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及其加减法则袁梦石老师善用经方,比如常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此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由于小柴胡汤除去了君药,所以二方作用差异较大,所以张仲景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暗示了这种差异。
但二方的共同特点是立方均体现了和法的要旨。
半夏泻心汤所加入的黄连、干姜是临床上的一个常用搭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又相互佐制。
全方主治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胃肠不和之消化不良性疾病,以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干姜等协调配伍,达到齐头并进,但又相互平衡的效果,从而达到调整胃肠功能恢复常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
《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见张仲景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也就是满而不痛,有呕吐,有肠鸣。
但是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只要有腹胀,无论痛与不痛,都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大便次数增多也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指针之一,便溏便稀均可;至于呕吐、肠鸣等并不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必要症状。
所以,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腹胀、大便次数多,可伴有腹痛、呕吐、呃逆、肠鸣、便溏便稀等,临床可以根据症状变化适当加减效果更好。
老师一般将人参换成党参,体虚阴伤者可换太子参,或气虚不明显也可以不用参;腹泻严重可加淮山;完谷不化常加神曲、鸡内金等加强消食;口中异味者常加藿香、白豆蔻以芳香化湿;腹痛甚,频繁腹泻并质稀者,宜合痛泻药方;脘腹疼痛,四肢不温,泄利下重者,常合四逆散;纳差、呕吐、呃逆、肢体困倦、多汗、口干不欲饮者,常合平胃散……试略举两例:徐某某,女,42岁。
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

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处方。
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就半夏泻心汤而言,亦是如此。
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细为辩析,谨查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症,还可以治疗其它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寒热交结。
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结于胃脘。
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脾升胃降,枢纽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反之,脾胃伐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
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生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
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症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虚实夹杂。
结胸与痞证虽同因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
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变之重者,以其重而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
那么,半夏泻心汤证所夹之邪又指何而言?我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半夏泻心汤可治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痞者。
曾治一湿温发热,久延不愈,而兼心下痞满症状的患者,用本方迅速收到痞消热退之效。
由此联想到李东坦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药物组成来看,二者基本上皆以苦、辛、甘为主。
半夏泻心汤以黄芩、黄莲苦降泄热,用半夏、干姜辛开通痞,伍人参、灸甘草、大枣甘温益气。
是方寒温并用、补兼开泄,正是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而设,补脾胃以治本,中气得和,上下得通,则症消热已。
半夏、干姜之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为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用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
苦降与辛开、又能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转之能,使结散痞消。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
炙甘草9g,黄连3g,大枣4枚
加减:
1、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2、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或1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
