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
声训的方法有哪几种
声训的方法有哪几种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一)同字为训: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
《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之中的“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而后一个“蒙”是蒙昧的意思。
2、同音为训:用同音字来解释被释词。
《尔雅·释言》:“樊者,藩也。
”《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二)音近为训:用多个读音相近的词,相互训释。
《礼记哀公问》:“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
”《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
”(注:颠,头顶的意思)《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三)音转为训:指在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
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
1、对转:指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在韵腹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同一发声部位的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阳声韵(收鼻音的韵),入声韵(收塞音的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对转分为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1阴阳对转:《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读为“坡”,“泮”训“坡”。
2阴入对转:《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荆,斧以斯之。
” “斯”(si)训“析”(xit)。
3阳入对转:《诗经·鄘风·定之有方》:“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零”(ling)训“落”(lot)。
2、旁转:指汉语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声纽和韵尾不变的前提下,韵腹发生转变。
《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戍”训“守”。
在以上三种声训方法中,古人大量使用的是同音为训和对换为训,使用旁转为训的大都是清朝人。
声训的方法有哪几种古人在训诂实践中常用的声训方法有三种:(一)同字为训:1、同字为训:用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的字来训释。
《易序卦》: 物之始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
《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故称颜师古。
雍州万年人。
生于京兆万年。
祖籍琅邪临沂。
唐初儒家学者。
经学家。
语言文字学家。
历史学家。
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之孙。
颜思鲁之子。
少传家业。
遵循祖训。
博览群书。
学问通博。
擅长于文字训诂。
声韵。
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
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贞观十九年。
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
途中病故。
终年65岁。
谥曰“戴”。
墓地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芦柞镇前芦柞村东南。
《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
汇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释,又有自己的考证,是现存最早最为通行的注本。
与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胡注并称为四大注,颜师古,名籀,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雍州万年人,生于京兆万年,祖籍琅邪临沂。
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汉书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贞观十九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谥曰“戴”。
墓地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芦柞镇前芦柞村东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颜师古《汉书注》与唐初南北语音的差异
发性 。本 文 拟从 这一 点人 手 , 对颜 师 古 注音 ( 文 简称 “ 注” 与《 韵 》 系 的差异 做 一 总体 下 颜 ) 切 音
勾勒 。
一
、
颜 师 古 注音 与《 韵 》 系的差 异 切 音
以往 学者 曾针 对颜 师古 《 书注 》 汉 的音 韵 现象 进 行 过 研 究 , 马 重 奇 注 意 到《 书 注 》 切 如 汉 反 的特点 , 福禄 注 意 到《 书注 》 任 汉 中喉音 声母 的反切 特 点 ②, 王东 则 指 出 了《 书 注 》 汉 中有 声母 、 韵母 、 调 相混 的 现象 ④。本 文 将 系统地 对 颜 注进 行 考 察 。颜 师 古《 书 注 》 声 汉 ④总字 数 超 过 2 0 2
为 了控 制对 比与 统计 的工作 量 , 音 超过 一 个 的 只 取 其 正音 , 注 又音 一 律 不 取 ② 。另 外 , 注 有 颜 不 厌 重 复 的特 点 , 以重 复 标 音 ( 所 同一 个 音 ) 的条 目需 要 排 除 。这 样 , 们 共 得 到 注 音 条 目 我 12 0 4条④。从 理 论上 说 , 1 2 这 0 4个 注音 条 目, 每一 条都 涉及声 、 、 三个 方面 , 韵 调 因此 我 们在 分
