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
·46·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高立平 应婉嫄关键词:胃脘痛;半夏泻心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3,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46-02作者简介:高立平,男,中医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1115) ;应婉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
1 典型病例例1:姚某,女,42岁,2017年11月13日初诊。
上腹部胀痛4个月。
患者4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食后益甚,食欲不振,口气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上腹剑突下按之感舒适。
大便日1次。
舌苔黄腻,脉滑。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六神曲、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蒲公英30 g,吴茱萸3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患者上腹疼痛显著减轻,口气好转,胃纳转佳,但腹胀仍较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
上方去蒲公英,加用藿香、厚朴、海螵蛸各15 g,加强化湿下气,制酸除痞之力。
7剂。
11月29日三诊:患者纳差、腹胀、舌苔黄腻等诸证皆减,效不更方,守方7剂巩固疗效。
3月后随访症状未反复。
按:患者初诊剑突下胀痛,口中浊气,舌苔黄腻,脉滑,提示痰湿内热阻于中焦脾胃,湿困脾土,脾脏运化、升清功能失常。
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疏解少阳之气,加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泄湿热,炒白芍柔肝止痛,六神曲、枳壳、陈皮消食行气通滞。
例2:陈某,女,45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
上腹疼痛2月余。
患者胃纳可,上腹胀痛。
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查体:腹软,剑突下及右上腹压之疼痛。
舌红苔白,脉弦。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海螵蛸、瓦楞子、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藿苏梗;青 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此型多
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脾以治其根本 。《内经》半夏秫米汤、《千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 ,用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古已有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食入即吐 ”。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 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
陈修园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关于半夏的品种
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 仙半夏、青盐半夏、竹沥半夏、苏半夏。另外,还有醋 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3、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三者之间的联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杜长海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杜 师 运用 半 夏 泻 心 汤常 用 药 量如 下 : 法半 夏 1g黄 连 lg 0, O, 1 病 因病 机 黄芩 1g干姜 6 , 0, g党参 lg生甘草 1g 神农本草经》 O, 0 。《 言半夏 杜 师认 为该 病多 因情 志 不畅 、 食不 节 、 饮 劳倦 内伤 而 发病 。 脾 “ 主伤寒 寒 热 , 下 坚 , 心 下气 …… , 胸胀 , 咳逆 脑 鸣”能 散结 除 痞 , ,
△基金 项 目: 北京 中医药 基 层名 老 中 医“ 薪火 传 承 3 3_程 ” 目 +T 项
项 目编号 :0 9 J 一 8 2 0 - C 1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怀柔 中医 医院消 化科 (040 110 ) 2 1 4 6日收稿 02年 月
降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 中, 散脾气之寒 ; 黄芩 、 黄连苦泄 而寒 , 胃气之 热 开痞 : 参 、 草 、 枣 甘温 调朴 , 泄 人 甘 大 和脾 胃, 中 补 气 , 复 中焦 升降 斡旋 功能 , 方“ 开苦 降甘 调 ”寒 热互 用 以和 恢 全 辛 , 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共奏辛开苦降 , 开结除痞之功。 杜 师遣 方 用 药 非 常 灵 活 , 用 药 对 , 证 加减 时 , 如 下 规 善 临 有 律: 兼肝气郁滞 , 气郁化火 , 胸腹胁肋疼痛者 , 加金铃子散( 延胡 索 , 子 ) 肝泻 热 ; 恶 心欲 呕 者 , 竹茹 、 蒂降逆 止 呕 ; 川楝 疏 兼 加 柿 兼 食积 者 , 三 仙 ( 山楂 、 加焦 焦 焦神 曲、 麦芽 ) 焦 消食 导滞 ; 胃脘 胀 兼 痛满 甚者 加厚 朴 、 大腹皮 、 手行 气 除胀满 , 附、 胡活血 止痛 ; 佛 香 元 兼食 少 、 溏 者加 炙黄 芪 、 白术 、 子参 、 山药 、 苓等 健脾 益 便 炒 太 怀 茯 气、 和胃降逆 ; 兼遇寒加重、 四肢发凉者加桂枝、 吴茱萸等温 胃散 寒; 兼烦躁易怒、 喜叹息者加玫瑰花、 郁金、 合欢花、 香橼皮、 佛手 、 木蝴蝶以疏肝理气解郁 ; 兼舌苔黄腻者加蒲公英、 苍术、 佩兰、 生 薏苡 仁等 清热 利湿 、 胃降 逆 ; 和 胃饥 不欲食 , 口干者加百 合 、 沙参 、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名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组成。
其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
