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原子结构和玻尔的量子论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玻尔的原子理论
1、经典物理的困难
(1)、原子的稳定性 (2)、原子的离散线谱
由经典的力学和电磁理论得不到稳定结构的原子912年,年仅27岁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 来到卢瑟福实验室对原子结构的谱线进行研究, 为解释氢原子的辐射光谱,于1913年提出原子 结构的半经典理论( 玻尔理论),其假设有三 点:
n 2
13.6
巴耳末系 赖曼系
n 1
4、对玻尔理论的评价
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大小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定态假设:定态具有稳定性和确定的能量值依然保留在近代量子 论中。 为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和建立近代量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玻尔理论无法克服的困难:
(1) 只能解释氢原子及碱金属原子的光谱,而不能解释含有两个 电子或两个电子以上价电子的原子的光谱。
(2) 只能给出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而不能计算谱线的强度及这 种跃迁的几率,更不能指出哪些跃迁能观察到以及哪些跃迁观察 不到。 (3)只能讨论束缚态而不能讨论散射态。
(1)、定态假设
获得1922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
3、氢原子光谱解释
1215.68 1025.83 972.54
6562.79 4861.33 4340.47 4101.74
18.75 40.50
E n (eV )
0
0.85 1.51
3.39
氢原子光谱中的不同谱线
连续区
4
n 3
布喇开系
帕邢系

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在科学史上,尼尔斯·玻尔是量子力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贡献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基础,并在20世纪之后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并探究其在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一、玻尔的量子理论的提出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了他的量子理论,该理论被称为玻尔的原子模型。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对于原子结构仅有零散的认识,无法解释元素周期表以及光谱等现象。

玻尔的原子模型通过引入量子的概念,成功解释了这些现象,并给出了可靠的计算方法。

玻尔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存在于离散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对应着一定的能量。

当电子跃迁时,能量的差异将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光谱现象,还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形成等问题,为当时的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创新。

二、量子理论的发展玻尔的原子模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有许多科学家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突破是海森堡和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理论。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发展了玻尔的原子模型。

该理论通过对物理量的矩阵表示以及矩阵运算的规则,成功解释了许多物理现象,特别是微观世界的性质。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独立地提出了波动力学。

薛定谔将电子视为一种波动,通过波函数描述了电子的状态和行为。

其薛定谔方程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量子理论的深化与应用自玻尔及海森堡、薛定谔之后,量子理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发展了更为完备和普遍的理论框架。

同时,量子力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拓展。

量子力学在原子物理、核物理、固体物理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电子显微镜通过利用电子的波动性质,可以观察到微观尺度上的物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利用原子核的量子性质来探测人体内部的结构。

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第20卷 第2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 o l.20N 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TA I 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Jun.2002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赵秀琴1, 贺兴建2(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31;2.太原市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摘 要:《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初期的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量子论建立过程的物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原子物理学;玻尔理论;量子力学中图分类号:O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601(2002)022*******《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的初期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不断地提出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来解释并提出新的结论和预言,再用新的实验检验、修改或推翻,让学生掌握这种常规物理学的发展模式和过程。

通过量子论的建立过程的物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一、玻尔理论的创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物理学的观察和实验已开始深入到物质的微观领域。

在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固体比热等时,经典物理概念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危机。

为了克服经典概念的局限性,人们被迫在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与经典概念完全不同的量子化概念,从而部分地解决了所面临的困难。

最先是由普朗克引入了对连续的经典力学量进行特设量子化假设。

玻尔引入了原子定态概念与角动量量子化规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预言了未激发原子的大小,对它的数量级作出了正确的预言。

它给出了氢原子辐射的已知全部谱线的公式,它与概括了发射谱线实验事实的经验公式完全一致。

量子理论的发展史讲义

量子理论的发展史讲义

1、“紫外灾难”的出现和普朗克量 子论的提出
? 物理天空的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 “紫外灾难” ? 量子论的产生是由黑体辐射问题引起的。根据经典物理学,
可以得到:辐射的能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辐 射频率极高时,能量必然趋于无穷大,即在紫色端发散。 对于由经典物理学解决热辐射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被称 为“紫外灾难”。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 1900年10月7日,鲁本斯夫妇访问普朗克,告诉他,瑞利 的辐射定律在长波部分同他的实验结果一致。普朗克受到 启发,立即尝试去寻找新的辐射定律,使它在长波部分渐 近于瑞利定律,而在短波部分则渐近于维恩定律。
? 当天晚上他把自己1899年的公式加以修改,就得到了合乎 上述要求的辐射定律。1900年10月19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 上报告了这一结果。鲁本斯当天晚上做实验检验,证明普 朗克的新的辐射定律同实验结果完全相符。
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
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 发展打开了局面。 ?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 作出了满意 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
? 这种能量子,他称为“光量子”,对于频率为?的辐射,它的 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就是 h?,以后人们称光量子为“光子”, 这是美国化学家路易斯于1926年取的名字。
物理天空的第二乌云:“黑体辐射”
? 黑体(“绝对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全都吸收落在 它上面的一切辐射而没有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是用来 研究热辐射的。
? 黑体辐射的特点是:各种波长 (颜色)的辐射能量的分布形 式只取决于黑体的温度,而同组成黑体的物质成分无关。

