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梳理一、农业问题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出现了“文景之治”)(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8)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9)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2.我国步入近代经济已经落后于西方 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 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清政府既看不到 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D)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5.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是 ( B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巩固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 南 方 北 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 (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家经济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采用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麦、豆等,在农耕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如耕作技术、灌溉系统、农作物育种等。

2. 农村社会组织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农民公社、村落和家族制度。

农民公社是一种基于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村落是农村居民聚居的地方,家族制度在农村社会起到了维护家族利益和传承家族财产的作用。

3. 农产品交流与贸易古代中国的农产品交流与贸易主要以农村集市为平台,农民将农产品集中销售,在交易中使用以谷物为基础的货币。

同时,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农产品如茶叶、丝绸等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商品。

二、手工业经济1. 工艺技术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以人工作坊和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手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技术十分发达,如陶瓷、纺织、铜器、漆器等。

古代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2. 分工合作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中存在分工合作的现象,工匠们根据各自的专长负责不同的工序,通过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种分工合作也促进了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3. 工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工会、商会、行会等。

工会是手工业工人自发组成的组织,致力于保护工人利益和传承技艺;商会是商人自发组成的组织,致力于促进商业贸易和合作;行会则是由同行业的工匠组成的组织,致力于行业监督和规范。

三、商业经济1. 路线与交通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和运输。

古代中国发展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商业交流和贸易提供了通路。

在交通工具方面,古代中国采用了陆路和水路交通,如车辆、船只等。

2. 货币与市场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中采用了自己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币和纸币。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主要指的是农耕经济。

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主要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取食物和物资,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成员。

在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消费和交换。

古代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人们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生产和消费,几乎没有市场交换活动,交换的对象也主要是食物和日常用品。

在古代经济中,贸易活动也开始逐渐兴起。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贸易来获取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也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逐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古代的贸易活动主要以东西方的贸易为主,随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和经济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古代经济的重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和生产方式的简单化。

在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方式也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

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相对较低,经济活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社会的总产出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剥削,形成了一种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生产关系。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和封建政权的官僚管理。

土地所有权是封建主义者的神圣和与生俱来,土地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通过土地所有权来体现的。

所以在封建经济中,土地主是封建经济社会的核心和基础。

在封建经济中,土地的使用和利益分配主要以地租和农业产品为纽带。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农民的剥削,征收地租来获取丰富的利益,而农民则依靠土地的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地租和农产品来获取财富,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私有制的稳定性和封建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是一种相对封闭和闭塞的经济形态。

在封建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贸易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和本地交易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基本农民社会为主体,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1. 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技术逐渐改进和完善,如水稻的引种、改良和农业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2. 农业生产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部门分为自耕农、细作和佃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3. 农业税负:古代的朝代对农民实行的税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压得过重,征收方式有以粮食为主的田赋和苛捐杂税等。

二、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下:1. 市场与货币:古代中国有繁荣的市场,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粮食交换。

货币体系起初以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逐渐演变为使用铜钱和其他货币形式。

2. 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商、商帮、商行等。

这些商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3. 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经济,促进了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三、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知识点:1. 制陶业: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制陶业在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汝窑、哥窑等瓷器种类享誉世界。

2. 编织业:中国古代的编织业技术非常先进,丝绸和棉布是当时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业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金属冶炼:古代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先进,铜、铁等金属的冶炼为古代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财政经济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与财政经济相关的知识点:1. 赋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多样化的赋税制度,如田赋、兼带课税等,这些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考应知的文史常识总结 古代经济

