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合集下载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 课件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9年版 课件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版)
专家委员会
执笔专家 贾伟平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高 鑫 葛家璞 郭晓蕙 纪立农 姬秋和 贾伟平 李 红 李 强 李延兵 柳 洁 陆菊明 栾晓军 彭永德 冉兴无 单忠艳 田浩明 王卫庆 翁建平 谢 云 杨文英 于德民 周 健 周智广 朱大龙 邹大进
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酸
半透膜
Pt 电极 2e-
0.6 volts
到记录器
监测原理
?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动态血糖监测主要的优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 和低血糖
?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
一幅图比得上千言万语 …
发现“隐匿性”低血糖
每10 秒接受1次电信号 每5 分钟将获得的平均值转换成血糖值储存起来 每天可储存288个血糖值
Ginsberg BH.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1: 203-204 .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感应探头 (2)血糖记录器 (3)注针器 (4)信息提取器 (5)软件
(3)
目录
? 一、背景 ?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 参考文献
糖尿病监测及治疗技术的发展
验尿
胰岛素泵 血糖仪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糖尿病,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制定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决策。

在最新的指南中,分会提供了一套详细的糖尿病管理方案,旨在促进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下是指南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建议: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其他相关检查的重要性,如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抗体检测,以帮助尽早发现和确诊糖尿病。

2. 糖尿病的预防:指南鼓励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保持正常体重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此外,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推荐。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合并症等因素,指南给出了不同药物的应用指导,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物。

此外,指南还提醒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强调了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

4.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指南着重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5.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指南对糖尿病的营养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指南强调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配比主食和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和嗜好品的摄入等。

指南还提醒患者关注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以维持适当的营养平衡。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血糖监测方法
点时血糖 监测
3天
2~3周 GA
2~3月
CGM
HbA1C
血糖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SMBG)——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局限性: 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谱,存在监测的“盲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局限性: 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Thorsteinsson B,et al. 2006 ADA, 2098, 2099-PO.
CGM有助于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和时间分布
夜间 傍晚
25% 34% 11% 30%
上午
原因不明
43%
其他原因
21% 36%
下午
体力活动
低血糖的时间分布 症状性低血糖在日间最常见 体力活动是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背景及特点
特点 —— 服务临床 目的 —— 规范行为 未来 —— 继续修订 总结国内临床数据 合理应用 提高水平 不断更新
2009.07-09 —— 起草, 反复修订 2009.10.09 —— 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会通过 2009.10.10 —— 专家组集中讨论、修订 2009.10-12 —— 意见反馈汇总、再次修订 2009.12.12 —— 正式发布
葡萄糖 组织间液
葡萄糖氧化酶
到记录器
葡萄糖酸
Pt 电极 0.6 volts
2e-
监测原理
组织间液的葡萄糖 (G2) 浓度和血糖 值(G1)相匹配

目 录
一、背景 二、动态血糖监测的简介 三、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 四、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五、动态血糖监测的使用规范 六、动态血糖监测期间的患者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生酮作用
↓碱储备
↑酮症酸中毒
甘油三酯
高脂血症
↓蛋白合成
↑蛋白分解
↑反向调节激素
↑糖异生底物
↓葡萄糖利用
高血糖
↑肝糖分解
糖尿(高渗性利尿)
水和电解质丢失
脱水
肾功能受损
无酮体生成或非常少
高渗状态
HHS
DKA
DKA及HHS:应激、感染和/或胰岛素不足的发病机制
++加速通路
++
++
DKA及HHS的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主要内容
指南撰写背景 指南细则简介 血酮监测在高血糖危象治疗中的应用
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重要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正规治疗中也可能发生DKA和HHS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长,高血糖危象常见于门诊和急诊,尤其是基层医院 高血糖危象可以是儿童、老年糖尿病的首发表现,误诊误治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高血糖危象的预防
院外测定血糖、血酮可早期识别酸中毒的发生,有助于家庭指导胰岛素治疗并预防DKA而住院。 对糖尿病患者及监护人进行有关糖尿病护理知识的教育,以预防高血糖危象的发生。 不可擅自中断胰岛素治疗。 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应及时处理,出现高血糖危象诱因时应监测血糖及血酮。 建议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快速检测血糖及血酮以便及时筛查发现高血糖危象患者。
高血糖危象的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
治疗监测
建议进行持续地实验室监测:前4-6小时的每小时血糖及血酮水平,随后每2-4小时检测一次电解质和CO2含量,每4小时检测BUN和Cr水平直至病情稳定,同时准确记录液体摄入及输出量。