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3、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
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4、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5、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两方合用,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大枣各9g,黄连6g,炙甘草3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用黄芩、黄连苦寒降泄,以清中焦之热;半夏、干姜辛温燥热、以除中焦之湿;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牌胃,以补中焦之虚。
全方共呈益气和胃,降逆消痞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胃失和降,寒热互结之病证。
本方具有调和胃肠功能、健脾胃、镇吐、解热、抑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心下痞满,或呕吐下利、苔黄腻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浅表性胃炎、贲门痉挛、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痛、呕吐、顽固性呃逆、妊娠恶阻、急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肠胃型感冒、急性食道炎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胃脘痞满、呕恶、肠鸣泄泻、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数重按无力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寒热交杂,伤络出血型)治宜辛开苦降,除痞止血。
以本方加地榆炭、蒲黄炭各12g,玄胡索10g,三七粉3g(冲)为主治方。
2.胃扭转(湿热中阻,腑气不通型)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以本方加厚朴20g,大黄10g(后下)为主治方。
3.胃下垂(中气虚陷,升降失常型)治宜和中消痞,理气活血。
先以本方加枳壳、陈皮、乳香、没药各10g,肉苁蓉15g为主治方。
后以补中益气汤调治收功。
4.食管癌(寒热互结,胃失和降型)治宜寒热并用,调气和胃。
以本方去人参,加川厚朴、紫苏、陈皮、急性子、薏苡仁、生山楂各10g,半枝莲、威灵仙各12g为主治方。
5.慢性迁延性肝炎(肝郁脾虚,升降失常型)治宜降逆消痞,斡旋枢机。
以本方加枳实、延胡索各10g,柴胡6g,丹参30g,麦芽20g为主治方。
6.急性胆囊炎(肝胆郁热,乘脾犯胃型)治宜清利肝胆,降逆止呕。
以本方加柴胡10g,薏苡仁20g为主治方。
以本方加厚朴、前胡各15g,白扁豆30g,酸枣仁10g为主治方。
7.梅尼埃综合征(痰浊上扰型)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半夏泻心汤症状以及加减变化

▲半夏泻心汤症状以及加减变化
1、方名:半夏泻心汤
2、组方:半夏15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9g、大枣4枚
3、功能: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4、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症;
5、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或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6、方解----半夏泻心汤三组药物:1)半夏、干姜----辛温通阳开痞;
2)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邪热;
3)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胃扶中。
7、临床辩证及加减变化
1)脾胃不虚----人参甘草大枣可不用
2)加枳实----帮助黄芩黄连降泄,又可帮助半夏干姜开结。
3)中阳不虚----去干姜加生姜,而生姜辛散止呕。
4)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枳实、杏仁:加强开宣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5)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枳实、白芍、姜汁----酸苦泄热泄肝。
6)去甘草、大枣、半夏----加枳实白芍:不呕。
7)去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加木香、金银花、炒山楂、白芍,合芍药汤:法行气活血败毒,治疗热毒痢在血分。
8)杏仁滑石汤
方解:杏仁----开宣肺气
半夏、厚朴、橘红、郁金----芳香燥湿,开达中焦
通草、滑石----清利下焦
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半夏厚朴与黄芩黄连是叶氏变通半夏泻心汤的核心组合。
在三焦分消湿热合入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
(张文选)。
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

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黄芩9g干姜3g人参9g黄连3g大枣6枚炙甘草3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临证加减】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
寒邪犯胃加良姜、乌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1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三七粉1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反酸加牡蛎、海嫖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三七粉(冲服)10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
