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探微

合集下载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化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中,郭沫若墨学批判就是他思想成果之一,这一派思想强调墨的笔画、结构、意境对于画面的独特艺术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分支学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郭沫若墨学批判进行商榷,认为其存在诸多缺陷。

本文将对郭沫若墨学批判理论进行商榷,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在墨学批判中过度强调墨的笔画对画面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墨是绝对的,笔画则是相对的,而并不是所有观众或艺术家都认可这种看法。

有些人认为,结构和意境是同等重要的,而笔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此,郭沫若的学派会让观众或艺术家对于画面的其他方面失去关注,导致墨画师的创作可能存在刻板、单一的风险。

第二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学派忽略了中国画史上许多其他的传统派系。

墨学与其他学派的差异可能不明显,但是它们的差异在文化和艺术上都非常重要。

因此,只关注墨学会导致缩小对于中国画史上其他传统派系的了解范围。

这种缺点可能妨碍中国画的发展,使之可能失去变化和创新的机会。

第三个例子是郭沫若墨学批判过于注重旧址的规范性。

他认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方面,严格遵循传统的规范是必要的。

而一些人则认为,纯粹追求规范性往往会削弱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

因此,郭沫若的墨学批判批评家认为,旧址过于过时,不能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第四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墨学批判在学术性层面上不够严谨。

郭沫若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和表达性,但是没有针对其他因素的客观分析。

正如很多批评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基准,艺术成就可能会无从衡量,并且任何艺术创作都可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自我表达。

第五个例子是郭沫若忽略了中国画的技术和器材上的变化。

由于工业化生产集中了成千上万的画笔和纸张,艺术家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郭沫若学派强调的墨画笔画和它们创造的墨迹只是其中的一种。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近代百年墨学研究历程中,孙诒让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以《墨子间诂》这部墨学巨著奠定了他在近代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孙诒让治墨学大约始于1873年。

他治《墨子》已经不同于乾嘉一些学者用子书比勘经书了。

他在《墨子间诂·自序》中说:“身丁战国之初,感悕于犷暴淫始之政,故其言谆复深切,务陈古以剀今。

亦喜称道《诗》、《书》及孔子所不修《百国春秋》,惟于礼则右夏左周,欲变文而反之质。

”他还说:“然周季道术分裂,诸子舛驰,荀卿为齐、鲁大师,而其书《非十二子篇》于游、夏、孟子诸大贤,皆深相排笮。

洙泗龂龂,儒家已然,墨儒异方,畦步千里,其相非宁足异乎?综览厥书,释其纰驳,甄其纯实,可取者盖十六七,其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

”在他看来,墨学一些主张是战国那个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墨学的评价已经不同于清代的许多学者。

考察孙氏治墨学原因,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其一是自明末起,已有学者涉猎墨学。

李贽、傅山等都对墨学有所研究,特别是乾嘉时期,汪中、毕沅、张惠言、翁方纲、王念孙等对《墨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注,墨学虽仍然受到排斥,但日渐显露复兴的迹象。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中源”说一度非常盛行,《墨子》日渐受到重视,这一切为孙氏治墨学逐渐铲除了学术思想上“儒学独尊”的禁锢,同时也提供了文本上的方便。

其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暴露无遗,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孙诒让,身怀“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不可能不思考国家民族的危亡。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有以著述表达忧国忧民之志的传统,孙诒让自然也不例外。

墨家“勇于振世救弊”的精神恰好适合救亡图存的需要,孙诒让显然也关注墨家的“救世”精神。

他在《与梁卓如论墨子书》中说:“让少溺于章句之学,于世事无所解。

曩读墨子书,深爱其掸精道术,操行艰苦,以佛氏等慈之旨,综西士通艺之学,九流汇海,斯为巨派。

徒以非儒之论,蒙世大垢,心窃悕之。

墨学衰微研究综述

墨学衰微研究综述


1 4・
平顶 山学院学报
21 0 2证
知, 后学莫复传习 , 于今 五百余 岁 , 亡绝 。 [ 方 遂 ”9 授楚认为墨学衰微有 四种原 因, 墨家 自身矛盾 而“
也 ” 叫是其 中之 一 ; 炎平 也认 为 :墨家思 想 的内 ¨ 施 “ 在矛 盾体 系还 存在 着不 可调 和的 内在 矛盾 。 [ 他 ”】 ¨ 认 为墨 子提倡 “ 非命 ”, 持无 神 论 立场 , 同时 又 主 而 张“ 明鬼”, 墨家思 想 的 内在 矛 盾之 一 ; 家 思想 是 墨
少 。墨子 的政 治 主 张 就那 l 0条 , 来 墨 家 并 没有 后
《 墨学式微原因管窥》 认为 :以‘ “ 兼爱 ’ 为出发点的
政 治思 想 的空想性 难 以符合社 会历 史 的发展 。 ”
王晓娟在《 墨学衰微探》 中说 : 曾经列为春秋战 国 “
时代显 学 的墨家 学 派 , 西 汉 汉 武帝 时 逐 渐 消亡 。 在 墨家之 思想 主 张 过 分理 想 化 。 _ ”2 杰 文 、 倩 认 郑 张 为 :从根 本上讲 ,兼 爱 ’ “ ‘ 学说 空 想色 彩太 过 , 适 不 应 当时社会 生 产力 的发 展 要求 … …企 图在 阶级 的 社会 里推 行超 阶级 的爱 , 种 不切 实际 的兼爱 思想 这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7 ( 02 0 0 1 0 17 60 2 1 ) 3— 0 3— 5 中 图分 类 号 :2 4 B2
墨学诞 生 于春 秋 战 国时 期 , 先 秦 学 派 之 一 , 是 创 始 人 墨 翟 , 称 墨 子 。墨 学 由墨子 所 开创 , 其 世 经 弟 子后 学 推进发 扬 , 曾形 成 与 儒 学 分 庭 抗礼 之 势 , 堪 称一 时 “ 显学 ” 但 好 景不 长 , 学 显 赫仅 二 百 年 , 墨 左 右 , 一 蹶不振 , 来逐 渐衰 微 以至湮 灭 。 便 后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胡适早期的学术活动中,墨学研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家逻辑学,在其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又把上述墨学研究扩展深化。

