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文科学文化实践与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

合集下载

建设科学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科学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10期2月8日,“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

“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共11种图书,包括《现代科学的起源》《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实验室法则》《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工业启蒙》《珍宝宫: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和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有意义》《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上、下)。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担任该译丛的主编,并撰写总序《建设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节选自总序,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科学文化与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蕴含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规范、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个民族要屹立在世界科学之林,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发展。

英国成为近代科学强国,皇家学会成为现代科学组织的典范,培根等思想家的实验哲学及其关于知识价值的新理念居功至伟;法国科学强国地位的确立,与笛卡尔理性主义文化密切相关;德国在19世纪后来居上成为新的科学中心,洪堡等思想家倡导的科学文化精神及其在大学体制改革中的具体实践是重要基础;美国在20世纪中叶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主要依赖于科学文化的引领和对科学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索。

中国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科学文化兴起并发展繁荣的过程,没有科学文化的充分发展和广泛弘扬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有值得我们自豪的丰富内涵,也有制约民族进步的消极因素。

李约瑟曾经说过:“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曾经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广泛探讨。

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 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 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 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 如对人类基因的人工改造等,会对人 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科技对社会的作用
具体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生物科学技术影响为例
生物技术的影响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 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 接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 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 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 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 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使生产力的三个要素都 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 了一系列新的技术群, 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 产力 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 调整,使生产关系在一 定范围内适应了生产力 的发展
对生产力 的影 响 对生产关 系的影响
使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发生了第一 次飞跃
使整个社会日益 分裂为两大对立 的阶级,使资本 主义制度最终确 立
总的说来, 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颗巨大的参天大树,我们 要劈倒它。史前人类只能使用石器磨,一千 年前的人类用铁斧劈,五十年前的人们用电 锯将其锯断,现在我们可以用高精度水切割 技术轻松的劈倒它。这就是科学技术对我们 社会生活的改变。 可以说,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组织方式、 表现形式;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代表了 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她是社会进步的 终极推动力量。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科学活动 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 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从而造 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以之危 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 。这两个方面 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 一致的。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记录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记录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贪玩的人类2 (3)1.2 读书的意义与目的 (4)二、百年前的中国科学 (5)2.1 清末民初的科学启蒙 (7)2.1.1 洋务运动与科学教育 (8)2.1.2 新文化运动与科学传播 (9)2.2 钱学森、邓稼先等早期科学家的贡献 (10)三、新中国时期的科学进展 (11)3.1 “两弹一星”工程与原子能科学 (13)3.2 航天科技的发展与挑战 (14)3.3 生物医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15)四、改革开放后的科学繁荣 (17)4.1 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8)4.2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崛起 (19)4.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1)五、现代科学与人类未来 (22)5.1 基础科学的最新进展 (23)5.2 应用科学的跨界融合 (25)5.3 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流 (26)六、结语 (27)6.1 百年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8)6.2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9)一、内容概述《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是一本深入探索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代视角的融合,展示了中国科学在跨越百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段落将概述书籍的主要内容。

书籍首先介绍了中国科学的起步阶段,探讨了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通过介绍一些重要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展示了中国科学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和里程碑事件。

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工程学等,通过具体案例和成就,展示了中国科学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科学政策的演变以及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展示了科学政策如何推动中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并阐述了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除了科学成就和政策演变,本书还关注了科学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

一为观点论述,一为现象论述。

所谓观点,即从一定的看法。

对于这类论述要站在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立场上选择史实依据进行论述,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论述;所谓现象论述,即对某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进行论述。

对于这种论述题,一般可以从背景、内容、作用(或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

下面从几个具体的分类进行探讨,仅供参考:1.、题目设问中未给出明确观点:第一类:【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的观点【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步骤】(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思考方向:<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思考方向:分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反对,同意等情况。

若题中材料的主观看法错误,则回顾历史,思考客观事实的真相)具体步骤:①同意材料观点: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②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揭事物的本质)(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思考方向: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去思考)(5)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具体步骤:①揭示真相。