原子的结构发展史

原子的结构发展史

原子的结构发展史一、引言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子的结构逐渐被揭示出来。

本文将以原子的结构发展史为主线,介绍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和重要成果。

二、古代对原子的猜测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称之为“原子”。

他认为原子是永恒不灭的,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接受,但为后来原子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化学实验的启示在18世纪,化学实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通过实验证实了化合物的成分比例是恒定的,提出了“元素是由原子组成,每种元素的原子是相同的”的理论。

他还提出了“化学反应是由原子的重新组合而成”的观点,为化学反应的解释打下了基础。

四、分子和原子的发现19世纪,分子和原子的存在被证实。

法国科学家阿佛加德罗发现了分子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的观点。

他的研究为后来原子结构的揭示奠定了基础。

同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实验证实了元素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为原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放射现象的发现20世纪初,放射现象的发现推动了原子结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衰变现象,证实了原子的不稳定性,揭示了原子内部存在着一种不稳定的粒子。

这一发现为后来核子结构的揭示奠定了基础。

六、卢瑟福的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

他发现了阿尔法粒子在金属箔中的散射规律,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心,核心带正电荷,电子围绕核心运动”的模型,被称为“卢瑟福模型”。

这一模型对于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七、玻尔的量子理论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理论,解释了原子光谱的规律。

他认为原子的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运动,发射和吸收能量的差值对应着光谱线的频率。

玻尔原子量子论

玻尔原子量子论

巴尔末系的特点: 巴尔末系的特点: 1. 每条谱线都占有确定的位置,即具有确定的波长 每条谱线都占有确定的位置, 2. 相临两条谱线的波长差是确定的 相临两条谱线的波长差沿着短波方向递减, 3. 相临两条谱线的波长差沿着短波方向递减,即谱线分布 沿着短波方向越来越密. 沿着短波方向越来越密. 4. 以上的特点是确定的,与实验条件无关. 以上的特点是确定的,与实验条件无关.
3. 广义的巴尔末公式:(氢原子光谱的其它线系) 广义的巴尔末公式:(氢原子光谱的其它线系) :(氢原子光谱的其它线系
~ ν = R( 12 − 12 ) k = 1,2,3,L n = k + 1, k + 2,L k n
其中: 2 其中: R 和 R 称为光谱项 2 称为光谱项 k n
经典理论解释所碰到的困难: 二、用卢瑟福的核式模型+经典理论解释所碰到的困难: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原子结构的研究真正开始 年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原子结构的研究真正开始.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原子结构的研究真正开始 1. 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 他假定,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子 他假定 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子 质量均匀地分布在半径为10 质量均匀地分布在半径为 -10m 的球体范围内,而原子中的电子则 的球体范围内 而原子中的电子则 浸于此球体中—葡萄干蛋糕模型 葡萄干蛋糕模型. 浸于此球体中 葡萄干蛋糕模型 2. α粒子散射实验 F 实验装置图 R S θ • 粒子入射在金箔F上 α粒子入射在金箔 上, α粒子 O 被散射后打在荧光屏P上 被散射后打在荧光屏 上 金箔 显微镜T观测 粒子数. 观测α 显微镜 观测α粒子数
T P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后沿原方向运动,但有八千分之 绝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后沿原方向运动 但有八千分之 一的粒子的散射角θ大于90º.甚至有散射角接近 甚至有散射角接近180º的. 一的粒子的散射角θ大于 甚至有散射角接近 的 汤姆孙模型不能偏转角解释θ 的情况. 汤姆孙模型不能偏转角解释θ>90º的情况. 的情况

