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又名棉铃实夜蛾。
全国普遍发生。
棉铃虫是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植株的蕾、花、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还取食嫩叶和嫩芽。
果实和种荚被吃空或引起腐烂。
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降低产品质量。
棉铃虫喜温喜湿。
成虫产卵适温在23。
C以上,20。
C以下很少产卵。
幼虫发育适温在25~28t,适宜相对湿度在75%~90%o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棉铃虫95%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结合田间管理,整枝打叉,摘除带卵、虫叶片、果实和嫩梢等,压低虫口数量。
在发生盛期,适时去除番茄下部老叶,可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物理防治。
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杨树枝把或性引诱剂捕盆诱杀成虫,效果显著。
③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高峰期后3~4天及6~8天,连续2次喷施Bt乳剂IOOO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④药剂防治。
棉铃虫防治关键是用药时期,抓住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盛期,即幼虫未钻入果实内之前用药。
可用2%甲维盐乳油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氟虫月尿1500倍液,或4.5%高效氯
氟菊酯IOOo倍液,或2.5%氯氟氟菊酯乳油IOoo倍液,或24%甲氧虫酰月井悬浮剂1500倍液。
棉铃虫
中文学名: 棉铃虫界: 动物界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目录展开简介。
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中文学名:棉铃虫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棉铃虫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英文名:Cotton bollworm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外形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
翅展30~38毫米。
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成虫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
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生物学特征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
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
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
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
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
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
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
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浅谈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关 键 词 : 铃 虫; 生 ; 治 技 术 棉 发 防
中图 分类号s 3 4 3
1 发 生 规 律
棉 铃 虫 以 滞 育 蛹 越 冬 , 冬 代 成 虫 5 盛 发 ; 早 春 寄 越 月 于
3 危害特征
幼虫 经常在 一个 部位 取食 少许 即转移 到他 处为 害 , 随 虫龄增 长 , 幼虫 由上而 下从嫩 叶到蕾 、 铃依次 转移为 害 。 幼 虫转移 为害 时刻 主要在早 晨5 时半 至晚上7 时半 , 以早晨 尤
主 上产 卵成 虫 , l 幼 虫 主要 为害 小麦 、 豆 、 第 代 豌 越冬 豆 科 绿肥 、 苜蓿 、 子 、 番 茄等 。 苕 早 为害 盛 期 为5 中、 月 下旬 , 月 5 下旬 末 大量 入 土 化蛹 。 1 成 虫6 第 代 月盛 发 , 主要 转 向现 蕾
2 97 i, 3 .k 最远 飞 行距 离 为3 13 i。 河 流域特 早 熟 棉 区 n 1. n 辽 k
卵量 较少 。 产卵 的部 位 与棉 株生 育 状况 有关 , 当棉 株 现蕾
初期 , 果枝 不多 , 尚未伸 开 , 时棉铃 虫多将 卵产 在果枝 且 这 上部嫩 叶正 面和顶尖 上 ; 进入 现蕾期 后 , 枝数增 多 、 果 果枝 伸长 , 数 和群 尖增 多 , 卵 部位 逐 渐转 向各 个 果枝 的 嫩 蕾 产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An u r. c B l2 1 ,61 ) h i iS i u1 0 01 (4 Ag .