中考应知的文史常识总结    古代经济
周朝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
西汉时期煤成为燃料、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瓷器
商朝
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北邢窑南越窑
唐三彩、青花瓷;输出国外
宋朝
定窑——河北曲阳汝窑——河南宝丰官窑——河南开封均窑——河南禹州
哥窑——浙江泉州
(三)古代土地商业
隋唐时期
工具
筒车;江东曲辕犁
作物
菠菜
宋元时期
工具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著作
大司农司——《农桑辑要》
明清时期
工具
出现了风力水车。
作物
玉米、辣椒、番薯、马铃薯、花生、番茄
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二)古代手工业
行业
时期
主要成就
青铜器
发展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周时期繁荣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
铁器
(一)古代农业
时期
项目
主要成就
原始社会
农具
石制农具、木制农具。
商周时期
农具
青铜农具。
作物
稻、麦、稷、黍、菽
东周时期
农具
铁制农具、牛耕
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时期
农具
西汉赵过发明播种耧车。
作物
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
著作
汜胜之书
魏晋南北朝
工具
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著作
贾思勰——《齐民要术》
时期
内容
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是中考历史必备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通过梳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业、科技进步、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业主要利用农耕工具进行,人们开发了多种耕种技术,如水利灌溉、耕牛耕作等,有效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古代社会还有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铁器制造、陶瓷生产、织锦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商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灌溉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度的实施使土地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土地私有化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大规模修建渠道、水坝等设施,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三、手工业与商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手工业,包括陶瓷、织锦、铁器等制造业。

这些手工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财富,也推动了工匠技术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兴起。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市场集市为中心,商人和客商通过交换商品进行贸易,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四、科技进步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如水稻育种、农田治理等,不断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文化追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讲究人际关系的和睦。

这种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延续,促使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和谐共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古代经济-高考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高考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高考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政策的因素。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二是科技的推动。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二、中国古代经济各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1.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

(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

农民靠种植和养殖获取生活所需。

2. 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民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犁、耙、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犁。

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许多生产技术和方法,如灌溉、耕作制度、农事活动的分工等。

二、手工业经济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 主要手工业:古代中国的主要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其中,丝绸业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

3. 工匠和手工业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由熟练的工匠完成,他们使用的工具有纺车、织机、轮盘等。

三、商业经济1. 商业的发展: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逐渐兴起,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2. 商业中介: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商业中介角色的出现至关重要。

商业中介包括商人、市场和货币等。

3. 著名的商业道路:古代中国有几条重要的商业道路,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这些道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货币与物价1. 货币的出现: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铜钱等。

2. 货币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贝壳到铜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纸币的使用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

3. 物价的变动:中国古代物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动较大,如自然灾害、战乱、政府政策等,导致物价的波动。

五、税收和赋役1. 农业赋役制度: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农民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赋役,以满足政府的需要。

2. 商业税收:商业发展后,政府开始对商人征收税款,如商税、商调等。

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沿袭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货币经济、税务制度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一、古代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古人对农业经济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农业生产技术:古代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耕种,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农业技术主要包括灌溉、耕作、播种、采摘等方面的技巧。

2. 地租制度:古代农民需要向地主交纳地租,这是一种农民直接向地主以农产品形式交纳租赁费的制度。

地租制度在古代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经济收益。

3. 农业税赋:古代中国的政府通过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赋来维持国家财政。

农业税赋主要包括赋税和粮税两种形式,对于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和军事力量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贸易制度:古代中国进行贸易的方式多样,既有陆地贸易,也有海洋贸易。

古代贸易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而货币的使用并不普及。

贸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 商业法规:古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与商业经济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如盐铁法、市舶司等,这些法规主要对商人的活动进行监管和规范,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运作。

3. 商业信用:古代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非常重要,商业信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推动商业合作和贸易的扩大。

商业信用主要体现在货物的担保和信用交易的实施等方面。

三、古代货币经济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但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货币的形式: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形式主要包括金银、布帛和贝壳等。

货币的使用多样,但普及度不高,直到秦朝才开始广泛流通铸币货币。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农业》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三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及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后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受工业为主体纺织业1、纺织原料我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麻、葛→丝→棉我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葛,其次是蚕丝,商朝已经有织机,西周能产生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宋朝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朝的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已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筒车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 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陶瓷业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5、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 汝窑-河南宝丰 哥窑-浙江龙泉 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6、元朝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7、明朝有五彩瓷 5、清代:粉彩瓷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020年中考历史必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2020年中考历史必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意义: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战国末期各国的变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壤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主要原因)(3)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4)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人口增加,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农业: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饮茶之风全国盛行,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手工业:陶瓷业主要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坊市分开。

四、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⑴农业方面,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⑵手工业: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兴起,制瓷业(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宋代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⑶商业活动活跃,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五、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发展,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六、明清农业: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引进我国,清代不断推广;明代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古代经济是指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形态。

古代经济是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至工业社会出现之前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主。

