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eed98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d.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精选5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2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27bac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b.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是孔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读完《论语》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强调的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仁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诚实、礼貌、宽容和诚信的品质,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仁心。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谈到了仁的实践。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9dfef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6.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07509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7.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仁篇,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仁。
阅读论语里的仁篇,我深感到对待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里仁篇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论语》里提到了很多关于仁的论述,比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子)。
这些论述表明了仁者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注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仁与道德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论语》里,孔子说:“恕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明了人性的善良和相互关联。
仁是人们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扬仁爱之心和理解他人之善,才能真正做到待人宽容和谦逊,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仁与修身仁是一种修身的方法和准则。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自己的仁心。
《论语》里有关于仁的论述提醒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修身养性的人。
比如,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公冶长),告诫我们要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共同追求仁的境界。
四、仁与和谐社会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关于仁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告诫我们不可以加害他人,应该尽力帮助和体谅他人。
只有通过实践仁的理念,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仁与教育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
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仁者通过自身言行的榜样效应,对他人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他人,我们将培养更多具有仁心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e069b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5.png)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d6027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8.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章节。
通过对《仁篇》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
本文将就《仁篇》中的几个核心观点进行探讨,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仁者爱人,人之本性就是爱。
孔子在《仁篇》中讲到,仁者必先自爱,然后才能爱人。
仁者善于爱护他人,将别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困境,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这种仁爱之心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能够温暖人心,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学习《仁篇》,我明白了仁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我们才能真正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者爱人,不仁者不爱人。
孔子在《仁篇》中强调了仁与不仁的区别。
不仁的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缺乏关心他人的能力,只顾自己的享乐和利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造成团结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仁爱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仁心的人。
只有通过真正的仁爱,我们才能够真正引导社会进步,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仁者爱人,尽己力而行。
仁爱的表现不仅停留在言语上,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
在《仁篇》中,孔子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仁爱,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仁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身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与践行《仁篇》中的道德观念对我们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仁爱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体谅他人,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生活中,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重和关心的,无论他们的地位、人生背景或是观念的差异。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68a0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0.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仁篇》是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载有孔子的言行和他对于仁的理解。
阅读完《论语·仁篇》,我深感孔子对于仁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论语·仁篇》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了探讨。
仁者,是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表述,是他对于心灵、品德的要求,也是他希望能够通过仁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善待,是基于道义和责任感的行为方式。
同时,他认为,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明白了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态度,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
仁者,不仅要有善良的品德,更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待人以诚、宽容、善意,尽力践行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另外,《论语·仁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经典语句都告诉我,对于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增强修养,才能更好地实施仁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美德和情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论语·仁篇》让我认识到,人的修养和行为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和顺和孝顺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基础。
同时,他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在他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目标,通过仁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上好政,其次劳”,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善良政,从而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关心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667e7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论语·仁篇》,我深入思考了仁的内涵与意义,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仁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关键在于其具备了仁义道德的品质。
而仁的具体表现则包括:爱人、善行、宽容、礼让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真诚、圆融的仁心。
其次,仁是一种行为原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和对待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在以仁为指导的原则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再次,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记载:“修己以安人,尉曰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提升,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体现出仁德之风。
仁心浩然,舍己为人,是仁者无可替代的品质。
最后,仁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谋福祉。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意味着只有倡导并践行仁道,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仁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切感受到仁的价值与意义。
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践行仁爱之心,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仁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d12f6133687e21af45a9c0.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分享了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一起了看看吧!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37d8e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c.png)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604ea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1.png)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中的“里仁篇”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每一次研读都能给人带来新的启发和感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不选择与仁德之人相处,不处于充满仁德的环境中,又怎么能称得上有智慧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确实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像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团队中,我们往往会受到激励,努力进取;而在一个消极怠惰、充满抱怨的环境里,我们可能也会变得意志消沉。
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心灵、促进我们成长的环境,与那些品德高尚、心怀仁爱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这让我思考,仁德并非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时表现,而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
不仁的人在困境中容易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在顺境中又容易放纵自己、迷失方向。
而真正有仁德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对于智者来说,他们能够认识到仁德的价值,并善于运用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利益。
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能违背仁德,而应当以仁德为基础,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成功和幸福。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
这里的“好”与“恶”并非出于个人的偏见或私欲,而是基于公正和道德的判断。
仁德之人能够以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对于有善行的人给予真诚的喜爱和赞扬,对于有恶行的人则表示坚决的厌恶和批判。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个人情感、利益关系等因素而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人,有时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过分宽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过分苛刻。
然而,只有以仁德为准则,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意思读后感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意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df080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b.png)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意思读后感篇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出自《论语》,读来让我感触颇多。
啥叫“里仁为美”?大概就是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充满正能量、善良又有爱心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咱就像被阳光照耀着,心里暖洋洋的。
可要是“择不处仁”呢?那可不妙啦!要是咱周围都是些自私自利、不讲道德的家伙,那咱能学到啥好?我觉得吧,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太大了。
就好比一棵小树苗,要是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它就能茁壮成长;要是扔在贫瘠的沙漠里,说不定没几天就蔫了。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交了几个不太靠谱的朋友,整天就知道玩游戏、逃课。
我可能一开始觉得挺新鲜,跟着他们混。
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人也变得懒散了。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择不处仁”的后果嘛!所以说,咱们得睁大双眼,找那些有仁德的人做朋友,找一个好的环境生活。
要不然,咱咋能变得更好呢?难道就甘心这么混日子?那肯定不行啊!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想找到这样的“仁”环境也不容易。
也许我们身处的环境不太理想,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追求仁德的理由吗?我觉得不能!就算周围没有那么多仁德之人,咱自己也得努力朝着仁德的方向走,说不定还能影响身边的人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读完这句话,我心里那叫一个翻腾。
这说的不就是咱们生活中的大道理嘛!你想想看,要是身边都是好人好事,都是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氛围,那得多美呀!这就叫“里仁为美”。
可要是咱不长眼,选择了一个乱七八糟、没什么仁德的地方待着,那能好吗?我不禁要问,这能叫聪明吗?能叫有见识吗?也许有人会说,环境能影响人,但人也能改变环境啊。
这话没错,可咱得承认,大多数时候,环境对咱的影响那是杠杠的。
就像我曾经在一个社区里住过,邻里之间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谁也不让谁。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8fbcc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a.png)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六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六](https://img.taocdn.com/s3/m/cd00c2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e.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
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7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
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过去了。
宋朝宰相赵普研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学《论语》对学习及做事很有帮助,我就找出书架上的《论语》书开始了第二次阅读。
起初,我认为《论语》不是整篇的文章,连贯性不强,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运用起来也不能自如。
这第二次阅读,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句子听起来很深奥,但仔细一想,他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多是从其自身出发,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cafdb5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a.png)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
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
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
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
”“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
”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
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
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
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
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
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
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
![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1822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9.png)
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篇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篇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
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
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8a5fa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f.png)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
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
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
《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
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导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
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
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
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如此,
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二)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