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原理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1.按区域属性分类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1)部门区2)特殊区(三)区域的特征1.系统性2.结构性3.层次性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一)区域研究的发展(二)区域分析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一)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一、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说明最适合区域法的原理

说明最适合区域法的原理区域法(Regionalism)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方法,旨在通过区域的合理组织和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区域法强调的是整体性,以区域为单位进行规划和管理,而不仅仅是以城市或部分地区为单位。
该方法的原理在于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统筹考虑城市和区域内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制定综合性规划,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区域法最适合的原理有以下几点:1. 综合性原理:区域法注重整体性思维,将城市视为一个系统,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文等多个要素。
通过综合分析和权衡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多层次原理:区域法强调多层次的规划和管理,分为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城市层面等不同层次。
通过各级政府的协调合作和分工负责,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3. 有序扩展原理:区域法注重城市的有序扩展,避免无序的城市扩张和土地过度开发。
通过划定发展边界和限制城市蔓延,合理利用现有的城市和乡村资源,促进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4. 交通、交往原理:区域法注重交通和交往的规划。
通过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促进人、货物、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5. 合理利用土地原理:区域法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进行土地利用评价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城市的各类设施和用地。
避免土地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6. 公众参与原理:区域法倡导民众的广泛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和发展的决策过程。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了解到民众的需求和意见,减少可能的冲突,并促进区域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7. 可持续发展原理:区域法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和管理城市。
以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可持续为目标,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城市边缘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承载着城市的延伸和农村的融合。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边缘区域,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并推动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
因此,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在城市边缘区域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和协调城市扩展、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统一。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适度开发原则:在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用地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社会参与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决策,促进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方法1. 区域分析: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的特点和问题,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功能分区:依据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用地功能区,如住宅区、工业区、农业区等,确保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3. 环境保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等,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 土地利用优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并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发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节相关概念与定义城市中国历史上认为:“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区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的“城”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区域广大、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因此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地;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
包托入口、经济、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聚集地;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体现在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快捷性的发展方式。
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居住规划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
环境环境原意是生物学范畴用语,可理解为“被围绕、包围的境域”,亦可以理解为“围绕着生物体以外的条件”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类、城市和建筑的时空系统,这个时空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而这个时空系统中的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精神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地会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地会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建筑规划1. 建筑规划原理2. 城市规划原理3. 区域规划原理4. 城市设计原理5. 城市更新与改造二、建筑设计1. 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2. 建筑设计规范3. 建筑表现技巧4. 建筑构造设计5. 室内设计原理三、结构工程1. 结构力学基础2. 结构设计原理3. 钢结构设计4. 混凝土结构设计5. 土木工程材料及结构设计四、机电工程1. 建筑给排水2. 供热、通风与空调3. 建筑电气设计4. 消防工程5. 建筑节能技术五、建筑材料1. 建筑材料性能及应用2. 环保建材3. 新型建筑材料4. 建筑材料检测5. 建筑材料标准及规范六、建筑经济与管理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2. 建筑企业管理3. 建筑合同管理4. 建筑项目管理5. 建筑软件应用七、建筑法规1. 建筑法规政策2. 建筑行业标准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4.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5. 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八、建筑历史与文化1. 中国建筑史2. 世界建筑史3. 建筑文化遗产4. 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5. 建筑艺术与美学以上列举的知识点并不是生地会考的全部内容,但是这些知识点是生地会考的主要考察范围。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取得良好考试成绩的基础。
在建筑规划方面,考生应当熟悉建筑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规划的关系,能够分析城市结构和布局,熟悉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建筑设计方面,考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建筑表现技巧,熟悉室内设计原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了解建筑节能技术,掌握建筑设计规范。
在结构工程方面,考生应当掌握结构力学基础,了解结构设计原理,熟悉钢结构设计和混凝土结构设计,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及结构设计。
在机电工程方面,考生应当熟悉建筑给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设计、消防工程,了解建筑节能技术。
在建筑材料方面,考生应当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了解环保建材和新型建筑材料,熟悉建筑材料检测和建筑材料标准及规范。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2章 国土空间规划原理

• 正确认识 UGB,合理运用 UGB政策 • 选择合适的 UGB划定方法,制定科学的
UGB管理政策保护城市外部开敞空间 • 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强化 UGB实施管理 • 增强 UGB的操作性和政策弹性
Page 10
2.6 交通导向理论
核心概念
公共交通导向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的核 心理念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中心进行紧凑型土地开发,建立 多种用途、多种功能聚合、具有相对高密度的城市结点, 形成以公交系统为依托的 “节点+走廊式”利用维度。
核心概念
系统工程是从满足符合人类利益的目标出发,认识并改造客观世 界的工程技术。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国土空间全要素 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规划调控,有利于合理地使 用自然资源,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规划方法。