1 0卷 。颜 师古 《 书 注 》 2 汉 的完成 , 《 书 》 注史 上空 前 绝后 的事 情 , 其前 及 其 后 都 没有 出 是 汉 校 在
现过 比它 更 为详 尽 、 妙 的注 释 。值 得我 们 注意 的 是 , 师 古在 《 书 注 》 精 颜 汉 中还格 外 注意 对 字音 的标 注 , 为我 们 留下 了大 量宝 贵 的语音 资料 , 是研 究 唐初 语 音 面貌不 可 多得 的财 富 。 颜师 古《 书注 》 汉 的著 成 与 陆 法 言 《 切韵 》 问世 , 间 相 隔 不 过 四十 年 的 时 间 , 两 相 对 的 其 但 照, 我们 发现 , 者之 间存 在 不少 差异 。这些 差异 对 我们 研 究唐 初 不 同地 区的语 音 面貌 极 具启 两
论颜师古《汉书注》对语源学研究的贡献
例 2 ( .( 高帝纪》:八月, “ l 临河南绑, 军小惰武, 欲 复战。 ”颜注 : 渎日榴。 ‘ ”
语 词意 义相通 的三个 形声字 系联 在 一起并 进行 比
则橐佗、 赢… 颜注 : 它 言能负橐囊而默物也。 驴、 ” “ , ”
例 5 礼 乐志》 “ .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 咏, 律和 声, 八音克谐 。 ”颜注 :咏 , “ 永也。永, 长也, 歌所 以长
言之 。 ”
组成 部分 。颜师古 《 汉书注》的训诂成就相 当高 ,
日紧, 人日贤 。 这对后来 的右 文说 的形 成产生 了 在 ” 重要 的作用 。 颜师 古 注解 《 汉书》字 词 , 收 了传统 声训 的 吸 理 论和方法 。他 注意到 了谐声偏 旁相 同的字, 意义
往 往 相 同或 相通 , 故利 用 形 声字 的声 符 线索 破 通 假 , 字释借字 ; 以本 他根据 声符线索来 阐释词 义 ; 他 对 文字 的分 化、 声符所承载 的语义来源 等 问题 有一
定 的认识 ; 认为声符相 同的字可 以用来 标音 。这 他 些都促 进 了“ 形声字声符表义” 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
虽然 没 有 直接 提 出语源 学 理 论 , 含 有 大 量 的声 但 训, 联 了多组 同源 词, 系 对后 世 学者 的语源 学研 究 有较 大的价值和贡献 。
【 关键词 l颜 师古 《 书注 ;语 源学 ;声训 汉
I 中图分类号】H19 I 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10 -96 (010 -05 -0 08 74 2 1) 2 00 5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汉书注声训法是古代汉语文字普及,文学经典传承,文学艺术涌现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臣。
历史上不仅有汉语史,汉字史,汉文学史,汉语研究史,汉书注声训法史也是汉语的一部分,被称为汉书注的宝贵财富,对推动汉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汉书注声训法是汉语语音文字的一种发音训练方法,是汉语发音规范化及传承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手段,由古代汉语读本《汉书》及其注释《中华注》、《教坊会》手册而形成,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学习汉语及汉字认读起着重要作用。
汉书注声训法由《汉书》及其注释《中华注》、《教坊会》制定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何在早期的汉语中读出普通话的发音。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书,由两位汉代知识家班固和贾谊撰写,收录汉代先秦之前的重要事迹行义,其中的《中华注》记载了汉书原文的发音,而《教坊会》则根据古汉语发音,以现代汉语方言为基础,编写成发音规则,这就是汉书注声训法。
汉书注声训法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注音、注句、注垂。
注音是指汉书中出现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它与之对应的发音,这种发音及其注解都被记录在汉书中,而注句是指断句,也就是根据句号或叹号等分句,用来定义句子的发音顺序;而注垂则是指根据中文的垂字形式,以水平行的形式编写,用于识别句子中字的声调。
汉书注声训法为古代汉语文字普及,文学经典传承,文学艺术涌现和中国文化传播提出了规范,对古汉语文字的发音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于汉书注声训法的形成,人们学习汉语的门槛大大降低,使得人们更加流畅的掌握汉语的发音,也更加接近中华文化的精髓。
历经千年,汉书注声训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发音的重要参考,也是汉字文字书写的重要参考。
汉书注声训法的研究及其丰富的资源为中国文字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字及文化的发展。
汉书注声训法既是中国传统文字发音系统的理论支撑,又是文字文献研究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要参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声训
声训作者:彭志雷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训诂现象的分析,探讨训诂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声训。
从这些探讨中了解一些训诂知识,使我们对训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训诂;声训;右文说传统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部分。
在汉代“训”和“诂”分用居多,最早出现于《尔雅》。
训诂二字连用,最早间于《汉书》与《公羊传》何休注。
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古代就叫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古代就叫训诂。
自东汉以来,训诂便成了古书注释的代名词。
训诂的方法有几种:形训、声训、义训。
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训,声训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训诂方法。