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
[国医论坛,1996,(4):10]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脂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枚。
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
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
[湖北中医杂志,1989,(5):19~20]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芩、党参、大枣各10g,黄连、干姜、甘草各6g。
胃痛甚加元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腹中肠鸭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解】本方证因中焦脾胃受损、大小肠功能失调、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而致。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即去柴胡、生姜,加川连、干姜。
方中法夏、干姜辛开,辛温除寒,和胃止呕,温中散寒除痞;川连、黄芩苦降,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脾以和中气、生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方证要点】1、特征症状:干呕、心下痞满、肠鸣下利。
(上呕、中痞、下利,可简概为“呕痞利综合症”)。
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会腹满如覆瓦,而是比较柔软;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2、舌脉:右手寸关浮弦;舌苔厚,略黄。
舌苔腻而微黄。
3、本方证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
4、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胆囊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10)【医案选】1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

【半夏泻心汤方证解释】《伤寒论》[别名]泻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l0 )。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12枚甘草三两 (9g)[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胃气不和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病机分析]所治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误下,伤及中阳,阳虚则寒,邪热乘虚而人,以致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属无形,故满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见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屑胃气不和之征。
[配伍意义]适应证的病机甚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虚实相兼,以致中焦不和,升降失常。
尽管如此,实以邪热内陷为主,故方宜选黄连为君,该药苦降寒清,以泻内陷之热邪,病因既除,胃气自和。
恰如《本草正义》卷2所谓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
《本草图经》卷6曾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清热,利小肠故也”,是为臣药。
半夏、干姜均为辛开之物,合用能散结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呕,与黄连相伍,和胃之效尤佳。
《医学启源》卷下谓:“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7)。
夏、姜性皆温热,又能散寒。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
”两味亦为臣药。
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以调养下后损伤之胃气,另外,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
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可兼使药之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有哪些?半夏泻心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有哪些?半夏泻心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一)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克,人参、黄芩、干姜、炙甘草各9克,黄连3克,大枣4枚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平调,开结散痞之功效。
是主治胃寒肠热互结之痞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不痛,呕吐泻利(痞、满.吐、利),苔腻微黄,脉弦数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则不宜使用。
