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 课件

(2009年版)
专家委员会
执笔专家 贾伟平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高 鑫 葛家璞 郭晓蕙 纪立农 姬秋和 贾伟平 李 红 李 强 李延兵 柳 洁 陆菊明 栾晓军 彭永德 冉兴无 单忠艳 田浩明 王卫庆 翁建平 谢 云 杨文英 于德民 周 健 周智广 朱大龙 邹大进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酸
半透膜
Pt 电极 2e-
0.6 volts
到记录器
监测原理
?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动态血糖监测主要的优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 和低血糖
?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
一幅图比得上千言万语 …
发现“隐匿性”低血糖
每10 秒接受1次电信号 每5 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 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
Ginsberg BH.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1: 203-204 .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感应探头 (2)血糖记录器 (3)注针器 (4)信息提取器 (5)软件
(3)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糖尿病监测及治疗技术的发展
验尿
胰岛素泵 血糖仪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糖尿病,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制定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决策。
在最新的指南中,分会提供了一套详细的糖尿病管理方案,旨在促进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下是指南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建议: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其他相关检查的重要性,如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抗体检测,以帮助尽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
2. 糖尿病的预防:指南鼓励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保持正常体重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此外,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推荐。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合并症等因素,指南给出了不同药物的应用指导,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物。
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强调了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
4.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指南着重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5.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指南对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指南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配比主食和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和嗜好品的摄入等。
指南还提醒患者关注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以维持适当的营养平衡。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血糖监测方法
点时血糖 监测
3天
2~3周 GA
2~3月
CGM
HbA1C
血糖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局限性: 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局限性: 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Thorsteinsson B,et al. 2006 ADA, 2098, 2099-PO.
CGM有助于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和时间分布
夜间 傍晚
25% 34% 11% 30%
上午
原因不明
43%
其他原因
21% 36%
下午
体力活动
低血糖的时间分布 症状性低血糖在日间最常见 体力活动是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背景及特点
特点 —— 服务临床 目的 —— 规范行为 未来 —— 继续修订 总结国内临床数据 合理应用 提高水平 不断更新
2009.07-09 —— 起草, 反复修订 2009.10.09 —— 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会通过 2009.10.10 —— 专家组集中讨论、修订 2009.10-12 —— 意见反馈汇总、再次修订 2009.12.12 —— 正式发布
葡萄糖 组织间液
葡萄糖氧化酶
到记录器
葡萄糖酸
Pt 电极 0.6 volts
2e-
监测原理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 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了解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临
床应用指南年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指南详细介绍了血糖监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血糖监测适用于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
通过血
糖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指南也明确
了血糖监测的禁忌症,例如患者出现严重皮肤病变或血液病等情况时应禁
止进行血糖监测。
再次,指南提供了血糖监测的数据解读和结果评估的指导。
通过血糖
监测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并综合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
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指南详细介绍了血糖监测常见的参数和指标,如空腹
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及其理想范围和临床评估标准。
同时,指南还提供了常见血糖异常的处理建议,如高血糖、低血糖等。
最后,指南强调了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血糖监
测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糖尿病的进展和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指导,如饮
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摘要《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 2022 )》在2018版基础上,基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和新近发布的相关领域研究证据,主要在糖尿病的管理要求、筛查、诊断、治疗、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及慢性并发症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更新。
此外,首次增加了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部分,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2018年12月,首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发布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联合发文,连续要求将其作为全国基层糖尿病医防融合的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实施。
受国家卫健委基层司的委托,在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糖尿病学会/协会支持下,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全国性的培训网络,开展了《指南》线上线下培训,截至2021 年底,参加《指南》线上学习的基层医务人员达98万人,73万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按照《指南》修订的要求,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指南》的修订工作,根据近年糖尿病防治相关政策文件、临床指南和证据的更新,结合全国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工作进展和专家论证意见,主要在糖尿病的管理要求、筛查、诊断、治疗、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慢性并发症检查等方面上进行了更新,并首次增加了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部分。
为便于广大基层工作者深入理解及应用《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 2022 )》(新版指南),现对其主要修订内容进行解读。
一、糖尿病流行现状新版指南引用了最新的官方数据,对糖尿病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数据进行了更新。
2020年,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 ],我国18岁以上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9% ,我国糖尿病患病蔚口患病人数持续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5年开展1次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
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8.0%、34.1% 和33.1%[2 ;二、管理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配置基本设备新版指南新增(1)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应当配置视力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病的视力筛查提供条件。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发布

2021年4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020年版)》在万众期盼中同步发表于当期《中华糖尿病杂志》和《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
距上一版指南已时隔三年。
这三年里,国内外2型糖尿病(T2DM)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出现了更多有关糖尿病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为了及时地传递这些最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改善中国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由朱大龙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们共同修订完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图1)图1. 自2003年起,CDS共发布6版T2DM指南新版指南共19章,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T2DM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等内容。
(图2)图2. 新版指南章节全貌相较上一版指南,新版指南主要有9点更新。
(图3)图3. 新版指南更新要点更新要点1: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升至11.2%依据2015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1999年的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图4)。
图4.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40年变迁更新要点2:将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纳入诊断标准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 1c诊断糖尿病,切点为HbA 1c ≥6.5%。
