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谭某,女,62岁。

脘腹疼痛12年,反复发作,时常伴有嘈杂,泛酸,拒按,纳差,苔薄黄,舌红,脉细。

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此寒热错杂,中焦痞阻所致。

治宜辛开苦降,健脾和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15g,半夏10g,炒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10g,干姜10g,大枣10g,广木香10g,炒白芍15g,蒲公英30g,砂仁10g,苍、白术各10g,乌药10g,丹参20g,莪术6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10g。

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嘈杂减轻,泛酸消失,仍有胃脘胀,纳差,舌淡苔薄,脉细。

上方加焦三仙各15g、枳实10g。

2周后好转,上方继服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临床症状。

四个月后做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脾胃属中焦,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如胃内素有蕴热,或过食生冷,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困脾胃,脾阳受伤;郁久化热,致寒热错杂,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症见胃脘痞满,疼痛,泛酸,食少,纳差,口苦而干,舌淡苔黄白相兼,脉沉滑。

治以益气健脾,辛开苦降,选《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该方本为因误下而成之心下痞满,后世医家广泛用于脾胃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之痞证,意在寒热同施,辛开苦降,调和脾胃。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有常见病,其癌变风险不需特别担心,其癌变风险还是较低的(约0.1%),对于具有这种疾病的人,家里人应给与支持照顾,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比如生活饮食的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去复查胃镜,定期去看医生,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给予根除治疗。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汤三、半夏泻⼼汤【原⽂】伤寒五六⽇,呕⽽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振,却发热汗出⽽解。

若⼼下满⽽鞕痛者,此为结胸也,⼤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汤。

(149)【⽅解】半夏、⼲姜—和胃降逆⽌呕—⾟能散其结。

黄芩、黄连—泄热消痞—苦能泄其满。

⼈参、⽢草、⼤枣—补益脾胃—⽢能补其虚。

【功效】泄热和中,降逆消痞【主治】中虚热结,胃⽓壅滞之证主症:⼼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副症:呕吐(⼲呕),肠鸣,下利,苔⽩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临证思路】本⽅在临床上上⼴泛应⽤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凡因寒热错杂于中,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升降失司,证见⼼下痞闷,呕吐,肠鸣,下利,⾷欲不振者均可应⽤本⽅加减治疗。

本⽅可⽤于湿热中阻,胃⽓上逆之证。

现代报道本⽅⼴泛应⽤于急慢性胃炎、顽固性呕吐、慢性肠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痢疾、⼝腔溃疡等。

凡证见⼼下痞满、时时呕逆、⼤便稀溏、肠鸣不适、苔薄⽩或淡黄、脉沉弦,皆可以本⽅为基本⽅,加减治之。

【医案】(⼀)呕利痞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下痞闷,⼤便每⽇两三次⽽不成形。

经多⽅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苔⽩,辨为酒湿伤胃,郁⽽⽣痰,痰浊为邪,胃⽓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半夏12克,⼲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草9克,⼤枣7枚。

服1剂,⼤便泻下⽩⾊胶涎甚多。

呕吐⼗去其七。

⼜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刘渡⾈医案)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下痞⽽确定为泻⼼汤证;根据恶⼼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确⽴为痰⽓痞,所以服⽤半夏泻⼼汤后从⼤便泻出许多⽩⾊痰涎⽽愈。

可见古⼈所谓半夏泻⼼汤治疗“痰⽓痞”这⼀说法并⾮虚妄。

(⼆)反胃案郑某某,男,32岁,1964年3⽉21⽇就诊。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及其加减法则袁梦石老师善用经方,比如常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此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由于小柴胡汤除去了君药,所以二方作用差异较大,所以张仲景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暗示了这种差异。

但二方的共同特点是立方均体现了和法的要旨。

半夏泻心汤所加入的黄连、干姜是临床上的一个常用搭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又相互佐制。

全方主治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胃肠不和之消化不良性疾病,以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干姜等协调配伍,达到齐头并进,但又相互平衡的效果,从而达到调整胃肠功能恢复常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

《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见张仲景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也就是满而不痛,有呕吐,有肠鸣。

但是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只要有腹胀,无论痛与不痛,都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大便次数增多也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指针之一,便溏便稀均可;至于呕吐、肠鸣等并不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必要症状。

所以,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腹胀、大便次数多,可伴有腹痛、呕吐、呃逆、肠鸣、便溏便稀等,临床可以根据症状变化适当加减效果更好。