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②精选史实。

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③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典型例题】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这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科学教育以及科学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受到了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这导致了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和科学的发展。

其中,对于科学的认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开始接受启蒙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理念。

科学被视为客观、可证实的真理的源泉,而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迷信和神秘的领域。

这种思想的引入,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注重实践与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关注实证研究,追求科学实践的可行性和效用。

科学被看作改变社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力量,这导致了中国对科学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最后,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观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有着独特的贡献。

通过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学习,中国学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起初受到了外国传教士和教育家的影响。

他们在中国开办了许多西式的学校和科学机构,为中国年轻人提供了科学教育的机会。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并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首先,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注重实践与经验。

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近代科学教育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

学生们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技能,并培养了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其次,近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倡导国际化和开放性。

许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接受国外最新的科学进展和研究成果。

同时,外国教育家也来到中国,在中国推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教学方法。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力,开展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随着近代工厂矿山的陆续建立,西方科学技术也源源传入中国。

虽然有顽固派极力反对,甚至“一闻造铁路、办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但在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大环境下,“西学东渐”已经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1862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同文馆”,开始只设有外语课程。

1866年又“因制造机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议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即“天文算学馆”,聘请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为总教习。

同时还派人去西方聘请了外籍的化学、天文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教师。

1863年,上海也仿照京师同文馆设立了“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也开设了“广方言馆”。

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译书馆。

这些机构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书籍。

但由于当时国内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沉溺于八股科举,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因而上述机构大都由洋人主持。

例如京师同文馆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而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则是由英国人傅兰雅主持。

在官办的同文馆等机构开设之前,英国人伟烈亚力于1847年来到上海,参加了同国人麦都斯所经营的“墨海书馆”,和同国人艾约瑟等人计划翻译科技书籍。

但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都很差,于是他们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共同合作,开展编译工作。

他们译出的书籍,大都有较高的水平,不少是当时西方的名著。

例如:《几何原本》后九卷,是古希腊的数学名著(前六卷早在明末已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译出);《谈天》十八卷,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所著;《代数学》十三卷;《代微积拾级》十八卷,内容为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重学》二十卷,就是今天所说的“力学”,包括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植物学》八卷……以上书籍的内容,例如天文学和代数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及解析几何、微积分、力学、植物学等等都是西方科学知识的第一次传入中国。

