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10文言文
《次北固山下》2018年-2010年中考试题一网打尽
![《次北固山下》2018年-2010年中考试题一网打尽](https://img.taocdn.com/s3/m/a30c77e0910ef12d2af9e7a9.png)
30、2018年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 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 B. 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 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 “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 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 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 因之开阔。 D.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 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 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答案】20. D 【解析】 20. 试题分析:D项“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对这首诗 解说错误。应该是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6、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
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
5.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 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 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 顿生思乡之情 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 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 趣 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 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 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2018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学案(教师版)+解析
![2018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学案(教师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ce903c0722192e4536f6f0.png)
2018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学案(教师版)古诗文阅读(1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④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⑤。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⑥。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③岫:山洞。
④英英:同“嘤嘤”,象声词。
⑤偏:特别。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⑥办:具备。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D.仁智之乐岂/徒语哉!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互相轩.邈▲(2)鸢飞戾.天者▲(3)还.觅薜萝▲(4)遂.葺宇其上▲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哀转久绝.②猿则百叫无绝.B.①则素.湍绿潭②既素.重幽居C.①猛浪若奔.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①斯.是陋室②于斯.已办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9.【甲】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与【乙】文“争”“限”“含”“蓄”都运用了▲修辞手法摹写山水之态;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诗词阅读试题汇编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诗词阅读试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21c0974658fb770bf78a55f5.png)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诗词阅读试题汇编湖南怀化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11. 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 B 11.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解析】10. 本题考查诗词关键句赏析,诗词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并且要结合写作背景。
B项有误,“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11. 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和赏析作者感情。
本词上阙写景,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异”,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下阙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征人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家乡又为国担忧;“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更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湖北省孝感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二、阅读理解(47分)(一)古诗词赏析(3分)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分)9.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分)【答案】8.思乡9.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2018课外各省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及答案
![2018课外各省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76cee9ce2f0066f53322a0.png)
中考课外古文汇编2018一.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4分)【链接材料一】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链接材料二】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虞]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6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2018年第十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获奖名单
![2018年第十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f556841b915f804d2b16c1cd.png)
二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北校
初二
邓想容
二等奖
闵行区
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
初二
林清悦
二等奖
虹口区
民办迅行中学
初二
张凯淇
二等奖
长宁区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
初二
田真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初二
张千骜
二等奖
浦东新区
进才实验中学
初二
沈乐奕
二等奖
徐汇区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初二
楼韵琪
二等奖
虹口区
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初二
张宇瑒
范晟旸
一等奖
闵行区
文来中学
预初
宋欣悦
一等奖
徐汇区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预初
王舜筠
一等奖
闵行区
文来中学
预初
胡绚文
一等奖
闵行区
文来中学
预初
彭宇博
一等奖
杨浦区
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
预初
王泽阳
一等奖
闵行区
文来中学
预初
何思齐
二等奖
徐汇区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预初
吕凯风
二等奖
虹口区
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预初
曾一谦
二等奖
徐汇区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二等奖
徐汇区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预初
蒋昕灏
二等奖
虹口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预初
殷梓珊
二等奖
浦东新区
张江集团学校
预初
邓涵予
二等奖
浦东新区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42页)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bcffa99a45177232e60a2d0.png)
17.(2018·吉林) ( 甲) 阅读下边文章,达成 8-12题。
(10 分)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建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朗,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人之述备矣。
然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可以,樯倾楫摧,黄昏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居神清气爽,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乐融融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而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8.本文作者范仲淹是 _______(朝代 ) 文学家。
(1 分)答案:宋(或北宋)分析:本题考察文学知识知识。
范仲淹生于989 年 8 月 29 日,卒于1052 年 5 月 20 日。
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9. 与“把酒临风”中的“临”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2 分)执策而临之A..B. 东临碣石.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 临溪而渔.答案: A。
分析:本题考察实词释义。
?把酒临风 ?中的 ?临?意思是 ?面对?。
A项中 ?执策而临之 ?中的 ?临?是面对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 ?拿着马鞭子面对着千里马?。
B 项中 ?东临碣石 ?的?临?是登临的意思。
2018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古诗文真题
![2018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古诗文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a140cbb9f3f90f76c61bc5.png)
