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医案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W某,女,66岁失眠数年加重数周,入睡慢,头晕沉不清,胃胀,口苦口臭口干均有,脉缓涩,舌红苔薄黄干。

辨证要点:失眠胃胀口臭病机:痰热郁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干姜5g 藿香10 g 大枣10g 甘草10g黄连10g 黄芩15 g苍术15 g法半夏30g党参10g7付,水煎服复诊:药后胃胀失眠均基本消失,仍觉口臭,头沉不清(患者高脂血症),大便粘,脉缓涩红景天6g 葛根20g 党参10g 黄芩15g干姜5 g佩兰30 g黄连10 g丹参15g甘草10g 法半夏30g7付,巩固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所导致的心下痞的经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等7味药组成,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二诊根据脉涩,患者有高脂血症,头沉不清,故加入丹参葛根活血化瘀,升清降浊。

半夏泻心汤一是多用于治疗胃病,笔者治疗一女性病人,慢性胃炎10余年,胃胀心烦,焦虑不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后,胃病焦虑等均改善。

数年前有一15岁的小姑娘,因肠鸣声音过大,自觉羞赧,亦用半夏泻心汤一次即消失。

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失眠的病人时,法半夏量可以适当加大,效果更好,可以从小剂量增加。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半夏泻心汤半夏10~15g,黄芩6~12g,干姜6~10g,人参6~10g,炙甘草6~10g,黄连3~6g,大枣4枚(劈)。

水煎600mL,日1剂,分3次服。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方解】1.心者为心口,指胃脘部位,又称上腹部,并非指心脏。

邪气阻于心下,发为心下痞满,但按之濡软,当用泻法除满,并非属承气之攻下。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以半夏为君,故取名半夏泻心汤。

2.伤寒表不解,已五六日,邪传少阳。

因误下,产生三种不同变证。

其一,柴胡证仍在,复与小柴胡汤;其二,成为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其三,此为痞证,当用半夏泻心汤。

三证为何相提并论?意在辨其病位(病邪反应的病位,而非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

柴胡证,邪犯少阳,病位主要在胸胁,可涉及心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结胸证,痰水实结,病位主要在心下,可波及胸胁,以满而硬痛为主;本证为痞,寒热阻结,病位主要在胃肠,心下痞满而不痛,并有呕、利,不能再用柴胡剂,选用半夏泻心汤。

3.本方主药干姜、半夏、黄连、黄芩,是痞满吐利方证中的经典配伍组合,寒热补泻之法同寓一方之中,最具代表性。

咳喘病之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皆用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配伍。

此两大配伍,为消化、呼吸两大系统中经典组合的主力军。

临床广泛应用,无可替代。

4.本方治疗湿热积滞阻于胃肠,气机升降失常而引起的胃脘胀闷、胃痛、饮食减少、呕吐、肠鸣腹泻或慢性下利,舌苔白腻或黄腻,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大便黏稠马桶冲不净等。

【应用】1.本方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为湿热壅阻所致的呕吐、痞满、腹泻的经典方证。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 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 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 不转运可知。
▪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脾瘅》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周(五九) 酒热湿痰。当有年 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 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 嗔。议从肝胃主治。
▪ 半夏 川连 人参 枳实 茯苓 姜汁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唐(女) 气臌三年。近日跌仆呕 吐。因惊气火更逆。胸臆填塞胀 满。二便皆通。自非质滞。喜凉 饮。面起瘅瘰。从病能篇骤胀属 热。
▪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枳实 干姜 生 白芍 铁锈汁
▪ 《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
半夏泻心汤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胃逆不降,食下拒纳,大便不 行。
▪ 熟半夏 川黄连 枳实 白茯苓 橘皮白 干姜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杜(六四) 老人积劳久虚。因 渴饮冷。再伤胃阳。洞泄复加 呕吐。不受汤饮食物。上不得 入。下不得出。此为关格难治。
▪ 人参 半夏 川连 淡干姜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舌灰白,胸痞,疟来欲呕昏厥, 此暑热不解,邪欲深陷,议泻 心法。
▪ 黄连 黄芩 厚朴 杏仁 姜汁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脉无力,寒热夜作,烦渴恶心, 舌黄中痞。虽是伏暑为疟,然平 素烦劳,即属内伤,未可泥于发 散消食,先进泻心汤以泄蕴热。
▪ 并入草果以醒脾。二服后接用。 ▪ 人参 干姜 半夏 生白术 附子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1. 概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脏病和胸闷气短等症状。