玻尔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
总结词
通过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巩固 了其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除了氢原子光谱实验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其他多种实验手 段验证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例如,通过测量原子的半径 、电子的轨道半径等物理量,并与玻尔模型的预测值进行 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合。这些实验验证进一 步巩固了玻尔模型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使其成为研究原子 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理论框架。
05 玻尔模型的影响与后续发 展
对后世物理学家的启示
玻尔的原子模型为后续的物理学家提 供了研究原子结构的框架,为后续的 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
玻尔模型强调了量子化概念在原子结 构中的作用,启发了后续物理学家对 量子力学的探索和发展。
对量子力学发展的影响
玻尔的原子模型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 的重要里程碑,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
玻尔模型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物理 学家开始关注量子力学,进一步推动 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完善。
后续的原子模型研究
在玻尔模型之后,物理学家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原子模型,提 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如电子云模型、量子点模型等。
后续的原子模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的本质, 为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玻尔还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 解释了原子光谱线的产生原因。
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玻尔的原子模型是现代量子力 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为后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奠定
了基础。
该模型不仅解释了当时已知的 许多实验现象,还预测了一些 新的实验结果,如氢原子光谱
线的分裂和偏移。
玻尔的原子模型激发了科学家 们对原子结构和行为的研究兴 趣,推动了物理学和其他学科 的发展。

原子结构的讲解

原子结构的讲解
缚,虽引入量子化条件,但仍将电子 视为有固定轨道的宏观粒子,没有认 识到电子运动的波动性。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1. 波粒二象性 wave-particle duality 2. 不确定原理,测不准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 3. 波函数 wave functions
一、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光)
光的波动性λ(波长)和光的微粒性p(动量)
之间有如下关系式:
p h

mc h
粒子性
波动性
m —— 光子的运动质量
c —— 光速
(二) 物质波假设 法国年轻的物理学家 Louis de Broglie
( 1892 — 1987 ),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获得192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生于法国迪耶普城一个古老而显赫 的贵族世家,有亲王头衔。
在经典力学的基础 上,人为的引入了 量子化条件,不能 正确的反应微观粒 子的运动规律。
原子的现代模型
原子被假设为一 个正电荷的核被脉冲 电子波所包围;电子 也有一定能级,但并 不遵循一定的轨道, 而是在核周围一定空 间区域内能找到的概 率,这些空间区域被 称为“轨道”。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方程 1926,薛定谔,E·Schrödinger,奥地利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
原子
(10-14米)
(10-10米)
中子(不带电)
电子(10-15米)带负电
卢瑟福模型的一些问题
经典的电磁理论,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将不断以 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能量,导致两种结果:
1. 电子不断发射能量,自身能量不断减少,电子运动 的轨道半径逐渐缩小,电子很快会落在原子核上, 有核原子模型所表示的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1 m2
)
RH
me4
64
3 2 0
3c 1.09737314107 / m
实验值:RH 1.09677576107 / m
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之差异可以通过考虑原子核的质量 得到消除。比较两个R值可见玻尔理论和实验符合得相 当好显示了Bohr理论的成功。
0
En(eV)
-0.54 -0.85
-1.51
4. Einstein(1905)的光量子概念, 光是由能量为h的能量子组成的 (光子,具有动量,粒子性)
Niels Bohr (1885-1962)
“我一看到巴尔末公 式,整个问题对我来 说就全都清楚了。”
玻尔模型的三个假设(1913年):
1. 定态条件:原子系统只存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其电 子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圆轨道中运动,在这些轨道中运动时不 辐射电磁波(和经典理论不一致)。这些状态称为定态,相应
把电子看作是一经典粒子,推导中应用了牛顿定律,使用了轨 道的概念,所以玻尔理论不是彻底的量子论。角动量量子化的假 设以及电子在稳定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电磁波的是十分生硬的。
玻尔理论是经典与量子的混合物,它保留了经典的确定性轨道, 另一方面又假定量子化条件来限制电子的运动。
1. 对多电子原子无能为力; 2. 不能解释光谱线的强度;
Bohr在Rutherford原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H原子光谱数据, Planck量子假设等众多发现,提出了H原子结构的半量子理 论。而原子结构(包括复杂原子的结构)的真正基础是量子力 学。
二、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若要了解物质的内部情况,只要看其光谱就可以了。 —牛顿
➢一般地说,人们无法直接进入原子内部进行观察和测量; ➢通常借助于原子和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了解原子

杂化轨道论

杂化轨道论

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3.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1913年,丹麦青年物理学家玻尔(N.Bohhr)在氢原子光谱和普朗克(M.Planck)量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假设:(1)原子中的电子只能沿着某些特定的、以原子核为中心、半径和能量都确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的能量状态不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稳定轨道(或定态轨道)。

(2)在一定轨道中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处在稳定轨道中运动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发射能量。