近代科技、教育与文化

近代科技、教育与文化

3、物理学
不少西方近代物理学著作被介绍到我国 : 力学方面 :《重学》、《谈天》、《重学浅学》、 重学》 谈天》 重学浅学》 《力学测算》 力学测算》 电学方面 :《电学》、 《电学纲目》 电学》 电学纲目》 光学方面:《光论》 光学方面:《光论》、《光学》、《声学》《声学 光学》 声学》《声学 揭要》 揭要》 热学方面:《物体遇热改易记》 热学方面:《物体遇热改易记》 著作:邹伯奇(1819—1869)所著《格术补》 著作:邹伯奇(1819—1869)所著《格术补》研究 了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的成像规律。
19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设 19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设 西式医院,到1919年,全国的教会医院已达250多 西式医院,到1919年,全国的教会医院已达250多 所 。 教会医院的创立,对于西方医术传入中国,起了 重要的作用: (1)医生采用西医术为中国病人治疗,逐步改变 了人们对西医的偏见,为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减少了 阻力。 (2)教会医院附设西医学校以及教会学校附设西 式医院,介绍西医西药,传播医院管理经验,为中 国培养了一批西医人才。 (3)教会医院把一些较先进的西医西药研究成果 传入中国。 (4)西医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中 医学和整个中国医学界的思想。
1872年 1872年8月12日 ——1875年11月,清政府派出120名 12日 ——1875年11月,清政府派出120名 留美幼童。 1874年,容闳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城建立 1874年,容闳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城建立 了中国最早的留学机构——中国留学事务所。 了中国最早的留学机构——中国留学事务所。 留学教育的影响: 其一,留学教育冲击了传统观念。 其二,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其三,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夷学” 阶段(1811-1860 年),是西学输入由英美传教士垄断时期,内容以 宗教为主。二、“西学”阶段(1860-1895 年),是西方科技知识大量 引进中国的一个高潮时期,中外学者合作译书是最常见的方式。三、 “新学”阶段(1895-1911 年),传教士不再占主导地位,中国知识 分子独立引进的西学占了多数。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由“主导地 位”到“合作”翻译再到退居“次要地位”,正是中国人对西学由“夷 学”而“西学”再到“新学”的体认过程的反映。
1955 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建立,至今已出版 中国问题论文集五十余种,其中不少是研究传教士在华活动史 的论文。已经汇编成集并出版的有刘广京编的《美国传教士在 中国》(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Papers from Harvard Seminars),巴乃特、费正清合编的《来华新教传教士早期中文 著 述 》( 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等。1968 年以来,在费正清的号召下,传教士在华 活动的研究日益受到美国学者的重视,除哈佛大学外,其他的 出版社也已发表了百余种有关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专著和论文, 其 中 较 有 影 响 的 与 传 教 士 西 学 译 介 活 动 相 关 的 为 Adrian A·Bennett, John Fry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19th China 和 Missionary Journalist in China,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姓名:吴林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指导教师:郭民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第一章:近代科学的起源1.1 科学革命的概念与背景1.2 哥白尼与日心说1.3 伽利略与实验科学1.4 牛顿与经典力学第二章:近代科技的发展2.1 蒸汽机的发明与工业革命2.2 电力的发现与应用2.3 通信技术的进步2.4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第三章:近代生物学的突破3.1 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3.2 细胞学说的建立3.3 遗传学与基因的探索3.4 疫苗与医学的进步第四章:近代文化的繁荣4.1 文艺复兴运动4.2 启蒙运动与理性思维4.3 文学与戏剧的成就4.4 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革第五章:近代科学与文化的交融5.1 科学哲学的兴起5.2 科学普及与教育的发展5.3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对话5.4 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影响第六章:近代物理学的革命6.1 量子理论的诞生6.2 相对论的提出与证实6.3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6.4 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的探索第七章:现代技术的辉煌7.1 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的诞生7.2 半导体技术与集成电路7.3 的崛起7.4 空间探索与航天技术第八章: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8.1 基因理论与DNA的发现8.2 基因克隆与基因编辑技术8.3 生物制药与医学革命8.4 生物伦理问题与挑战第九章:当代科学与文化冲突9.1 科学与环境问题的挑战9.2 科学与社会伦理的冲突9.3 科学与政治权力的互动9.4 科学与媒体的关系第十章:未来科学与文化的展望10.1 科学发展的趋势与预测10.2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科学与文化融合的新形态10.4 科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近代科学的起源科学革命的概念与背景:理解科学革命如何标志着人类对自然世界认知的转变,以及它对后续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哥白尼与日心说:掌握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及其对地心说提出的挑战。

伽利略与实验科学:了解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和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

牛顿与经典力学:学习牛顿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它们对科学和工程学的影响。

中国大学校歌歌词集

中国大学校歌歌词集

目录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复旦大学校歌清华大学校歌南开大学校歌暨南大学校歌中山大学校歌北京师范大学校歌湖南第一师范校歌湖南师范大学校歌南京大学校歌厦门大学校歌浙江大学校歌西安交通大学校歌武汉大学代校歌武汉大学老校歌湖南大学校歌西北工业大学校歌东北大学校歌北京大学校歌北京大学老校歌东南大学校歌四川大学校歌华中师范大学老校歌华中师范大学校歌华南师范大学校歌南京师范大学校歌陕西师范大学校歌华东师范大学校歌光华大学校歌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歌西安理工大学校歌东北农业大学校歌中国农业大学校歌华中农业大学校歌华南农业大学校歌首都医科大学校歌广州中医学院校歌上海中国医学院院歌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校歌中国医科大学校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词罗庸(罗膺中)曲张清常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复旦大学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清华大学校歌曲何林一夫人(张惠珍女士)词汪鸾翔先生(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郑贞文和他的《营养化学》

