糖、蛋白质、亚硝酸盐、酮体等。
尿常规检查能够反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水平和生理状态,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并且,尿常规检测是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可以在临床诊断中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尿沉渣和尿常规应该相互补充,以获取更全面的尿液信息。
尿常规可以为尿沉渣提供影响因素,如PH值、红细胞酯酶等,以更准确地反映尿沉渣检查结果。
同时,尿沉渣检查可以为尿常规提供较为准确的定量数据。
综上所述,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查中有其不同的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两者应该相互为补充,以完整反映尿液中的信息,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临床诊断。
尿沉渣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尿沉渣检验,了解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含量,以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检验是将尿液进行离心后,对沉淀物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测定。
通过观察和计数细胞、管型、结晶等,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生理盐水、尿沉渣检测液、瑞氏染液、醋酸酒精固定液。
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新鲜晨尿,约10ml。
2. 尿液离心:将尿液置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2000转的转速离心5分钟。
3. 沉渣制备:弃去上清液,取约0.5ml沉渣,倾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
4. 检测:(1)低倍镜观察:先用低倍镜将涂片全面观察一遍,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及结晶体。
(2)高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并进行计数。
5. 结果记录:记录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细胞:(1)红细胞:18个/HP;(2)白细胞:2125个/HP;(3)上皮细胞:46个/HP;2. 管型:无;3. 结晶:无。
六、实验分析1.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很少,18个/HP可能提示有轻微的血尿,需进一步检查。
2. 白细胞:2125个/HP明显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 上皮细胞:46个/HP,属于正常范围。
七、实验结论本次尿沉渣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白细胞增多,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如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八、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时,应确保尿液新鲜,避免污染。
2. 离心过程中,注意保持离心速度和时间的稳定。
3. 观察和计数时,应仔细辨认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避免误诊。
九、总结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和计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
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为大家整理了尿沉渣的检查的知识点。
希望大家考试顺利!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传统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
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检查目前,尿沉渣检查虽可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
但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SM)染色法: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别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种形态的红细胞、上皮细胞,并能区别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检出闪光细胞。
2)巴氏染色法:观察有形成分的微细结构,对泌尿道肿瘤细胞和肾移植排异反应具有诊断意义。
3)其他特殊染色:①尿沉渣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抗体染色和酶免疫化学染色法:可清晰地辨别各种细胞、管型的形态结构。
②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根据粒细胞含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可鉴别不典型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并可区别中性粒细胞管型及肾上皮细胞管型。
③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区分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
④阿利新蓝、中性红等混合染色:可辨别白细胞种类和细胞存活情况;区分正常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种类。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是由肾脏分泌的,其中包含了身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尿液的检验对于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尿常规和尿沉渣是尿液检验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肾脏功能和尿路道运作的信息。
本文将对尿沉渣和尿常规两种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尿沉渣检验是将新鲜尿液经离心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和细胞,从而了解尿液中异常物质的存在情况。
尿沉渣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细菌、结晶体等。
通过观察沉渣中的细胞和微生物可以得出诊断结论,例如红细胞增多可能与泌尿系统出血有关,白细胞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有关。
尿常规检验是将新鲜尿液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通过尿液分析仪器测定尿液中的各项指标。
尿常规包括尿比重、酸碱度、尿液颜色、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潜血、尿胆红素、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酯酶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尿液的理化性质和某些疾病的存在或缺陷。
例如尿比重可以了解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尿糖增高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尿沉渣和尿常规的主要差异在于其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尿沉渣主要关注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物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做出诊断。
而尿常规则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器对尿液中的化学和生理参数进行特定指标的测定。
尿常规的检测范围更广,可以检测出更多的化学成分和指标,从而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尿常规的结果比较直观,可以通过数字来判断是否正常,例如尿蛋白测定的结果可以直接判断是否异常增高。
而尿沉渣的结果则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的数量和形态来做出判断,需要经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尿沉渣定量检查
尿沉渣定量检查
尿沉渣定量检查有传统的艾迪(Addis)计数法以及1h计数法、尿沉渣计数板法和仪器计数法等。
1.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本法较留12h 尿简便,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尿沉渣定量分析板计数法本法实验条件(尿量、离心、留一定量沉渣)较规范化和标准化,符合尿检验标准化要求。
参考值:1h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红细胞:男<30000/h,女<40000/h;白细胞:男<70000/h,女<140000/h。