电子只有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才有能量的吸收和放出。

在离核越近的轨道中,电子被原子核束缚越牢,其能量越低;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其能量越高。

轨道的这些不同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轨道不同,能级也不同。

在正常状态下,电子尽可能处于离核较近、能量较低的轨道上运动,这时原子所处的状态称为基态,其余的称为激发态。

(3)电子从一个定态轨道跳到另一个定态轨道,在这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其频率与两个定态轨道之间的能量差有关。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光的发射、吸收又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因此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两重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de Broglie),1924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认为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微观微粒除具有粒子性外,还具有波的性质,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1927年,德布罗意的假设经电子衍射实验得到了完全证实。

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逊(C.J.Davisson)和革末(L.H.Ge rmer) 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当将一束高速电子流通过镍晶体(作为光栅)而射到荧光屏上时,结果得到了和光衍射现象相似的一系列明暗交替的衍射环纹,这种现象称为电子衍射。

衍射是一切波动的共同特征,由此充分证明了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除光子、电子外,其他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

第6章 原子结构【6-1】利用玻尔理论推导的轨道能量公式,计算氢原子的电子从第五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所释放的能量级谱线的波长。

解:18195222112.179104.56710J 52E E E --⎛⎫=-=⨯-=⨯ ⎪⎝⎭972210434.1nm111.0971052hcEλ===⎛⎫⨯- ⎪⎝⎭【6-2】利用德布罗依关系式计算:(1)质量为9.1×10-3kg ,速度为6.0×106 m ·s -1的电子,其波长为多少? (2)质量为1.0×10-2kg ,速度为1.0×103 m ·s -1的子弹,其波长为多少? 此两小题的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解:(1)3413166.626109.110 6.010h m λυ--⨯==⨯⨯⨯101.210m -=⨯120pm = (2)342236.626101.01010λ--⨯=⨯⨯35236.610m 6.610pm --=⨯=⨯ 由此可见,电子的波长与原子大小相近,讨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必须考虑它的波动性;而子弹的波长极短,无法测量,故波动性无法觉察,所以子弹表现微粒性,服从经典力学运动规律。

【6-3】定性的画出:3d xy 轨道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4d x2-y2轨道的电子云角度分布图,4p 轨道的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解:【6-4】下列哪些量子数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n =2 l =1 m =0 m s =12- (2)n =2 l =2 m =-1 m s =12-(3)n =3 l =0 m =0 m s =0(4)n =3 l =1 m =+1 m s =1+2 (5)n = 2 l =0 m =-1 m s =1+2(6)n =5 l =4 m =-4m s =1+2解:(1)合理。

(2)不合理,l 应小于n 。

(3)合理。

(4)合理。

(5)不合理,m =0。

波尔的原子量子理论

波尔的原子量子理论
.6 13.6 En E1 13 ( 13 . 6 ) 13 . 6 n2 n2 n

En E1 12.5eV代入上式得
.6 n2 13.13 6 12.5 12.36
n 3.5 所以 因为n只能取整数,所以氢原子最高能激发 到 n=3的能级,当然也能激发到n=2的能级.于是 能产生3条谱线。
从n 3n1
~ R( 1 1 ) 8 R 1 9 1 3
2 2
9 1 89R 81.096776 m 102 . 6 nm 10
7
从n 3n 2
~ R( 1 1 ) 2 2 3
2 2
5 36
R
36 2 536 m 656 . 3 nm R 51.09677610
§1 玻尔的原子量子理论
4861.3
4340.5
6562.8
1. 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原子光谱是反映原子结构特点的特征谱。 氢原子谱线的波长可以用下列经验公式表示:
1 1 k 1,2,3, ~ R( 2 2 ) k n n k 1, k 2, k 3, 1 ~
13.6 En 2 , n 1,2,3, n
n
n4
n3
n2
E1 13.6eV
E1 E2 2 3.4eV 2 E1 E3 2 1.51eV 3
E 0
布拉开系 帕邢系 巴尔末系
0.85eV 1.51eV
3.40 eV
E1 0.85eV E4 2 4
4
玻尔于1922年12 月10日诺贝尔诞生 100周年之际,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4. 玻尔理论的缺陷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1、Ee , 与 I 无关
G
2、ne I
3、 0
4、t 10 9 秒
U
• 光电效应的特点:
(1)对于给定的金属材料做成的表面光洁的电极, 存在一个确定的截止频率 0,它与金属材料的性质 有关.若照射光频率<0,则不论光的强度多大,都 不会有光电子逸出. (2)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 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光电流的强度,即单位时间从金 属电极单位面积上逸出的电子的数目与照射光强度 成正比. (3)当光的频率≥ 0 时,不论光多微弱,都有光 电子发射出来.
经典理论的困难
经典认为光强越大,饱和电流应该越大,光电子的 初动能也越大。但实验上光电子的初动能仅与频率有 关而与光强无关。
只要频率高于红限,既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 率低于红限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而经典 认为有无光电效应不应与频率有关。
瞬时性。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 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维恩
o
1
2
3
4
5
6
7
8 9 λ (μ m)
对 Planck 辐射定律的 二点讨论:
8h 3 1 d 3 exp(h / kT ) 1 d C
•(1)当 v 很大(短波)时,因为 exp(hv /kT)-1 ≈ exp(hv /kT), 于是 Planck 定律 化为 Wien 公式。