他有关墨学的论着或文章还有《〈墨子·小取篇〉新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论墨学》、《墨家哲学》等。

宣扬“全盘西化”的胡适为和在其早年的学术生涯中如此垂青于墨学呢?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受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人。

”1]然而,这并非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

众所周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即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的学术活动。

不过,胡适的“整理国故”不同于干嘉学人“为学术而学术”的古籍整理,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目的,即希望借此而达到“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在《口述自传》中说:中国的文艺复兴有四重目的:一、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今日迫切的问题;二、输入学理,从海外输入那些适合我们作参考和比较研究的学理;三、整理国故;(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古学,用科学方法作一番有系统地整理)四、再造文明,这是上三项综合起来的最后目的。

2]胡适的“再造文明”是要创建一个新文化系统。

当然,这个新文化系统既不能专靠输入外部文化,也不能只是古代文化的复活,而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使我们能在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3]不过,作为新文化人的胡适,与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者一样,有着强烈的非儒情绪,认为“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换句话说,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哲学学派的恢复。

”4]因此,在先秦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理所当然地引起胡适的兴趣。

借助于墨学,既可以挣脱儒学的枷锁,又能从其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土壤”。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摘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他对先秦墨学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

然而,他除了对墨家的救世的精神稍加肯定外,几乎持全盘否定态度。

他从孔、墨比较出发,认为墨家代表秩序的守成者。

至于《墨经》,郭沫若从经典解读入手,认为其中包含着观点完全对立的两派,代表着墨家后学不同的派别。

郭沫若墨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时代政治的背景影响着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墨学;唯物史观郭沫若与墨学的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

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评价,郭沫若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文章,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

《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1](488)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他在1929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

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

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

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

”1](49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墨学乃先秦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

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

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

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二十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主要包括墨子生平里籍考证、《墨子》篇章辨伪及校注、墨家思想学说的阐释。

墨子生平里籍考证。

梁启超据《吕氏春秋·慎大篇》,认为“墨子鲁人说,当为近真”。

至于墨子的生卒年代,他根据墨子交游之士可考者公输般、鲁阳文君、楚惠王、宋子罕、齐太王田和及告子等,推断“墨子之生,最晚不能幼于公输般三十岁”,“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儒公被弑之后三年(前390年),最晚不能晚于吴起遇难之年(前381年)。

墨子生卒年代当为公元前463年――385年,前后误差为五年。

胡适的观点与梁启超有所不同。

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吴起之死,吴起死时,墨学已成为一种宗教,墨子已死多年。

他认为汪中据《墨子》中《耕柱》、《鲁问》、《贵义》、《非攻》中、下、《公输》及《礼记.檀弓》下来考订墨子生平很可靠。

他断定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00至490年,死于公元前425至416年。

其后各家也有所考证。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以墨子止楚攻宋之事为据,把墨子生卒年代较梁启超之说提前十年。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墨子生卒年代为公元前490年至前403年。

任继愈的《墨子》认为是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是公元前475年至前390年。

诸家之说略有差异,但均认为墨子为战国时期人。

至于墨子里籍,多数学者持鲁人之说,但也有它说。

三十年代,胡怀深在《墨子为印度人辩》中认为“墨翟”是“蛮狄”或“貊狄”转音,墨子“面目黧黑”,断定墨子为印度人。

杨向奎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中认为,墨子原籍宋国,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权威 与 人 的 主观 能 动 为重 点. 而使 皇权 在 这样 的形 式下 岌岌 可危 。 是 , 墨 于 在 家的 宗教 信仰 之 下 ,不但有 着 神 的权威 背 离皇 权 , 而且 出现 人 的 自由意 志也 背离 皇权 。 中国 封建 专 在
制 的统 治 下 , 出现 如此 矛 盾 , , 使 皇权 和 墨 家 不 势必 能 两存 . 在冲 突中 . 家 逐 渐失 去 了统 治阶 级 的 支 墨 持 . 民间沉 隐 了。 两权 不能 共 存局 面 的出 现是 墨 向 家 无力挽 回的 , 为它必 须无 奈地 面 对 中国 宗法 农 因 业传统 的现 实。
圣 力量 面前 的敬 畏感 等等 。 若 处 家得 罪于 家长 。 “ 犹 有 另 加所 避 逃 之 : 国得 罪 于 国军 . 有 领 国所 避 处 犹
逃之; 此有 所避 逃之 者 也 , 相做 戒 犹 若此 其厚 , 无 况
权 不 正之 处 。 都可 以纠正 。墨 子认 为人 被 趋利 避 害
的 自私 性所 奴 役 , 并非 具 有 自足 的 善 性 , 因而 需 要

