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课件_太空一日1
积累拓展
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 题呢?
示例:杨利伟叔叔,您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英 雄,您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第二次登太空 的机会,您还会去吗?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 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 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勇 于牺牲的精神。
精读细研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 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心理活动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 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活动或举动:靠意志克服错觉,最终身体适应这种情况。
精读细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活动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活动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活动或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精读细研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 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 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 的地方。作者深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 了!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 头终于落地了。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培养 的第一代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少将,特级航天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3《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2.锻炼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重点)3.学习杨利伟不怕牺牲、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难点)学法指导: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关于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2.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
小标题必须居中。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小标题结构,使文章新颖别致,过渡便捷,内容丰富,主旨突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浏览全文,学会关注小标题和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以关键词为抓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1.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
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天地九重》二、抓住标题浏览1.文章总共有四个小标题,你对哪个小标题最感兴趣?为什么?2.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找找看“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明确: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祖国的各个省份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是淡淡的红色方法:跳读,找到与“看到”这个词或者是它的近似词、同义词相关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概括时要有时间、事件,还要结合标题。
4.同桌合作,概括其他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浏览1.在飞行过程中,杨利伟遭遇了很多意外。
请抓住意外这个关键词,再次浏览课文,搜寻一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找到意外后,我们聚焦读,你把那个意外从发生到结束仔细找找,请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这里简单来说就是:飞船在起飞发过程中发生了共振,这让我非常痛苦。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太空⼀⽇》是⼈教版七年级下册语⽂书(2017年春季修订版)新选⼊的课⽂,这篇课⽂选⾃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对于进⼊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地作了迄今为⽌最为全⾯和详尽的描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2课《太空⼀⽇》课⽂原⽂ 我以为⾃⼰要牺牲了 9时整,⽕箭尾部发出巨⼤的轰鸣声,数百吨⾼能燃料开始燃烧,⼋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焰,⾼温⾼速的⽓体,⼏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化为蒸⽓。
⽕箭起飞了。
我全⾝⽤⼒,肌⾁紧张,整个⼈收缩得像⼀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常平稳,甚⾄⽐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稍觉释然,全⾝绷紧的肌⾁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训练时还⼩些,所以我的⾝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箭上升到三四⼗公⾥的⾼度时,⽕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常痛苦。
⼈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常敏感,它会让⼈的内脏产⽣共振。
⽽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约6G的⼀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乎难以承受,觉得⾃⼰快不⾏了。
当时,我的脑⼦⾮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的共振并⾮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重负,如同⼀次重⽣,我甚⾄觉得这个过程很耐⼈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刹那,我真的以为⾃⼰要牺牲了。
飞⾏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作⼈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箭的振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太空旅行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难点: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出重要的信息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探究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际太空探索的进展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有关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游》教案
《太空一日》《太空一日》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浏览时注意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阅读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二、初读:第一步,浏览课文。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呢?(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
)讨论: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2 太空一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包钢十二中王强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2016(部编)人教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作者杨利伟,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文章以2003年10月15日作者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
课文所在的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对于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和课文的教学要点,人教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为《教参》)给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单元目标:⑴探险是人类的一种探求未知的伟大精神,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⑵浏览是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而必然出现的一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尝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种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
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教学要点:⑴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可以借助小标题)⑵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子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情分析包钢十二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速读课文从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谈自己的感想。
七年级的学生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探险一类的文章及名著非常感兴趣,但是本校学生大都为外来打工子女,能力不足,所以他们欠缺深层次的阅读,对于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写作手法的感受与赏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
设计说明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初中学段目标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设计了“整体感知——选段品读”的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重点放在了小标题的解读和作用分析;“选段品读”——细读文章,赏析写法。
重点放在了文章第四部分的研读赏析上,在了解作者所遇到的意外情况后,品味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
第23课《太空一日》(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 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浏览全文,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又有怎样的心理 活动或举动(预学一或思考探究一)?
