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ppt课件公开课

合集下载

《绿》课件PPT(完美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2024)

《绿》课件PPT(完美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2024)
重点段落二
文章中间部分,具体描绘绿色的美丽和生机。
2024/1/28
赏析
该段通过对绿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运用丰富的词汇 和优美的句式,将绿色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绿色的世界中。
重点段落三
文章结尾部分,抒发作者对绿色的深厚感情。
赏析
该段以感性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挖掘,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 主题。
同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推荐
2024/1/28
中国作品
《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 等,这些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背景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西方作品
《瓦尔登湖》、《荒野的呼唤》 等,这些作品强调对自然的探索 和征服,展现了人的勇气和智慧 。
25
延伸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作品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这 些作品描写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表达 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17
学生自主思考题目引导
01
02
03
思考1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绿”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绿 ”的词语?请尝试用这些 词语造句。
2024/1/28
思考2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场 景或物品给你留下了“绿 ”的印象?请尝试描述一 下。
思考3
你认为“绿”在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中分别扮演着怎 样的角色?请谈谈你的看 法。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式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式来描绘绿色,使得文章语言生动 、形象、富有感染力。
10
03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
Chapter
2024/1/28
11
词汇积累与运用

《绿》(朱自清)PPT课件

《绿》(朱自清)PPT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开篇引入
通过描述梅雨潭的环境和背景, 为后文铺垫。
主体部分
详细描绘梅雨潭的绿,运用多种 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的描写。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 结尾部分:抒发作者对绿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主题 思想。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观察细致
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观察,从多个 角度进行描绘。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 灭绝或濒危,破坏生态
平衡。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
件增多。
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01
02
03
04
加强环保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 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垃圾 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行动。
文学风格与特点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善 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所描绘
的情境之中。
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往往通过描绘 自然景色之美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和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担 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语言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 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 比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04
知识拓展:相关文学作 品比较
与其他自然主题作品比较
《荷塘月色》与《绿 》的自然描写手法比 较
古代山水诗与现代散 文中的自然观念对比
《春江花月夜》中的 自然意象与《绿》的 异同
不同时期、地域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自然观念变迁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总结学生的讨论,强 调《绿》的主题和艺 术特色。
06 《绿》的拓展阅读与思考
相关作品的推荐
总结词
提供更多朱自清的作品,以供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 想内涵。
详细描述
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思考题的布置
总结词
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中的 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得到了时间的 考验和认可。
读者的评价与反响
高度评价
许多读者对《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朱自清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读后 令人回味无穷。
情感共鸣
很多读者表示,读《绿》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 自然之中。
05 《绿》的课堂互动讨论
04 《绿》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风格
朱自清的《绿》对后来的散文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清新自然 、细腻抒情的风格为后来的散文 作家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
该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它教会了后来的文学 创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递深沉的 情感。
文学史上的地位
里程碑
在文学史上,《绿》被视为朱自清创 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的文 学造诣达到了新的高度。
课堂讨论问题
01
02
03
04
朱自清在《绿》中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
《绿》中的自然描写对 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你认为《绿》中的“绿 ”有何象征意义?
你如何理解《绿》中的 女性形象?
讨论引导与总结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 开讨论,鼓励自由发 表观点。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绿》的内 涵,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绿》ppt课件

《绿》ppt课件

阅读活动三:还原
• 第一步:
还原与梅雨潭的 绿相对比的文字, 说说它的作用。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 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 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 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
对比
太淡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暗
秦淮河的波
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总结:
课文集中笔墨描写了梅雨潭奇异、可 爱的"绿",抒发了充沛的感情。这是一篇 借景抒情的散文。梅雨潭的"绿"来自自然, 又不同于自然中的普通绿色,它是作者最 心爱的色彩,象征着纯洁美丽,象征着青 春活力、高贵品格,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 征,也是美的象征。作者借讴歌梅雨潭的" 绿"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山水之爱,表达了 对自然美的神往之情。
小结: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 赖绿而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朱自清此 时仿佛已经和那神奇的绿已经融为一体。 那绿也已经幻化为一个美丽的舞女、明 眸善睐的歌女,十二三岁青春少女。作 者的情感已经无法自控。还用第三人称 已经不能抒发内心如此强烈的感受,所 以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直接呼告。 充分表达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烈而奔 放的爱恋之情。
朱自清
1、在诵读中,寻找美,感悟美。 2、品味准确、细致而又传神的笔墨。 3、进一步学习比较、联想和想象等 写法。 4、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听读,再次感受梅雨潭 奇异、醉人的绿。
朱自清散文 《绿》 朗诵 海韵.flv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 的神光了。梅雨潭闪闪的绿 色招引着我们: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 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 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 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 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 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 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 不透她!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2024/1/26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 分析
2024/1/26
16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朱自清在《绿》中大量运用比喻 手法,如将梅雨潭的绿比作“一 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形象
地描绘了绿的广阔和浓郁。
拟人
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 人的情感和动作,如“那醉人的 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哪些情感与象 征意义?
朱自清通过对绿色的描写,想要传达给 读者怎样的审美体验?
2024/1/26
25
学生课堂讨论与交流引导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文中一个 片段进行深入讨论,探讨该片段 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的
情感。
2024/1/26
互动问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解答 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篇章结构
开篇引入、描述梅雨潭的环境、 刻画梅雨瀑的形象、描绘梅雨潭 的绿、结尾抒怀。
写作特点
以游踪为明线,以感情为暗线, 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 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开篇点题,直接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
要点二
人与自然关系
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人们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点三
审美教育
《绿》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引导读者欣赏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提 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 ,它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 生态伦理观念。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水色
她不杂些儿尘滓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 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 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 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 《春》、《背影》、 《荷塘月色》、《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 棱(lé ng)角 皱缬(xié ) 挹(yì ) 薄(bó )阴 穹(qió ng) 绺(liǔ) 尘滓(zǐ)
掬(jū) 明眸(mó u)善睐(là i) 什刹(shíchà )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
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 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觉:花花花花的声音 视觉: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 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形态)
欣 赏 感 悟
描写绿的方法: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 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 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到对比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 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4、作者是怎样对“奇 异”“醉人”的绿展开描 写的 ?
(友情提醒:从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 思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形状 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水波(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水波(动态)

