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舛互”修辞格的妙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对偶手法

高中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对偶手法

高中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对偶手法对偶,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修辞手法,在高中语文作文中巧妙运用对偶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对偶手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它要求上下两句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在内容上相互映衬,对比鲜明。

对偶句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能够使文章的语言更具韵律美和节奏感。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而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优美的春日景象。

二、对偶手法在高中语文作文中的作用1、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对偶句的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让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节奏明快,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2、突出文章的主题通过对偶句的对比或映衬,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鲜明的对比,强调了虚心和骄傲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突出了要保持虚心的主题。

3、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对偶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使平凡的语句变得生动形象。

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形象的语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自高自大的人。

4、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在作文中运用经典的对偶句,能够展现作者的文化素养,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用这样的名句,能让文章显得典雅优美。

三、高中语文作文中运用对偶手法的方法1、积累对偶素材要想在作文中熟练运用对偶手法,首先要积累丰富的对偶句。

可以从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谚语俗语中汲取营养。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

同时,也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发现其中的对偶现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2、学会模仿创新在积累了一定的对偶素材后,可以尝试模仿这些经典的对偶句进行创作。

课件5: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课件5: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语林趣话
“凤”中为什么含讥 三国魏晋之际,有七位名士,他们志同道合,互有来往,据说他 们曾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聚会宴饮,他们肆意酣畅,放 荡不羁,纵酒谈玄,抨击时事。行为虽然荒唐怪诞,然而是非曲 直却是一清二楚,所以被人们称作“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有个叫吕安的人(也有人说吕安是七贤之友)。有一 次,他去看好友嵇康,当他来到嵇康家门前一问,才知嵇康出去了, 心中约略感到失望。恰巧正逢嵇康的大哥嵇喜在家。嵇喜得知当今 名士吕安来了,便主动迎出来,客客气气地请吕安进家。吕安知道 嵇喜是在朝廷做大官的,与嵇康不一样,于是拒绝了嵇喜的邀请, 还在大门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凤”字,尔后立即跳上车子离开了嵇 康家。吕安走后,嵇喜对着门上的那个“凤”字端详了很久,心想: “凤乃吉祥之物,想不到那个很清高、不与官员来往的吕安也恭维 自己呢!”
3.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站同山肩的月亮,将她银色的轻纱掷给大海做一件睡衣。 C.蓝空里的星星,仿佛怕冷似的,不安地眨着眼睛。 D.敌人对我们的狂吠,无损于我们的一根毫毛。 【答案】 A(A项运用了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B、C、D三项 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 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 印象。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 心思想。
3.工具箱整合 所谓修辞,乃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 来恰当地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它和人们的立场、 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是密切相关的。修辞法可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 辞两类:消极修辞是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科学、法 令等解说文所用的方法便是。而积极修辞则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学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的语 言文字,呈现出具体形象及新鲜活泼的动人力量。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罕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之袁州冬雪创作语文修辞手法是测验时罕见的考点,中评语文罕见的修辞手法有:比方、拟人、夸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1.比方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详细罕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吐显露作者____的感情.【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分析】: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蕃昌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示了藤萝的蕃昌.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方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吐显露作者____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气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展或缩小描绘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把内容慎密关联、布局基底细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摆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利,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强调突出____(事物)的特点,强化对情感的表达,饱含了作者____的情感.【例句】: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答案:采取了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示了花的鲜艳斑斓,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他不克不及抬头,不克不及睁眼,不克不及呼吸,不克不及迈步.【作用分析】:详细描画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5.对偶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布局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拍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示力.【例句】:(望)长城表里,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描述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风光,读起来音调铿锵,节拍明快,更增强了表示力.6.反复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含持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回环往复,强调突出____(事物)的特点,强烈的表达了作者____的情感.【例句】:盼愿着,盼愿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用分析】:“盼愿着”一个短语持续反复,表示对春的喜爱,盼愿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7.设问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修辞方法.【作用】:诠释上文……原因,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例句】: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8.反问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必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必定的内容.【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无可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例句】: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克不及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你不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心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必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一、准确断定些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2、每条岭都是那末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活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8、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9、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心爱的吗?()10、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11、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12、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1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14、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土壤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壳.()二,照样子仿写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广宽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连绵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头——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气.三、阅读训练迷雾灯塔之光【英】拉夫特里·芭芭拉庞启帆译(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边.明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别的一个原因使他发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打鱼,至今没有回来.(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包管.”(4)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敞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而且快到点亮圣诞烛炬的时间了.”(6)“我不太关心点亮烛炬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烛炬,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哀痛,但敞亮的烛炬暗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目生人关闭.去吧,孩子.我有两根烛炬,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离开山上.谁会关心一根烛炬?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干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哀痛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8)科林凝睇灯塔,叹了一口吻.忽然,他的脑壳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9)看管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老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11)“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12)“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13)“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14)“用火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取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火油.本年大家都没什么钱……”(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16)这时,几乎每家都已经点亮了烛炬.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目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知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17)“你可以从你的火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火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火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火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19)看到火油,达非先生非常诧异,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火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20)“我会带跟多火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火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火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分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烛炬!”(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烛炬,而且是一根大烛炬!这是一个奥秘,我还不克不及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烛炬.”(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烛炬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26)曙光从窗口射出去.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人正冲向船埠.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船埠.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船埠飞奔.他感到一股湿润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1.选文题目“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2.为什么“每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烛炬”?请连系选文回答.3.请连系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4.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5.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布局上有什么作用?.1.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2.“敞亮的烛炬暗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目生人关闭”,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目生人后受到欢迎”.3.这句话运用了比方、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述),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4.聪明、懂事、无能、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5. 布局上,照应开首;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尽力,并在大家的帮忙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小花,就装点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夜空。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修辞格的变迁