临床意义: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定量计数,比随机性尿沉渣直接涂片镜检,能更准确反映泌尿系统疾病情况,并可动态观察、比较肾病变的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尿沉渣检验金标法
尿沉渣检验金标法尿沉渣检验是尿液检验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通过观察和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微生物、寄生虫等,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金标法在尿沉渣检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特点。
1. 细胞检测尿沉渣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
金标法通过特异性的抗体对细胞成分进行标记,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快速定量检测。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有效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2. 管型检测管型是尿液中蛋白质、细胞等成分在肾小管中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
金标法通过检测管型中的特定蛋白成分,如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判断是否存在肾小管病变或评估肾功能。
3. 结晶检测尿沉渣中的结晶主要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主要由草酸钙、磷酸钙等组成,而病理性结晶则由尿酸结晶、胱氨酸结晶等组成。
金标法通过对不同结晶类型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快速准确地鉴别结晶类型,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4. 微生物检测尿沉渣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金标法利用特异性抗体对微生物进行标记,从而快速检测出尿液中的微生物。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5. 寄生虫检测尿沉渣中的寄生虫主要包括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
金标法通过对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寄生虫的存在。
该方法适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6. 血液检测尿沉渣中的血液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
金标法通过对血液成分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快速检测出尿液中的血液成分。
该方法有助于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出血或炎症。
7. 其他物质检测尿沉渣中还包含其他多种物质,如黏液丝、胆红素等。
金标法通过对这些物质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这些物质的存在。
该方法有助于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总之,尿沉渣检验金标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
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
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发布时间:2023-03-02T06:31:31.35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傅长虹[导读]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傅长虹(四川省德阳第五医院;四川德阳618000)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沉渣也成为了临床常见的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细胞、有形成分以及蛋白等物质进行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来判断病人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情况,属于尿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那么,什么是尿沉渣检验?有什么用?本文将围绕尿沉渣检验进行简要说明。
一、尿沉渣检验的介绍尿沉渣检验也叫做尿有形成分检查,是指用显微镜对离心后的尿液中的可见成分进行检查,在临床上属于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被称为“体外肾活检”。
通常在患者的尿液中,不会含有或含有少量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
尿有形成分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肾上皮细胞以及真菌等管型、各种病理意义的颗粒,在一个完整的尿液分析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判断进入尿道的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的增加,通常是泌尿系统出血,如果对红细胞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是肾小球或者下尿道出血;白细胞或脓细胞的增加,则表明泌尿系受到感染;不同的上皮细胞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泌尿系统进行诊断;管型增多可能是因为肾小球肾炎、肾小管以及肾功能下降,此外,还能发现由代谢产物或药物来源形成的结晶体。
尿沉渣检查是临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结晶体及上皮细胞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通过对尿液标本进行目测、理学、化学、显微镜等分析,从而对泌尿、循环、肝胆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达到诊断、定位、鉴别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尿沉渣检验的作用(一)尿沉渣有形成分的检查在临床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非染色标本,玻片法属于临床传统的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达到标准化。
量化计数池方法可以在某些方面与结果进行比较,然而,因为显微镜和计数池自身的差异,导致了室间的测量误差。
尿沉渣化验单的解读
尿沉渣化验单解读尿沉渣化验单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液中的沉渣,可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本文将对尿沉渣化验单的解读进行详细说明。
尿液外观尿液外观是通过肉眼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等特征来评估的。
一般来说,正常尿液应该呈淡黄色或琥珀色,透明度较高,无异味,这表明水分和代谢产物在体内正常排泄。
若尿液呈红色,可能是尿液中存在血红蛋白或红细胞,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若尿液呈混浊状态,可能是由于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或纤维蛋白等物质的存在,这可能是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尿液pH值尿液pH值反映尿液酸碱性,正常尿液的pH值应该在5.0-7.0之间。
如果尿液过酸,可能是由于酸中毒、高蛋白饮食或呼吸性酸中毒等原因;如果尿液过碱,可能是由于碱中毒、大量摄取碱性药物或代谢性碱中毒等原因。
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质的浓度,是评估尿液浓缩能力和水分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尿比重应该在1.005-1.030之间。
如果尿比重过低,可能是由于多饮、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如果尿比重过高,可能是由于脱水、高热、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
尿糖尿糖是评估糖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应该不含糖。
如果尿液中出现糖阳性,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疾病导致。
需要进一步检查血糖水平以确诊。
尿蛋白尿蛋白是反映肾脏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指标,正常尿液中应该只有少量蛋白。
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阳性,可能是肾脏损伤、尿路感染等情况引起。
需要进一步检查肾功能以确定病因。
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的检测是评估尿路感染、肾脏炎症和尿路结石等状况的指标。
