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_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哲学思想的相似之处
中外文学中相对的隐士――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胸怀天下

孛秘文学孛摺霹兹黪士中外文学中相对的隐士——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之胸怀天下摘熏:陶渊明(公冗365—'427)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公冗1770--1850)都是身在山林,胸怀天下的隐士。
作为胸怀天下相对意义上的隐士,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点,具有较大的比较研究之价值。
关键溺:巍演爨;挚兹簪巍;憝落;翡话天下晦渊明秘华兹肇赣的隐屠整羚举是其关心整事之终绪,他们是胸怀天下的隐士。
中国士人无论富傲贫贱、得意失意、人世出世,历来都有强烈之使命感。
巾图士人心怀强烈使命感的这一文化传统深深她浸润了陶渊暖,其直接影响矮楚健在隐居世外之詹仍然对毽事菲常美心,这铁链的诗歌中可得到印证。
如:《归囡田居》第四首作于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他程该诗中对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损害流露出伤感的情怀。
《归鹪》也作于义熙二年,他在该诗中对鸟尽弓藏的黑嘴现实傲了嘲莠式的揭鼹。
《读出海经》专三苕俸于义熙蹒簪(公元408年),拖褒该缓诗中偌吉讽今,抒发了对现实鹃不满和自己的壮志豪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也作予义熙四年,他在该诗中对自己未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而感到忧伤。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校书》绺予义爨卡二年,豫在该诗中对褒麓酞旁讲李L校书之髓攀撬掇了委婉的攒评。
《赠羊长史》馆予义熏十三年(公元417年),他在该诗中对刘裕收复洛阳、国家趋于统一袭示了欢乐与兴奋。
《岁暮和张常侍》也作予义熙十三年,他猩该诗中对国家统一希望的破灭流露出悲凉的伤感情溺。
《兔毽闲藩》作予元爨燹每(公元419冬)丸劳,继在该渗孛对自己无力改变时逡的变迁两表示蹴淡淡豹哀愁。
《拟古》九首作于宋永韧冗年(公元420年)前后,他在该组诸中对罱宋易代隐晦地抒发了感触与激荡的情绪。
《读史述》九镦也作于宋永初觉年前后,他在该九章韵文中也对嚣寒芴代阕族建表达7美心与感瞩。
《述滋》佟予寒永初二冬(公冗421年),他在该诗中对晋恭帝蠲马德文被宋武带刘裕杀窖表示了极大的义愤。
《浅析中西两大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资料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中西两大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指导教师范丽萍职称讲师学生姓名崔凤娟学号专业___汉语言文学班级_院(系)_完成时间浅析中西两大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摘要威廉·华兹华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柯勒律治、骚赛合称为英国湖畔派诗人。
三个人都比较喜爱大自然,描写等级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无情的金钱关系,他们选择远离城市,他们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理上慰藉。
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能使我们感到快乐,抚慰心灵上的创伤。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有时也称为“陶潜”。
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并且山水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贵族生活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晚年他家境比较贫困,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崇尚自然、返归自然”,不愿“受官场的束缚”、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而辞去官职,过起了自己种地供养自己生活的田园生活。
他的作品平淡自然,都是作者真实感受的外在流露。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二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等等,但是二者的隐逸思想却穿越时空、地域、文化的差异,颇具相似之处。
关键词:自然观隐逸思想田园诗Analys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wo big poet Wordsworthand Tao Yuan Ming seclusionABSTRACTWilliam Wordsworth, in the 19th century British romantic poet, he and Coleridge, SAO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lake poets. Three people are loved nature and under the hierarchy of rural life, hate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ruthless, ruthless money relation, they choose to stay away from the city, they are placed landscape, seek psychological comfort in nature. Wordsworth wrote many with nature and life relationship as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e main idea is that nature can make us feel happy, comfort heart trauma. Tao yuanming, character bright, latent,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TaoQian". He is a famous writer,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and landscape poems have achieved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Tao yuanming was born in a declined noble family life, life in the jin dynasty. In his family is poor, has done a few years, but due to the "advocate natural, natural base shop", than "are under the yoke of officialdom", not "for the bureau count,", influenced by Taoism "laissez-faire" ideas, and relinquishing, up farming feed themselves life of rural life. His work is natural, is the external language of the author's true feelings, its effect to the style of poetry creation in tang dynasty. Wordsworth and tao yuanming are as follows: although the life in different ag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o on, but the reclusion thought through time and space, geographical,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siderable similarities.KEYWORDS: The view of nature Thought reclusion Landscape poetr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1华兹华斯和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特点 (2)2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 (3)2.1生活环境与个人志向方面 (4)2.2思想文化方面 (5)3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作品艺术风格 (6)3.1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风格 (7)3.2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 (8)3.3 二者诗歌艺术风格的相同之处 (9)4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 (10)4.1 二者自然观的相同之处 (11)4.2二者自然观的不同之处 (12)结论 (13)致谢 (14)参考资料 (15)绪论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的家庭是律师之家,家境比较好,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自-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艺术比较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艺术比较开健*张迪平(安徽省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桐城231400)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
本文试从“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同之处,并试从“思想内涵”、“美学境界”两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异之处;以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田园诗歌的艺术魅力,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艺术精神境界,开拓我们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浪漫主义风格语言思想内涵美学境界田园诗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自然的美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并接受的,而田园是自然的情人,因而田园诗能带给读者无法言说的审美享受,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迷恋,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英国和中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
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对象,极力赞颂自然的伟大,呼吁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灵性,救赎人类的心灵。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田园生活的优美恬静成为最重要的质素。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前无古人、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他天性纯真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生之道的体悟。
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独立和内心的平静和谐。
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