13 3
浅 谈 棉 铃 虫 的 发 生 规 律 及 防 治 技 术
陈 良娣
棉花常见病虫害
棉花常见病虫害一、棉铃虫1、危害特点: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造成烂铃、落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该虫具有喜温喜湿的特性,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80%时最适宜繁殖。
夏季阴雨天多,棉田湿度大,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和发生。
2、防治方法:要抓住防治适期,狠治一代,控制二代。
在做好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把住“三关”,即卵孵化盛期至一龄幼虫高峰期为第一防,二龄幼虫高峰期为第二防,三龄幼虫高峰至四龄幼虫高峰为第三防。
第一代要采取“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防治策略。
在三代棉铃虫发生期间,根据虫情调查和测报资料,掌握在三代三龄前进行防治。
药剂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常规农药喷雾防治。
二、棉红蜘蛛1、危害特点:棉红蜘蛛以成虫、若虫在棉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变黄、焦枯、脱落,并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对产量影响很大。
该虫喜高温干燥的环境,在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40-50%时繁殖迅速。
棉红蜘蛛的卵和成虫可耐受高温和干旱的能力较强,一般年份可存活到9月份。
7-8月份是棉红蜘蛛的繁殖期,8-9月份是棉红蜘蛛的危害盛期。
2、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20%哒螨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三、苗蚜1、危害特点:苗蚜以成蚜、若蚜在棉花幼苗嫩叶背面或嫩茎上吸取汁液。
受害叶片卷缩,严重时造成棉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苗蚜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70%时最适宜繁殖。
春季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易诱发苗蚜大发生。
2、防治方法:药剂可选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常规农药喷雾防治。
喷雾时喷头朝上,使药液喷到叶面上而流不到茎杆上。
喷雾力求均匀周到,使茎叶充分湿润。
四、金刚钻1、危害特点:金刚钻以成虫、若虫在棉花幼苗期钻蛀棉株嫩头、嫩叶及蕾铃,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2015年第11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阿瓦提843200)科研◎技术推广[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1-0221-011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
2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下垂,或爬向周围植株,钻入棉铃或花蕾危害。
受害花蕾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受害幼铃被吃空腐烂。
较大的铃从蒂部蛀食。
咬食的果实落进露水或雨水后即逐渐由内向外腐烂,在果柄处咬食的果实会落地腐烂。
一般一头幼虫能咬食4-5蕾铃,危害严重时减产可达30%以上。
3棉铃虫防治策略在我县对棉铃虫采取的防治策略是,综合措施压虫量,控制一代,严治二代,挑治三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4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4.1一代棉铃虫防治4.1.1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基数。
秋季当棉花、玉米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冬灌,杜绝带茬越冬休闲田,全面统一冬灌一次,减少越冬基数,来不及冬灌的在越冬蛹羽化前进行春翻春灌,可杀灭70%-80%越冬虫蛹,减少次年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4.1.2诱杀防治:在4月20日-5月30日棉铃虫越冬代发蛾期,在小麦田每60亩挂一盏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4.1.3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棉田,可在5月20-25日左右喷一次BT 和NPV。
4.1.4麦后灭茬:一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田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灌水,可杀灭20%-40%蛹,减少二代的发生基数。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
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
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
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
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
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
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季节因素:棉铃虫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初为害最为严重,这个时期正是棉花生长和结果的阶段,同时也是棉铃虫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2. 气候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和发展。
高温和干燥的气候对棉铃虫生存不利。
