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腮腺良恶性肿瘤MR鉴别诊断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恶性肿瘤影像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位于面侧部,略似倒立锥体形,底上尖下,上缘为颧弓,前缘覆盖咬肌表面,下缘为下颌角下缘、二腹肌后腹的上缘,后界为外耳道前上部,并延伸于乳突尖部根据下颌后静脉的移位对腮腺病灶进行定位:下颌后静脉向内、后推移,则认为病灶位于浅叶下颌后静脉向外、前推移,则认为病灶位于深叶肿瘤主体包绕下颌后静脉,则认为病灶骑跨两叶•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基底细胞腺瘤概述•是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1%-3%,可恶变•好发年龄为50岁以上(平均年龄约57.7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1:2•临床上多表现为腮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病史较长,临床触诊肿块活动度好,质地中等•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术为主,预后佳,极少有复发(膜性型除外,其复发率为25%)病理•大体类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cm。
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切面呈灰白至灰褐色,无黏液感,质中等或韧。
常有囊变,囊性成分内可含褐色黏液样物质•镜下:由单一基底样形态的肿瘤细胞构成,并有明显的基底细胞层及基底膜样结构。
肿瘤内缺乏多形性腺瘤中的黏液软骨样成分。
含有丰富的线样内皮血管和小静脉。
•好发于腮腺浅叶,单侧单发多见•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病变一般较小,多小于3cm•出血、坏死、囊变常见,钙化少见•囊变多发生在病灶中心,也可呈散在小片状分布;囊变与病变大小无密切关系•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呈等密度肿块(相对于邻近肌肉)•MR平扫: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低于周围正常腮腺实质信号),囊变区呈明显长或短T1长T2信号影•部分病灶周围可见环状T2WI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早期呈明显强化,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术为主,预后佳,极少有复发(膜性型除外,其复发率为25%)例1 女性 60岁 发现右腮腺区肿物8年余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右腮腺肿物)基底细胞腺瘤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术为主,预后佳,极少有复发(膜性型除外,其复发率为25%)例2 女性 51岁 左腮腺区肿物10余年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左腮腺肿物)基底细胞腺瘤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术为主,预后佳,极少有复发(膜性型除外,其复发率为25%)例3 男性 56岁 发现右腮腺区肿物4年余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右腮腺肿物)基底细胞腺瘤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输入标题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输入标题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输入标题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替换文字输入标题腮腺恶性肿瘤概述•腮腺肿瘤中恶性较少,约20%•以上皮组织起源肿瘤为多,尤以黏液表皮样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瘤等•男女发病率及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别,年龄分布较广泛•治疗以手术切除术为主,同时辅以放、化疗,需注意的是腺样囊性癌切除时需同时切除受累神经•肿块迅速生长或近期突然增大•肿块较粘连固定,触之较硬,边缘不清,部分伴有疼痛•肿瘤侵犯面神经(腺样囊性癌)、咬肌、翼肌和颞颌关节等,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张开困难等•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除外)•肿瘤生长较快,易出现中央坏死、囊变•CT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平扫:信号混杂,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稍低信号,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显著不均匀强化•常侵犯邻近结构,部分并见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主要由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的恶性上皮性肿瘤,以30-50岁多见,临床上为固定的无痛性肿块,浸润性生长•多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晰,高度恶性者边界模糊•MRI平扫:低度恶性T2WI呈高信号,中高度恶性者T2WI呈等低信号•易发生不规则坏死、囊变,一般无钙化,增强为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早期强化常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术为主,预后佳,极少有复发(膜性型除外,其复发率为25%) 男性 69岁 左颈部肿物5年余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左腮腺原发灶)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又称腮腺圆柱瘤,是成人腮腺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2%-5%,40-50岁多见,女性多见。
腮腺良恶性肿瘤MR鉴别诊断ppt课件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基底细胞腺瘤
淋巴上皮癌
粘液表面样癌
面神经、周围组织及外周淋巴结
•面神经受累
•侵及周围组织
•外周淋巴结肿大 以上均为恶性肿瘤的征像
男,70岁,左腮腺肿物5年余 。 MR0225494A
小