墨学 思想 的 宗教 特征
宗 教 经 历 了一 个漫 长 的 发展 .其 本质 通 过 不 同 的现象 在不 同 的时期 表现 为不 同的形 式 . 般 而 一 言 。 外 乎宗 教观 念 、 教感 情 或宗 教体 验 、 不 宗 宗教 行 为和 宗 教组 织 。 墨学 思 想 表现 出了 强 烈 的宗 教 特 征 。 要体 现 为 “ 主 尊天 事 鬼 ” 的宗 教观 念 、 天 畏 鬼 敬
于 神 圣物 ( 、 圣 力量 、 性物 ) 某 种 内心 感 受 神 神 神 的
爱” 的主 张。
2墨 家宗 教思 想与 皇权 至 上的 矛盾 .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 第 2期
墨子“ 兼爱" 思想探微
李伟 伟
( 州 师 范 大 学法 政 学 院 ,江 苏徐 州 2 1 1 ) 徐 2 1 6
摘要 : 墨子是 我 国古代 一位 伟 大的 思想 家、 学 家 , “ 爱” 哲 其 兼 思想 是 其 思 想体 系的核
兼 相爱 、 交相 利易 之 。 墨子 说 :若 使 天下 兼 相 爱 … …若此 则 天 下治 。 [ 因此 可 见 “ 爱 ” 想 是解 决 “ ”1 ] 兼 思
社会 战乱 的一剂 良药 。只要天 下人 都相 爱 , 么 君 臣、 那 父子 、 弟 以及人 与人 之间 就不会 有仇 杀 , 兄 国与 国 之间就 相安无 事 , 会也 就安定 了。 社 墨 子提 出的 “ 爱 ” 兼 思想 的另外 一个 目的是反对 与 批判 儒家 等 级森 严 的 宗法 制 度 , 望社 会 中 人人 希 平 等 , 有等 级贵 贱之分 , 没 具有 一定 的进 步意 义 。
( ) 爱 与 别 爱 的 比较 一 兼
“ 兼爱 ” 兼 ” 《 文解字 》 的解释是 “ 的“ ,说 里 异也 , 又从持 秣 , 持二 禾” 兼爱 ” 兼 。“ 强调 爱 的范 围之 广 , 不 分 远 近亲疏 等级 贵贱 地爱天下 人 , 别 是 “ 爱 天下 之 百姓 ” 特 兼 。墨 家对 于儒 家 仁 爱理 论 中分 亲疏 、 等 分
收 稿 日期 : 0 0 0 — 1 21— 1 1
作 者 简 介 : 伟 伟 , , 州 师范 大 学 法 政 学 院硕 士 研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理 学 。 李 女 徐 伦
37
从 一 个根本 观念 出来 , 就是兼 爱 。‘ 非攻 ’ 从兼 爱衍 出来 , 易 明白 , 是 最 不用 多说 了。 ‘ 节用 , ‘ 葬 , ‘ 、节 、非

墨学史研究论文

墨学史研究论文

墨学史研究论文一、早期墨学:王纲解纽时代,中原墨者整饬世道的十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墨子的生活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初叶,据考证约为公元前五世纪。

①这时由于政治上的多元结构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解体,没落的东周王朝已失去共主地位而沦为小诸侯国,社会陷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的局面。

②中原一带如鲁、卫、郑、宋、陈、蔡等地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迅速衰落,如《诗》、《史记》所谓鲁、宋居民保守愚钝、拘谨懦弱,郑、卫、陈地民风淫逸等。

与中原相反,齐、晋、楚、吴越、秦相继崛起,纷纷走上强盛称霸的发展道路。

据《墨子》称:“今之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③“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齐晋之君”。

④这些邦国的日益强盛,严重冲击甚至破坏着中原一带的安逸。

于是,墨家学派在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系统认识后,以激进的姿态登上整饬世道的舞台。

首先,墨家学说在历史上以勇于振世救敝而闻名遐迩。

先秦诸子关注的问题各有侧重,与孔子关注社会秩序与道德治理有异,墨子学说在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宗教哲学等方面都有涉及。

墨子治世主张的出发点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⑤因为在礼崩乐坏时代,墨子所看到的:一是生产工具的改善所带来经济发展,而这一发展造成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一是诸候割据带来的社会动荡,统治者骄奢淫逸,沉湎无度,兴兵黩武,于是国与国仁义辞让的遗风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心态发生种种逆反传统的变化。