郑贞文和他的《营养化学》

关键词 :郑 贞文; 营养; 营养素 ; 营养化学
中 图分 类 号 : s 0 . T 1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0 9—4 1 (0 8 0 7 7 20 )3—04 —0 02 4
关 于近代 营养科 学进入 中国的历史 , 笔者先 前 曾 以《化学 卫 生论 ) ( 的解读 及 其 现代 意义 》 《 代 医 、近 学 和营养科 学东渐 与欧美 传教士 的作用 》 丁福保 和 中国近代 营养卫 生科学 》 和《 为题 在本 刊上加 以讨论 , 但上列 诸文并 未涉及 近代 营养科 学 的系统和 核心 内涵 , 这一 方 面是 因为 近代 营养 科 学 本身 尚处 于雏形
郑 贞文 的历 史 简介
郑贞文 , 字心 南 , 福建 长乐人 , 光绪 十七 年(8 1 ) 月 出身 于一 个没 落 的 书香 世家 中 , 丧父 , 19 年 三 3岁 1 2岁考取 福州府 学秀 才 ,5岁 ( 绪 3 1 光 2年 ) 随亲族东 渡 E本 , t 先后 就 学于 日本 宏 文 学 院普 通科 、 则英 正 语补 习学校 、 东京第 一高等 学校 预科 、 台第 二高等 学校本科 。宣统元 年 (99年 ) 日本参 加 同盟会 , 仙 10 在 宣统 三年 (9 1年 ) 昌起义胜 利后 , 学 回 国参加 革 命 , 11 武 辍 先后 任 民 国初 年 的福建 都 督 府政 务 院教 育部 专 门科 科 长 、 洋华 侨教 育视 学 、 南 福建 高 等学 校教 务长 等职 , 国元 年 (92年 )k 再度 赴 日本 深造 , 民 11 /月
C l a y S i c o r a fYa g h u Un v r i u i r c e e J u n l n z o ie s y n n o t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化学的重大发现
总结词
化学的重大发现揭示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
详细描述
化学家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如元素周期 表、化学键理论、催化剂等。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还为工业 生产、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生物学的重大发现
总结词
科学革命的背景
1 2
科学革命的背景概述
科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这一时期欧洲 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物 质支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3
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 关注现实世界和自然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逐 渐增加。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生产力的影响
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例如,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科技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通讯技 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术和科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02 0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取 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芬奇的绘画和解剖学 研究等。
文艺复兴时期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形成和 发展,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做好了准备。
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印刷术、电影、电视等技 术的发明,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主要介绍近代以来科学文化的重大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方面,可能对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发明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科普知识的传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2.资料:搜集相关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用于案例分析。

3.课堂活动:准备相关的科学实验和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同时展示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各组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享和分析。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小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如、基因编辑等,思考科学对未来的影响。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之二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之二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教案之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科学的发展,认识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2.探究近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分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的重要贡献,近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大家还记得我们讲过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吗?(2)很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探究科学对文化的影响,分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2.学习近代科学的发展(1)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科学的发展。

请大家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一下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3.认识科学家的重要贡献(2)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

这些科学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探究近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1)那么,近代科学对文化有哪些影响呢?请大家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5.分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1)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请大家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理解。

(2)同学们的回答很到位。

科学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6.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我们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的回答很实用。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认识到了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分析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2)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2.思考:如何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促进社会的进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分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是指近代科学知识和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科学知识的内容,还牵涉到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传播。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始于科学革命的兴起。

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得科学方法的建立和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成为可能。

伴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思想也开始流动起来。

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探索和实践,将他们的思想和发现分享给其他人。

这种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

其中,科学出版物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写成书籍、论文、期刊文章等进行传播,以便其他人能够获得他们的发现和思想。

科学出版物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

此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科学报告会、学术讨论会等场合与其他同行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

科学教育也是近代科学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校和大学等教育机构,科学知识被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些年轻人将不仅成为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将来的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将科学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不仅仅限于科学领域内部,它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能够引领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身的思考。

