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剧评暗恋桃花源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
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
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
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
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
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
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
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
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
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1.风格冲突: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
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
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表现了同相合,表现形式多样化而极具风格,从悲情渲染和喜剧化反衬在冲突中加强表现效果。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浅析《暗恋桃花源》中的戏剧冲突
浅析《暗恋桃花源》中的戏剧冲突《暗恋桃花源》作为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其中暗含的戏剧冲突与感情冲突占据了整部戏剧的核心。
全剧以陆游的“暗恋桃花源”故事为蓝本,将浪漫的文学内容与现实的戏剧冲突、家庭关系的感情冲突融合在一起,揭示出真正的“暗恋桃花源”所暗藏的背后情感故事,揭露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纠葛和未成年被剥夺权利的现象。
首先,在戏剧冲突方面,整部剧彰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冲突:一方面,朱桃的父亲和母亲的矛盾,象征着家庭内部的冲突,父亲是家教严厉的男性,母亲代表无拘无束的妻子;另一方面,朱桃和王凤兰之间的爱憎博弈,象征着外部的冲突,外部对于朱桃和王凤兰的感情纠葛充斥着家人、社会和利益等各种因素。
此外,在感情冲突方面,朱桃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朱桃父亲试图将朱桃和王凤兰分隔开,以“朱桃不懂事,凤兰又急切,青梅竹马的认真爱情会被尘埃所掩盖”的言辞教育朱桃,偏执的对朱桃行事的一言一动进行监督和管制,但是朱桃素来乖巧又温柔,把对父亲的爱隐藏,只偶尔地显示出来。
家庭矛盾的形成,让朱桃在父亲的冷漠与异己的压迫之间饱受折磨。
另一方面,朱桃和王凤兰之间也是一段复杂而又动人的纠葛,朱桃以一种“暗恋桃花源”的姿态表达出自己对凤兰的爱,结果却将凤兰蒙受伤害,王凤兰则被迫婉言谢绝,不得不像一张无力反抗的宣纸承受朱桃暗恋所带来的伤害,这也正好反映了当今社会中未成年被剥夺权利以及受到不必要压迫的现象,这也在剧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以及他们在剧中的冲突,我们可以发现,剧中真正的“暗恋桃花源”不仅体现了朱桃和王凤兰之间的内心情感,而且还展现出家庭纠葛和未成年被剥夺权利的问题,这些冲突有力地展现了社会现实写照,也让人们深刻思考,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以及如何改善未成年的困境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观点。
总之,《暗恋桃花源》中暗藏的戏剧冲突和感情冲突,既体现了当今社会中家庭纠葛复杂性,也反映了未成年被剥夺权利的现象,并以一种浪漫的文字呈现出来,整部剧既可以娱乐观众,又可以bringing out meaningful messages to the audience,仿佛一面镜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成立之后于1986年创作的第二部舞台剧。
这部戏中将舞台作为两个话剧团《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地点,交替讲述这两个不相干话剧的内容,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
将两份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却生出了另一种秩序。
并以这种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一、内容简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二、观后感想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剧组,聚集在一个舞台上,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拼凑在一起成为两个极端的故事。
一个将爱情捧至理想的极点,一个则将爱情埋进现实的土里。
而无论是爱情至上亦或是现实至上,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中寻找着能够爱你或是被你爱着的人。
《暗恋》里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是相爱的,但时代的悲哀却将他们两人分开的那么彻底,年轻时的分离,四十年的杳无音讯,到最后两人白发苍苍,再次相见是却已是形同陌路。
还记得第一幕两人年轻时曾在上海的路灯下相诉衷肠,云之凡说,你在昆明带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就在联大隔壁,我们居然跑到上海才认识,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会怎么样?江滨柳说,不会,哪怕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关于追随的故事-—浅评戏剧《暗恋桃花源》看过两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我发现《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实在是太棒了。
《暗恋桃花源》一个多情浪漫的名字,但倘若要给它换上一个更加实在的名字,我认为可以是《求与得》.剧中剧《暗恋》和《桃花源》都是以“求与得”作为主线的,还有那个贯穿始终追随着刘子骥的女人,使得该剧用“追随"编织起了一张丰满而巨大的网。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随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
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
《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