凡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证见痞满呕利之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贲门痉挛、上消化道出血和慢性胆囊炎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痞证呕甚而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去人参、大枣,加枳实、生姜以理气止呕。
②腹痛较甚者,加木香、乌药.以行气止痛。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半夏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于呕不安。
并治霍乱。
若寒加附子1枚;若渴加瓜蒌根;呕加橘皮;痛加当归;客热以生姜代干姜(摘自《千金方·卷十三·心虚实第二》)。
宋·陈言(无择)(宋代医学家)半夏泻心汤治心实热,心下痞满,身黄发热,干呕不安,溺溲不利,水谷不消,欲吐不出,烦闷喘息(摘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清·吴贞(坤安)(清代医学家)暑湿伤胃,身热,中焦痞满,不饮、不纳、二便不爽,此暑热伤中焦气分,热痰犯胃所致。
宜苦辛开泄,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摘自《伤寒指掌》)。
清·张璐(清代医学家)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满不痛(摘自《张氏医通·卷十六》)。
清·张志聪(清代医学家)引录“施氏续易简方”生姜泻心汤治大病新差,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利发热,名曰食复,最宜服之(摘自《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加减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师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仲师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此方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推荐剂量: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党参9g、炙甘草9g,黄连3g,大枣6枚。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1、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方证: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食欲不振者。
注意:黄连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抑制食欲。
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
人群特点:营养状况较好,焦虑神情,语速快,情绪急躁,眼睑充血,唇厚红或黯红,肿大或起皮;容易腹泻,或排便次数较多而量少,大便黏臭如泥,或深黄色或黑酱色;肛门口灼热、疼痛、坠胀,或出血等;舌苔黏腻,根部厚,或黄或白;易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口干苦黏,有口气;腹证见心下痞硬,有时可伴有轻度胃内振水音;生活没有规律(酗酒、抽烟、熬夜)的成年人多见;焦虑失眠者居多。
半夏泻心汤化裁临证之妙用

半夏泻心汤化裁临证之妙用由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的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均有苦降辛开,调治寒热之功,为调和肠胃之方。
临证使用上述诸方应注意药味、药量的把握。
本文主要对半夏泻心汤临证化裁的妙用进行研究,展现苦降辛开法的精义。
标签:半夏泻心汤;化裁临证;综述引言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治疗痞症的主要药方。
治疗痞症,要妙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全方配伍,苦降辛开,调和脾胃,调畅气机,升降复原,清浊归位。
在临床认证时,应辨清寒热虚实及病邪性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只有药证相符,才可取得良效。
1半夏泻心汤化裁系列1.1原著化裁系列1.1.1甘草泻心汤该方重用甘草为主,主治“寒热交错杂痞,肠中夹热邪,中伤尤甚,客气逆上,痞利俱显”。
症状干呕心烦,心下痞硬而满,下利不化。
《伤寒大白》中的处方是“炙甘草四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三两”。
以水二钟,煎至一钟为宜,不拘时服即可[1]。
1.1.2生姜泻心汤该方由减干姜量而加生姜量得名,主治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发,胁显水气,腹中雷鸣作响不利者等。
《伤寒论》中的处方是以“半夏泻心汤多加生姜为宜,黄连,红枣,半夏三枚,黄芩,人参干姜各两钱。
以水二钟,煎至一钟为宜,不拘时服即可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1.1.3黄连汤该方由去黄芩而加桂枝增黄连量而得名,主治心火妄动,以成木舌、重舌、紫舌,胀肿坚硬,胸中有热,胃有邪气,腹痛作呕,语言不利等。
《伤寒总病论》卷四中的处方是重用“黃连,去黄芩加桂枝而宣通阴阳二气,使清邪热于上,脾胃共和,温上蕴下,交通阴阳二气”[2]。
1.2临证妙用系列1.2.1宣肺泻心汤该方由半夏泻心汤加贝母,桔梗和百部而组成,主治运化失调,脾胃不和,痰滞气阻,肺降不宁。
症状咳嗽不止,短气多痰,少食苔腻,大便不利,心下痞满而硬。
功效有很好的宣肺化痰,健脾开胃等作用[3]。
熊患者,14岁,男,初诊日期2013年9月5日。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半夏泻心汤证张石顽医案:治顾九玉。
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浮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上膈也。
与清暑益气汤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干姜,去大枣,加枳实,一服而愈。
