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篇5

合集下载

老照片(11)十四张晚清老照片带你看看晚清底层百姓的悲惨人生

老照片(11)十四张晚清老照片带你看看晚清底层百姓的悲惨人生

老照片(11)十四张晚清老照片带你看看晚清底层百姓的悲惨人生由于近几年来屏幕上的清宫剧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清宫剧里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就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不是皇上皇后,就是格格阿哥,到处都是光鲜的服饰和精美的食物。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在清朝,尤其是晚清,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而今天,我们就用十五张老照片,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晚清底层百姓的悲惨人生。

这些底层百姓包括了乞丐、贫民和犯人等等。

第一张:中间这个人据说是晚清个子最高的人,有两米多的身高,放在今天估计和姚明差不多。

第二张:这是一个被游街示众的犯人,脚上还戴着沉重的木制脚镣。

第三张:看小孩背上的竹筐,应该是捡牛粪用的,他们好奇地看着镜头,并不知道自己的样子竟然保存到了历史当中。

第四张:北方一个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扎,脸上刻满了皱纹。

第五张:据说是被示众的盗马贼,这叫做站笼,犯人的脚只能堪堪接触到地面,一旦体力不支,脖子就会被勒住。

第六张:两个要饭的乞丐,面黄肌瘦,手里拿着的就是“打狗棒”。

第七张:一个母亲带着儿子和女儿,靠在泥墙上,小女孩年纪很小就缠了脚。

第八张:一个衙役,在我们的印象里,衙役的地位比较高,然而从实际照片上看来,衙役的穿着打扮也很差。

第九张:一个老教书先生,也许是整组照片里穿得最体面的一个人之一,戴着厚厚的老花镜,左手拿着一跟烟杆,右手拿着一根拐杖。

第十张:两个小乞丐,衣衫褴褛,这样的小乞丐在晚清并不少见。

第十一张:教堂。

第十二张:河边的水车,在现在的很多农村里仍然还可以看到,水车上可以看到修补的痕迹。

第十三张:几个老人,看穿着打扮可能是乡绅地主,比前面那些人穿得都好,面色也更好。

第十四张:两个当差的年轻人,衣服的袖子很长,不知道是不是当时服饰的一个特点。

很多人在看完清宫剧之后,对清宫剧里的生活都很向往,然而那只是少数人的生活,而晚清的底层百姓生活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切莫把电视剧当成是真实的历史,而是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本文作者:大历史小故事。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3十分残忍、图5非常恐怖、图7让人愤怒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3十分残忍、图5非常恐怖、图7让人愤怒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晚清一户贵族家庭的满族妇女正在用餐,照片中几个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吃的很欢喜,旁边站着两个一老一小的女仆人则是面无表情。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晚清两个裹小脚的女子。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裹小脚的女孩,清朝时期已经消取了裹小脚,但是汉族的女人还在延续着裹脚的封建恶俗,仍然继续摧残着女性的身体。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1874年的内蒙古,两个穿着节日礼服的察哈尔妇女。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晚清妇女恐怖的畸形小脚,古代女子以“三寸金莲”做为审美标准,真的是太奇葩了。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晚清福建盲人学校的女教师和女舍监的合照。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在街上强搂良家妇女,让人愤怒。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慈禧和妃嫔们的合影。

图中左边的是光绪帝的妃子瑾妃、右边是
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站在慈禧后面的是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龄和裕容龄两姐妹、以及她们的
母亲。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图为端康皇贵太妃和她的族人的合影。

晚清真实历史老照片:坐在椅子上的这个满族妇人是清朝末代皇帝傅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慈禧的养女。

清末老照片之民俗.民风.民生篇207

清末老照片之民俗.民风.民生篇207

清末老照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篇7中国女性血泪缠足史妇女裹脚,古代陋俗。

南宋(公元1274年)《脚气集》记述,女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缠足了,到了七八岁还能裹得好,十岁以后裹起来就很困难了。

缠足是对女子身体的摧残,足骨严重变形。

如照片所示。

缠足是一种对女子的封建礼教束缚。

女儿经曰:“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一语道破缠足审美的言外之意。

缠足始于舞者,她们穿尖头鞋,翩翩起舞时露出尖尖的舞鞋,为观者大为欣赏。

<史记、货值列传>载,汉代北方赵女郑姬“揄长袂,蹑利屣”。

六朝乐府有《双行缠》,其辞云:“新罗绣行缠,足跌如春妍。

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

”唐杜牧诗云:“钿尺裁量减四分,碧疏璃滑里春云。

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

”段成式诗云:“醉袂几侵鱼子缬,彯缨长戛凤凰钗。

知君欲作《闲情赋》,应愿将身作锦鞋。

”《花间集》词云:“慢移弓底绣罗鞋。

”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引<道山新闻>中所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后)宫中有位嫔妃娘,纤丽善舞,后主“嫔妃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

”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五代的缠足,仅限于宫廷。

北宋也未及流行。

南宋时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缠足恰好适应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成为一种束缚女子的手段。

当时缠足得以逐渐成俗。

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末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下令禁止女子缠足。

