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合集下载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作者:李喜洋刘公铄来源:《大观》2024年第02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的闪光点。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便是这悠久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内涵丰厚,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遗之光在现代社会点亮了古城,展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具生命力,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更具发展活力,让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非遗资源;常山战鼓;传承与创新注: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HB23-QN037)研究成果。

一、常山战鼓的文化积淀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河北省正定县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它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

2008年,常山战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每次大战,都会擂鼓助威,后来他的士兵将战鼓带回家乡,就有了今天的正定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其曲牌呈联套曲体结构,传统曲牌有《大传帐》《二传帐》《大西鼓》《小西鼓》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

常山战鼓目前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多在各种民间节庆、典礼场合演奏,《正定府志》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鼓手在演出时边击奏边舞蹈,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动作优美,让人精神振奋,彩绸飞舞,让人目不暇接。

战鼓队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配合默契,出神入化。

后经过发展融入了现代舞蹈艺术,队形整齐,变化多样,让人顷刻间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3 1
支持 。 此外 , 建立 了省 、 市各级 民族 民间文化研究保
护中心 , 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与工作部 门, 并通过 微博 、 网站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 , 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申报 、 普查等常规工作数字化 。 第二 , 名录制度与政策保障并行 。 当前河北省已 初步形成 国家级 、 省级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
畲 融 教 学 与研 宓
系。 为继 承和 弘扬河 北 省优 秀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 深入
2 0 1 4 年第 1 期( 总第 1 5 3 期)
尔特 民族音 乐 的传 唱 , 无一 不 成 为众 多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缩 影 。 为 了弘扬 爱尔 兰 民族文 化 , 传 承 非物 质
文化遗产 , 从政府 到国民都非常重视寻求与世界沟 通的途径 , 将素有 民族史诗之称的《 大河之舞》 搬上 了世界舞台 , 全球巡演一万余场 , 成功突破 了全球化 与现代化对 民族传统文化禁锢 的瓶颈 , 使传统 的民 族舞 蹈焕 发 出新 的活力 。 第三 , 产业带头 , 学研共赴。 浙江省为了攻克非
例如享有农耕社会图解大全之美誉的武强年画风行一方的井陉拉花享誉中外的曲阳石雕还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蔚县剪纸永年吹歌衡水内画西河大鼓河北梆子徐水狮舞女娲祭典耿村故事磁州窑烧制工艺等民间传统技艺无一不浸透着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含 融 教 学 与研 宓
2 0 1 4 年第 1 期( 总第 1 5 3 期)
何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并有效传承 下去 , 是我们 当代人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河北 省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的保 护和 传
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采取 了以下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摘要:常山战鼓作为河北省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常山战鼓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社会传承意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常山战鼓特点和艺术特性,阐述了常山战鼓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探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发展途径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河北省自古就有燕赵大地之称,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轼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

河北省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众多,其中常山战鼓作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燕赵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表演雄壮威武,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做好常山战鼓的研究和保护,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常山战鼓的历史、现状与传承河北正定县坐落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原名为真定,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正定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历史上,南越王赵佗、三国常胜将军赵子龙、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等均籍贯正定。

鼓之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既是祭祀用的礼器,又在狩猎征战中广泛的应用。

在历代典籍中,对鼓的描述很多。

《山海经》中称黄帝取夔牛皮做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于涿鹿击败蚩尤,夔皮鼓发挥了鼓舞士气、震慑敌军的重要作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法宝之一。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的河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的河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 ;河北;保护 ;传承