半夏9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炮干姜3克、炒枳实3克。
寥笙注:本案为暑邪伤气,湿热痞结之证。
病有缓急,治有先后,因受暑致病,故先用清暑益气汤以治暑,后用半夏泻心汤以除痞。
清暑益气汤原案未出方,特录出以资参考。
人参3克、炙黄芪9克、炒茅术3克、麦冬去心9克、炒白术4.5克、炒黄柏3克、五味子1.5克、当归6克、甘草1.5克、升麻1克、葛根4.5克、炒青皮4.5克、炒神曲3克、泽泻4.5克、广皮4.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加减中药方剂【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主症】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烦燥热,肠鸣便溏,遇冷症重。
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数。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茯苓12g,党参15g,吴茱萸3g,香橼皮10g,佛手9g,枳壳9g,大腹皮10g,陈皮12g,建曲15g,麦芽15g,甘草6g,大枣6枚。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
【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
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
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
朴积香砂煎【处方与加减】川厚朴、木香、防风、白术、炙甘草各10克,枳壳10—15克,砂仁、法半夏各8—10克,党参20~ 30克,陈皮8克,伏苓15克。
若饿时痛或伴暖气、吐酸者,加海螵蛸(或瓦楞子)15克;气短懒言者,加黄芪30克;肋痛或胸闷者,加柴胡8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偏寒者,加肉桂5克,熟附子15克;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各15克;大便干燥者,加当归15克,火麻仁15~20克;胃阴不足者,以淮山药易白术,加生地15~ 20克,麦冬、白芍、山楂各15克;经胃镜检查为浅表性(或糜烂)胃炎,或有溃疡形成者,加白芨10克,海螵蛸1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胃炎。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断,饭后常觉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暖气,大便溏或干,舌质淡、苔薄白或微腻,脉弱或弦细无力。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加减今天有我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仲景方化裁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加减的有关内容。
这是汉传中医推出的公开课的课程之一。
前边已经有诸位师兄弟讲了三十多节了。
现在我们继续接着诸位师兄弟的讲解学习下去。
大家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解决方剂的加减,是经方方证相应的基本保证手段之一。
它属于方剂调整的范畴。
方剂加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方证相应更加精密精确精准,也就是说,方剂的加减化裁是方证相应走向高级吻合的主要方法之一。
下边我用我学习半夏泻心汤加减的实际情况来向大家谈一下我对方剂加减的认识。
半夏泻心汤,这个泻字,是消散、排遣、排泄的意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
这就是消散排泄的意思,当然也有点松动的意味。
泻气,就是用松动筋骨血脉的方法来消散身体所聚集的气力,所以说有松动的意味。
那么,把这个泻字的松动意味用来理解半夏泻心汤的“泻心”的意义,就很有意思了。
心字,可以理解为中心的心的意思,如此,半夏泻心汤就是消散排泄中心的意思了,的确,半夏泻心汤具有这个功能。
因水热互结,寒热错杂造成的心胸痞满痞闷不舒,就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来解决。
我们先来看一下半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半夏泻心汤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师父在讲课中指出:“一个经方方剂放到眼前,首先要知道这个方子的寒热配伍法度乃至针对的是何种病机,主治什么,兼治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的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为此,恩师创制了“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我们就运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也就是刘志杰经方之三才、四象解析法,分析一下半夏泻心汤的配伍。
刘志杰经方三才解析法:阳性药物:半夏4 干姜3中性药物:甘草 3 大枣12枚阴性药物:黄芩 3 黄连1 人参 3半夏泻心汤的配伍中温热药虽然药味数是两味,少于三味的寒凉药物,但是,半夏和干姜的力量雄壮,要胜过寒凉药物的药力。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苦泄辛通甘缓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此汤主之。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脾胃,邪气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满而硬满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
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