3. 棉花品种因素:不同品种的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对棉铃虫较为抵抗,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棉铃虫的侵害。
4. 农田管理因素: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棉铃虫的发生。
例如合理施肥,适时灌溉,保持农田的清洁等。
5. 天敌和天敌保护措施:一些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可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降低农药使用,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棉铃虫的发生。
综上所述,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受到季节、气候、棉花品种、农田管理和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作者: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22期[中图分类号] S43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21-011 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
2 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下垂,或爬向周围植株,钻入棉铃或花蕾危害。
受害花蕾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受害幼铃被吃空腐烂。
较大的铃从蒂部蛀食。
咬食的果实落进露水或雨水后即逐渐由内向外腐烂,在果柄处咬食的果实会落地腐烂。
一般一头幼虫能咬食4-5蕾铃,危害严重时减产可达 30%以上。
3 棉铃虫防治策略在我县对棉铃虫采取的防治策略是,综合措施压虫量,控制一代,严治二代,挑治三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4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4.1 一代棉铃虫防治4.1.1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基数。
秋季当棉花、玉米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冬灌,杜绝带茬越冬休闲田,全面统一冬灌一次,减少越冬基数,来不及冬灌的在越冬蛹羽化前进行春翻春灌,可杀灭70%-80%越冬虫蛹,减少次年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4.1.2诱杀防治:在4月20日-5月30日棉铃虫越冬代发蛾期,在小麦田每60亩挂一盏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4.1.3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棉田,可在5月20-25日左右喷一次BT和NPV。
4.1.4麦后灭茬:一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田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灌水,可杀灭20%-40%蛹,减少二代的发生基数。
4.2 二代棉铃虫防治4.2.1诱集带:在棉花播种的同时,在棉田的四周种植玉米、鹰嘴豆等诱集作物,减少棉田卵量,便于集中在棉田外消灭。
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3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 (Hfibner ))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亚洲、大洋洲、非洲及欧洲各地危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及新疆棉区大发生年频率明显增加,棉花减产高达35%。
棉铃虫以幼虫为害,钻入幼蕾,取食形成“张口蕾”,取食花粉头形成“虫花”,取食青铃形成“烂铃”,被害蕾、花、幼铃不久脱落,严重时全部脱落,形成“公棉花”,造成棉花严重减产。
1棉铃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mm ,翅展27~38mm 。
雌蛾前翅赤褐色,雄蛾多为灰褐色或青灰色。
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列于翅脉间;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雄蛾的较明显。
后翅灰白色,翅展褐色,中室末端有1条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2个牙形白斑。
雄蛾腹末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
卵近半球形,高0.53mm ,宽0.46mm ,顶部稍隆起。
初产卵黄白色,逐渐变为红褐色。
幼虫体长42~46mm ,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较大,初龄幼虫为青灰色,前胸背板为红褐色。
老龄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红褐色等,前胸气门前2根刚毛的连线通过气门或与气门下缘相切,气门线为白色。
蛹纺锤形,体长17~20mm ,赤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
初蛹为灰褐色、绿褐色,复眼淡红色。
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2危害特点及生活习性棉铃虫1代幼虫以为害顶尖和嫩叶为主,2~3代幼虫主要为害蕾、花和幼铃。
花被害后不能结铃;幼铃被害遇雨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形成僵瓣。
成虫在夜间羽化,19时至翌日2时羽化最多,占总羽化数的67.2%。
日出后大约6时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株或者其他植物丛间。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孙汉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2期玉米是黑龙江垦区主要种植作物,整个生长期间会遇到很多病虫害,玉米棉铃虫是玉米主要病虫害的一种,近几年,各地玉米种植区复种面积扩大和栽培改制,导致棉铃虫对玉米的为害呈明显加重趋势,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严重地块减产20%以上。