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语被解释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在包括形训、义训的三大训诂学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声训的重要性前人曾有诸多论述,如王念孙的“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广雅疏正》自序),王引之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经义述闻》卷23),以及黄侃先生的“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诘”(《湘诂述略》)等。
词是音与义的结合,语音和语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现一定的语义内容。
声训即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
一、声训发展的历史因声以释义,起源于先秦。
汉代声训大盛。
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推广。
《释名》从声音人手,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保存了一批音义联系的语言材料,解决了不少词语的训释问题。
另外《白虎通》、《说文》等也保存了大量的声训材料。
到了宋代,王圣美在文字训诂中倡导“右文说”,把声训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台阶。
所谓“右文说”,是指从形声字声符中探求词义的一种学说。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声符既表音。
又兼表义,实质就是因声求义,它是词义发展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结果。
到了清代,由于对音义关系认识的加深,加上古音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声训有了更大的发展。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汉书注》提出的“声训法”是宋代法客孔方兴提出的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减轻人们的精神苦恼,使人们更加自律。
声训法主要是通过宣扬救苦帮困、拨乱反正、继行先之道德原则,以宣传民情信礼,来激励人们乐于助人,并重视国家规律而有可能达到减轻人们的精神苦恼和减轻社会压力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声训法可以见于《汉书》中——司马迁,帝尧时代下令把书库建在东边,于是司马炎就命令把一些特别的短语刻在宁东城门上以及桥头——“助孤儿,施仁义,遵章制度,睦和邻里”。
他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救苦帮困和拨乱反正等道德原则,激励人们乐于助人、德育有道、恪守法令,以营造温柔的社会环境。
古代的声训法既可用于政治上的警示和调节,也可以用于调剂家庭情绪等,以达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比如苏东坡在书中写出,“天道有冤,人应报;家门贫贱,耻不忍受”,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担当家庭责任和负责任的信念,号召家庭成员都应该共同坚持节约禁欲,关系事业、家务。
另一方面,声训法还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它可以弘扬传统道德礼仪,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及振奋精神,培养成宽广的胸怀。
比如古公望在《山海经》中写道:“夏山大,日月圆,小君子孝乎偪,志士助其才德,先贤崇之贤良,以昭天下兴衰”,他弘扬了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心向先贤等传统道德价值观,提醒人们注重孝道,勤助君臣,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书注》中的“声训法”不仅仅是政治安排和秩序维护,而且也是政治安排在精神上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
它以一种活泼的方式传播其价值观和启迪人们,使政治生活更加文明,使政府更加有效,使社会更加有序。
因此,古代所应用的声训法在当今社会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和宣传。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 2)不听谏谋 ,简熳大异 ,任其私心,塞埠捷下,以
熙 的 《 名 》 是为 了推 求 事 物 的命 名 之 义 。唐 代 , 学 者 们 逆水势而害鬼神。 ( 五行志 中之下》 ) 释 使用 声 训来 训 诂 , 为 “ 右文 ” 说 理 论 的 形 成 提 供 了语 言 材 颜 注 : “ ,卑 也 ,音 婢 。 ” ( 、卑 ) 埤 埤
颜注: _ ,新谷所藏也。” ( ‘ ‘ 仓 仓、藏)
训来推求语词 的音义来源 ,通过 声音来观察词 义的演变,
() 6 奉车者尉掌御乘舆车 , 马都尉掌驸的来龙去 脉。声训的形式 初制,秩 比二千石。 (《 百官公卿表上》 ) 之一就是 单字 相训 。这 种训释 的根本特 点是,被释 词是释 颜 注 : “驸 , 副 马 也 。 非 正 驾 车 , 皆 为 副 马 。 ” 词源词。如:
地理 解 全文 。解释 字 、词 的意义 非 常 重要 。颜 师 古在 解 释 字 词 的过程 中, 有 时看 到 了字音 与 字义 的 内在 关 系 , 以声 音通
训诂 ,推 求 事 物 的命 名之 源 ,系 联 了部 分 同源 词 ;有 时 纯粹 用 下 定 义 的方 法 ,对 某 ~ 事 物 的本 质 特 征 或 某 一概 念 的 内 因为 同源 词本 身 意义 相通 ,在解 释 词义 的 过程 中偶尔 使 用 了 涵及 其 外 延 做 确 切 说 明 ,同 时 往 往 还 伴 随 着 推 因 的成 分 , 跟被 释词 同源 的释词 ,系 联 了部 分 同源词 。
料。 “ 文 ”说理论到宋代才产生, “ 右 语转 ”说还停 留在
凭感 觉 来 解 释 的状 态 。直 到 明代 的 方 以智 、 黄 生 分 别 从 韵
2 阐 明词 义 本身 所 含 的意 义 . 这 种 训 释 是用 一个 词 去 阐述 另 一 个 词 的 含 义 ,释 词 和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究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究rdquo;。