一、对半夏泻心汤方剂的理解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精妙,用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半夏辛温,散结消痞,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全方配伍,使寒热得除,脾胃调和,升降复常,痞满自消。
从病机上看,半夏泻心汤主要针对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这种痞证表现为心下痞满,但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
在临床中,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病机,从而可以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二、临床应用案例案例一:患者_____,女,35 岁。
因胃脘痞满、嗳气、食欲不振2 个月来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时有嗳气,食欲不佳,进食后症状加重,大便溏薄,日行 2-3 次。
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型痞证,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2g,黄芩 10g,干姜 6g,人参 10g,炙甘草 6g,黄连 6g,大枣 5 枚,茯苓15g,白术 10g。
服药 7 剂后,患者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嗳气减少,食欲好转,大便成形。
守方继服 14 剂,诸症悉除。
案例二:患者_____,男,48 岁。
因反复胃脘疼痛 3 年,加重 1 周就诊。
患者3 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疼痛,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发作。
1 周前因饮酒后胃脘疼痛加重,伴烧心、反酸、口苦,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示:胃溃疡。
中医辨证为胃热脾寒型痞证,治以清热和胃,温脾散寒。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5g,黄芩12g,干姜 9g,人参 10g,炙甘草 9g,黄连 9g,大枣 6 枚,吴茱萸 3g,煅瓦楞子 30g。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_柯新桥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柯新桥(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131)关键词:慢性胃肠病;半夏泻心汤;病案;专家经验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704(2014)11-0048-00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颇有疗效。
现不揣粗陋,拟从方药组成、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略述心得如下。
1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及《伤寒论》中,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党参、甘草、干姜等七位药物组成。
笔者每以此方为主,并加经验方“三元胶囊”(玄胡、乌贼骨、三七)组方:半夏10g,干姜5-10g,黄芩10g,黄连5-10g,大枣5枚,党参15-20g,甘草5g,玄胡30g,乌贼骨30g,三七10g。
此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基本方,并可随症加减变化。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结,黄芩、黄连清热利湿,党参、甘草、大枣健脾补虚,复脾胃升降之机,玄胡行气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三七活血化瘀。
半夏与黄芩、黄连为伍,清化痰热而不嫌其温燥,半夏与干姜为伍,更增其降逆止呕之用。
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同施,相辅相成,于是中气得复,气机得以升降,诸症自可渐除。
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所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即是谓此而言。
其中“三元胶囊”亦系调治脾胃病之有效经验方,曾经过大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单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两方联用临床疗效可有显著提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本方尤其注重辨证,同时注意结合“病”的不同而加减用药。
如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者,本方加鱼腥草、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杀灭HP之功效;慢性溃疡病加白芍、白芨收敛止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加丹参、三棱、莪术、川芎、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枳壳、溪黄草祛湿利胆降胃;胃食管反流病加沉香、槟榔、广木香和胃降逆;功能性消化不良加炒二芽、山楂消食导滞;慢性结肠炎加葛根、秦皮清热祛湿,乌梅涩肠止泻;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加山慈菇、守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苡仁祛湿化浊;上消化道出血则加生大黄凉血止血,白及敛疮止血等等。
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 毫 ! 苎 曼 - .’ E
情 志失调 、 湿邪 外侵 、 体 脾 虚 等 因素 引起 , 中 以人 素 其
体 内在体质 因 素 为发病 根 本 。其 治疗 方面 , 代 医学 现
常规 用药 多起缓 解症状 之 效 , 易复 发 , 疗效 欠 佳 。老 师
多, 他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杂症疗效显著 , 使我 获益非 浅 。现 就他 用半 夏 泻 心汤 治 疗 脾 胃病 的经 验 ,
谈 谈我个 人 的肤浅体 会 。
S 蔓E 毫 . E E毫 .毫 . E毫 . E 蔓 ・ E
胡证误下成痞之 方。邪在少 阳, 当以和解 , 不宜攻下。 误 下 则徒 伤 其 中气 , 使 少 阳 之 邪 乘 虚 内陷 , 于 心 致 结
师认 为 : 慢性 结肠 炎可按 中医“ 久泻 ”“ 、痢疾 ” 畴进 行 范
辨证施 治 。其 病 机 多 由脾 胃 虚 弱 , 气 不 足 , 热 留 正 湿
