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场面调度分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作者:唐俊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
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
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
40年后,男主人公在临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
“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
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
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
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
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
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中国电影,该电影的简介为:暗恋多年的小北与美少女琴,终于像愿以偿地在一起了。
可是美好的恋情却面临着来自现实的种种考验和挑战。
在没能得到父母祝福的情况下,小北毅然选择了和琴一起离家出走,在外漂泊的日子中,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事情。
到最后,小北在自己的特别行动中,却在救援他人的过程中意外坠崖而死,而琴也在此之后自杀身亡,原本的“暗恋桃花源”因此而破碎。
当镇上所流传出来的这个故事时,看到这个解读的人既觉得它浪漫唯美,也觉得它极其悲情慷慨。
逻辑结构《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呈现了一个传统的、线性的叙事方式,它包括了从引子到结尾的一系列发展,这种描述方式既清晰明了,又能让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从一开始的少年校园恋爱,到后来的离家出走和漂泊流浪,在一开始奠定的情感基础上逐步深入挖掘,到最后笔直地道出了美妙的暗恋桃花源相遇的始情,以及这段爱情经历了太多磨难和考验的终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情节和情感的升华。
这种叙事方式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当然,这种线性的叙事方式也展示出这部电影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主题内涵这部电影的主题丰富、多元又非常务实,既对爱情,又对亲情,对于社会的现状,文化包容性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表达和借鉴。
在爱情方面,它表达了一个传统的爱情观,追求:相爱相守、不离不弃,同时也展现出现在年轻人在爱情中尤其容易迷失的困境和烦恼。
在亲情上,父母们恪守传统的观念,为子女的未来和家庭相处作出努力,这也很好地表达了亲情间的责任和关爱,以及家庭在人们的生命中扮演着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问题上,《暗恋桃花源》也在透露一种对于现实问题和可能性的思考,鲜明地和其他校园爱情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不同。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全观察和大面积拍摄传递给人们当代社会的想象,并且影片中描绘的中国乡村化现象以及一线城市现象,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发展困境。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由台湾戏剧教父赖声川在1986年以戏中戏的形式创作的戏剧,具有典型的现代剧场艺术体色的作品,其演出的方式是采用集体即兴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它并不是以1种固定的台词生搬硬套的呈现给观众,而是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进行集体的即兴的创作,根据粗线条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继续发展情节和人物。
这样的创作方式摒除了传统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改为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相互之间的思维激荡,彼此撞击,即兴创作,进而提炼出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暗恋桃花源》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而成为台湾当代剧场艺术创新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为剧中的2个故事交叉的复式结构。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2个不相干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2个故事,1个是以《暗恋》为主题,讲述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因为时局的关系而流落台湾,娶妻生子,在病危之际渴望能够再次见到他念念不忘的情人的悲剧。
而另1个故事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老陶因不满妻子和房东袁老板的私情愤怒至上游打鱼,而误入桃花源,并在那里对爱情有了新的领悟,从而下山接妻子上山“避世”的喜剧。