修辞格的变迁

修辞格的变迁关于修辞的论述和研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古到今修辞格分类既详细又繁多。

现在想把平时很少见的修辞格类型分享给大家知道。

1、显比格:比方两个不同类的事物,有一件相似的点把这相似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用作比较,就叫显比格。

2、隐比格:隐比和显比的区别就是显比的比喻是明明白白地说出来,隐比的比喻是隐然含蓄在文中而没有说出来。

比方说“圣人之于人,犹凤凰之于飞鸟也”,这是显比;“若说圣人,人中之凤凰也”,这就成为隐比了。

3、寓言格:寓言也有人以为是文体,不是修辞格。

寓言也是以相似作基础。

其长而成篇的固然成了一种文体;其短而用在文中的是显比之类。

但是,寓言是比喻之部,他的寓意或是明讲出来,或是让读者自己揣测,却没有一定之规。

4、相形格:用两个相反的事物,并在一起说,使他们互相反衬,叫作相形格。

5、反言格:一句话之中表面上好像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意思,但是却有深意在内,这叫作反言格。

6、阶升格:讲话作文时,把吃紧的话搁在最后,轻的话搁在最前,中间可以渐重,叫作阶升格。

谓以次渐高,象升阶一样。

7、趋下格:话中把最重要的事物搁在最前讲,最不重要的在最后,中间以次递轻,叫作趋下格。

8、伴名格:不说一件东西的正当名字而以他的随伴或附属的东西称呼他,叫作伴名格。

9、类名格:语文中以普通的名代特别的或以特别的代普通的,叫作类名格。

10、迁德格:两个观念联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在另一个上头,这种语法叫作迁德格。

11、拟人格:文中把无知觉感情的东西,当作有知觉感情同人类一样,叫作拟人格。

12、呼告格:文中作者忽然直接对他意中所有的人或物或抽象观念说话,好像那个人就在他面前,或是那个东西或抽象观念是在他面前的活人一样,这种叫作呼告格。

13、想见格:语文中叙过去,或未来,或想象的事情,好像作者目击他的样子,叫作想见格。

14、扬厉格:凡文章铺张夸饰,言过其实的地方,叫作扬厉格。

15、微辞格:说话时不说明本意而以含蓄出之,但却说得如此如此,使听者明白说者的本意,叫作微辞格。

2007区小语优秀论文选摘

2007区小语优秀论文选摘

理性看待小学高段教材中的修辞现象靖江一小龚国庆一、存在的困惑所谓修辞现象就是修辞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具体地说就是文章中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

