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给余英时先生的两封信

合集下载

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钟书的交谊

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钟书的交谊

_往事漫忆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钟书的交谊分孙守让志清(1921 —2013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吴县(今 苏州市)人,第一次见到钱钟书是 在1940年代的上海。

1943年的秋季 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 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 讲师的钱钟书与会,由宋淇的引 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围城》名闻上海滩的青年作 家钱钟书,而夏先生当时还是一个 年轻青涩的文学爱好者。

据夏先生 回忆,当时的钱钟书手持一根“史的克”(手杖),完全是一副英国绅 士的派头。

他说:“钱钟书本人给我 的印象,则好像是苏东坡《赤壁怀 古》里的周公瑾,的确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虽然他穿的是西装,也 戴了眼镜。

”当时钱钟书问夏志清,最近读了什么书,夏志清说他读了 古希腊史诗;钱钟书问夏志清喜欢 哪一部,夏志清说喜欢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不喜欢另一部《奥德 赛》。

钱钟书说,喜欢《伊利亚特》的人,趣味是古典型;偏爱《奥德 赛》者,属于浪漫型。

这一夜,二 人谈兴甚浓,随后一起乘电车,钱 钟书住在法租界,夏志清住霞飞 路,刚好顺路,在车上又谈了一 程。

夏志清下车时,钱钟书叫夏志 清多来看他。

年少气盛的钱钟书当 然没有料到这位愣头青年日后成为 蜚声世界的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权 威,而且在推介自己的小说《围城》方面,有伯乐之功。

这一次见面之后,历史鼎革,狼狈的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夏志清 及其兄长夏济安已经先期赴台,任 职台湾大学;而钱钟书则留在大 陆,在文学研究所就职。

后来的几 十年,彼此之间,动如参商,几乎 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1950年代,夏 志清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并获 得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在密歇根大 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和 哥伦比亚大学教书,1961年由耶鲁079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 史》一书轰动西方。

此书现在已经 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 典之作,影响深远。

而这部书的最 大亮点是,其观点、视野迥异于中 国传统的小说史,特别是迥异于体 现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著作,挖 掘出了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等 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思想、成就 卓越的小说大家,并给予了极高的 评价。

《解析》福建省宁德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解析》福建省宁德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宁德二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

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余英时时隔十年谈钱锺书

余英时时隔十年谈钱锺书

余英时时隔十年谈钱锺书2008-5-25傅杰1998年12月,钱锺书先生驾鹤西去之际,时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的余英时先生发表《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回忆了他与钱先生的交往,文末写道:默存先生已优入立言不朽之城域,像我这样的文学门外汉,是不配说任何赞美的话的,所以我只好默而存之。

我读先生的书,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说,自然感受很深。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补写。

时隔十年,余先生的希望还未兑现。

2007年圣诞节前夕,在普林斯顿绿树掩映的余府,我们有机会听余先生继续谈论钱锺书先生。

这里刊布的是余先生谈话的一部分。

在钱先生的后半生,有很多知识分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不再有好的生存环境了,但钱先生既基本上不被政治运动灼伤,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独立,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余:我想这个原因很复杂,首先他是中年一代的知识人———我不叫知识分子,我叫知识人。

老一辈中比较出名的学者,或者政治上活跃的很容易被注意,或者被批判,而他没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他与政治毫无牵涉,他与国民党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帮中央图书馆编过英文杂志以外,找不出他有政治联系来。

所以他也不是政治上有问题的人。

第三他到了北京以后,先是在清华,后来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这个对他来讲是一个避风港。

因为研究所可以没有学生,可以避免许多困扰。

后来他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翻译委员会,在政治上比较安全,没有什么东西会骚扰到他。

当然他会感受到各种风浪,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他有自己的价值系统跟思想,也可以说思想系统都已经确定了,不会因为政治局面改变、新的意识形态有强烈的要求,他就要去适应。

他基本上不大适应的。

他也不是说完全不适应,就是说适应得不大看得见。

比如说他在《宋诗选注》的序言中,当然要适应当时的情况。

他很聪明,他就引用一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他后来在这里亲自和我说,他引的话,几乎都是常识,所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