该方剂由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生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个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脏病的医案。

2. 病历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60岁主诉:胸闷气促,心悸不宁3. 现病史患者张某60岁,退休职工。

近期出现胸闷气促和心悸不宁的症状,伴有头晕、乏力等不适感。

他平时喜欢吃油腻食物,睡眠质量较差,经常失眠。

4.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冠心病或其他与心脏相关的问题。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

患者平时饮食不规律,喜欢吃油腻食物,这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失眠也可能是心脏问题导致的一种表现。

5.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分析,决定采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半夏泻心汤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脏问题引起的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

方剂组成: - 半夏:20g - 黄连:10g - 黄芩:10g - 人参:10g - 生姜:5g6. 治疗过程6.1 处方调配按上述比例将药材配制好,并按要求处理成粉末或剥片。

6.2 煎汤服用将配制好的药材放入适量水中,用文火慢慢煎煮约30分钟,直到药汁浓缩。

然后过滤掉渣滓,取出药汁。

患者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服用半碗。

6.3 注意事项•患者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并定期复诊。

7. 治疗效果经过半夏泻心汤的治疗,患者张某的症状逐渐减轻。

胸闷气促和心悸感明显减少,头晕和乏力也有所改善。

他的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失眠现象减少。

8. 结论通过本次医案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对于治疗心脏病引起的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该方剂通过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来调理心脏功能,并能改善相关不适感。

然而,在使用该方剂时需要注意配伍禁忌和副作用问题,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心下痞证治:
1:热痞
2:热痞兼阳虚
3:痰气痞
4:胃虚客热上扰痞
5:虚痰阻痞
胃虚痰扰>▶胃热气逆-呕半夏
中焦斡旋失司>▶心下痞△

枢机不利>▶脾寒气陷-下利干姜甘草
苦泄除其满,辛开苦降甘调-调和中州。

煮与煎区别,煎《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煎,把液汁状物质加入浓缩的过程,又称空煮。

煮:药物加水后加热的过程。

七个方子煮后去渣再煎的都是和解剂。

和解半上半下枢机。

柴胡剂和解半表半里枢机。

战汗作解: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正不抗邪;只热不汗-正不祛邪。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病人信息
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主要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失眠
医案
经过对病人的仔细检查和咨询,得出病因为情志不畅,伤及心脾,气滞血瘀,导致气血不畅,心神失守。

治疗采用了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
•半夏 9克
•芍药 9克
•甘草 6克
•生姜 3片
•大枣 2枚
•香附 9克
•白术 9克
•茯苓 9克
•枳壳 9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胸闷、呼吸困难和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心情稳定,精神面貌有所提高。

药物作用
1.半夏、香附、白术、茯苓:调和气机,宽胸化痰。

2.芍药、甘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

3.枳壳:行气消食,疏肝理气。

4.生姜、大枣: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能量虚弱、腹泻等症状。

注意事项
1.考虑到药物成分和病人身体情况的差异,病人在使用药物过程中需根据需要进行加减。

2.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咨询医生。

3.请勿自行进行药物调整及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

5.请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徐瑞荣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三则

徐瑞荣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三则

中国乡村医药徐瑞荣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三则李国燕 徐瑞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为寒热错杂之痞证主方,全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平调寒热、调和肝脾、消痞散结的功效。

血液肿瘤疾病以虚损为主,邪毒为标,夹痰、夹毒、夹瘀。

导师徐瑞荣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衡阴阳,使用时无须拘泥于“痞证”,临床上只需病机契合,症状相符皆可用,现选取案例三则,以飨同道。

一、腹胀案患者男,47岁,2019年8月6日初诊,患者主诉4月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最高至39℃,伴头晕、乏力、牙龈出血及双膝关节疼痛。

遂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60%,可见Auer小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第7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液AS-DCE(部分+),淋巴细胞占10.5%,全片可见巨核细胞7个,血小板少见;免疫组化:CD34+2%,D117+50%,MPO大部分细胞阳性;血常规:WBC 12.03×109/L,RBC 2.53×1012/L,Hb 78g/L,PLT 25×109/L。