小学阶段不应该讲修辞知识,不考修辞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不讲修辞,但是在课文当中又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存在着大量的经过修辞的言语,这些言语都称得上是表达效果好的言语。

面对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语言中的珍品,我们可以弃之不顾或置之不理吗?如果“顾”了,如果“理”了,却不能讲有关的知识,即讲亦难,不讲亦难;教不是,不教亦不是。

这就将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的教学置于两难的境地,于是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另一方面就是小学生尚不具备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理论的条件。

怎么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如何让学生既完整地体会到了言语的表达效果,同时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修辞的理论,这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案例:《开国大典》当中有这么一处描写: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轰雷似的的掌声。

有学生在自学之后提出:老师,课文写了‚全场肃静‛还会听到有炮声,这是不是个病句。

教师一下子愣住了,凭感觉课文的句子不会有问题呀,作者的用意是估计要体现出全场肃静,人们专心关注开国大典的仪式。

但怎么跟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使他们不再困惑地猜测这句子是否自相矛盾,教师也束手无策。

其实,这在修辞中叫做舛互。

舛互这种修辞方法是指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

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不了解舛互这种修辞方法,就有可能误认为它是个病句。

既然什么也听不见,非常安静了,哪里还有什么声音?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难道能大讲舛互的含义及特点,舛互的类型,舛互的修辞功能吗?又是全部、又是部分,又是肯定、又是否定,又是矛盾、又是对立;学生哪里能听得懂,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题回答

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题回答

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题回答
邓慧豪
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具有
重要的审美作用。

2、排比:因结构整齐均称,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能增强语言气势,加强
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使论事详尽,条理清晰;用来抒情,能激发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于叙事,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对偶:具有匀称、整齐美。

4、骈散:既有整齐美,以有参差错落之美。

5、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


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
情趣,生动形象,托物言志,增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思考,衔接过渡。

7、反问:增强语气,强调观点,引起思考,突出某种情感,反语气强烈。

8、反复:使用复词可以更传神地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

9、列锦:诗歌中把一些意象组成画面,不用动词。

(如枯蓬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用,使语言更有凝练美,
含畜美。

10、借代:以特征、部分代整体,以抽象代具体。

11、呼告:亲切,情感语势强烈。

12、飞白:指故意运用白字(别字)达到某种效果。

(也是一种特殊的书法,笔画
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像用枯笔写成的样子,也叫飞白书)。

谈修辞格在写作中的妙用

谈修辞格在写作中的妙用

语文学刊2009.3写作教学○卢琪(山东省曲阜市职业中专,山东曲阜273100)[作者简介]卢琪,山东省曲阜市职业中专教师。

谈修辞格在写作中的妙用作文写作中,如果能把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到遣词造句中,那么写作的语言就更为生动形象,从而增强文章的意蕴和表达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掌握运用修辞格的技巧呢?一、比喻求相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用比喻,可以化深为浅,变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人或物可感,可想,可触,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但要注意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

如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这里把“朝霞”比作美丽的“霓裳”,形象地凸显出其色泽之斑斓,形象之飘逸。

二、排比须整齐,张扬文章气势运用排比须讲究整齐:一是指形式整齐,二是指内容和谐。

这样方能起到增强文章的气势的效果。

如:拾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被触动;拈一枚椭圆形包裹着阳光的硕果,心底某一个角落被触动;拨一缕轻笼着湛蓝色天空的薄雾,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被触动。