结Leabharlann •肿瘤的形态与边界、转移性淋巴结的发现是 判断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征像 •T2WI的信号强度、对面神经和周围组织的侵 犯程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位置可作为参考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信号均匀性没有统 计学意义
肿瘤形态、大小及边界
•形态:良性形态多规则,圆形或类圆形 恶性形态多不规则 •大小:无明显差异 •边界:良性边界清楚,部分有包膜 恶性边界多不清楚 部分低度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
多形性腺瘤
粘液表面样癌
多形性腺瘤
女,24岁,右耳前肿瘤半年。MR0221090
粘液表皮样癌
男,53岁,发现耳下肿物3个月。 MR0169150
各恶性肿瘤间进一步鉴别较为困难。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腮腺良恶性肿瘤MR鉴别诊断
病 史
患者男,34岁,发现右腮腺肿物1个月
(MR0126001)
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
• 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 • 评估预后
腮腺肿瘤主要观察点
• 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疼痛) • 肿瘤的位置 • 肿瘤形态、大小及边界 • 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 • 面神经、周围组织及外周淋巴结
临床病史
•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 •性别: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疼痛):恶性肿瘤易侵犯面神经 (特别是腺样囊性癌,ACC)
腮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腮腺肿瘤中恶性较少,约20%,80%为良性。 • 较常见的有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癌、腺癌、 腺泡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 • 男女发病率、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别,年龄分 布较广泛。
临床表现
• 临床上表现为较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部分伴有 疼痛,边缘不清。
包膜向外生长或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呈浸润性生长。 • 稍低或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密度、信号多不均匀。 • 囊变、出血多见,钙化少见。 • 增强多呈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腮腺混合瘤
• 常见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生长缓慢。 • 临床上为腮腺内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境界
嗜酸性。 • 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 多呈不规则分叶状,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晰,高度恶性者边界模糊。 • 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一般无钙化。 •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表现为早期强化的特点。
腺泡细胞癌
• 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男女发病率约2:3。 • 临床上常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偶尔有疼痛或神经受累。 • 病理上分为实体型、多发微囊型、乳头囊状型、滤泡型。 • 肿瘤<3cm时,呈膨胀性生长,常有包膜,边缘较光整。体积>3cm,常突破
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 • MRI上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至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囊变、坏死信号,
增强呈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呈早期强化。
腮腺黏液表皮样癌
• 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与腮腺混合瘤十分相似。 • 以30~50岁多见,临床上为固定无活动的无痛性肿块,浸润性生长。 • 一种以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兼有柱状细胞、透明细胞、和
CT和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CT和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在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与MRI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CT和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果。
结果:CT联合MRI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检出率相比两者单一应用的检出率更高(P<0.05)。
结论:在腮腺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CT与MRI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不同性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CT;MRI;腮腺肿瘤;良恶性质;鉴别诊断腮腺肿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颌面部肿瘤,有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基因变异或者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相关性,且病理学类型和解剖位置比较特殊,肿瘤标志物通常无特异性,使得其肿瘤性质的鉴别诊断难度较大[1]。
CT、MRI等影像学技术在疾病的检查诊断中应用较多,其各有优势和不足,建议联合应用以提升疾病检出率并对不同性质进行鉴别诊断。