提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患者于2019年5月始行DA化疗方案(柔红霉素30mg,1~3天;阿糖胞苷100mg,1~7天)2个周期达部分缓解作者单位:250014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在读(李国燕);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徐瑞荣)通信作者:徐瑞荣,期,后出现腹部胀满不适,腹部及胸骨压痛,呃逆,发热汗出,食欲缺乏,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大便干结,每2~3日一行,舌淡红,苔黄,脉细数。

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清半夏9g,黄连、黄芩各6g,干姜3g,人参、厚朴、陈皮各9g,甘草6g,大枣5枚,7剂,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患者自述腹胀、呃逆减轻,腹部胀痛、头晕、乏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大便较前易排出。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焦三仙各9g,7剂,水煎服。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1. 简介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2. 医案2.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胸闷、腹胀、呕吐2.2 病史患者李某是一名45岁的男性,过去身体健康无大碍。

近期他开始出现胸闷、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2.3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辨证分析,中医师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证。

2.4 方剂选择及用药原则根据饮食积滞证的特点,中医师决定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该方剂以半夏为主药,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2.5 处方•半夏 5克•黄芩 10克•生姜 3片•大枣 5枚2.6 用药方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一同煎煮,取汁饮服。

2.7 治疗过程及效果患者李某按时服用半夏泻心汤,并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3天的治疗,他的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7天后,他的症状完全消失。

3. 医案分析3.1 疾病机理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愈情况来看,他属于饮食积滞证。

这种证型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积滞体内导致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3.2 方剂选择分析半夏泻心汤是治疗饮食积滞证的经典方剂之一。

其中主药半夏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能够有效消除胸腹间的痞块感。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减轻胃脘不舒的症状。

生姜和大枣则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药性的作用,有助于加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3.3 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李某在经过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后,其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并最终完全消失。

这表明该方剂对治疗饮食积滞证具有较好的效果。

4. 总结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中医方剂,能够治疗饮食积滞引起的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过程和治疗效果。

治寒热错杂的名方半夏泻心汤与应用(附医案)

治寒热错杂的名方半夏泻心汤与应用(附医案)

治寒热错杂的名方半夏泻心汤与应用(附医案)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57)。

半夏泻心汤方:清半夏15,黄芩15,干姜15,人参15,黄连5,大枣4枚,炙甘草15。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歌诀: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解析】本条论述误下少阳之后,所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证治。

伤寒五六日,出现呕而发热的少阳证,医者不用小柴胡汤和解,反以他药泻下,此犯少阳之禁,实属误治。

若其人正气旺盛,证情不因误下而发生变化,柴胡证仍在者,可复与小柴胡汤。

此虽经误下而病未逆变,故云“不为逆”。

但正气毕竟有所耗伤,难于胜邪,服汤后因得药力相助,正复而驱邪,故发生“战汗”作解的现象。

这是一种情况。

若误下后,其人证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为结胸证。

此因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互结而致。

与前言误下太阳而成结胸,起因虽有所不同,但见证并无差异,故仍当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这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即误下后,其人证见心下满而不痛,是为痞证。

痞之成因,是误下少阳之后,脾胃之气受伤所致。

因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伤则升降失常,气机受阻不利,故发生心下痞塞不通之感。

再者,本病来自于误下少阳,少阳喜呕,多是胃有痰饮而气逆,故本证亦多是气机痞塞而夹痰,故又称之为“痰气痞”。

然痞之病位,又为何恰在心下?先从体表部位看,胸为阳,腹为阴,“心下”,位于胸腹之夹界,此亦为阴阳部位上下交通之处。

前言少阳胁下为半表半里,是从纵向看,此言心下为半上半下,是从横向分。

半夏泻心汤治胃痛配方、医案

半夏泻心汤治胃痛配方、医案

半夏泻心汤治胃痛配方、医案【原方配方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胃脘痛是指主要部位在上腹剑突下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

其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邪犯胃腑;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横逆犯胃;劳倦过度,损伤中阳,胃失温煦等,均可导致胃脘痛。

胃脘痛因诱因不同而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偏寒者疼痛突然发作,喜暖,口不渴;偏热者嗳腐吞酸,口渴喜冷饮;肝郁者痛连胸胁,暖气频作,每因情志波动而发作。