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2个故事却因为演出场地及时间问题而不得不同台同时彩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台湾管理的混乱情况。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剧评暗恋桃花源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1.风格冲突: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但是,每多看一次,便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它是一部具有魔性的神奇的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被时间的浪潮淹没,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影坛,经典的电影还是会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即使你不去理睬,也丝毫不妨碍它散发着熠熠光辉;暗恋桃花源就是其中的一颗,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它像是电影和话剧的融合体;话剧和舞台剧的区别在于,视角的不同,话剧而言,观众的视角是固定的,全部需要依靠演员的传达,所以话剧演员的演技相对来说要求更高,动作幅度也会大一些;电影而言,虽然观众也是固定的,但是电影镜头却是360度可移动的,因此,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会更大,演员的演技要求自然,贴近生活;暗恋桃花源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电影镜头记述了话剧的排练过程,夸张的演技与语言在电影中不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却还平添了一些感染力;陈凯歌导演在评论自己的霸王别姬时,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演员,三者缺一不可;我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认同,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也离不了这三个因素;导演赖申川具有灵敏的艺术神经细胞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他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却触动了赖声川敏感的艺术神经;本来,他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暗恋桃花源应运而生了,以一种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戏中的人看戏,我们又在看看戏的人;悲喜交加,中西融合,乍看起来嘈杂无序,不伦不类;但实在混乱之中却也有一定的秩序;该剧进入群众视线后一度在台湾地区产生轰动,然而作为导演的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真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标题二:暗恋桃花源的蒙太奇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整体上最让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虽然讲述的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导演却让他们演绎在同一部电影当中;而且表现的还是淋漓尽致,两件事同时发生相互交错似乎有点混乱但是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在演绎;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交织在一起应用了平行蒙太奇使暗恋、桃花源各自的故事线索很清楚;电影当中有一个一直在寻找刘子冀的疯女人,也对整部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两个故事而言她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在其中我觉得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电影高潮的时候由于两家争场地从而发生的一幕叫板式蒙太奇的精彩演绎:在暗恋中演台北病房那段戏的时候,桃花源的导演却来和他们争场地,于是暗恋就先让了一回,让桃花源先拍,当桃花源拍到一般的时候,暗恋又出现了,相持无奈只好一家一半,于是精彩的叫板式蒙太奇开始了;两个剧组共用一个舞台,双方看似没有丝毫联系的剧组,在排练过程中却出现了台词的错位,双方的台词很自然的接上了对方的话;这段叫板式蒙太奇的运用很精彩,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爱情中的三角恋关系,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方的台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标题三:电影语言之美暗恋桃花源被拍成电影以后,影片事实上就成了三种语言的奇妙织体:台词文字语言,舞台剧场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三种语言的织体丰富了影片的语言层次感,这一点本身就颇有意味;电影不是什么综合艺术,不过,如果我们要对电影暗恋桃花源进行台词语言、舞台语言的分析的话,毫无疑问是在承认二者同属电影语言“讲述”范围内的前提下的;我们可以说,从电影语言到舞台语言到台词语言,对于暗恋桃花源而言,是兼容的;就台词语言而言,暗恋中很多深情细腻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