这就是说他也能保护自己,也能够知道怎样明哲保身。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作者:钱穆来源:《视野》2008年第18期中大名士1949年,钱穆到达香港后,即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

钱穆坦言:“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

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

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

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在学生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

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

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

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

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曾随童伯章先生学过昆曲,极好箫笛。

他的夫人胡美琦女士说:“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

”余光中1974年,余光中应香港中文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

他说:“这十年……是我一生里面最安全最自在的时间,回顾之下,发现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学生命里占的比重也极大。

”在香港近十年间,他的家几近成为文学沙龙和台湾会馆,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

余光中因此被称为“沙田孟尝君”。

(余光中当时住在香港沙田)余光中在散文《沙田山居》里写穿过雾中的校园去上课的情景:“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陈之藩陈之藩先生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爱因斯坦的像,爱因斯坦的对面是一大一小两张梦露的裸体艺术照。

我一见就好奇地问为什么,陈先生说:“好看。

”我又问:“童教授没意见吗?”他笑答:“童教授有什么意见?童教授每天都来。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钱穆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
二、钱穆生平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2岁父亲去世,家陷困境。1913便从事小教历7载。1923年起从事中教,其《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脱稿。1930
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誉驰四方,震动学界,久争不下之"新学伪经"说遂息。现代伯乐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未久,又因顾先生之举转入北京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旋升教授,兼课清华、北师大。抗战爆发,随校辗转。西南联大文学院设蒙自时,陈梦家两夕恳言促成钱先生撰修国史新编。动笔后学院迁昆明。得友相助,寓居岩泉寺,避扰续作。三日伏案写春秋,三日信坛言古今。1939年秋,53万字《国史大纲》完成,旋写《引论》见诸报端。次年是书出版。1939年秋离昆,钱先生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教授。1955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衔,196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1965年获免新亚院长职,移教马来亚大学。1967年定居台北。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历史学会监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班主任。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80余种,达1700万字之多。1990年8月30日逝世,享年九十有五。著名近代思想史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刘桂生挽: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行一贯阴阳两济世多后生。

_天地君亲师_源流考

_天地君亲师_源流考

[收稿日期] 2006-02-16[作者简介] 徐梓(1962-),男,湖北省京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徐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

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

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

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

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天地国亲师;天地圣亲师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6)022*******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尊重,对于父母、恩师的深情;表现了中国人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这几个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伦理道德取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它们就像柱石一样,支撑起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厦。

它们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都将它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们对广大人民的教育,比任何法令经典都更有效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舜徽先生认为:“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6

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6

2021年秋县一中高二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假如我们把目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寻求文明开展的轨迹,就会发现青花瓷展开的契机和过程,与16世纪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时空巨变有着严密联络。

16世纪,明代一边是货币化,货币经济需求日益增长,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另一边是场经济加速萌发,使得瓷业消费到达一个顶峰,青花瓷由此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

嘉靖朝以后,伴随晚明社会变迁急剧开展,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彩色釉主体转化的趋向。

明代青花瓷大量消费和流行,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场的份额,占据了瓷器的主流地位。

而至万历时大批量消费,由海外场所激发,东南沿海新的青花瓷窑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青花瓷普及全国的实态。

青花瓷的空间开展轨迹说明,在文明成长过程中,青花瓷完成了从地方向大一统国家的扩展,其成长不仅是自身的纵向繁衍,还在对域外的横向传播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得到了域外的认识和交融开展。

在内外场环境的互动作用下,青花瓷的展开,见证了世界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从传播范围来说吧,青花瓷达于亚、非、欧、美各地;就从事贸易的商船而言,包括中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HY和东南亚各国船只。

假设从时间是上看,16世纪是中西开场直接交往的世纪。

随中西直接交往发生的是西传欧洲的享誉世界的瓷器交流。

迄今为止,学者普遍熟知青花瓷在HY、安南的大量仿制活动,也理解青花瓷传入欧洲后,促使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区大量仿造青花陶器的历程,更清楚的知道欧洲直至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研制出瓷器。

