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10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9.乃:于是。

9.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0.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1.遂:终于。

12.得:找到。

13.行:走。

14.居:住,处于。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得:找到。

20.以:凭借。

21.圣:精明通达。

22.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23.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4.圣人:有智慧的人。

25.过:过错。

翻译: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

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相关人物: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韩非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出处《礼记·檀弓下》

注释

大饥:饥荒很严重。

黔敖:人名。

食:同"饲",动词,把食物给人吃。

蒙袂辑屦: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袂,衣袖。

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奉:同"捧",捧着。

嗟:呼呵的声音。

从而谢:赶上去道歉。

翻译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一天,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说:"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启示

不食嗟来之食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饿死。贫穷并不可怕,但心不能穷。如果心穷了,那就真穷了。选文中的"饿者"不吃"嗟来之食",表现的就是他做人应有的骨气、志气,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三、齐桓公好服紫

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出处《韩

非子》

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姜,名小白。

2好:喜欢。

3服紫:穿紫色的衣服。

4服:把……作为衣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国:都城。

6五素不得一紫:五匹生绢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素:未染色的绢(丝织品)。

7患:以......为患,为忧。

8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的丞相,助齐桓公称霸。

9臭(xiù):气味。臭不读chòu,读xiù,意思是气味。

10左右:身边的近臣。

11郎中:官名,侍卫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

12甚:很。

13恶(wù):厌恶。

14适:正好。

15进:晋见。

16少:稍稍。

17却:退。

18衣:穿衣服。

19其明日:(到了)第二天.。

20境内:国境内。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的。"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