动态血糖监测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动态血糖监测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1. 糖尿病评估 2. 制定,调整,评估治疗方案 3. 糖尿病教育工具 专科 医生
治疗 目标
患者 教育
血糖监测
运 动
饮食 药物 治疗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Medtronic Confidential
黎明现象
CGMS
Medtronic Confidential
的 临 床 应 用 评 估 工 具
----
治疗 目标
患者 教育
血糖监测
运 动
饮食 药物 治疗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Medtronic Confidential
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
• •
进餐注射速效胰岛素 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Medtronic Confidential
CGMS的全面血糖信息
1. 糖尿病评估—重点关注 多日图
2. 制定,调整,评估治疗方案—重点关注 单日图 特定时间段图 3. 糖尿病教育工具—重点关注 大事件功能 4. 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重点关注 多日图
探头结构
葡萄糖
葡萄糖酸
铂电极
2 e-
ISIG
=探头的输入电流
葡萄糖 + O2 H2 O 2
H2 O2 + ; O2 + 2 e 电流:ISIG
电压:VCTR
Medtronic Confidential
3层结构: 半透膜,葡萄糖氧化酶,铂电极
1.CGMS 基本原理 2.CGMS 临床应用
CGMS---糖尿病教育工具
使患者 • 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 • 增加运动的积极性 • 改变生活规律 •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 更容易接受和使用712的高级功能 患者的高度参与,良好的控制血糖!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202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摘要《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 2022 )》在2018版基础上,基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和新近发布的相关领域研究证据,主要在糖尿病的管理要求、筛查、诊断、治疗、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及慢性并发症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更新。

此外,首次增加了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部分,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2018年12月,首版《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发布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联合发文,连续要求将其作为全国基层糖尿病医防融合的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实施。

受国家卫健委基层司的委托,在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糖尿病学会/协会支持下,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全国性的培训网络,开展了《指南》线上线下培训,截至2021 年底,参加《指南》线上学习的基层医务人员达98万人,73万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按照《指南》修订的要求,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指南》的修订工作,根据近年糖尿病防治相关政策文件、临床指南和证据的更新,结合全国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工作进展和专家论证意见,主要在糖尿病的管理要求、筛查、诊断、治疗、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慢性并发症检查等方面上进行了更新,并首次增加了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部分。

为便于广大基层工作者深入理解及应用《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 2022 )》(新版指南),现对其主要修订内容进行解读。

一、糖尿病流行现状新版指南引用了最新的官方数据,对糖尿病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数据进行了更新。

2020年,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 ],我国18岁以上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9% ,我国糖尿病患病蔚口患病人数持续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5年开展1次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

