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课件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2021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2021
6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 法之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 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 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所 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推理
2021
30
2021
7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
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 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仲景之本义, 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知对此方之治的 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 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 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 能相容,何以互结,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2021
4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 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 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 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 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 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2021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课件

寒热错杂痞
脉症:心下痞,呕吐、下利,既见有寒象,又 见有热象。
治法:寒温并用,清热散寒,辛开苦降,和中 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干姜
黄芩、黄连
人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
另加生姜4两 重用甘草至4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根据部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 症为“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主要 病变在中焦脾胃。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主要是 消化道胃与肠的病变。
胃粘膜病变:炎症(充 血、水肿、糜烂…) 胃壁肌肉张力异 常(胃壁弛缓或 张力过高) 幽门痉挛或 水肿、充血 胃机械 性阻塞
胃壁神经末 梢受刺激
胃排空减慢
心下痞 满(或 痞硬或 疼痛)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主治病症的病变部 位主要在于中焦,在于心下。
我的认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全消化到各 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从口腔以至肛门。 这是一个气分的方剂,主要治疗胃肠道粘膜、 平滑肌运动异常。由于热邪可以伤血,所以 可以通过清气产生凉血作用,可以用于胃肠 血分有热的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病变部位
口腔
食道 胃 结肠
肝胆 十二指肠
空回肠
肛门
半 夏 泻 心 汤 类 方 所 主 病 症
消 化 道 粘 膜 病 变 , 亦 往 往 涉 及 肌 层
1.口腔溃疡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小肠慢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10.克隆氏病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水痞
食痞
热痞
脉症:心下痞,小便黄,大便干、难,或粘滞 不爽,或出血,或呕吐、吐血,牙齿出血,或 目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或滑或数,面多 赤色,或大便。 治法:泻热消痞。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

黄连(一钱)。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

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4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4.1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4.2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4.3 半夏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4.4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

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腻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

以上4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常,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

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

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

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

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

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

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汤药,由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中文名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等组成半夏黄芩等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2功能用途编辑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3巧记编辑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人参半夏干姜大枣黄连黄芩4用法方解编辑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1)痞——同“否” →否塞不通(2)满——胀满(3)痛——疼痛(4)否卦——天地不交流;天乾→胃不降浊→呕吐;地坤→ 脾不升清→下利(5)泰卦——天地交流;地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天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3. 治法: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2212.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辛开苦降

2212.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辛开苦降

答1 ①方中辛温之半夏、干姜有开结流动通
达之性;②气滞之因缘于寒热错杂。若气 滞重痞满甚者可酌加理气药。
答2 以心下痞,喜温喜按,或有便溏,舌质
淡,苔腻微黄为使用要点。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等属 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热多寒少者
黄芩,黄连重用,花粉、知母、 (蒲公英、败酱草)
寒多热少者
小 柴胡、黄芩
柴 半夏、生姜
胡 汤
人参、甘草、大枣

去柴胡

以干姜易生姜 泻
加黄连
心 汤

误下


损伤中阳 邪热内陷
寒寒热(虚虚)实 热错(杂实)
寒热错杂 气机不畅 升降失常
心下痞 呕、利
问题
1 本方所治心下痞乃气机失畅之征, 方中为何未用行气之药?是否可以加 入行气药?
2 如何掌握本方的使用指征?
干姜重用,良姜,吴茱萸
反酸嘈杂者
海螵蛸,煅瓦楞
胀满疼痛者
炒枳壳,白芍,佛手,香附,
伴有糜烂或溃疡者 仙鹤草,白及
纳呆,食滞
焦三仙,枳实,厚朴 胃酸缺乏加山楂,乌梅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图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图
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 旋覆代赭汤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 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 有奇能。 半夏泻心汤 三两姜参炙草 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 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 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黄连汤 腹疼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 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 旋覆代赭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干姜黄连黄芩汤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去甘草、 半 夏、 旋覆花, 代赭石
干姜 (三 两减到一 两,加生 姜四两) 炙甘草 (三两增 至四两) 半夏泻心 汤 去黄芩 加桂枝 (三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小柴胡汤
去柴胡 加 黄芩三两
黄连汤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芩三两而成 生姜泻心汤即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 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三两而 成,黄连用量由一两加到二两。 干姜黄芩黄连汤,从其药物组成则由半夏泻心汤去 甘草、半夏、大枣而成。 旋覆代赭汤为生姜泻心汤的变方,即生姜泻心汤去干姜、 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 三两,代赭石一两而成。也是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旋覆花 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 加量为五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由7个药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个,水煎服,是汤药。