系统工程的应用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任何系统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系统性, (2)关联性,(3)可控性。系统工程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应用有: 如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还要具体应用系统工程的系统思 考方法和系统工作方法,具体分为调查研究和现系统诊断分析,概 念开发和确定目标,择优、论证、编制规划等三大阶段。
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 “美国精明增长联盟 ”(SmartGrowthAmerica),确定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 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 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 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
国土空间规划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国土空间规划学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渡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 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 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 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 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 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 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 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区位势能的动态变化
区位势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而演变。 (1)区位势能的“点状”变化 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从而导致节点城市和城 镇的兴起。 (2)区位势能的“线状”变化 表现为交通线、河流、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型体。“线状” 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形成区域 经济带。 (3)区位势能的“面状”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 成了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 上述点、线、面上区位经济发展的兴衰,都和区位势能作用及 其变化息息相关。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研究、规划与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其中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和郊区发展的概念入手,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相关原理与设计。
一、城市边缘的概念与特点城市边缘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区域,是城市向外延伸的边界部分。
城市边缘呈现出一些共性特点:1. 土地多用途性:城市边缘地带常出现居住、商业、工业和农业等用地共存的情况。
2. 功能分离:城市边缘地带容易出现功能区分明的情况,例如居住区域与工业区域的分离。
3. 城市扩张的压力:城市边缘地带往往受到城市扩张的压力,可能引发土地资源的争夺和环境问题。
4.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边缘地带常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二、郊区发展的原则与策略郊区是城市边缘地带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在城市规划中,郊区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与策略:1. 综合规划:制定综合规划,合理确定郊区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与郊区的有机衔接。
2. 健康生态:郊区发展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公共设施配套:充分考虑郊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并合理规划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
4. 城乡连结: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差距,增强郊区的发展潜力。
5. 创新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为郊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的实践案例1. 中国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大城市,其城市边缘与郊区发展备受关注。
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北京在控制城市扩张的同时,重点发展郊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美国洛杉矶:洛杉矶的城市边缘和郊区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洛杉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郊区发展策略,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环境资源,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郊区的经济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pdf

城市规划原理pdf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原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应当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城市规划需要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规划应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水源和森林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城市规划原理还应当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城市应当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公共设施区等,以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效分工和协调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还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以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居住舒适度。
此外,城市规划原理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城市规划应当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注重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还需要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某一片区域的规划,而是要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布局。
规划应当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协调城市各项规划的实施,实现城市的有机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规划时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城市规划原理的贯彻实施,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有所帮助,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工作。
7-布局规划原理

适合大批量生产
知梦行文一
常用布局规划方法
车间布局的四种方式 3.花瓣型布局
●花瓣型布局是由多个单元共同组成,是按照“两个遵守、两个回避”原则进行布局的 结果。这种布局有助于提高单元间的互相协助,从而提高生产线平衡率。花瓣式布局是 进行“互助协作”的必要条件。 ●互助作业就好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一样,在交接区,实力强的选手可以适当的弥补实 力弱的选手。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单元之间的作业员也要把产品像接力棒一样去传递。 如果前单元的作业员耽误了时间,后单元的作业员就帮助前单元从机器上卸下产品。这 种做法,显然依靠“花瓣式”布局为前提。
相关部门空间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空间 成本 人力 满足前面的原则 精益理念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空间利用
企业形象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关键 因素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非常实用 的模板
知梦行文一
布局规划的步骤
需要结合IE 手法 5S及目视化 精益生产等 系统工具
等级
分值
等级
分值 分值 等级
1 1-2
U
0
E
3
3I
2 1-3
U
0
E
3
3I
3 1-4
I
2
I
2
4E
4 1-5
E
3
I
2
5E
5 1-6
E
3
E
3
6E
知梦行文一
5.综合关系表
SLP方法介绍
1. 原料库 2. 油料库 3. 零件库 4. 机加工车间 5. 热处理车间 6. 焊接车间 7. 变速器车间 8. 总装车间 9. 工具车间 10. 油漆车间 11. 试车车间 12. 成品库 13. 办公服务楼 14. 车库
城市规划原理

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3. 建筑密度:建筑用地(基底)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4.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5.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 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7. 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8.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9.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0.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做出的对住宅区结构的布局规划。
11.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要求能力的发展。