帖 、寺墓 壁 画等 内容 ,其 中历代 书 法碑 贴 是研 究历 史文 物 、书 法 省 民族 民 问文化 保护 工程 的通 知》 《 实 施方 案 》 以及 民间文 化传 艺 术 的重 要 资料 ,而 寺墓 壁 画则 是研 究 壁 画艺 术和 美术 史 的重 要 承 人 的命 名 与管 理办 法 等政 策性 文件 。同 时,起 草 了 《 河北 省 非 资 料 ,这 些珍 贵 的文 化遗 产 ,具有 很高 的 艺术价 值 和文 物 价值 。 展 创 新 ,也 是 河 北 民间 美 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 。河 北 省 的 手 工 艺 品 ,数量 众 多 ,艺 术成 就丰 厚 。不 仅有 历 史悠 久 的传 统陶 艺 ,如 物 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条 例 》 ,并 已报 省人 大和 省 政府法 制 局 。省 财 3 . 我 省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 与传承 对策 河北 省 历史 悠久 ,人文 荟萃 ,很多 独特 的 民 间艺术 在 这里 生 民 间绘 画取材 于 民间生 活 ,在继 承 传统 绘 画风 格 的基础 上 有所 发 政 已设立 了保 护工程 专项 资金 ,每年 1 0 0 万元。

非遗研 究 ・
大 众 文 艺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阈的河北民间 美术的 保护与 传承
郭 芳 ( 唐 山师 范学 院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0 )
摘要 :非物 质文化 遗产是 广大人 民群众在 长期 生活 实践 中形成 村 ”中 自然和 文化 遗 存 的认识 与保 护 始于 1 9 7 2 年 ,联 合 国教科 文
的智 慧和文 明的结晶,是地 方民间文化 艺术 内涵的积淀。我省是非物 组 织 制订 了 《 世界 文 化及 自然 遗产 保 护 公约 》 ,2 0 0 1 年1 1 月2 日 质文化遗产 资源大省,民间美术是散 落在我省的优 秀 民族文化遗产的 联 合 国教 育 、科学 及 文化 组织 大会 第 三十 一 届会议 通 过 《 世界 文 十 大门类之一 。各级部 门应进 一步挖掘 、保 护及传承 民间 美术 ,切 实 化 多样 性 宣言 》 。我 国于 2 0 1 1 年出台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质 文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河北省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河北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方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

一、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河北省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举例来说,河北南部的音乐以山歌和小调为主,音调高亢、婉转动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河北北部的音乐则更加豪放、激昂,多用于表达农民的劳动情感和民间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河北民间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河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音乐吸纳了中原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为河北民间音乐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较为传统。

长期以来,河北民间音乐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演唱会等形式进行传承。

老一辈的音乐家和艺人会亲自教导后辈,通过学徒制度将技艺传承下来。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虽然保证了音乐的纯正性和原汁原味,但也限制了传承的效果和范围。

目前,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承的环境逐渐恶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传统村落的拆迁,许多传统音乐家和艺人失去了传授后辈的场所和环境。

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于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传承的动力不足。

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河北民间音乐逐渐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现代流行音乐和娱乐方式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喜欢现代音乐和娱乐产品。

传统的河北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时下流行的音乐形态较少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河北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途径之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途径之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此, 河北省 区域文化保护 与传承 ,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应该通过校本课程进入学校 走进 课堂, 文化保护与传承和 学校教 育紧密结合 , 能够为 区域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广泛
的群 众基础,起 到文化保 护的持久长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区域 文化 ;非物质 文化 ;燕赵 文化 :校 本 课 程 中图分类号 ;Gl I 2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4 5 6 4 ( 2 0 1 3 ) 0 3 - 0 0 0 1 . 0 3
第2 7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廷边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b i a n I n s i t t u t e o f E d u c a d o n
Vo 1 . 2 7
NO . 3
J u n e . 2 0 1 3
河 北省 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途径之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王丽玲 王杰彦
秦皇 岛 0 6 6 0 0 4 )
( 河北科技师范学 院,河北
摘要:河北省在 区域文化,特剐是 区域文化 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 面存在 着严 重的市场化 、 行
政化 倾向。导致过于注重 非物质文化 的经济功能和过于关注非物质 文化 保护的短期效益.因
朝历代都建制 开发管理,著名的当然是人所 共知 的 赵 国 ” 、 “ 燕国” ,形成 了我们今天所熟知 的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河北 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人 民物质生活水平显 著提 高,对文化生活、精神 生活的需要愈来愈强 烈。河北有众多 民间传说和 成 语典故,如广为人知 的 邯郸学 步 、 完壁归 赵 、 负荆请罪 、 “ 女娲补天 ” 、 “ 孟姜女哭长城”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昌黎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河北文化。