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

这件事曾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降”。

女子缠足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

“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

照片是清末女子的缠足影像。

康熙三年,下诏“禁裹脚”:“违者枷责流徙”。

太平天国规定:“妇女不准缠足,违者斩首”。

《清朝习俗礼仪文化》课件

《清朝习俗礼仪文化》课件
文化影响
清朝礼仪文化对现代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影视剧、舞台剧等文艺作品经常以清朝礼仪为背景,展现那个时代 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教育影响
清朝礼仪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和机构将清朝礼仪文化引入课堂,以培 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与发展清朝礼仪文化
政治制度演变
清朝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初 期的王权集中到后期的君 主立宪制的变化。
清朝社会结构
阶级制度
清朝社会分为士、农、工 、商四个阶级,各阶级之 间有严格的界限。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在清朝社会中占 有重要地位,家族关系和 宗族组织对人们的生活产 生深远影响。
妇女地位
清朝时期,妇女地位相对 较低,受到诸多限制和约 束。
依赖于满语和满文的教授和学习。
02 03
传统服饰与风俗
满族的传统服饰和风俗习惯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如“旗装” 、“旗头”、“旗鞋”等,这些传统服饰和风俗习惯在清朝宫廷和民间 都有广泛的影响。
骑射技艺
满族的骑射技艺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种技艺在清朝的军事 、狩猎和宫廷活动中都有广泛应用。
汉族文化融合
儒家思想
清朝时期,儒家思想对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清朝皇帝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 理政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儒家思想也在汉族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汉族传统艺术
清朝时期,汉族的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戏曲等在宫廷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影响,这些艺 术形式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汉族风俗习惯
清朝时期,汉族的风俗习惯在宫廷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影响,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 统节日,这些节日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庆祝和传承。

清末老照片:建筑工人挥汗如雨,贵妇街头闲逛,洋人揪着少年辫子

清末老照片:建筑工人挥汗如雨,贵妇街头闲逛,洋人揪着少年辫子

清末老照片:建筑工人挥汗如雨,贵妇街头闲逛,洋人揪着少年辫子收藏点赞在看遴选一组经过后期上色的晚清老照片,展现大清末年的社会面貌,历史“原来如此”。

盘着二郎腿的青楼女子,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街头闲逛的满族贵妇,被洋人揪着辫子的少年。

小人物更值得让人感喟。

这些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真实镜头,如今已经成为了解历史的珍贵史料,一起来看看吧!清末,一处南方某地正在吃饭的百姓,木桶中的大米已经见底。

面对镜头,每个人的脸上透着惊奇,估计这是他们第一次照相。

照相技术是有法国人纳达尔发明的,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

最初是有来华的摄影师,传教士甚至官员携带,大量的风土人情便成为珍贵的影像。

牙医看病的场景,牙疼不是病可疼起来真要命。

照片中牙医正在给病人拔牙,看起来简单又粗暴,都没有消毒。

拔牙工具更是在地上堆着,不知道这样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四位青楼女子,看起来颇为豪放。

有两位盘着二郎腿,这在当时大家闺秀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四个人浓妆艳抹,或站活坐各有风情。

她们都裹着小脚,可见当时裹脚之风有多兴盛,青楼也不例外。

在街上闲逛的满族贵妇,服饰与周围的行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肤白貌美,雍容华贵。

在清朝,满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出生就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她们也不用裹脚,免受缠足之痛。

穿便服的官员,坐在那里不怒自威,手里攥着水烟壶,一旁两位侍者端茶倒水小心伺候着。

一群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正在用石墩夯实地面。

骄阳似火,工地上人声鼎沸,为了生计奔波。

镜头下的他们竟然没有几人穿鞋子,让人心酸不已。

庚子事变中,英军士兵揪着少年的辫子摆拍,这一幕总是让人感慨万千,落后就要挨打,耻辱不应忘却。

清朝人都是拖着一条辫子的,油光蹭亮,影视剧里如此,现实也是如此。

国人的辫子从清兵入关起可歌可泣,到了清末近乎根深蒂固。

可在洋人的眼里,辫子就是落后的标志!1904年,江苏北部,大饥荒中的百姓,举家乞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清末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下百姓苟延残喘。

天灾人祸下即便是穿着体面的人也会沦为乞丐,四处乞讨,对于粮食的望眼欲穿,今人已经难以体会。

清朝末年的彩色老照片看看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

清朝末年的彩色老照片看看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

清朝末年的彩色老照片看看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
其实清末那时候没有彩色摄影了,还没有彩色照片,下面的彩色照片是上了色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照相馆也有一个职位,叫做上色师,专门给黑白照片上色。

1.清朝末年的上海南京路。

当时的店铺也是一个挨着一个。

2.上海街头的剃头摊子,理发师傅正在给一个男子刮胡子。

旁边一个看镜头的男子,面目有点狰狞。

3.1908年,香港,吃茶点的商人。

当时候,人们仍然扎着辫子,戴着瓜皮帽。

4.几名苦力,面对摄影师的镜头,有的露出牙齿地笑着,有的微笑,有的露出好奇的表情。

5.坐轿子的外国女人。

6.下地种田的农民,光着膀子,精瘦,不过肌肉还算发达。

7.上海的市场,这是现在的哪里?还有吗?
8.上海的寺庙,有点像土地庙。

9.独轮车的车夫,推着男人、女人和孩子,走在田间的小道上。

10.1904年,香港的船上人家,一个头戴小瓜皮帽的孩子在吃奶。

11.1908年,北京的大街上,那一座的牌坊,早就不见了踪迹。

12.运输出口茶叶的马车。

13.在水田里种植水稻的农民。

14.木厂里,拉大锯锯木的师傅。

15.北京街头,卖小吃的小贩。

16.从穿着看,这是两个有钱人家或者当官人家的孩子。

珍贵老照片中国晚清风物人情(组图)