老师一般将人参换成党参,体虚阴伤者可换太子参,或气虚不明显也可以不用参;腹泻严重可加淮山;完谷不化常加神曲、鸡内金等加强消食;口中异味者常加藿香、白豆蔻以芳香化湿;腹痛甚,频繁腹泻并质稀者,宜合痛泻药方;脘腹疼痛,四肢不温,泄利下重者,常合四逆散;纳差、呕吐、呃逆、肢体困倦、多汗、口干不欲饮者,常合平胃散……试略举两例:徐某某,女,42岁。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

·46·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高立平 应婉嫄关键词:胃脘痛;半夏泻心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3,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46-02作者简介:高立平,男,中医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1115) ;应婉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

1 典型病例例1:姚某,女,42岁,2017年11月13日初诊。

上腹部胀痛4个月。

患者4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食后益甚,食欲不振,口气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上腹剑突下按之感舒适。

大便日1次。

舌苔黄腻,脉滑。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六神曲、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蒲公英30 g,吴茱萸3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患者上腹疼痛显著减轻,口气好转,胃纳转佳,但腹胀仍较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

上方去蒲公英,加用藿香、厚朴、海螵蛸各15 g,加强化湿下气,制酸除痞之力。

7剂。

11月29日三诊:患者纳差、腹胀、舌苔黄腻等诸证皆减,效不更方,守方7剂巩固疗效。

3月后随访症状未反复。

按:患者初诊剑突下胀痛,口中浊气,舌苔黄腻,脉滑,提示痰湿内热阻于中焦脾胃,湿困脾土,脾脏运化、升清功能失常。

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疏解少阳之气,加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泄湿热,炒白芍柔肝止痛,六神曲、枳壳、陈皮消食行气通滞。

例2:陈某,女,45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

上腹疼痛2月余。

患者胃纳可,上腹胀痛。

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查体:腹软,剑突下及右上腹压之疼痛。

舌红苔白,脉弦。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海螵蛸、瓦楞子、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是基于姜半夏泻心汤经临床经验加减所得,其基本组合由干姜、半夏、生姜、黄芩、黄连、生地、甘草组成,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进行微调。

姜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泻火、平肝和胃,调节气血。

这些中草药的药性互补互相协同,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效用。

一,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脘腹部胀痛不适感、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能够通过清除胃中的热毒和湿毒,帮助调节胃酸分泌,同时还具有润滑肠道的作用,缓解腹胀和恶心。

二,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能够缓解或消除慢性胃炎的疼痛、胀气、嗳气等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同时,该方剂具有清肝平胃的作用,有助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并缓解神经衰弱。

三,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的症状不仅仅是由于胃黏膜受损而引起的,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可能对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进行有效的排毒解体,从而达到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

四,调节免疫系统。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系统有关,特别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胃炎的发生。

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以起到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减少胃炎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
临证加减
(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
(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来自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注意事项
(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保和丸。
(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
禁忌与制方原理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附注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加减的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的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法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组成,原方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泻下痢等症,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举例如下:1 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治疗脘腹胀痛患者耿某,男,53岁,职工,2002年12月3月初诊,脘腹胀痛已两年余,曾在几家医院诊治,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经服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

近来,脘腹胀痛,食纳不干,时欲泛恶,苔白略腻,脉象右手弦而略滑,左手沉弦略濡,证属寒热互结,气滞血瘀,治以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用以顺升降,佐以活血化淤,消痞散结。

方用;法半夏15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3g,丹参30g,檀香10g(后下),砂仁10g(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5剂,诸证减轻,又稍作加减,继服十余剂,诸证悉除。

按: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所主之证,多因寒热错杂,痰湿蕴蓄,致气机痞塞,久病不愈入络,气血乖乱所致,半夏主治心下痞。

吴昆《医方考》曰:“泄心者,泄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症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丹参饮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寒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温脾,对日久不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满而不痛,以上两方相合,既主寒热错杂之痞满,又治气血乖乱之心腹诸痛,故药证相符,收效甚速。

临床上笔者每遇脘腹胀痛的此类病人,常用此方半夏泻心汤合丹参饮加减,获得满意的疗效。

2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加枳壳,白术,佛手,广木香治疗中满患者季某,男,42岁,农民,2002年4月6日初诊,主诉:心下痞满,且有堵塞之感,经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十二指球部溃疡。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半夏泻心汤是一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适用于痰饮壅滞、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膈痞闷、咳嗽、呕吐、泄泻等症。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加减,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案例。

案例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胸膈痞闷。

患者张某,男,45岁,主诉胸膈痞闷、咳嗽已有半个月,伴有纳差、腹胀等症状。

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浊郁滞,脾胃失健。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连服2剂痊愈出院。