想不到呀,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我,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平静如水,却打动人心,百看不厌;就舞台语言而言,桃花源则展现的淋漓尽致;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一边说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我吃饼”拿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动;“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而且桃花源也玩起了文字游戏,“桃”和“老陶”,“花”和“春花”,“源”和“袁老板”,“桃花源”也暗示了该部喜剧是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三人之间的故事,编剧可谓下足了功夫;就电影语言而言,就是拍摄镜头的多样性,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等等;标题四: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暗恋它是一出悲剧;影片开场没多久,就已让人心醉神迷;桃花源它是一出喜剧;严格的说,是一出以喜剧为形式、悲剧为内核的黑色幽默荒诞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暗恋,也许最美,但对于当事人确是严重失衡的;怀着对人生初见的刻骨萦怀,最终在垂垂老矣弥留之际,也只换得一个执手相看、老泪纵横的悲凄结局;暗恋之美,恰如罐头,一旦接触到现实的空气,便会变质,甚至腐烂;人生无常,造化弄人;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得不到的爱情,总是最美;真正的浪漫,即在于没有未来;再优秀的演员演绎,也不能完全传达当事人当时的心态与体验;于是,老导演经常不满,发脾气,陷入深深的黯然而不能自已;文艺就是文艺,它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永远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也许正是这种无法弥合的缺憾,让每一个创作者在如吸食鸦片般的创作过程里:深爱、陷入、纠结,却又欲罢不能;综观暗恋一节,流露浓浓的悲观与无奈,似乎,正传达了导演的表达意图之一:美,总是在想象中完成;“桃花源”作为千古以来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其意义在此节里倒无多大变化,但是桃花源里的恩爱夫妻典型,却被作者有意安排为与现实世界里相同面貌的一对偷情者而独具讽刺;陶渊明,传统意义上的前代精神贵族领袖,在此被解构成一个夫妻失和、第三者插足,却又无从排解的现代苦闷男;老陶李立群饰是当今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职业压力捕不上大鱼、感情危机妻子出轨,武陵现实世界的残酷压抑,桃花源里的虚无飘渺,在经历精神层面桃花源经历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与自我妥协之后,重返武陵现实,却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冲击;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当第三者袁老板与老陶之妻春花两情相悦真正走入婚姻之后,却也因为不堪生活内容的繁琐与重负而互生矛盾猜疑,一如从前老陶的着急上火甚或郁郁寡欢;桃花源这种结局安排,也许正体现了作者创意之另一种:梦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也许梦想越美好,越飘渺,越难经得住残酷现实的考验;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天壤之别,看似冲突重重,其实暗含玄机;两部剧的本质上具有统一的一面;暗恋桃花源看似是一部喜剧,实则是一部悲剧;“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江太太的婚姻之悲;两岸不能团聚的民族之悲,国家之悲;导演对于年轻人忘却历史的悲哀;老陶作为下层人不能得到理想中的大鱼和桃花源,表现了社会发展下的人性之悲;“暗恋”与“桃花源”两剧组同上时是全剧的高潮,是混乱的高潮,同时这也是悲喜结合成悲的高潮;陶渊明的文学被现代人糟蹋得支离破碎,文学变成一种商业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刻的内涵;现代人无法理解民族的危难与耻辱,无法理解那种真挚的情感;医院不停催着江太太缴费,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深表困惑;美工继续补充:“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通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意义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难道不是悲这么多的悲,将两部影片完美的融合,导演还安插了一个角色更好的衔接两台话剧;每个观众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舞台上,在两出话剧轮流争演的间隙,舞台之下,总出现一个神情恍惚、口口声声呼喊着“刘子骥”的女人;赖导这一乍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安排,难道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舞台之下是生活;细细琢磨,这一神来之笔恰恰是在向我们暗示生活中“追寻桃花源”例子的普遍性不是么让我们回归文本,学生时代课本上桃花源记的结尾部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原来,刘子骥,正是“桃花源”这一精神追求境界的人格化只不过,“桃花源”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虚拟存在,可遇而不可求,它就像画面上止渴的梅,只能刺激人们干燥的心田使它增添几许滋润而已;于是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云之凡是江滨柳的“桃花源”, 