珍贵老照片中国晚清风物人情(组图)

珍贵老照片:中国晚清风物人情
女乐师,1870年代
清末两妇女与儿童合影,1870年代
八达岭长城,1877年
儿时的光绪帝在皇家护卫的照看下骑马,1871—1875 年
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东翼,1877 年
上海理发店,1870年
手推车(版画及原作),1880年代
刊登于1876年9月2日《伦敦画报》依据照片制作描述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开通时的盛况
两囚犯,1870年代
徐润芝参将,1870 年代
上海仪凤门,1870 年代
人力轿子,1870 年代
早市摆摊,1870至1880年
珠江船景,1890年
公堂审判,1890年代
清末上海外滩,1890 年代
颐和园风景,1990年
藏人合影,1904 年
满族妇人与儿童合影,1900 年代
骆驼队,1900 年代
上海女性坐像,1870年
北京骡马市街休憩的马车队,1870年
三峡,1870年。

珍贵历史图集:清末民初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珍贵历史图集:清末民初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摔跤斗士(1898年云南河口) _0^Bx>sl}L
这是方苏雅照片中仅见的反映中国人民间从事运动的一张。从照片中围观人群的装束来看,拍摄地应是苗族或壮族聚集地。如果说体育是人强壮和富裕之后的一项运动,则在烟毒泛滥、国家贫弱的状况下此类照片的难得也是正常的。其实体质的羸弱倒在其次,了无生气、神情木然的观众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尤刺人心。比较有趣的是,两个摔跤斗士在下体所缚布片的样式与日本传统相扑的装束十分酷似,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独日本人,大概所有研究、喜爱人类学、民族学的人士都有兴趣。q#5_w8z__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_c :KJ)_]
_a_<__n_$"
C}vR6B-_r
围看西洋镜的儿童(1900年,昆明) $_ __K*|_:
从衣着上看,两个正在观摩“进口大片”的儿童应来自富裕人家。而更左边的那个孩子也许正焦急地向父亲提着这时髦的要求。对于古老的中国百姓来说,西洋镜(皮影戏)与洋枪洋炮一样给人印象深刻,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而这三个字中包含的惊奇含义一直保留至今。从摄影上说,这是一张层次分明、构图完整的照片,一看之下几乎完全注意不到摄影者的存在,除了右边那个小孩以外,所有人物都自然生动地活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同时又像戏剧角色一样衬托着主要的事件。在摄影才刚刚发明不久的那个年代,这样水准的拍摄眼光和技巧的确令人称奇。(G_> vG_)L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风俗习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结婚习俗、葬礼习俗、衣着习俗以及饮食习俗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探究清朝社会风俗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一、结婚习俗在清朝,结婚习俗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

一般来说,婚姻是由父母之间商定的,女方的父母会聘请媒人为其物色合适的婚姻对象。

一旦双方家庭认可,就会举行婚礼。

清朝的婚礼通常以厅堂婚礼为主,包括迎亲、纳吉、拜天地、拜堂等环节。

此外,红缎结婚服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喜庆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葬礼在清朝被视为一个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根据封建礼仪,葬礼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上、中、下。

而葬礼的等级将取决于逝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葬礼会有一个繁琐的流程,包括穿衣、奠仪、办丧事、安葬等环节。

此外,在清朝社会中,祭祀亲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人们会利用祭祀仪式来缅怀故人和传承家族血脉。

三、衣着习俗清朝的衣着习俗在当时被称为“深裁东方式”。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马褂,搭配宽松的裤子,头戴帽子。

而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搭配头巾和发髻。

此外,清朝的贵族还有特定的服饰规定,例如:蓝色龙袍和黄色宝襟是皇帝的专属服饰。

四、饮食习俗清朝的饮食习俗以清淡、注重营养为主。

著名的清代菜系有“京菜”和“淮扬菜”。

京菜是指清朝皇宫的宴会食品,多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而淮扬菜则是清代江苏地区的风味菜肴,注重烹调技巧和原料的选择。

此外,清朝的饮食习俗还包括如饮茶、品茗等传统文化的延续。

总结起来,清朝的社会风俗习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家族、仪式、尊重和传统的重要性。

尽管清朝已经结束,但它的社会风俗习俗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清朝社会风俗习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老照片:晚清1900,官员、小脚妇人、士兵、奇怪的犯人、慈禧送礼