古代经济是从未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

古代经济分为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商业经济两大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商业经济两个方面对古代经济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古代农业经济中,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自耕农经济、雇佣劳动和奴隶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自己种植、生产、销售,并且自己吃自己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雇佣劳动是指地主或富裕农民雇佣其他人来干活,通常是有限时期,以金钱或实物支付的形式。

奴隶经济是指地主或国家使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

古代农业使用的工具一般包括犁、耙、镰刀等,这些工具的进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包括灌溉、肥料的使用等,这些技术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另外,古代农业还进行了很多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比如在古代中国,从印度引进的稻米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3. 农业生产关系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只能占有土地的使用权。

农民需要按照地主的意愿进行农业生产,并且要支付地租给地主。

地主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丰收,从而实现对农产品的剥削。

4. 农产品交换古代农产品交换一般以物物交换为主,那时的货币还不流通,商业贸易不发达。

农产品交换的方式主要包括城市集市贸易和农产品百货贸易。

城市集市贸易是指城市地区周围的农村、镇上的农产品周转地,也是商家集资及交易的地方。

农产品百货贸易是指商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贸易的中介,贸易的对象是农产品的多样性。

二、古代商业经济1. 商业贸易在古代商业经济中,商业贸易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众多的经济知识点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底蕴。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以时间顺序来呈现。

一、农业经济1. 农耕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繁华的西周到鼎盛的汉朝,农耕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2. 农具发展: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铁耒的使用和犁耕法的推广,使得土地的开垦和利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灌溉系统: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水资源,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渠道、水车和水车搏浪等,实现了农田的灌溉和水利的合理利用。

二、商业经济1. 经济区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例如,中原地区以制作和贸易业闻名,江南以农业和纺织业繁荣,西南地区以盐业和铜矿业发达,北方以畜牧业和农产品贸易为主。

2. 商业路线:中国古代商业使用陆上和水上交通。

诸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亚、波斯、罗马等西方国家与中国,促进了东西方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货币与交易:在古代中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货币,如贝壳、布币和铜钱等。

此外,产生了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商业经济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手工业经济1. 丝绸业:中国古代的丝绸业是世界闻名的,丝绸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养蚕和制丝技术,使得中国丝绸成为了珍贵的贸易商品。

2. 陶瓷业:中国古代瓷器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从汉代开始,中国陶瓷就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瓷器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水平,也在经济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铁器业:从铁农具到兵器装备,古代中国的铁器业是支撑农业生产和战争需要的重要产业。

铁器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农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四、文化经济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能够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又称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3、手工业特征:(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西汉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瓷器传到西方并大受欢迎。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发展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2)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和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3)宋朝之前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宋朝以后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4)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6)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明清时期)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 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知识梳理与认识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银行业等。

其中,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至关重要。

商业经济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先人买卖,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农产品交易,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从商字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包括机械工业和冶金工业,在古代已经发展得相当繁荣。

银行业因其便利性一直备受赞扬,古代就有银行经营业务。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一)集装箱经济的出现。

随着行政形式的演变,古代中国开始出现集装箱经济,秦国实行法定称币制,推行定量经营,尽管秦代的经济不发达,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地方主义形态的出现。

随着经济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地方主义形态。

在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商人把商业经济紧密结合地方实体经济而发展,由此可见其地方性特点。

(三)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农业始终是主导的文化经济,商业、金融和金属冶炼等经济活动都以农业为基础结构。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社会形态的主要特点,这一社会形态包括内容宽泛的贡物文化和地毯文化,以及早期家庭自给自足制和祭祀文化等。

二、艰苦卓绝的生产斗争。

无论是个人劳动,还是集体劳动,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都是艰苦的,很多劳动力辛苦劳作,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无数的生产斗争。

三、繁荣的商业活动。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有很多商业活动,尤其是宋朝以来随着经济繁荣,中国商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商路沿海城市,尤以北宋开元年间繁荣蓬勃,商业活动最为活跃。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工具革新①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②牛耕技术: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③耧车: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技术。

④筒车: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曲辕犁:唐朝改进梨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二、水利工程①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灵渠: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隋朝大运河:(目的、时间、皇帝、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名称位置、作用)④京杭大运河:(目的、皇帝、起止点、与隋运河相比在形状上的变化及原因、作用)⑤治理黄河:A、西汉汉武帝时期亲临治河工地。