它是昌黎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成果。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

将活跃、新颖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昌黎民歌文化,使特色浓郁的本土文化在保持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加适应时代的进展和需求,得到更加宽泛的推广,使其保持旺盛与长久的活跃生命力。

将崭新的艺术形式、现代的艺术气息融入古老的历史文化,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民歌艺术融入时代气息,将人民大众的口口传唱、朴质表现与现代电子演奏乐器——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完美融合。

力求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音色、节奏、视觉效果的改编与创新,创作出更多的新品、精品,使其发扬光大,为昌黎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尽一份力,让这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更加艳丽。

一、昌黎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局限性(传承)1949年前, 百姓借助于“唱”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演唱风格。

近五十年来, 昌黎县文化工作者不断挖掘、整理、继承、创新, 加快了昌黎民歌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昌黎民歌中的《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山里人儿好气派》等优秀作品, 在全国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 以曹玉俭为代表的民歌艺人名噪一时。

1. 昌黎民歌的风格特点: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的一种民间小调, 演唱内容分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和“生活”四类。

对这四类内容的演唱各有技巧, 但都强调用“土嗓子”演唱, 突出“味儿”。

2. 昌黎民歌的旋律特征:昌黎民歌的旋律音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进一步美化。

上挑下滑的生活语言,对旋律音调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旋律委婉、细腻,节奏宽广、规律,形态变化多样。

3. 昌黎民歌的局限性:昌黎民歌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媒体形式的冲击,民间优秀文化进入了低谷。

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重要 组成 部 分 。它 经过 了不断 的变 革 与发 展 形成 了现 在 的 唱腔 ,

些 艺人 已成为 了城 市 人 、成 为 了正规 艺术 院 团的 演员 ,但 究 其
根本 还 是来 自于 农村 ,这就 像赵 本 山现 今 虽然 是文 艺界 的 巨擎 , 黑土 地 的道理 是 一样 的 ,农村 规 模 的萎缩 也 意味 着 昌黎 民歌 的 萎 缩 ,可 以说现 在 昌黎 民歌 的生存 空 间面 临着 艺术 多 元化 和农 村 城
H B1 3 Y S0 3 7 )
成 了城 市人 ,而 这对 于根 植 于 昌黎农 村 的 昌黎 民歌 来说 意 味着 新 生力 量和 受众 群 的减 少 ,翻 开 昌黎 民歌 的档 案 ,我们 不 难 发现 ,
昌黎 地 处 幽 燕 之 地 、 渤 海 之 滨 , 自古 便 是 人 杰 地 灵 ,是 全 但 凡 有些 成就 的昌黎 民歌 艺 人十 有 八九 是来 自于农 村 的 ,即使 有 国有 名 的重 镇 。此 地 孕育 出了如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昌黎 吹 歌 、 昌黎皮 影 等众 多 艺术 门类 ,这其 中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
当今 社 会 的问题 。在 当 今 社会 各种 新兴 艺术 五 花八 门,大 部分 年 轻人 早 已不 再对 昌黎 民歌这 种 “ 老 古董 ”产 生 兴趣 ,更 多 的人 会
把欣 赏 的重 心放 在 时 尚的通 俗音 乐 或者 高雅 的 西方 音乐 ,对 于 古
基 金 项 目:2 O1 3 年 度 河 北 省 社 科 基 金 研 究 课 题 “冀 东非 物 老 的有些 土 气 的 昌黎 民歌往 往 是不 屑一 顾 的 。并且 由于 我 国城 市 质 文化 遗产 一 昌黎 民歌 的传 承 与保 护策 略 研 究 ” ( 项 目批准 号 : 化进 程 的快 速 发展 ,使 大量 的 农村 变为 城 市 ,大量 的农 村 人也 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张红梅(张家口市宣化区春光乡四方台中心小学,河北,张家口 075100)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它还传递着一种不能遗失的精神,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