正常尿液中应该只有极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引起;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情况。
结论通过对尿沉渣化验单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和尿常规都是尿液检验中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尿沉渣和尿常规虽然都是对尿液进行检查,但它们在检测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尿沉渣是通过离心机离心沉淀尿液后,观察或镜检尿液中的沉淀物来进行分析。
通常需要将清晨第一次排尿的尿液作为检测样品。
尿沉渣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能够检测到尿中的颗粒物、细胞、细菌等。
可以通过观察沉渣物的形态、颜色、数量和性质来评估患者的泌尿系统的状况,如是否存在尿液中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
尿沉渣还可用于检测尿液中的结晶、粘稠度、黏液等特征。
通过研究尿沉渣,还可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等疾病。
而尿常规则是通过对尿液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镜检结果进行分析。
尿常规主要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葡萄糖、蛋白质、胆红素、亚硝酸盐等化学成分。
尿常规还通过镜检分析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管型等微观结构,以判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尿常规可以早期发现尿液中的异常情况,如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等。
尿沉渣和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方法上。
尿沉渣主要通过观察或镜检尿液中的沉淀物来提供信息,而尿常规则通过分析尿液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镜检结果来进行评估。
尿沉渣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尿液成分信息,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评估尿液的整体情况。
两者在尿液检验中常常是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协助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第九章 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
第九章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1.尿液沉渣检验方法(1)尿沉渣直接涂片法1)检测原理:此法又称混匀1滴尿法,将尿液充分混匀,直接取其中1滴尿液涂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依据尿液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报告结果。
2)方法学评价:简便、易行、快捷,适用于急诊病人的检查,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此法只适用于肉眼浑浊的尿液,报告时应注明“未经离心”标本。
(2)尿沉渣定量计数法1)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尿沉渣定量分析由尿沉渣定量分析板、Diosed 尿沉渣离心管组成。
取10mL尿液置于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定量的尿沉淀物,取其中1滴灌入计数板内,然后计算一定体积(1.0μL)内尿液的有形成分。
2)尿沉渣定量分析法:根据动力管道产生吸力的原理,蠕动泵自动把尿沉渣吸入,并重新悬浮在流动计数池内,进行形态学检查、计数。
3)方法学评价:①虽然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法操作繁琐、耗时,但能达到尿沉渣检验规范化、标准化,符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和中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CCLS)的要求。
②1h尿有形成分计数法较留12h尿液简便,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不需限制饮食(但不能大量饮水),适用于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连续检查。
③Addis计数法的标本留取时间长,结晶、室温可影响准确性,因而误差大、重复性差。
故目前国内外已较少应用。
④尿结晶检查的方法有肉眼观察尿液浑浊或沉淀,部分结晶经加热、加酸等处理后变清。
也可采用显微镜观察结晶。
4)参考值:尿沉渣检验各种不同方法的参考值见表9-1。
成人1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①红细胞:男<3万/h,女<4万/h。
②白细胞:男<7万/h,女<14万/h。
表9-1 尿沉渣主要成分参考值方法红细胞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结晶直接镜检法0~偶见/HPF 0~3/HPF 0~偶见/LPF 少见少见离心镜检法0~3/HPF 0~5/HPF 0~偶见/LPF 少见少见平均每高倍视野(个)0.4~1.0 0.6~2.1尿沉渣定量分析仪0~12/μL 0~12/μL 0~l/μL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法0~5/μL 0~10/μL(3)尿沉渣染色法:尿沉渣染色检验是为了进一步鉴别白细胞、闪光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管型、结晶、细菌和霉菌,防止透明管型漏检。
尿沉渣检验
尿沉渣检查一、尿沉渣检查的内容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
但如果有过多的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
其中,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1)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2)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3)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二、尿沉渣检查的指征1、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凡有下述情况的应进行显微镜检查:(1)医生提出镜检要求的,(2)检验科规定的患者(如泌尿科,肾病科,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妊娠妇女),(3)任何一项利理学,化学检验结果异常的。
2、我国检验学会规定凡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干化学检查中有其中任何一项不正常者都应进行显微镜检查,并以显微镜检查报告为准。
那也就是说,只有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检查均阴性(正常)时,检验人员可不做显微镜检查(复查)。
三、尿沉渣检查的方法(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操作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结果判断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
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数,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参考值1、细胞成分: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
2、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二)、染色尿沉渣镜检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液的配制:溶液I:结晶紫3.0g95%乙醇20.0ml草酸铵0.8g蒸馏水80.0ml溶液II:沙黄0.25g95%乙醇40.0ml蒸馏水40.0ml将意识哪个两种溶液分别置冰箱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 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正常人晨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型 较成人略多,老人尿中透明管型较常见。剧烈运动、 发热、心功能不全时透明管型略微增多。 尿中透明管型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高血压、肾 脏动脉硬化和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时, 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理性管型同时出现;慢性间质 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大量出现透明管型。 肾炎晚期可出现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称为肾衰竭 管型,是宽幅管型的一种类型。
颗粒管型
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
