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作者:————————————————————————————————日期: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音乐论文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刘贺明
作者简介:刘贺明(1972~),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有人曾经将双簧管的音色比喻成“田园似的牧歌”,这样一个唯美的赞誉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当优美的“天鹅湖”主题想起,人们无不惊叹于世界上竟然有如此般清澈动听的音乐之声。双簧管,一个优雅、傲然的乐器带给人们无限舒畅的情怀。历史上很多著名作曲家都非常钟爱双簧管这件乐器,经典的双簧管曲目比比皆是,本文将要分析的圣桑《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双簧管曲库里的经典名作,它清新秀雅,朴素自然,赢得了双簧管乐迷们的极大青睐。
圣桑是享誉世界的法国19世纪作曲家,曾有评论说他的音乐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在笔者看来,圣桑的音乐无需刻意定义为哪类音乐风格、哪种流派,因为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规范严谨的格局,又有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性格,还夹杂着民族主义个性独立的音乐元素。品味圣桑的音乐,时而华丽,时而灵秀,时而气势恢宏,永远包含着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圣桑的创作涉猎了交响乐、小提琴、钢琴、双簧管、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类型,他还对声乐作品有所贡献,著名歌剧《Samson et Dalila》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在众多作品中,圣桑尤其在协奏曲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他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都是各类乐器协奏曲的保留曲目。而这首《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圣桑管乐类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这首作品的旋律结构犹如圣桑其它器乐曲作品一般,以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所用的旋律、结构及音乐织体,传承了古典主义规整、考究、典雅的文
艺精神。当然,浪漫主义的自由奔放与细腻柔情在这部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这首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
乐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小行板,虽然篇幅短小,还是能够看出采用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呈示部的旋律起始于D大调,娓娓歌唱着一段温暖、质朴、蜿蜒曲折的音乐故事。圣桑是一位旋律大师,他的旋律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他十分擅长捕捉双簧管乐器的音色特点,用了双簧管最唯美的音区诠释这段歌唱性的旋律。旋律的流淌是小心翼翼的,开始两小节用休止符,赋予了旋律精致感。接着,旋律一气呵成地前进了4小节,基本采用上下起伏徘徊的组织,轻盈、悠扬、连绵不断,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然而,在九曲回折之后,这一乐句的终止落到了小调上。这种过渡让你丝毫感受不到生硬,顺理成章的将乐曲带入了另外一个乐段,一个崭新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是深沉低调的,弥漫着浓浓情意的。双簧管安静透明的音色来诠释这样长线条的乐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每个音发出的都很淡定沉着,从容冷静,让人有无限空间去思考和遐想。
在发展部中,乐曲来到了降E大调,这对于主调D大调来说绝对是远关系调,通常听起来会觉得生硬,格格不入。然而,作曲家巧妙地采用了同音转换的作曲技法,使调式的转换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发展部的旋律织体依旧均衡稳定,用