老照片:晚清1900,官员、小脚妇人、士兵、奇怪的犯人、慈禧送礼

老照片:晚清1900,官员、小脚妇人、士兵、奇怪的犯人、慈
禧送礼
晚清妇女骑驴出门,还有小厮伺候着。

清宫御林军
一位富人——辅国公意普,身穿冬装。

拴着铁棒的犯人
大量的乞丐
骑在驴上的小脚女子。

身穿旧式制服的官兵
和尚
晚清官员
卖艺求乞的老者。

北京出殡的依仗
汉族人和蒙古族人的合影。

前排中间为一位蒙古族王公及其妻子。

晚清北京西郊山区里的一户人家
清末北京郊区的“驮轿”。

两位穿庆典套装的蒙古族贵族女子(中间)
1908年,一次军事演习过程中,陆军大臣荫昌坐在轿子里赶赴现场。

按清朝规矩,文官坐轿,武官都要骑马。

武官坐轿出行,足以说明指挥官不思进取寻求安逸。

1911年武昌起义期间,荫昌率兵前往武汉镇压,但他在火车上不敢下车,随时准备逃跑。

蒙古贵妇
晚清犯人
身穿仪式服装的喇嘛
弓箭手练习弓箭
穿庆典盛装的满族宫廷贵妇及其二子。

大花轿两边,站满穿官服的人,也是官宦之家办喜事。

一位官员,身着重要场合穿的仪服——帽子上配有顶戴和花翎。

大官出行,看着阵仗,像个王爷
旗人
慈禧太后向外国列强送礼的场景。

她将她本人的画像命人用豪华轿子装着送到西班牙驻华公使馆,而后由使馆转送给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

庚子事变结束之后,慈禧太后打算改善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向外国元首赠送自己的画像或者照片及其他礼物,以增强友谊。

老照片的故事:1910年的清朝民生彩照,这才是真正的大清

老照片的故事:1910年的清朝民生彩照,这才是真正的大清

老照片的故事:1910年的清朝民生彩照,这才是真正的大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由于中后期封建专制的统治,让近代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百年屈辱史。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1910年,是清朝统治的最后时期,那时候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组美国摄影师雷尼诺恩拍摄的彩色照片,为清朝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图:一个骆驼商队经过商业街的场景,在当时的北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骆驼商队。

图:担着满满一大担的鞋子的农民工,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省理县甘堡乡。

图:陕西汉中,一个大夫正为女病人把脉诊病。

清朝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影响,男大夫为女性诊病接触其身体是非常敏感的。

图:北京街头一个算命先生,和影视剧的形象倒是很符合。

图:一个满族大户人家用餐的场景,旁边站了一个丫鬟和一个佣人。

图: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身穿华丽的锦服,娴静的样子漂亮端庄,尽显大户人家的气质。

图:路边正在打称的小贩,具体卖什么东西不得而知。

图:农忙时节打谷子的农民,竟然没有穿上衣,看看身上脏乱不堪。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成都。

图:接头卖花生的小贩和买花生的小孩。

图:集市上的人群,拍摄于重庆铜梁县。

晚清旧照片:吸食鸦片的女子任人摆布,图4的画面看着都心疼!

晚清旧照片:吸食鸦片的女子任人摆布,图4的画面看着都心疼!

晚清旧照片:吸食鸦片的女子任人摆布,图4的画面看着都心疼!晚清时候种植烟草的烟农民。

看起来他们是赚钱了,能住这种木头房子至少是富农,还不算很穷。

吸食鸦片的女子任人摆布,卖早餐的百姓。

街头上卖艺的男子,在表演吞剑,表情非常痛苦,为了生活什么都要做,很不容易。

晚清两个裹了小脚的女人。

人们吸食鸦片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鸦片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提起鸦片,我们必定就能想到清朝的鸦片战役,鸦片糟踏了很多的中国人,一个再强大的国家,一旦被感染了鸦片,就会渐渐走向灭亡,而清朝之所以社会腐败,不仅是由于慈禧,垂帘听政,把握大权无私,也是由于鸦片渐渐的侵入了社会。

从关于鸦片的文章中,我们也晓得鸦片会使人精神萎缩,甚至会导致人衰亡,而吸食鸦片的后果到底有多大呢?在清朝时,当鸦片刚开始侵入中国,本来是作为上流社会中的炫耀品的,可是人们渐渐的就迷恋上了还整天吸食,导致精神萎缩,全身无力,瘦得皮包骨头,别说练兵了,就连站起来都费劲,整天浑浑噩噩的,直到后来鸦片逐渐地侵入到了老百姓生活会中,就加速的摧垮了人们。

并且鸦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使人产生遐想,使人在吸食鸦片的过程中,整天活在本身的想象中,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丧失了,一旦上瘾了,便离不开它了。

而鸦片不仅可以让人丧失意识,还可以让人渐渐的变得痴呆,成年人的智力也会降落,吸食鸦片之后可以三天不睡觉,精神还好得很,可是一过三天之后,那个劲过去了就会变得萎缩不振了,如果一直这样无节制的吸食人基本上也就废了。

而古代女子吸食鸦片后,便会意识不清,随意受人控制,听说清朝女子吸食鸦片之后,便全日躺在床上,也不吃饭,也不喝水,按照记实描述几乎就是媚态毕露,令人联想,由此可见,鸦片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危害啊!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清朝老照片图一是大户人家才能坐的马车,图二的妇女动作令人匪夷所思