2018年全国部分省市古诗文中考真题【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赏析一、古诗文阅读(一)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上阙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上阙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副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见,不能如愿而归。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二)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伐竹取道.策之不以其道.B、全石.以为底一食或尽粟一石.C、日.光下澈主人日.再食D、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调素琴B、似与游者.相乐至于负者.歌于途C、潭西南而.望思而.不学则殆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第②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有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初赛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题答案
![初赛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099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1.png)
初赛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题答案学习资料之 2019 古诗文阅读大赛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预初、初一学生完成1-71题,满分100分初二、初三学生完成1-73题,满分120分完成时间均为90分钟一、默写题(共25分,每空1分)1.2.___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荷笠带斜阳,_青山独归远。
4.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8.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9.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10.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5.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6.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7.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18._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9.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2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5.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
二、选择题(共25分,每题1分)26.以下不属于墨家学说观点的是()。
A.兼爱B.非攻C.节用D.中庸答案:D(儒家)27.以下不是编年体史书的是()。
A.《资治通鉴》B.《战国策》C.《左传》D.《春秋)答案:B(国别体)28.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是()。
A.司马相如B.曹植C.阮籍D.屈原答案:D29.格律诗中被称为“颈联”的是()。
A.第一联B.第二联C.第三联D第四联答案:C30.以下有关“用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B.典,即典例故实,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C.典故都在古代典籍中有确定的出处D.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答案:C(不一定都有明确的出处)31.下列对菊花的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意蕴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一)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一)](https://img.taocdn.com/s3/m/71d2df39a216147916112812.png)
2018年各省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一)湖南怀化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牺牲..玉帛(________)(2)肉食者鄙.(________)(3)门官歼.焉(________)(4)公伤股.(________)13. 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试题详解(精品文档)
![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试题详解(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2fd839326fff705cd170a24.png)
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预初、初一组)(比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写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以下成语与晏子无关的是( D )。
A.张袂成阴B.南橘北枳C.比肩接踵D.一鸣惊人A/C 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
形容人多。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九》:“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的是( B )。
A.张岱B.于谦C.袁宏道D.徐渭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和自成一家的散文家张岱。
“三袁”的代表作有《满井游记》、《答友人》、《珂雪斋集》等,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竟陵派•徐渭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笔记体小说的是( C )。
A.《世说新语》B.《阅微草堂笔记》C.《梦溪笔谈》D.《聊斋志异》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笔记体小说写生命力的弘扬,重视雍容的气象,力戒虚浮骄矜,虚张声势。
《世说新语》在《汰侈》、《任诞》、《惑溺》等门以皮里阳秋的手法批评了过度的任性放浪与挥霍豪奢;东阳无疑《齐谐记》叙薛道询“服散狂走,犹多剧,忽失踪迹,遂变作虎,食人不可复数”,意在嘲笑那些无节制地服五石散的名士。
《阅微草堂笔记》更经常对虚浮骄矜、虚张声势的名士风度予以针砭,如卷十一指出:“伪仙伪佛,技止二端:其一故为静默,使人不测;其一故为颠狂,使人疑其有所托。
然真静默者,必淳穆安恬,凡矜持者伪也。
真托于颠狂者,必游行自在,凡张皇者伪也。
”而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正有大量“狂生”,在蒲松龄笔下,使酒骂座的灌夫尤其受到推崇。
(完整版)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专题18课外文言文阅读:62个试题(黄金版)
![(完整版)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专题18课外文言文阅读:62个试题(黄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edd2ecddccda38366baf5e.png)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超级大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62个试题1(包头市·2018)<一)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
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宁越曰:“请以十五岁。
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
”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
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10分>tEbrZjkxIo(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中牟:地名。
②矢:射出的箭。
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苦耕稼之劳苦:(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达: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9.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10.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2分>11.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分>答案:二、阅读<49分)(一>(10分>7.<2分)(1>以……为苦 (2>显达8.<2分)<1)怎样做才能够免除这种辛苦呢?<2)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9.<2分)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坚持不懈的意义。
10.<2分)①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②勤奋刻苦。
<或认准目标,坚持不懈)11.<2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长春市·2018)<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康照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
每出,拥八骆。
,必携书一本,观玩不已。
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
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
”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⑧,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人以此重之。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醉翁亭记》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醉翁亭记》](https://img.taocdn.com/s3/m/41a80aee4693daef5ef73d25.png)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字永叔,号、。
是“”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2、林壑:3、蔚然:4、翼然: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7、醉翁之意,意:8、岩穴暝,暝:。
9、晦明:。
10、野芳:。
11、佳木秀而繁阴,佳木:。
秀:。
12、负者:。
13、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
14、酒冽,冽,15、肴蔌16、宴酣之乐,酣,。
17、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8、弈者胜,弈:19、觥筹交错,觥,。
筹,。
22、苍颜,21、阴翳,翳:。
22、颓然:23、太守自谓也谓:。