在这些社会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是什么?墨子指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这一态度墨子在《兼爱》、《非攻》诸篇中有过反复的阐明。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⑥墨学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即关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的学说被提出来。

墨子主张正如自己所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史记》中墨子之传几近于无的原因探微

《史记》中墨子之传几近于无的原因探微

《史记》中墨子之传几近于无的原因探微作者:韦晖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3期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

《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

”《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口道其言,身行其志。

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

使居天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

”《盐铁论·相刺》:“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

”清代学者汪中《述学·内篇第三》的《墨子序》说:“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

自余诸子,皆非其比。

历观周汉之书凡百余条,并孔墨、儒墨对举。

”等等。

上述“儒墨”并举,极好地证明了墨家学说显赫一时的事实。

对于分别身为儒、墨领袖人物的孔子与墨子,在《史记》中给予的待遇似有天壤之别:孔子被破格列入“世家”体,其事迹与思想得到了极为详尽的描述。

此外《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还写了众多的儒家学派的人物,可谓洋洋大观。

而墨子则被安置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孟子荀卿列传》的篇尾,且仅有寥寥24个字。

《史记》何以如此草草记述墨子事迹,一些著名学者曾有过简略的论及:其一,清代孙诒让在其《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中提到: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

然则非从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矣。

[1]其二,侯外庐等认为司马迁“不写墨者列传,自有隐忧”[2]。

他们认为遭到官方镇压的汉初游侠即为墨徒,因此有“隐忧”的臆测。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摘要:墨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兼爱”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从“兼爱”入手,可以看到“交相利”与“非攻”以及阐述“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

从而使我们对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个全面的思想认识。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交相利墨子,名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十大主张之一,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一生为之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兼相爱”与“交相利”不可分割,“非攻”以“兼爱”为基础,是其思想的衍生。

一、“兼爱”思想形成的基础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交替之际,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战争频繁,学术下移,社会秩序混乱,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局面,墨子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背周道,用夏政”与“兼相爱、交相利”。

在《兼爱上》的开篇墨子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所谓的“乱”表现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自爱君”,及“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

父自爱也不爱子;兄自爱也不爱弟;君自爱也不爱臣”。

墨子意识到天下乱是“皆起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有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自问:“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日:‘以兼相爱、交相利易之。

墨子说: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

”[1]因此可见“兼爱”思想是解决社会战乱的一剂良药。

只要天下人都相爱,那么君臣、父子、兄弟以及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仇杀,国与国之间就相安无事,社会也就安定了。

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反对与批判儒家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希望社会中人人平等,没有等级贵贱之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的十大主张即:“凡人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摘要]墨学在先秦曾为显学,后衰隐,学界讨论不一。

本文试从墨子宗教思想的角度,通过对墨子宗教思想及其宗教特色的研究,探讨其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揭示墨学衰隐的原因。

[关键词] 墨子宗教墨学衰隐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显学,盛极一时,而至秦汉,却渐趋终决。

墨家是一个宗教趋向性相当强的团体,学术界曾从多个角度对墨学衰隐进行了分析研究,但从宗教角度来探讨的却尚不多见。

本文试从墨子宗教思想的角度来探析墨学衰隐的原因,以期为此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广阔的视角。

一. 墨学思想的宗教特征宗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其本质通过不同的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一般而言,不外乎宗教观念、宗教感情或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

墨学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宗教特征,主要体现为“尊天事鬼”的宗教观念、敬天畏鬼的宗教情感、救世为义的宗教行为和以巨为首的宗教组织。

1、墨学的宗教观念“最基本、最重要的宗教观念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宗教的灵魂观,二是宗教的神灵观,三是宗教的神性观。

”[1](P92)墨学的宗教观念却不能笼统地归纳为这三者中的某一种,而是兼而有之的,其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天志”、“明鬼”和“非命”三个方面。

“天志”和“明鬼”构成了墨学的鬼神观。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时事变迁,造化命运难以预料,“天”的主宰逐步受到挑战。

经过墨子的改造,“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天”是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具有超越性与圆满性,充溢神圣的光芒,是至善的存在。

如《墨子·法仪》云:“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第二,天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最高主宰。

这种权利与能力是凌驾于国君之上,真正至高无上的权威。

如《墨子·法仪》云:“天下吾大小国,皆天之邑。

人吾幼长之贵贱,皆天之臣也。

” 第三,天能赏善罚恶。

“天”警视人间善恶,连天子也不例外。

如《墨子·天志中》云:“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近代墨学研究简论

近代墨学研究简论

近代墨学研究简论墨家是先秦重要学派之一。

历史上,墨家命运坎坷。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墨学与儒学相颉颃,《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i]《孟子》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ii]当其时,“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iii]。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浪潮中,墨家兴盛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惜至秦汉,墨学衰颓乃至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近两千年中,只有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唐代乐台作《墨子注》,而且二书均已散佚。

墨学的冷寂与作为封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的昌盛显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逐渐衰落,儒家在文化上的一元化格局逐渐瓦解。

由于西学的猛烈冲击,儒学原有的文化氛围逐渐宽松,长期被压抑的子学派悄然崛起,以其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精神魅力汇入近代中国文化的洪流。