意外情况
心理
举动
共振
非常痛苦 顽强忍受
本末倒置的错觉 令人难受 靠意志克服,闭着眼睛猛想适应、调整
何为英雄
1.作者在描述意外过程中的感受时,一再地用“非常痛 苦”“太可怕了”“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真的以为自己要 牺牲了”之类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当时的痛苦与恐惧。这样的 反复渲染是否会损害他作为“航天英雄”的形象?请结合文 章进不行会分。析。 ①科学探索要实事求是,不能隐瞒,这是科学求真精神的表现; ②把这些痛苦和恐惧的感觉真实描写出来,可为以后的实验 提供改进的依据; ③这样具体描写也让读者对航天员无所畏惧、勇于克服艰 难、敢于献身的精神有更具体的理解。
聂海胜、张晓光、太空中飞行,标志着中国已
王亚平(女)
经基本掌握空间飞行器交
会对接技术。
2016年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
景海鹏、陈东
驻留时间首次长达30天, 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时间 航天器名称
航天员
主要任务或意义
2021年 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
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
小标题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以为 自己要牺牲
火箭升空过程中产生共振,让人非常痛苦,几乎难以承受。
了
看到弧状的地球、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
“我”看到 各大省份;俯瞰北京的白天和夜晚,但没有看到长城。
了什么
飞船刚进入轨道时会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还听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答案】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 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 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 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 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 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1.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案】 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 者迅速了 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写作的目是什么? 【答案】 抒发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 【答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间顺序。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答案】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几秒钟”表明时间 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 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 的?
【答案】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 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 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心理描 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 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一 读一读字音
chì
yì
kuò
mó
炽热
逃逸
轮廓 模拟
xián 舷窗
kàn 俯瞰
yú 无虞
chóu shén 稠密 什么
shí 什物
魔法记忆:因义辨音法,表示同“十”或“多种的;杂样的” 意思时读“shí”;表示疑问代词时读“shén”。)
二 写一写字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重点语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情境导入】杨利伟,“中国首飞航天员”,当代中国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英雄人物。
对于进入太空的经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今天,我们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
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21教育网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无虞:不用忧虑。
《太空一日》表格式教案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太空一日》的 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 中的科学知识和太空探 索的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 ,对太空探索产生更深 入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和科学素养?
教师反馈
01
02
03
04
教师对《太空一日》的教学目 标是否达成?
教学内容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 详细的解析,包括句子的结构 、含义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 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重 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03
教学过程
导入
01
02
03
提问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太空和 宇航员的相关问题,引发 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太空探索的 短视频,让学生对太空有 更直观的认识。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 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 太空任务等活动,让他们亲身 体验太空环境,增强对课文的 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 识,提高学习效果。
02
教学内容
课文解读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理解《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了解杨 利伟的太空经历和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介绍《太空一日》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重点 讲解杨利伟的太空经历和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参加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局部,你知道作者这种想法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答复)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局部,“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明确: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局部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明确:(1)失重状态下人产生的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局部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初中语文部编版(新版本)《太空一日》PPT公开课课件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当时痛苦的感受。
②从载人航天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
一道弧。
——眼见为实。
③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 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当不能确定看到的是什么的时候连用三个表示推测的词语, 体现了杨利伟表达时语言的严谨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太空一日
学习目标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 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 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 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导入新知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 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 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战 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 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载 ( zǎi )刊载
( shā )刹车 刹
( chà )古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
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本)《太空一日》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一日》讲述了杨利伟航天员在太空的所见所感,它揭示了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的实际情况,以及它如何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航天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地球与太空的异同来帮助大家理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太空探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关注航天科技的发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太空一日》这一课。从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来看,有些地方做得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太空一日》这篇文章的内容本身就很吸引学生,通过课前的导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太空探索充满了好奇。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们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如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杨利伟航天员的太空体验。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讲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航天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设置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飞向太空,漫步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梦想。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屈原呵壁问天……人类用口耳相传诉说着对神秘太空的向往。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行过程中他又遇到哪些惊险呢?今天就让他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XX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 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字词检测
1.正字正音
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严谨( )稠密( ) 概率(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
2.词语解释
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
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五、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
*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六、课文精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
校园开放周公开课教案
《太空一日》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
身经历。
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
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微课视频导入
飞天,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
这种梦幻般的渴望也一直积压在华夏儿女的心头。
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 (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杨利伟)
二、明确目标:
1、速读感知,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重点)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情感。
(难点)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三、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部编版语文太空一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21教育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