清朝老照片图一是大户人家才能坐的马车,图二的妇女动作令人匪夷所思

清朝老照片图一是大户人家才能坐的马车,图二的妇女动作令人匪夷所思2021-04-23 17:49大图模式大图模式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辆马车停在别人院子后面的情景,道路看起来十分泥泞,应该是刚下过雨不久。

旁边的人则避让着马车,似乎里面有什么重要的人物。

马车拉着轿子的设计看起来别出心裁,轿子旁边还备有帽子,以防下雨天可以戴。

并且连窗户都是雕刻的如此精致,可见并不是寻常人家所坐的。

大图模式这张照片中的情景看起来就比较令人匪夷所思了。

图中是一个妇女和一个小男孩儿正高高的站在上空,旁边则是许多路人正在围观,还有很多男子正在像抬轿子一样抬起来他们。

不知是正在举行什么活动或者杂耍。

亦或是正在进行一种刑罚,令人琢磨不透。

不过这张照片虽然模糊不清,但图中妇女的样子却看起来十分的有气质。

大图模式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间房子里人们正在吃饭喝茶时的情景,只不过由于光线不足,拍起来看着十分黑暗,也显得这间房子脏兮兮的。

不过那时的清朝人最大的特色,就是手里拿着一根烟杆,走到哪儿吸到哪儿。

大图模式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位妇女和自家的少年正在井边打水洗衣服时的情景,她们看起来应该是少数民族,帽子与众不同。

不过这样的水井看起来十分具有年代感,都是用青砖铺好的,现在已经十分少见了。

他们挑水的桶也非常先进,看起来是金属做的,而不是传统的木桶。

大图模式这最后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位小男孩儿正在自家门口洗衣服时的情景,旁边还有人拿着两个菜篮子正在洗菜,只不过这个人看起来虽是少年模样,但眉毛却又像老人一样,真是令人琢磨不透,后面则摆放着许多木料和竹编篮子,想来这一处街道应该是做生意的。

清末老照片,女子关在木箱中生无可恋,街头卖艺者表演惊心动魄

清末老照片,女子关在木箱中生无可恋,街头卖艺者表演惊心动魄

清末老照片,女子关在木箱中生无可恋,街头卖艺者表演惊心动魄搜寻一组清朝末年的老照片,拼凑起来就是一段历史。

网友们可以从里面了解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卖糖炒栗子的商贩,在街上扯着嗓子叫卖。

都是小本经营,谋生艰难。

摊贩的经营品类也反映了一地的风土人情,最为活跃的就是小吃摊。

小贩的叫卖方式并不相同,都有一定的特色,人们从叫卖声里就能判断出商贩卖的是什么。

他们一辈子就操持一业,想转行都难。

街头赌徒,有人已经赢了几串铜钱。

那时候赌博之风甚嚣尘上,一旦沾上就迷途难返。

赌徒都是些不成器的富家子弟,也有商人,官僚,贫苦人家的不孝子弟也大有人在。

一试身手就会万劫不复,倾家荡产者有之,卖儿卖女者有之,妻子老母也有压上赌桌的。

店铺前的堂倌,成为一名堂倌并不容易,每天在店里跑前忙后,早来晚走,不敢有一丝懈怠。

来源也比较简单,都是同业中的同乡介绍来的。

毛遂自荐的并不多,因为那样很难立足。

好的堂倌,见风使舵,店里生意兴隆,顾客老板都喜欢;不苟言笑的堂倌,店里生意萧条,自己的饭碗也就难以保住。

账房先生在算账。

以前的地主,豪绅,达官显贵都有账房间,专人管理金银财务的出入,这就是账房先生。

能够担此重任的人,一定是老爷的心腹,对其忠心耿耿,“粪担挑过也得尝个咸淡”!既然管账,个个都很精明,中饱私囊也是常有的事,可他们一般很低调,藏而不露。

锁在木箱里的女囚,原因是这位女子不守妇道,在蒙古地区常用的墩锁刑罚。

犯人只在木箱的一侧露出头和一条手臂。

除了呼吸吃饭,动的余地都没有。

这样严峻的刑罚,女囚是万念俱灰。

清朝的刑罚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既要肉体的折磨,也要精神上的摧残。

很多人看过,满清十大酷刑,真是头皮发麻,背后发凉。

街头卖艺者,表演惊心动魄。

武术俗称为把式,正经的习武人不会摞场子卖艺的。

沿街卖艺的武林中人都是为生活所迫,舞枪弄棒挣几个铜板养家糊口。

所以要想“平地抠饼”,不拿出点真本事是很难讨口饭吃。

卖艺人首先把嘴皮子练利落了,再把功夫练熟了,这才摆场子“素手求财”。

晚清社会老照片,穷人吃米糠,富人美女伴唱,怎么能不灭亡

晚清社会老照片,穷人吃米糠,富人美女伴唱,怎么能不灭亡

晚清社会老照片,穷人吃米糠,富人美女伴唱,怎么能不灭亡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三千年来未有之变中,当时的老百姓,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官僚的盘剥,日子过得十分困苦。