本次选取74例腮腺肿瘤患者开展不同形式的检查对照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区间25~88岁,均值(56.58±3.24)岁,左叶发病38例,右叶发病30例,双叶发病6例;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肿瘤52例,包括良性混合瘤24例,腺淋巴瘤15例,基底细胞腺瘤13例,恶性肿瘤22例,包括腺泡细胞癌7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开展CT和MRI检查,检查方法:①CT检查,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Ingenuity64排螺旋CT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OptimaCT670,在右侧肘关节预留静脉通路,呈仰卧位,采取头先进的方式扫描,经头颅侧位定位像明确从颅底到下颈的扫描范围。
腮腺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含有复杂的组织学成分,包括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黏液、黏液样或软骨 样组织。
典型影像T1WI 图像为低信号,T2WI 图像为高信号,这与其组织学成分含 有大量的浆液及黏蛋白物质有关 。 ADC均值明显高于腮腺恶性肿瘤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表现为对比剂的缓慢持续流入A 型,极少数表现为C型曲线。
DWI与DCE-MR联合应用诊断思路
腮腺肿瘤动态增强扫描中,TIC曲线表现为B型或C型时,良恶性肿瘤之间部分 有交叉重叠,联合应用ADC阈值有利于提高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
病例
第
多形性腺瘤
四
腺淋巴瘤
部
分
基底细胞腺瘤
腺胞细胞癌
粘液表皮样癌
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 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
DWI
采用Siemens相关软件 ,自动生成ADC图,根 据肿瘤大小,避开肿瘤 囊变坏死区,选择2~3 个感兴趣区(ROI),计 算出病灶平均ADC值。
DCE-MR
利用工作站自带功能软件,在显示 病变的最佳层面选择病变的ROI, 自动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并对 TIC 峰值时间、廓清率进行 分析,总结腮腺肿瘤的时间-信号强 度曲线的特征。
联合应用
DCE-MRI研究
测量感兴趣区信号强度 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 分析曲线形态、评价良恶性
弥散加权研究
随机选择多个感兴趣区
测量ToAnDCy 值并计算平均ADC 值
探讨ADC值对腮腺肿瘤诊断价值
第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三
部
常规MR扫描
分
ADC值
TIC类型
DWI与DCE-MR联合应用
腮腺区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谢谢
建)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
常见病变
良性肿瘤 • 多形性腺瘤。 • Warthin 瘤。 恶性肿瘤 • 粘液表皮样癌。 • 腺样囊性癌。 • 腺泡细胞癌。 • 转移瘤。
• 腮腺炎症。 • 腮裂囊肿。
多形性腺瘤
概述 • 最常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 • 腮腺是最好发部位,其次是下颌下腺。 • 常见于30-50岁青壮年,性别无差异。 • 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
它腮腺区良性肿瘤区别。 • 多形性腺瘤 依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肿瘤内部坏死囊变及肿瘤在腮 腺区位置。
粘液表皮样癌
概述 • 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
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型。 • 30-50岁居多,无性别差异。 • 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肿块,低分化者
触诊多表现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的不 规则肿块,部分可在颈部触及肿大的淋 巴结。
腮裂囊肿
• 临床上,以第二腮裂囊肿多见,其次是 第一腮裂囊肿。
• 常见于20-50岁,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 块,质地软,大小固定。
腮裂囊肿
• CT表现 • 囊肿多为均匀低密度肿块,囊壁薄
而清晰;合并感染时,其内部密度 可以增高,囊壁增厚,增强CT上 出现强化表现。
男,41Y,第二腮裂囊肿。
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
,则首先考虑腺样囊性癌可能。
腺泡细胞癌
概述 • 好发于腮腺,可于两侧腮腺发生(
3%)。 • 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60岁
女性。 • 临床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似。
腺泡细胞癌
CT表现 • 大多数病变的CT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
似,具有良性肿瘤特点,鉴别诊断较为 困难。 • 可伴有颈深上淋巴结转移。
腺泡细胞癌
混合瘤-术前诊断神经鞘瘤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结合增强CT影像的腮腺肿瘤良恶性预测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ed
iபைடு நூலகம்
c
t
i
on mode
l
ywo
唾液腺肿瘤是 相 对 罕 见 的 肿 瘤,大 约 占 除 皮 肤
以外全身所有良、恶性肿瘤的 5%
。在 唾 液 腺 的
[
1,
2]
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且种类繁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通信作者
多,病理类型复 杂。 关 于 腮 腺 肿 瘤 的 发 生 频 率 和 位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研究人群描述
结 果 显 示 (表 1):
242 例 患 者
中男性 135 例,女性 107 例。腮腺良性肿瘤 192 例,
恶性肿瘤 50 例。A 组和 B 组患者除肿瘤密度均 匀
与否(
P =0.
018)这 一 项 指 标,其 余 均 无 明 显 差 异
1.
2 方法
1.
2.
1 研究过程 分 析 记 录 患 者 年 龄、性 别、有 无
神经受累症状(自发 性 痛 或 触 压 痛、面 瘫 等)等 3 个
临床基本信息;同时由 2 个 工 作 5 年 以 上 的 医 师 采
用盲法阅片,评估肿瘤形态规则与否、肿瘤边界清楚
与否、肿瘤强化与 否、肿 瘤 密 度 均 匀 与 否、肿 瘤 有 无
2021)
07—0646—05
[
do
i] 10.
13701/
cnk
i.
kqyxy
2021.
07.
015
j.
j.