究竟是什么机制使空腔的原子产生出所观 察到的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对此问题的研 究导致了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1900年12月14日Planck 提出: 如果空腔内的黑体辐射和腔壁原子处 于平衡,那么辐射的能量分布与腔壁原子 的能量分布就应有一种对应。作为辐射原 子的模型,Planck 假定: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摘要】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20世纪初提出的重要理论,揭示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该模型主要包括玻尔模型的基本假设、能级概念、光谱线的解释以及其局限性。

通过该模型,人们得以理解原子内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能级跃迁,为解释光谱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玻尔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解释更复杂的原子结构现象。

尽管如此,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通过对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基本假设、能级、光谱线、局限性、重要性、现代量子力学、发展。

1. 引言1.1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概述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并于1913年首次提出。

这一模型是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规律而建立的。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之作,为后来的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在特定的轨道(能级)上运动,而不能在中间状态停留。

这些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取离散的数值。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释放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形成光谱线。

这一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位置和间距。

此外,玻尔模型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科学突破,影响深远,也为后续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正文2.1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1. 原子是由一个核和围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的。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会螺旋入核。

2. 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具有不同的能量,这些能量被称为能级。

电子可以跃迁到更高或更低能级,释放或吸收能量。

3. 玻尔模型描述了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方式,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产生原因。

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与玻尔理论

高三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与玻尔理论

能力· 思维· 方法
【解题回顾】观察下列宏观物体的波动性, 是因为,波长大小,而微观粒子的德布罗意 波长较大,就较容量观察到其波动性.
延伸· 拓展
【例4】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 粒子最接近 原子核时,α 粒子符合下列的情况是(AD) A.动能最小 B.势能最小 C.α 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最小
课 前 热 身
1.第一次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汤姆生 ,他提出 了 枣糕式 原子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根据以下哪个实验或现 象提出来的(C) A.光电效应 B.氢原子光谱实验
C.α 粒子散射实验
D.天然放射现象
课 前 热 身
3.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 是在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粒子(C)
En=E1/n2(n=1、2、3……)
轨道公式:rn=n2r1(n=1、2、3……) n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n是半径为rn 的轨道的能量值,它等于核外电子在该轨道上 运转时动能和原子的电势能总和,若规定无限 远处为零电势点,则E1=-13.6eV.
要点· 疑点· 考点
注意:量子数n=1定态,又叫基态,能 量值最小,电子动能最大,电势最小;量子 数越大,能量值越大,电子动能越小,电势 能越大.
能力· 思维· 方法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当处于基态的氢原 子受到某单色光照射时,氢原子应吸收一个 光子的能量h,从基态跳迁到某一定态,如果 处于该定态的氢原子向较低定态跃迁只能发 出频率为1、2、3的三种光,则该定态一定 为第三能级,再由三种光的频率的大小和氢 原子能级关系,当有h1<h2<h3 ,而且有 (h1+h2)=h3,而h3为照射光的光子能量, 也为基态与第三能级间的能量差,故本题答 案为C.

原子结构的发现与发展历程

原子结构的发现与发展历程

原子结构的发现与发展历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然而,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我们才真正了解了原子的本质和结构。

本文将探讨原子结构的发现与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现代物理学的突破。

一、古希腊的哲学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们首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认为原子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组合构成了物质世界。

然而这些观点缺乏实验证据,只是纯粹的哲学假设。

二、化学元素的发现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物质的组成。

18世纪末,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发现了元素的概念。

他将不同的物质分为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即元素。

这一发现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道尔顿的原子理论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成为现代原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元素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而化学反应是由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引起的。

道尔顿的理论对当时的化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仍然是基于实验观察和推测,缺乏直接证据。