今天我们来看一组晚清时期的老照片,就知道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了。

这张照片中的穷人,一家五口,只有三碗菜,压根吃不饱。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真怀疑他们哪里还有力气去干活。

不过,这是当时中国老百姓最普遍的形象。

而这张照片中的穷人更可怜了,直接连饭都没得吃。

只能沿街乞讨,看看有没有好心人能够施舍几文钱来供自己填饱肚子。

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连着好几天都吃不上饭。

活活饿死在街头。

相对而言,穷人中的一些手艺人,青壮年日子好一点。

比如说,在地主家干活的长工。

通常日子都会过得比较不错,最起码衣食无忧了。

因为长工是干活的人,所以地主平时也不敢苛待他们,否则,受到损失的还是自己。

当然,穷人的日子再好,也不会比富人好。

因为富人已经不需要再为吃饱饭而发愁了。

他们想的是如何把饭给吃出花样来。

比如这张照片中的富人,在吃饭的时候,会喊歌女在旁边伴唱助兴。

而这张照片中的人,则都是晚清时期的蛀虫——八旗子弟。

刚入关的八旗子弟一个个都是马背上的勇士。

可是,到了晚清时期,八旗已经退化成了一支毫无战斗力的的国家蛀虫。

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百年前晚清老照片,百姓眼神呆滞木讷,不堪回首的历史

百年前晚清老照片,百姓眼神呆滞木讷,不堪回首的历史

百年前晚清老照片,百姓眼神呆滞木讷,不堪回首的历史
英国摄影师汤普逊在晚清末年拍摄了大量的老照片,照片涉及晚清的高官以及底层老百姓,再现了百年前真实的民生百态。

图为:晚清的两名官员,一位还戴着眼镜。

清朝的三位老官员,看起来气质不凡,器宇轩昂。

古陵外高大的石骆驼。

一对新婚夫妇。

新郎的眼神呆滞,毫无生气。

广州一对夫妇。

洋人在兵工厂指导生产。

晚清官员,抽着旱烟,拿着扇子,一派官态。

街头赌博,经常会围很多人一起参与赌博。

一位广州的妇女,这个发型实在令人费解。

正在读书的男子,上面“悦芳轩”非常醒目。

看拉洋片。

鸦片战争的爆发,促使清王朝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产品已经陆续的进去了中国内陆。

为跟进时代潮流,使得清王朝万世永存,朝政上就出现了洋务派主,洋务派主要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同时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出国等活动,洋务派的主张在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建树让岌岌可危的晚清强大。

然,清朝的愚民政策,在闭关锁国被打开后已经开始逐渐消亡。

晚清老照片还原真实的末世乱象

晚清老照片还原真实的末世乱象

晚清老照片还原真实的末世乱象
照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是晚清三大名臣的罕见合影
轿夫坐在草地上等待官员,当时官员出行,都要五六个人抬轿子。

三位汉族上层女性,她们肥大裤脚下露出鞋尖,可想象双足之纤小。

小小三寸金莲,却是用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换来的。

大户人家的妻妾和孩子。

清末民初流行女尚男装,满族王府中有不少女眷身着男装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

照片中女子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缺襟马褂”,俨然一美少年形象。

鸦片让当时的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照片上是一个富家公子躺在椅子上吸大烟。

大街上稀稀拉拉的老百姓
在街头卖唱的4个晚清男子。

一位走街串巷的匠人。

一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手工艺品的老人,眼中充满愁苦。

大街上的修鞋匠。

衣不遮体的乞丐。

晚清世风日下,正在鸦片馆抽烟的几名男子,旁边还有专门的小弟服侍。

有的躺着有的坐着,还有一个抽的哈欠连天,一身倦意。

悬崖山顶上的背茶人,迷茫而绝望的脸让人揪心。

北京一处街景,有富家公子,卖苦力的车夫,还有商人,形形色色的人流让人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光景。

清末山东珍贵老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山东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

清末山东珍贵老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山东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

清末山东珍贵老照片: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山东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清末时期的山东老汉。

画面中老汉叼着烟斗坐在门前,享受着闲暇时光。

他的脚上穿着“猪皮鞋”。

鞋上黑色的猪毛向外翘,大家一定很好奇,这猪毛为何是黑的。

其实在古时候,我国的猪大部分是黑色的。

猪市场上卖的也是黑猪,后来我们饲养的白猪是从欧美引进的。

这些白猪质量好,适应性强,很快黑猪就被淘汰了。

这是1907年6月30日一行人从曲阜往邹县时拍摄的。

这些人推着独轮车前行,那时候交通很不发达,出行只能徒步,再好一些也只能骑着小毛驴出行。

要想运送货物,推着独轮车是最好的选择。

照片中车上还盖有席子,目的是给车上的人遮阳。

照片中的是济宁,拍摄于1907年。

说起济宁那可值得一看,众所周知济宁是孔子孟子的出生地,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也出生在此,人们称此地是儒学的发源地。

不仅如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也发生在此,甚至《水浒传》里的故事也与之相关。

1909年的山东登州府。

照片中人们正在赶集,集市上人满为患,大家赶着采购需要的东西,在古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和谐,那远处的树枝上还有一个鸟窝。