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科学方法的推崇使得人们注重证据和逻辑的思考方式,而不再轻信迷信和主观臆断。

科学的普及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然而,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科学知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一些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科学家们在传播科学知识时,需要将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

同时,科学知识的传播也需要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以便更好地被接受和应用。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冯如研制中国第一架飞机
姓名
李善兰
徐寿 华蘅芳 傅兰雅 (英) 詹天佑 冯如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简表
称谓
翻译家 科学家
翻译家 化学家 翻译家 数学家 传教士 翻译家
铁路 工程师
飞机 设计师
成就
影响
《方圆阐幽》
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阐发微积分的初步 理论接近西方先进的微积分学。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制造家和飞行家。1910年在国 际飞行大会上,冯如驾驶自制 的飞机创当时世界纪录。
冯如和他的飞机
在冯如追悼会上,有一 幅脍炙人口的挽联:
殉社会者则甚易, 殉工艺者则尤难, 一霎坠飞机,青冢 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 论事之败亦可喜, 千秋留实学,黄花 又见泣西风。
三、报刊业的繁荣
1、过程 (1)早期: 创办者:在华外国人创办→国人仿效自办 分布地区: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
→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 (2)甲午战争后:出现办报热潮 原因:维新思潮的推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
宣传变法的需要 表现:《时务报》、《国闻报》为代表的维新报
刊 (3)20世纪后:呈现全面繁荣态势 华资民办报刊大量创办,涌现出《苏报》、《时
——《申报》(1872年)
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内因: 通俗易懂
取材世俗,内容丰富
外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 物质条件 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 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 最大的出版机构,由夏瑞芳 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 最初只是一个合伙经营的小 型印刷工场,后改为股份有 限公司。1902年,张元济加 入该馆,创建编译所,聘请 知名学者,除了编撰中小学 教科书之外,还出版了许多 西学著作和外国小说。这些 书籍满足了中国人对新知识、商务印书馆总发行所(夏瑞芳创办) 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对 地址:棋盘街(福州路、河南路转角) 西学新知的传播作出了重要 贡献。

2022年12月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模拟题(二)

2022年12月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模拟题(二)

2022 年 12 月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模拟题(二)1、多选题下列古建筑被人们成为“江南三大古楼”的有_____。

A : 蓬莱阁B : 黄鹤楼C : 滕王阁D : 岳阳楼参考答案: BCD本题解释:【答案】BCD。

解析:江南三大古楼指的是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故本题答案选 BCD。

第 1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判断题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歌颂十月革命的人是李大钊。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对。

解析: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歌颂十月革命的人是李大钊。

故本题判断正确。

第 2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3、单选题党员站出来(2)穿好消防衣(3)石油井喷(4)冒火前进(5)终于关上闸门_____A : 3-4-2-1-5B : 5-2-1-4-3C : 3-1-5-2-4D : 3-1-2-4-5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 (3) 石油井喷是事件的起点,最后通过党员的努力关上闸门,排除 B、C 两项;党员站出来后穿好消防衣才能冒火前进,排除 A 项。

故选 D。

第 3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4、单选题人类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是_____。

A : 钻木取火B : 蒸汽机的发明C : 火药的发明D : 造纸术的发明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 A 解析: 根据技术形态来考察历史进程,可以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蒙昧经过野蛮到早期的农业文明。

第二阶段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第三阶段是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

而在第一阶段中所产生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应该就是钻木取火了。

蒸汽机的发明是属于工业革命初期,不属于最早的。

而 CD 的两个选项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与技术革命没有太大的相关。

故正确答案为 。

第 4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5、多选题 某家庭共有闲置资金 10 万元,其投资理财方案如图所示。

该家庭理财方案的特点是 。

_____ A : 采用多种理财方式,资产组合合理B : 偏重于风险资产投资C : 有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D : 储蓄和债券投资所占比例偏低参考答案: BD本题解释:【答案】BD 。