玉米棉铃虫除造成玉米直接产量损失外,还加重玉米穗腐病发生,此虫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
1关于玉米棉铃虫玉米棉铃虫属鳞翅科、夜蛾科,又名玉米穗虫、钻心虫、棉挑虫、青虫、棉铃实夜蛾等,是世界性大害虫,分布广泛,各地均有发生。
棉铃虫食性杂、寄主种类多,为害绝大多数绿色植物。
2玉米棉铃虫为害特点棉铃虫幼虫主要取食玉米穗部籽粒,玉米的穗状雄花和穗常受幼虫为害。
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片时,自叶缘向内取食,造成缺刻状或孔洞,孔洞粗大,边缘不整齐,形成“花叶”,棉铃虫幼虫有时可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有时可咬断心叶,会造成枯心;幼虫集中在玉米果穗顶部为害,会咬断花丝,常把花丝吃光,导致雌穗部分籽粒因授粉不良而不育,形成空壳,造成戴帽现象;幼虫3龄后蛀食玉米果穗内部籽粒,造成籽粒缺损,而幼虫排出的粪便沿虫孔排至穗轴顶部,则会使部分籽粒发霉腐烂,玉米品质下降;玉米幼穗被吃空或引起腐烂后,经病原、雨水侵入更易引起腐爛、脱落。
幼虫老熟后从果穗顶部蛀食钻出转株为害。
3玉米棉铃虫发生原因分析3.1气候条件。
玉米棉铃虫喜中温高湿,各虫态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尤其是6月-8月份热量多、气温高,特别利于棉铃虫的孵化与发育,促使棉铃虫的繁殖力和生存力都提高,棉铃虫严重发生;北方湿度对棉铃虫影响更为明显,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严重。
此外,冬季气候变暖,也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增大来年危害基数。
3.2寄主植物种类多。
棉铃虫食性杂、较难防治,可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大多数为绿色植物,为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近年来玉米已由次要危害作物变为主要危害对象,不但为一代棉铃虫提供食源,还为二代、三代的发生创造新的生存场所。
棉铃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暴食 阶 段 ,并有 自相残 杀 习性 ,另外 还有 转 移 危 害
的习性 。老 熟 幼 虫入 土 下 3~9c 筑 土 室化 蛹 。蛹 m
害 。所 以在 棉铃 虫产 卵和 危 害盛 期 ,应注 意虫情 调 查 。防 治指 标 :抗 虫 棉 田百株 2龄 以上 幼 虫 l , 0头
是 一个 不食 不 动 的虫 态 ,是 棉 铃虫 生 活 史 中的 一个 薄 弱环 节 ,通 过机 耕 即可 大 大 降低 其 成 活率 ,压低 下代 发生虫 源基数 。这是 一项重 要的农 业防治措 施 。
②4 %益农 神 杀 1 0 5 0倍 ;4 %乐斯 本 乳油 1 0 0 8 0倍 0 液 。③ 45 . %高效 氯 氰 或 5 %氯氰 菊 酯 加 5 %辛硫 磷 0 1:1 混配 1 0 0倍 。④2 %灭 多威 与 45 0 0 .%高效 氯氰
l:1 配 1 0 混 0倍 。 0 0 2 6 河 北 省 辛 集 市 植 保 植 检 站 谢 敬 雪 530
棉 铃 虫 以幼 虫蛀 食 棉 株 嫩 尖 、蕾 、花 和青 铃 , 造 成 叶 片 缺 刻 , 蕾 铃 脱 落 。 幼 蕾 被 害 后 , 苞 叶 张 开 ,常造 成 幼铃 被 吃 空 ,大铃 被 蛀 常造 成腐 烂 。天
鹰 椒 、西 红 柿 、菜 豆 角 等 经济 作 物 , 以幼 虫 蛀 果 、 食 叶 ,造 成 果 实脱 落 ,对 果 实色 泽和 产 量造 成 一定 影 响 ,从 而 降低 商 品 价值 ,给 农 业 生产 造成 不 同程
3 1・
为 7 % ~9 %时 ,对 棉铃 虫 的生长 发 育有 利 。另 外 0 0 雨量也 影 响土 壤 中蛹 的存 活 率 ,处于 浸水 状 态 蛹 常 大 量 死亡 。 降雨 对 卵和 初孵 幼 虫 有冲 刷 作用 ,尤 其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棉铃虫
棉铃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科、夜蛾科。
它为害的作物很多,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番茄、胡麻、向日葵、豌豆、辣椒等作物以及多种杂草。
棉铃虫别名很多,为害玉米时叫玉米穗虫。
新疆各地玉米田均有虫子发生。
一、形态识别成虫:中等大小的蛾子,体长14~18毫米,雌蛾褐色或灰褐色,雄蛾青灰色。
复眼球形绿色。
前翅环状纹圆形,边缘褐色,中央有一褐色斑点,肾状纹边缘褐色,中央为深褐色肾形斑;后翅灰白色或褐色。
卵: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高约0.6毫米,卵顶端有菊花瓣花纹,四周有纵脊和横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
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
体表满布褐色或灰色小刺。
蛹:纺锤形,长14~25毫米,初为绿色,渐变为褐色。
体表具刻点;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
玉米上发生的棉铃虫,有时被人与玉米螟混淆,但前者身体较大,体色多少具绿色成份,后者身体较小,体色由褐色、淡褐色或黄白色组成,绝无绿色成份。
二、为害特征棉铃虫为害玉米,主要咬食花粉和花粉管、花丝。
常从玉米雌穗(玉米棒子)顶端侵入,蛀食籽粒和穗轴、苞叶。
三、发生规律新疆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2~5厘米的土室内越冬。
次年5月开始羽化为成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隐蔽处不活动,日落后飞出,四处寻找开花植物,取食花蜜,补充营养。
交配后即可产卵,一头雌蛾可产卵1 000粒左右,最高可达3000粒。
第一代卵高峰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早玉米和紫草、菲沃斯、曼陀罗上,麦株上也有。
第二代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第三代卵高峰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
棉铃虫在玉米上产卵,主要是抽雄而未开花的阶段,开花后则减少。
产卵部位主要在雌花花丝和雄花上,叶片正面也有。
卵期一般3~4天,随温度而定。
玉门市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
1 50 5 0 h z ,采用宽窄行种植 ,宽行 3 0 ~1 0 g m 时 0 k 8 窄行4 m, 0o n, 0c 株距 2 0a m左右 , 苗7 0 ~ 保 .万 5 82 万 株/m 。 . 5 h
22 科 学施 肥 .