、用“某,亦某字”释义
这类共1次,使用总数的3.12%。
《汉·王莽传中》:“中洎后十郡。
”颜师古:“洎亦泉字也。
泉及也。
队音遂。
此下并同”《集韵·至韵》:“洎,及也”《庄子·寓言》“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悲。
”郭象注:“洎,也。
”《说文·口部》:“泉众词与也。
”《史记·夏本纪》“淮夷珠泉鱼。
司马贞索隐:“泉古暨字。
泉,与也。
都有“及、至”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颜师古《汉书注》中“,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体字(占使用总数的37.5%)、说明假借字、说明古今字(占用总数的18.75%),其次注音和说明同源词,偶尔用来说明连绵词表释义(各占使用总数的3.12%)。
综上,师古注中“某,亦某”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明异体字、古今字、借字,所以黄建中所“某,亦某字。
这一术语也是来表通用字的”并不真正概括这一术语的用法。
且像一些次要用法如表注音和说同源关系等也是我们不能忽的。
中国传统诂学并没有形成统一范的术语,不同的训学家所使用的同一术语往所指不同,造成后人理解的失,因而何九盈先生《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指出“对古代语言学著作中的些常见的名词术语要进行一番彻的研究,基本名词术语搞不清我们就难以对古人的学术成就做准确的评价。
”我们深以为是。
《汉书注》与语音规范
《汉书注》与语音规范-大学语文论文《汉书注》与语音规范摘要:《汉书注》是唐人颜师古所著。
此书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
”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
”王先谦在《前汉补注·序例》里也说:“颜注发明驳正,度越囊哲,非仰人鼻息者也”,“自颜监注修,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说:“颜师古注汉书,评较诸家之是非,最为精尽。
”这些都是从史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评价《汉书注》的。
其实,在语音规范方面,《汉书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主要从注音目的、注音方式、音系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汉书注》在语音规范方面所注的工作,我们发现《汉书注》的语音是规范的。
关键词:《汉书注》注音目的注音方式音系特点语音规范《汉书》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撰,他多古字古义,一般人不容易看懂。
因此从行世以来,就以难读著称。
“才高博学,为世通儒”的马融都需从班固之妹班昭受读《汉书》。
《后汉书·班昭传》云:“《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
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其难读可见一斑。
所以后人不断给《汉书》作注,颜师古所见唐以前注解《汉书》的有二十三家,加上其叔父颜游秦所撰的《汉书决疑》,共二十四家。
唐代学者们更加重视对《汉书》的研究,将它与《周礼》《礼记》《仪礼》等儒家经典相提并论,再加上统治者对学习历史的重视,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太子承乾命师古为《汉书》作注。
颜师古《汉书注》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扬,被称为“班孟坚忠臣”。
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
”又说:“疏通证明,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
”王先谦在《前汉补注·序例》里也说:“颜注发明驳正,度越囊哲,非仰人鼻息者也”,“自颜监注修,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疏证
“ 填”,充塞。 《 说文・ 土部》: “ 填,塞也, 从土,真声。” 意而成,不仅是 《 汉书》注本的 划时 代、集大成的典范 之作,还反 上林赋》: “ 佗佗籍籍,填院满谷,擤平弥泽。”唐 映了当时训诂最高水平。 颜师古在 《 汉书注》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 汉司马相如 《 醉时歌》: “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 镇”, 系联了部分同源词,为语源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语源 杜甫 《 说文・ 金部》:“ 博压也。从金, 镇, 真声”《 广雅・ 释诂三》: 学价值。本文即是从 颜师古 《 汉书注》中部分未被现当代学者认可 压。 《 “ 镇,重也。” 《 太平广记》四百三十引 《 传奇》: “ 二予推僧堕 的声训选取几条进行疏证,以验证它们的同源关系。 验证内容包括声音关系和意义关系。验证声音关系以王力所构 井,其僧即时化为虎。二子以巨石镇之而毙矣。”引申为安定、安 广雅・ 释诂一》: “ 镇,安也。”又 《 释言》: 拟的 上古音系统为依据,使用王力 《 同源字典》所使用的标准,特 抚,使民心平服。 《 镇, 庄子・ 列御寇》:“ 以外镇人心。” 成玄英疏:“ 镇, 殊情况具体说明。验证意义关系主要从语源义、理据义进行分析。 “ 抚也。”《
嫜。。 ”
语音关系:幸、悻、嫜皆匣母耕韵。
( )填—镇 3
《 高帝纪》: “ …夫运筹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填国家,抚百姓, 给饷魄,不绝粗道,吾不如萧何:…” 颜注:“ 填 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疏证.以验证其同源关系的真实性。 与镇同。镇,安也。” [ 关键词] 源 ; 证 同 词疏 按:填,充塞,会使被充塞物体的凹下去空间减少,比原来显 《 汉书注》是唐初颜师古的学术代表作,他以晋灼,臣瓒、蔡 谟的著作为主要依据,据古本和各家旧注,汇二十四家注解兼断已 得更平整。镇,压,使被压物平。因此二者同源。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文字学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习题集训诂学一、文字学部分1、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简述《说文解字》。