春花是袁老板的“桃花源”,暗恋话剧,是老导演的“桃花源”,刘子骥是精神恍惚女人的“桃花源”, 对于“刘子骥”,对于“桃花源”的苦苦追寻,自古及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找不到,还是要找,赖导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正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纠结;暗恋也好,桃花源也罢,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衬托,共同呈现了这部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暗恋桃花源》的解析与研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现代舞台观念包装起来的古典文艺故事,在掺杂进去“戏中戏”的立体观念表达的实践因素后,则悄然变成了一个由三重文化与三重结构互动包围起来的现代文艺狂想。
《暗恋桃花源》第一次公演是在1986年3月3日,首演地是台北市国立艺术馆。
一经推出,马上在台湾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这几乎是自台湾舞台剧创立并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盛事。
这部戏的內容包含了三个被互相穿插起来的部份:通俗文艺悲剧式的《暗恋》部份、荒诞喜剧式的《桃花源》部份、以及后设性的剧场排演部份。
1986年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微妙的年头:在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生活在台湾的许多人都会暗暗感知一个变化即将到来,却也浑然不知这个变化的明确所指。
一方面是解严的声浪在澎湃,等待着艺术家们去突破某些禁忌,一方面戒严的压力也还存在,实在不可能如今天这样肆无忌惮,还要小心地寻找着表达的界限。
在这二者底下,涌动着的是台北都市复杂的社会群像,而它也准确地呼应着当时的社会氛围。
剧情简介:影片分为两个部分,是以戏中戏的形式构成。
《暗恋》部分讲述男主角江滨柳不能忘怀他大陆的旧情人,但碍于局势以及自己重病,自知已回不了老家,而万般无奈。
而《桃花源》的部份其实是与《暗恋》同时展开剧情发展的一个平行剧,将江滨柳的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做了诙谐而夸张的一翻评断。
其中为了逃避政治变迁而逃到台湾的江滨柳,被逃避绿帽子戴而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做了一个鲜明的反比。
一个是为了纯洁的感情而逃,一个是为了肮脏的家庭生活遭遇而逃,一个走进了政治强权与文化桎梏双重压抑的台湾岛,而另一个则走进了鸟语花香、“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芝凡相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
江到了台北,十年后结婚,日子也过的平安,但十几年心中一直无法忘记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到大陆打听云芝凡的下落,他在报纸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云芝凡,寻找他早已逝去的梦想……当戏正在排演的时候,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
《暗恋桃花源》话剧艺术欣赏与表演教案
白色山茶花更像一个诱惑人的意象,它以美好纯洁的形象,引领着我们逐渐走进一块由岁月和遗憾凝结而成的沼泽,看着那个可怜的人逐渐被现实吞噬,而不得不转而倒在妻子的怀里,坚持和偏执,和那山茶花一样,枯萎无力,逐渐死去。
《桃花源》,却是一出表面嬉笑怒骂的骨子里凄凉的故事。老陶是一个有点窝囊的男人,失去了男性功能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做什么什么不成。老婆春花勾搭上他们的房东袁老板,老陶一气之下,渡船向危险的上游而去,没有想到无意中找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世俗的欲望,没有相互之间的争斗,一切都是宁静安详,老陶在这里生活但是还是无法忘记家中背叛他的老婆,于是渡船回到了家中。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春花和袁老板也不过是凡夫俗子中的两个,过着普通的生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终日不得安宁。
4、实施过程:(提供排练场地、基本设施,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排练,时间一个月)
5、课堂汇报演出
6、从中精选,组建一个演出团队,排练出整场话剧。献给学院的五月大学生艺术节。
五、成果:
1、由每班成立的所有剧组的阶段性汇报演出。
2、优选剧组的全本演出。
3、教师需备案的声像资料与文本总结。
六、附录:
附1、教师详细教案