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已。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此乃中焦之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干噫食臭者,胃虚不能化谷也,土虚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旭高:泻心者,实泻胃也。
盖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实则泻心法。
泻心者必以苦,故用芩、连;散痞必以辛,故用姜、夏;欲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参、甘、大枣(《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尤在泾:按痞者,满而不实之谓。
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
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用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嗳食气也。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为殃也。
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伤寒贯珠集》)。
近代程门雪:盖其人素本脾胃虚弱,一面因外邪误下,邪热入里而作胸痞;一面因误下伤脾阳,而为下利,完谷不化,日数十行。
泻心汤加减变方

泻心汤加减变方组成:黄连3g 黄芩10g 姜半夏10g 太子参10~15g 炙甘草3g 干姜(或炮姜)3~5g主治:胆病及胃,或上下交病,气机不畅,寒热错杂之证。
或脘腹时痛,或胃脘痞满,或口舌糜烂,或腹泻便溏,或恶心呕吐,或嗳气口臭,或作酸嘈杂等症。
加减: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12~15g便溏者,加白术10g 茯苓10g;泄泻者,加煨葛根15g 广木香6g;纳呆者,加陈皮6g;脘痛者,加甘松9g;口糜者,炙甘草改为生甘草、熟甘草各3g,改干姜为生姜1片,加黄柏10g,细辛6g;嗳气者,加旋覆花(包)10g 代赭石18g;便艰者,加制川大黄9g 全瓜蒌(打)12g。
按:仲景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治热痞外,余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
金氏认为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所用泻心诸案是对《伤寒》、《金匮》的具体运用与发展,皆为可贵经验。
认为我们当效仲景、叶氏之法而不泥于《伤寒论》、《临证指南》之方,当随时于补虚、开泄、苦泄、通下等法中或全面兼顾,或择有重点地制定适当处方,以适应复杂病情。
金氏认为泻心法虽以痞证为中心但不限于痞证,不仅可经常应用于胃、肠、肝、胆之病,而且还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泌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诸系统之病。
或以其病变犯及胃肠,或以其兼夹有消化道诸证,或因湿热冲注三焦俱病。
只要邪热里结而非纯属大实大满之证皆可随机变化施用。
对泻心汤中的甘草,金氏认为不可等闲视之,甘草性味甘平,寒热温凉之药皆可配用,有“国老”之称,《伤寒论》用甘草者有72方决非仅为缓诸药之毒而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扶助正气。
金氏还常以生炙甘草同用,于扶助正气中兼有清热解毒之效,既可助参以补虚,又能协诸黄而泻火,乃通盘之中又一妙着。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这是一个辛温入胃的药,它主要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引阳入阴,善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引阳入阴”的意思就是可以导引阳气,从天上引到地下,这就是“引阳入阴”的意思。
那么也有“引阴出阳”的药,这个不是我们讨论范畴。
那在这里,用半夏引阳入阴,真正降心肺之气,用的就是黄芩和黄连。
其中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黄芩的量比黄连要大,其实根据情况,如果心火很旺,黄连可以重用;如果肺火很旺,黄芩可以重用。
在这里面呢,黄连、黄芩就是为了降心肺之气,半夏是为了温胃降气,这里面大家注意,黄连、黄芩是苦寒泻心、肺火的药,而半夏是辛温降胃气上逆的药,而人参补脾气之虚,大枣甘温益气,这两个都是温补脾气,加干姜辛温散寒。
干姜和生姜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后面有“生姜泻心汤”。
这里面用的是干姜,为什么干姜呢?干姜是用母姜把它晒干变成了干姜,而生姜用的子姜。
生姜是温胃的,干姜是温脾的,也就是说干姜的归经,它的靶向是在脾。
那温脾散寒,然后用人参、大枣补脾气,这里面用的是辛温法,干姜的辛温散脾的寒。
而人参、大枣,是甘温益脾的气。
寒气一散,湿气一去,脾气一升,地气就向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心肺之气下降,这个气呢,就自然旋转起来了,这叫地气升,而天气降,就转否为泰,所以这就是半夏泻心汤的方解。
用方指征那么临床用方我们有一些指征,有什么指征呢?就是这个患者心下,其实就是胃脘部这个位置,经常会觉得这个地方很胀,其实不仅胀呢,它还有一个感觉,它是凉,这个地方很凉,就是喜温喜按,同时患者有上吐和下泻的现象,这个有可能单独出现,有可能同时出现。
一般来说胃寒很重,那么就会上吐。
脾寒很重,就会下利。
古人说,叫“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那么脾胃二阳俱伤,那么就上吐下泻,这是它的一个典型症状。
那舌象上有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这样的患者一般是舌尖、舌前1/3红,舌中间有凹陷,中部凹陷代表的中焦这个地方有气虚,同时看中间这个地方呢,苔白滑或者水滑,这是典型的舌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我们来看一下方药的组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看一下条文:330.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宋359)“伤寒”,是有表证存在。
“本自寒下”,说明病人原来就有里虚寒的太阴下利。
