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评论范文8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

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范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评论范文800字
时事背景近日,滴滴顺风车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北京等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试运营期间对时段、距离做出限制,新方案在准入门槛、安全流程上也公布了新措施。

但争议随之而起,滴滴规定,在试运营期间,滴滴将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也就是说,女性被限制使用。

时事评论这在舆论场上招致了诸多不满,不少人指这条规定“歧视女性”。

随后,滴滴顺风车调整规则所有用户晚8点后不能乘车。

也就是说在服务时间上“男女平等”,不过,这是拉向下限的平等,导向一个双输的局面女性的使用时间没有延长,男性用户原本的服务时间也被缩短。

平心而论,在今天几乎由女性消费者主导的互联网经济、女性话语占据相当分量的互联网舆论中,很难想象一家企业有歧视女性的动机。

这种“歧视性”政策,其初衷也不难理解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滴滴没有万全的规避之策,只能彻底中断服务,说白了就是因噎废食。

现在因为承载了一些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交织的舆论抨击,只能再“废”一次,男性用户的服务时长一并缩短。

反过来想,滴滴顺风车的再上线,吸引巨大关注也引发巨大争议,不少女性纷纷发出了“凭什么限制我使用”的不平之声。

这种关注度以及被限制使用的“剥夺感”,变相说明了共享类型的出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而这种刚需背后,就是常规的公共出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的现实。

且不说二三线城市,即便在一线城市,远距离交通尤其是夜间出行,都相当成问题。

公共交通的覆盖及时长相对有限,出租车一言难尽的乘坐体验,层层加码的网约车限制,不就是在给顺风车这类相对低价且对利益格局冲击较小的出行方式制造巨大风口么?对于顺风车的期待与不满,所投射出来的,就是公众对于共享出行的期待,不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甚至是一个带有义务色彩的“公共服务”,进行极为苛刻的安全乃至道德审视除了安全外,也不能对消费者进行选择,必须保证充足的服务时长。

这也是为什么顺风车下线还能上线,上线还能话题不断的原因所在。

在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的领域,企业的进场反而嵌入了社会治理链条,必然要承载商业逻辑之外的社会评价。

加之企业在话语权上的相对弱势,又容易沦为舆论集矢的目标。

就像早有数据显示,出租车的安全系数远不如网约车,但鲜有对出租车行业整体合理性的质疑。

反倒是共享出行,被各地五花八门的政策所反复“剪裁”,在舆论场上已成筛子状。

看着企业起起落落,不少人或许是一种“吃瓜”的超然心态。

然而眼下的现实就是,这
些企业提供的,或许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又无从补偿的服务。

在无利可图的情形下,企业退出乃至倒下都是常态。

只是出行难题,是人们能够回避的么?是社会治理应该回避的么?
从一场舆论风波中吸取教训的,大概不只是企业本身。

一家企业的政策变化,就可以引发天量讨论,可见出行难题带给公众的困扰之深,公众的期待之大。

这个现状,真正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是不能袖手旁观的。

如果企业退出了这一领域,巨大的出行诉求,会得到有效的回应吗?这一问题,是舆论应当追问,公共服务应当深思的。

新闻评论范文800字
时事背景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取暖靠抖”的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来,湖北武汉、安徽合肥、湖南长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区,在冬季已开始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时事评论据报道,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以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了一条集中供暖分界线,分界线北边的城市由政府统一建设集中供暖系统。

50年过去,这条线依然与大致今日中国的供暖状况符合。

同样的,50年过去,南方人关于“冬天冷、求暖气”的呼声也一直存在。

“近几年,每逢合肥市‘两会’召开,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推进城市集中供暖工作的建议、提案”,“在启动该市(扬州)片区集中供暖设施建设前,不断有市民打电话咨询,希望早日实现集中供暖”……报道中描写的细节,在互联网上也不难找到印证,打开一条相关新闻评论,供暖的呼声随处可见。

“冬天室内,北方人穿着短袖,南方人瑟瑟发抖”……在互联网上,对于南北方冬季差别的段子不绝于耳。

因为没有暖气,所以“取暖基本靠抖”“洗澡需要勇气”“被子压到喘不了气”,这些,差不多就是冬季南方室内的真实写照。

人的体感如此不适,南方冬季如此可畏,也大可思考一下这是不是比“北纬33度”更具说服力的供暖理由?人的需求,可不就是一切施政行为的最终旨归?
所以,武汉、合肥、长沙等地开始集中供暖,就是对居民呼声的回应。