[] 刘 生战,包 兴 国. 4 几个 引进 的某 肥兼用 豆科 绿肥 品种 麦后复种试验结果[ ] 甘肃农业科技 ,2 0 ( ) 2 J. 0 3 5 :4 —
5 6
甘 肃 农 业 科 技 2 1 0 1年 第 1 2期
at g . c. n e h . No 1 2 1 r u A r S ia d T c n s . 2 0 1
玉门市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
张丽 琼 ,韩斌 杰
( 肃省 玉门市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甘肃 甘
中图分 类号 : 4 512 ¥ 3 .3 文献 标识 码 :B
减 。磷 、钾 肥 全部 基施 ,氮肥 一般 分4 施用 ,其 次
中基 施 2 % 、拔 节 期 施 3 %、大 喇 叭 口期 施 3 % 、 0 0 0
4 中下旬 冬 油菜 盛 花期 进 行刈 割 ,作 青饲 养 月 畜 ,留茬 1 5~2 m,根 茬还 田 ,或 于玉 米播 种 前 0c
1 * 十 *+ ” + * + * + - + ” + 一 + 一 + - + — -- 一 — 一一 +- ・ 卜 —卜 - 卜 -+ 一— — + - + - + * + - + - -’一・ 卜 - 卜 -・ — --- - 卜 — — —
-
+ 一+ -+ *+ + -+ -+ -+ 一+ 一+ + +
害 嫩 茎 、叶 和 芽 , 并 钻 蛀 果 实 ,尤 其 在 7 8 — 月 份 , 为害 程 度 达 到 顶 峰 ,在 棉 花 蕾 铃 期 主 要 蛀 食 棉 花 蕾 、花 、铃 ,也 取 食 嫩 叶 ,直 接 影 响 棉 花 产 量 。 近 年 来 ,棉 花 棉 铃 虫 在 玉 门市 连 续 大 面 积 发 生 ,直 接 造 成 棉 花 大 幅 度 减 产 ,给 农 民
棉铃虫防治方法
棉铃虫防治方法
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棉花害虫,其幼虫会损害棉花的铃部,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1. 农艺措施:
-合理种植布局: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和间距,保证棉花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线充足,减少虫害滋生的机会。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查棉田,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深翻土壤:在棉花收获后,进行深翻土壤,破坏虫卵和幼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可通过引入棉铃虫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建立生态平衡:通过保护和提高棉田的生态环境,促进益虫的繁殖和增加,以减少害虫的发生。
3. 化学防治:
-农药喷洒:根据虫情和农药的选用建议,在虫害发生高峰期进行针对性的农药喷洒,以控制和杀灭棉铃虫。
-注意施药技术:在施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方式,确保药剂充分接触到虫体,提高防治效果。
4. 避免抗药性发展:
-轮作:避免连作,通过与其他作物轮作来打破害虫的生长周期,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药剂轮换: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
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综合防治原则进行。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遵守相关的安全使用规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防治方法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和收成,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以下是棉铃虫的防治方法:1、生态防治法生态防治法是通过利用环境条件、增加有益生物种群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棉田轮作、生物防治等。
棉田轮作可以改变棉花栽培的空间和时间格局,从而减少棉花的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可以将与棉花病虫害关系较密切的植物进行轮作,例如绿草、豆科作物等。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他生物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例如,可以放置一些食草昆虫通过捕食棉铃虫来减少其数量,例如菜青蛙、蜻蜓、寄生蜂等。
此外,也可以用一些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合成物等进行生物防治。