四、汤姆逊的电子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通过实验证据推翻了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他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是可分割的。

汤姆逊的实验是通过利用阴极射线管,观察到带负电的粒子被磁场偏转的现象。

他提出了“面包状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带有正电荷的球体中嵌入着负电子的。

五、卢瑟福的金箔实验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实验,为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带来了重大突破。

他将放射性物质射向薄金箔,并观察到一些射线被金箔反射,而另一些则穿透了金箔。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原子具有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核心,周围环绕着电子。

卢瑟福提出了“太阳系模型”,即核心类似于太阳,而电子则像行星一样绕核心运动。

六、玻尔的量子理论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量子理论,为原子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

玻尔原子理论

玻尔原子理论
作 为 大 学 生 的 哈 诺 德 和 尼 尔 斯
哈诺德· 玻尔
• 哈诺德于1909年取得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后去了哥廷根 大学学习数学,在周期函数方面颇有成就,回国后任哥本哈 根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尼尔斯· 玻尔和哈诺德· 玻尔-2
• “在尼尔斯的品性中,融合了父亲和母亲 身上美好影子.善良、谦和,但又正直、 聪明过人.他从来没有学会指责甚至伤 害别人,不会讲尖刻话.而弟弟海拉德 却喜欢捉弄人,挖苦人.每当他伤害了 自己的哥哥,大人出面干涉的时候,尼 尔斯总要为海拉德辩护:“海拉德聪明, 他没有错,我自愿受他捉弄.”对尼尔 斯来说,要他讥笑或挖苦别人是一件出 奇的难事,怎么也学不会.
• • •
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兼文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早 年曾在哥大学习神学 电磁学奠基人、物理学教授奥斯特(1777-1851)在做实验 丹麦现代文学奠基人、喜剧作家霍尔堡(1684-1751),在哥大连续执教37年
哥本哈根大学的名人们-4
• • •
菲比格(1867一1928),以癌症研究成果获192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芬森(1860一1904),首创光幅射法治疗皮肤病,获190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国际公认的英语语法权威耶斯佩生教授(1860-1943)
哥本哈根大学的名人们-2
• • •
比较语言学大师拉斯克(1787-1832),一生中研究的世界各民族语言不下50种 成为植物学家和化学家的医学教授博尔克(1626-1690) 达姆(1895-1976),以发现维生素K与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的美国学者多伊西 同获194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哥本哈根大学的名人们-3
丹麦皇家科学院悬赏论文
• 1905年,尼尔斯· 玻尔以《有关液体表面张力》的论文, 对物理学权威瑞利的基本理论做出了发展.因此获得了 丹麦皇家科学院一枚金质奖章.由此可见,尼尔斯· 玻 尔一开始就是学术上的一匹千里马。 • 1897 年 , 剑 桥 大 学 的 汤 姆 逊 发 现 原 子 , 原 子 中 存 在 “小硬球” . • 1907年,荷兰人洛伦兹则把这种“小硬球”称作“电 子”. • 1909年尼尔斯· 玻尔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 • 1911年尼尔斯· 玻尔以《金属电子论》为题取得了哲学 博士学位,这是当时最前沿学科.当时组成的五人学术 评定委员,没有一位有足够的水平来评价这篇充满新颖 见解的论文 。丹麦报纸报道说:“尼尔斯· 玻尔——一 位白净的青年,用极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辨,

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PPT课件

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PPT课件
第5页/共21页
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区域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能量高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近 的区域内运动 ,把原子核外分成七个运动区域,又叫电 子层,分别用n=1、2、3、4、5、6、7…表示,分别称 为K、L、M、N、O、P、Q…,n值越大,说明电子离核 越远,能量也就越高。
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5 6 7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核
电子层
+2
+10
He
核电荷数 Ne
该电子层 上的电子
+18
Ar
+1 +8
+12
H
O第4页/共21页
Mg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
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第3层 第2层
原子核
第1层
原子核带正电
核电荷数
+ 15 2 8 5
K层 L层 M层
Mg 失 2e-
Mg2+(带2个单位正电荷)
2、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 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
O 得 2e-
O2(- 带2个单位负电荷)
第10页/共21页
问题解决:氧化镁的形成
宏观:氧气和金属镁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 镁是氧元素与镁元素相结合的产物。
一些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元素
Na Mg O Cl
化合价
原子最外层电 失去(或得到)
子数目
电子的数目
2
6
-1
第13页/共21页
问题解决
原子
①最外层电子数﹤4时,容易失去电子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是两种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的。