在这股古代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墨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从潜到显,从潜到潜,在现代文化的大潮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就墨学复兴的内容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理性的研究,表现为校注《墨子》、阐扬墨家思想学说的著作不断涌现,而且评价也比较公允;其二是精神实践,表现为对墨家精神的弘扬。

就二者的关系来说,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明,而是互为条件,互相包容的。

一近代墨学研究概况近代墨学研究的先驱可远溯到清初的思想家傅山。

傅山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提倡“经子不分”,有否定儒家正统观念的思想倾向。

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和评注诸子百家,于墨学方面著有《墨子・大取篇释义》,为清代最早校注《墨子》方面的文章。

傅山的校注虽然只是《墨子》中的一篇,却开创了近代墨学研究之先河。

近代墨学研究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考察其历史进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乾隆、嘉庆时期的墨学研究。

一般来说,在历史研究阶段的划分上,乾隆、嘉庆时期并不归入近代。

但就学术史本身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墨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乾隆、嘉庆时期的墨学与后世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为后世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墨学衰微考辨

墨学衰微考辨

社科纵横1999年第4期墨学衰微考辨○曹胜高墨学在战国时,治者甚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①,“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②,孟子也感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墨不息,孔子之道不著”③,可见墨学当时的盛状,后世也常以“孔墨”并称。

然而墨学至“楚汉之际而微”④,其原因何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三曰:“其说为孟子所,不行于世。

”孙诒让《墨子间诂・序》也说:“墨子既不合于儒术,孟、荀、董无心、孔子鱼之伦,咸排诘之。

汉、晋以降,其学几绝,而书仅存,然治之殊”。

汪中亦云:“孝武之世犹有传者,见于司马谈所述,于后遂无闻焉。

”⑤范文澜先生说墨学被禁绝⑥,后来研究者也多从这两方面论述,又附加其它原因,笔者考诸史传,参于诸子,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其衰微有其深厚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有学术和思想因素。

时代因素晚周之际,一方面是生产工具改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诸候割据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兴兵黩武,以“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⑦为功,“其使民劳;其籍敛厚”⑧,而普通百姓“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⑨,甚至有时要“易子而食,析骸而爨”⑩。

墨子本人“身丁战国之初,感于犷暴淫侈之政”λϖ,他创立的墨学,代表农与工肆等庶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希望使社会达到“饥者得食,λω的状态。

因此,墨学基本反映了下层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反对战争的愿望,例如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兼爱体现了小私有者在乱世中相救相济的互助观念;非攻表达了下层劳动者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尚贤尚同则反映了庶民阶层在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经济繁荣基础上渐起的民主意识,他们要求打破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等级观念,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节葬节用非乐,针对统治者的铺靡,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经济观念;以非命反对命λξ这些观点立足庶民,契合他们的政治经济定论,实际上是期望以天意压服贵族;以明鬼为百姓争取平等权利。

墨学中衰内因探微

墨学中衰内因探微
维普资讯
20 06年 9月
唐 都 学 刊
Ta g uJ u a n d o r l n
S p e.
20 06
第 2 卷第 5期 2
Vo . 2 No. 12 5
墨 学 中衰 内 因探 微
李洪华 李瑞 国2 ,
(. 1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 济 南 202 ;. 5 0 3 2 济南市第九中学, 山东 济南 202 ) 5 0 3
于世易 时移 , 墨学 丧失 了生 存 的社会 环境 、 阶级 基础
矛 盾 ;理 想 过 高 ;组 织 之 破 坏 ;拥 秦 之 嫌 疑。 ]2 -0 但是理想过 高的问题 同样存在于修 [(0 2 ) 1P 5 7 齐治 平 的儒 家 和天 马 行 空 的道 家 , 且 他 们 与墨 家 而
其 学说 内部 矛盾 导致 墨学 的 中衰 , 授 楚发 展 了这 方

看 法 , 出独 树一 帜 的 “ 提 四端 ” , : 说 即 墨学 的 自身
叶茂 , 而墨学则骤然衰落 , 流向不清。在 自秦汉至清 代前 期近 两千 年 的漫 长 时 间 内 , 学几 乎 是 后 继无 墨 人, 墨学的经典《 墨子》 也曾经一度失传 , 乏有注者, 最 后落 得在 《 四库 全书 总 目》 中被 归在 子部 杂家 的一 个 小分 支 内。这种 “ 兴也 勃 , 其 其亡 也 忽 ” 的极 大 反 差现象 的确 耐人 寻 味 。所 以 , 中国学术史 上 , 在 墨学 的神秘 中衰一直 是一 个让 学 者很感 兴趣 的话题 。三 十年 代方授 楚 在《 墨学源 流》 书 中 , 一 归纳 了胡 适 、 梁 启超 、 李季 、 郭沫若等人的研 究为五大原因 : 一是由 于儒 家 的反对 ; 是 由于墨家 学说 遭政 客猜 忌 ; 是 二 三 由于墨 家后进 的 “ 辩 ” 诡 太微 妙 了 ; 四是 因陈 涉 、 广 吴 失败 而代 表其 利 益 的墨 学 也 失 败 ; 是 墨学 逆 社 会 五 发展 而 失 败 。 P0一 现 代 许 多 学 者 也 将 其 归 因 …( 2 加 ’ 2