一、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艺术上的共同点1、都是浪漫主义的作品,诗作中流露着诗人对自然强烈而真挚的情感1798年,华兹华斯同柯勒律治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第二版“序”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梁启超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诗》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桃花源诗序》则是中国浪漫主义派小说的鼻祖。
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对比分析

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对比分析摘要: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分别是东西方诗坛杰出的自然诗代表。
他们把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这些诗歌风格相似,但又各具特色。
本文拟从两位诗人在田园诗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写作风格对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现代人从新的角度审视自身,热爱自然。
关键词:自然;田园诗;写作风格;中图分类号:g623.23一、引言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分别是东西方诗坛杰出的自然诗代表。
前者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诗人和“湖畔派”诗人领袖,后者则是中国东晋时代的著名诗人。
尽管生活的年代和国度不同,他们却都热爱田园生活的恬静和简朴,退隐于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平衡,并把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们创作了许多清新淡雅的诗歌,突出反映日常生活细节和简单风格。
这些诗歌风格相似,但又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诗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一致性,也展示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二、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中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异同华兹华斯和陶渊明都热爱大自然,而其诗歌相应地蕴含着他们对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热爱。
这种热爱来源于诗人生活的特定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首先,他们的童年少年都是在风光秀丽的田园乡村里度过。
华兹华斯幼时就学于以湖区景色取胜的霍克斯海德,常游憩于湖光山色之间,其性情颇受大自然的熏陶,而1790年的阿尔卑斯山之旅则加深了他对大自然的崇尚。
陶渊明从小生活在邻近长江和庐山的浔阳柴桑乡村里,长期受到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的陶冶。
其次,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都体现出对政治和社会的失望,转而投向自然寻求心灵的安慰。
华兹华斯深受卢梭“返归自然”口号的影响,经受了对法国革命的绝望之后,回到湖区致力于诗歌创作。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场污浊,秉承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和谐观,陶渊明最终归隐“南山”于田园。
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两位诗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回归于自然寻求心灵的平静。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自然审美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和方向。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诗歌中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本文将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首先,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以清新自然、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
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和思索,他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之处。
例如,在他的《归园田居》中,他描绘了自己返乡归隐的场景,借助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和舒适。
而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索为主题。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横渡荷马滩》描绘了一个草地上的美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浪漫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以婉约淡泊的风格著称,他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笔触细腻柔和,让人沉醉其中。
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浪漫而慷慨激昂,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词藻和形象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总而言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趣。
陶渊明以婉约淡泊著称,而华兹华斯则更加浪漫激昂。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的诗歌都崇尚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跨越时空的共鸣--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歌相似点探索与研究

跨越时空的共鸣--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歌相似点探索与研究余运伟;薛晶洁【摘要】By comparing the British romantic poet Wordsworth and Chinese idyllist Tao Yuanming,their work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It also attempts to make an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s poetry.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oetry and culture.%文章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歌之共性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借以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作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4页(P104-107)【关键词】华兹华斯;陶渊明;田园诗【作者】余运伟;薛晶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作为湖畔派诗人代表,推崇自然之美而被世人铭记。
东晋诗人陶渊明(352或365-427)被誉为中国文学田园诗的奠基人,其人品和诗作在中国文学中同样被世人推崇。
他们虽然生活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却都挚爱宁静的田园生活,从自然之美中汲取灵感。
两位诗人的诗作在中英文化中影响深远,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共通之桥。
悠然自然之情、诗化自然之美、以相同的田园诗歌主题,呈现跨越时空的共鸣。
中西方学者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研究都投以相当关注,然而,二者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二人对田园诗的杰出贡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

砒评与一毽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引言世界文学史上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枷)和英国文学史的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两位。
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可以发现,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在总体上乃生态文明之建构。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内涵上惊人地相似,是跨文化之建构。
与此同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之建构在文化根源上又鲜明地不同,是异文化之阐发。
这些问题均是发人深省的,值得深入研究。
跨文化生态文明建构陶渊明生活于四五世纪的中国,华兹华斯生活于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他们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
但他们跨越各自的文化,异曲同工地建构出了在内涵上惊人相似的生态文明。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生态文明的主要相似之处有:环境幽雅美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没有剥削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自给自足、民风朴素真淳、人际关系和谐、复古主义倾向明显和乌托邦色彩浓郁。
环境幽雅美丽。
在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中,自然环境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和污染,人民生活在幽雅美丽的环境之中。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创作了许多咏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诗篇,这些诗作并非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诗。
其实,在这些诗歌中,巧妙地寄托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个直接描写生态文明的作品,作品中描绘的自然环境是:“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他在其他作品中也对生态文明做过间接的描写,其中《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描写的生活环境尤为典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张叉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样的生活环境是幽静美丽的。
华兹华斯在<苏珊的梦幻》中描绘的环境也与此相似,“画眉高叫着,它叫了三年”,“她常常路过,/静静晨光里听藏眉唱歌”,“团团的白雾飘过洛伯里/河水奔流在奇普赛谷底”q)。
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

其 中看成是 做 了“羁 鸟”、“池 鱼”,把退居 田园说 成是 《我们是七个 》这首诗中感觉到。诗人遇到一个小姑
冲 出“樊笼 ”,重返 “自然”,表现 了他 对丑 恶社会 的鄙 娘 ,她 曾有六 个兄 弟 姐妹 ,有 两 个 已经 死去 ,但 她 却
视 ,对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热爱。在这里 ,淳朴 始 终认 为还是 七个 兄弟 姐妹 :
[4] 刘崇德.汉魏六朝诗精华 [M].北京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1992:223—267.
