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具有非常深入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变革和哲学观念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社会的变化使许多哲学家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最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吹了阶级斗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探讨了物质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这些理论不仅具有当时的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
唯物史观还认为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和把握历史趋势具有重大影响。
2.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类学的交叉点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全面和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3. 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新的理论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
在这个过程中,其理论不断地得以创新和发展,一些全新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出现。
本篇文章将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而,对于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哲学新问题,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出现重构。
这一重构包括面向未来的创新和批判性传统,并将新的课题和概念纳入研究范围,如生态学、全球化、民族问题、文化多元性、认知科学等。
三、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生态学是近年发展最快的跨学科领域之一,其方法和理论通常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采纳和奉为圭臬。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重实践与理论、人类与自然、正义与公平等,而生态学是具有时代性的新领域。
两者的结合为对抗环境危机、改善生态条件,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家间互动与文化多元性、跨国公司、国际金融体系沟通的深入,带来了新的哲学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假设是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和阶级斗争。
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审视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些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五、文化多元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文化始终是其中一项重点研究。
在21世纪,全球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剧,文化多元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如何将文化多元性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并通过哲学思考加以应对,是当前的研究课题之一。
六、认知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接认知科学是建立在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之上的一种新兴学科,从认知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人类在思维和知觉上的能力和效率。
这一研究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存在着共性,例如对人的理解、解释大量人类实践和如何改变环境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11级建筑学三班陈志林(20115410)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理论界都注意到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认真研究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说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突出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不是马克思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但是生态危机已初露端倪并引起了他们的相当重视。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经典论述中,已经包含有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观思想。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对人而言,自然界则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对此,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人们必须牢牢地记住:人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从物质还是从精神角度来看都得依赖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源于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的解读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述。
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创新。
第一,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唯发展经济为大。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面而又统一的整体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片面性。
第二,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标志的协调发展观,这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统筹区域发展,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到经济、社会同步和均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力争外援,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第三,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扬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不应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着想。
第四,以人为本的发展。
这是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深刻论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师政教论文题目
费凌婕1、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2、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4、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及思考5、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及其当代意义6、试论“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7、试论自由之源——必然8、加大反腐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9、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观念10、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李兰玉法制专题1、论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2、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评析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4、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5、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6、论人权保护的基本途径7、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分析8、再谈“以德治”和“以法治”9、试论监督机制与反腐倡廉10、正确认识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宋素敏伦理学专题1、论道德的本质2、论道德的功能3、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4、论职业道德5、论社会公德6、论师德建设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8、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价值观9、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0、论自我牺牲精神韩能跃党史专题1、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2、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4、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5、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圆满实现6、关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7、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8、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动9、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以及林彪、江青集团的抵制和斗争方式、作用1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两次飞跃的历史经验张素芬1、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思考2、浅谈我国农村甚于劳动力转移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5、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完善6、论可持续消费7、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8、关于农民增收9、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10、浅谈新时期农村合作组织王清林1、马克思主义以前经济学说的简要进化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4、运用矛盾分析分析方法解读劳动价值说5、从简单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6、论现代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7、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8、论新型工业化道路9、论科学发展观10、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批判在股份制上的偏见12、随笔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轨迹路云山1、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观2、新时期共产党员仍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3、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4、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5、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6、论儒家的德治思想7、论述道德建设同法治建设的关系8、论道德人格9、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思考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郝文波1、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3、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4、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5、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6、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历史反思7、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8、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对我国产业体系的挑战9、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10、知识经济与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