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追随爱情婚姻的故事,但它们两者的“追随”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追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
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
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
《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追随”。
《桃花源》是“逃避的追随”,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
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去上游打鱼,最终去到了桃花源。
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
后来重回家中去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
论文《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作为一名90后,我同大多数同龄学生一样,既不懂得戏剧,也并不喜欢戏剧,第一次接触戏剧也是在课堂上,但是通过学习和了解,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结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而《暗恋桃花源》就是我喜欢的戏剧之一。
第一次观看《暗恋桃花源》是在课堂上,之前对于它也没有太多的了解。
后来通过查找多方的资料才对它有了更多的认识。
《暗恋桃花源》这部神奇的戏剧作品是台湾著名戏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便引起强烈反响。
二十几年来,这部戏剧已经在旧金山、洛杉矶等海外城市以及上海、广州等几十个国内城市演出过。
2006年11月18日,《暗恋桃花源》首次献演北京,到年底仅在北京就演出了35场。
《暗恋桃花源》的结构很奇妙,它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戏剧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是它的奇特之一。
虽然通过媒体我观看到了这场戏剧,但是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到剧院观看,我相信在剧院观看时,它带给我的震撼肯定更大。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两个剧组,“暗恋”是第一个故事,带来的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几十年缠绵的爱情故事,“桃花源”是第二个故事,是一出以陶渊明于东晋时期写的《桃花源记》为载体的以从汉末开始,国内战乱,人民纷纷避祸为背景的古装喜剧。
一悲一喜,两个差别如此之大的戏剧却恰到好处的融合,并在同一舞台展现,《暗恋桃花源》就是那第三个故事。
“暗恋”和“桃花源”都是通过戏中戏展现,而贯穿戏剧的唯一“真实”却是“疯女人寻找刘子骥”,每当两个剧组换场时,疯女人都会出现,提醒着沉迷其中的观众那是两个剧组在拍戏,这才是真实的,而真真假假,到头来都只是一出戏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真实。
《暗恋桃花源》的结构是严谨并奇妙的。
《暗恋桃花源》中有三对主要的人物,老陶与春花,春花与袁老板,江滨柳与云之凡,故事围绕他们展开。
“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生别离。
偌大的上海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了,而那么小的台北却不曾相见,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正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评暗恋桃花源
评《暗恋桃花源》第三骑手作品如今的时代,话剧已经不多了,我本也不相信话剧表演的效果会超过精心剪辑毫无破绽的电影,直到我看了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般引人发笑或是美化历史的舞台剧,而是上升到了对社会,对时代变化的思考了。
先看《暗恋桃花源》的主要剧情,应该说,《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三流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
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一部是庸俗小资情调的怀旧戏,一部是民间曹台班子的闹剧,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的第一个意义在于他的结构上而并非内容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影片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
根据剧情,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
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做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
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
有人就此在这个层面上指出,《暗恋桃花源》讨论的是爱情和幸福的或然性和必然性。
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总还是太过表层,这种解读只解决了两个独立的文本之间的表层联系,没有很好的深入内部。
让我们注意一下做为话剧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时间,《暗恋桃花源》的首演,是在1986年3月3日,熟悉台湾历史的人都知道,1986年是台湾的临界点,正是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此时的台湾正处于变化和不变的关键时刻。
这个时候《暗恋桃花源》的出现如果仅仅是对爱情和幸福的探讨,那也就不会如此的受关注。
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意义上考虑,则会发现,在两剧交替演出和台词的穿插的背后,两个戏剧即进行了相互诠释和影射,也做了相互的解构。