[5] 王佐 良.英 国浪漫 主义诗 歌史 [M].北京 :人 民文 学 出 版 社 ,1991:176—187.
[6] 王佐 良,李赋 宁,周钰 良,等 .英 国文学 名篇选 注[M]. 北 京 :商 务 印书 馆 ,1999:368-398.
[7] 茅 于美。中西诗歌 比较研究 [M].北 京 :中 国人 民大学 出 版社 ,1987:23—47.
[8] 汪榕培.英译 陶诗[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
2000:65—68.
[9] 游 国思 ,王起 ,萧涤非 ,等.中国文学 史[M].北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2000:387-391.
四
以上 从大 自然与人 的角 度 略论 华兹华 斯 和 陶渊 明 的某 些相通 之处 ,从 中不 难看 出 ,作 为 隐 逸 诗人 , 他们 开创 了人类 文 学 史上 的一个 新 时代 ,给 文 学 注 入 了新 的 生命 力 和 活 力 ,并 对 中外 后 代 作 家 影 响 深远 。
绝对 专制 ,一人 的意 志
伤 的灵魂 的心情 ,大 自然 不仅 仅 有 治 愈 人们 心灵 创
变成 了众人 的 法律 ,还 有 一批人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自古以来,自然景色一直是人类创作和思考的源泉。
在诗歌中,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诗人的田园与湖畔的情怀,以及他们诗歌中自然观的异同之处。
一、陶渊明与田园风光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以其深情的田园诗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田园风景的追求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实现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自然的融入。
例如《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描绘了在家乡的田园中采菊的愉悦场景,同时凸显了山水间的和谐与自然的美好。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吟咏自然景物的情节,如《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人们逃离世俗纷扰,寻找桃花源的理想国。
这种对田园风光的渴求和对自然的追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情感。
二、华兹华斯与湖畔之悠扬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英国湖区风光的深刻熏陶。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集》等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湖畔之美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无限敬畏。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湖光山色的深情厚意。
他笔下的湖泊与山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灵性。
例如《临沼》中,他写道:“通顶略霞光,晦昧榔槚红。
余利引湖海,细流尚离丛。
”这首诗描绘了湖畔的秋天美景,同时展现了湖光山色所带给他的启迪与超然。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他关注人与自然的融洽与和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关注。
通过揭示自然的美丽与伟大,华兹华斯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三、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虽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分别活动在中国和英国两个不同的时空背景中,但他们在诗歌的自然观上有着一些共同和差异。
比较文学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特点比较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诗人”的领袖人物,以优美恬静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
他提倡清新质朴的大众语言,摒弃古板僵化的宫廷诗体。
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他们二人均为自然诗人,思想与艺术特征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他们都隐居于山野乡村,与青山为群和绿水做伴,在大自然中医治创伤;他们都以韵味悠远的文字赞美自然,发掘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们都用朴素易懂清新质朴的语言做宁静淡远的诗作。
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意象的选择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很大。
本文试将二者的文字现象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去考察,比较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差异的原因。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意象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题材的选择中各有千秋。
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以饮酒为主题的诗作。
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了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
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
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
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
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
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
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
自然于心宁静致远_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生态思想解读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e a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P h i c e s y p y
一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 于2 评, 0 世纪 9 0 年代初期源自全球环境危机日趋 严重的国际大背景下 , 它的应运而生反映出环境保 护在当代的缺失和需要 。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先驱 威廉 · 鲁克特 1 生态批评 ” 的概念 9 7 8 年首次提出 “ 后, 生态思想便广泛引起学者关注 , 随之被应用于 各类文学作品研究中 。 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 过文学来审视人类文化 , 进行文化批判 , 探索人类 文化 、 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 思想 、
收稿日期 ] 2 0 1 1-0 8-2 7 [ , 作者简介 ]赵昉 ( 女, 河南郑州人 ,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1 9 6 3- ) [