11、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12、论资本运动理论对我国企业经营的意义孔祥兴1、论市场经济下国家职能的转变2、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约因素3、对反腐败问题的政治学思考4、我国公民政治猜裕的现状与制度化途径5、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借鉴价值6、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7、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王玉芬1、诗论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论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3、论中日民间外交4、从极左思潮对我国外交的干扰引起的若干思考5、论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6、论当代中美关系7、如何评价冷战结束后的中日关系8、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原则立场9、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10、我国的周边外交崔玉生1、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2、李大钊的建党思想3、论朱德总司令地位的形成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5、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毛泽东的建党理论8、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9、土地革命路线形成10、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历史地位行政管理学1、行政权力面面观2、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深化政府机关改革之我见4、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5、重在提高政府效能6、浅谈行政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7、建设高素质的行政领导干部队伍8、加强行政监督浅见9、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艺术刘建芹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新内涵2、关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的思考3、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4、思想政治课与网络教学5、犯罪的特征6、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7、刑法功能研究8、正当防卫条件范晓明1、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国家创新体系(含义、结构、功能、如何建设)3、科教兴国]4、生态文明观与可持续发展5、现代科技整体发展趋势6、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激光、生物、材料、能源、空间、海洋……)7、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关系8、近代科学中理性要素的增长9、中国古代科学自然观与古希腊科学自然观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韩旭霞1、论毛泽东对社会调查的贡献2、浅谈古代西方的社会调查3、浅谈古代中国的社会调查4、论近代西方社会调查5、论现代西方社会调查6、论观察法的优缺点7、论问卷法的优缺点8、论访谈法的优缺点闫华容1、人的本性与以人为本思想2、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建设3、主体性思想研究4、杜威教育哲学研究5、创造性思维研究6、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7、道德的层次性及评价方式8、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0、大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研究王连巧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内涵、必要性、五个统筹等方面)2、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政治文明建设)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政府职能的转化5、关注“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关键)6、走新兴工业化道路7、加快我国城镇建设化步伐(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途径)8、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9、建立节约型社会10、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改革执政方式问题薄国旗1、和谐社会专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德治”的政治伦理视角2、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鸣人格的养成3、政治素质与法律责任的比较研究4、论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5、网络政治:公民意见表达与民主社会的沟通基础6、对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地位的思考7、论紧急状态下的公民基本权利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9、论法与政治文明10、当代中国的治吏问题11、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12、劳动争议的法律问题研究13、论守法意识陈淑玲1、我国阶层分化的现状分析2、建立和谐社会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3、阶层分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4、我国目前政治参与状况分析5、教育在阶层分化中所起的意义6、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7、传统生产力范畴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影响8、我国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及解决途径9、网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10、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苏献启略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及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影响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试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看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浅论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战后美日关系的发展及现状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因素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是其中基础性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同时也相互影响和促进。
本文将从概念、历史、现实等多个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角度进行复习有所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形成离不开坚实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所奠定的哲学基础主要有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强调人的社会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
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式,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对抗统一规律。
2. 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观念和方法。
哲学研究的范畴如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考路径。
同时,哲学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许多新观点和思想启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批判与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与发展是对旧哲学体系的一次重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诸如庸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错误观念,为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还对哲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念,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深入人心。
二、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1.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发展趋势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发展趋势有着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推动了哲学的革新与发展。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使哲学理论更加接地气,注重人的社会实践和改造。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对哲学的历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导了哲学的新发展。
2. 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的反作用哲学的发展也反过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产生着重要作用。
随着哲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哲学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
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追求真理、关注社会进步、强调实践的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是指追求真实、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新发展理念中“真善美”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真善美”的内涵1. “真”“真”是指追求真理、探求实实在在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认识的客观依据和指导行为的准绳。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意味着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分析和把握各种矛盾和问题,力求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2. “善”“善”是指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善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社会的普遍利益。
新发展理念中的“善”意味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推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共同繁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1. “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追求真理和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而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真”是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是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美”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
2. “真善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倡导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也要求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市场环境持续稳定、公平有序,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3. “真善美”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秉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理念,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与社 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以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更为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至关重要。