他的实验基于阿尔法粒子的散射,通过观察散射角度的变化来研究原子结构。

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表明,原子具有一个非常小而且带正电荷的核心,周围环绕着负电子云。

这一理论被称为“卢瑟福模型”。

卢瑟福实验的关键在于发现了阿尔法粒子的散射现象。

他将放射性物质放置在一个金箔薄片上,当阿尔法粒子经过金箔时,大部分粒子会直线通过,但也有一小部分粒子会被散射。

通过观察散射角度的变化,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核是非常小而且带正电荷的,而电子则分布在核外围形成电子云。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原子内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此外,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还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它是对卢瑟福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玻尔模型基于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提出了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能级和轨道运动的概念。

根据玻尔模型,电子绕核心旋转在特定的轨道上,每个轨道对应一个特定的能级。

电子在较远离核心的轨道上具有较高的能量,而在较靠近核心的轨道上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电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它们会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这解释了原子光谱中的谱线现象。

玻尔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量子化,即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而不能处于中间的能级。

这一概念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并在解释原子光谱、化学键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的意义和应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为我们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解释了原子的基本组成,还揭示了原子的稳定性、化学性质和光谱现象等重要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函数的标准条件
波函数必须是时间、坐标的单值、有限、 连续函数,这称为波函数的标准条件。
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意义——统计解释
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2
(r , t ) (r )
2

波函数的平方表示粒子在空间某个微小 领域存在的概率。

a
0
n ( x ) dx 1
2
8
2014/6/6

2mE 2

( x) k 2 ( x) 0
必有
sin ka 0, ka n , (k 0)
k n , n 1,2,3, a
这里
x 0
k2 2mE 2
a
阱外:
d 2 2m 2 ( E ) 0 dx 2
( x) 0
9
2014/6/6
(3)概率密度
(4) 势阱中粒子的动量
2 n n ( x) n ( x) sin2( x) a a
2
当n时,量子→经典
k2
2mE n 2 ( ) a 2
pn 2mEn k
粒子德布罗意波长也是量子化的:
nh 2a
从能级上看:
E
当a为宏观距离时,En0,这也相当于过渡到 经典物理学中连续能量的情况
10
2014/6/6
近代物理基础讲义
内容提要
一、氢原子光谱 二、原子结构模型及问题 三、玻尔的原子论 四、玻尔理论在氢原子光谱中的应用
6.原子结构和玻尔原子论
一、氢原子的光谱
二、原子的结构模型及其问题
原子的基本性质: 机械结构上是稳定的 电学性质上是中性的 含有电子(1898年,J. J. Thomson) 含有正电荷 问题: 原子质量如何分布? 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 电子和正电荷之间的机械结构如何?
电子波的波长
电子波的波长:
电子波在晶体光栅上的衍射
可能也满足: 2d sin k
h 2me eU
X射线的波长
h 2emeU

h h P me v

1.225 nm U
大致相当
5
2014/6/6
戴维逊----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I 电子束
其它验证德布罗意波的实验

晶体
G
U
电子单缝、双缝、三缝和 四缝衍射(约翰逊1961年)
4.粒子波动性和薛定谔方程
4
2014/6/6
一、物质波假说
m0=0 v=c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
光波

电子、质子等所有的粒子,都具有波动性。 一个能量E 和动量P 的粒子,其频率和波长由 下式决定:
光子
E,P
粒子 波动
电子
E,P
m0 0 v < c

电子波 ? ,
粒子所具有的波动,称为物质波
B 2 a
2
能量的本征函数
n( x)
n
2 n sin x a a
( n 1,2,3, )
i Ent
时,量子化能量转为连续能量
最低能量(零点能或基态)
E1
2 2
2ma 2
含时的能量本征函数
0
n ( x , t ) n ( x ) e
由每个本征函数所描述的粒子的状态 称为粒子的能量本征态
自由粒子(非相对论),有
提示: 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那么可以得到:
三维的情形
Ei t
p2
2
一维束缚粒子的情形
如:电场中
2 2 2 2 2 2 2 2 y z x
对t 求一阶导数:
三维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i
式中:
2 2 t 2m
2
对x 求二阶导数:
2 2 2 2 2 2 x y z
称为拉普拉斯算符Biblioteka 非相对论粒子,那么可以得到:
束缚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7
2014/6/6
三维束缚粒子的情形
当粒子处在势场中时,粒子的能量
2
定态的薛定谔方程
当势场仅仅是 空间坐标的函数
非自由粒子的 薛定谔方程
E
与上同样推导:
p U (t , x, y, z ) 2m
a
0