·1 2 6·
态观渊源 , 陶渊明的 生 态 思 想 得 益 于 他 从 小 生 活 朝夕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 在浔阳柴桑乡村里 , 为伴 。 他崇 尚 自 然 , 将 精 神 融 合 于 运 化 之 中, 把 , 现实中的隐身田园 与 思 想 上 的 委 运 自 然 结 合 达 。 在 大 自 然 面 前, 到“ 物我 交 融 ” 陶渊明“ 纵浪大 , 不 喜 亦 不 惧。 应 尽 便 顺 尽, 无 复 独 多 虑” 化中 , 具有一份人性心灵 的 敞 亮 潇 洒 与 平 和 淡 泊 , 是一 、 “ 道法自然 ” 顺 物 自 然” 的非功利的饱含朴素 种“ 纯真的自 然 之 美 。 他 诗 歌 的 思 想 核 心 来 源 于 老 “ 就是中 国 最 朴 素 的 自 然 观 , 自 然” 一词是道 庄, 家哲学特有的范畴 , 意思是人应当顺应大自然万 “ 道” 与“ 自然” 是一对可以互相 物的状态和变化 , 阐释的概念 , 万 物 没 有 高 低 等 级 之 分。 归 隐 乡 村 的陶渊明 一 生 大 部 分 时 间 都 用 于 在 湖 光 山 色 中 抒发自己的 喜 怒 哀 乐 , 顺 应 自 然 天 性, 躬耕山水 田园 , 在悠然恬淡却 又 清 苦 贫 困 的 乡 村 生 活 中 留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 下了寓 情 于 景 的 山 水 诗 歌 , 然, 尊重自然的自然生态思想 。 无独有偶 , 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是法国资产阶 级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变革时期 , 英国是 在这个过程中 , 原本是自 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 然之子的 人 异 化 为 自 然 的 主 宰 , 成为卢梭鄙夷的 “ ” , 最堕落的动物 自然界本身被科学技术和工业革 命的神话赤裸裸地揭去了罩在她身上充满诗意的 静谧的面纱 。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 诗人华兹华 斯厌恶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和喧嚣 , 憎恨上层社会 的浮华奢侈和城市生活的飘渺虚幻 , 并开始沉沦 。 卢梭 “ 回归自然” 的生态论点燃了他的自然激情 , 使 他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上升到一个近乎宗教式的 崇拜 , 他称 自 己 长 久 以 来 一 直 是 “ 大自然的崇拜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 者” , 变使他们成为 “ 讴歌自然的诗人 ” 成为唤醒人类生 态意识的先驱 ,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自然诗歌表达 了崇尚自然的生态思想 。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摘要: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
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度,所处年代也相差千年,但他们都充满了自然之爱。
前者代表和象征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后者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
在自然诗中,前者抒发物我齐一的超脱闲情,率真自然,达到了“无我之境”;后者在与自然的激情互动中洋溢着纯真的爱的气息,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了中西方自然诗中自然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关键词:田园;自然;陶渊明;华兹华斯引言: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各自的诗歌传统中,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主题,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取自由的理想.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
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国度,生活年代也相差千年,但无论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生价值、人格理想上都追求回归自然的境界。
一个似菊花般淡雅率真,一个似玫瑰样浪漫纯真。
二者在自然审美意识上,同中有异。
一个在“无我之境”中追求与自然物我齐一的超脱与闲情;一个在“有我之境”中追求与自然互动中的激情与浪漫。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人格理想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一个正如他所喜欢的菊花那样淡雅超脱,代表和象征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一个却似玫瑰的浓烈浪漫,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
陶渊明一生三次出仕,最终归隐。
他厌恶官场,接触的主要是那些田夫野老。
他身处乱世,一生与贫穷、疾病、寂寞相伴,再加上亲人的去世、理想的幻灭,这些都给他带来痛苦。
但他却有一颗超脱自由的心灵,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高于常人的理想境界,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在菊花、酒、诗的天地中化解痛苦,得到解脱。
陶渊明乃“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给人以真实、真情之感,不避俗却更显不俗。
华兹华斯的人生与陶渊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生长在英格兰西部湖区,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一样,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长大,这正是二者都能成为自然诗人的前提条件。
生态角度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

生态角度下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摘要: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热爱赞美自然,历来是自然诗人的典范,同时他们的诗还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当今社会工业发达而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不得不面对众多生态问题。
鉴于二人为公认的中西方伟大的自然诗人,本文从生态角度探讨此二位不同国度和时代的诗人的生态观,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生态思想的异同,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华兹华斯陶渊明生态和谐一、引言华兹华斯是西方著名湖畔派诗人,陶渊明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自然诗人,此二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自然生态诗,将其关注集中于自然景物,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赞美。