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8.0%、34.1% 和33.1%[2 ;二、管理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配置基本设备新版指南新增(1)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应当配置视力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病的视力筛查提供条件。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注:×:需监测血糖的时间点;/:可酌情选择监测血糖的时间点
治疗方案应按患者的生活方式制定和调整,但未进食并不等于 不需要测定血糖:如已知或怀疑夜间发生低血糖.则睡前监测 尤为重要。血糖持续监测有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使1Ⅲ胰岛 素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不久常发生低IIIl糖:如事先已 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 量。如系临时决定,应测定血糖,该步骤常可提醒患者适当进 食。 (2)1型糖尿病 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l型 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 l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1型糖 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 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 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口”:在1型糖尿病 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 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 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 降低15%[,…。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 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 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 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有关每13多次胰岛素注射(MDIs)或持续胰岛素输注 (CSII)的低血糖风险,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提出,CSII与 MDI相比,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并降低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 但对近期(2002~2007年)发表的15项比较CSII与MDI的 RCT研究的metn分析(其中13项在1型糖尿病中进行)结果 显示,使用CSII的患者轻度、夜间、严重低血糖.与使用MDI患 者相比.存在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5.处理问题性低血糖的推荐方案 问题性低血糖包括患者无感知性低血糖发作、需要他人救 治的低血糖发作、患者失去自我控制的发作、患者失去知觉或 癫痫发作[31 J。首先应尽量排除增加低fIf【糖风险的合并症(缺 乏皮质醇、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导致吸收不良的疾病如肠道疾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 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根本的评判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糊口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觉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糊口体式格局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进步治疗的有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局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主动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实时向医务工作者征询的手段,从而进步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XXX(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公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构成局部,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举行SMBG。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年 8 月第 28 卷第 8 期摇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August 2012, Vol. 28, No. 8
·619·
誗指南与共识誗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摇 摇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制约因 素[1] ,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糖尿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 重要问题[2] 。
表 1摇 低血糖的临床分级
1) 轻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2) 中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3) 重度:血糖浓度<2. 8 mmol / L( <50 mg / dl) ,可能出现意识丧失鄄需他
人协助治疗
摇 摇 二、Biblioteka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对因治疗而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考虑传统的和提示
如事先已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型糖尿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1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8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9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28型糖尿病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降低1529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危害 大多数 l 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避免低血糖发生,每周平均发 作 2 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可发作数千次。 30% ~ 40%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需要他人的救助) ,严 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 ~ 1. 7 次(患者 / 年),可伴有癫痫或 昏迷(表 3)。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实时CGM
实时CGM技术简介
在提供即时血糖信息的同时提供高、低 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即时血 糖调节,但在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前还需应用 血糖仪 自测血糖以进一步证实。
适应症
①HbA1c <7%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实时CGM技术可辅助患者的HbA1c水平持续 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回顾性CGM的适应症
此外,合并 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暴发 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 等如病情需要也可进行CGM,以了解其血 糖谱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其他伴有血糖变化 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如胰岛素瘤等,也可应 用CGM 了解血糖变化的特征。
准确度评价标准
(1)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3个; (2 )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相关系数≥0.79 ; (3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5.6 mmol/L 时,平均绝对差 (MAD ) ≥28%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 值<5.6 mmol/L 时, MAD ≥18% ,此时探 头测定值与指血血糖值相关系数 (R值)以 n/a 的形式报告。
②HbA 1c >7% 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如有能力每 日使用和操作仪器,也推荐使用。
③推荐有能力接近每日使用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 者使用实时CGM技术,无论患者血糖是否已经达 标。
适应症
④在8岁以下儿童中使用该项技术尚缺乏循 证医学证据。
⑤基于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 局限性,暂不推荐在重症监护室 (ICU )或 手术室中单纯采用实时CGM技术进行血糖监 测。
最好选择血糖相对较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如 三餐前及睡前等)。 (3 )进行指血血糖检测后,应立即将血糖值 输入血糖记录器;如两者之间间隔超过5分 钟,则需要重新检测指血血糖。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10.9%,但血糖达标率仅为49.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表现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血糖波动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

为了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效的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还能够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糖化白蛋白(GA)和HbA1c的测定、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立体的监测手段。

2014年,新型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获批在___上市,为血糖监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转变。

FGM不需要指血校准,只需要扫描就可以获知即时葡萄糖值,并可以提供14 d 的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

国际上,针对___的临床应用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南和共识。

2017年的最新《持续葡萄糖监测国际共识》认为,使用FGM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血糖变异性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2018年11月我国也发布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FGM的准确性评估是应用共识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共识,FGM的准确性评估应包括精度、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FGM的精度应在ISO标准下进行评估,其误差范围应满足标准中的要求。

一致性评估应包括不同时间、不同天数和不同部位的比较。

稳定性评估应包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比较,如温度、湿度和高海拔等。

可靠性评估应包括设备故障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持续监测的可靠性等。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血糖监测的权威、全面和实用的指导。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血糖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关于血糖监测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临床情况的优化策略。

本文的编写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在血糖监测方面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血糖监测技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中国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糖监测的基本原理、血糖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机、以及血糖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及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等)的血糖监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期待这份指南能对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在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包括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目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