阻 , 机失调 , 气 郁瘀 乃生 , 最终 导 致大肠 传 化失常 , 后期 因脾 虚及 肾 , 肾阳虚 , 脾 下关 不 固 。故 治疗 当 以益气健
脾、 抑肝 扶脾 、 中健脾 、 湿 健 脾 、 脾 消食 、 脾 升 温 燥 健 健 清、 温补 脾 肾等法 。临 床 常 选 用 痛 泻要 方 、 四君 子 汤 、 参苓 白术散 、 四逆散 、 中汤 、 子理 中汤 、 理 附 白头 翁汤等
方剂加 减 。 验 案举 例 :
例一 : 某 , ,5岁 。2 0 吴 男 4 0 3年 1 2月 2 0日初 诊。
衰, 下关 不 固以致 久 泻不 止 , 于 脾 肾两虚 , 属 治之 较难 。
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
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展开全文2018-11-30 07:20 阅读:12 来源:爱爱医作者:wubaying 责任编辑:点滴管[导读]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方作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脾胃疾病,欲全面了解、用活本方,首先要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深一步的理解。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方作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脾胃疾病,欲全面了解、用活本方,首先要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深一步的理解。
1,脾胃生理病理,是运用本方的基础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脾气的上升依赖脾中阳气;胃主受纳,其气主降,胃气的下降依赖胃中之阴,脾升胃降是脾胃生理功能的集中体现。
脾胃升降协调,要倚肝胆疏泄有度,肝胆互为表里,肝主升胆主降,共同发挥疏泄作用,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故可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斡旋通畅,它们共同参与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脾胃的病理表现为气机升降异常,该升不升,应降不降,或升者反降,降者反升,而出现脾胃升降异常表现。
脾升异常表现为:①清阳升举不足,可出现头目不利、面色晄白等;②痞塞于中,而出现脘腹痞满、饮食减退等;③脾气不升下陷,则出现下利清谷,脏器下垂等。
胃降异常表现为:①胃浊气上逆,则出现头晕、呕恶、嗳腐吞酸等;②胃不降浊,中焦痞满,可表现胃脘痞胀或疼痛、嘈杂不适等;③胃降太过,会出现多饮多食,泄泻、消瘦。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于中,会出现脘腹痞满,呕吐恶心,肠鸣腹泻症状,仲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治疗,这是常法。
但临床上,单纯脾胃升降失常的患者少见,多影响到肝胆气机疏泄,导致肝胆犯胃而出现反酸、嗳气,脾气转输津液不利,胃气通降失常而出现大便干。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在临床实践中,半夏泻心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在治疗多种病症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应用半夏泻心汤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
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
在临床应用中,我发现半夏泻心汤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
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常常表现为胃脘痞满、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仔细的辨证,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寒热错杂、脾胃失和的情况,我会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治疗。
对于痞满较重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痞;反酸明显的,加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若有胃痛,加延胡索、白芍缓急止痛。
曾有一位患者,长期饱受慢性胃炎的困扰。
他胃脘部胀满不适,时有隐痛,口苦,口臭,大便不成形,舌苔黄腻。
经过辨证,我认为其属于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遂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中以半夏泻心汤原方为基础,加了枳实、厚朴、白术、茯苓。
患者服用一周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两周后,诸症皆消。
除了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胃脘疼痛、嘈杂、烧心等症状。
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溃疡病患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半夏泻心汤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恶心等症状,且病情反复。
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半夏泻心汤调和肠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然而,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准确的辨证至关重要。
需要仔细分辨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判断是否属于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灵活用药。
此外,用药的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经验总结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经验总结【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在胃痛(SC)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88例SC患者为对象,应用中医汤药内服后,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患者均恢复健康,痊愈率85(96.60%),3例无效患者调整方药后恢复健康。