De
v
e
l
opmen
tandVa
l
腮腺常见恶性肿瘤影像诊断
影像表现
有研究者指出T1及T2加权图像上均表现为 低信号强度的病变应怀疑可能是高度恶性的肿 瘤。
腮腺恶性肿瘤均是富血供,因此表现动静脉 期持续显著强化 (密度明显高于颈部肌肉,大 于50Hu提示恶性肿瘤)。
恶性混合瘤
左侧 腮腺 恶性 混合 瘤
腺样囊性癌
Ø 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特点的恶性肿瘤;有 较强侵袭性,易沿组织间隙向周围蔓延,表现侵 犯邻近结构的范围较广,而生长缓慢、病史长。
v 良性:多位于浅叶 v 恶性:多位于深叶或
跨叶
跨叶生长对良恶性肿瘤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黏液表皮样癌
多形性腺瘤
肿瘤形态及边界
v形态:良性形态多规则,圆形或类圆形 v 恶性形态多不规则 v边界:良性边界清楚,部分有包膜 v 恶性边界多不清楚 v 部分低度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
黏液表皮样癌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5年) 一 、上皮来源 (一)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 肌上皮瘤、嗜酸细胞腺癌……15种。 (二)恶性肿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癌、 基底细胞癌、上皮-肌上皮癌、嗜酸细胞腺癌……24种。 二、软组织肿瘤;血管瘤、脂肪瘤 、 淋巴瘤 、神经性肿瘤 等。 三、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四、继发性肿瘤。
腺泡细胞癌
多形性腺瘤
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
vT1WI:中等信号为主,无明显特异性 vT2WI:低-中等信号-多为恶性肿瘤 v 混合高信号-可见良、恶性肿瘤 v 高信号-多见于良性肿瘤 v增强:恶性不均匀强化
腮腺肿瘤的磁共振诊断
病例3:女,51岁,因“右侧腮腺区无痛性肿物发现4年余 ADC 1.22
基底细胞腺瘤
HE染色病理示: 右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粘液表皮样癌
固定不活动的无痛肿块,腮腺内的粘液表皮样癌侵润性生长。
可出现面瘫、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ADC值
统计学分析,多形性腺瘤的平均ADC值( 1.72±0.29×10- 3 mm2/s)、腺淋巴 瘤的平均ADC值(0.73±0.06×10- 3 mm2/s)和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 (0.95±0.09×10- 3 mm2/s)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表1 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10-3 mm2/s)
DWI
采用Siemens相关软件 ,自动生成ADC图,根 据肿瘤大小,避开肿瘤 囊变坏死区,选择2~3 个感兴趣区(ROI),计 算出病灶平均ADC值。
DCE-MR
利用工作站自带功能软件,在显示 病变的最佳层面选择病变的ROI, 自动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并对 TIC 峰值时间、廓清率进行 分析,总结腮腺肿瘤的时间-信号强 度曲线的特征。
DWI与DCE-MR联合应用诊断思路
腮腺肿瘤动态增强扫描中,TIC曲线表现为B型或C型时,良恶性肿瘤之间部分 有交叉重叠,联合应用ADC阈值有利于提高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
病例
第
多形性腺瘤
四
腺淋巴瘤
部
分
基底细胞腺瘤
腺胞细胞癌
粘液表皮样癌
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 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
前言
磁共振平扫在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腮腺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WHO (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
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基底细胞腺瘤 Warthin 瘤(沃辛瘤) 嗜酸细胞瘤 淋巴腺瘤 囊腺瘤 乳头状诞腺瘤 导管乳头状瘤 皮脂腺瘤 管状腺瘤及其他导管腺瘤
非肿瘤性上皮病变 硬化性多囊性腺病 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 淋巴上皮样涎腺炎 闰管增生
软组织良性病变 血管瘤 脂肪瘤/涎腺脂肪瘤 结节性筋膜炎
定位腮腺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肿瘤和腮腺深 叶间有脂肪间隔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 影像上难分辨面神经,所以以以下两种划线划分深 浅叶
➢ U线法: 以下颌后静脉最背侧和同侧椎体最背侧的连线
估计面神经的位置而进行深浅叶的划分(橙色虚线):
➢ 以下颌支内侧缘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连线进行划分 (绿色实线)
肿瘤侵犯的范围,与面神经的关系
组织来源
定位——是否腮腺来源
➢ 腮腺肿瘤外缘与腮腺之间有无脂肪层存在 ➢ 咽旁间隙内脂肪向内移位,呈“C”形、裂隙状或消失
➢ 茎突与下颌骨间隙增宽
定位——腮腺分区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
当肿瘤突破包膜侵犯咽旁间隙 ➢ 茎突向内前移位,致茎突和下颌支距离增宽 ➢ 二腹肌后移、咽旁间隙变窄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CT: ➢ 平扫呈等低密度、肌肉密度密度,较均匀,较大者可
有出血、、均匀或环状轻度强化,渐进性、
延迟强化。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腮腺良恶性肿瘤MR鉴别诊断
腮腺占位鉴别诊断
良性