墨子教育思想探微

墨子教育思想探微
关键 词 : 墨子 ; 育思 想 ; 特 性 ; 微 教 独 衰
中 图分 类号 :G 0 0 2 5 4 —9.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1020 )3 06 一 3 0 8 29 (0 60 — 0 4 O
墨子 是春 秋 战 国 时期 一 位伟 大 的思 想 家 和教 育 家 。他 创 立 了 与儒 家对 抗 的 墨 家学 派 ,成 为 中 国古 代 与 孑 子 齐 名 的 学 L
立, 是对孑 子 倡 导 的宗法 道德 教 育 的一大 突破 。其二 是“ 以 易 L 兼
别” 。墨家认 为彼此 相 “ 和对 立 , 造成社 会 混乱 的原 因 , 别” 是 只有 “ 以 易别 ”才能 消 除强 劫弱 , 暴 寡 , 兼 , 众 富侮 贫 , 贵傲 戏 。这 种 以 “ ” 别 为非 的思 想 , 含有 反 对等 级歧 视 的意 义 , 墨家 “ 与 官无 常贵 , 民无 终贱 ” 尚贤思 想 是一致 的 。 的 同时 , 也是 墨家反 对侵略 战争 的 理论 依据 。 其三 , 对“ 反 杀彼 以利我 ” “ 。 杀彼 以利我 ” 是巫马 子根 据
相 比 ,墨 家学 派有 自己独 特 的理论 见 解 ,其 范 围 涉 及 生 产 知
子- 泰族训》 墨家在教育精神上实行高度 的统一性 , ) 特别注重
“ 义” 道 。墨 子 是 春 秋后 期 社 会 大 变 革 中 从小 生产 者 阶层 中涌 现 出来 的 ,代 表 农 民 与手 工 业 者 的 利 益 ,所 以 门下 弟 子 多 是 “ 夫 徒 步之 士 ”“ 与工 肆 之 人 ” 匹 、农 ,所 收 弟 子 不 分 贫 富 贵 贱 , 只要 能从 事 艰 苦 的耿履 行 墨 家 “ 义 ” 即可 成 为墨 门弟 子 。 道 , ( ) 德 教 育 与 知 识 学 习高 度 统 一 二 道

墨学之嬗变:显、衰、兴——兼论墨子的法律思想的开题报告

墨学之嬗变:显、衰、兴——兼论墨子的法律思想的开题报告

墨学之嬗变:显、衰、兴——兼论墨子的法律思想
的开题报告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墨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显、衰、兴的过程。

墨子被誉为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的发展也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墨学的显、衰、兴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墨子的法律思想的影响。

首先,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深化,出现了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局面。

墨子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强调尊重人权、反对战争扩大化等理念。

这是墨学的初盛期。

然而,随着秦国统一六国,墨子的思想逐渐式微。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墨学被打压。

而汉代的儒家思想复兴,墨学更加衰落。

直到唐代,墨学逐渐复苏并达到了巅峰。

传统儒家经典的注释解释随处可见,但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变革促使人们开始批判性地去看待儒家经典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趋势对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墨子的法律思想中,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道德可以逐渐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水平,主张将道德准则应用于国家法律实践中。

在其“非攻”的思想中,更是强调了和平解决国际纠纷的重要性。

此外,墨子还主张恢复礼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

总之,墨学的显、衰、兴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同时也为墨子的法律思想提供了独特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

“儒墨互用”对韩愈思想影响之探微

“儒墨互用”对韩愈思想影响之探微
际 就是 各人 自己做 好 自己份 内 的事情 , 也 是 社 这
定叛乱 , 十五年 , 为 国子 祭酒 , 兵部侍 郎。 “ 征 转 会镇 州杀 田弘正 , 王廷 凑 , 愈往镇 州宣谕 。愈 立 令
既至 , 集军民, 以逆顺。 “ 谕 ” 针对中唐另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 : 佛道泛滥 , 他也是坚决抨击 。“ 凤翅法 门寺有护国真身塔 , 塔 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 其书本传法 , 三十年一 开, 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 , 上令中使杜英奇 押宫人三十人 , 持香 花赴 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 门人大内, 留禁 中三 日, 乃送诸 寺。王公 士庶 , 奔

古, 其出现在世人面前 , 多以孔盂之道的忠诚卫士
形象 , 但却也深受其他诸子思想的影响, 加之韩愈 生活于儒 、 、 释 道都得到张扬的时代氛围中, 以 所 无论是驰骋文坛 、 拼搏仕途 , 还是革弊兴利, 都体 现出对传统儒学的反拨和叛逆 , 体现 出儒 、 、 释 道
等中国传统思想在其身上的叠加和杂合 。但是 ,
必用 墨子 , 子必 用 孔子 , 相 用 , 足为 孔、 墨 不 不
墨” 。这种对待墨学充满矛盾的态度 , … 可以说
以“ 名天下的韩愈, 使其道 由愈而粗传 , 文” “ 虽灭
死万万无恨”】 , 【】 虽然一 生都致力倡导儒 学复 J
有着韩愈本身主观认识能力上的缺 陷, 但却深刻
向: 中国古代文学 。
维普资讯
割据 的祸乱 , 使统一 的封建 国家时刻处于被分裂 的危险之 中。韩愈并没有 “ 怠于从事”4 , 【 而是 ¨ 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藩镇割据 , 甚至亲 自参加平
活, 发表许 多切 实可行 的意 见 , 这亦 是 “ 墨 互 儒 用” 思想 在其 身上 的影 响 。 墨子曾形象 的比喻 “ 譬若筑墙然 , 能筑 者筑 , 能实壤者实壤 , 能欣者欣 , 然后墙可成也 。 【2实 ”4加 】