相比50年前,今日中国的发展程度早已不至于为集中供暖捉襟见肘,更何况是经济表现更加出色的南方。

有诉求也有条件,尝试进行集中供暖,让南方人过上惬意自如的冬天,当然应当持开放乃至鼓励的态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南方的集中供暖就该草草上马、迅速推进。

如报道中所言,“一些城市城建部门负责人认为,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设施利用率低,北方统一集中供暖模式不适合南方。

记者随机采访了合肥市两个暖气管道进入已有10年左右的小区,发现仍有大约30%的业主没有开通暖气”,可见,南方如何集中供暖,也面临着自身地域特有的问题。

何况南方也是广阔的地域概念,冬季温差明显,这无疑也为供暖共识的达成,制造了不同意见。

而南方也大可不必循着粗线条的政策制定路径,各地不妨细致评估自然及经济状况,以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再决定是否供暖、如何供暖。

同时,也可避免北方供暖的经验教训,
如在供暖时尽可能安排清洁能源,防止雾霾伴随而至。

更重要的是,南方供暖当作出财政上的安排,如当地确实需要暖气,应该确保暖气不是“部分单位”“高档小区”的专享,要兼顾普惠,关照民众。

南方是否集中供暖,已经持续讨论多年,目前尚未有统一意见。

只不过有一个方向当明确,在是否供暖的问题上,一条宏观笔直的地理线条,终究抵不过具体微观的身体感受,后者,更该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新闻评论范文800字
时事背景10月10日18时10分许,江苏省无锡市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

经现场搜救确认,桥下共有3辆小车被压,其中一辆系停放车辆(无人,驾驶员已找到),另外2辆车上共有3人,已死亡。

侧翻桥面上共有5辆车,其中3辆小车、2辆卡车。

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经初步分析,上跨桥侧翻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

时事评论事故刚一发生,视频就已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根据目前的初步分析,主因系车辆超载。

有媒体测算,卡车至少承载的1114吨轧钢,超过行业标准允许最大值的两倍。

据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一级公路设计荷载允许最大车重为55吨。

网络上也有分析从独柱墩结构无法有效应对侧翻风险的角度解释事故,认为独柱墩成本更低但更易倾覆。

但桥梁设计、质量与事故的关系究竟如何,仍有待更进一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网络信息,“超载”问题在事故路段上长期存在。

2017年,就有自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锡的快速内环高架还能用多久?》的文章,指出无锡快速内环是2008年开通的,到2017年快10年了,但如果管理不善,任由大型卡车上来,危险恐怕随时存在。

文章中作者还称他曾多次举报,但情况未见改善。

该自媒体在文章中呼吁禁止卡车驶入高架桥,并对大型超载货车驶入高架桥表示了担忧。

当事故惨烈地呈现在眼前,再联想两年前的“预言”,令人感慨。

如果那时就着手整治,何至于今日?
因此,仅将该事故限定在超载这样的技术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追问治理问题超载车辆驶上高架桥不是不可抗力,这是普通市民都能发现的安全隐患,且现如今的公共场所监控覆盖也已相当可观。

由此而言,管理是否疏漏,也需纳入调查的框架之内。

此次事件的发生还有个细节颇值得深思,无锡跨桥垮塌超载卡车所载的轧钢来自山东日照钢铁,这是一家大型钢铁民营企业,日照当地的纳税大户;此外,事发高架桥的两侧,分布着包括钢材城在内的多个大型批发市场,而这也只是钢材贸易重镇无锡的一个微小一角。

更重要的是,事发无锡,但风险恐怕并不局限一处。

现实中独柱墩结构的高架桥在全国有不少,2012年震惊全国的哈尔滨匝道垮塌事故中涉事桥梁即是这种结构;而超载现象也颇为普遍,有些地方因为罚不胜罚、利益相关,乃至以罚代管。

有媒体梳理,从2000年起到2012年的12年间,中国发生的至少17起桥梁坍塌被指与货车超载超限有关。

地域不同,原因相似。

借由该案,也该有一个系统性的排查了。

据报道,无锡侧翻上跨桥曾被评为优良工程,原计划将于年底再次开工改扩建。

一个优良工程,以令人震惊的方式侧翻,调查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