案例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泄泻。

患者王某,女,32岁,主诉泄泻已有一周,伴有腹痛、便稀、纳差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泽泻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兰10克,黄芩10克,薏苡仁10克。

服药后,患者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呕吐。

患者李某,男,50岁,主诉反复呕吐已有数天,伴有头晕、口苦、腹胀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胃气上逆,痰浊内蕴。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头晕、口苦等症状逐渐缓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胸膈痞闷、泄泻、呕吐等症状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斟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中医书友会第243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方为中医治疗寒热错杂性胃肠疾病的主要方剂。

(编辑/唐义超)半夏泻心汤作者/门纯德【组成】半夏10g 黄芩9g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

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

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

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一、慢性胃炎例:杨某,男,47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

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弦。

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川黄连6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

一剂后腹胀除,余症轻,两剂后诸症消然。

二、消化性溃疡例:王某,男,67岁。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治,终未痊愈。

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

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病人信息
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主要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失眠
医案
经过对病人的仔细检查和咨询,得出病因为情志不畅,伤及心脾,气滞血瘀,导致气血不畅,心神失守。

治疗采用了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
•半夏 9克
•芍药 9克
•甘草 6克
•生姜 3片
•大枣 2枚
•香附 9克
•白术 9克
•茯苓 9克
•枳壳 9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胸闷、呼吸困难和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心情稳定,精神面貌有所提高。

药物作用
1.半夏、香附、白术、茯苓:调和气机,宽胸化痰。

2.芍药、甘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

3.枳壳:行气消食,疏肝理气。

4.生姜、大枣: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能量虚弱、腹泻等症状。

注意事项
1.考虑到药物成分和病人身体情况的差异,病人在使用药物过程中需根据需要进行加减。

2.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咨询医生。

3.请勿自行进行药物调整及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

5.请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请告知)1,原文《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

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发表时间:2018-08-10T09:51:11.1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作者:杨大刚[导读] 研究与分析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杨大刚(安岳县中医医院四川资阳 642350)【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92例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月),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西医治疗组与联合中医治疗组,每组各46例。

其中西医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而联合中医治疗组患者需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结果:联合中医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SOD含量以及内镜分级情况显著优于西医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092-01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常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痛,同时还会伴有泛酸以及嗳气等。

该疾病的发病人群为31~50岁的男性,对于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故本院自2017年1月起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采取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药物治疗,具体的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92例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月),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西医治疗组与联合中医治疗组,每组各46例。

在西医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9例,有女15例,年龄最高为62岁,年龄最低为22岁,平均年龄为(45.32±10.48)岁;在联合中医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8例,有女16例,年龄最高为63岁,年龄最低为22岁,平均年龄为(45.46±10.51)岁;患者的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肠道疾病概况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肠道疾病概况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肠道疾病概况标签:半夏泻心汤;胃肠道疾病;概况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为少阳证误下而设,此方是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

其中主药半夏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又用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同时说明其在治疗胃肠道病方面之良剂。

在此后的医疗实践中,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深入,半夏泻心汤在胃肠道疾病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现就近年来治疗胃肠道疾病作一概况。

1 胆汁返流性胃炎杨建东[1]将186例胆汁返性胃炎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96例服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90例服用雷尼替丁,西沙比利治疗。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

两组症状及胃镜下治疗有明显改善。

证实半夏泻心汤通过调脾胃升降,恢复幽门括约肌功能从而阻止胆汁反流,保护及修复胃黏膜而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明显效果。

王永恭[2]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该病75例,将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45例。

治疗组以加味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对照组:用阿莫西林,硫糖铝。

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

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果:显示疗效满意。

2 消化性溃疡梁建[3]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26例,并与奥美拉唑治疗的26例相对照。

所有病人均经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其中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复合性溃疡14例,溃疡大小在2-10mm之间。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