这里作者直接铺陈,一如行云流水,诗意盎然,写出了对家乡美好时光的烙印。

三、拟人重情态,浓化感情韵味拟人是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

为浓化感情色彩,可以发挥想象,创造出物之人情。

如奇山拥挤着秀水、丽水浮荡着扁舟、歌声搅闹着竹林。

尤其是修竹与薄雾相偎,竹沉浸在雾的情怀里,默默地渲出山的恬静;雾漫步在竹的襟袖间,淡然间濡出水的灵气。

这里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江南的奇山秀水、薄雾修竹描绘得极富情韵,展现出一幅情意绵绵梦幻迷离的江南图画。

四、对偶讲整饬,增强语言韵律对偶往往给人整洁、整齐、有韵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聚集中。

如:驱车蜿蜒山路,观众起伏如浪;漫步窄细小径,听流溪低吟如歌;驻足清澈石潭,望飞瀑泻落如练;凝视苍郁古寺,见青烟缭绕如丝。

这里作者把对大自然的感受,用对偶句间接地概括出来,整饬而精练。

文言文的修辞技巧与运用

文言文的修辞技巧与运用

文言文的修辞技巧与运用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的修辞技巧和运用更是其魅力所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技巧,并探讨其运用方法。

一、对仗技巧对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指在语言表达上形成一种呼应和对称。

对仗可以分为平仗、仄仗和半仗三种。

平仗是指两个字的声调相同,如“青青”、“明明”;仄仗则是两个字的声调不同,如“枯藤”、“老树”;半仗则是一个字带两个音节,如“金风玉露一相逢”。

二、比喻技巧比喻是一种通过运用类比的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形容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比喻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花落知多少”,通过将花落比喻为人生不可预测的变幻,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三、夸张技巧夸张是一种将事物描述得过于夸张或超出实际情况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夸张效果。

夸张可以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具张力和张扬性。

比如《山海经》中的“水怪大如山,身长百丈”,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水怪的庞大身形,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震撼。

四、排比技巧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可以使文言文更加雄辩有力。

比如《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通过排比的手法,将巧言和令色形成强烈对比,以凸显仁德的重要性。

五、倒装技巧倒装是一种将语序颠倒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语气强烈。

倒装常常用于强调句首的内容。

如《离骚》中的“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夫。

”通过倒装的手法,将“心之忧矣”放在句首,强调了忧愁之情。

六、修饰技巧修饰是一种通过增加语言和形象的修饰词或修饰句,来丰富文言文表达的内容和效果。

修饰可以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精练、准确。

如《红楼梦》中的“富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修饰词“如浮云”来形容富贵的虚幻和转瞬即逝。

七、反复技巧反复是一种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突出重点或加强表达的修辞手法。

反复可以使文言文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如《史记》中的“始皇者,高祖之子也,其母曰文君。

学习各种修辞格在写作中的应用

学习各种修辞格在写作中的应用

创造意境:通过比 喻创造独特的意境 和氛围,增强文章 的艺术性
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使 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拟人化的描述,使读者更容 易理解并产生共鸣
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 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增强气势:通 过连续使用相 同的句式,增 强文章的气势
对偶的定义:是一种修 辞手法,通过两个结构 相同、意义相反或相近 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一 个完整的意思。
对偶的作用:使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富 有节奏感,增强语言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偶的运用:在文章 中,对偶可以运用在 标题、开头、结尾、 过渡等部分,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
对偶的注意事项:在 使用对偶时,要注意 句子的平衡和对称, 避免出现头重脚轻、 结构混乱等问题。
运用修辞格:在文章中尝试运 用各种修辞格,如比喻、拟人、 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改完善:写完文章后,仔细 阅读,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 法错误等,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交流分享:将自己的作品分享 给他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 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加写作培训 班:可以系统 学习各种修辞 格的运用,提
对偶的注意事项:对偶要注意句子的平衡和对称,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结构混乱等问题。同时,对偶也要注意语言的 简洁和精炼,避免出现冗长、繁琐等问题。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借用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借代可以分为直接借代和间接借代,直接借代是指用本体的某一部分代替本体,间 接借代是指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
借代在写作中的应用广泛,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用“白衣天使”代替医生 等。
借代可以使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策略【摘要】进入新时代,“双减”政策的及时颁布、全面推行,旨在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在更为贴近自身“最近发现区”的作业训练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强化,以实现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深度塑造。