《桃花源》的布景则采用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传统符号,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识,也是台湾外省移民心中的家园形象,是一个美好的“中国“形象”。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车” , 两个 剧 组 都希 望 能够 最 大 程 度 演 好 这场 戏 , 自然 对舞 台互不 相 让 , 并 由此 引发 了 一系 列 的 故事 。现代 悲剧“ 暗恋 ” 讲 的是 4 o 前 的上 海 热 恋 中 的男 女 主人 公江 滨柳 和云 之 凡 因 战乱 失 散 , 两人 又 相继 来 到 台湾 , 可 惜 彼 此并 不 知情 , 一 直生 活 至今 。 4 0 年后 , 男 主 人公 在 临终 前 , 由 于无 法 忘 却 这 段情 ,遂 以登 报 寻人 的方 式 以求 见 得 昔 日恋 人 一面 ,只可 惜 往 日温情 以随岁 月 流逝 。“ 桃花源” 讲 述 了渔 夫 老 陶 、妻 子 春 花及 袁 老 板 的 故事 ,剧作 家 巧妙 地 用 三 人 的名 字 中 的一 个字 暗 示 了作 品 与 陶渊 明 的《 桃 花源 记 》 的联 系 。春 花嫌 弃 老 公老陶“ 无能” 遂 与袁 老 板 私 通 , 老 陶 迫于 无 奈离 家 去 上游 捕 鱼 却误 人 桃 花源 。 在远 离 尘世 的桃 花 源 中 , 老 陶 渐渐 变 得 安静 、平 和 。生 活虽 安 逸 ,他 可 却 始终 无 法忘 掉 自 己的妻 子 ,于 是 想将 妻 子 带 到桃 花 源一 起 生 活 。 回家 却发 现 春 花 已于 袁 老板 结 婚生 子 ,可并 未 实 现他 们 原 本 想 要 的 幸福 生 活 。在 看 到他 们 生 活 的 窘迫后 , 老 陶失 望 地独 自泛 舟离 去 , 但 一切 都 为 时 太晚 ,他再 也 寻 不 到 桃 花源 。 本 文拟 从 独特 新颖 的 结构 、 悲 剧 与喜 剧 的 重设 、典 雅 与戏 谑 的 语 言 三方 面进 行 赏析 。 独 特新 颖 的结 构 该 剧 采 用 戏 中戏 的 结构 ,不 但 让戏 中的“ 戏” 对 比鲜 明 , 更 为 重 要 的是 带 来 一 种 “ 间离效果 ” . 也 就 是
话剧暗恋桃花源之鉴
话剧之鉴赏《暗恋桃花源》还记得话剧的刚开始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对话让我去肯定自己的猜测,理所当然的去想象后面的情节,而出人意料的是上来几个人其中一个说:“不是这种感觉。
(对两人说戏)我记得当时呀,不是这个样子。
”有一点点的乱了好奇心也被带起随后才明白这是一个剧组在排话剧,而说话的人是剧组的导演也是故事的经历者。
而接下来的发展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它总是让你在以为懂了时而再为你造就新的疑惑。
如之后的另一个剧组的出现,穿白衣服的疯女人的出现。
一个个的不按常理的逻辑不断的吸引我的眼球,不自觉的被它偷取心神,情绪随着它而变幻时悲时喜。
每次想要掉眼泪时它的下一个镜头却让你在一瞬间捧腹大笑,同样笑过之后的下一个镜头又是悲伤周而复始直到话剧的结束!一部话剧的结束感觉前所未有的从身到心的疲惫。
也是在观看的结束才真正的明白《暗恋桃花源》所讲述的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很多人都说“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
或许依据某些特定的界限可以这样说,但在我看来某种程度来说“暗恋”是一出喜剧而“桃花源”是一出古装的悲剧。
“暗恋”主要在讲述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等多年未果,在最后江滨柳病危时才知道云之凡在台湾于是登出了一个寻人启事,希望在临终前能见她一面,两人相见了,但是为时已晚四十年的时光横隔在他们之间,就像他们之间的对话,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
好久了。
江滨柳: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
这小小的台北……云之凡:我该回去了。
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江滨柳: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云之凡: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
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
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
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
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
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
《暗恋桃花源》赏析
赏《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起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很唯美,就对这部话剧饶有兴趣。
没看前,光听名字以为是“暗恋桃花园”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暗恋故事,但看完以后才果,原来是一部由两部话剧相结合演出的精彩话剧。
《暗恋》一剧以战乱年代为发生背景,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间的故事。
《桃花源》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而成。
当暗恋与桃花源两部迥然不同风格的舞台剧被搬到同一舞台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
《暗恋》讲述青年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而老后却又成为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的人,这是一场悲剧,更像是在反映着现代多数人的遭遇,他们因战乱而分离,现实中的人因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或是家庭反对而不得不分开。
《桃花源》是一出穿插其中的喜剧,与《暗恋》的风格恰好相反。
老陶因妻子与袁老板私通迫于离家却又巧遇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老陶转变性情,发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想将袁老板与妻子带来,但回到武陵看到袁老板与妻子剩下了小孩而崩溃故愤然离去。
这部剧虽然是喜剧,但结局是可悲的。
《暗恋》里,第一场江滨柳的一句“有些事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反映了江滨柳的人物性格,念旧、情感丰富,是个感性的人。
“回家真好”,江滨柳在云之凡提到家人之时,便泛起对东北老家的思念,而云之凡之后安慰江滨柳“总有一天你能回东北过年的嘛”此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映射了台湾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也希望祖国统一的呢?台湾的同伴们也希望能够早归故里与亲人相聚吧。
后来云之凡引述了一段他们抗战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去避难,实质是对他与江滨柳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战后他们二人也能到世外桃源去过上那种美好的生活吧。
年轻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即将分离了。
《桃花源》剧组来到了,老陶早已知道袁老板与春花有私情,但由于自己性功能有障碍却又不能明说,只好看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一唱一和,暴露了武陵人人性的鄙劣。