阱外:
( x) 0
( x 0, x a)
2
2m ( E U ) 0 2
4、由波函数自然条件和边界条件定特解
阱内:
d2 2mE ( x) 2 0 dx 2
k
2
(0) 0 A 0

U(x)=0

(a) 0 B sin ka 0 (B 0)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自由粒子
1、势函数

U
3、分区求通解


x
阱内:
( x) k 2 ( x) 0
U ( x ) 0 (0 x a) U ( x ) ( x 0, x a)
2、定态薛定谔方程
U(x)=0
( x) A coskx B sin kx (0 x a) (A和B系数待定)
推动核辐射探测器的革命(GM管 1911年)
导致了玻尔量子论的产生(诺贝尔物理学奖)
2
2014/6/6
三、玻尔的原子论
有核模型的问题 不稳定 非量子 定态假设:原子处于一系列不同能量的 稳定状态(定态)当中。只要原子处于定 态当中,其电子不释放电磁波。 量子化条件:定态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 核做圆周运动,角动量只能取 的整数 倍:
2
U U ( x, y, z )
i
2 U t 2m
2 ˆ 2 U H 2m
引入哈密顿算符
2
2m ( E U ) 0 2
薛定谔一般方程:
i
ˆ H t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经典物理中 机械波波函数表示位移 电磁波波函数表示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911年)
原子的所有正电荷以及绝大部分质量都封闭在 原子内部一个极其微小的空间内,这个微小的物体, 称为原子核。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一样,在原子核 周围运动。
行星模型: 正电荷可能集中在 原子的中心,电子就像 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围绕中心正电荷在各自 的轨道上运动。
J. J. Thomson
(1)能量本征值
(2)本征函数
k
n , n 1,2,3, a
k2
2mE 2
( x) B sin kx
由归一化波函数求系数B:
k
n , n 1,2,3, a
d2 2mE ( x) 2 0 dx 2
归一化条件:

En
E
2 2
2ma
其他还有: 质子,中子 电子的金多晶薄膜衍射 (G.P.汤姆逊1927)
测 量
角 处的反射电子束流强 I 改变加速电压U测量相应的 I (改变入射电子波的波长)
结 果
只在特定的电压(波长)出 现极大值。出现极大值的电压 与布拉格公式预期的一致。
衍射实验
三、物质波的数学描述—波函数
经典的平面波的波函数——可以描述物质波吗?
19世纪末,测量氢原子光谱,发现氢原子光谱 是一系列的不连续的线光谱。这个结果暗示:原子 的状态可能是不连续的,用现在的语言说,可能是 量子化的。由此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问题:
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原子状态会量子化?
1
2014/6/6
两种有趣的提议
葡萄面包模型: 原子的质量以及正电 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 当中,电子携带负电荷散 布在原子当中。
注意区别: 长岗模型
长岗半太郎
卢瑟福射线散射实验 ——有核模型的依据
卢瑟福射线散射实验的科学价值
原子有核模型(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原子、原子核结构的实验思想 产生核反应的实验思想(一百年没变) 产生了粒子加速器思想(多个诺贝尔物理奖)
实验的定性结果: 大部分入射粒子穿过金属薄膜后几乎不 改变原来飞行方向 (原子是空旷的) 极少数的入射粒子改变飞行方向,有的 甚至反向。(原子中存在有硬又重的小东西)
四、氢原子问题—玻尔理论的应用
电子轨道半径和定态能量 由量子化条件: 圆周运动向心力 原子核的库仑力 定态能量:
频率条件:当原子从高能态E i 跃迁到低 能态E f 时发射电磁波,其频率满足:
-13.58 eV
原子能级
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能级的跃迁
由玻尔的频率条件:
由低到高的不连续的能量序列称为能级 基态:原子最低能量状态 激发态: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 氢原子光谱的 里德伯公式:
3
2014/6/6
玻尔原子理论的贡献
nf=1 拉曼系列 nf=2巴尔末系列 nf=3帕邢系列 原子的稳定性 原子能量的量子化
玻尔理论不是系统的量子理论,它是在经典 物理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量子化条件限制。 不能处理更多的问题: 谱线强度、宽度、寿命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玻尔原子理论的不足
内容提要
一、物质波假说 二、电子衍射实验 三、物质波的波函数 四、不确定性原理 五、薛定谔方程
2
n2
n 1,2,3,
主量子数
n ( x) B sin
B 2 sin2
0 a
能量本征值

• •
能量取分立值,每一个值对应一个能级 能量或能级是量子化的 当
n xdx 1 a
n x a
( n 1,2,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