2、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是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方法,常见的化学农药有病毒杀虫剂、化学农药和杀虫激素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应选择效果好、安全可靠的农药,尽量不使用过期的或过时的农药。
(2)使用适当的剂量应根据棉铃虫的密度、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剂量。
(3)正确施药应通过喷洒、雾化、杆刷喷洒等方式进行施药,尽量避免溅零和漏药。
(4)合理间隔期应合理设置间隔期,尽量减少残留量的累积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3、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是通过利用物理因素或手段,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常见的手段有粘虫板、光毒性灯、药块等。
通过粘虫板防治棉铃虫,可以采用黄色或淡蓝色的粘虫板,将其悬挂在棉田中,诱捕棉铃虫。
光毒性灯是一种产生可见紫外线的光源,它可以将害虫诱入其中,从而达到控制的效果。
药块是一种由杀虫剂、糖水等吸附在杂草上的药剂,诱杀棉铃虫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其对棉花造成的危害。
总之,棉铃虫是极具危害性的害虫,需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的施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同时积极发掘和利用环境的生态调节作用,从而更好地控制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孙汉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期玉米是黑龙江垦区主要种植作物,整个生长期间会遇到很多病虫害,玉米棉铃虫是玉米主要病虫害的一种,近几年,各地玉米种植区复种面积扩大和栽培改制,导致棉铃虫对玉米的为害呈明显加重趋势,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严重地块减产20%以上。
玉米棉铃虫除造成玉米直接产量损失外,还加重玉米穗腐病发生,此虫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
1关于玉米棉铃虫玉米棉铃虫属鳞翅科、夜蛾科,又名玉米穗虫、钻心虫、棉挑虫、青虫、棉铃实夜蛾等,是世界性大害虫,分布广泛,各地均有发生。
棉铃虫食性杂、寄主种类多,为害绝大多数绿色植物。
2玉米棉铃虫为害特点棉铃虫幼虫主要取食玉米穗部籽粒,玉米的穗状雄花和穗常受幼虫为害。
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片时,自叶缘向内取食,造成缺刻状或孔洞,孔洞粗大,边缘不整齐,形成“花叶”,棉铃虫幼虫有时可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有时可咬断心叶,会造成枯心;幼虫集中在玉米果穗顶部为害,会咬断花丝,常把花丝吃光,导致雌穗部分籽粒因授粉不良而不育,形成空壳,造成戴帽现象;幼虫3龄后蛀食玉米果穗内部籽粒,造成籽粒缺损,而幼虫排出的粪便沿虫孔排至穗轴顶部,则会使部分籽粒发霉腐烂,玉米品质下降;玉米幼穗被吃空或引起腐烂后,经病原、雨水侵入更易引起腐烂、脱落。
幼虫老熟后从果穗顶部蛀食钻出转株为害。
3玉米棉铃虫发生原因分析3.1气候条件。
玉米棉铃虫喜中温高湿,各虫态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尤其是6月-8月份热量多、气温高,特别利于棉铃虫的孵化与发育,促使棉铃虫的繁殖力和生存力都提高,棉铃虫严重发生;北方湿度对棉铃虫影响更为明显,相对湿度70%以上为害严重。
此外,冬季气候变暖,也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增大来年危害基数。
3.2寄主植物种类多。
棉铃虫食性杂、较难防治,可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大多数为绿色植物,为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近年来玉米已由次要危害作物变为主要危害对象,不但为一代棉铃虫提供食源,还为二代、三代的发生创造新的生存场所。
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转 移 危 害 。 、 龄 幼 虫 危害 较 轻 , 幼 虫可 为害 蕾 、 12 3龄 花 铃
32个 , . 4龄 幼 虫 为 55个 , . 5龄 为 8个 , 为 56个 。 、 6龄 . 1 2龄 幼虫 有吐丝 下 垂 习性 , 3龄以 上幼 虫是暴 食阶 段 .有互 相残
幼 虫 钻 入 花 中 食 害雄 蕊 和 花 柱 后 , 害 花往 往 不 能结 铃 。 被
在 铃 期 , 虫 从铃 基 部 蛀 入 , 体 大 半露 在 铃 外 , 幼 虫 虫粪 亦 排
出铃 外 。 虫常 随 虫 铃 增长 , 幼 由上而 下 从 嫩 叶到 蕾 、 铃依 次
波 形幅 度较 小 , 外横 线 之 间呈 褐 色宽带 , 内有 清晰 的 白 与 带 点 8个 ; 缘 有 7个 红 褐 色小 点排 列 于翅 脉 间 ; 状纹 和 环 外 肾 状 纹 暗褐 色 , 雄蛾 较 明显 。 后翅 灰 白色 , 翅脉 褐 色 , 中室 末 端
2 生物 学特性
21 生 活 史 .