近年来,我国的HbA 1c 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
为与WHO诊断标准接轨,新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 1c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但若患者同时有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等情况,则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治疗方案应按患者的生活方式制定和调整,但未进食并不等于 不需要测定血糖:如已知或怀疑夜间发生低血糖.则睡前监测 尤为重要。血糖持续监测有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使1Ⅲ胰岛 素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不久常发生低IIIl糖:如事先已 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 量。如系临时决定,应测定血糖,该步骤常可提醒患者适当进 食。 (2)1型糖尿病 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l型 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 l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1型糖 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 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 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口”:在1型糖尿病 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 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 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 降低15%[,…。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 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 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 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有关每13多次胰岛素注射(MDIs)或持续胰岛素输注 (CSII)的低血糖风险,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提出,CSII与 MDI相比,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并降低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 但对近期(2002~2007年)发表的15项比较CSII与MDI的 RCT研究的metn分析(其中13项在1型糖尿病中进行)结果 显示,使用CSII的患者轻度、夜间、严重低血糖.与使用MDI患 者相比.存在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5.处理问题性低血糖的推荐方案 问题性低血糖包括患者无感知性低血糖发作、需要他人救 治的低血糖发作、患者失去自我控制的发作、患者失去知觉或 癫痫发作[31 J。首先应尽量排除增加低fIf【糖风险的合并症(缺 乏皮质醇、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导致吸收不良的疾病如肠道疾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1.诊断标准: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和随机血糖值。
2. 防治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控制目标要求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6.5%。
3.饮食控制:着重强调合理膳食,减少能量摄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推荐适量的饮酒和戒烟。
4.运动疗法: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9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在运动前测试血糖,以便调整运动前的餐食和胰岛素剂量。
5.药物治疗:指南中列举了多种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选择和应用情况。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6.血糖监测: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测试血糖控制情况。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测一次空腹血糖,用于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7. 血压控制:降低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防治的重要方面。
指南提出了血压控制目标,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
8.肺结核筛查:糖尿病患者是肺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指南建议定期进行肺结核筛查。
9.爱心计划:指南强调建立完善的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机制,鼓励建立爱心计划,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进行患者管理和随访。
10.并发症的防治:指南着重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关键。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的2型糖尿病防治方法和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但需要指出的是,指南只是一种参考,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2024年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年版)

前言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8月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占总人口的 18.9%, 其中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1亿,占总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惯例,65周岁 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年龄≥65周岁的糖尿病患者被定义为老年糖尿病患 者 ,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糖尿病的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 及日益增长的老年糖尿病管理需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亟需规范。
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在疾病诊断初期,医护人员及家庭成员需要帮助患者正视疾病,使其接受糖尿病教育、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 恐惧心理或自暴自弃等负面想法,对于有利于患者糖尿病管理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患者正面评价自我,接受 并积极参与到糖尿病的全程管理之中。
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并发症、合并症多,应结合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之 前需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既往治疗状况、血糖水平、合并症、认知功能及有无看 护者等,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教育内容应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疾病进展、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急慢 性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个体化治疗目标、生活方式干预、各类药物的特点、临床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等。应加强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及看护者、社区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避免过于严格或者过 于宽松的血糖管理,从而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可以采取集体教育或针对性较强的社区小组教 育、同伴教育及个体教育。有条件者也可以采取远程教育的模式,如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网络培训班等。不同的糖 尿病教育形式互为补充,可以同时开展,以便更好地传递患者需要的信息资讯。近年来有不少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教育形式 的研究,如夫妻协助管理模型、PRECEDE-PROCEED 模型,有效的教育形式将助力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随着人 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也有不少探索人工智能在糖尿病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规范血糖监测临床应用
01
通过指南的制定,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提高血糖监测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指导医生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02
指南提供了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有助于医生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推动血糖监测技术发展
03
指南的制定将促进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提
供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手段。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动作用
政策法规的推动促进了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健康保
障。
THANKS。
培训教育与技能提升
医护人员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血糖监测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 统培训,确保熟练掌握相 关技能。
患者教育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 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血 糖监测知识普及,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
新技术学习与应用
关注血糖监测领域新技术 、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及 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掌 握。
连续血糖监测技术
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植入皮下的葡萄糖传感器实时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可持续数天至数 周不等,提供全面的血糖波动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利用敷贴于皮肤表面的葡萄糖传感器和手持扫描仪进行无创连续血糖监测,操 作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适用于门诊和居家血糖监测。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指南推荐的血糖监测 方案,成功实现了血糖的平稳控制。
01
案例二
一位长期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遵 循指南建议的血糖监测频率和技术后, 有效减少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02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血糖监测的权威、全面和实用的指导。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血糖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关于血糖监测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临床情况的优化策略。