后因老陶自己的无能迫于到急流中捕鱼,阴差阳错的老陶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公演,导演赖声川,同时也是该话剧的编剧。
《暗恋桃花源》首次公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岛内引起一阵轰动同时获得一致好评。
从此,很多导演进行翻拍,形成了多个版本。
但经典毕竟是经典,很难去超越,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著也曾被反复翻拍,但无论怎样在演员,拍摄方法,剧情,和后期技术上的创新和完善,总是很难成功超越经典。
《暗恋桃花源》也不列外,人们深深地被悲喜交加的剧情,戏剧性的语言,独特新颖的立意,魅力性的艺术所吸引。
它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创作,也为今后影视戏剧的创作开了一个创新性的先河。
这部话剧的可以从背景,内容,人物性格,语言艺术,舞台技巧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话剧,完全不搭调,却被安排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一个是在病房回忆过往情事的暗恋,而一个是在桃花盛开的桃花源。
这两个看似天南海北的故事却可以从其中找到它们的共同性,两个戏剧穿插于舞台其中,看似每部话剧都在独立的表达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实际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这两出戏在同一个剧场中争着排练,不时地相互干扰、打断了对方的演出,却无意巧妙的凑成了一出完美交错的舞台剧。
这种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导演赖声川的一次偶然的生活经历。
有一次他在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表演,而就在其中,有两个小时要给幼儿园来开毕业典礼。
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就都来到其中,搬桌子声,钢琴声与话剧的台词相互交织着。
这给了赖声川很大的启发,于是,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和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呈现在舞台中了。
这种话剧与话剧的干扰,不同剧组与剧组之间的干扰,不同剧情之间的干扰,不相干的旁观者和演员之间的干扰,共同打造了一部悲喜交加的完美话剧。
而在这种混乱之中又仿佛有一种微妙的秩序。
这部剧在台湾轰动一时,与当时台湾社会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的台湾,政治混乱,社会生活也处处体现着混乱。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作了西方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文论专著《诗学》,他在其中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论述为后世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代表作,沿袭了亚的理论思想,也充满了多彩创新元素与勇敢的尝试和超越。
一.悲剧:摹仿与净化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为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而非摹仿人的品质。
《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场不论是形式、时代还是风格、人物、表面情节都迥异的话剧的穿插排列,也不符合亚对于戏剧“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的要求。
但它实质上并非混乱,而是暗含统一思想。
这条暗线由那不停寻找“刘子骥”、“扰乱和打断”戏剧的看似疯癫的女子串连了整部作品。
寻找:找心中的那人、情、向往与桃源。
女子在找刘子骥,江滨柳在找云之凡,老陶在找桃花源。
无论人格与时代多么不同,剧中人物都在做同一个行动。
而这其中悲剧性则在于,这些寻找都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条件历史使然或者命运不确定性的捉弄,终无满意结果。
刘子骥一直没出现;屈从于现实嫁做人妇的云之凡也不再是江滨柳心中那人,不能再给他那思念已久的爱;老陶在现实中再次失望后欲返桃源却丢了记号终寻不得。
怅然在人物心中呜咽着无法散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物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就会让观众怜悯,而当这个人与观众相似时后者就会感到恐惧;悲剧就是通过这种怜悯和恐惧来陶冶情感。
曲终人散,观众却无法从戏中抽离。
有别于传统戏剧,《暗恋桃花源》让观众看到戏中有戏。
不同于传统“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观剧,观众仿佛是在看导演排话剧,自身似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
但又何尝不是——它摹仿的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的行动,是摹仿“必然”。
每人心中都有个寻找的对象。
追寻,或许知道造化弄人,却逃不过心中执念。
当看到重病在床的江滨柳终于见到心念几十年的情人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分离时,读者潸然泪下,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更哭自己在追寻途中所遭遇和将遭遇的艰辛无奈。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怎么来评价这部作品呢?就好像是吃了芥末,明知道会被辣的很惨但是喜欢这种直冲鼻子的感觉,所以被《暗恋桃花源》折磨的无法呼吸(注意:是笑的无法呼吸);又或是无奈、的摇头叹息,也不要去埋怨什么,因为这就是它的魅力。
《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新的认识,确切的说应该是颠覆我心中话剧形象。
以前看的那种话剧基本就是一场宣扬精神文明建设的舞台剧。
看了这部话剧后,我发觉话剧还能这样演,为了不让我心中话剧的经典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我选择记录。
当初从片名上看以为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爱情舞台剧。
其实“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和约,由于双方剧组的演出都快开始演出,双方又互不相让。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形成了一出悲喜交加的的舞台效果。
暗恋故事以“暗恋”剧组的排练开幕,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识。