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泽国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泽国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泽国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它所带来的“民主”和“科学”即“五四”精神,是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科学文化从科学知识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即把科学与民主当作一个整体。

新文化运动宣告科学文化是一种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旧文化。

此后,科学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弘扬,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科学知识、方法与精神的传播,从而招致“科玄论战”,但最终“科学派”取得胜利,这表明科学文化在中国得到初步巩固。

“科玄论战”捍卫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逻辑,其意义不逊于“五四”运动。

经过“科玄论战”,中国的文化界认识到:近代以来,科学文化是先进的,是世界文化大潮中的主流,具有“世界共性”;而中国文化已经沦为地方性的“本土知识”。

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新文化运动后,科学地位日趋上升,这在中国学术界表现得最为明显。

传统知识分子都自觉尝试用科学思维方法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那种训诂考据、六经注我等旧式学问淡出学界视线;知识分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学界学风蔚然一新。

“科玄论战”后,科学文化在中国影响涵盖中国整个思想界,造就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繁荣,特别是一大批青年学生参与进来,这对他们人生观的重塑有重大意义。

当然,由于“科玄论战”中“科学派”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也产生了一些理论误区,造成中国思想界的持续论战,余音至今不绝。

此后,科学研究被纳入了社会建制,即便在战局混乱的动荡年代也不例外。

中国有了一大批自己的科学家,他们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下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科学文化也开始沿着一个有目的的轨迹向前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续航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出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科学研究纳入国家发展轨道,踏上了建制化道路。

建国初的十多年,科学研究取得良好开局,科学文化渐成风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贞文科学文化实践与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源起在于科学传播活动。

科学传播活动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引导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

而科学传播活动是由中国近代科学科学家所开启的。

中国近代科学家对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就主要体现在对近代科学传播的推动上。

郑贞文作为著名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科学传播的先驱,在近代科学知识传播及科学本土化等领域做出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主要的影响,为科学传播媒介规范化,科学传播近代化、大众化、专业化,科学传播途径体制化及科学本土化和科学教育近代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影响了近代社会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郑贞文在化学名词命名、审定和统一方面做过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长期参与化学名词命名、审定和统一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化学命名要遵循“严、简、有系统”的总体原则,以及元素名称、无机化学名词、有机化学名词命名的具体原则。

郑贞文还投身到科学术语实践的第一线,参与到科学名词审查会和国立编译馆的科学术语命名、审查和统一工作中,成为我国化学命名工作的重要奠基人。

郑贞文的科学术语命名实践促进了我国科学传播媒介的规范化,为近代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郑贞文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科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科学翻译和科学创作实践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的近代化和大众化,为近代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的文本和知识思想源泉。

郑贞文在《学艺》杂志的编辑和创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尤其是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
期间,他以向国内传播近代科学知识为己任,翻译并编著了多部科学
著作,内容涉及近代科学中的多种门类,包括数、理、化与天、地、生等;并为此编辑与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近代化。

郑贞文还编译了多种科普读物,创作了科学戏。

他的科普创作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社团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是科学传播专业化的表现,也标志着科学家群体的成熟。

郑贞文积极投身中华学艺社与中国化学会的社团实践,参与创建和发起中华学艺社及中国化学会,主编《学艺》杂志,参与中国化学会会刊建设,创办学艺大学和学艺大学图书馆,举办中国化学会年会,积极推进化学学
科的建设,并增进科学家群体交流,在普及化学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
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救国”是中华学艺社的追求,更是郑贞文一生怀抱的理念。

在郑贞文的科学文化实践中,科学教育实践贯穿始终。

郑贞文长期致力科学教育事业,早在1920年,就与陈嘉庚、邓萃英等人一道为厦门大学的成立做筹备工作;而从1921年到1932年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通过编译科学教科书等途径,推动近代教育的
发展。

其后从1932年到1943年,郑贞文任福建省教育厅长达十一年,期间力倡科学教育,通过筹集科学教育经费、充实科学教育设备、完善科学教育体系与建立科学馆等措施,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的体制化,不仅对近代以来福建一省的科学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也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传播路径的体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