墨学研究的创新性

墨学研究的创新性

墨学研究的创新性墨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时代。

墨学强调实用主义,注重人伦道德,推崇“君子为学,以立德”、“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墨学研究在开拓研究领域上有着创新性。

墨学研究者在对古代墨学经典进行深入阐释的同时,也对今天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他们将墨学的实用主义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期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墨学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利用墨学思想来引导现代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在商业活动中遵循墨学的原则等。

这样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

其次,墨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有着创新性。

墨学研究不再是对古代经典进行简单的注释和解读,而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来探讨并解释墨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墨学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式,来确认墨学的理论假设,并对其进行验证。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墨学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三,墨学研究在学术观点上有着创新性。

墨学研究者在对墨学经典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解释和评价,而是注重对古代思想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构。

他们以对古代思想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为目标,力求发现墨学中隐藏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墨学研究者还可以将墨学思想与其他学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学术观点。

例如,墨学与西方实用主义的结合,墨学与儒学的融合等。

这种学术观点的创新,为墨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墨学研究在实践中有着创新性。

墨学研究者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还将墨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们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墨学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并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墨学思想解决问题。

这种将墨学研究付诸实践的创新方式,能够增强墨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之,墨学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其开拓研究领域、方法论、学术观点和实践中。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鹿建柱【摘要】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06(000)004【总页数】4页(P94-96,112)【关键词】墨子;音乐美学;经济学说;政治思想;相互关系【作者】鹿建柱【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学者。

墨子出身微贱,是小工业者,做过工匠,自称“贱人”,宋昭公时任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淮南子·要略训》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在先秦和儒家并列“显学”。

墨子年代和国籍很难确定,众说纷纭,其思想主要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从以上简介我们得知,墨子应该是一位具备音乐素养的学者。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学探微研究生课程论文(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读《墨子閒诂》有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读《墨子閒诂》有感杜宝宗摘要:我所读之《墨子閒诂》是清代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墨子》是我中华文化的一部精华著作,但也饱经沧桑,它出世后只是短暂的辉煌过,相比于漫长的五千年,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两千多年的沉寂,不仅影响了对其深层思想的诠释,甚至影响了对其基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它对中华文化建构的修饰、充实乃至支撑作用,墨子的思想与精神只好蜷伏在中华文化的角落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选择读此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被人们遗忘太久太久了,关注它的人除了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太少太少了。

关键字:墨子;墨子閒诂;历史;修身《墨子》的研究状况及存世著作读《墨子閒诂》不能不谈到《墨子》,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对《墨子》的研究真是寥寥无几,《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吕氏春秋·情欲》记载墨家:“从属弥重,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2]但是,这不能算是对《墨子》的研究,大概到了五百年后,西晋学者鲁胜对《墨子》中的《墨辩》四篇进行了注释,之后唐代的韩愈写了一篇《读墨子》,文中写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真正意义上对《墨子》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初期,傅山的《墨子大取篇释》是清代墨学复兴的开始,之后的汪中曾的《墨子序》与《墨子后序》和毕沅的《墨子注》为《墨子》的传播及注释、读解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清代后期,产生了《墨子》整理史上的空前巨著,也就是我所读的《墨子閒诂》,此书以毕沅的《墨子注》为蓝本,以清代四十余家研究《墨子》的著作为参照,详细推考,以数十年功力成此两千年墨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说:“大抵毕注仅据善本雠正,略释古训;苏氏始大胆刊正错简,仲容则诸法并用,识胆两皆绝伦,故能成此不朽之作。

……其《附录》和《后语》考订流别,精密闲括,尤为向来读子书者所未有。

盖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

现在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者,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书为第一也。

”[3]此后还有张纯一的《墨子集解》、吴毓江的《墨子校注》、岑仲勉的《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谭戒甫的《墨辩发微》和《墨经分类译注》、高亨的《墨经校诠》、王焕谯的《墨子集诂》等著作,也为《墨子》的传承及墨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墨子閒诂》中的成功之法《墨子閒诂》卷一之《亲士》中写到“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4]这段文字主要讲到治理国家却不关心那里的贤士就会亡国,见到贤士不马上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任用贤士更紧迫的事情了,因为无有贤士也就无人谋划国家大事。

怠慢贤士,轻视人才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从来没有过的。

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三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后世,都是因为他们能在自己的国家任用贤能,不计个人荣辱。

