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92ef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3.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0bfd6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2.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理论推导法、例题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出课题。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1)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
(2)讲解开普勒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贡献。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给出公式F=Gm1m2/r²,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1)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大小。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万有引力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的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应用方法。
7.作业布置
(1)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完成课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练习题。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d1d1c984254b35eefd34f2.png)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引力计算问题。
3.了解引力常量的测量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4.通过月地检验感觉逻辑推理的严谨。
5.感受牛顿在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魄力。
6.体会物理学中将微波形变放大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中猜想与求证的魅力,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兴趣。
8.能够踏着牛顿的足迹了解月地检验,感受牛顿在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魄力。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
2.万有引力公式的体会及应用。
3.引力常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推导的过程。
2.月地检验【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有人说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成就了乔布斯,还有一个,敲醒了牛顿,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今天,就让我们以现有的知识基础处身于历史的背景下,踏着牛顿的足迹,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吧!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了: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提供的,引力大小为 ,与两星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星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师:牛顿接着又思考: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不是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同一规律 呢?师:正当牛顿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树上苹果偶然落地引起了他的遐想。
苹果之所以会落回地面是因为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即使把苹果放到最高的建筑物或最高的山顶上,苹果的重力也不会明显地减弱,说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必定延伸到远得多的地方。
它会不会作用到月球上?于是牛顿作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以及太阳对行星的力可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可能遵循相同的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7696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3.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且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意义以及应用。
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简单介绍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2. 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通过多媒体展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
2. 采用讲授、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意义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https://img.taocdn.com/s3/m/a29560e1a58da0116c1749f3.png)
《§7.3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科学的发现方法。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3.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般的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1、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 进行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3、通过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六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 使命感。
[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课件中杨利伟的图片、神州六号发射的全过程。
创设一个物理情景、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过程(提问学生,共同回答)。
刚才看到的一些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那么第二段视频记录下的又是什么事件呢?(神州六号发射全过程)。
近几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与我们这一章万有引力定律联系是很密切的,也是近几年来各种大小考试的考试热点和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e345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8.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知道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2)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问题,如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开普勒定律的回顾和对行星运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对万有引力定律中“距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
2、回顾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牛顿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开普勒定律只是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但是没有解释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牛顿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4、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假设行星的质量为 m,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 r,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 T。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 = k\)(k 是一个常量),可得\(T^2 = r^3/k\)。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根据向心力公式\(F = m(2\pi/T)^2 r\),将\(T^2 = r^3/k\)代入,可得\(F = 4\pi^2 k m / r^2\)。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17a50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a.png)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1137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4.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常量的值,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3. 万有引力常量的值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常量的值,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采用示例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地球引力,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3. 课堂讲解: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示例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3. 评价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万有引力常量的记忆和应用。
实际问题中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航天技术、地球物理学等。
2.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
3.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26dc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8.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力常量的确定及引力场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引力常量的确定方法及引力场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案例分析及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
2.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引力常量,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均匀球体和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计算。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看作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 分析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适用范围及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17d2c40b4c2e3f572763ff.png)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核心重点,从知识角度说是前一节的拓展,从技能角度说,这一节是最能体现科学探究思想的部分。
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设计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但又没有细致思考过的问题,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定理定律的提出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多人或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形成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3、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促进物理学完成了第一次大综合,让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4、理解常见物体间引力可忽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实展示万有引力认识与发展的历程,使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思想——根据事实提出假设,再由事实验证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展示万有引力认识与发展的历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3、使学生感受到宇宙、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检验天体间引力与地面物体下落所受重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月地检验。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四、教学用具:刻度尺视频资料五、教学过程:'=-,在赤G F F2mRω,在两极重力为最大值在忽略地球自转的问题中,通常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定:、引力常量的测定:六、小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引力常量:七、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八、课后反思:。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f81cc9580216fc710afd68.png)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
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