要注意是散剂、汤药还是丸药,经方里面,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是根据人体吸收情况而定的。

像猪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猪苓汤是煮汤的,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泻心汤这里我们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剂型。

半夏,干姜,是散饮、驱饮、止呕,因为半夏干姜是辛药,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药,往外面发痞饮的。

黄芩、黄连解痞止利,治热痞的,热痞是心窝下面,胃这个地方有热邪的,有堵塞感,黄芩,黄连可以清热,消除堵塞感,黄芩黄连还能够治热性的,大便臭秽的痢疾,因为它们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热痞的,因为它们都是苦寒燥湿的。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所以用人参和之以草枣。

这段话应该这么去理解,饮邪聚集在哪里呢,在心窝下面,闭塞的这个地方。

因为有半夏泻心汤(证)的人,有里面的正气虚,也有外面的邪热进到里面去,所以既要清进到里面去的邪热,用黄芩黄连,也要补里面胃气的虚寒,用人参甘草大枣。

这三味药,它们都是甘温药,甘温益气。

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药物,既要黄芩黄连,还有人参,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呕而肠鸣,前面干姜、半夏是止呕的,人参、黄芩、黄连是消痞的,虚实夹杂都会有痞。

肠鸣是有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水声。

这个肠鸣音有好几种,有水的肠鸣、有气的肠鸣,水的肠鸣多数就是水,气的肠鸣,跟肝气不舒有关系,肝气堵塞或者在肚子里面乱窜有关系,这个人会不停打屁,这种打屁的肠鸣音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我们这里明确地说,都是水饮,半夏、干姜驱水饮。

所以如果是有气的肠鸣音,应该是用流气饮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这些,不是用我们这个半夏泻心汤,这里面明确说是有水饮。

那么舌苔上面有点腻苔,这方证里面没说,我们到后面再看。

这个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在汉代,“心下”指的是我们现在称谓的“胃”,“心下痞”指的就是“胃不舒服”。

肠胃疾病方面《伤寒论》中介绍了5个泻心汤,专门用来治疗:舌苔腻、肠鸣下利、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打嗝、胃中不和等症状的“泻心汤证”。

方名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证候下利,心下痞,不欲饮食,呕吐,面垢(像是脸没洗干净)。

方剂
半夏 25g 黄芩 15g 干姜 15g 党(人)参15g 炙甘草 15g 黄连5g 大枣12枚
制法、用法
以上三味药,加水2000ml,煮2小时,至剩余约1200ml,过滤去渣,汤液继续煎煮(浓缩)到剩余约600ml,分三次温服(一日量)。

备注
1. “痞”: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

2. 半夏泻心汤证有呕吐的现象,这是区别其他泻心汤的一个症状。

3. 原方中使用人参,其目的在于补充由于呕吐导致的肠胃津液损失,可用党参代替。

第六讲:半夏泻心汤证(六)

第六讲:半夏泻心汤证(六)

第六讲:半夏泻心汤证(六)◎半夏泻心汤证那讲到这个半夏泻心汤,我想它跟这个哦,它跟这个生姜也好,甘草泻心汤也好,这些方剂都是从同一个主方里头调整药味弄出来的。

那么,那这个结构是什么呢?在这个敦煌《辅行诀》里面呢,是有五个方子,是救逆五泻汤,就是你误治了之后,这个人他的这个哦,他的这个体质产生了问题。

比如说救逆用的泻心汤它就写说,这个人阳气一向很够,可是你误用了下法,于是邪气就陷进来,变成心下痞满,然后呢吃不下饭,拉肚子,肚子咕噜咕噜响,就是基本的泻心汤证哦,就是三泻心汤的那个泻心汤证。