12. 城市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13.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4.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5. 绿地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6. 城市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
17.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18.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19.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内的总体部署。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从规划内容的深度来分, 从规划内容的深度来分,又有行政区旅游发 展战略规划、旅游区域总体规划、 展战略规划、旅游区域总体规划、旅游目的 地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等 地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 详细规划 等。尽 管这些规划在理论上可以分类排队, 管这些规划在理论上可以分类排队,但在实 践中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践中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二)旅游社区规划(及设计)
与区域旅游规划相比, 与区域旅游规划相比,社区性的旅游规划一般以上 述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为基础, 述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为基础,对旅游开发项目和设 施建设进行安排设计, 施建设进行安排设计,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落 实与细化, 实与细化,与旅游产品的具体形式和旅游区功能有 具体的联系。从空间和功能两个角度观察, 具体的联系。从空间和功能两个角度观察,用地面 积较小,且土地利用上以旅游功能为主要功能指向, 积较小,且土地利用上以旅游功能为主要功能指向, 其他非旅游用地占较小比例。一般规划年限较短, 其他非旅游用地占较小比例。一般规划年限较短, 年或5年以下 在5年或 年以下,属于一种近期规划。 年或 年以下,属于一种近期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按照详细程度和当地旅游业的成熟程 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形态。 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形态。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规划(strategy Planning of Regional ]ourism 规划 Development)的范畴,如《中国旅游业发展“九 的范畴, 中国旅游业发展“ 的范畴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旅游局, 五”计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旅游局 1996d)、《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 、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九五” 2010年远景目标》(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年远景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年远景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1995)。这类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 。 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 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 的制定。 的制定。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 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in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thePlanningMovement andtheStudyof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区域规划原理第1章(1)

四、战后区域规划研究
1、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战后,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规划进入了繁荣发展 时期。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了大伦敦 区域规划;联邦德国自1945年开始着手编制上至国家 (“联邦德国国土整治纲要”)、下至各个州(“空间 规划”)、县(“区域规划”)的区域规划;法国也先 后整治了罗纳河流域、北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濒临大西洋 的阿基坦地区;日本编制了全国性的综合开发计划;瑞 典斯德哥尔摩于1952年编制了综合规划。同时区域规 划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
2、广义定义:
规划是较为全面、长远的计划。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对未来的 一种安排。由于规划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一般由政府提出, 由专门部门和咨询公司完成,或由在政府规划部门或私人企业中工作 的有专业经验和资质的专家完成。
1-1 要点与复习思考题
1.面对规划概念的多种解释,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 各类规划的? 2.你认可上面的哪种解释,为什么? 3.规划的五个特点中,哪个特点最重要?如果要留 下其中的三个,你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区域规划原理
李永春 Professor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0 ~ 2011学年
第一章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1-2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1-3 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1-4 我国的区域规划理论
1-1
规划的含义与内涵
一.规划的多种解释与涵义
区域规划突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的束缚这样于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强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发2城乡一体化理念传统的区域规划中二元分割的思维特征非常明显仅强调城镇为研究重点而其他生态地域和农村地域则作为基质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成本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地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划和安排。
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效益,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首先,区域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的自然环境。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有的地方可能适合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有的地方则适合开发海岛旅游资源。
在规划时,需要根据地域的自然特点,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开发,使游客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其次,人文环境也是区域旅游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也各具特色,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文化表演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在规划时,需要结合地域的人文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此外,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合理规划交通线路,提高地域的交通便利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最后,旅游设施的建设也是区域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完善的旅游设施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他们对地域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时,需要合理布局旅游设施,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才能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对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的理解,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城市居住区域规划原理复习---1-5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应该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 ~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亩(合64.75hm²),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hm²);(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居住小区的发展有两个分支:扩大——居住综合体、居住区缩小——居住组群起因:现代交通的发展——加大城市干道的间距现代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发展的要求。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盖迪斯是一位以科学家的眼光来研究城市规划的苏格兰人,他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群落之间联系的科学,但是他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城市社会,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盖迪斯本来是个有前途的生物学家,但是因为患的是眼疾,无法观察微小的生物,所以他有了机会去观察宏观的城市。
盖迪斯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联系在一起。