( no is is、 蛉绒 茧蜂 (pn l ,  ̄s、 点温 寄 蝇 E is l l )螟 cp upu A ate u u)四 es f i
( nhmiqar utla 。 Wit a udi s a ) e p ut
3 为 害 特 点
第1 代幼 虫 以为 害顶尖 和嫩 叶 为主 。 嫩叶 危 害后 形成 缺
( ) 。 锤 形 , 长 1- 0 , 褐 色 , 5 7腹 节 前 4蛹 纺 体 7 2 mm 赤 第 - 缘 密布 比体 色略 深 的刻 点 。 端 有臂 棘 2枚 。 蛹 为 灰 褐 尾 初
棉铃虫
(三)科学施用农药
• 1. 棉铃虫百株卵量 20 ~ 30 粒或有虫株率 5~10%。超过防治指标的棉田进行药剂挑 治,严禁盲目全面喷药。 • 2.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 效果最好。 • 3.防治棉铃虫可使用对天敌杀伤较小的Bt 制剂、赛丹 。棉蚜、棉叶螨发生重的棉 田,禁止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铃虫。
美除(瑞士先正达)、科云NPV(600亿 PIB/g、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威 克达(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甲胺基阿维菌素)、催杀(多杀霉素)、 四种药剂防治棉铃虫效果较好,对天敌较 安全,可作为兵团防治棉铃虫推荐药剂, 在进一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四)生物防治
• 1.合理作物布局,种诱集带和减少用药及 改进施药方法等,保护棉田和麦田等丰富 的天敌资源,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发生 为害。 • 2.开发天敌的增殖技术和方法,是抑制棉 铃虫暴发成灾的有效途径。赤眼峰、多异 瓢虫、草蛉和胡蜂等天敌,对棉铃虫卵及 初龄幼虫控制作用显著。 • 3.在棉铃虫初龄幼虫盛期,喷洒生物制剂 Bt或新棉安有一定的防效且对天敌安全。
(二)诱杀成虫
• 1.杨枝把诱蛾 +草酸 • 2.频振式杀虫灯诱蛾 • 3.玉米诱集带
• 灯光诱杀中的排列顺序:频振式杀虫灯 >黑光灯>高压汞灯; • 结合兵团现代规模化精准农业的发展要 求,提出了以玉米诱集带、杨柳枝把和 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1-2种诱杀措施,在 测报中适当选择性诱剂加以配合,以便 达到经济、简便、高效的目的。
铃的苞叶上最多。
羽化当晚即可交配,2~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 历期6~8天,以前3天产卵最多。平均产卵 1000粒,最多可达3000多粒。卵散产 成虫产卵适温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
从棉铃虫发生规律看防治技术总结
从棉铃虫发生规律看防治技术总结。
一、棉铃虫发生规律的了解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取决于许多环境因素,如气象、土壤、棉花栽培方式等。
在气象方面,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棉铃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在温度方面,20至30℃是其发生和发展的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时,棉铃虫的世代数将减少。
在降雨量方面,较高的降雨量会降低棉铃虫的发生率,因为雨水会冲掉棉花上的虫卵和若虫。
另外,土壤中的肥力状况、棉花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方式以及化学防治等也会影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
二、棉铃虫发生规律对防治技术的启示针对棉铃虫的防治,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其发生规律,制定精准的防治策略。
以下是从棉铃虫发生规律的角度对棉铃虫防治技术的启示。
1.科学选用棉花品种不同品种的棉花对棉铃虫的抵抗力不同。
一些品种因为其特有的抗虫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棉铃虫的发生。
因此,在选择棉花品种时,应该考虑到杂交组合、单倍体、转基因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最终选出恰当的品种,以期最大化减少棉铃虫对棉花造成的影响。
2.合理施肥、浇水合理的施肥、浇水会对棉花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过量施肥、浇水会导致棉花营养过剩,棉铃虫的食欲会更旺盛。
同时,一定的施肥和浇水可以使植株生长健壮、棉铃质量优良,从而增强抗虫能力。
3.建立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数量、分布、相互关系等保持在一定稳定状态的状态。
在实践中,通过善于运用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防治,有助于减少棉铃虫的发生率。
例如,大量引进类贪夜蛾等天敌,放养、加强管理会可能起到迅速遏制棉铃虫危害的效果。
三、防治技术总结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针对棉铃虫的防治方法也逐渐得到了总结。
这些防治技术可以进行分类总结:1.基于化学品的防治化学品对棉铃虫有特别的杀灭效果,但也会对人体、环境等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化学品防治需要谨慎,并注意选用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品。
2.基于物理方式的防治基于物理方式的防治方式这不会对环境、人体等带来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棉铃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棉铃虫为害特点、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18-0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危害,钻入幼蕾取食形成“张口蕾”。
取食花粉头形成虫花,取食青铃形成烂铃,被害蕾、花、幼铃不久脱落,严重时全部脱落形成“公棉花”,造成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l5~20mm,翅展27~38mm。
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列于翅脉间;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雄蛾较明显。