以往的研究如白凤欣的《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自然之情》、王芳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自然审美意识比较》等,涉及面包括诗人的诗作、个人思想等多方面,但多集中在诗的意境比较、自然之情或审美意识的比较等方面,或仅局限于其中一人的诗歌生态研究,对二人诗歌生态比较方面,虽有对二人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态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但现实意义不大。
当今社会是高度发展高度融合的社会,各种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面临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故而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二人的诗歌,当代社会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和谐。
本文从赞美自然、和谐自然及和谐社会等三个方面研究二人诗歌生态观的异同,并阐释其不同生态观的成因及二人生态诗对诗坛和社会的影响。
二、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20世纪生态思潮中极其重要的支流,甚至可以说是掀起和推动这一思潮的主要动力。
1978年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先驱威廉?鲁克特首次提出“生态批评”后,生态视角被广泛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论威廉_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创作理念的相似性

与华兹华斯类似, 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著称, 而 他的田园诗正是其独特风格的最好展现。陶渊明刻画田园山 水, 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式, 而是随意点染, 清新 自然,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 普普通通之事, 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写出世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 从而反映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气 质 。这 样 的 艺 术 特 色 与 华 兹 华 斯 的 诗 歌 创 作 不 谋 而 合 。《归 田 园 居 》第 一 首 便 是 通 过 白 描 的 手 法 展 现 了 一 幅 远 离 尘 世 、宁 静 悠闲的自然风光, 也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的恬淡心情:
我独自漫游, 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霓, 蓦然举目, 我望见一丛 金黄的水仙, 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 树荫之下, 正随风摇曳, 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 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 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 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 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
陶 渊 明 ( 365- 427) , 一 名 潜 , 字 元 亮 , 浔 阳 柴 桑 ( 今 九 江 西 南) 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在湖光山色中抒发自 己的喜怒哀乐, 在播耕收种里表达自己的忧思感慨, 在日升月 落间描述他的清贫淡雅, 从而在他悠然恬淡而又清苦困乏的 村野生活中留下为数众多的喻情于景的田园诗歌。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诗化自然——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创作比较谈

2006 年 9 月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P M ANG EDUCATION COLLEGE
Vol. 19,No.3
SEP , 2006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诗化 自然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创作比较谈
王玉珍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创作思想与作品风格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源于他们文化背景
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 中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一生数次为官,但时间都不长,这种
“仕”与“隐”的曲折反复,除了历史背景影响外,其 自身的精 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冲突。但就在这种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陶渊明最终不为五
斗米折腰,弃官而去,终身未仕。他在(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il(re2)这里欣欣向荣的森 林,涓涓始流的清泉,正是自然的秩序,是自然中道的精神的 体现,在这种充满哲理意义上的感悟与灵通中,诗人得以与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共同呼吸,共同感受着欣欣之木与涓涓之
笔端; 而在华兹华斯的诗中,诗人更多的是描写 自己在 自然
中的感受,他深情地把月亮称作“月亮姐姐”,形象地表现了
人的心灵活动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思想差异归根结底源于中
西方文化滋养的差异。中国有非常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 一”的观念,早在《易经》中就有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交融与 互通观,以后经过儒、道两家各 自从不同角度加以延伸和扩 展。深受儒道文化浸染的陶渊明,继承了这样一份悠远的心 灵。在他自然诗深厚的文化根底里,应该说是以道家为主 体,同时渗透着儒家的自然天道观,以及佛禅观念的影响。 向往自然、返回自然、游于万化的思想可说是中国人心境上 的一个显著特征,陶渊明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他的“久在
从生态批评视角比较研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

从生态批评视角比较研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生态思想作者:郭丽斌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7期摘 ; ;要:从生态批评视角阐释作家作品,寻找生态文学中生态意识(Ecological Consciousness)、生态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和生态智慧,肯定生态人文精神价值,呼唤人的生态意识和思想,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英两国著名田园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写作特点,但他们的生态思想相似,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肯定人的精神生活等。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层面分析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及作品中生态思想、自然关怀、人文精神,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中西方文学文化交流。