但是,对于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的葡萄牙于17世纪初已产生了青花彩陶规模消费的事实,却鲜为理解——青花瓷出如今欧洲和美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家庭与餐桌上,替代了以往的银器、陶器和木器,这种事实本身就是史无前例的文明交流的革命。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古圣今贤《看历史》谭端2015-07-20 09:55我要分享7[导读]“她是仰慕他的,她把他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生怕他有任何损伤。

年轻的她对花甲之年的钱穆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

她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

”文/谭端2012年,3月下旬,中国北部刮起大风,一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

电脑屏幕上,静静地出现一则新闻:钱穆夫人胡美琦老太太在台湾病逝,而且还转刊了香港新亚书院的讣闻,说“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

讣文说,她是3月26日零时在睡眠中安详过世,享年83岁。

胡美琦的逝世,很快被淹没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当中。

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资料图图源网络)胡美琦的父亲胡家风,是国民政府要员,抗战期间一直任职山东与江西等地。

抗战胜利后,胡家风随熊式辉赶赴东北任行辕秘书长,去职后再任江西省主席。

1949年,他带着全家迁至香港,在这里,意外成就了女儿胡美琦的乱世姻缘。

乱世别离1949年春天,徐淮平原降起大雪,千里冰封。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在南京召集文武百官,宣告下野,旋即飞离南京。

此时,钱穆正在老家苏州养病。

他早先以《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文章著作引学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望重一时的学者。

但,胃病一直是钱穆的宿疾。

不论如何名满天下,钱穆始终是一介书生,私人生活靠的是夫人张一贯打理。

张一贯原在小学教书,和钱穆育有五个儿女。

为了丈夫能专心学林,她一手操办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跟随学校逃难川、滇,准备让妻儿随后跟上。

战火蔓延,千里路险。

一个女人带着四个稚儿,从北平跋涉到四川实在艰难,她只好带着他们回到苏州娘家。

待战事间歇,钱穆悄悄跑回来,将老母接来苏州藕园与儿媳同住。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之所以选择「具体方法」这一视角,还有另外一层考虑。笔者注意到,当前国内学界在谈及方法时往往有重「论」的倾向,即过于注重方法论,而对具体方法则有所忽略。这里有必要对甚么是「方法论」作个简略的解释。直白地说,「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从各种具体方法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认识、原则、规范等。之所以说今日有重「论」之倾向,是指学者们往往偏重抽象的原则,而轻视具体的方法。即算涉及方法本身,也更愿意发表关于「宏观方法」的见解,比如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阶级分析法等等。
3、历史还原法:这个名字不是本人原创,但是本人推崇的历史研究方法。此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去考察。我们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古人既不公平,很多事对古人的做法可能很难理解。因为所处时代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也就是用当时的标准去衡量而不是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原因很简单,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有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才是真实的、可信的;如果抽掉或者改换历史环境,那么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失去存在的基准;就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①“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②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之内。
③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3.以辩证方法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①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性;②反对平衡论;③反对诡辩论;④反对主观主义。
余英时与中国历史研究:具体方法的视角
来源:考试吧() 2005-12-30 9:04: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
近日重读余英时先生的着作时,笔者不经意间发现,余先生在标题中喜欢用一个「与」字,比如「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论戴震与章学诚」、「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民主与文化重建」等等。这或许可以表明,余先生对一种姑且称之为「连袂式的研究」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连袂式研究的取意自然是重在考察「与」字前后两个物件之间的关系,但要把这些关系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却并非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在两个看起来不那么紧密、有些甚至是彼此不相及的物件中间加一个「与」字,是一件有点冒险的活计。余先生敢于历次冒险且屡获成功的原因,无疑是他在将两个物件连接起来之前,分别对那两个独立的物件本身都已分别有了深厚的了解。因此,冒险对余先生而言不过是成功的催化剂,可是对笔者来说就具备了其原始的含义,因为对本文标题中「与」字前后的两个物件笔者都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无疑是险而又险的。然而,一种强烈的动因,使我甘愿这次冒险。这一动因源自于读余先生着作时的切身感受以及一个合度的视角:研究中国历史的具体方法。很明显,这既缩小了论题的范围,同时也减小了冒险的程度。当然,这绝不是说,余先生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关联仅仅发生在具体方法的层面。