后翅灰白色,翅脉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2个牙形白斑。
雄蛾腹末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
(2)卵。
近半球形,高0.52mm,宽0.46mm,顶部稍隆起。
初产卵黄白色,慢慢变为红褐色。
(3)幼虫。
初龄幼虫为青灰色,头为黑色,前胸背板为红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42~46mm,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有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红褐色等,前胸气门前2根刚毛的连线通过气门或与气门下缘相切,气门线为白色。
(4)蛹。
纺锤形,体长l7~20mm,赤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
尾端有臂棘2枚。
初蛹为灰褐色、绿褐色,复眼淡红色。
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2生物学特性
2.1生活史
大丰地区棉铃虫1年发生4~5代,以越冬蛹在土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5月上中旬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成虫7月上中旬羽化,第3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成虫9月中下旬羽化,第5代老熟幼虫于10月下旬陆续化蛹越冬。
2.2生活习性
(1)成虫。
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0.61±1.49d、8.80±1.72d。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夜间19时至翌日2时羽化最多,占总羽化数的67.2%。
成虫飞翔力较强,主要在夜间活动,日出后大约6时左右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株或其他植物丛间。
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雌雄成虫交尾在3~5时为多,羽化后2~5d开始产卵,产卵期5~10d,常与寄生孕蕾花期吻合。
卵产在棉花嫩梢、上部叶片正面及蕾铃苞叶上为主。
(2)卵。
卵散产,在棉株上的分布以靠近主干第1、2果节最多,其中第 1果节占总卵量的45.86%;第2果节占29.92%;其他果节
占24.22%。
(3)幼虫。
卵的孵化率为80%以上,12~18时孵化最多。
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再食嫩叶、嫩梢或幼蕾及苞叶。
然后转移到叶背栖息。
翌日转移到中心生长点,3龄以后多钻入蕾铃为害。
在蕾期,幼虫通过苞或花瓣侵入蕾中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害蕾苞叶张开变为黄绿色而脱落。
在花期,幼虫钻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被害花往往不能结铃。
在铃期,幼虫从铃基部蛀入,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虫粪亦排出铃外。
幼虫常随虫铃增长,由上而下从嫩叶到蕾、铃依次转移危害。
1、2龄幼虫危害较轻,3龄幼虫可为害蕾、花、铃3.2个,4龄幼虫为5.5个,5龄为8个,6龄为5.6个。
1、2
龄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3龄以上幼虫是暴食阶段,有互相残杀习性。
(4)蛹。
雌虫蛹期短于雄蛹。
因此,每代成虫羽化时期雌性多于雄性,后期雄性多于雌性,高峰期雌、雄性比相接近。
蛹期9~10d。
(5)天敌。
己知种类,卵的天敌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d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幼虫天敌有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pletis chlorideae)、细颚姬蜂(enicospilus pilus)、螟
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四点温寄蝇(winthemia quadripustulata)。
3为害特点
第l代幼虫以为害顶尖和嫩叶为主。
嫩叶危害后形成缺形,有细
虫粪,并有许多圆形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第2~3代幼虫主要为害蕾、花和幼铃。
花被害后不能结铃;幼铃被害遇雨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成为僵瓣。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于棉铃虫发生。
第1
代棉铃虫发生期间,气温变化可直接影响羽化的早迟和产卵活动。
当5d的平均气温达20℃以上时,适于成虫产卵活动。
若5月有寒流侵袭,产卵活动会受到影响,发生量可能减少。
各代的发生危害与每年雨量分布有关。
春雨绵绵,越冬死亡率很高,因此,第2代危害较轻;第2代正值梅雨季节,种群增殖又受到自然抑制,发生也较轻;第3代伏旱开始,有利于群体迅速繁衍。
雨量影响着土壤中蛹的存活率,处于浸水状态的蛹常大量死亡。
据观察,土壤绝对含水量在40%时,蛹死亡率为30.8%;含水量在50.4%时,蛹死亡率为95%。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及田间调查,对虫害基数较大的地块实行秋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适时打顶、整枝和打边心,并及时带出田外深埋,降低棉田卵、幼虫量。
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集中诱杀。
在棉铃虫羽化高峰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摆放杨枝把进行诱杀,人工捕捉3龄以上幼虫,促使棉花早发、早熟,减少晚秋桃数量,对棉铃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此外,棉花收获后及时秋翻或冬灌,消灭
棉铃虫越冬蛹。
5.2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高峰喷洒25%灭幼脲制剂。
以虫治虫,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虫、螳螂、鸟类等。
5.3药剂防治
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达第l代2~3头、第2代5~10头、第3代10头以上时,可用农药防治。
以防治为主,叶面喷洒赛丹1 200g/hm2,或攻蛾l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