同时,以“双减”政策为统领,来设计小学语文作业,切实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延展性、创新性,使学生完成作业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全面调动,将成为新时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领域必须着力强化的关键部分。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课堂创新正在悄然进行,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仅在课堂教学上,也在作业设计上进行探索和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要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增加新的价值。

在这一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发展趋势应由学生发现、动手创造、用脑思考、全心体验。

以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所有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整合知识、快乐练习、积极创新的地方。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一)作业形式枯燥乏味现在国内的教师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在布置作业时,将思维重点都放在了课本知识上,作业内容也是巩固和运用课本所讲的内容,而作业的形式也过于单一,除了做一些课后习题就是抄写重点内容,很少有创新内容出现。

书面作业是目前教师最常留的,也是最习惯运用的课后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形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此外还能让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时能够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而且目前口头作业已经不算是一种课后作业了。

口头作业的形式过于传统,没有突破点,让孩子的重视程度降低,也就不会有明顯的效果。

久而久之,教师也就基本放弃这种作业形式了,只会在课后提一下。

(二)作业要求没有针对性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是以全班同学为一个单位,并且布置作业后所要求完成的标准也基本相同。

语体修辞的使用技巧

语体修辞的使用技巧

语体修辞的使用技巧语体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

它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调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语体修辞使用技巧。

一、对比修辞对比修辞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对比修辞有:1.对称对比: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

通过对称对比,可以使作品更具对称感,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例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这个句子通过对比,强调了坚持自己选择的重要性。

2.矛盾对比:将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进行对比。

通过矛盾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这个句子通过矛盾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之快。

二、排比修辞排比修辞是将一系列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

通过排比修辞,可以增强表达的节奏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折煎茶,织衣裳。

”这个句子通过排比修辞,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夸张修辞夸张修辞通过夸张手法,放大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修辞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生活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个句子通过夸张修辞,强调了生活的困难和复杂性。

四、抒情修辞抒情修辞是通过一种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抒情修辞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个句子通过抒情修辞,表达了对某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五、双关修辞双关修辞是利用一个词语的多义性或者两个词语的音相近,形似意不同,巧妙地表达作者的含义。

双关修辞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智慧性。

例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个句子通过双关修辞,巧妙地表达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的珍贵性。

六、拟人修辞拟人修辞是将生物、物体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类的形象和特点,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树叶低头诉说着秋天的悲伤。

语境中看修辞

 语境中看修辞

语境中看修辞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语境,即言语环境。

书面语境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段落与篇章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因为言语生成的变化无穷,因为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因为修辞的同义选择和变异组合的特点;因此,理解具体的言语,必须结合语境。

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有些言语根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言语的深层含义,有些理解甚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

理解言语正如评价一个人,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则不可能对一个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理解语言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境会给言语提供补充信息,尤其是对那些含而不露、露而不尽,脱离本义已较远的言语。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传播的工具,也是体验自我、过滤知识的主体。

陈望道先生已较早的认识语境和修辞学的关系,把语境理论引入了修辞学。

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语言的形成和表达、传递与语言环境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语言第一要义就是——语境。

”这样看来,修辞学应该有一方面要适应语境的要求。

一切修辞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满负荷语境的修辞才能让人准确、鲜明、生动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修辞应该在“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力求表达的通达、形象,增强感染力。

因此,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语境对修辞学的影响分为以下二方面:一、语境具有消除歧义、化解逻辑矛盾的功能。

二、语境是评定修辞优劣的客观依据。

修辞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是什么

修辞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是什么

修辞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大家会遇到许多修辞方法,那么修辞方法有哪些呢,作用是什么。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修辞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是什么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浅谈“互成”、“交股”传统修辞对格