它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本文就王河湾挎鼓的传承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面临的困境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后继乏人。

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有些非物质文化,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无不经历过,60年代的见识过,70年代的听说过,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却听也没听过。

现在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均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人们所淡忘。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如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

然而,这支队伍由于年龄的因素,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年轻一代很少有兴趣加入这个行列,其结果是对于民俗文化保护与继承的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工艺面临失传。

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成为现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传承。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日报2009-12-08吴桥杂技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也是世界杂技的摇篮。

2006年,吴桥杂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桥古属冀州,古代杂技的雏形“蚩尤戏”(又称角抵戏)就是从这里发端。

清末民初,2000多名吴桥杂技艺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了“吴桥杂技”这一知名品牌,并形成了名流名班。

如“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友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孙凤山的“北京班”等等。

吴桥杂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全县473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

吴桥杂技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

包括肢体技巧、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滑稽、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

吴桥杂技在世界杂技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影响。

有很多节目及道具制作是经千年传承发展和完善的精品,部分技艺已是人间绝唱。

杂技文化中“口”、“锣歌”、“春典”是我国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构成,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民歌民谣和传奇传说。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地方剧种,是由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对京剧的发展、评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谓“成于燕赵大地,惠及梨园诸家”。

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兴盛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开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复苏。

河北梆子在生成和发展上曾出现过直隶老派、山陕派、直隶新派三大艺术流派,响九霄(田际云)等名家迭现,为剧种的完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后在京、津、冀等局部地域文化影响下,又形成了目前河北梆子剧种的直隶梆子(河北)、卫派梆子(天津)、京派梆子(北京)等同宗同脉但风格有所不同的河北梆子新三大流派。

传统剧目约有550余出,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杜十娘》、《江东记》、《宝莲灯》、《钟馗》等。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衡水市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衡水市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对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衡剧、皮影戏、泥人张、粉画、雕刻、剪纸、书法、民间音乐等等。

衡剧是衡水市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戏”。

衡剧自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源自地方戏曲而又融汇了潮剧、曲剧、秦腔等多种曲艺形式的综合性曲艺。

衡剧的演唱语言为方言,表演唱腔它有北腔、南腔、中腔三路。

唱腔豪放激越,表演追求形体感染力和真实感。

皮影戏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

皮影戏又称“影戏”、“影子戏”、“靠影戏”、“打影子戏”等,它是一种利用透光的皮张或纸张制成的影子或人物形象,通过对其熟练的操控,创造出戏曲内容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典型代表,起源于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泥人张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捏塑、上色等工艺制作而成。

泥人张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挑黏、剪刻、上色、装点等多个环节。

泥人张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民族的杰出艺术品之一。

粉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它以糯米粉为颜料,用坚硬的利器在特制的画框板上均匀地涂抹,形成线描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再加上点、色、线等组合表现手法,绘制各种形彩生动的画面。

粉画一般以花鸟、山水、人物、胡同、建筑等为题材,其表现手法细腻传神,色调艳丽鲜明。

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雕刻刻切、雕塑琢磨等手艺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塑造出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态。

以河北吴桥为例,谈杂技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

以河北吴桥为例,谈杂技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

调查研究作为云南省杂技艺术发展的支柱,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目前经营困难,现有的收入来源无法覆盖成本支出,企业面临亏损。

随着规模的扩大,目前公司需要承担的企业身份人员工资逐渐增加。

虽然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院团扶持资金,但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剧目编创。