3、简述古代文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4、简述金石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5、简述甲骨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6、熟记古代重要文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7、简述古代《说文》学历史。
8、试就原始社会晚期陶符能否看作汉字源头谈谈你的看法。
9、试就汉字应否改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10、任选一首唐诗、宋词作品,逐个指出各字的结构类型。
11、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字,并分别归类列成字表。
12、针对象形只能是独体字的说法谈谈你的意见,并思考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从《古文字类编》中找出一些“多形”的形声字,并说明这样认定的理由。
14、简析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现象的原因。
15、简析古人把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并列为六书之一的原因,并简略评价“四体二用”说。
16、试对三书说分析、评价。
17、查阅《古文字类编》和《简化字总表》,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形体简化的各种手段。
18、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分化、合并的各种途径。
19、查出《简化字总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繁简字关系的例子,例为字表。
20、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1、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假借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2、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狭义同形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3、试举出教材以外若干同义换读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24、查出《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异体字关系的例子,列成字表。
25、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古今字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二、音韵学部分1、简释下列术语: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韵部韵目韵类韵摄开合洪细等阴阳入对转旁转平仄舒促反切譬况读苦直音等韵图转内转、外转假二等、假四等同用、独用构拟2、简述音韵学的四个部门。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
古注《 书> 汉 已相 当成 熟地 运 用 了这 种 方法 , 以说 开 声训之 先 河。这 里主 要 简单 介 绍 一下颜 注 的声训 方法 。 可
关键 词 : 师 古 ; 书注 ; 颜 汉 声训 方 法 中图分 类号 :H1 3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9 x(02 0 一O3 0 17 —34 2 0 )r O4— 2 7
同。 ”
颜 师 古 , 代 京 兆 蓠 年 人 , 名 训 诂 学 家 。 曾 唐 著
2《 .高帝纪》 “ 皆赤 。 颜 注 : 帜 , :帜 ” “ 螵也 , 音式
志 反 。 旗 旃 之 属 , 即 总 称 焉 , 家 或 作 识 , 作 帜 史 或 志 , 义 皆 同 。 音 ”
奉敕校订 五经 , 参修《 五经正义 》 即用声近义 同 、 , 借 声 为义等 考释方 法。其语言 文字类 著述还 有《 匡谬
作者 简介 :薄守生 (9 5一) 男 , 17 , 山东 沂南 人 , 四川师 范学 院 2O O O级 中文 系汉语 言文 字学专业 硕 士研究 生 , 主要从 事汉 语史研究 。
①
・
< 书注) 中华 书局 ,92年校 本 。本文 所引 之例 , 出于此 。 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均
34 ・
3《 .楚元王传》 “ 生通 达 能属 文辞 , :更 与王 褒 、
张子侨等 并进对 。颜 注 :侨字或 作婿 , 作乔 , ” “ 或 皆
音 钜 骄 反 。 ”
1《 奴传 》 “ .匈 :黄金犀毗一 。颜注 :犀毗 , ” “ 胡带
之 钩 也 。亦 日鲜 卑 , 谓 师 比 , 一 物 也 , 有 轻重 亦 总 语
共 立 故 赵后 赵利 为 王 。 颜 注 : 姓 曼 丘 , 臣 也 。 曼 ” “ 名 丘 、 丘 本 一 姓 也 , 有 缓 急 耳 。 母 语 ”
顔師古《漢書注》三千五百條“音”考析
顔師古《漢書注》三千五百條“音”考析
萬獻初
【期刊名称】《文献语言学》
【年(卷),期】2015()1
【摘要】顔師古《漢書注》共注"音"3481次,近四分之一是引用前人的注音,具有很强的繼承性。
本文建立音切資料庫對這些"音"進行歸類分析,展示不同分支術語所表示的不同音義内容,從而揭示其注"音"性質。
在反切廣泛通行的唐代,顔師古還用大量的"音"(直音)來標注音讀,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揭示這些直音各自的特定用途,對《漢書》文獻研究和漢語史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总页数】15页(P57-71)
【作者】萬獻初
【作者单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續漢書·百官志》與漢晉間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條的辨證爲中心
2.《日本書紀》注釋史與“日本書紀抄”之成書——以漢籍注釋的影響爲中心
3.《續漢書·百官志五》“刺史”條郡國數辨訛(上)
4.《漢書·景帝紀》“訾算十”“訾算四”新詮——關於西漢前期一條經濟史料的辯證
5.隸古定本,不絶若綫——唐鈔本“《古文尚書》”九條、神田二種考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颜师古《汉书注》义训术语研究