伤寒的表邪,还没有内陷,并且病人原来就有太阴的下利,但是医生给用了攻下法和吐法,更虚其里。
里面中下焦寒饮更盛,导致邪热内陷,和本来的太阴水饮相互格拒,出现“寒格”。
就是说,下焦虚寒水饮泛滥上逆,阻隔上焦阳气邪热,阴阳不相沟通,吐下逆反厉害,上吐下泻的现象突出,甚至食入后就吐,胃不接纳饮食了。
食入口则吐,下利也会很严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在类方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但是从方剂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发生了转变。
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放在半夏泻心汤的类方当中,是从痞证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对治阳痞的,与半夏泻心汤有着正反的区别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痞证”的话题了。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畅,证属少阳、厥阴。
是本寒热也。
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畅,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我们综合上边的描述概括一下,痞证病机,就是寒热错杂,这是核心。
至于病位,痞证则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的。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极其扼要的把握点,面对患者的时候,如果患者有寒热错杂的情况,你就有了思考痞证的可能了,再进一步,分一下寒热的多少,这就有了阴痞、阳痞的把握了。
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是阴痞;热多寒少的就是阳痞。
你看简单不对治阴痞的方剂,你就在阳旦类方中挑选,对治阳痞的方剂你就在阴旦类方中挑选,汉传中医怎么推进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你看看这种规范的对治方式,你会明白一些的。
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用到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来,你看看是不是极其吻合并且,你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思想对方剂方证没有全部描述出来的内容给予补充,以方测证。
可以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方证除了“食入口即吐”以外,还有上焦燥热、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心下痞闷、食入口则吐逆,舌质淡或红,苔滑而黄腻,下焦反而腹泻,腹痛等等。
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能够掌握阴痞与阳痞的分别了,其代表方剂,阳痞这边就是小前胡汤,阴痞这边就是半夏泻心汤。
你把这两个方剂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明白了,两张方剂的药物差不多,只是寒热有所偏倾罢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没有甘滋的甘草、大枣,甘味药具有缓急的作用,症状急,尽量减少药味牵扯,因此不用这些甘滋舒缓的药。
也没有用辛温的半夏,怕增加上焦阳明热,单用干姜温虚寒水饮并止利,还可以解表止呕,如果仍然有点表邪未尽的话岂不是更合适。
增加黄连的量,加强清上焦阳明热之力,同时也可考虑协热利。
黄连、黄芩清阳明热、除烦,也有止协热利的作用。
本来下利,津液就不足,再给吐下,更加损伤津液。
加上人参甘滋养津液,也能承担部分佐药功能。
干姜温中解表,止呕止利。
干姜,反佐黄连、黄芩的寒凉,寒热互用,交通阴阳。
干姜辛热,黄连、黄芩苦寒,辛苦除痞,这一定会有痞证的症状的。
师父讲解条文是说:“这个方子很灵,不单是成人,很多小儿有这个症状而不愈的,也很灵。
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
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
”呕吐不止,是可以考虑水饮上逆的厉害的,因此,加用半夏是十分合拍的,在这里也有必要参考一下现代中药学药说一下半夏这味药一个作用,现代中药学认为半夏“功善降逆和胃止呕,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故为止呕要药。
”参考这个说法理解师父说的“要是用了还呕吐不止,就得加半夏了。
那就有了泻心汤的意思了。
”岂不更有意思!呕吐止不住加半夏,这就是虚寒也重了,一个干姜不能温化降逆全部解决了,加半夏能够辛散水饮,降逆化痞。
这种病情还是挺重挺急的。
临床上越是急病重症,用药越是简洁,抓住寒热,重用某药,单刀直入,以扭转乾坤。
从方子整体配伍看,阴性药多于阳性药,邪热比虚寒重,六纲为阳明太阴合病,属少阳,五证为阳痞。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君药:黄连3臣药:黄芩3 人参3佐药:无使药:干姜3君药:黄连大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性大寒,对治上焦燥热证。
治疗“肠澼腹痛下利”,对水热互结导致的下利,疗效卓著。
臣药:黄芩寒苦《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清热泻火,还能逐水,对治“肠澼泄利”,善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协助君药黄连清阳明热,对治水热互结的协热利。
水热互结可伴有血运不畅,属血瘀,会发生腹痛,黄芩还能下血瘀(“下血闭”),止腹痛。
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清热,养津液。
使药:干姜热《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治疗“肠澼下利”,能治疗“胸满咳逆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明显。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证六纲:阳明太阴合病,热多寒少,属少阳五证:阳痞证主要症状:食入口即吐,腹泻,腹痛,口干渴,心烦,失眠,心下痞闷。