结论:半夏泻心汤可用于胃痛患者的治疗,但需搭配其他药材加味,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胃痛;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病案分析;临床疗效长期饮食不调、黑白颠倒等生活习惯,会导致胃溃疡、胃炎等肠胃疾病的发生,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朝着胃痛(SC)方向发展。
SC患者经胃镜检查,能够看到胃黏膜溃烂情况,反映到身体上即表现为胃部疼痛[1]。
胃痛发生后伴随食欲消减、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用药治疗,才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使其恢复正常进食。
中医认为横逆犯胃、肝气不畅是导致胃痛的主要病机,久病之后经络淤堵,机体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胃部失调导致消化不良,胃脘部疼痛。
针对本病的病机,治疗应以开结散痞、舒肝和胃为主要原则,加快机体气血流动,快速缓解SC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胃黏膜修复速度加快[2]。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痛的效果良好,在方药基础上加味可有效兼顾各种类型的胃痛患者,用药具有全面性,为进一步分析此方药的临床效果,现以88例患者为对象,展开报道。
1 临床资料选取对象:88例胃脘痛患者,时间:2021年2月-2022年3月。
男性45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8岁,均值(46.25±1.24)岁,胃脘痛病因:浅表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20例,合并胃溃疡20例,合并胆汁反流20例。
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胃脘痛症状。
纳入标准:①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痛的患者;②患者知晓此次报道,签署同意书;③伴随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呕吐等症状;④患者精神状态正常;⑤无先天性疾病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③合并冠心病、先心病的患者;④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⑤无法配合后期随访的患者。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中经典的和解剂之一。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
其方证特点多为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从病机上看,乃是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在临床应用中,半夏泻心汤的适用范围颇为广泛。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常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曾有一位患者,因长期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前来就诊。
其症状表现为胃脘痞满,时有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黄腻。
综合其脉象和其他症状,辨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
患者服药数剂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食欲渐增,大便逐渐成形。
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半夏泻心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此时运用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往往能使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调整。
记得有一位年轻的上班族,由于工作紧张,经常饮食不规律,出现了腹胀、肠鸣、矢气多、大便不调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辨证,给予半夏泻心汤化裁。
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胃肠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不仅如此,半夏泻心汤对于一些慢性胆囊炎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满,伴有口苦、恶心、纳差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多为肝胆郁热,兼脾胃不和。
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清肝胆之热,调脾胃之气,可使症状缓解。
曾治疗过一位慢性胆囊炎患者,其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口苦咽干,胃脘痞满,大便不畅。
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入郁金、鸡内金、枳实等药物,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复查胆囊炎症也有所改善。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需要准确辨证,把握其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的病机关键。
半夏泻心汤证应用心得
•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日,呕而 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 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 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 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痞 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 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 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 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 升降失常.