经济效益跟不上导致该团在人员上难以保持稳定状态,编导、演员、教练员等各种人才缺失现象较为严峻。

四、积极探索促进云南杂技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当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急需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特别是低年龄段杂技教学体系;要落实职校合作办学,建设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畅通渠道,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提高应用型杂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好职业教育中杂技表演学历教育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探索打造高标准、多层次、多平台、国际化、学科专业交叉的拔尖人才建立培养模式。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摆脱存活艰难的现状,一是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做好稳定团队工作,要让全体员工有奔头、有凝聚力;二是要吸引全国优秀杂技表演人才,做好“滇派”杂技文化传承的工作;三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要争取各方面的关注和力量来保护“滇派”杂技仅存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活得好。

云南杂技在中国杂技的丰厚土壤中萌芽、发展、创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沧源崖画就已出现技艺表演性的人物造型,在云南民间较早就有关于云南民族杂技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杂技人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硕硕战果,在国内外比赛中频频获奖,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

未来,云南杂技工作者也会共同努力,克服目前的困境,相信云南杂技在新时代终将翻开崭新篇章,谱写更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云南省杂技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和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部分杂技门类濒临灭绝,加强杂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刻不容缓。

浅谈河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河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河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传统及表现地区特色和人民精神追求、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成果是民族与全人类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河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

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已成为一种热门趋势。

本文将围绕河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推动文创产品创新与设计,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河北非遗文化的丰富资源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德坝上草原的蒙古族皮影戏、正定古城的楚琴制作技艺、保定的太行花鼓、涿鹿的窑洞歌谣、沧州的沽灌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河北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对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比如刺绣、剪纸、瓷器制作等,这些技艺传承千年,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将这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产品。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将传统的刺绣技艺运用到现代时尚的服饰中,制作出独具中国传统美感的时装,这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吸引现代消费者的目光。

2. 文化符号与产品创新的融合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民俗民风,这些符号可以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源泉。

可以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剪纸图案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比如红包、明信片、书签等,这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形成强烈的品牌识别度。

3. 利用非遗资源进行主题产品设计非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可以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有力素材。

可以以河北的窑洞文化为主题,设计出一系列的窑洞纪念品,以窑洞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民俗习俗为灵感,设计出瓷器、陶艺、手工艺品等系列产品,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够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杨宁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制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日益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及文化的珍贵遗产。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资源数量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悠久,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大量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礼俗信仰等。