成功的最好阶段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却还有办法去获得成功,这就是善于用人。

细究其义,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善于任用贤能,还要能屈能伸,而作为一个平常人若要成功则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不计暂时的得失荣辱,尽力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去储备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自己将来的成功打好基础。

例如,《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中写到“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

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

”[5]这段文字里,明太祖朱元璋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故能定国安邦,另外,他当时不急于贪图名号,采用“广集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方针,避开元廷和各路义军的锋芒,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其他各路义军急于称王称帝,被元廷或者其他义军在攻击中渐渐消亡了,只有那个从不张扬,顶着吴国公帽子的朱元璋不停地积蓄力量,扩展地盘,最终图霸天下。

成功之秘诀在于心《亲士·第一》中“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6]书中作者孙饴让采用毕沅的注:“言不肯苟安,如好利之不知足,言自处于难,即躬自厚而薄责人之义。

”概而言之,君子一般都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而平庸之人一般都是宽于待己,严于待人。

君子对于进取的士人不挫败他们的志向,而对于退隐的士人也体察的他们的苦衷,即使贤士中杂有平庸之人,也并无怨悔之心,这就是他自信的缘故。

所以,即使做很困难的事情,也一定能达到目的,没听说过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而逃避困难的。

这段文字同样是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快乐还是苦难,其实在于我们的心,进取还是退却皆在于一念之间,君王若要平治天下需要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士子百姓若要安身立命则需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克己复礼。

对于建功立业者更要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方可取得功名。

《墨子閒诂》之修身《修身·第二》中“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

”[7]简单的解释就是君子要立身扬名就要修身养性。

文中举出了许多例子,来告诫我们如何修身。

读至此段,感慨颇多,思当今社会,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公司职员,又有几人关注过“修身”二字啊!政府高官的眼中盯着的始终是如何升迁,如何敛财,只要自己治下太平无事就万事大吉,何曾想过修身,更不会想到通过提倡修身以正社会风气,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之淡漠及《墨子》之价值再思量我国之高等教育,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安邦定国之学问,再不济也应该是修身齐家之知识,但绝不该是获财谋利之术。

可是,在当今之中国高校恰恰相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更加深入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

《墨子》一书沉寂了近千年之久,到了近代才发现其珍贵价值,但是,发现后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好利用它的价值了么?没有,因为直到今天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太少了。

除了一些专业的研究员对它进行考查研究,普通民众对其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学课程中英美文学比汉文学多,书店中英美书籍的学习资料比古代诗词文学多,畅销书籍永远是各种金融、销售、投资、管理之类的。

而诸子百家类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很少有人问津。

社会上关于管理、投资、英语学习的培训机构到处蔓延,可是对于中华精粹的学习机构几乎难以见到。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极其丰富,这里前面谈到了任贤和修身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个人乃至于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粹所在,它们不必任何西方的著作逊色。

对当今社会人性倒退的反思有鉴于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性缺失、人情淡薄,不得不提及书中卷四《兼爱·中·第十五》里“今家主独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8]本段话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最简单却被我们抛之九霄云外的道理。

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怨恨、纠纷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不相爱产生的。

千年之前之言语,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人人皆可诵读却无人读,以致于千百年来悲剧不断上演,到了人们自认为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情冷漠导致的惨剧非减反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们拥有大量的精神食粮却把它束之高阁,如若世人再不重视只能是被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卷五《非攻上第十七》有言“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9]阅读至此,不由的联想起,当今世界又何尝不像战国乱世,各个诸侯国攻伐不止,争王争霸,抢夺土地人口,只是现如今攻伐的名义更加冠冕堂皇了,某国以“人权”的名义侵略别国,四处挑起争端,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已经对外输出战争十数次,附和其国者也不在少数,一场战争双方死伤无数,性命都没了,还谈何“人权”?这就是典型的“人权”高于“人命”。

另外,有些国家为了争夺利用或是资源,不惜大动干戈,殊不知一场争斗下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多于要争夺的资源。

而这观念思想千年之前墨子就已经阐述过了。

由此可知,墨子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永恒性。

结语总之,《墨子閒诂》一书使得我对《墨子》以及我对墨子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竟然可以从书中找到对应的情况和对策,不得不佩服墨子敏锐的洞察力及其深邃的思想力,只是我们国家关注《墨子》及墨子思想还停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但是,它们不应该只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全体民众、全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

当然,我们对《墨子》的认识研究也并不是很全面很深刻,所以,对《墨子》的学习、探讨、研究还要更多的学者加入,扩宽视野进行更多渠道的探索。

参考文献:[1]《墨子閒诂》清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2]《墨子志》张知寒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墨子的用人之道》宋锦绣张雅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4]《墨子国家思想刍议》唐少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5]《墨子教育观简析》李光福郭怀;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6]《平民思想》——《墨子》与中国文化程梅花苏凤捷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墨学十论》陈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韩非子译注》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十九卷显学第十五第701页[2]《吕氏春秋》吕不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卷仲春纪情欲第22页23页[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第十四章,《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中三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2《墨子》[4]《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1页和第2页[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第5页和第6页[6]《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2页[7]《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修身第二第7页[8]《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四兼爱中第十五第94页[9]《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五非攻上第十七第1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