•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 痞本属实证,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甘 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施之 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仅理解 为攻补兼施,未尽仲景组方用药之义。若联系黄连汤、 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发现半夏泻心 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焦病之方,均是七 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补中健脾。
•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 方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 汗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 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 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 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 附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 寒,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丹波 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 取用。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
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
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
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心率76次/min,律齐。
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
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我呀,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方剂,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宝藏。
其中,半夏泻心汤算是我特别有感触的一个。
说起我第一次接触半夏泻心汤,那还是在一个颇为偶然的情况下。
当时,我的一位朋友小李,被肠胃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他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吃点东西就不消化,还经常打嗝、反酸,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我看着他那难受的样子,心里也着急,就想着能不能从中医的角度帮他找找办法。
我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症状,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发现他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半夏泻心汤。
这半夏泻心汤呢,主要是用来调和寒热、消痞散结的,对于像小李这种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失和的情况,说不定能有效果。
于是,我就给他开了这个方子。
方子里面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
这几味药相互配合,可谓是精妙绝伦。
小李拿着我开的方子去抓了药,回来就按照医嘱开始服用。
刚开始的那几天,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他心里有点犯嘀咕,我也跟着有点紧张,生怕这方子不对症。
可没想到,到了第四天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那声音听起来都兴奋了不少,说自己的肚子胀好多了,打嗝和反酸的情况也减轻了。
我这心里呀,别提多高兴了。
又叮嘱他继续服药,注意饮食,别吃那些辛辣油腻的东西。
就这样,小李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从那以后,我对半夏泻心汤就更加重视了,也在更多的病例中尝试运用它。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阿姨。
她总是说自己嘴里发苦,胃口也不好,还经常觉得恶心想吐。
我看她面色微黄,精神不振,一问才知道,她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吃了不少西药也不见好。
我寻思着,这说不定也是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导致的。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经过多次的应用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
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
其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准确辨证是关键。
痞证的形成,多因邪气内陷,与中焦脾胃之气相互交结,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而半夏泻心汤所适用的痞证,往往既有热象,如舌苔黄腻、口苦、心烦等,又有寒象,如腹部畏寒、大便溏薄等。
同时,还常伴有脾胃运化失司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症状特点,才能判断为半夏泻心汤证。
曾有一位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已有数月,伴有食欲不振、口苦、嗳气,大便时干时稀。
观其舌苔,黄白相间而腻,脉象弦滑。
综合分析,此为寒热错杂、脾胃失和所致的痞证,遂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
患者服用数剂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逐渐正常。
在用药剂量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一般来说,半夏、黄芩、干姜、黄连的用量可在 9 15 克之间,人参可用党参替代,用量在 10 15 克,炙甘草 6 9 克,大枣 3 5 枚。
对于热象明显者,可适当增加黄芩、黄连的用量;寒象重者,则加大半夏、干姜的用量。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缓急等因素。
此外,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应用也十分重要。
若胃脘疼痛明显,可加白芍、延胡索以缓急止痛;若腹胀严重,可加厚朴、枳实以行气消胀;若反酸烧心,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在加减用药时,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切不可盲目堆砌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嘱咐患者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同时,要注意情志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体会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体会发表时间:2012-02-09T14:24:3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1期供稿作者:崔艳东万军鸽[导读] 患者李某,男,48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
崔艳东万军鸽(河南省叶县人民医院 467200)【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1-0012-02【关键词】调和肠胃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组方分析半夏泻心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12枚。
主要功用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辩证要点是:心下痞,胀满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淡苔白腻或者微黄,脉弦细数。
方中半夏辛温为君药,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为臣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除其满;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虚,为佐药;使药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和解之剂。
医案举例案1 慢性胃炎邓某,女,40岁,因“纳呆、上腹部胀满、嗳气伴轻微恶心1月余”于2009年7月12日就诊。
自述食后即胀,大便稀塘,不成型,口舌干燥。
患者间断口服“奥美拉唑、吗叮啉”,效果欠佳。
患者就诊时:面色微黄无华,舌淡苔白腻微黄,脉细无力。
行电子胃镜示:胃黏膜粗糙不平,可见点片状红斑、渗出。
刘世明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经验总结
刘世明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经验总结【摘要】目的刘世明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经验总结。
