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言全文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韩非子》中的典故及寓言故事:1、难言
《韩非子》中的典故及寓言故事:1、难言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武实贤而鲁囚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至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候炙;鬼候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中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
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第一节中三个典故是一般人都熟知的。
第一个是伍子胥谏言,但吴王夫差情愿听小人伯嚭的话,而不愿意听伍子胥的忠言,最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自杀而死。
第二个是孔子在匡被围了七天七夜,饭都没得吃,师徒一行人,差点被饿死的故事。
第三个,管夷武就是管仲,他先是做为公子纠的老师。
当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失败后,鲁国就把纠杀了,然后把管仲和召忽都给囚禁了起来。
第二节中典故较多,除了第一个文王和纣、以及比干剖心的之外,其他的都较为生僻。
1、文王被纣王囚禁,很大原因是纣王感觉到了文王的威胁。
当初文王的父亲季历就不停的开疆拓土,当时的商王文丁就为了遏制周,就以封赏的名义把季历叫到商囚禁了起来。
后来季历去世后,文王继承了父业,也和父亲一样,不断的扩张,商纣于是就把文王姬昌也囚禁了起来。
2、翼侯、查了很久都查不出来。
倒是查到纣王时有三公,分别是文王、鬼侯和鄂候。
鬼侯腊:在《礼记》明堂位中有:“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
据说《战国策.赵策》中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
以为恶,醢鬼侯。
”但我搜了战国策.赵策,却并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估计是网上搜到的内容有误。
歇后语大全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等4篇汇总
语文课外知识歇后语谚语大全篇一: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
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
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
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
韩非子·难一(4)全文
韩非子·难一(4)全文三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探望,询问说:您病了,万一不幸寿终死去,有什么话准备告诉我?管仲说:您就是不问我,我本来也要告诉您的。
希望您赶走竖刁,除去易牙,远离卫公子开方。
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只有人肉没吃过,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的头蒸了献给您。
人之常情没有不喜爱自己儿子的,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您本性好妒而喜欢女色,竖刁就自己施行宫刑,以便管理宫女。
人之常情没有不喜爱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身体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卫公子开方侍奉您十五年,齐国和卫国之间要不了几天的行程,开方丢下自己母亲,做官很久也不回家,他连自己母亲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我听说:弄虚作假的不会长久,掩盖虚假的不能持久。
希望您能远离这三个人。
管仲已死,桓公不按他的话去做。
等到桓公死后,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埋葬。
有人说:管仲用来面告桓公的话,不是懂法度的人所说的话。
要除去竖刁、易牙的理由,是因为他们不看重自身,而去迎合君主的欲望。
管仲说不爱自身,又怎么能爱君主,那么臣下有拼死出力来为君主的人,管仲就不会任用了。
他会说不爱惜自身而拼死出力的人,怎么能爱君主。
这是要君主去掉忠臣啊。
况且用不爱自身来推断他不爱君主,这就可以用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来推断管仲不能为桓公而死,这样管仲也在应当除去的范围之内了。
明君的原则不是这样,他会设置臣民所希望的东西来求得他们立功,所以制定爵禄而鼓励他们;设置臣民所厌恶的东西来禁止奸邪行为,所以建立刑罚来威慑他们。
奖赏守信而刑罚坚决,所以君主在臣子中选拔有功的人而奸人不会被任用,即使有竖刁一类的人,又能把君主怎么样呢?况且臣下尽死力来换取君主的爵禄,君主设置爵禄来换取臣下的死力。
君臣之间,不是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害出发的。
君主有正确的治国原则,臣下就会尽力,奸邪也不会产生;君主没有正确的治国原则,臣下就会对上蒙蔽君主而在下谋取私利。
管仲对桓公没有阐明这种法术。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夫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
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
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
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
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
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
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瘦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
《韩非子·说难》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说难》全文、注释和鉴赏凡说之难①,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②,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③。
凡说之难: 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④,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⑤,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强以其所不能为⑥,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论大人⑦,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⑧,则以为卖重。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⑨,则以为多而弃之。
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① 说(shuì): 游说,进说。
② 知: 通“智”。
说之: 指进说君主。
③ 横失: 即横佚,指进言纵横驰骋,无所顾忌。
失,通“佚”。
④ 知: 通“智”,明智,聪明。
⑤ 贵人: 此指君主。
⑥ 强(qiǎng): 勉强。
⑦ 大人: 指大臣。
⑧ 细人: 指小人,君主的近侍。
⑨ 米盐: 指日常琐事,这里形容具体细致。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①,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轻松读懂韩非子01-难言