被 释词 和释 词 均 在 “ 日” 之后 的, 只有 1 例 。《 汉 书 ・高帝 纪 》 : “ 张 良辞 归韩 , 汉 王 送 至褒 中 。 ” 颜
师古 注 : “ 即今梁州之褒县也 。旧日褒 中, 言居褒谷之 中。隋室讳忠 , 改 为褒 内也有变例 。
“ 日” 在颜 师古 《 汉书注 》 中共 出现 3 0 7次 ( 本 文用 例统计 均不 计重 复 , 特此 说 明, 下 文 不 再 注
出) 。
首先 , 从 被 释 词 和 释 词所 处 的位 置 来 看 。 被释词在“ 日” 之后 的, 占绝 大 多 数 , 共 3 0 5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文帝纪 》 : “ 遗诏 日: ‘ 朕 闻之 , 盖天 下万物之萌生 , 靡不有死 。 ” ’ 颜师古注 : “ 始生者 日
法 。黄 侃 《 文 字音 韵 训 诂 笔 记 》 称: “ 义训 者 , 观念相 同 , 界说相 同 , 特 不 说 两 字 之 制 造 及 其 发 音 有 何
关 系者 也 。 ” E l i 每个 学 科 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术 语 , 任 何 学 科 的 术 语 都 是 为 服 务 本 学 科 的 特 殊 需 要 而 产
中图分 类号 : H I 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9 8 4 1 ( 2 0 1 3 ) 0 6 — 0 1 3 0 — 0 8
所谓义训 , 就 是 不 借 助 字形 、 字 音 分 析而 用 通 行 语 言 ( 词语 、 短语或者语句 ) 直 接 解 释 词 义 的方
解 释词 义 的 , 共 2 7 6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高帝纪 》 : “ 尝息大泽之 陂, 梦与神遇 。 ” 颜师古注 : “ 遇, 会 也 。不 期 而 会 日遇 。 ” ②《 汉书 ・ 高帝纪 》 : “ 于是 汉 王 为 义 帝 发 丧 , 袒 而 大哭 , 哀 临 三 日。 ” 颜 师古 注 : “ 众 哭 日临 。 ” 辨析同义词的 , 共 3 1 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高帝纪 》 : “ 高 祖 为人 , 隆准而龙颜 , 美须 髯 , 左股 有七 十二黑子 。 ” 颜 师古注 : “ 在颐日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摘要: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始于为《汉书》作注,在这些为《汉书》作注的书中,颜师古作的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颜注以解词释义为主,在书中对多次出现的“寝…瘛”二字都进行了注解。
因此,以“寝”“癒”为例进行探讨,仔细推敲“寝…癔”的具体含义,以期对《汉书·艺文志》及颜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颜注寝癒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师袭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按六略三十八种门类,综录了先秦至西汉的著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综合性的目录书,开我国目录学之先河《汉书·艺文志》为后代学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有很多学者对《汉书·艺文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汉书》成书以来就被认为是较为难读之书,所以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可以说始于为《汉书》作注。
在众多为《汉书》作注的书中,唐代颜师古所作的《汉书注》则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集大成之作《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的一大力作,颜师古为《汉书》所作的注征引服虔《汉书音训》、应劭《汉书集解音义》、晋灼《汉书集注》、臣瓒《汉书集解》、蔡谟《汉书集解》等二十三家前人之作,其内容包括揭示书体例、为不易理解的字作音注、解词释义等。
总的来说,虽然颜师古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还尚未脱离对《汉书》的研究,但颜师古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主要运用训诂的形式及方法,以为字作音注、解词释义为主,这为后世读者阅读《汉书·艺文志》消除了很多文字障碍及理解误区,为后世理解、研究《汉书·艺文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顾实在20世纪初所著的又一研究《汉书·艺文志》的经典之作——《汉书艺文志讲疏》中也收录了颜师古为《汉书·艺文志》所作的注《汉书艺文志讲疏》一方面注重学术上的“考镜源流”,另一方面注意目录版本学上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颜师古《汉书注》音系韵类开合口和重纽二题
On Opening-Closing-Mouth (开合口) and Chongniu (重纽) of Phonological Rhymes in Annotations to Han Shu (汉书注) by Yan Shigu 作者: 刘芹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5-4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颜师古 开合口 唇音字 重纽
摘要: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声训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声训的定义与发展历史⼀、声训的定义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训,即通过语⾳线索寻求语义,是⼀种⽤⾳同或⾳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法。
换⾔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形式着眼,利⽤语⾳,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同,⾳近或⾳转的关系。