浅谈“互成”、“交股”传统修辞对格

浅谈“互成”、“交股”传统修辞对格一、互成互成即互成修辞对格,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对偶格式。

对偶修辞一般不要求平仄对立,而自对修辞,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定要求平仄对立的。

形成互成后,上下联相对时,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要求则从宽。

互成包括:实字互成、虚字互成、虚实字互成三种形式。

1、实字互成:即上下联两个同类连用词语皆是实字(名词)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上联“日月”一词,是由同一天文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下联“山河”一词,是由同一地理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所以,上下联相对时词性则从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上联“风雨”一词,是由同一天文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下联“鬼神”一词是由人伦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

所以。

上下联相对时词性则从宽。

毛泽东赠周士剑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上联“西南”一词,是由方位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下联“日夜”一词,是由时令门类两字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

所以,上下联相对时词性则从宽。

2、虚字互成:即上下联两个同类连用词语都是虚字(一为动词,一为形容词)品茶杯里浮沉连彼此;口中浓淡各相宜。

上联“浮沉”一词,是由两个同类动词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下联“浓淡”一词,是由两个同类形容词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

故上下联相对时词性则从宽。

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联“轻重”一词,是由两个同类形容词反义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下联“去来”一词,是由两个同类动词连用组成的互成对格。

故上下联相对时词性则从宽。

3、虚实字互成:即上下联两个同类连用词语一为实字(名词),一为虚字(动词或形容词)。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得失”一词,为两个同类动词反义连用组成的虚字互成,“襟怀”为两个同类名词连用组成的实字互成,上下联相对时词性从宽。

题元宵店(余德泉)雄心吞日月;醉眼看沉浮。

“日月”是由两个同类名词连用组成实字互成,”沉浮”是由两个同类动词反义连用组成虚字互成,上下联相对时词性从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舛互”修辞格的妙用
舛互(“舛”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年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良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舛互,是一种经常使用而其实很少称其名的修辞方法,实际上舛互修辞很早就已出现在我国的古籍和口语之中了。

例如《红楼梦》中“才到房门,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瞧宝玉。

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座,独凤姐不理。

”此句也是先全部肯定,然后局部否定,以突出凤姐与众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再如:《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欲破曹操,虽然人力、物力等战争所需应有尽有,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无疑,这里所说的“万事”,是指“破曹”的“一切军事上的条件和保障”,也是“先全部认定”,“只欠东风”,就是在“先全部认定”的前提下,单提出个相反情况,借以突出、强调“东风”的必不可少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行文上更为简单的成语——绝无仅有,也具有舛互修辞格的特点。

前两字“绝无”是“先全部肯定”,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后者——局部的“仅有”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舛互修辞格也被大量地运用在广告、口语和学生的习作中。

例如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寥寥14字,至少动用了“顶真”、“舛互”两种修辞手法。

其中顶真的作用并不很大,而舛互却大大加强了广告内容的宣传、感召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告语中的“今年过节不收礼”,就是“先全部认定”,然后单提出个相反情况;收“脑白金”,这就很好地起到了突出脑白金的作用。

其字里行间,意在强调:脑白金并不是一般的“礼”,而是一种特殊的、超出其他一切普通礼物的礼物,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足以使人自食其言,违背常规,在“魔力”的驱使下,无法不收下它。

在日常口语中也经常用到。

如某老师批评一个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小A 时说:“全班同学都能按时交作业,唯独你小A没有交,这是为什么?”这也是运用舛互修辞,通过“先全部肯定”,然后再“局部否定”来突出强调后者,从而批评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此外,这类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在学生中的作文中也常发现。

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

”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

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

”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
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图书。

不过,运用“舛互”写成的句子,要写得含蓄一点,巧妙一点,尽量用一些模糊语言,不能说得太过直露,否则读者是难以接受的。

像上面一句,如果说成“全班所有的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就把话说死了,让人接受不了。

如果说成“同学们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则比原句更好,因为“同学们”不等于“全班(同学)”,是一种模糊说法。

(王矫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