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物质实体,其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
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种辩证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变革就会成为必然。
回顾历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无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或统治阶级单方面决定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
例如,工人阶级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推动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
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了辩证法的过程论。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思考,也为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繁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有助于分析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审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根源。
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变化。
例如,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经济形态变迁的根本原因,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全人类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例如,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有助于推动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鼓励人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可以推动我们建设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应用需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要求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发展。
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培训、社会制度优化等。
全面发展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发展理论也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重视整体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以及顺应时代潮流,做好自身发展。
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论内容、全面发展、内涵、要求、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个人、社会、启示、引导作用、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
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所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路径。
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人在思想、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实现个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和现实意义之一。
全面发展理论可以为当代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目标服务。
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人应当在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发展,实现个体的整体性发展,即身心灵的完全发展。
马哲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马哲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发现,揭示和指导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
所以从哲学思想的概念上,可以理解为“科学发展观”即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处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发现,揭示和指导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
所以从哲学思想的概念上,可以理解为“科学发展观”即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无疑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内涵就是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就是社会形态按照客观既定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经过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
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联系到,影响到,作用到自然界本身的发展和变化。
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处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基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面对的现实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点不同,偏好的理论也不一样,面对的现实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
什么叫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最终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毋庸置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受益国。
回首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如何科学的发展,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灵魂,吃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的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说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能源学院 10021051100200518 陈哲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对时空、发展、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了解释与辨析,揭⽰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为本 2.全⾯ 3.协调 4.可持续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较为全⾯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为本”的马克思主义1、以⼈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史观披在⼈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主义的⾯纱,认为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类社会是在⼈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定的⽅式进⾏⽣产活动的⼀定的个⼈,发⽣⼀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产的联系,⽽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彩。
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定个⼈的⽣活过程中产⽣的。
”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切、拥有这⼀切并为这⼀切⽽⽃争的,不是“历史”,⽽正是⼈,现实的、活⽣⽣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的的⼈的活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
物史观主张以⼈为本,但并不认为⼈在⾃⼰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所欲。
马克思就指出过,“⼈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因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对着⼀个按照⾃⾝规律运⾏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与心得 (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与心得 (2)作为一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在中国人民中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者,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心得。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理论。
它是在哲学史上一种新的流派,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历史规律而逐渐形成的历史的产物。
因此,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始终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联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一种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物质的存在和运动为基本特征、以认识和意识为物质运动的反映和表征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之一。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意识都是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意识需要始终围绕着生产劳动展开,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才能把握社会变化的趋势,从而找到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有力工具。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类社会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
面对当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环保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它承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思想的激荡。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它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可持续进展”是基于对以往进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咨询世的。
可持续进展思想与以往进展思想的全然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咨询题。
任何进展观基本上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算是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式的别同决定着社会进展思想的别同,以往的进展思想依靠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进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别得别依靠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
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奥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
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
人们热衷于探找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动身去演绎、推论事物的如今和以后。
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进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
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这样。
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别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