轻松读懂韩非子01-难言无论是谁,说话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一部分人满意了,肯定有另一部分人不满意。
在网上发表言论,无论什么观点都会引来论战,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处在不同的高度。
由此可见,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别人说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好比当君主说起来很简单,用一群能人给自己干活就行了。
但是怎么区分谁是能人呢?怎么辨别能人提的建议对不对呢?反过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得自己是个能人,给君主提建议的时候,怎么知道君主听了这个建议是高兴还是生气呢?是采纳还是拒绝呢?给陌生网友提意见都能惹来骂战,如果给君主提意见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俗话说的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意思。
韩非子难言篇讲的就是向君主进言的困难,他列举了历史上很多大臣向君主进言后招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来说明说话不是张嘴就能说的,你认为别人喜欢听的,别人未必喜欢听。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关于说话会出现的问题,韩非子总结出来了十二种情况。
你专捡好听的说,别人会觉得你华而不实。
你有什么说什么,别人会觉得你笨嘴笨舌。
你长篇大论旁征博引,别人会觉得你空洞无物。
你言简意赅直达本质,别人会觉得你锋芒毕露。
仅仅看这四种情况,是不是有一种左右都不是的感觉?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你说话过于亲密甚至触及隐私,别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
你说话过于疏远甚至漫无边际,别人会觉得这是浮夸无用。
前一种情况是关系不到那一步就说了那一步才能说的话,后一种情况是关系到了那一步却不说那一步的话。
这说明不该说的时候说和该说的时候不说,都是不行的。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会被认为是鄙薄浅陋。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导读: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
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
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
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瘦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非子·难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韩非所著的著作之一,被誉为政治学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探讨了权力、政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统治者在处理政治事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读韩非子的《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原文:凡人君者,进善退过失,为人臣,奉法而不可,何也?市君言之。
今亦立法不审,小征抵,上谋父子以害信,臣臣以相怨。
罪也。
变法而不奉之,下以应上,臣臣之上,小臣之下,何人之罪,而百官之任不相错也?诛乱而兼之。
小臣谋曰: 信君信者不如,而逆君逆者不如,非为通者,不得相畜,变相之道也。
凡是人作为君主,推崇善行而丢弃过失,做为臣子,依法行事却不获信,这为什么?请君听从我分析。
如今虽设立法度,审判不公平,小人得以逃脱惩罚,统治者谋害其父子亲人,臣子间互相猜忌,这是大错。
如果变更法规却不遵守,下级应从上级,臣子从君主,小臣君主的身份曲解,百官的职责则不会相对应。
罪人混乱不清,反而相互帮助。
小臣们却企图谋害君主:相信君主的人反而不如,背叛君主的人反而得到尊重,不是因为背信弃义,就无法得到靠山,这是互相排挤的状况。
市君曰:小臣之言,剧若流水而厉若火。
市君之道,德以养之,若道存之。
威以辅之,不敬不听。
威之道,绝小恩,亲周给下,深利利己,忧以加锐,轻过以修,小礼详尊,大礼详闲。
事疑则绝,无怀则禁,不通言,则寡。
小臣能济,而况正大臣乎?译文:君主说:小臣的言辞犀利如流水,锐利如火。
君主的方式是以德养育他们,就像保持正道一样。
以威力来助益他们,不尊重就不会得到听从。
使用威力时,要绝对不让小恩小惠,亲近周围和下属,助长自己的利益,以忧患来增强力量,以处理过失来增强统治,小事小礼要细致周到,大事大礼应当庄重。
有疑虑就明确解决,没有心怀怀疑就禁止,不通言语就变得孤立。
如果小臣能够处理得当,那么大臣就更加了不起了。
《韩非子》全文
初见秦第一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难势全文及译文原文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
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
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也。
应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吾不以龙蛇为不托于云雾之势也。
虽然,夫择贤而专任势,足以为治乎?则吾未得见也。
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今云盛而蚓弗能乘也,雾而蚁不能游也,夫有盛云雾之势而不能乘游者,蚓蚁之材薄也。
今桀、纣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为之云雾,而天下不免乎大乱者,桀、纣之材薄也。
且其人以尧之势以治天下也,其势何以异桀之势也,乱天下者也。
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
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
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
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
故《周书》曰:“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夫乘不肖人于势,是为虎傅翼也。
桀、纣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为炮烙以伤民性,桀、纣得成肆行者,南面之威为之翼也。
使桀、纣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
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风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
势之于治乱,本末有位也,而语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
车马非异也,或至乎千里,或为人笑,则巧拙相去远矣。
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
夫欲追速致远,不知任王良;欲进利除害,不知任贤能:此则不知类之患也。
夫尧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复应之曰:其人以势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贤乃治”,则不然矣。
《韩非子·难言篇》一(赵又春博客)