关键词:华兹华斯 ; ;陶渊明 ; ;生态批评 ; ;生态意识/思想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作为文学文化批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
1978年,生态批评家William Rueckert在《文学和生态学:生态批评实验》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批评”,其含义:用生态学、生态概念推用至文学研究之中的批评。
1996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把“生态批评”定义为“其研究的是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之研究”[1]。
生态批评“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2],从生态批评视角进行文化批评,“从历史维度表明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3]。
人类文明中的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实践,征服自然等思想导致环境和生态危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西文化传统和生态思想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达到生态文明、平衡状态,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
著名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强调“今天所面临之全球生态危机,起因不是生态系统自身,而是文化系统”[4]。
通过生态批评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环境、人自身内外、人与社会、自然与文明达到和谐平衡状态。
诗中“田园”―浅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

诗中“田园”—浅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内容提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都是以写自然田园为主,在他们的诗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在诗中都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心情。
但是,陶氏对自然的爱是一种“物我同一”,诗境是空灵之境;华氏对自然的爱是“以我观物”,是“同情”,最后落脚点是超验的非现实。
[关键词] 陶渊明华兹华斯田园诗自然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在四十一岁后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归隐田园。
在他归隐离去时所做的《归去来兮辞》,开篇一声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字里行间欢快的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的喜悦之情。
陶渊明的后半生是在田园里度过的,他在田园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离开了官场的喧嚣与污浊,获得了自由、宁静、畅快、舒坦的心境。
他的《饮酒》第五首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温汝能在《陶诗汇评》中说这首诗“兴会独绝,境在寰外,神游象外”[3]。
在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写出了陶公在人世间结庐生活,却能有这番宁静的原因,只要心远离红尘,那么所处之地自然而然就因为没有人来往而偏僻起来。
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寂寞,因为他有南山,飞鸟相伴。
并且,他能与农人和睦相处,不是孤高清冷,如“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 (《归园田居》其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
陶渊明归隐,身隐心也隐,身心俱与自然相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能够做到“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形”,寄情于山水,抛开俗务、思辨,“常著文章以自娱”。
田园与湖畔:一样栖居 别样情怀——试谈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的异同

”知更鸟》 这 中“ 篱南山、 前庭幽兰 、 日夕飞鸟、 秋菊佳色 、 东园青松 、 含痛苦和快乐的无限的复杂的整体 。《 蔼 / 进 它 蔼停云 , 无不表现出诗人对 自然的赞美和对淳朴田园 间 小屋 它可 以 自由 出入 , 出都 是 它 的 自由… …/ 生活 的热爱 。 这些 自然景 物既 寄托 了诗人 的难 以言说 不 用担 心 季 节 的肆 虐 ,因 为整 座 屋 子都 是 知 更 鸟 的 / 笼 子 。小屋 是人 类造 的 , 知更 鸟虽不 是人 类 的家禽 或 的高 洁品格 和情感 , 说 明 了诗 人对 于 自然 的热爱 与 也 向往 。陶渊 明生 活 的东晋 时代 , 政治 黑 暗 , 社会 动荡 , 宠物 , 但人 们热 爱它 们 , 由它 们 自由出入小屋 , 任 不会 官场 污浊 , 他不愿 “ 以身为形 役 ” “ 五 斗米折腰 向乡 伤害它们 , ,为 因而小屋还成了知更鸟躲避各个季节恶劣 里 小儿 9于 是 ,遂 尽介 然分 , 衣归 田里 ”从此 ,杜 天气的避难所。因为它们知道 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 9 。 “ 拂 。 “ 所 门不 复 出 , 身 与世 辞 ” “ 终 ,种豆 南 山下 , 草盛 豆 苗 稀 。 以它们才会飞到人们家中, 从人们的手里啄食。这种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 和谐相处 的景象正是诗人想要构建 的理想 的人与 自 衣 沾不 足惜 , 使愿 无 违 ”在 自然 中寻求一 种人 性 的 然 的关 系 。华兹华 斯关 注人 与 自然 和谐发 展 的同时 , 但 , 和谐 。作 为美 好 的向往 , 渊 明还 为我 们描 绘 了一个 从 未停 止 对人 与人关 系 的思考 。随 着工 业 的不 断发 陶 和谐理想的社会——桃花源 ,一个充满 自然生机、 达 、 自 物欲的不断膨胀 , 人性也不断地扭 曲和异化。 面对 然 和谐 的社会 。这 里 “ 蚕 收长丝 , 熟靡 王税 ” “ 春 秋 、童 自然生 态与 精神 生态 失衡 的状况 , 敏感 的诗 人必 定会 孺 纵行歌 , 白欢游 诣 ”这里 没有 剥削 , 斑 ; 没有 压 迫 , 人 思绪万千。他在作品中塑造 了一些“ 自然人” 的形象 , 贴 过 人都怡然 自 , 得 人与人 、 人与 自然和顺安乐。这个“ 世 他 们远 离工 业社会 , 近 自然 , 着质 朴简 单 的生活 ,
漫思漫谈陶渊明其人其诗

漫思漫谈陶渊明其人其诗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英语系高益红英国有一个大诗人叫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后人称他浪漫主义的湖畔派诗人.他在27岁时就开始了长期的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的诗歌创作生涯.在晚年他得到并接受了官方授予的“桂冠诗人”荣耀与津贴.而中国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溯明(365---427)是在他41岁左右时才开始他的归隐生活的.位置是在江西庐山脚下的柴桑,后来搬迁几次,仍然属于隐居的性质。
他是经过长期矛盾与艰难抉择后才自免去职.挣脱尘网,躬耕南亩,复得返自然的。
限于本论文的篇幅和主题相关性笔者无意在本论文中对于两位中外大诗人做一对比。
