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课件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 黄芩9g 干姜3g 人

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

濡或弦。

{临证加减}

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寒邪犯胃加良姜、乌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

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工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

三七粉l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

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反酸咖牡蛎、海螵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三七粉(冲服)lO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每日 1剂,水煎

服:15曰为1个疗程。

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

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 枚。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

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

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

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2021
16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识,应当 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与胃热脾寒、非寒 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 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 是见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是囿 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杂或寒热互结 的线性思维
若联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健202121补中健脾的治疗目的又有所区别半夏泻心汤通过补中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泻心消痞
半夏泻心汤
宋荣强
2021
1
授课内容
❖ 1 原文旨义分析 ❖ 2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 3 舍性取用配伍 ❖ 4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 5 半夏泻心汤之临床应用
2021
8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半 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 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 方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味苦寒药, 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适宜于脾胃湿热。 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 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 叶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泻心”之 旨。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呕吐、呃逆、肠炎、痢痰、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黄连(一钱)。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
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Fra Baidu bibliotek禁忌症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肝功能不全患者和对 泻心汤成分过敏者禁用。
相互作用
泻心汤与某些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如 抗凝药物和降压药。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案例
1
心绞痛患者
泻心汤作为辅助治疗,可减轻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
2
抑郁症患者
泻心汤能改善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3
焦虑症患者
泻心汤可缓解焦虑症状,使患者感到放松和平静。

半夏泻心汤 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 ppt课件
+ 证候:心下痞满不痛,按之濡,伴恶 心呕吐,肠鸣下利,苔白腻,脉弦细 数。
+ 治法:和胃消痞,降逆止呕。 +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
4
+ 成因:脾与胃的升降之机不利所致,寒与 热两种邪气分别存在于脾和胃,存在于不 同脏腑中
+ 寒热错杂痞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 上见呕,中见痞,下见利
+ 口腔溃疡
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 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 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 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 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 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 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 心汤加减: 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 O克,黄连1 O克j党 参1 2克,白术1 O克,茯苓1 O克,陈皮1 O克,山药1 5克, 炙甘草6克。 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
+ 腹胀、胁痛〔慢性肝炎) + 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
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 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 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 明显之肠胃症状。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 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 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 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 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 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 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 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 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半夏(12克) 黄芩(6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功用与主治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巧记(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 人参 半夏 干姜 大枣 黄连 黄芩用法与方解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禁忌与制方原理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2. 症状分析:(1)痞——同“否” →否塞不通(2)满——胀满(3)痛——疼痛(4)否卦——天地不交流——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 -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3. 治法: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其他注意事项化裁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临证加减(1)气机结滞——枳实、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4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

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1]。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1]。

4.1 组成

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2]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3]。

4.2 功用主治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2]。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2]。

4.3 半夏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3] 4.4 方解

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2]。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4]。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4]。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4]。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莲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本方重用半夏,因其辛温,能够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从而消除痞满呕逆之症,故为君药;辅以干姜辛温散寒,黄莲、黄芩苦寒泄热,夏、姜、芩、连苦辛并用,既通且降,足以开结散痞;佐以大枣、人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使以甘草补胃气而调诸药。本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务使中焦得知,升降恢复,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诸症自愈。本方以半夏为君药,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称之为半夏泻心汤。

【按语】:本方以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而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神经官能症、贲门痉挛、呕吐、顽固性呃逆、腹胀、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痢疾、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妊娠恶阻、小儿久泻、口腔粘膜溃疡、梅尼埃综合症等。如体质壮实者,可去党参、干姜;胃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丹参;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柏油样便、加白及、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竹茹。

【附方】:

1、人参泻心汤(《温病条辩》),由人参、黄莲、干姜、黄芩、枳实、生白芍构成。功能清热化湿,辛通苦降,益气滋阴。主治湿热,上焦未清,神识如蒙,里虚内陷,舌滑脉缓。

2、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温病条辩》),由半夏、黄莲、枳实、黄芩、生姜构成。功能清热除湿,和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一、经典:

《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掰,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刘渡舟《泻心汤与心下痞》:

1、“心下痞”,多反映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的问题。

2、“心下痞”,的见症有三: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发生痞塞,“但气痞耳”,并无实邪凝结。所以,用手按之濡软无物而为辨;

个别患者,可见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鸡卵大小,用手按之则消,抬手则随之而起;