截至2011年,在历次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家文化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评选中,我国有“昆曲”等29个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苗族古歌”等121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下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计表1.2 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1.2.1 多元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多元化,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是由56个民族建立、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民族都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赖以生存的根源文化,并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从文化类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礼俗信仰、岁节食令等多种形态;从表现形式上或有形、或无形,或简单、或复杂,或原始、或现代,或活体呈现、或物化存在。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承人的利益 , 加强和鼓励非遗的创新 ,充分利 用现有的 法律保 护非 副 省长 为 组 长 ,省 文 化 厅等 8 要 个部 门为成 员 的 非遗 保 护 工作 领 导 遗。 . 小组 及 专家 委 员会 ;在 全 国最 早成 立 了独立 建 制 的河 北省 非遗 保 关键 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护 中心 ;各 市一 般 也都 建立 了非遗 保护 的专 门机构 ,各级政 府 一
般 也 都建 立 了专项 经费支 持机 制 。
基 金项 目:河北 省教育 厅人文社 会科学研 究基 金项 目 《 河北 民 2 初 步 建 立 了 省 、 市 、县 三 级 非遗 名录 体 系 。  ̄ 2 0 年 6 . J 10 9 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研 究》 (0 0 0 )的研 究成果 。 S 7 12 月 ,在 全 国领先 公 布 了三批 省 级非 遗名 录 ,各 市县 也遴 选 出 了 自
根 据 我 国2 0 年8 参加 的联合 国教 科文 组 织 《 护 非 物 质 04 月 保 文 化遗 产 公约 》 的规 定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 以下 简称 非 遗 )指 被 各群 体 、 团体 、 有 时 为个 人 所 视 为 其 文 化 遗 产 的 各 种 实 践 、 表 演 、表 现 形式 、知 识体 系 和技 能及 其 有关 的工 具 、 实物 、工 艺 品 和 文化 场 所 。它涵 盖五 个 方面 的项 目: 1 口头传 说和 表述 ,包 括 . 作 为非 遗媒 介 的语 言 ;2 表演 艺术 ;3 社 会风 俗 、礼 仪 、节庆 ; . . 4 有关 自然界 和宇 宙 的知 识和 实践 :5 传 统 的手 工 艺技 能 。我 国 . . 是 文 明古 国, 有着 四千 年 以上 不 问断 的文 明史 ,在 漫 长 的历 史 时 期 ,勤 劳 智慧 的我 国各 族 人 民创造 了丰 富 的非 遗 。这 些文 化遗 产 蕴 含着 中华 民族特 有 的精 神价 值 、思维 方 式 、想象 力 ,体 现着 中 华 民族 的 生命 力和 创造 力 ,是 中华 民族 基 本 的文 化识 别标 志 , 也 是 维系 民族 存在 、民族 感情 和 国家 统一 的 主要 纽 带 。保 护 我们 的 非 遗 ,就 是 保护 我 们 民族 的 心 灵 故 园 和童 年 记 忆 , 失去 这 些 遗 产 ,我 们整 个 民族就 会 失 去 自我、 陷于 迷 失 。同 时 ,保 护 中 国 的 非遗 ,也是 维护 世 界文 化 多样性 、保障 人类 发 展与 安全 的 必然 要 求 。然 而 , 由于 剧烈 的 社会 变迁 和 西方 强势 文 化 的入侵 ,我们 的 非 遗整 体 上 受 到 所 未 有 的 冲 击 , 很 多 非遗 面 临 着 严 重 的 生 存 危 机 。作 为 中国非遗 重 要组 成 部分 的河 北 非遗 , 也面 临着 同样 的 问 题。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摘要:蔚县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蔚县剪纸形式特特别,风格独特,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

本文通过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蔚县剪纸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文化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为蔚县剪纸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并从中找到剪纸艺术更好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元素与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关键词: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传承发展一、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化生态学概述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交叉的学科,在人类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结合下,有着多元化的特点,文化生态学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追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全球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反映。

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考方法、创造力和艺术能力,是捍卫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权利的根本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当前全球已经步入数字社会,不可逆的数字化浪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面。

诸多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面临濒危、失传,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未来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和更广泛的非遗受众群体,都将成为互联网网生一代“数字原住民”。

非遗的传统文化形态如何进一步融入现代化的话语表达体系,融入更多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成为当前困扰非遗传承的主要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甚至更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比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泥土气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才更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好感。