道家的“天人合一”算是追求无为的境地,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基本上合理的,别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别合理的,基本上对自然的破坏。
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进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别利于社会进步的。
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的主体力量别断进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进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进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别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在人的主体性别断得到张扬的并且,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制服者、压迫者,人类能够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
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算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闲逛时紧追别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
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他们尽管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进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
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
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
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进展思想便应运而生。
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进展思想最早的代表。
他把社会进展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过程,而经济增长过程算是人类别断地征服和掠夺自然,猎取物质财宝的过程。
本世纪七十年代往常,上述进展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进展中向来占领支配地位。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经济增长已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依照。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295-296页)以这种进展思想为指导,西方工业化国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并且也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负面妨碍。
它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生态平衡,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则既继承了前人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其局限性,立脚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进展哲学的科学变革。
实践概念在哲学史上早已提出,但惟独马克思恩格斯才赋予了科学诠释。
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但康德的“实践”局限于伦理实践范围,其他实践活动则被排斥在外。
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但他说的“实践”在全然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不过这种精神活动的“样式”。
费尔巴哈把实践和日子联系起来,提出了“理论所别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的合理见解,但他又认为,“实践”或“日子”算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
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宣告了科学的实践观的诞生。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
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别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别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
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可以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身边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制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这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实践算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惟独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进展思想,才干克服其他进展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社会的进展步入正途。
“可持续进展”则属于这一社会进展思想。
它既别是从先验的、外在的客体动身,又别是以被抽象化、张扬至极端的主体意志,以抽象的理性、人性本质为动身点,而是将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进展的基础。
既明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社会的进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又把握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特征,人们经过对客体的改造而满脚自身的需要与利益,而别是乞求大自然的赏赐,日子在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中。
“可持续进展”是马克思主义进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我们惟独立脚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才干从全然上将可持续进展思想同以往的进展思想区别开来。
二马克思主义进展哲学的社会进展本质观对当代的社会进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全面地体如今可持续进展思想及运作之中。
可持续进展的实质在于:一是主体能力的可持续进展,二是客体的可持续进展。
作为对近代进展思想的反思与反动,一些思想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视自然为社会进展的主体,追求“世外桃源”,抵制科学的进展,走向一种非理性的“自然中心主义”。
可持续进展思想则批评了这一观点,并全面阐述了主体能力可持续进展的内涵。
首先,惟独实现主体能力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制造价值能力的可持续进展,别断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才干满脚主体的需求,实现主体的价值挑选,从而实现社会的进展。
其次,进展主体能力,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挑选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要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
惟独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脚,人的主体能动性才干得到充分地发挥。
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进展的人,人类社会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再次,可持续进展还克服了近代进展思想在进展主体咨询题上——把进展看成是少数人的进展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进展;只思考当代人的进展,而忽视后代人的进展——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进展主体观。
它认为,进展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
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进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进展。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对立当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别能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
但由别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所组成的人类社会日子在同一时代中,共同拥有一具地球,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全球化,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与价值目标。
即使对地球环境的某一局部破坏,也将造成世界性妨碍;任何一具自由主义的进展行动都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别可低估的副作用。
任何个体与群体要达到进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别能以伤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进展为代价。
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弱进展地区和国家利益,经过协同进展,消除国家和地区间的对立或紧张关系。
如此才干实现主体能力的可持续进展,保证社会进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并且,当代人的进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别应伤害后代人的利益,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因为人类社会的进展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人的需要别仅包括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包括以后人的需要。
社会进展既为当下所决定,又为以后所决定,而后人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前人的进展。
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中,后代人只能同意其前辈遗留下来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假如当代人只顾自身的利益,过量开采资源或破坏生态而剥夺了后代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就会造成别应有的消极妨碍。
社会主体的价值挑选活动别能超越客观规律的制约,主体能力的可持续进展离别开客体的可持续进展。
首先,自然客体的进展是主体进展的首要条件。
要使人类社会持续进展,必须使自然界持续进展,即社会进展别超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使自然界经过再生或因新的开辟而为人类提供源源别断的环境或条件。
其次,当代人类面临的灾害性困境也是由于社会客体即人类社会内部相互关系的严峻失衡和伤害而引起的。
有许多表面上看大概纯粹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究其根源则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的彼此冲突和对抗而导致的。
而民族纠纷、宗教冲突、种族卑视、暴力恐惧、颓废空虚等社会邪恶基本上由于社会日子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衡和社会制度别良等原因造成的。
惟独先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才干保住主体能力的可持续进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进展。
三社会进展的内容是什么?以别同的进展哲学为依照,则有别同的阐述。
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进展思想和现代西方进展经济学、早期现代化理论都把社会进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将社会的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进展的唯一标准。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进展过程实际上算是以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为引擎,以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经济学家凯恩斯则作出了“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的总体概括。
结果使许多国家浮现了“有增长无进展”的现象。
如巴西、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使整个社会系统功能失调,致使原有的社会咨询题未能缓解,反而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峻的社会咨询题。
法国闻名经济学家佩鲁对近代进展思想提出了批判,提出了“新进展观”。
他认为,增长论是一种唯经济的观点,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他在其代表作《新进展观》中提出:进展要以人为中心,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