恶性
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研究进展
1、不同性质腮腺肿瘤患者的ADC值比较,恶性病变组在b值分别为600 s/mm~2、800 s/mm~2、1000 s/mm~2时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组(P <0. 05)。结论: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时,采用MRI联合DWI技术可对腮 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具有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有利于实现量化诊断。[1] 2、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鉴别腮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MRI扫描,包括SWI及常规 序列,获取其对应的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病灶内静脉分布、最大静脉直径以及各常规MR参数;以病理结果为 金标准,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腮腺良恶性病变各参数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新参数,并通过受试者工 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新参数对评价腮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能。[2] 3、DTI, particularly FA, can help differentiate malignant parotid gland tumors from the benign ones. [3]
病例2 腹部占位
• 姓 名:车仕于 • 性 别:男 • 年 龄:46岁
• 主 诉:左侧腰腹部疼痛4天。 • 现病史: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腹部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
CT a n d M RI i n t h e Di a g n o s i s o f B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Pa r o t i d Tu mo r s/ / S r i s t i S i n g h , L I U Z h e n y i n S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a n c e r C e n t e r ,G u ng a z h o u 5 1 0 0 6 0 ,C h i n a ; C o r r e s p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L I U Z h e n y i n , E— mc d l : l i u z h y @s y s u c c . o r g . c
o u t o f 2 8 c a s e s we r e b e n i n g p a r o t i d t u mo r s ,ma i n f e a t u r e s o f CT a n d MR1 we r e a s f o l l o ws : a ma s s wi t h h o mo g e n e o u s d e n s i t y a n d we l l d e i f n e d b o u n d a r y , h o mo g e n e o u s s i na g l i n t e n s i t y i n M Rl , mi l d o r mo d e r a t e h o mo g e n e o u s e n h a n c e me n t . T h e o t h e r 1 0 c a s e s we r e ma l i na g n t
腮腺肿瘤影像学诊断
嗜酸细胞腺瘤
医学影像论坛
医学影像论坛
(二)非上皮性良性肿瘤 几种比较常见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瘤及
脂肪瘤等影像表现上具有各自的特征。 1、血管瘤
腮腺血管瘤发生于婴幼儿,是婴幼儿腮腺最常见的肿瘤 (50%以上)。女孩多见。
若腮腺区皮肤有红色斑点或呈青蓝色,且腮腺区肿大明 显,诊断较容易;对皮肤无改变,肿大不明显者,易误诊。 腮腺血管瘤的特点:患儿出生时就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哭闹时明显增大;用力挤压时肿胀区缩小。影像学表现为外 生性,可占据整个腮腺,彩色多普勒示血流信号丰富,患儿 头低位时,肿块增大(淋巴管瘤无上述特)。CT为均匀软组 织密度;MRI 呈长T1、长T2WI信号,并可见不规则血管流 空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
医学影像论坛腺淋巴ຫໍສະໝຸດ -6……医学影像论坛
腺淋巴瘤-7
医学影像论坛
医学影像论坛
3、 基底细胞腺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由单一的基底
样细胞构成,又称为单形性腺瘤。常见于老年 (50~60岁)女性(男:女≈1:2)。
影像表现:好发于腮腺浅叶,尤其是包膜 下;一般 较小(多小于3cm);多为类圆形 无 或浅分叶状;边界清楚;有稍低密度(或低信号) 包膜;囊变发生率高 。肿瘤的实性部分为T2WI 多为低信号。肿瘤持续性显著强化(动、静脉 期强化程度基本一致)。,囊壁易见到明显强 化的壁结节。
医学影像论坛
腮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论坛
腮腺易发多种类型的良、恶性肿瘤 。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的大小、 数目、位置 、形态 、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并根据影像 学特点确定肿瘤的性质 。