分析其相通处与差异处.只是想指出陶渊明比华兹华斯在隐居年龄上晚了十三年.所以陶渊明会说“误落尘网钟,一去三十年。
”。
据郭建平先生的考证。
三十年应为十三年。
即诗人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到他四十一岁弃职彭泽令归田。
这样和威廉.华兹华斯相比.陶渊明几乎恰巧是晚了十三年。
为什么陶渊明会如此痛心疾首地呐喊和沉痛悔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对于一个崇尚自然、自由与本真的精神贵族来说.难道对于出仕和归隐要花上十三个年头的思考和经验吗?既然陶渊明他本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痛斥世人“咄咄俗中愚”.鄙视官场。
认为是身陷樊笼,讲气节,不会五斗米折腰,却为什么偏偏几度(有学者考证陶渊明一共五次出仕)出去做官,自投罗网,甘愿做羁鸟?虽然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每次几乎都是一年半载的。
而且更严重的是他曾经做过浪风尖上的官位.彭泽县令只是个小小借口,在这之前陶渊明曾经做过军阀桓玄和枭雄刘裕的参军.而桓玄和刘裕后来都继篡晋自立。
为什么陶渊明会有如此的艰难抉择?几乎陶涌明所有的诗都会让读者觉得诗人是非常的朴素、纯真和平易近人.诗人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几乎将所有外在的物质利益降低到生存的最低限度。
而只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心灵的和谐.但同时他的思想却非常深刻与醇厚,尽管他的大多数诗句读起来感到简单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邱瑜毅(1979-),女,湖南湘乡人。
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E -mail :yuyi7911@ 。
论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哲学思想的相似之处邱瑜毅(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之一威廉·华兹华斯一直被称为“湖畔诗人”,这不仅是因为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自然气息,更重要的是基于他内心深处自始至终秉持的崇尚自然的哲学观。
而陶渊明作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有着类似的哲学思想。
他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处世态度上都有着这样一种倾向———对自然的崇尚和尊敬。
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在为文学世界增添色彩的同时,也通过各自的作品为哲学世界增添奇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华兹华斯;陶渊明;哲学思想;崇尚自然;心灵思考中图分类号:I2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09)01-0116-03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与陶渊明(356—427)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两位诗人,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原则,更体现在他们从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本文就两位文学家在哲学方面的主张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究其文学创作的基础。
以“湖畔诗人”闻名于世的威廉·华兹华斯生活在一个各种新思潮交错并存的复杂时期。
17世纪,牛顿理论的创立彻底推翻了神主宰事物运动的错误观念,从而确定了宇宙本身的规律。
这种自然科学上的突破性研究也引发了哲学上的百家争鸣。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摈弃传统的玄学观,转而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宇宙、自然、宗教与人类的关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华兹华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
正如其作品所展现的那样,华兹华斯在自己的诗歌中处处抒发着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而对宗教的兴趣则远远比不上他对自然的尊崇。
事实上,华兹华斯也确实在哲学思想上秉持着对自然的热爱。
即便在晚年成为了传统基督徒,他仍然无法消除自然对他所产生的不可磨灭、无法忽视的影响,以至于华兹华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朋友———柯勒律治都称呼他为“半无神论者”,而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位“泛神论者”。
之所以这样称呼华兹华斯,并不是意味着他抛弃了占据西方主导思想的宗教,成为彻底的唯物论者,而是因为他在坚守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将传统的,对上帝的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帝与自然同在,他们共同作用于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情绪,引导着人的行动。
华兹华斯在《鹿跳泉》(1800)中写道:“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寓居于处处树林的青枝绿叶”。
[1]由此可见,在诗人的哲学观里,最接近人类的自然就是上帝精神的体现,因此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上帝的忠诚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也因为这样,具有灵性的自然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向导,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和根源。
这样的观点在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廷腾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自然决不会亏负爱她的心灵;她有独具的权能,总能不倦地引导我们,在悠悠一生的岁月里。
从欢乐走向欢乐。
她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灵智,让安恬与美沁入我们的心脾,用崇高信念把我们哺育滋养……[1]华兹华斯将宗教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自己的哲学态度独树一帜地加以诠释的努力,正是摆脱对宗教盲目信从的过程。
而另一方面,在他的诗作中,华兹华斯也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他消除了西方人本主义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对立,将人与自然对等起来,甚至将自然凌驾于人之上。
换611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 第1期双月刊 2009年1月言之,诗人眼中的自然不再依附于人,而是与人融合在一起,甚至上升为人的精神归宿和灵魂家园。
这样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所颂扬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极为类似———它们在思想上最深刻的涵义是都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也是人类价值的来源。
基于这样的哲学态度,华兹华斯才会创作出如此之多以自然为主题的作品,例如《致蝴蝶》、《水仙》、《致雏菊》等。