胃脘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气升降功能失调,气机不通,不通则痛。

其辨证分型为:寒邪犯胃型、肝郁气滞型、饮食停滞型、脾胃虚寒型等。

(1)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86,(4):3,王瑞祥等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1例。

处方:半夏12克,枳壳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五灵脂10克,黄连8克,干姜8克,佛手15克,茯苓18克,金铃子20克,乌贼骨20克,丹参2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服药5剂后痛止症减,连服19剂痊愈。

(2)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81,(3):26,丁文正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胃脘痛70例,其中,痊愈7例,有效者58例,无效5例。

处方:党参15克,丹参15克,黄连6克,干姜6克,法半夏12克,炙甘草10克,枳实10克。

加减:呕吐泛酸、呃逆者,重用法半夏,或加吴茱萸;胁痛者,加柴胡、白芍、当归、青皮、川楝子;腹痛者,加乌药、香附;胃脘灼热,心烦口苦者,加天花粉、麦冬、竹茹、白芍;腹胀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苍术、广木香;面色苍白,恶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便血呕血者,以炮姜易干姜,或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胃热剧痛者,加板蓝根、败酱草。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根据《热河医药》1990,4(1):33,刘利来报道: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42例,其中,痊愈3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服药时间为6~12剂者10例,12~24剂者16例,最多服药者达80剂。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腹泻。

这个方子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创制的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

下面我将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女,35岁,主因情绪不稳、易怒,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频繁,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经过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李某,男,42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情绪得到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个临床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腹泻方面的应用。

这些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在调理情绪、缓解腹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情绪相关的腹泻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证(经方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经方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经方医案)患者系潘姓男子,三十二岁。

于数年前口腔内粘膜上出现少量溃疡,近年逐渐加多加重,妨碍语言饮食,服药经久,终难见效。

来诊时持他医所开一方,亦取泻心汤大意,方用党参、黄连、黄芩、黄柏、肉桂、附片、甘草、生姜、大枣之类,谓服后泄泻更甚,口疮勃发,一日三餐如食针毡,刺痛难禁。

经其亲友介绍来就余诊。

余诊时口腔症状一如上述,询知大便溏薄,一日二、三次,几与口疮同时发生。

原有胃窦炎史,平素脘痛时作,矢气频仍。

左脉沉细,左关带弦,右脉小弦,三部分按不衰。

舌质淡,舌边及颊粘膜均有多处溃疡,苔薄白微腻。

参合四诊为中气素亏、脾经湿热留滞,故治拟扶中健脾兼清理湿热,取诸泻心汤意增损为方,补清兼行、寒热并用。

处方:党参24g,炒白术15g,茯苓9g,炙甘草9g,黄连3g,炒黄柏9g,炮姜炭3g,姜半夏9g,当归9g,炒白芍9g。

每日一剂,水煎服。

另予西瓜霜一支,掺于溃疡处,一日三、四次。

服第一帖后疮疼及泄泻更甚,服至第二帖即均见明显好转,服完三帖,上下唇内溃疡已消,惟颊粘膜与舌上溃点依旧。

于原方加细辛1g,再服三剂,除右颊内尚有两处溃疡外,其余各处均已消失,大便日行一次,已成形,但稍软。

原方又服五剂,口内溃疡痊愈,大便正常。

按语仲圣之方固有投匕即安之效,余信之矣。

何以彼医亦以泻心汤为底方而投之反增其病,而先生稍易数味即能速效耶?余对曰:彼医用药之思路确属不凡,已得辨证之要点,惟将中焦虚寒误认下焦,投以桂附则益火以助热,故病必加重。

余以干姜炒炭,既能辅参术健运脾土,又守而不走,敛而能降,纳脾经上行之虚火归于窟宅,待湿热一去,故口疮即愈。

后佐细辛又亦类此,细辛虽属少阴之药,而其敛虚火、治口疮功有独擅也,与姜炭同用,有相辅相成之效。

此两味虽属辛热之品,而与桂附之雄烈辛散者,自有天壤之殊。

故用姜炭、细辛则效,用肉桂、附子则助纣为虐也。

关于干姜治口疮之机理,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见解精辟,其述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及从子懋牾口糜症均用干姜而愈之。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半夏泻心汤医案.pdf

半夏泻心汤医案.pdf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 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