跨文化视角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传承模式的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传承模式的分析
1 . 日本 的 “ 线 型 ”模 式
北梆子 、徐水狮舞 、女娲祭典 、耿村故事 、屈家营音乐会 、 磁州 窑烧 制 工艺 等 。 这 些凝 聚着 深厚 河北 地域 文 化特 色 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展现了我省文化的魅力 , 是连接世界文化与 中华文明的精神桥梁与情感纽带 , 为文化遗产的薪火传承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 作为中华传 统文 化 中不 可或缺 的组 成 部分 , 非物 质文 化是 广 大劳动 人 民
世代 生 产 生 活 实践 中宝 贵 精 神财 富 的结 晶 。河 北 省 物产 丰 富, 人杰 地灵 ,孕育 了独 特 的燕 赵文化 审 美价 值理 念 。一代 又一代 辛 勤质 朴 的燕赵 儿 女 留下大 量珍 贵 的物质 文化 遗产 , 更创 造 了享誉 海 内外 的各 类形 式多 样 , 艺 术气 息浓 郁 的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 如 吴桥 杂技 、 沧州 武术 、 武 强年 画 、 井 陉拉 花 、 蔚县 剪 纸 、 永 年吹 歌 、 衡 水 内画 、曲 阳石 雕 、 西 河 大鼓 、 河
2 . 韩 国的 “ 伞形 ”模 式
传 统歌 曲 、 传 统 木制 建筑 的木 工大 师一 大 木 匠 、 驯化 猎 鹰 、宗庙 祭礼 乐 、 唱 剧 、江 陵端 午祭 、圆 圈舞等 已成 为韩 国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韩国政府 、 地方社团重视对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广大韩国民众也十分注意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众多民间性质的活动,如安东河 回村社稷大祭等 , 形象地反映出韩 国人 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甚至在韩 国产 的 香烟包装盒上 ,韩国地铁站的广告栏中及韩国飞机座背上 , 随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宣传广告。 韩 国政府通过开发现 代观光旅游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 如济州 岛 海女文化 、 大长今民俗村特色传统活动, 较好地吸引国内外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保护与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保护与传承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保护与传承研究文/宋艳丽传统与创新I33摘要:作为燕赵故地,河北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延续人类文明历程的文化遗产,然而多数文化遗产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渐趋消逝甚至绝迹。

因此,研究如何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随着当下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新媒体影像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传承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民间技艺、民风民俗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精神价值。

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俗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体征。

由此可见,“非遗”沉淀了不同历史时期内,不同地域的 时代精髓和民俗特点,是历史的传承,是活的文献史料。

透过 “非遗”,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和历史。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的特 点,是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这种单一的传承模式 使得“非遗”传承面临着窘境。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我 国的“非遗”传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公众保护意识淡薄 以及地方政府保护不当等原因,造成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方面的缺失。

更为遗憾的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 着消亡的危险,尤其是那些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技艺,在如此 严峻的形势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二)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人类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才能得以永 续,河北省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故地,自然有着悠久的历 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创新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创新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创新研究近年河北省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课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政府发挥保护作用不够;传承状况堪忧;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和创新等。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人员通过缜密研究分析,找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有重要作用。

标签: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河北省是历史文化内涵悠长的大省,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千年的发展历史蕴含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石家庄藁城市的耿村民间故事,衡水武强县的武强木版年画,张家口蔚县的蔚县剪纸,唐山玉田县的玉田泥塑,石家庄正定县的常山战鼓,保定涿州市的横岐调等731项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们是河北省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河北省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剧烈冲击,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不加强保护,一些仅仅依靠口授身传的文化遗产将会逐渐消失,传统技艺将会失传,许多有珍贵价值的实物和资料将被湮没。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政府在发挥的保护作用不够。

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存重口号轻行动的做法,其主要表现为:资金支持不够,甚至有个别的地方将国家或省拨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项资金挪作他用。

同时,因为贫富的差异,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相差悬殊,还有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能体现政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经济无关,因此采取敷衍的态度。

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2.传承状况堪忧。

后继乏人是限制河北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

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如河北藁城耿村现有的一些故事家年龄不断增大、身体不断衰老,加之记忆力减退,其掌握的为数众多的经典故事还没来得及采录,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产劳作、生活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聚集休闲的时空环境越来越窄小,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渠道和途径受到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表现的形式,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为后代留下的不可多得优秀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省有着大量的存在,这与河北省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有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大量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今天河北省现状并不太好,没有继承人这事很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的,作为后备力量的那些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及其缺乏。

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走在消亡的边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慢慢消失。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过往与现在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故事传说、戏曲表演、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它们对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和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但是河北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在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传承人的断层、生存环境的改变消失、社会大众传承意识淡薄、传承资金短缺,这些都在阻挠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一步的发展下去。

但是,经过深入探索,梳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构建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通过实施这些个举措可以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一步的发展前进。