医学影像论坛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5年) 一 、上皮来源 (一)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肌上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eat etfR d l y Z n i og ugn ir t epe H si lZ ni 5 03 C ia D p r n o ai o , uy n h aagDs i o l m og H tc P o t , u y 4 0 0 , hn) pa
【 bta t Obet e T i u s h a eo Tpa —cna dcnrs eh n e xmia o eda n s n iee tl A src】 jci ods s tev l f l nsa n o t t n a cdea nt ni t igoi a ddf rni v c u C i a- i nh s a
系 .为术前评估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科 学依 据 .是 目前腮 腺肿
8 3岁 ,中位年龄 6 5岁 ;腮腺基底细胞瘤 5 ,男 1 ,女 4 例 例
瘤术前检查 的主要手段 ,但 c T对于腮腺肿瘤 的定性诊 断 目前 例 ,年龄 3 8~6 7岁 ,中位年龄 5 。病 程 2月 一2 8岁 9年 ,均 研究 尚少。本文 回顾性 分析 3 2例腮腺 肿瘤 的 MS T平扫及 动 表现为耳周或腮腺 圆形无痛性结节或肿块 ,活动度可。 C
层厚 5m m,间距 5m m,管 电压 1 0k 2 V,管电流 20m 0 A;然后 行增强 扫描 ,对 比剂 7 L 5m ,注射速率 4mMs l ,于注药后 1 、 0s 6 行双期扫描 ,增强扫描范围及条件同平扫。 0s
作 者 简 介 :唐 志 明 ( 9 8 ) 17 一 ,男 ,贵 州 遵 义 人 ,本 科 学 历 ,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C T影 像 诊 断 。
态增强扫描 表现特征 .旨在探讨 c T对腮腺 良性肿瘤 的诊 断与 12 检查方法 .
腮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医学影像论坛 多形性腺瘤-4
……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医学影像论坛 多形性腺瘤-5
多形性腺瘤-6
医学影像论坛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多形性腺瘤多为无痛性肿块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若生长迅速 、与周围组织粘连 、不活动或出现疼痛 、 面瘫 、破溃 ,应考虑恶性变 。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医学影像论坛
影像表现 : 体积相对较大;密度均或不均;有时可
见斑点状或较大钙化(有一定特征性); 肿瘤呈分叶状 (约占25%)、类 圆形或 椭 圆形;边界较清楚 。
医学影像论坛
影像表现: 多发生于腮腺浅叶的后下极(70~80%);单发或多
发,多发(单侧或双侧、约占20%)为特征性表现,且呈 簇状分布,无融合表现;肿瘤相对较小(<3cm);形状 规整(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直径大于2cm者,密 度多不均匀,低密度区典型者为裂隙状,边缘较清楚。
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 的肿瘤 、多大于100Hu),静脉期及延迟期快速流出,呈 快进快出型,动态增强曲线较光滑。肿瘤包绕征及贴边血 管征较多见。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医学影像论坛
一、良性肿瘤 (一)上皮性良性肿瘤 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 的 80%。多发生于30~50岁(约80%),女性多见。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区病变,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由手术或病理证实,将MRI 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结果 30例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以多形性腺瘤居多 (13/26),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其次为腺淋巴瘤(7/26),病变边缘光整,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易囊变或液化,大多数为轻中度强化,恶性病变4例,多数为粘液表皮样癌,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浸润性生长,部分病变可有增大淋巴结。
结论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腮腺; 病变; 磁共振成像;诊断; 鉴别诊断[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diagnosis and different diagnosis of parotid disease. Methods 30 patients proved with parotid diseas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scanned with plain and contrast MRI. Results 30 benign tumers were 13 pleomorphism tumors, 7 Warthin tumors, 2 hemangiomas,2 mucus skin carcinoma,1 drive pipe cancer 1 papillate pouch gland cancer;2 chronic mumps; 1 tuberculoma;1 mikulics. All lesions were found clearly, Benign lesions demonstrated regular and clear margin.Malignant lesions demonstrated irregular and unclear margin.24 lesions showed low signal intensity on T1WI and high intensity on T2WI; Angioma had its symbolical signals and it was iso-intensity or high intensity on T1WI; High intensity on T2WI.