盖迪斯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试图将城市规划最为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适用和美观各自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公众是城市最终的目的。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他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在他的作品《城市发展》和《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并通过生态学说解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城市与乡村应该同时进行规划.他还为区域规划首创了“调查—-分析-—实际的规划"的综合研究方法,同时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并在1914—1924十年间,参与了印度50座大小城市的规划工作。
这些都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启蒙了后人对宜居城市观点,他认为城市是有机的、是一个生物体.盖迪斯还对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有研究,用“流域垂直分区图"来诠释这种关系.在“流域垂直分区图”中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海滨,海拔最高的区域,一般是矿工工作的地方;森林分布在次高的地区,伐木工人在那里工作;然后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地方;靠近低地的地方是农民和园艺;海岸附近是渔民的活动区域.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他认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是相关的,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结构来改变社会的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
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
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
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
(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
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有利条件是指一个区域发展的潜力,而优势是指某区域相比于其他区域的优势。
要把有利条件转化为优势,首先应具有发展有利条件的资源、经济等方面的支撑,其次应该保证现有优势继续保持。
5、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1)重点开发轴的确定,有以下几点依据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分布状况,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地带(2)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依据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现状城镇空间分布状况6、产业空心化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资本大量地迅速转到国外,使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造成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产业空心化产生的原因:一是随着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直接把资金、技术、设备及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生产经营外流,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二是跨国公司的建立,企业公司管理机关与生产地分离,企业公司在资本输出国家,企业生产地点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国家,产品由生产地点返回资本输出国,资本国便以发展服务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
7、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平衡发展战略是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不平衡发展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8、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移战略模式的理解?梯度推移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梯度转移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9、如何进行区域需水量预测?用水有生活用水、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用水和农业用水。
用水需求预测,分别进行预测。
10、区域给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如何选择水源地和水厂位置?居民点供水系统由水源、取水构筑物、泵站、输水管道和净水构筑物组成。
水源选用要求:水量充沛可靠,原水水质符合要求,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多目标、综合性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取水、输水、净化设施的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水厂选址:给水系统布局合理,不受洪水威胁,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便于设立卫生防护地带,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11、确定高压线走向的一般原则是什么?应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
路径应与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与配电网络改造相结合;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不良地质地带、原始森林区以及易被车辆碰撞等地段;避开有爆炸物、易燃物和可燃液体的生产厂房、仓库、储罐等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避免引起交通和机耕的困难;应考虑对邻近的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设施的相互影响12、简述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法?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是指区域内不同类型性质的城镇相互之间的关系城镇职能结构规划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收集各城镇的资料,明确各城镇现状性质,分析区域现状城镇职能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区域城镇职能的变化趋势,确定城镇职能结构的调整方向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生产建设项目空间布局,考虑各城镇本身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分工,明确各城镇的主要职能类型和合理分工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城镇的性质13、试说明城镇人口规模规划的主要依据?现状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14、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步骤: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15、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包括哪些内容?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统一的。
发展方向通常是定性描述,发展目标除定性描述外,还应有量的概念,有量的规定。
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的目标和总方向,应相对稳定,并且目标不能偏低也不能拔高。
战略目标的拟订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二是选择能充分反映总体目标要求的各种具体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即确定具体的发展指标。
16、如何构思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17、区域人口预测的方法:(1)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
还可以把城镇人口中的户籍非农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分别进行预测。
(2)自下而上预测法。
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城镇总人口(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
城镇人口与上述预测的区域总人口数之比,就得到规划期的城镇化水平(4)Pt=Pu(1+r1)t+L〃m〃e+C〃t18、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原则确定各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原则确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各时期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和各级中心城镇,原则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尤其要重视新城镇的出现和行政中心城镇的选点,提出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9、影响城镇规模的主要因素:城镇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交通地理位置,城镇的性质,在区域中的地位和职能,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区域的人口密度,城镇分布密度,城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状况,城镇发展的历史、现状规模20、试述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规划的思路?(1)分析、评价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2)根据区域空间开发战略,根据产业布局的调整和新区开发的趋势,分析规划期内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形成要素(3)确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的城镇(4)根据城镇规模分布状况,初步确定城镇规模的等级层次,框算各级各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5)针对现状等级规模结构的存在问题,结合各城镇发展的可能性,调整各城镇的发展规模21、简述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点——线——圈——区(带)”相结合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试分析这些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23、城镇化过程体现如下方面:城镇数量的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城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乡村扩散,城镇地域在空间上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