全文是在充分认知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发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以及此传承模式的优缺点。

通过研究河北省如今传承的主要概况,并且把这些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第1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1.1.1选题的背景"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务院给各省市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7]。

2003年12月经省编办批准成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4年7月正式挂牌运转,并且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8]。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省在历史上被称为燕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目前河北省有六批共819项(不包括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0类510项中,河北有78项;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7项,由此可见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

因此,在努力构建“文化丝绸之路”上,河北积极推动本省文化传承交流,努力的向外传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足,促进河北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一步发展。

1.1.2选题的意义“十里不同俗”这是中国的真实写照,在每个地方都有其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的宝藏,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体现。

不论是被传播还是被传承,研究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与探讨包括在该区域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代表的各项共性的东西,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

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

由此可见,这是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充分肯定。

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民族的世界影响力,推动河北省文化走出国门 [25].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的研究现状(1)地方高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范学良(2013)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要推动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4]。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坚持的原则张楠楠(2014)认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承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1]。

(3)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方式韩志芳(2009)认为,可以通过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拓文化市场、发挥教育优势、健全研究机构等举措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2]。

(4)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种海峰(2013)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1.2.2国外的研究现状Kenji Yoshida(2014)提出通过集体的收藏展览的方式,让群众前来观看,这样激发群众内心的传承意识,这样也能够提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价值,susan Keitumetse(2016)认为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到一起登记造册,然后束之高阁的方式,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不能体现它的自身价值,andiver. Pamela. B(2015)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恢复往日的荣光,如果光靠创新是没有用的,它们应该恢复古韵,让人感到它的内涵,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201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当一种文化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要发挥一个“客人”和“主人”双面的角色,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5]。

1.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研究的内容本篇文章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来探讨研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通过一般传承模式,对比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完善策略。

首先,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让群众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的明确清晰的理解。

其次,通过描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发现其现存的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最后针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

1.3.2研究的方法(1)采用文献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查找文献,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此外还并且如今网络十分的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

(2)实地调查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随机的深入到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3)归纳综合法通过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它的问题,根据自己所学,归纳出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然后我们好对症下药。

在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时,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资料和统计数据,以求得到的数据资料准确、科学。

第2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范围.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强调了在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4]。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其中除了包括联合国规定的,还有包括: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体育和游艺 [30]。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代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靠的就是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最基本的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以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在自然经济背景下的“自然传承”,就是家庭之间“传男不传女”,师徒之间“留一手”或者说是“一辈儿只能有一个继承人”,都讲究一脉正宗传承,这种口传心授,手把手传授的自然模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模式。

2.2.1个体自然传承的优势由于,在古代大多数的传承人都是农民,没有能力上学,因此很少有文字记录,更不要说编辑成册的书流传下来了。

但是这样的传承模式有着它独有的优势:传承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往往要一身兼两职,他要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跌跌撞撞走到如今的。

所谓传承,既要有人传,又要有人承。

因此,传承者可以说是由学生到老师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着被认知、接受、添加与在创作,不断完善与丰富。

在自然传承下传承人为了能够生活,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手艺,他必定会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记忆,去主动的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点都不变传下来。

他们根据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适应水平,保持它的新鲜性。

2.2.2个体自然传承中的存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个体自然传承毫无疑问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个体自然传承也显示出它所存在的弊端。

传承动力不足,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个体自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其传承主体都是自然人,在小农自然社会下,能够延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并不是和被传承人对此项技艺富有兴趣,而是被传承人将此项技艺学到手后,可以使他凭借此项技艺养家糊口。

而现在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拥有此项技艺后,不仅不能够让他们养家糊口,发家致富,反而会为了责任让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他们不得不去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有的甚至为了生活直接丢弃,这不仅对传承人而且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任何益处。

打扇鼓的表演和台词都很接地气,很有当地的风格,并且没有剧本,全靠老师傅带。

但是如今演出环境的变化,让它的生存举步维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