八分音符的连音演奏基本贯穿了全体。在这里,只有调式调性变化了,而音乐风格却和呈示部始终保持了统一。然而,在古典主义奏鸣曲结构中,发展部通常脱离呈示部的音乐素材和风格,开启崭新的音乐段落。所以,圣桑的这种结构布局更为自由,他只是借鉴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结构雏形,但作曲家对这首作品在心里的定义更类似于精致的小品,所以没有严格按照框架设计音乐结构,他忠实于内心的感受让音乐自然发展。直到发展部结束的位置,作曲家并没有将尾音落到主音降E上,而是落到了升F上,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调性转换,因为我们看到在结束部,乐曲又回到了主调D上。因此,同样的调式转换方法在这里重新使用了一次,产生了调式回归,为主题再现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呈示部是平和的、温婉的,那么,结束部中情绪就更加激动更加浓烈了。结束部里基本重复呈示部的主题,只不过没有过渡到小调上,旋律只建立在大调上发展。不过,它的变化在于表情记号上,那也就是说,这一段要更有起伏,更夸张,要达到乐曲的高潮。呈示部中,音乐的强度最大只是一个sf,而在这里,出现了f这个力度,并且在c3这个音上还加了重音记号。这个音虽然不是乐曲的最高音,但是这么强的力度和长度足以证明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之后,经过一串连接片段,乐曲慢慢减弱,最后在pp的情绪中结束了,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反差,但总体上的音乐风格还比较统一。
单看乐谱,觉得第一乐章的旋律貌似简单,但是对于双簧管来说,这一段乐曲对呼吸的要求特别高,大量的连音要演奏出连绵不断的感觉,并不是易事。乐曲的
情绪始终控制在基本平和的状态中,因此,音色的控制也极其重要,能把控好乐曲柔和的美感,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
这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轻快活泼,具有田园似的风格趣味。双簧管诠释这种清新的曲调具有很强的优势,它的音色原本清澈、明亮、纯净,因此,当演奏这样风格的音乐时,真的能够在人眼前勾勒一幅乡间小路的风光美景。这个乐章在结构上是带引子和尾声的二段体,简洁凝练,不失趣味。开头的引子特别有中国味道,当然,这并不是圣桑有意用中国素材创作的片段,而音乐就是这样充满灵性,充满巧合,今天的我们怎会猜到200年前的欧洲,竟然有一位作曲家创作了和华夏民族音乐风格如此之相似的旋律。这几句旋律宛若清晨的黄鹂,在弥漫着清澈芳香的丛林中,唱起精灵般地美妙歌谣。先是两句抛砖引玉的32分音符连奏,将音乐氛围带入一番仙境,接着节奏型换成8分音符,慢慢舒缓下来,旋律也从高出慢慢滑落,最后落到主调之时,仿佛回到了温暖人间。整个引子自由浪漫,引领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
进入主题之后,乐曲采用了9/8拍,用了带符点的三拍子节奏型,这样的节奏型把这首乐曲赋予了西西里舞曲的感觉,轻松惬意,充满着明媚阳光。
在这一乐段中,有些长音的地方还加了装饰音,令乐曲显得轻巧灵动。作曲家也始终没有放弃16分音符连音的运用,这种效果增强了乐曲的自由感,并且能充分发挥双簧管这件乐器的性能——在演奏连音时无可比拟的优雅淡定。第25小节起乐曲在g小调上停留了几小节,做了短暂离调,丰富了调性色彩。然而,经过一段过渡之后,乐曲结束在F大调的六级音上。也许用同音做远关系调性转换是圣桑一贯的写作手法,这里同样如此,第一乐段的结束音成了下一乐段G 大调的属音,调式自然过渡,没有生硬痕迹。第二乐段的旋律音区集中在双簧管的中音区,情绪比第一乐段更为激动了,连续切分音部分的渐强比之前的旋律更涌动,预示着高潮的来临。接着2小节之后,这一乐章的最强音出现了,这个音虽然音域不高,但是坚定果断,沉稳有力。然后,乐段在渐慢渐弱中消失。
尾声部分,乐曲回到原调,前两句重复了开篇引子,乐曲产生回归主题的意向,让人们恍然之间又回到令人神往的自然清新气氛之中。随后的织体由16分音符转换为三连音,使乐曲慢慢趋于平静。在整个放缓的过程中,旋律依旧呈起伏状态,并不是一条直线落底,而是徘徊下落,曲线前行。这样的线条对于双簧管演奏来说又增加了难度,在保持长句吹奏的稳定连贯性同时,还要顾及大幅跨越音符间的音准。在这里,遍布了六度、八度这种跳跃性音程关系,令乐曲在一幅摇曳的画面中慢慢结束。
前两个乐章,我们更多地给予浪漫、美好、恬静、淳朴、自然等溢美之词,使我们更加期待第三乐章会是一种怎样别出心裁的田园风格。然而,第三乐章的伟大之处让我们之前的一切想象都付诸于现实。
第三乐章的旋律依旧保持着田园风格,依旧为人们勾勒大自然的美好光景。不过,它远离了平静,远离了幽然自得,取代这些性格的是欢快、激动、热烈的情绪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