半夏泻心汤的医案话说啊,这半夏泻心汤在中医里可真是个挺神奇的方子呢。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医案。

有个患者啊,他老是觉得胃脘部胀满得难受,吃点东西就更胀了,而且还老是打嗝儿,打嗝儿的时候那气味儿还不太好闻呢。

这个患者还口苦得很,舌苔啊又厚又腻的,就像舌头上面盖了一层脏东西似的。

这可把他折磨得够呛。

医生呢,就开始仔细地辩证。

这一辩证啊,发现他这是脾胃升降失调了。

脾胃这个器官啊,就像一个小机器似的,正常情况下是要好好配合的,现在出问题了,就像机器里的齿轮卡壳了。

这半夏泻心汤啊,就有调节这个脾胃升降的本事。

这方子里面的半夏呢,是可以化痰降逆的,就像一个小扫帚一样,把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扫下去。

黄芩和黄连呢,那是可以清热燥湿的,就像小灭火器一样,把胃里的热邪给扑灭掉。

人参、大枣、甘草啊,这就是给脾胃补充能量的,让脾胃这个小机器有动力去工作。

干姜呢,又能起到温中的作用。

医生就给这个患者开了半夏泻心汤。

患者喝了一段时间之后啊,胃脘部胀满的感觉就慢慢减轻了,打嗝儿也少了,口苦也没那么严重了,舌苔也开始慢慢变得干净起来了。

这就说明啊,这个方子是对症的。

其实啊,半夏泻心汤在很多脾胃不和的病症里都能发挥作用呢。

比如说有的人不仅胃脘胀满,还会有拉肚子的情况,这时候半夏泻心汤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因为它既能调节胃的降浊功能,又能调节脾的升清功能。

还有啊,我听说过另一个类似的病例。

那个患者是个年轻人,他经常在外面吃饭,饮食不规律,结果呢,也是胃脘不舒服,还伴有恶心的症状。

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也是开了半夏泻心汤,还叮嘱他要注意饮食规律。

这年轻人喝了药之后,再加上调整了饮食习惯,很快就恢复健康了呢。

从这些医案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医真的是很神奇的,它能根据不同的症状,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用合适的方子来解决问题。

就像半夏泻心汤,虽然看起来就是几味药组合在一起,但每一味药都有它的作用,组合起来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功效。

这也让我们更加相信中医的博大精深,要好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呀。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千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失常。

治则: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散结除痞。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为辛开、苦降、甘调的代表方。

方中以半夏、干姜辛散脾胃寒湿,开结消,黄连、黄芩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苦寒易于伤中气,因此,配以姜、枣、草甘温以补脾之虚,而助湿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为主,临床以胃脘部胀闷或者疼痛为主症。

多伴有脾虚湿盛的相关症状,如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弱或微,泄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也常常可以见到。

本方攻补兼备,具有升清降浊,寒温并调之功,其所治之虚,以中焦脾胃气虚为主,临床上呕吐、泄泻、胃脘痛等病,症见胸脘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痛、舌淡红或舌红、苔黄白腻、脉细弦等,皆可使用本方治疗。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

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

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结之剂。

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

痞与结胸,有高下焉。

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日陷胸汤;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

《内经》日:苦先人心,以苦泄之。

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

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

《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

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

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

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

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

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

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

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

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

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

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岳美中医案集}1978:46)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

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

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

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

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

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

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

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

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

治拟抑肝和胃。

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

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

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

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

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

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

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

(福建中医药1 98 1;<3>:3 1)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

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

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

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

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

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

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

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

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

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伤寒解惑论))1 9 78:1 44)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

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

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 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

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

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 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云南中医杂志1 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

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

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

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 9 78年3月3 1日初诊。

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

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

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 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

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

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

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

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

(新中医1979;<5>:42)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

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

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 5岁,1 98 7年2月1 4日初诊。

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

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

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

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

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 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 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

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

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

9月2 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山东中医杂志1 9 90;(1):25)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八、泄泻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 7岁,1 986年2月5日诊。

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

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 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1剂而愈。

(陕西中医1 9 9 2;(1):35)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

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

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

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

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

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

’’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

(陕西中医1 985;<1 2>:54 6)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

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

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

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

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郑大为医案:男患,5 5岁,1 983年1 2月4日初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