全面性原则:血糖监测应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夜间血糖等。

同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还应关注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及时性原则:血糖监测结果应及时获取并反馈给患者和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安全性原则:血糖监测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要点提示●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B)●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时,建议进行OGTT(A)●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A)●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A)●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至相关专科治疗一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一级预防的策略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 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30];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31]。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 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32]。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临床医学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临床医学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二、T1DM患病的影响因素
饮食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尚无定论
支持或反对婴儿早期牛乳喂养是 T1DM发生的危险因素。来自中 国一项研究显示T1DM的发病率 与不同时间给予婴儿固体辅食或 配方牛奶等有关。
二、T1DM患病的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
T1DM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6月龄以 内婴儿很少发病,而发病一般从9月龄开始 并持续升高。国外资料报道12-14岁患病达 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我国11个地区的资 料显示10-14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进一 步分析发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增加, 至10岁时达最高峰(0.99/10万/年),随后略 有下降。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 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被重新 诊断为LADA,这提示很大一部分大于18岁 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应被诊断为T1DM。值得 注意的是,部分欧洲国家T1DM的发病
T1DM的病因分型诊断
血糖控制目标 降低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T1DM血糖控制
的两大目标,因此目前公认的血糖控制标准 为:在最少发生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应使患 者的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个体患 者而言,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以下 方面:患者的年龄、患者本人或其家庭管理 和认识糖尿病的能力、血糖监测频率及就诊 的方便性与积极性。建议我国T1DM血糖控 制目标是:在尽量避免低血糖基础上,儿童 和青春期HbA1c<7.5%;HbA1c<7.0%;老 年人HbA1c<7.5%;不同年龄阶段的T1DM 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
流行病学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 少年时期起病。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 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按照世界卫生 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9年对于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T1DM可分 为自身免疫性及特发性T1DM。前者的胰岛自 身抗体多为阳性,提示病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 应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多以酮症或酮症酸中 毒起病。

糖尿病诊疗标准

糖尿病诊疗标准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12Diabetes Care. 2012,35:S11主要更新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使用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新的诊断标准;血压控制仅在新证据的基础上强化了控制目标个体化的重要性;对肾病的筛查和治疗进行的修订包含晚期慢性肾脏并发症的管理;去除对儿童和青少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的低限,并对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进行合理的讨论。

诊断标准 HbA1C ≥ 6.5%(检测应该用DCCT 检测标化);空腹血糖≥ 7.0 mmol/L,其中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h 未摄入热量;OGTT 2h 血糖≥ 11.1 mmol/L.,其检测应按WHO 标准进行,用75 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

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 11.1 mmol/L,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HbA1C 为 5.7~6.4% 诊断糖尿病前期是合理的,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后血糖仍进展,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以预防2 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该每年进行监测以观察是否进展为糖尿病。

在有危险因素的个体,产前首次就诊时用标准的诊断标准筛查未诊断的2 型糖尿病。

在未知是否具有糖尿病的妊娠妇女中,在妊娠24~28 周用75g 2h OGTT 筛查妊娠糖尿病(GDM),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5.1 mmol/L、1h血糖≥10.0 mmol/L或2h 血糖≥ 8.5 mmol/L,满足任何一点血糖值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

采取除HbA1C 以外的检查筛查持续性糖尿病。

有GDM 史的女性,至少每3 年甚至终身筛查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进展。

有GDM史的女性确诊糖尿病前期,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以预防糖尿病。

对于患1 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设定血糖目标时,考虑患者年龄因素。

ENDO2012 年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指南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97:16新的血糖管理指南强调所有住院患者均需要监测和管理血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

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并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但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尚未达成共识[1],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SMBG的频率和时间点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SMBG 的监测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

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表2。

表1各类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监测频率的建议表2各时间点血糖的适用范围1.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目前大多数指南均推荐[1,2,3,4],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每日至少3次的SMBG,可根据不同的治疗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1)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

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

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

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表3)。

表3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2)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 d空腹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1 d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 d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4)。

表4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3)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 d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1 d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 d加测5个时间点血糖谱(表5)。

表5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2.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SMBG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 d,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

(1)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短期强化监测方案:短期强化SMBG适用于:有低血糖症状;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正在对用药、饮食或运动方案进行调整;HbA1c水平升高;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入学、开始新工作或改变工作时间;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况。