或许我们只能说,“桃花源”只存在于个人的心里,却无法宣之于口,更无法劝之于人。老淘最后希望幻灭,大笑三声,再次出走。这种悲凉比之《暗恋》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导演在此时仿佛已经彻底否定了“桃花源”的现实作用,一切都无法被拯救、一切都是虚妄、一切的寻找都是徒劳,而一切的美好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一悲一喜两戏同台排练,摩擦和尴尬自是难免,却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观,这戏里出错或可有可无的幕布、道具,一场戏排练完毕留在台上的残迹,竟成那戏天然的一部分。而将两出戏连在一起的,尚有一个找寻某个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车” , 两个 剧 组 都希 望 能够 最 大 程 度 演 好 这场 戏 , 自然 对舞 台互不 相 让 , 并 由此 引发 了 一系 列 的 故事 。现代 悲剧“ 暗恋 ” 讲 的是 4 o 前 的上 海 热 恋 中 的男 女 主人 公江 滨柳 和云 之 凡 因 战乱 失 散 , 两人 又 相继 来 到 台湾 , 可 惜 彼 此并 不 知情 , 一 直生 活 至今 。 4 0 年后 , 男 主 人公 在 临终 前 , 由 于无 法 忘 却 这 段情 ,遂 以登 报 寻人 的方 式 以求 见 得 昔 日恋 人 一面 ,只可 惜 往 日温情 以随岁 月 流逝 。“ 桃花源” 讲 述 了渔 夫 老 陶 、妻 子 春 花及 袁 老 板 的 故事 ,剧作 家 巧妙 地 用 三 人 的名 字 中 的一 个字 暗 示 了作 品 与 陶渊 明 的《 桃 花源 记 》 的联 系 。春 花嫌 弃 老 公老陶“ 无能” 遂 与袁 老 板 私 通 , 老 陶 迫于 无 奈离 家 去 上游 捕 鱼 却误 人 桃 花源 。 在远 离 尘世 的桃 花 源 中 , 老 陶 渐渐 变 得 安静 、平 和 。生 活虽 安 逸 ,他 可 却 始终 无 法忘 掉 自 己的妻 子 ,于 是 想将 妻 子 带 到桃 花 源一 起 生 活 。 回家 却发 现 春 花 已于 袁 老板 结 婚生 子 ,可并 未 实 现他 们 原 本 想 要 的 幸福 生 活 。在 看 到他 们 生 活 的 窘迫后 , 老 陶失 望 地独 自泛 舟离 去 , 但 一切 都 为 时 太晚 ,他再 也 寻 不 到 桃 花源 。 本 文拟 从 独特 新颖 的 结构 、 悲 剧 与喜 剧 的 重设 、典 雅 与戏 谑 的 语 言 三方 面进 行 赏析 。 独 特新 颖 的结 构 该 剧 采 用 戏 中戏 的 结构 ,不 但 让戏 中的“ 戏” 对 比鲜 明 , 更 为 重 要 的是 带 来 一 种 “ 间离效果 ” . 也 就 是
本同末异:从《暗恋桃花源》看话剧电影对话剧的形式突围
本同末异:从《暗恋桃花源》看话剧电影对话剧的形式突围说电影与话剧同根同源绝非迂阔之论,然而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纷纭杂沓,基于话剧和电影各有千秋而特色迥异,以及个人审美需求及观看时间、经济能力、品鉴精力等各种其他主观原由的影响,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将二者分流,分别为其贴上了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的标签。
但客观地讲,话剧和电影并没有好与坏、高或低之分,二者各有优劣,难分伯仲。
《暗恋桃花源》话剧与电影都使用了戏中戏套层结构,讲了一个剧场舞台上一悲一喜两出戏剧为争夺排演场地而状况频出的这样一个故事。
其结构、剧情、反映出的主题思想,是没有出入的。
本文对《暗恋桃花源》话剧与电影的视听形式差异进行了探究,试看电影对话剧的形式突破与超越。
一、时空组织的限制与延伸空间上来看,话剧受三堵墙的限制,是狭窄封闭的,固定的舞台方位和舞台规模局限着演员表演的空间,加上道具、灯光,形成了观众眼睛所能看到的、也是必须去看的一切。
时间上,话剧更容易表现集中的时间点,很难在保证观众不抽离剧情和气氛的情况下展现时间段。
电影则利用自己丰富的视听语言打破了固有的壁垒,它的时空展现更为自由:光影、色彩、构图、镜头运动等导演考虑并要精心设计的因素,丰富和扩大了影视的生活画面。
蒙太奇、剪辑和后期特效也实现了话剧所不能实现的东西。
《暗恋桃花源》的两出话剧、一个在剧院的疯女人这三者的衔接部分,可以清晰地在两种形式上捕捉到不同。
剧始,《暗恋》这出现代悲剧在排演,情绪正投入,古装喜剧《桃花源》剧组闯上舞台,说他们明天就要公演。
两个剧组都说自己订了场地,陷入争执。
在这个场景中,两个剧组产生交集的过程话剧只能全员在台上表演,展现着当时混乱的场面。
而在电影中,空间是自由的:将镜头对向了戏剧所不及的台下和幕后,从走进剧场的演员到指导的导演,从舞台上剧组间的争吵到灯架上陌生女子的插话,从排戏结束后的舞台到剧场孤寂的道具等等。
此外,电影还运用了典型的平行蒙太奇,疯女人在事情发生的同时,不停地问刘子骥,为后续行为举止和精神状态给出了充分的交代。
到达不了的“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赏析
“ 人一 降生 , 就在桃花 源里 。随着生命 的转动 , 走 出 了桃 花源 , 忽然有一天 , 走 累了 , 想 回桃花源 , 却发现 , 回
去的路已经不记得 了。 ”——赖声川 赖声 川 , 江西会 昌客家人 , 1 9 5 4 年生 于美 国华盛顿 ,
“ 暗恋 ”和 “ 桃花 源 ”两 个本来 相互 之间毫无 联 系 , 甚
来 了, 钢 琴啊 , 讲 桌啊 , 都 急着 要往舞 台上搬 。本来 , 赖
声 川一 直就在 琢磨 怎样在舞 台上表 达悲与 喜乃是 “ 一 体 之两 面” 。整个 大环境 的混 乱无序 , 正好 给他提供 了 描 述的对象 。于是 , 各 自并 不完整 的悲剧 “ 暗恋”与喜 剧 “ 桃 花源”就这样 出现在一个舞 台上 了。 “ 这 个时代 , 是钢筋 、 水泥 、 混凝土构筑 的森林 , 我们
乡东北 。 同在 西南联合 大学 读过 书 , 未 曾相 识 于云南 ,
却共 同热恋 在 了上 海 , 两个 人漫步在 上海 的黄浦 江边 ,
相互诉说着对未来 的渴望和对彼此 的爱恋 ,“ 你是晴空
的流云 , 你是子夜 的流星” , 正 当我们沉浸在两 个人 的感
演 出在 即 , 他 们不得 不 同时在剧场 中彩排 。“ 暗恋 ”是
的印证 , 台湾 正创造 着亚洲最 大胆 的 中国艺术 。 ”新 加
《暗恋桃花源》场面调度分析
电影版和戏剧版《暗恋桃花源》场面调度的分析比较11教本1 毛慧敏 2011415151《暗恋桃花源》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组为了争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
其中一个剧团排练的《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的《桃花源》是一部喜剧,说是明天就要上演。