《绿》ppt课件24最新版

《绿》ppt课件24最新版
不仅仅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细看,实 际上笔笔都在写“惊诧”。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 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天、 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写梅 雨瀑为下文衬托梅雨潭的美做铺垫。
2、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 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重点描写了哪出?
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 视觉 、 感觉 、 触觉 等几个方面再现了梅
雨潭之绿的 清亮 、 鲜嫩 、柔软 、
纯净 的特征,写出了梅雨潭 醉人的绿 和 醉人的美 ,也寄寓着 作者的爱 。

北京什刹海 拂地绿杨




说明梅雨潭的绿明暗 适度、淡浓相宜。绿 得实在恰到好处
秦淮河的波
梅雨潭的绿

【醉人、奇异】
观察的角度:
平视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天、岩、 草、瀑布、水花
勾勒出梅雨潭 的雄奇
问题探究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 得名了。把“据说”改为“听说” 行吗?为什么?
据说,表示作者并没有真的 听过这样的说法,用“据说” 表示不确定,如果用听说, 似乎就真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第三观察点: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 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 瀑的绿。
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 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 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 山边
观察的角度: 仰视
观察的景致: 梅雨瀑 听觉: 花花花花的声音 视觉: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
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
亭边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开篇点题,文眼所在。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交代惊诧的原因,梅雨潭的绿。

《绿》优秀课件

《绿》优秀课件

日期:•《绿》的背景介绍•《绿》的内容解读•《绿》的文学价值•《绿》的社会意义目•《绿》的拓展讨论•《绿》课件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展示录《绿》的背景介绍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

朱自清虽身处这样的环境,却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他以写作为武器,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民主与进步而奔走呼号。

在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又展示了时代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鞭挞黑暗现实,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绿》的内容解读主题概述通过对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主题分析主题意义主题阐述次要人物形象作品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他们或为自然的朋友,或为生命的守护者,通过他们的形象塑造,进一步强调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主人公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敢于面对挑战的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

人物关系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通过这些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人物分析语言特色结构安排文学手法艺术特色《绿》的文学价值倒叙手法多重叙述者悬念设置030201叙事技巧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幽默风趣语言风格在作品中,“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人物象征作品中的主人公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人性的理解。

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意义VS《绿》的社会意义1 2 3揭示环境问题呈现污染后果反映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03培养环保意识01强调环境保护02倡导可持续发展传递环保理念引导深入思考课件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激发讨论热情课件引发了观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讨论,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绿》PPT课件2 (共14张PPT)

《绿》PPT课件2 (共14张PPT)
下面几句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轻风起来时,点点杨花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比喻)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拟人 设问 反问)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借代 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 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 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本文写于1924年。当时正是”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形成,南 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朱自清先生正在浙江 省立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尽管他没有直接 投身到革命的激流中去,但他时刻关心中国 社会的前途,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 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与 鼓舞,他对生命、青春与前途都充满信心。 思想积极向上,感情炽热。他这一时期的思 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 勇于进取的势头。散文中处处流露出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爱慕之情。
思考提示
作者开篇一句话独立成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分 别是什么?此外还写了什么呢?
第二次,仙岩,我 我的感情:惊诧(惊诧什么?) ——梅雨潭的绿(点题)
绿离不开梅雨潭,写绿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物了,作 者在第二段集中笔力写了梅雨潭的瀑布,作者是从哪 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位置--- 梅雨潭在仙岩的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 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 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
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
1、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
2、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瀑布、亭、山、云、岩、草的美 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衬托”: 用一个或多个相似、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 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 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是突出 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
(形状 深度)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水波的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水光的亮度)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水色的纯度)
小结:作者连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水波以及绿的 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 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寓着着作 者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
第二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 平视(不必仰头) 观察的景致: 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亭、山、 云、岩、 勾勒出梅雨潭 周围的雄奇环 草、瀑布、 境 水花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观察角度是 什么?看到了哪些景致?
第三观察点: 梅雨潭边 观察角度: 俯视 观察到: 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 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自由朗读,完成两个任务
1、标注文中易读错的字、难写的字。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 句子 。
读一读 xiāng jù

liǔ
yì jū
镶 穹
踞 倏
薄阴
xié几绺zǐ来自挹 掬léng
qióng shū
皱缬
yùn
尘滓
棱 角
shí chà
móu lài
什刹

《绿》PPT课件2 (共14张PPT)