40年后,当江滨柳重病卧床时还是没有忘记云之凡,当他知道云之凡也在台湾的时候发出了寻人启事…当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后,来到病房看江滨柳时,阔别40年的情人终于想见了。
那么大的上海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却无能为力,当初那么执着的相信老了也很美,相见了,牵手后等来的也只能是放手。
云之凡那句: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去,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给我震撼很大。
桃花源老陶是一个单纯,善良,有点懦弱的人,面对妻子和袁老板的背叛,自己无计可施。
为了忘记背叛自己的妻子。
老陶去了上游捕鱼,偶然之中进入了桃花源。
最后不顾桃花源中人的好心规劝和挽留,离开了桃花源。
回到家中后,面对自己的灵位,面对已为他人之妇的春花,面对霸占妻子的袁老板,面对他们的孩子,回到家中的他仍然无计可施……去了桃花源,他还是忘不了武陵、忘不了春花,回来后却是物是人非,当他万念俱灰想重回桃源的时候,却又回不去了。
面对桃花源的美好,心中却有着留恋,当意识到留恋的事或物不值得留恋时,却在也回不去了。
暗恋桃花源 鉴赏
首先,我要想老师说一声抱歉,因为我在看了好几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已经忘了老师具体是要求写哪一个版本的观后感,所以我这篇论文主要是写我看了那么多之后的一个整体感觉,并不特指哪一部,希望老师原谅。
《暗恋》+《桃花源》,人生如戏------观多版《暗恋桃花源》有感赖声川先生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沌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
让完全不和谐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和谐了。
”我深以为然。
《暗恋桃花源》,《暗恋》,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古装爱情喜剧,这两部剧风格迥异,但是正是这种冲突和较量才融成了《暗恋桃花源》的和谐和深刻。
“古今交错,又悲又喜”我想这是对《暗恋桃花源》最中肯贴切的总结。
“暗恋”,江滨柳与云之凡于上海相恋。
抗战后,两人各自辗转逃至台湾,却阔别五十余年,不曾相遇。
江滨柳垂暮之年,身患绝症,偶然得到云之凡早已来台消息,决定登报寻人。
等待期间,江滨柳向来台后结发的妻子交代身后之事,独自陷入旧日恋爱的回忆中。
数日之后,云之凡登门,却早已各自婚嫁,两人相对,不胜唏嘘。
我想说的是,《暗恋》的故事只不过是众多的爱情悲剧之一,匆匆一别,便劳燕分飞,然后饱尝造化无常,天意弄人之苦,也许在历尽沧桑后终会再见,可一生中更多的时间却要在苦苦地追寻和痛苦的怀念中度过。
重逢,一直都是一种奢望!四十年后,当皱纹满面,白发苍苍时,他们终于再见了,可是,相见不如怀念,想象中的激动和互诉衷肠的缠绵没有出现,一条四十年的旧围巾可以让彼此一时忘情,却自始至终都不能系住彼此。
病入膏肓的江滨柳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梦,旋即便是梦境破灭的悲哀。
还好,他的身边还有自己的妻子,那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和余生唯一的依靠。
江滨柳并不是一个爱的勇士。
他写了很多信、很多信,一直在证明自己的爱没有变,一直在“暗恋”着与云之凡在一起的短暂而仓促的时光,不断的纪念不断的凭吊,却丝毫没有阻止他现行的生活秩序,他依然与别的女人结婚、生子,依然在台北的小圈子里生活、工作,对情感的固执只不过增添了他对妻子的冷漠,却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摘要: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
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
一、引言
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
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
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
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一场喜剧,一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
这个舞台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喜剧,交错着纠缠着在上演,破碎的片段,贯穿了时间。
而且我们都是演员,不管遇到多少干扰,都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幕。
(二)《暗恋桃花源》的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
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
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
首先,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影像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及另一互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
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坚持认为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剧单独拿出来分解。
其次,《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设置稳中求变,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剧本三线并进、内外共举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对戏剧本身的一次探索。
最后,戏剧《暗恋桃花源》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
让观众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
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
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
结构明晰,层次分明,彼此交融。
四、结束语
话剧毕竟是一门舞台艺术,要多看演出,少看剧本,注意体会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舞美、导、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加深我们对话剧作品的理解。
同时,话剧是舶来品,一部中国话剧史就是一部接受外来戏剧影响的历史,所以要多看西方剧作家作品,了解戏剧发展的趋向,这对提高我们话剧欣赏的水平和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1986.
[2] 陈军.怎样欣赏话剧的艺术性[J],财政监督,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