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 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 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 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
正常人尿中无,但在剧烈运动后、高热、脱水等情 况下可偶见细颗粒管形。 尿中颗粒管形同透明管形同时存在和出现。 尿中细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加,提示肾脏有实质性 改变。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等。 一般情况下细颗粒管形出现表示症状较轻,而粗颗 粒管形出现提示病情加重,如肾功能衰竭时会出现 宽福的粗颗粒管型。
临床意义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
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 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 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尿液管型检查
① ②
③
④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 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 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或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细 胞形态分析等内容。 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管 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常细 胞和寄生虫。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白细胞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
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 质一般不增多。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 尿蛋白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临床意义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 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 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
正常人尿中无蜡样管型。
尿中检出蜡样管型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提示
病情严重,肾小管有严重坏死或肾单位慢性 损害。长期少尿和无尿则可导致管型长期滞 留于肾小管内,形成蜡样管型。 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 竭、肾淀粉样变、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慢性 排异反应等。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 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
若尿中检出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单位有出血
性改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 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性疾病、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疾病;还可见于肾梗死、肾静脉血 栓形成等肾脏实质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管型可见于输血血型不符合造成的 溶血反应。
脂肪管型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肾 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见于慢性肾 小球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症,预后不良
尿液结晶检查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
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 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 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
正常人尿中不会出现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因此多 与感染性疾病有关。 若尿中检出白细胞管型则提示肾脏有化脓性或细菌 性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 质感染性疾病,是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也见与肾 脏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患者,但多与肾上皮细胞管型和红细胞 管型同时出现。
常见的几个问题
红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由于尿液红细胞被破 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有对热不稳 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 ②干化学(-)镜检(+):可发生在尿中含大量维生 素C或试带失效时。 白细胞: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 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干化学(-)镜检(+):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 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
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 出现的结晶。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较圆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
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 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理学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一、尿液的理学检查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进 行分析检验。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蛋
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 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细胞 酯酶);维生素C。
血尿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 一次尿如果不离心浓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 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
尿液离心沉淀后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 即为红细胞增多。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 血色,称为镜下血尿。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肾 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 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度大 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 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干化学检查和镜检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 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 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 取代化学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尿液是机体内具有重要意义的体液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基础检验(常规检查)的重
要内容之一 是临床上重要的过筛检查手段之一 是评估肾脏疾病最常用的和不可取代的首选 检验项目之一 是普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实验内容之一 是操作简便、快速、无须昂贵仪器、费用低 廉、易于取得、无痛检查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