⼆、声训的发展历史 声训的发展⼤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声训⼀法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
周、秦时代为声训产⽣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声训材料散见于诸⼦论著之中,如《孟⼦·滕⽂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
到两汉、魏晋发展⼤盛,产⽣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得到全⾯的推⼴。
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的杨泉《物理论》已有“在⾦⽈坚,在草⽊⽈紧,在⼈⽈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
这⼀时期声训研究成为⼀门相对较独⽴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说”,“ 如戋,⼩也。
⽔之⼩者⽈浅,⾦之⼩者⽈钱,贝之⼩者⽈贱。
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到清代,声训达到最⾼⽔平。
这⼀时期,由于加深了对⾳义关系的认识,古⾳研究有新突破,声训便有了更⼤的发展。
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的时代性。
把语⾳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
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必挈其纲”(王念孙《⼴雅疏证序》)”,强调语⾳的重要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黄侃等先⽣⼜把训诂学进⼀步提⾼“语⾔学”的理论上来。
他们把“⽂字”“声⾳”“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声训的定义与发展历史⼀、声训的定义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也叫⾳训,即通过语⾳线索寻求语义,是⼀种⽤⾳同或⾳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法。
颜氏家训集解22
颜氏家训集解22颜氏家训集解〔一一〕汉书酷吏郅都传:「常称日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
」文选祢正平鹦鹉赋:「臣出身而事主。
」出身,谓出仕则致身于君。
〔一二〕「便从文史」,宋本作「使从文吏」,罗本、傅本、颜本、程本、胡本、何本、朱本、文津本、鲍本、汗青簃本「史」作「吏」。
卢文弨曰:「汉书东方朔传:『三冬文史足用。
』史谓史书也;但此亦兼文章三史而言,旧本作『吏』字,非。
」唐晏悯庵随笔上:「卢抱经校颜氏家训,最称善本;然亦有不足者。
如勉学篇:『出身以后,使从文吏。
』此言梁朝贵游子弟,多不向学,故云:『总丱之年,必先入学,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其文义甚明。
而卢氏改为『文史』,而引汉书东方朔传『文史足用』为注,失本义矣。
」案:唐说是,此文当从各本作「便从文吏」。
〔一三〕三国志魏书牵招传:「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一四〕文选奏弹王源:「衣冠之族。
」李善注引袁子正书曰:「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一五〕赵曦明曰:「梁书处士传:『何胤,字子季,点之弟也。
师事沛国刘瓛,受易及礼记、毛诗;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
辞职,居若邪山云门寺。
世号点为大山,子季为小山,亦曰东山。
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一六〕抱经堂本「瓛」误「巘」。
赵曦明曰:「已见一卷。
」〔一七〕赵曦明曰:「梁书本传:『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
七岁,能言玄理;十三,博通经传。
梁台建,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
俄兼国子祭酒。
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
所著吉礼仪注二百二十四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礼服义十五卷。
』」〔一八〕赵曦明曰:「梁书本传:『周舍,字升逸,汝南安成人。
博学多通,尤精义理。
高祖即位,博求异能之士,范云言之于高祖,召拜尚书祠部郎。
居职屡徙,而常留省内,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谟谋,皆兼掌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
摘要:声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
本文试从探求语源和破假借两方面分析《汉书注》中的声训现象。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声训
声训,即因声求义,就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来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
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
在语言产生之初,音义的结合具有偶然性。
《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音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便具有了严格的规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词汇也需要不断地丰富。
本着语言的经济原则,新的词语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和派生发展而来的,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意义具有可溯性。
“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