而《自然景物在引发与激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想像力方面的影响》(1798)则系统直白地陈述了这一观点: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是你让千物万象有了生命,是你让它们生生不息地运转!早在我童年最初的日日夜夜,你就把种种情感(构成人类灵魂的要素)交织于我的身心;不是用凡俗鄙陋的人工制品,而是用崇高景象,用恒久事物,用自然,用生命,涵煦滋养,使我们思想感情的元素都趋于净化……既然自然对人的思维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文学创作者又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呢?华兹华斯对此也有自己的主张。
他在提倡亲近自然的同时,也重视感官经验和内心联想在人类理解和领悟自然过程中的作用。
一方面,华兹华斯继承和发展了不列颠经验主义开创者洛克对感官经验的论述,重视感觉器官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从而反复提出诗歌的创作应该以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华兹华斯在哈莱特的联想主义(ass ociationism)的影响下,更进一步强调心灵对自然的感悟。
可以说,华兹华斯的哲学思想重在两方面,一是对外在自然的依赖;一是人类自身对内在心灵的整理和记忆。
华兹华斯最为著名的诗篇《廷腾寺》(1798)就是他的哲学理论的完美体现。
1793年和1798年,华兹华斯两次游历廷腾寺,时隔五年。
眼前的美景与五年来诗人对它的思念和追忆,以及对此情此景的感叹,三者交相辉映产生了这首命意恢弘、寄情深远的作品。
当诗人重新面对昔日美景时,他写到:……有了余烬重燃的思想微光,有了对旧日景物的依稀辨识,还有几分惘然若失的困惑,心中的图像如今又栩栩重生;如今,我站在这里,不仅感到眼前的欢愉,还深为欣幸地知悉:此时此刻,已经收藏了、储备了未来岁月的活力和滋养。
……①在诗中,诗人认为往事可以通过回忆而得以再现,因此人们应该善于从中汲取力量,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通过眼看、耳闻以及其他官能感受使心受到感染,充实内心。
总而言之,华兹华斯在自己漫长的文学创作路程中,用自己的作品详细而生动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尊崇,对心灵的严肃审视和琢磨。
同样生逢乱世的中国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对自然,对生命也有深刻的思考、透彻的领悟。
陶渊明身处于社会关系复杂,同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东晋时代(317-420)。
当时的政治领域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
而在宗教方面,道教和佛教并立,一方面是佛教鼓吹形尽而神不灭和因果报应,另一方面是道教宣扬人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在如此宗教色彩盛行,玄学思想统治的时代,陶渊明却始终坚持自己独具一格的哲学观念,并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加以实践和阐述。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曾经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明确地指出“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1]。
对于“新自然观”的意义,众说纷纭,陈寅恪认为它代表了诗人将精神融合于万物运化之中,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观念,也有评论家对此抱有怀疑。
但无论对“新自然观”的解释存在多大的分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反映了陶渊明物我交融的哲学思想。
换言之,陶渊明认为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气化而成的。
他的这一宇宙观可以在其诗作里找到证据: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感士不遇赋》②茫茫大块,悠悠高 ,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自祭文》②这两句诗中所谓的“大块”指的就是生长万物的大地,而“受气”则指禀受自然之灵气,得以化生一切,包括人类在内。
陶渊明显然受到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的影响,把“气”看做构成天地万物的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这样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虽然未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界中各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但至少从本质上坚持大自然并非神的产物。
要进一步体会和了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就必须研究和剖析最集中反映陶渊明思想的《形影神(并序)》,因为《形影神》组诗不仅代表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人生观的演变,也生动说明了陶渊明别具一格的711论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哲学思想的相似之处哲学观,在研究陶渊明哲学思想方面有着重大价值。
请看如下数句诗行: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影神·序》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形赠影》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影答形》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神释》②摘自《形影神》的这几句诗明晰且透彻地反映了陶渊明对佛、道等迷信思想的批判,体现了他所坚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观点。
在《形影神·序》中,“自然”是人生的根本,它无视一切世俗的羁绊,也不对后世功名抱有幻想,而是凭依“大化”,随之沉浮。
所以,作为人的个体只有与自然融会,才能避免没有归属感的孤独境界。
而在接下来的《形赠影》中,陶渊明一方面通过诗句直接强调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山川也没有剧烈的变化,花草树木乃至宇宙万物都依据自然所赋予的规律运转生存;另一方面又以“形”的口吻体现出魏晋时期普遍流行的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对于“形”的疑惑,“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不朽,这代表了儒家名教的哲学观。
但这种对无形精神之长生的追求又陷入了另一种偏执。
最后,陶渊明在《神释》中破除了“形”与“影”之争,他认为形体长生的幻想无法实现,而精神之永恒也虚妄不实。
诗末的四句则是陶渊明“新自然观”的理论总纲,即宇宙的影响以及寄于万物的精神是无所偏向的,自然中的一切自在共存,和谐相处。
从这些蕴涵着冥然忘我精神的诗句中可以发现,陶渊明认为形、影、神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对待自然,人类既不能凌驾于其之上,做颐指气使的主人,也不能臣服做低眉屈膝的奴仆。
这种平等对待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崇尚自然与人类合而为一的哲学思想同华兹华斯所秉持的哲学观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正如华兹华斯的文学创作思想那样,陶渊明也重视从自然中汲取自己灵感的来源,重视对自然界的存在进行细致而敏锐的感受。
朱光潜曾评价陶渊明的诗歌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等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