三、理解性默写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3、概括本文的主旨: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5、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6、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7、体现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四、重点语句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酿泉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10、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六、课文内容理解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核心又是什么?4、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51c8dcba0d4a7302763aec.png)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1篇 岳阳楼记 [2018年考查]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1篇 岳阳楼记 [2018年考查]](https://img.taocdn.com/s3/m/049223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c.png)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示例一:一暗一明的阴晴景色和一悲一喜的感受,两两对比,传达 出景与情互相感应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示例二:“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对比,突出“迁 客骚人”的悲喜感情是随着外界环境和个人得失而变化的。 示例三:“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对比,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博大胸襟。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岳阳楼记》第4、5段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 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 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①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 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②然不能自已也。昔 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 合乐落之③,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 语,盖亦有为而发。
偕:__一__起__
(24)把酒临风 (2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把:__持__、__执__ 求:__探__求__ 庙堂:__指__朝__廷__
6.句子翻译 温馨提示:以下句子黑体的内容,属于重点字词,翻译时需着重注意。后 文同此。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答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 起来了。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 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__昏__暗__ __阴__冷__ __绿__荫__ __山__的__北__面_、__水__的__南__面___ __至__、__到_达___ __极__点__ __尽__头__ __非__常__,_很___
2018初中古诗文阅读大赛知识点整理11-20
![2018初中古诗文阅读大赛知识点整理11-20](https://img.taocdn.com/s3/m/636d049565ce050876321333.png)
2018初中古诗文阅读大赛基础篇11-20知识点整理十一、曲突徙薪……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班固《汉书·霍光金日碑传》)1.通假字(1)傍.有积薪:同“旁”,旁边。
(2)主人嘿.然不应:同“默”,不说话。
(3)幸而得息.:通“熄”,灭。
(4)余各以功次坐.:通“座”,座位。
(5)乡.使听客之言:同“向”,先前。
(6)主人乃寤.而请之:同“悟”,醒悟,觉悟。
2.一词多义(1)而①作时间词的词尾:俄而.②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而.不录言曲突者③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今论功而.请宾/主人乃寤而.请之(2)之①助词。
相当于“的”:乡使听客之.言②代词。
代主人:邻里共救之.③代词。
代客:主人乃寤而请之.3.词类活用(1)曲.突徙薪:弯曲,形容词作动词。
(2)余各以功次.坐:按次序,名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客有过主人者(定语后置句)5.文言知识俄而。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情状副词,等等。
“俄而”就是一个时间副词,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件事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译为“不久,很快”。
类似的还有“少顷”“旋”“既而”“未几”等。
十二、王羲之爱鹅(羲之)性爱鹅。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③。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
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1.词类活用求市.未能得:买,名词作动词。
2018年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
![2018年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01c21b67767f5acfa1c7cdf8.png)
1、《诗经·风·秦风·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的萋和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
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溯洄:逆流而上。
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这里指逆行。
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代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宛然,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消失。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1.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从:跟随。
3.伐:讨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归途。
道:归途。
9.乃:于是。
9.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10.随:跟随,跟着。
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1.遂:终于。
12.得:找到。
13.行:走。
14.居:住,处于。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得:找到。
20.以:凭借。
21.圣:精明通达。
22.不难:不以.....为耻辱。
难:耻辱,羞耻。
23.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4.圣人:有智慧的人。
25.过:过错。
翻译: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相关人物: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
齐庄公曾孙。
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
分析评论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
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揭示道理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韩非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嗟来之食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出处《礼记·檀弓下》注释大饥:饥荒很严重。
黔敖:人名。
食:同"饲",动词,把食物给人吃。
蒙袂辑屦: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
袂,衣袖。
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奉:同"捧",捧着。
嗟:呼呵的声音。
从而谢:赶上去道歉。
翻译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
一天,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说:"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启示不食嗟来之食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饿死。
贫穷并不可怕,但心不能穷。
如果心穷了,那就真穷了。
选文中的"饿者"不吃"嗟来之食",表现的就是他做人应有的骨气、志气,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三、齐桓公好服紫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出处《韩非子》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姓姜,名小白。
2好:喜欢。
3服紫:穿紫色的衣服。
4服:把……作为衣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国:都城。
6五素不得一紫:五匹生绢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
素:未染色的绢(丝织品)。
7患:以......为患,为忧。
8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的丞相,助齐桓公称霸。
9臭(xiù):气味。
臭不读chòu,读xiù,意思是气味。
10左右:身边的近臣。
11郎中:官名,侍卫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
12甚:很。
13恶(wù):厌恶。
14适:正好。
15进:晋见。
16少:稍稍。
17却:退。
18衣:穿衣服。
19其明日:(到了)第二天.。
20境内:国境内。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
正在那个时候,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齐桓公说:"好的。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启示: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上行下效。
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人云亦云的意思四、害群之马黄帝将(1)见(2)大【tài】隗【weǐ】(3)乎具茨(4)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cān】乘,张若、謵【xí】朋前马,昆阍【hūn】、滑稽【gǔ jī】后车;至于襄城之野(5),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6)遇牧马童子,问涂(7)焉,曰:"若(8)知具茨之山乎?"曰:"然(9)。
""若知大隗之所存(10)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11)!非徒(12)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13)。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mào】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14)。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15)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16)!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17)!"黄帝再拜稽【qǐ】首(18),称天师而退。
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注释(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5)襄城:今河南襄城县。
野:远郊为野。
(6)适:恰巧。
(7)涂:通"途",即路。
(8)若:你。
(9)然:是的,表应答。
(10)所存:所在的地方。
(11)异哉:了不起啊。
异:不寻常的。
(12)非徒:不但,不只。
徒:仅仅(13)为天下:治理天下。
(14)辞:谢绝。
(15)夫:发语词(16)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
奚:何,什么。
以:有。
异:不同。
乎:相当于"于"、"与"、"跟"。
(17)而已:罢了。
(18)稽首:叩头。
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
'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
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听了拒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