本文的编写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在血糖监测方面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血糖监测技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中国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糖监测的基本原理、血糖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机、以及血糖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及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等)的血糖监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期待这份指南能对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在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包括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目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
全面性原则:血糖监测应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夜间血糖等。
同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还应关注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及时性原则:血糖监测结果应及时获取并反馈给患者和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安全性原则:血糖监测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1 SMBG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
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并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但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尚未达成共识[1],需要进一步研究。
1.1 SMBG的频率和时间点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SMBG的监测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
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2。
1.1.1 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目前大多数指南均推荐[1-4],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每日至少3次的SMBG,可根据不同的治疗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1)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 SMBG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
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
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
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表3)。
表1 各类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的建议注: CD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 IDF:国际糖尿病联盟表2 各时间点血糖的适用范围注: HbA1c:糖化血红蛋白表3 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注:“×”需测血糖的时间;“√”可以省去测血糖的时间(2)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4)。
(3)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5)。
1.1.2 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SMBG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天,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
(1)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短期强化监测方案:短期强化SMBG适用于:有低血糖症状;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正在对用药、饮食或运动方案进行调整;HbA1c水平升高;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入学、开始新工作或改变工作时间;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况。
监测方案为每周3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表6)。
在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可以减少到交替SMBG方案(表7)。
(2)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餐时配对方案:餐时配对方案建议每周3天,分别配对监测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水平(表8),帮助患者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1.1.3 生活方式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生活方式治疗患者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能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表5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注:“×”需测血糖的时间表6 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注:“×”需测血糖的时间;“√”可以省去测血糖的时间表7 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交替自我血糖监测方案注:“×”需测血糖的时间表8 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以进餐为基础的自我血糖监测)注:“×”需测血糖的时间1.2 SMBG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SMBG的实施需要患者选择一款足够精准、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且有良好售后服务保障的血糖仪。
血糖仪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成可测量的物质,最终测量结果显示在仪器屏幕上供人们识读。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血糖仪品种繁多,按照血糖仪测量原理可以分成光化学血糖仪和电化学血糖仪,根据血糖试纸条中使用的酶又可以分为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
1.2.1 血糖仪的准确性通常所说的血糖仪的准确性包含了两个方面:准确性和精确性。
准确性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患者真实血糖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精确性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目前,国际上遵循的是ISO15197-2003的标准[5],国内遵循的是GB/T19634-2005的标准。
准确性的标准: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浆用生化仪进行血糖测试的同时,采用毛细血管全血使用血糖仪进行测试,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血糖浓度≥5.5 mmol/L,变异系数(CV)<75%。
国际和国内标准还要求在5~7个不同的血糖浓度条件下,评价血糖仪产品在整个测试浓度范围内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1.2.2 SMBG的影响因素(1)通常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2)由于血糖仪采用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血细胞比容影响较大,相同血浆糖水平时,随着血细胞比容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
若有血细胞比容校正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减到最小。
(3)目前血糖仪核心技术主要采用生物酶法,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两种,而GDH还需联用不同辅酶,分别为吡咯喹啉醌葡萄糖脱氢酶(GDH-PQQ)、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GDH-FAD)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GDHNAD)3种。
GOD血糖仪对葡萄糖特异性高,无糖类物质干扰,易受高浓度氧影响。
GDH血糖仪反应无需氧的参与,无氧浓度的干扰,但因联用不同辅酶可能对非葡萄糖类物质有交叉反应。
(4)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的干扰,如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氧气、麦芽糖、木糖等。
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
常见的可能使血糖测定值假性升高的干扰物质:非葡萄糖的其他糖类物质、维生素C、高胆红素;常见的可能使血糖测定值假性降低的干扰物质:高尿酸。
(5)pH,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6)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换或试纸保存不当等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1.3 患者教育SMBG的患者教育包括规范化的血糖测试和记录、SMBG结果的解读及如何通过糖尿病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认识到,SMBG结果本身对疾病的改善作用不大,只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回顾讨论SMBG的结果并采取措施积极改变行为和调整治疗,才能使SMBG成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工具。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讨论个体化的应用SMBG结果和医护人员一起调整治疗方案。
1.3.1 血糖测试和记录在实际的患者自我监测过程中,使用者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血糖测量结果精准性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以下3个步骤来规范患者的操作。
(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采血工具、血糖仪和血糖试纸,应严格按照血糖仪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血糖仪产品适宜的操作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清洁采血部位(如指腹侧面),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净,并用干净的餐巾纸或棉球擦干;清洁后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适当的采血器获得足量的血样,切勿以挤压采血部位获得血样,否则组织间液进入会稀释血样而干扰血糖测试结果。
(2)测试中的要求: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3)测试后的要求:记录血糖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可疑,则建议重新测试一次。
若仍有疑问,则应咨询医护人员或与血糖仪产品厂家联系。
在确定原因和咨询医护人员前,请务必不要更改当前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取下测试用的血糖试纸,并与针头一起丢弃在适当的容器中;将血糖测试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器等)存放在干燥清洁处。
质量控制: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SMBG结果与HbA1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
SMBG血糖数据管理:血糖日志应包含血糖、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有条件可进行计算机化的数据管理[6],利用有线的USB或无线传输技术将血糖仪与电脑连接,借助血糖管理软件将血糖数据下载,可显示血糖记录册、血糖趋势图、14天图谱等,能更好地用以评价血糖控制趋势及药物、饮食和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