《韩⾮⼦·难⾔篇》⼀(赵⼜春博客)3·1 ⾂⾮⾮难⾔也,所以难⾔者:⾔顺⽐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不伦;多⾔繁称,连类⽐物,则见以为虚⽽⽆⽤;(⾂下韩⾮我并⾮有意拒绝进⾔,我之所以尚未进⾔的原因是:(在当今情况下,)进⾔要是⾔辞顺畅、⽐周、圆滑、润泽,就会被认为华⽽不实;要是恭敬、敦厚,耿直、周到,就会被认为笨拙⽽不合群;要是长篇⼤论,旁征博引,联系类似道理,⽐及相关事物,就会被认为内容虚浮⽽不切实⽤;)总微说约,径省⽽不饰,则见以为刿⽽不辩;激急亲近,探知⼈情,则见以为谮⽽不让;闳⼤⼴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家计⼩谈,以具数⾔,则见以为陋;(要是道理精妙,表达简约,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就会被认为锋芒太露,传布出去了就不易收回;要是冲撞了君主亲近之⼈,或触及了某些⼈的内⼼隐情,就会被认为是超越本位⽽不知谦让;要是宏⼤⼴博⽽⼜深远莫测,就会被认为是浮夸⽆⽤;要是多谈论了⼀些家常⼩事、具体细节,就会被认为是浅薄⽆知;)⾔⽽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谀上;⾔⽽远俗,诡躁⼈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采,则见以为史;殊释⽂学,以质信⾔,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之所以难⾔⽽重患也。
(要是⾔辞切近世俗,不违⼈情,就会被认为是贪⽣怕死,只顾奉承君主;要是持论不同流俗,见解有违⼤众,就会被认为是荒诞⽆稽;要是反应敏捷,富有⽂采,就会被认为是重形式⽽轻内容的史家派头;要是弃绝⽂献,只作质朴诚实的陈说,就会被认为是粗俗浅陋;要是适时称引《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称道、效法古代⼈事,就会被认为⾷古不化,迂腐不堪。
这,就是我未敢向君主您进⾔并为此深感忧虑的原因。
)【解说】1、这是《韩⾮⼦》的第三篇,是韩⾮写给韩王的呈⽂(秦以后叫“奏章”)。
韩⾮感到,当时⼈⼼叵测,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对同⼀个问题,说什么的都有,在这情况下,他不想、不敢来凑热闹。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难言原文与翻译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
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
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
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瘦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译文: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韩非子名篇《说难》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名篇《说难》原文及译文《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韩非子》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说难【原文】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译文】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说出来。
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原文】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说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
3韩非子
10.谮:(zèn郑)《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公羊传·庄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玉篇》:“谮,谗也。”这里用为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之意。
4.厚:《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里用为形容词,谓淳厚、厚道之意。
5.鲠:(gěng)这里用为刚直、正直之意。
6.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谆,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固,一也。”《礼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荀子·儒效》:“尽善挟洽之谓神。曷谓固。”《广韵·暮韵》:“固,一也。”这里用为坚定专一之意。
3韩非子·难言第三
【原文】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1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2祗3恭厚4,鲠5固6慎完7,则见以为掘8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锦,则见以为刿9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10而不让11;闳12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13;殊释文学,以质14信15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韩非子》之第三篇《难言》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之第三篇《难言》原文与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五篇,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泽光书院将《韩非子》重新整理,计划用五十五天时间,每天整理一篇原文及翻译进行连载,均采用原文与翻译对照的形式,原文和译文排在一起,一段原文一段译文,便于大家阅读理解。
今天是《韩非子》之第三篇《难言》原文与翻译。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难言全文
原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
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译文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
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
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
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
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
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
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
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
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瘦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
这十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荒谬昏庸的君主而死去。
那么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为什么呢?就是昏君难以劝谏,所以君子难以进言。
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
希望大王仔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