经过一番争夺,为了双放能够正常排练,最终双方相互妥协,《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于是,在影片中我们便看到了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局面。
《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
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
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
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
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
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
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消失在黑影中。
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
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桃花源了。
戏剧版的《暗恋桃花源》在江滨柳和云之凡离别之前那次会面时,当云之凡送给江滨柳围巾之后说起自己给表妹和妈妈买的衣服以及过年时美好与幸福的时候,云之凡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版和戏剧版《暗恋桃花源》场面调度的分析比较
11教本1 毛慧敏 2011415151
《暗恋桃花源》的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组为了争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
其中一个剧团排练的《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的《桃花源》是一部喜剧,说是明天就要上演。
经过一番争夺,为了双放能够正常排练,最终双方相互妥协,《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于是,在影片中我们便看到了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局面。
《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
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
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
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
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
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
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消失在黑影中。
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
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桃花源了。
戏剧版的《暗恋桃花源》在江滨柳和云之凡离别之前那次会面时,当云之凡送给江滨柳围巾之后说起自己给表妹和妈妈买的衣服以及过年时美好与幸福的时候,云之凡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图一)。
此时,镜头从云之凡转向江滨柳,江滨柳的面部表情由收到心爱的人送的围巾的喜悦瞬间转为眼含泪花的伤感(图二),将他内心对那些战争中遭遇记忆苦楚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一
图二
而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情节上用的是一个近景在云之凡的前方(图三),云之凡的面部表情表现的非常清晰,而云之凡并不是处在画面的中间部位,而是在画面的左边,在画面的右边是处在云之凡后边的江滨柳的背影。
此
时,虽然看不到他的表情,给观众六有想象的空间。
接着镜头转向江滨柳,镜头
对的不是他的正面,而是在他的有后方,照出了他扭过头来的侧面。
从他的侧面能够看到他脸上的愁苦,对那些记忆不能够忘记,对家的思念。
图三
图四
在戏剧版和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中,渔夫老陶在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泛舟去往上游的时候,都是运用了换背景的方式来表现老陶一路是如何遇到桃花源的,老陶从背景的后边转一圈在回到前边就换了个背景,也即换了地方(图五、
图六)。
图五
图六
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
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
江滨柳和云之凡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心中却仍然无法割舍年轻时代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用尽一生去维护那个从不曾实现的梦。
春花和袁老板希望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不用再偷偷摸摸。
老陶却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挽救自己的家庭。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触摸的梦总是令人沉醉,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