常见体征:舌质淡或红,苔黄腻。
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不仅病位发生了变化,症状不同,更重要的是病性发生了改变。
因此,方证就转到对立面去了,由阳旦类方变为阴旦类方了。
加减化裁个中之趣赫然昭昭啊!在这一次的仲景方证化裁的学习安排中,我是与大家共同来学习半夏泻心汤方证化裁加减的。
一共有九张方剂,前边我们已经学习提到七张方剂了,这七张方剂都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
但是,有一张方剂,也就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它是从痞证类方这个角度说的,实际上它是阴旦类方。
剩下的两张方剂,应该说不是半夏泻心汤的类方了,一张是大半夏汤,一张是干姜人参半夏丸。
当然,如果从痞证病机这个角度说,这两张方剂,还是属于阳旦类方,在针对痞证病机来说,其意义还是很重要。
那么,师父让我来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化裁加减放在一起学习,应该是用来阐述,方证化裁加减的另一部分内容的。
这两张方剂的主要药物构成是半夏与干姜(生姜),而这两味药的组成,在半夏泻心汤当中又是重要的组成,半夏泻心汤的君臣嘛。
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就应该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了。
半夏与干姜(或者生姜)是半夏泻心汤的君臣组成,又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我们就应该从这里思考痞证病机的内在意义。
前边我们已经提到有关痞证病机的内涵了。
那么,在痞闷不舒的内容里,对比一下上逆呕吐(因为,大半夏汤与干姜人参半夏丸都是主对上逆呕吐的),就使我们在更广的内容上理解“上逆”与“痞证”的关系了。
那个痞闷不舒当中是含有上逆的意思的,只是程度有别,同时痞证还伴有气机不下罢了。
上逆呕吐只是一个内容,而痞证则是既有上逆也有气机不下两个内容,上逆可以理解为水饮上逆,气机不下可以理解为上热不降,这就是水热互结交阻于心下的意思了。
好了,我们继续学习大半夏汤和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金匮要略增补》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45条。
【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阴性药:人参凉微苦平性药:无阳性药:半夏大温辛甘淡干姜辛热显然,阳性药物大于阴性药物,是主对寒凉所引起导致的呕吐的。
自从汉传公开了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和汉传中医的十二步经方辨治法式以来,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对于方剂的解析,中医诊疗的规范标准化,这就有了统一范本。
同时,不仅仅使得方剂的解析有了规范的规程,也使得我们使用经方乃至所有的方剂有了拓展的方法。
我们在对方剂做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四象分析的时候,即清楚的看到了方剂的阴、阳、中性的基础构成以及比例,也看清楚了方剂的君臣佐使的组合,如果我们再继续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我们再对方剂的构成药物的药症进行解析,那么,我们也就有了使用方剂拓展方法和思路。
我们对干姜人参半夏丸进行了刘志杰经方解析之三才解析法,就有了干姜人参半夏丸的阴、阳、中性的认识,同时也就为四象解析法做了基础,接下来的刘志杰经方解析之四象解析法就是必然的了。
四象解析法君药:半夏2臣药:干姜1 生姜汁佐药:无使药:人参1我们一看这个四象解析法,就很清楚干姜人参半夏丸的主对了,并且十分清楚方剂内部君臣佐使的组成比例,也就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干姜人参半夏丸主对治的细微之处。
许多方书,在记载方剂的时候,没有药物的重量记载,实际上这是很难准确说明方剂的主对治的。
同样是半夏干姜两味药物,如果是半夏四两,干姜二两,这是一种情况,假如改为半夏二两,干姜四两,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前者上逆多一点,而寒凉偏少,而后者则是寒凉偏多上逆偏轻一点了。
如果再对药物的药症展开解析,那么,你将会把握的更加细致。
干姜热生姜大温《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人参凉甘滋《神农本草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半夏大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你看看各药物药症的主对治,你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些主对治在使用这个方剂的时候,进行药物药量的调整了。
我们再来看看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出自《金匮要略增补》呕吐哕第21条。
【大半夏汤】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师父说:“这条,可是个重症!胃反了。
水饮大逆于上,胃气虚的厉害,水饮结聚,堵住胃口了,吃什么吐什么,早晨吃的晚上吐出来,晚上吃的,过一宿,早上也吐出来。
那个心下,要感觉满而硬痛,按之还不算硬。
成了虚痞了。
”用了半夏二升,要240克。
量很大,加大降逆、散痞结水饮的力量。
半夏本身,可以去肿瘤积聚的。
加人参,补津液胃气,虚痞要用人参的。
白蜜可比饴糖功效好,现代来说,那个营养也充分啊,大补胃气,养五脏六腑,还宽肠胃。
同时,蜂蜜还缓解急迫,缓解病情。
甘能缓急。
师父所说的情况有些朝食暮吐了,这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胃癌的情况了。
如果到了胃癌的地步,就难以治疗了,师父说:“西医的幽门水肿、胃癌,出现胃反,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西医还有一种严重的神经性呕吐,也可以用这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