那它就说,这个时候你要用的方子呢就是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干姜哦,那另外一个版本是说有大枣。

那么这个方剂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方剂是这样子哦,救逆五泻汤的结构是小泻心汤的前两味药,那小泻心汤的前两味药是黄连跟黄芩嘛。

所以黄连、黄芩两味药再加上它的次一脏的这个小补汤的前三味药。

像敦煌《辅行诀》的这个小补汤呢,是有三味药是可以拿来跟它的——跟做成大补汤的时候跟它的前一脏去公用的哦。

那敦煌的小补脾汤,我们说心脏是火脏,脾脏是土脏嘛,火生土对不对。

那小补脾汤呢是三两的哦这个人参、甘草、干姜,然后再加一两的白术。

因为这个五脏补汤呢这个各有一个中轴药哦,那白术是其中一个中轴药。

然后就是到时候你做成大补汤的时候,这个加下面一个脏的那什么东西结构的时候,它这个药是不用动它的。

因此呢它的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子的话,小泻汤前两味药加上下一个脏的小补汤的前三味药,那这样子加到一起是救逆泻心汤,那误下造成心下痞的救逆泻心汤的基本结构是这样子转轮盘来的。

所以照这个敦煌《辅行诀》的太古时代的用药逻辑,白术刚好是排除在外的,就是这样而已。

所以你说有什么道理哦,基本上《辅行诀》的道理我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就是这么一回事了哦,它的逻辑上是这样子。

那这样的一个基本逻辑,我们再加一些这个,呃,半夏啦再加一点大枣啦,那就就变成今天的半夏泻心汤了哦。

当然药剂上面我们还是以开药的时候大约是以这个张仲景的这个剂量为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原文旨义分析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 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 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 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 嗳气诸症。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 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 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 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10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 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 以胃脘痞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 若执凿寒热之治,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 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 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么寒而治热、 热而治寒了。
11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 (用)。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 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 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性(气)取用(味)法。而半夏 泻心汤既然以泻心消痞为主治,那么,方中黄芩、黄 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干姜辛 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如此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 证,在理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 用的变法用药思路。
14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 识,应当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 与胃热脾寒、非寒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 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有寒以治热、 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是见 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 是囿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 杂或寒热互结的线性思维。
13
舍性取用配伍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 方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 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 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 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 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 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 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 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 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 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半夏泻心汤的 临床应用1来自古人把上腹部称作心下,所以心下指的就是我 们所说的胃脘部,它用于治疗“心下”部位疾病 ,因此方名叫泻心汤,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张有 效方剂,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原文旨义分析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 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 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4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 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 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 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 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 推理。
15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痞本属实证,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 甘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 施之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 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未尽仲景组方用药之义。若联 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 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 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 补中健脾。
8
其二,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 主要临床特征,此型较为少见。治用半夏泻心汤需 酌减黄芩、黄连用量,或黄芩、黄连只用一味或加 重干姜用量即可。
9
其三,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 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 脾寒证。此型虽然少见,但确属寒热错杂。 这种复杂病机,现代医学检查,往往非属单 纯性胃病,而常见于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 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此型可根据胃 热与脾寒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 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12
舍性取用配伍
除半夏泻心汤外,尚有其他方剂可为佐证。如治阴 黄的茵陈术附汤,阴黄本属寒湿发黄,茵陈又为寒凉 之药,显然此方用茵陈,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 归经肝胆、苦降渗利、善于利湿退黄的药用功能。 又如治寒结的大黄附子汤,寒结本属寒性便结,大黄 为大寒之药,显然此方用大黄,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 是用其苦味泻下、通便破结的药用功能。再如治喘 证的麻杏甘石汤,此喘属肺热壅盛,麻黄为温性之药, 显然此方用麻黄,决非用其温热之性,而是用其味辛 轻清、宣肺平喘的药用功能。
6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 汤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 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 仲景之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 知对此方之治的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 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 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 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容,何以互结, 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
7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 半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 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 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 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 味苦寒药,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 适宜于脾胃湿热。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 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 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 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 “泻心”之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