《绿》PPT课件2 (共14张PPT)

对比
拟人
( 联想)
课堂讨论:带有绿及其它色彩的诗句
依次填入下列括号里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A) 抬起头,( )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 眼前了。 这个亭(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 )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 )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A、镶 踞 拥 透 B、镶 建 围 透 C、处 踞 拥 露 D、处 建 围 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2、春芳:春草 3、 歇:干枯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 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 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莲叶分披,发现 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下面几句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轻风起来时,点点杨花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比喻)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拟人 设问 反问)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借代 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 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 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拟人 博喻 排比)
课文总结
全文有四大特点:
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在对绿的描写中,抒写了对生机勃勃, 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 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构思精巧:浓笔写梅雨潭,为下文写“绿”作陪衬,显示了 梅雨潭的“绿”更令人惊诧.又从两方面虚写,用其它四 处的“绿”来反衬梅雨 潭绿恰到好处;用裁“绿”为带. 挹“绿”为眼的联想,极写其神奇.从而把“绿”写绝了, 写活了,写神了. 三、语言精美 一是使用大量的准确的动词,二是采用大量形 象的比喻;三是运用了传神的叠字 四、观察细致,融情于观察之中

朱自清《绿》AAppt课件(1)

朱自清《绿》AAppt课件(1)

第一个观察点: 山边 观察对象: 梅雨瀑(远景) 观察角度: 仰视(抬起头) 观察到的景致: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 两条湿湿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 亭边 观察的角度: 平视(不必仰头)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亭、山、 云、岩、 草、瀑布、 水花 勾勒出梅雨潭 雄奇的环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 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 “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 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 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 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 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 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 浓,直到不能自已。
绿
朱自清
梅雨瀑
水波 我惊诧于梅 雨 潭 的 绿
(奇异、醉人)
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不杂些儿尘滓
水光
课文着力刻画梅雨潭水绿色所呈现出来 的美,表现出它的神韵。想一想,在这 些描写中寄寓这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 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 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 自然的向往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 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 果?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太淡了
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太浓了
对比
太淡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暗
秦淮河的波
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梅雨潭的绿
太浓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西湖的波
太明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 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水色)纯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 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 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
秦淮河的波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对比
太暗
太淡
浓淡相宜 梅雨潭的绿 明暗适度
太浓
西湖的波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明
欣 赏 感 悟
描写绿的方法: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5 、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 有何表达效果?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 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本文的主题
这篇游记散文通过对 梅雨潭生机勃勃、绿 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 描绘,表现了作者对 生命的热爱,对大自 然的向往之情。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 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 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 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 《春》、《背影》、 《荷塘月色》、《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朗读课文 绺(liǔ) 穹(qióng)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 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 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 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 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朱自清《绿》28页PPT

朱自清《绿》28页PPT
、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镶 穹
踞 倏
薄阴
xié
几绺 尘滓
móu lài
挹 掬 棱 角
qióng shū
léng
皱缬
shí chà yùn
什刹
蕴蓄
明眸善睐
导学提纲
1、初读课文,说说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 次写了哪几处景物? 2、再读文章说说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 受是什么? 3、浏览课文分析作者为了描写梅雨潭的绿 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修辞、表现手法),有 何作用?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形状 深度)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波光软嫩(亮度 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色彩)纯净
导学归纳
1、这篇短小的游记散 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 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 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 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 自然的向往之情。
2、你学到了什么?
朱自清这样用比喻、对比、联想来 描写梅雨潭让我们相隔千里仍然能够 感受那明净的、柔软的、让人怜爱的 绿,这是文学的力量,这是文字的魅 力。 同学们请以校园一角美景为对象写一 段话,表达对校园美的独特感受。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原籍 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 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 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绿》、 《春》、《背影》、 《荷塘月色》、《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读一读 xiāng jù

liǔ

yì jū
反复听朗读,模仿《绿》写 一篇校园风景小短文。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 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质疑解难
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 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 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 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 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 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 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 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 其令人惊诧 。
1、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 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 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 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2、 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 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醉人、奇异
欣 赏 感 悟
3、作者怎样对“奇 异”“醉人”的绿展开描 写的 ? 多方比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涟漪(静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 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 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对比
太淡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暗
秦淮河的波
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梅雨潭的绿
太浓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西湖的波
太明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 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