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image finding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most parotid disease can be diagnosed correctly.[Key words] parotid gland; tumors;magnetic resonance imanging; diagnosis; different diagnosis.随着MRI应用于腮腺病变的检查以来,由于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和多参数成像,成为目前腮腺病变明确诊断最理想的检查手段[1]。
腮腺良性肿瘤(终稿)
39
40
35
36
37
小结
临床特点 位置 囊变 增强 其他
多形性腺瘤 女性略多见
多位于浅叶
早期轻度强化或无强 囊变位于边缘 化,持续渐进性强化, 延迟强化 可多发,肿瘤 周围可见卫星 灶及贴边血管 征 多单发
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 吸烟有关,好发50岁以 多位于浅叶后 强化,静脉期变化不 腺淋巴瘤 少数可囊变 上男性 部 大,延迟强化迅速减 退 实性部分动静脉期持 基底细胞瘤 60岁以上女性 多位于深叶 囊变位于中央 续强化,延迟强化减 退 可见分叶状的强化结 9-85岁,40岁以上女性 肌上皮瘤 多位于浅叶 大囊样的改变 节及囊状、裂隙样不 多见 强化区
38
参考文献
• • •
[1]唐栋,陈祖华. 腮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的CT 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 志,2013,23(3):389 ~ 392. [2]唐志明,冉强.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 工程,2012,10(19):1650 ~ 1651. [3]丁伟,姜一.腮腺基底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表现及分析 [J].山西 医药杂志,2013,12(42):1375 ~ 1376.
17
•
•
•
•
男性,53 岁,双侧腮腺 区无痛性肿物 7年,突然变 大3月。 患者 于2003年发 现双侧腮腺区 鹌鹑蛋大小肿 物,左侧偏大 。无疼痛及其 他不适。后肿 物慢慢缩小。 3月前突然增 大,自感发胀 。
18
男,67岁,发现左耳垂下肿物2年余,自诉2年 前无明显诱因下左耳垂下肿物,无明显疼痛 及发热,无呼吸困难,讲话无声嘶,无消瘦 。在当地门诊就诊,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见好 转,并逐渐加重。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病史
患者男,34岁,发现右腮腺肿物1个月
(MR0126001)
腮腺良恶性肿瘤MR鉴别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 陈潭辉
2015年1月16日
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
• 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 • 评估预后
腮腺肿瘤主要观察点
• 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疼痛) • 肿瘤的位置 • 肿瘤形态、大小及边界 • 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 • 面神经、周围组织及外周淋巴结
男,53岁,发现耳下肿物3个月。 MR0169150
女,36岁。右耳屏肿物8年,近来出现肿痛伴外耳道出血。B超示低回声区,炎症改变?
2年后,病变增大
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
•T1WI:中等信号为主,无明显特异性 •T2WI:低-中等信号-多为恶性肿瘤 混合高信号-可见良、恶性肿瘤 高信号-多见于良性肿瘤 •DWI:研究较少,ADC定量 •增强:无明显特异性 •肿瘤均质性:无明显特异性
多形性腺瘤
肿瘤形态、大小及边界
•形态:良性形态多规则,圆形或类圆形 恶性形态多不规则 •大小:无明显差异 •边界:良性边界清楚,部分有包膜 恶性边界多不清楚 部分低度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
多形性腺瘤
粘液表面样癌
多形性腺瘤
女,24岁,右耳前肿瘤半年。MR0221090
粘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史
•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 •性别: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疼痛):恶性肿瘤易侵犯面神经 (特别是腺样囊性癌,ACC)
肿瘤的位置
•浅叶:良性多见 •深叶:恶性多见 •跨叶:恶性多见
•良性:多位于浅叶 •恶性:多位于深叶 或跨叶
跨叶生长对良恶性肿瘤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多形性腺瘤
粘液表面样癌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基底细胞腺瘤
淋巴上皮癌
粘液表面样癌面神经、周围组及外周淋巴结•面神经受累 •侵及周围组织 •外周淋巴结肿大 以上均为恶性肿瘤的征像
男,70岁,左腮腺肿物5年余 。 MR0225494A
小 结
•肿瘤的形态与边界、转移性淋巴结的发现是 判断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征像 •T2WI的信号强度、对面神经和周围组织的侵 犯程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位置可作为参考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信号均匀性没有统 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