多亏了照相技术的出现才让我们能够在今天看到如此难得一见的场景。

清末泰安东城门。

城墙是守护城市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城墙十分高大,坚定的守卫城中百姓。

隐约还可以看到城墙中间的箭楼,有三排用于射箭的窗口。

在古代的城池中,箭楼还是很常见的,它的用处主要是防护城池。

清末泰山南天门。

对于南天门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它是通往天庭的大门,而过去人们就认为这天庭位于泰山之巅,照片中还有两个抬着轿子的轿夫在爬阶梯。

照片中是一行人抬着顾客下山的场景。

古时候,就业机会少,粮食也少,为了养家糊口,很多家中男人都会选择高山抬轿的职业,虽然艰苦,但挥洒的汗水可以赚到养活一家人的钱。

即使是现在社会,很多景区还会有这样的场景。

这张照片是拍摄于1907年6月7日的清朝末期济河县黄河上的摆渡人。

照片中4辆要渡过黄河的马车被放在一艘木船上,为了便于运输,他们分开运送马和马车,这样一来,渡船上的空间便可以被充分利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篇5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篇5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

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1.1〕〔1.2〕〔1.3〕〔2.1〕〔2.2〕〔2.3〕〔2.4〕〔2.5〕〔2.6〕〔2.7〕〔2.8〕〔2.9〕〔2.10〕〔3.1〕〔3.2〕〔3.3〕〔3.4〕〔3.5〕〔3.6〕〔3.7〕〔3.8〕〔4.1〕〔4.2〕〔4.3〕〔4.4〕〔4.5〕〔4.6〕〔4.7〕〔4.8〕〔4.9〕〔4.10〕〔4.11〕〔4.12〕〔4.13〕〔4.14〕〔5.0〕〔6.1〕〔6.2〕〔7.1〕〔7.2〕鸦片战争前与后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岸上建筑为各国商馆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城外街景鸦片战争前的黄埔港鸦片战争前的珠江要塞鸦片战争前上海港外的鸦片趸船1845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中国第一个租界,美、法继起效尤。

广州一条繁华街道被英法联军焚毁。

法军在广州城门口的哨所联军在广州城疯狂抢掠后,带着抢来的财物返回驻地联军抓捕苦力,强迫拆毁民房晚清印象清末的邮政社会底层百姓与儿童1908年前华北街市的少年乞丐中国人在纽约高階層的兒童1890年,金門公園,殷实的中国人家渡輪上的中國乘客一公司职员合影1896年,在證券及期貨方面有成就且在中國城拥有約6.0萬美圆的中國人。

从左到右:瑪麗李,黃福和奧西黃[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奧克蘭,阿拉米達郡,與伯克利分校一地的渡輪码头旧金山唐人街唐人街的中國屠夫和雜貨店捐粮公告洋人笔下的大清国写真图集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李天纲编译),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

书名解释说:“由托马斯-阿罗姆先生根据马嘎尔尼使团画师的素描稿重新画出,另由赖特先生从历史角度作描述性的注释”。

出版者是伦敦费塞尔公司。

这部大型画册的初版时间在1843年,即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

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画册中中国还没有被丑化、妖魔化,相反被描绘成其大无边的天堂帝国。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对中国还是具有敬意。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画册中的中国。

当时社会不安但不动荡,民生凋敝但不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死气沉沉,却还井然有序,保持着帝国最后的体面。

大清国依然顶袭着康乾盛世的华衮,尽管衣缝里爬满了虱子,表面却还光鲜。

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借用了别人的素描稿,重新画清国。

目前所知,他主要借用了1793年访问清国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

西直门外18世纪末到过北京的英国人都还承认: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

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嘎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

北京城墙拆光了,西洋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供我们遥想当年。

城门有些失真,不该高耸如宝塔。

资料说威廉-亚历山大是1799年在英国完成这幅画的,可能是丢了素描稿,凭印象画的。

他把中国的建筑夸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国人的想象。

这幅水彩画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

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

当时的北京虽不象南京、扬州、苏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风月”,但不致如日后干枯得河底朝天,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八抬大轿根据斯当东《英使觐见乾隆纪实》记载,他们刚刚入住承德,同一天清国官员两次造访。

一个是代表阁老和中堂向特使问候,另一个是皇帝的钦差。

从礼仪上看,这位官员乘坐的是四抬大轿,随员不多,还算轻车简从,所以画的应是礼部派来的低品级官员,是和绅的代表,不象乾隆皇帝的钦差大臣。

在中国,“坐轿子”是士大夫人生最高理想之一。

人所谓:“戴它一顶帽,刻它一部稿,娶它一个小,坐它一座轿。

”可是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喜欢乘轿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多少年来,许多从没有到过中国的西方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顶不人道的轿子:驱使苦力,用病弱轿夫的腿脚搬动肥胖官员的躯体。