治疗一疗程(14天)。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108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108例
心 等症 。消化道 钡餐 x线检 查 、 纤维 胃镜及 组织 病
理 活检 、B超 、肝 功 能 、胆 道 x 线 造 影 诊 断 为 胃、 十二指 肠炎 症 、 疡 、胃下垂 、脂肪 肝等 。 溃
或 胃镜检 查无 变化 ) 。 2例
4 讨 论
寒热 错杂 型 胃痞 主要 病 因为各 种原 因导 致 中焦 升降 失 常 , 在病 变过 程 中 , 但 由于长 期反 复发 作或 久
病失治 , 常引 起寒 热虚 实相 互转 化 , 故寒 热错 杂 型 比 较多 见 。 胃以降 为 顺 , 胃失 和 降 , 若 浊气 上 逆 , 出 则 现 自觉上 腹 胃脘 饱 胀 、 满 或 胀 痛 不 适 等 症 。治 宜 胀
排 除标 准 : 未成 年人 。以其 他症 状为 主症 者 。
辛开 苦 降之用 , 寒 热 互 结 , 然 又缘 于 中虚 失 运 , 降 升 失 常 , 方 中又 以人参 、 故 大枣甘 温 益气 , 以补 脾虚 , 与 半夏 配合 , 升有 降 , 复脾 胃升 降之 常 ; 使 以甘 有 以 再 草补 脾 和 中而 调诸 药 。全 方寒 热互 用 以 和其 阴 阳 , 苦辛 并 进 以调其 升 降 , 泻兼 施 以顾其 虚实 , 补 使寒 热
降逆 止 呕 ; 臣以 干姜 之 辛 热 以温 中散寒 , 芩 、 连 黄 黄
之苦 寒 以泄热 开 痞 。以上 四药 相伍 , 有寒 热平 调 、 具
赭 石 3 、 覆花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 胀甚 加 大腹皮 1 、 0g旋 ; 5g厚朴 1 O
g 痛甚 加 白芍 1 、 ; 5g 路路 通 1 ; 酸甚 者加 白及 1 5g 泛 5
易怒 、 抑郁 不 畅者 可酌 情配 伍丹 栀逍 遥散 ; 大便秘 结 者 加 火麻 仁 2 、 白术 2 、 杖 3 ; 胃虚 弱 0g生 0g 虎 0g脾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治心胸痞闷、胁肋胀满、呕吐泻泄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以对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以增强疗效。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应用。

患者张某,女,45岁,主述心胸痞闷、胁肋胀满已有一周,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

经过朋友介绍来我院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及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为肝郁脾虚证。

根据患者的病情,我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加减处理。

首先,根据患者的肝郁脾虚证,我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减了一些药物。

具体方剂如下,半夏10克,生姜1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法半夏1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这样的加减方剂更符合患者的病情特点,能够更好地调理患者的身体。

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在用药剂量上也进行了一些微调。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我对药物的用量进行了适当增减,以确保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按时服药,并遵医嘱调整饮食和作息。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心胸痞闷、胁肋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大便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复诊及望、闻、问、切四诊,证候已基本缓解。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半夏泻心汤加减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方剂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其加减应用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医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对临床医生在半夏泻心汤的应用上有所启发,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

证治机理
•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损伤中阳,少 阳邪热乘虚内馅,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 塞不通(不通则痛),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胃脘, 病属脾胃。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因中气虚弱, 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 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 下利。法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
方解
•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泻热开 痞;(以上四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 佐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 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 本方可随症加减,被后世广泛运用于中焦寒热互结、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 主证。 • 病因病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 皆可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 失调,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痛证。
半夏泻心汤
• 出处:《伤寒论》 • 组成:半夏洗,半升(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 连一两(3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甘草炙,三两(9g)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 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胀体会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胀体会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胀体会胃胀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是胃动力减退,胃内容物和气体无法及时排空所至,临床表现以胃脘胀满、嗳气为主,常兼有纳呆、泛酸、呕吐、焦虑、失眠诸症,笔者应用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

1 病机阐释与经方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以畅通下降为用,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三者生理相通,病理相关。

脾胃经脉互络,以膜相联,因此,脾胃并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虚弱,胃失和降。

胃与肝,为肝木与脾土关系,肝胃不和,肝脾不调。

三者功能失调,使水谷、水湿内停,而至胃胀。

肝不疏泄,脾不健运,日久湿热内生,寒热夹杂,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少腹胀。

而半夏泻心汤主治胃气不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功效。

此方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

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可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可知本方着重调和肠胃。

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方中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其虚。

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症悉平。

2 辩证分型与治法2.1脾胃虚寒型胃脘胀满,嗳气,失眠,纳呆,口淡,或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姜半夏15克,干姜15克,蒲公英30克,党参30克,珍珠母30克,砂仁10克,炒白术15克,苏梗15克,木香5克,陈皮5克,茯神20克,炙甘草5克。

2.2肝气犯胃,肝郁脾虚型胃脘胀满,嗳气,善太息,精神抑郁,健忘失眠。

上方加柴胡10克,白芍药15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

或肝郁化火,湿困肠胃,症见口干口苦,急躁易怒,或胁胀,大便溏,尿黄,舌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上方干姜改为5克,改白术15克,柴胡萝卜5克,去砂仁、苏梗,加入黄连5—10克,黄芩15克。

嗳酸加浙贝母15克,海螵蛸30克,失眠重加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