监测方案为每周3 d,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表6)。

在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可以减少到交替SMBG方案(表7)。

表6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表7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交替自我血糖监测方案(2)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餐时配对方案:餐时配对方案建议每周3 d,分别配对监测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水平(表8),帮助患者了解饮食和相关治疗措施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表8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以进餐为基础的自我血糖监测)3.生活方式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生活方式治疗患者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能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二)SMBG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SMBG的实施需要患者选择一款足够精准、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且有良好售后服务保障的血糖仪。

血糖仪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成可测量的物质,最终测量结果显示在仪器屏幕上供人们识读。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血糖仪品种繁多,按照血糖仪测量原理可以分成光化学血糖仪和电化学血糖仪,根据血糖试纸条中使用的酶又可以分为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

1.血糖仪的准确性:通常所说的血糖仪的准确性包含了两个方面:准确性和精确性。

准确性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患者真实血糖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精确性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目前,国际上遵循的是ISO15197-2003的标准[5],国内遵循的是GB/T19634-2005的标准。

准确性的标准: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浆用生化仪进行血糖测试的同时,采用毛细血管全血使用血糖仪进行测试,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 0.42 mmol/L;血糖浓度≥5.5 mmol/L,变异系数(CV)< 7.5%。

国际和国内标准还要求在5~7个不同的血糖浓度条件下,评价血糖仪产品在整个测试浓度范围内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SMBG的影响因素(1)通常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2)由于血糖仪采用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红细胞压积影响较大,相同血浆糖水平时,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

若有红细胞压积校正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减到最小。

(3)目前血糖仪核心技术主要采用生物酶法,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两种,而GDH还需联用不同辅酶,分别为吡咯喹啉醌葡萄糖脱氢酶(GDH-PQQ)、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GDH-FAD)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GDH-NAD)3种。

GOD血糖仪对葡萄糖特异性高,无糖类物质干扰,易受高浓度氧影响。

GDH血糖仪反应无需氧的参与,无氧浓度的干扰,但因联用不同辅酶可能对非葡萄糖类物质有交叉反应。

(4)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的干扰,如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氧气、麦芽糖、木糖等。

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

常见的可能使血糖测定值假性升高的干扰物质:非葡萄糖的其他糖类物质、维生素C、高胆红素;常见的可能使血糖测定值假性降低的干扰物质:高尿酸。

(5)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6)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换或试纸保存不当等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三)患者教育SMBG的患者教育包括规范化的血糖测试和记录、SMBG结果的解读及如何通过糖尿病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认识到,SMBG结果本身对疾病的改善作用不大,只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回顾讨论SMBG的结果并采取措施积极改变行为和调整治疗,才能使SMBG成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工具。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讨论个体化的应用SMBG结果和医护人员一起调整治疗方案。

1.血糖测试和记录:在实际的患者自我监测过程中,使用者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血糖测量结果精准性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以下3个步骤来规范患者的操作。

(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采血工具、血糖仪和血糖试纸,应严格按照血糖仪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血糖仪产品适宜的操作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清洁采血部位(如指腹侧面),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净,并用干净的餐巾纸或棉球擦干;清洁后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适当的采血器获得足量的血样,切勿以挤压采血部位获得血样,否则组织间液进入会稀释血样而干扰血糖测试结果。

(2)测试中的要求: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3)测试后的要求:记录血糖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可疑,则建议重新测试一次。

若仍有疑问,则应咨询医护人员或与血糖仪产品厂家联系。

在确定原因和咨询医护人员前,请务必不要更改当前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取下测试用的血糖试纸,并与针头一起丢弃在适当的容器中;将血糖测试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器等)存放在干燥清洁处。

质量控制: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SMBG结果与HbA1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

SMBG血糖数据管理:血糖日志应包含血糖、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有条件可进行计算机化的数据管理[6],利用有线的USB或无线传输技术将血糖仪与电脑连接,借助血糖管理软件将血糖数据下载,可显示血糖记录册、血糖趋势图、14天图谱等,能更好地用以评价血糖控制趋势及药物、饮食和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

2.指导患者将SMBG用于自我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目标,监测的目的,指导患者如何解释监测结果,如何参考结果采取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