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首先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新课教学】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学生思考、讨论下面问题: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3、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如果将苹果放到月球的位置受力会有什么特点呢?4、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师引导分析,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1db83fad6195f302ba642.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行星的运动规律是什么?2.开普勒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师评价、归纳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那么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这类问题从17世纪就有人思考过,请阅读课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我们科学的研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巨的过程。
新课教学1.同学们阅读完以后,知道到了牛顿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哈雷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了。
事实上,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离心率很接近于1,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这样就简化了问题,易于我们在现有认知水平上来接受。
根据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受到一个太阳给的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该为行星运动所受的向心力,即: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可得到:其中m为行星的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
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相互作用力。
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也有作用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用文字表述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a8f71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9.png)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3. 激发学生对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和定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的视频。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简述其重要性。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3. 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量纲分析。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列举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其原理。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总结其量纲分析。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已知质量和距离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0198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c.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1 牛顿与苹果树1.2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1 定义: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表达式:F=G(m1m2)/r^22.3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教学难点:2.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2.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内容。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
3. 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4. 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能够记忆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合作学习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4f1f697c1cfad6185fa742.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1.天体表面的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以地球表面为例)2.围绕天体运动时情况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中心天体圆周运动时,比如人造卫星绕地球支转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体对支撑物或对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为零,受到的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围绕中心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 2222)2(T mr mr r v m rMm G πω=== 3.人造卫星的轨道及轨道半径。
4.发射速度和运动速度。
5.卫星的稳定运行和变轨运动。
6.赤道上的物体与近地卫星的区别。
放在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万有引力,另一个是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其合力提供了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近地卫星由于离开了地球,它只受到一个万有引力的作用,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教学过程】1.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椭圆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注意:不同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是不同的。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边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说明:行星近日点的速率大于远日点的速率。
3.开普勒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k TR =23,或 22323131T R T R = 4.万有引力定律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221r m m G F =,其中G=6.67×10-11N ·M ²/Kg 2,称为万有引力恒量。
适用条件:此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93bf60daef5ef7bb0d3c51.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6f9e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5.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介绍万有引力是指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其中F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 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 和m2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提问学生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延伸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研究,如引力波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8c608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a.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首先通过前面知识
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
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学生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
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
3、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如果将苹果放到月球的位置受力会有什么特点呢?
4、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师引导分析,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师说明: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检验,因此不能将其作为结论.
一、月-地检验
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
2、提问:应该抓住哪一个特点去研究这个力是不是同一性质?
3、验证: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推演:
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与“人间”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应满足:F ∝2
1r 直接研究力,对于月球受到的力很难去测量,转换思维,换一个能够体现力特点的物理量去研究。
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发现加速度也可以完成对引力特点的研究。
理论推导:月球受到的地球引力:F ∝21r
又2
2;n n n a R G mg F ma g r
===则 由23219.860=/ 2.710/36003600
n n a r R a m s m s g -===⨯得即 实际测量: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22()n a r T
π= 627.3=36002427.3;6060 6.410T s r R m =⨯⨯==⨯⨯天 2
623224(3.14)60 6.410/ 2.710/(36002427.3)
n a m s m s -⨯∴=⨯⨯⨯=⨯⨯⨯ 二、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呢?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检验,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个规律,我们称为万有引力定律。
1、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F ∝
122m m r ⇒122m m F G r = 式中的m 的单位是kg,r 的单位是m,F 的单位是N 。
在这里m 1,m 2
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表示它们的距离.
3、 说明:
1) 严格的说,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当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
物体可看作质点。
2) 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r 指的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特征
⑴普遍性:由内容我们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具有普遍性。
⑵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这就说明有相互性。
⑶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实际意义。
5、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三、引力常量G 的测量
测量者:卡文迪许
实验名称:扭秤实验
应用方法:放大法
2、单位:Nm 2/kg 2
习题:仅用引力常量G ,地球半径R 和重力加速度g ,你能求出地球质量么?
师点拨:=F G 万 学生思考、计算,给出结论:2gR M G
= 师问:若不知道G 值,你能得出地球质量吗?
结论:G 值的确定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使用价值。
111067.6-⨯=G Nm 2/kg 2
说明: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关系,但无法算出两个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因为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 的值。
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 的数值。
所以说卡文迪许是“第一个称地球质量”的人。
【巩固练习】(用投影出示题目)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 )
A.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
B. m 1与m 2受到的引力大小总是相等的,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C. m 1与m 2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而与m 1、m 2是否相等无关
D. 当r 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2.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221r m Gm F =中,r 是 ( ) A .对星球之间而言,是指运行轨道的平均半径
B .对地球表面的物体与地球而言,是指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
C .对两个均匀球而言,是指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D .对人造地球卫星而言,是指卫星到地球表面的高度
3.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 .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
4.如图6—2—1所示,r 虽大于两球的半径,但两球的半径不能忽略,而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 1与m 2,则两球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 )
A .221r
m Gm B .2121)(r r m Gm + C .22121)(r r m Gm + D .2
2121)(r r r m Gm ++
【课堂小结】(用投影出示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并知道:
1.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及方法.
2.记住并理解221
r
m m G F = 其中G 为万有引力常量,r 为两物间的距离.
【作业布置】
1. 课堂作业:P 41,(1),(3)
2. 课外阅读教材具体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