《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皆有。

3、半夏泻心汤是治心下痞的代表方,因为半夏有治“伤寒寒热,心下坚”的特长,而成为治心下痞不可缺少的药物。

4、“心下痞”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起(脾寒胃热)。

5、半夏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呕吐;

生姜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干呕食嗅;

甘草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心烦不安。

三、《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1、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2、半夏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呕吐、大便不调。

3、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叫“痰气痞”。

四、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1、半夏泻心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一下。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

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

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

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夹热,是特征。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脾胃寒热夹杂证以胃痛、或胃胀、或胃满,不思饮食,喜温怕冷,口渴,喜饮热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或弱为主。

【方药解读】

半夏泻心汤是辨治脾胃寒热夹杂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半夏洗、半升(12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三两(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所组成,以益气清热散寒为主。运用半夏泻心汤,若是辨治脾胃寒热夹虚证,最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热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黄连、黄芩用量;若辨治以寒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半夏、干姜用量;若辨治以虚为主,可酌情调整人参、大枣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

(1)黄连、黄芩苦、性寒。苦以泻热燥湿,寒以清热泻火。

(2)半夏味辛、苦,性温。辛以助脾之运,苦以助胃之降,辛苦相济以调理运化通降。

(3)干姜味辛、性热。辛热相济以醒脾开胃。

(4)人参味甘、苦,性温。甘温以补益中气,甘苦温相济以助脾升胃降。

(5)大枣味甘,性温,益气助阳,生血化阴。

(6)甘草味甘、性平,炙则温中益气。

2.药用配伍

(1)黄连与黄芩:清热泻火,燥湿降泄。

(2)半夏与干姜:温阳散寒,燥湿降逆。

(3)黄连、黄芩与干姜、半夏:寒温并用,辛苦并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相互促进,相互兼顾。

(4)黄连、黄芩与人参、大枣、甘草:苦寒清泻不伤气,益气不助邪。

(5)半夏、干姜与人参、大枣、甘草:辛苦降散不伤气,益气以助

阳。

(6)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半夏、干姜以温降辛散;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生化气血,相互为用,以构成清热温中益气的重要代表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 识,应当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 与胃热脾寒、非寒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 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有寒以治热、 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是见 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 是囿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 杂或寒热互结的线性思维。
4
5
பைடு நூலகம்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 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 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 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 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 推理。
3
原文旨义分析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 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 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 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 嗳气诸症。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 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 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 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12
舍性取用配伍
除半夏泻心汤外,尚有其他方剂可为佐证。如治阴 黄的茵陈术附汤,阴黄本属寒湿发黄,茵陈又为寒凉 之药,显然此方用茵陈,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 归经肝胆、苦降渗利、善于利湿退黄的药用功能。 又如治寒结的大黄附子汤,寒结本属寒性便结,大黄 为大寒之药,显然此方用大黄,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 是用其苦味泻下、通便破结的药用功能。再如治喘 证的麻杏甘石汤,此喘属肺热壅盛,麻黄为温性之药, 显然此方用麻黄,决非用其温热之性,而是用其味辛 轻清、宣肺平喘的药用功能。
13
舍性取用配伍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 方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 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 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 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 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 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 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 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 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 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7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 半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 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 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 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 味苦寒药,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 适宜于脾胃湿热。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 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 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 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 “泻心”之旨。
6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 汤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 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 仲景之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 知对此方之治的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 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 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 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容,何以互结, 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
10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 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 以胃脘痞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 若执凿寒热之治,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 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 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么寒而治热、 热而治寒了。
11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 (用)。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 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 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性(气)取用(味)法。而半夏 泻心汤既然以泻心消痞为主治,那么,方中黄芩、黄 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干姜辛 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如此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 证,在理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 用的变法用药思路。
15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痞本属实证,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 甘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 施之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 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未尽仲景组方用药之义。若联 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 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 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 补中健脾。
8
其二,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 主要临床特征,此型较为少见。治用半夏泻心汤需 酌减黄芩、黄连用量,或黄芩、黄连只用一味或加 重干姜用量即可。
9
其三,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 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 脾寒证。此型虽然少见,但确属寒热错杂。 这种复杂病机,现代医学检查,往往非属单 纯性胃病,而常见于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 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此型可根据胃 热与脾寒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 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半夏泻心汤的 临床应用
1
古人把上腹部称作心下,所以心下指的就是我 们所说的胃脘部,它用于治疗“心下”部位疾病 ,因此方名叫泻心汤,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张有 效方剂,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原文旨义分析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 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 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