19世纪很多来华游历者,看到中国的黄包车、人力车和轿子都觉得不舒服。

乾隆以来人口过剩,中国苦力的价格实在便宜。

到处是多余的劳力,帮人抬轿,仰人鼻息,没有什么尊严。

清朝官员出行,雇佣大量苦力,前呼后拥,在街上吆喝扰民。

情况如画面描述的这样:前面有人鸣锣开道,两旁有人驱赶围观百姓,防止有人拦行告状,随行还有总管,那位在画面中走在前面,登门递上名帖,通报主人姓名的人。

官员们喜欢这顶轿子,已经超过了它的交通工具的功能。

有资格坐一顶官轿,为皇上办事,在街上吆五喝六,是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

剃头摊子剃头,在清代是一项重要的营生,一个大行业。

清朝的男人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额头到头顶的半月形一大片地带是要整整齐齐地剃去的。

19世纪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男人过早谢顶,剃头摊的生意故而非常得好。

清人的辫子,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奇观。

在美国的广东华侨不剪辫子是因为害怕倘若剪了去,死后的灵魂就不认自己的躯体,不跟棺材回广东乡下老家了。

然而,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头发,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

意大利耶酥会士卫匡国(1614-1661)正在中国,他以外来者的眼光,见证了江南民众是如何抵抗“剃发令”的。

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未遇抵抗轻易地占领了杭州。

但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

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城市,还打到了钱塘江,杀死了许多鞑靼人。

江南人反清并不是为了拥戴和恢复明朝皇帝,而只是想按自己原来熟悉和热爱的方式生活下去,他指出了明末江南人反清的根本原因。

大运河旁乾隆皇帝允许英国使节们从大运河返回南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决定。

让英国人沿途经过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大清帝国的腹地,它的肝腑内脏全部袒露给外国人看。

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的时候,正是龚自珍揭露的“戮心的盛世”,外表虽然光亮,内囊却已腐朽,很不耐看。

有学者常说乾隆保守,从这点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的“闭关主义”者。

他很开放,愿意把“康乾盛世”展示给英国人。

只是乾隆老而无知,他忘记运河上通常不是皇帝多次“南巡”的辉煌样子。

当年沿河官员多方搜刮,百般粉饰,才造出沿河的歌舞升平。

到1793年,清朝内部已经腐坏,运河上民众的贫困状况化再多的钱也难以遮盖。

由于和中国通使的失败,没有获得通商口岸,没有能够公使驻京,马嘎尔尼勋爵回国后承受了很大压力。

英国报纸和宫廷对国王乔治三世花了这么一笔巨款而毫无所获大为不满。

马嘎尔尼闷闷不乐,一直不愿公开他的日记(日记迄今还未出版)。

无法交代,只能让他的副手斯当东出面,拖到1797年才完成了一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然而“纪实”并不实:斯当东把事情的真相装饰了一番,使它显得更为得体,并不时让古老中国保留传说中的某些特点。

“纪实”为了不让英国民众失望,还是趋附了欧洲崇拜中国的风气,美化了大清国。

里面放了不少官样文章。

这书在英国广泛流行,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

书中对清朝官员的腐败,对民间的疾苦已经作了不少掩饰。

这些掩饰是必要的:为了不让崇拜中国的欧洲读者过于失望,有必要为中国维持一个古老文明的形象;他们也要让决定遣使的乔治三世有所宽慰,即使没有达成目的,到底不虚此行,看到不少好东西,英王英明等等。

画面表现的是在大运河中牵引英使船只的纤夫们:在营兵火枪手的押解下,在运河边的饭摊上席地而坐,吃几碗稀饭而已,连咸菜也没有。

有几段运河水道,民工们实在拉不动船,比步行还慢。

英国使节们要求上岸,减轻吃重,兼着也散散步。

这样,威廉-亚历山大才画到了一些岸上的情景,差不多已经是一幅乾隆版的《流民图》了。

这种情景和耶酥会士传到欧洲的风清月明景象很不一样。

马嘎尔尼失望之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中国人枉为孔子的信徒,他们在本质上同西方人一样,并具有相同的弱点。

”马嘎尔尼使团来北京受到皇上的冷遇,回去后说:来的时候象乞丐,到北京象囚徒,回家路上象流浪汉。

但大清国却让英国人垂延三尺。

直隶通州观象台观象台古称“灵台”。

自有制度以来,中国一直在“天下之中”的“中土”设立灵台,观察星象。

元、明、清三朝帝王都是在京城设立观象台。

只是朱明王朝开国后,洪武皇帝一度在南京建立首都,曾把元代遗留的观象台迁往南方。

燕王永乐篡位后,观象台又被迁回北京。

赖特说,这里是位于直隶通州的观象台,是清朝官员用来观察天文的地方。

中国皇帝负责“普天之下”的人神共通,通过星象变化来揣摩上天意志,掌握祥瑞灾异。

利玛窦来华后,经过明末和清初欧洲耶酥会传教士的辅导和传授,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水平大为提高,观象台的设施工具之完备,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由于汤若望、南怀仁等欧洲耶酥会士积极参与清朝的钦天监及观象台建设,他们在西方受到很大的压力。

罗马教廷收到各国天主教会的控告,指责教廷派出的传教士在中国为皇帝的个人事业服务,参加全国性的“迷信”活动,与他们传播基督福音信仰的使命背道而驰,控告者认为:传教士到东方去,本来是与“星相学家”作斗争的,为了迎合中国皇帝的私人目的,堕落为星相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