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岀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又往往相通,这就是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1]
颜师古在训诂实践中已能摆脱字形的束缚,看到字音和字义之
间的联系,从语音上来着手解释语义。
颜师古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以声音通训诂。
一、探求语源
探求语源,主要是指探求同源词。
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互相关联的词。
同源词之间有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关系。
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探求它们意义上的联系,然后训释词义。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1.直接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训释。
例如:
《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师古注:“旧,久也。
”
“久”字上古属之部见母;“旧”字上古属之部群母。
二字旁纽。
《汉书·郊祀志》:“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师古注:“狩,守也。
诸侯为天子守土,故巡行。
”
“狩”字上古属幽部審母;“守”字上古属幽部審母。
二字音同。
2.使用专门术语训释
(1)某之言某。
这是典型的声训术语,用于探求事物命名的道理。
《汉书·郊祀志》:“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师古注:“泮之言半也。
制度半于天子之辟雍也。
”
“泮”字上古属文部滂母;“半”字上古属文部帮母。
二字音近。
《汉书·张陈王周传》:“击章邯车骑殿。
”师古注:“殿之言填
也,谓镇军后以扦敌。
勃击破章邯之殿兵也。
”
“殿”字上古属文部定母;“填”字上古属真部定母。
二字具有通转关系。
(2)用“音义同”来训释
《汉书·文帝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师古注:“酺之为言布也,王德布于天下而合聚饮食为酺。
字或作脯,音义同。
”
(3)用“声相近”来训释
《汉书·陈胜项籍传》:“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师古注:“谯门,谓门上为高楼以望者耳。
楼一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丽谯。
谯亦呼为巢。
所谓巢车者,亦于后车之上为楼以望敌也。
谯、巢声相近,本一物也。
”
(4)用“声之转”来训释
“声之转”阐发了语转现象,语转是指由于历史或地域的变迁,词语发生了音变,但它们与某种意义仍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语转关系的字词,实际也是同源关系。
《汉书·景十三王传》:“去为望卿作歌曰:‘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
’”师古注:“尊章犹言舅姑也。
今关中俗妇呼舅姑为钟。
钟者,章声之转也。
”
古代关中地区妻子称舅姑,“尊章”和“钟”都指妻子。
二、破假借
古时,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常存在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
字的情况。
本字和借字音同或音近。
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去发现本字,然后用本字来训释借字。
这种训释汉字的方式就是“破假借”。
破假借对阅读古籍有重要的作用。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使用多种方式注释假借字。
1.直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文帝纪》:“今吾闻祀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
”师古注:“釐,本字作禧,假借用耳,同音僖。
”
《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师古注:“轑读曰燎。
假借用字。
”
2.用“古通用字”或“古字通用”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陈胜项籍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师古注:“后与後同,古通用字也。
”
《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
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
”师古注:“蛾与俄同,古字通用。
”
3.用“某读曰某”、“某与某同”、“某读与某同”等形式来指明假借关系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
”师古注:“能读曰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
所居好
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蜂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
”师古注:“蜂与峰同,言锋锐之气。
”
《汉书·沟血志》:“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
”师古注:“柏读与迫同。
”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总体上是准确的,他已经初步具有了因声求义的观念,并且对清代“因声求义”理论的提出有巨大影响。
他朴素的因声求义的训诂理论和实践,对训诂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任国俊.颜师古《汉书注》研究[d].宁夏大学,2005.
[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立.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 张金霞.颜师古语言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作者简介:元玉杰(1987-),女,河北邢台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