B、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黄河,修筑黄河大堤,此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C、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

三、作物引进①占城稻: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代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髙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推广种植。

四、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工具。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②《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五、手工技术(陶瓷、纺织、冶铸)、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B、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专题01中国古代史(经济)-【口袋书】2020年中考历史背诵手册(部编版)

专题01中国古代史(经济)-【口袋书】2020年中考历史背诵手册(部编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经济〕1、早期原始居民〔1〕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半坡村,距今6000年,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种植粟。

〔2〕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河姆渡村,距今7000年,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耒耜〔骨耜〕耕作,种植水稻。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的饲养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开展的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开展〔1〕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它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都江堰的兴修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3、张骞通西域〔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③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陆上丝路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一一中南半岛一一马来半岛一一马六甲海峡一一孟加拉湾沿岸一一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为了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的一官职〕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汉朝的土地。

第1页共4页东汉班超出使西域:73年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97年班超派派甘英出使大秦。

5、三国的经济开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开展;蜀国:开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兴旺,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梳理专题解析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一、古代农业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4.唐朝时措施(1)唐太宗、武则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5.宋朝时农业发展表现(1)水稻a.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b.水稻也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a.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增加。

b.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区由广东、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6.明朝时农业发展表现引进了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7、拓展延伸(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农业刀耕火种,使用石木农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集体劳作两汉时期:铁器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模式运用隋唐时期:曲辕犁是耕作技术发展的典例(2)生产工具:石器(远古居民)→青铜工具(商朝、西周)→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开始使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曲辕犁、筒车:唐朝(3)水利工程: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修建,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之称→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江南运河、秦渠:秦朝→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会通河和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元朝。

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经济的交流与发展(4)主要农作物:(a)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b)最早种粟和蔬菜——半坡原始居民;(c)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等农作物——汉代丝绸之路;(d)北宋引进占城稻,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e)明代引进玉米、甘薯等高粮食产物,引进马铃薯、花生等(5)农学巨著:(a)《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b)《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二、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时是灿烂时期;西周种类更加丰富;(2)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2、丝织业:①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织品运到欧洲,丝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③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中心,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3、棉纺织业:宋代时从海南岛兴起,元朝时棉纺织业发达,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纺织重心4、制瓷业:(1)唐朝: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2)北宋: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3)明朝制瓷工艺更加高超: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5、造船业:(1)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2)北宋时,指南针制成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3)明朝郑和下西洋,航海规模大、路程远,显示出了明朝造船业的发达6、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②古代手工业大致可以分为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③官营手工业主要面向皇室和贵族,基本上不属于商品生产④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稳固的自然经济形态⑤私营手工业集中于城镇,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私营手工业始终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水平三、商业1.战国时措施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2.秦朝时措施(1)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3)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西汉(1)措施汉武帝: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c.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商业发展表现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隋朝时措施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5.唐朝时商业发展表现(1)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2)出现繁华的大都市。

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6.两宋时商业发展表现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1)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其人口多达百万。

(2)海外贸易繁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7.元朝时商业发展表现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8.明朝时商业发展表现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9.清朝(1)措施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商业发展表现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0.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1)秦朝: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西汉: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隋朝:统一南北币制。

(4)两宋:使用纸币——交子。

1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国家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开展(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增加,需要交换,这就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开展(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

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4)货币的统一与发展: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5)政府采取的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1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1)商业场所变化:从城市——草市——专业化集市(2)交易内容变化:从土特产品——农副产品——手工业品(3)交易媒介变化:从无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纸币(4)交易领域变化:从流通领域——生产领域(5)商人组织的变化:从血缘——地缘(商帮)(6)交易范围扩大:明清长途贩运出现13.全面理解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时间:明代中后期出现,清朝缓慢发展(2)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最早出现的地区和行业:江南(苏州、杭州);丝织业(4)主要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出现(5)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1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真题专练1.(10分)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古代篇】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材料二元世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2)材料二的诏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国家的什么态度?(1分)元世祖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1分)2.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2分)(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1分)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分)参考答案1、(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分)(2)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1分)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1分)2、(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