方法 66例胃痞病人均为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将其按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与对比组,各33人。
对比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94%(31/33),对比组有效率为69.70%(23/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刘世明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有临床依据,其疗效确切,较之西药的治疗效果更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刘世明;经验总结胃痞又称慢性胃炎,是指心下痞满,胃感觉痞满发胀,未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胃部按之不痛且柔软,无结块现象,结胸通常是按之硬痛。
胃痞与积证或者症瘕积聚不同,临床上胃痞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脘腹胀满、纳差,食欲差,甚至有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发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无溃疡、肿瘤等器质性问题,长期胃脘部痞满、不适,中医上也属于胃痞病。
中医治疗胃痞一般采取辨证论治,善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可广泛应用于一切寒热阻隔、胃气不和之证,有和胃理气、降逆散结的作用[1]。
刘世明主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的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66例胃痞病人均为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将其按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与对比组,各33人。
66例患者均诊断为胃痞,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79±7.25)岁;平均病程(8.42±1.23)个月。
对比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71±7.30)岁;平均病程(8.39±1.22)个月。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在实践中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副方剂就像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在调理人体脾胃不和等问题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患者,暂且叫他老张吧。
老张是一位中年男性,看上去一脸疲惫,愁眉苦脸的。
他一坐下就开始大倒苦水,说自己最近胃口特别差,吃啥都不香,肚子还总是胀胀的,有时候还会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时而便秘,时而又有点腹泻。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不好,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我仔细观察了老张的面色,发现他面色微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综合这些症状,我心里有了初步的判断,觉得他可能是脾胃失和,寒热错杂所致。
于是,我想到了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这几味药相互配合,能够起到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作用。
我给老张开了半夏泻心汤的方子,并且详细地跟他解释了每一味药的作用。
半夏能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芩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老张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很信任地拿着方子去抓药了。
老张回去按照医嘱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后,再次来找我。
这次他的脸上明显有了笑容,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哎呀,大夫,您这方子真神了!我吃了药之后,胃口好多了,肚子也不胀不疼了,大便也正常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我又仔细地给他把了脉,看了舌苔,发现他的脉象和舌苔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我还是叮嘱他,虽然症状有了好转,但还是要注意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半夏泻心汤虽然是一个经典的方剂,但在应用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加减。
比如,如果患者腹胀比较明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行气消胀的药物;如果患者腹泻比较严重,可以减少黄芩、黄连的用量,增加干姜的用量。
还有一次,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也是因为脾胃问题来找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
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加用乌药、延胡以加强理气止痛。
二诊,痛证既去,遂去芍甘汤,加用叩仁、砂仁以开胃醒脾,使脾气升而胃气降。
最终达到胃脘得舒、嗳气得除的治疗目的。
2病例二
吴某某,女,50岁。
2008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胀滞不适数年,因症状较轻,且多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1周前上症再发,进食后明显,伴口苦、泛酸、善太息,口干欲饮、纳差、疲乏,舌红苔根略黄腻,脉濡。
镜下胃组织病理活检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
诊为痞证,证属脾胃亏虚、肝
气犯胃、寒热错杂。
治宜疏肝理气、健胃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太子参20g,半夏9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吴茱萸9g,佛手9g,炒枳壳15g,川朴9g,桑螵蛸20g,沉香曲15g,焦六曲15g,莱菔子20g,川石斛12g,炮山甲9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诸症明显缓解,仅食后略感胃胀,余无明显不适。
守方再投7剂。
1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诉不适。
按:该患者反复胃脘涨滞多年,按之柔软无疼痛,符合《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自濡”,病机关键为久病伤及脾胃,加之肝气横逆犯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阻滞中焦。
故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加用佛手、炒枳壳、川朴、桑螵蛸等疏肝理气制酸,焦六曲、莱菔子等健胃消食,并投以石斛益胃阴,防香燥伤胃。
炮山甲功擅消肿散结、散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逆转肠化生的作用。
3体会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所记载的许多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如若辨证得当,施之于临床,每能获良效。
活用经方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
3.1活用经方的前提——正确认识方证
《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汤方证为目。
汤方辨证以某一有效方剂对应一典型证侯,通过分析临床证侯,探索其病机及治疗法则,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
半夏泻心汤证对应的典型证侯为心下痞,兼呕,兼利。
临床应用不必诸证悉俱,关键黾要抓其病机,即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见呕,脾气下陷则见利。
治宜辛开苦降,升清而降浊,寒温并用,调阴而和阳。
3.2活用经方的关键——重方义面不拘泥具体方药
活用经方的思路有主证对应法,即“有是证便有是方”;病机求同法,体现异病同治的原则;治法类从法,如肿瘤治法中的清热解毒法,可用白虎汤;以及药理演绎法,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拆方分析。
上述诸法体现在选用经方上。
而当经方确定后,该如何运用?是不更动一味照原方使用(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所力倡),还是根据方义加减使用呢?笔者认为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照搬照抄经方缺少变通,应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如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者”的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二者合用辛甘合化,阳气乃生,使心阳得复,悸动自安。
原方仅两昧中药,恐药力有所不及,若加用薤白、附子等辛温通阳类药物,可与桂枝起相辅相成的效用。
同理加用黄芪、党参等可增强甘草益心气之功。
简言之,就是经方中的一药,代表的是同性质的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