钱穆与他的两大得意门生

钱穆与他的两大得意门生
伴随着微信成为中国的国民社交的通用工具张小龙成了腾讯的副总裁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产品经理视他为偶像媒体称其为微信之父并将他塑造为乔布斯的中国接班人
人 案
铖 穆
与 他 的 两 得 意 门
。 魏 邦 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学 大 家 钱 穆 _一生 以 教 育 为业 .五代 弟 子 .冠 盖 云 集 、在 钱 穆 的众 多弟 子 中 .论 学 问成 就 大 、影 响 范 围广 . 当属 耕 望 和余 英 时 两 弟 子
享 。点 开 我 的 相 册 ,时 间线 上 分 布 若 过 太每 一天 的 点 点 滴 滴 ,而 最 一Iz方 的 照 相 机 icon,让 人有 种 马 J-拍 张 照 片 的 冲 动 。 这 ,就 是 微信 的 魅 力所
当然未来微信有 向大平台 发展 的趋 势 ,但无法否 认 的 是 通 讯 与 社 交 仍 将 是 徽 信 的 核 心 。 新 浪 微 博 骨 子 里 是 个媒 体 ,而 微 信骨 子 里 足 个 I}1=交 一 具 就是 这 个社 交 :I 具 的 功 能 ,让微 信朋 户爆 发 式 的增 长 ,也彻 底 奠 定 了 行业 内 的地 位 。
责 任 编 辑 /邓 衍 明
1 2 档案记忆
名 人档 案
不 久 ,钱 穆 义 在 江 苏 省 同 乡会 上 讲 “我 所 提 倡 的一 材 料 。得 出 真 实 的 结 论 ,而 且 要 根 据 勤 奋 的 成 果 ,加 以
种读 书方法 ”,对如 何读 书 ,读 什么书做 了具体 的分 析 推 论 ,加 以 发挥 ,使 自己 的结 论 显 得 更 富有 意 义 。”
从 一欤 单 纯 的语 音 社 交 软 件 发 展 成 社 交 平 台 .是 做 信 成 功 的核 心 、起 初 微 信 功 能 相 当 简单 ,充其 量 只 是 个 语 音 对 讲 机 冉 加 “通 知 器 ”。 在 后 来 的 版 本 里 .群 聊 (强 天 系什 交 )、朋 友 阁 (强 关 系 社 交 )、摇 一 摇 (弱 关 系 社 交 )等 针 对 社 交 的 功 能 相继 出 现 ,尤 其 是 朋 友 圈 .通 过 密友 之 间 的 互 动 ,极 大 地 提 高 了微 信 的用 户 黏 性 朋 友 圈 一个 可 圈可 点 之 处 在 于 .它 紧跟 读 图 时 代 的步 伐 ,创 造 性 地 让 用 户 运 用 照 片 来 记 录 生 活 并 与 朋 友 分

河北满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满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满城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第I卷及第Ⅱ卷的选择题部分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第I卷及第Ⅱ卷的非选择题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

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

“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

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

“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

”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论。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
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这与其它民族是不同的。钱穆痛切警告: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战国“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第八章西汉“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第十章东汉“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变相的封建势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关于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关于唐代政治机构与社会情态,第三十二章关于北宋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第三十八至四十章关于唐至明代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等,都非常深入,很有见识。本书著者能由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如田制,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
近年,刘梦溪主编之《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写道:"文化史学的集大成者是钱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一)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一)

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一)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陈寅恪(1890-1969)与钱穆(1895-1990)虽同以史家名世,且曾共事于北大、西南联大,亦可称不乏交往的朋友,但从钱穆多次对陈寅恪学术若隐若现的评论中依稀可见二者在学术思想、治学路数方面似存有较大分歧。

对此,我在《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中已略作交代。

那么,这种分歧究竟何在?钱穆1960年5月21日致时在美国求学的高足余英时的信中对陈寅恪的文章明确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冗沓而多枝节”且不“可诵”;二是“临深为高,故作摇曳”(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附录一,227-232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前者实对陈寅恪文多考据而有所不满,后者则涉及二人讲史重专深还是重博通的不同。

重建信史、史料考据与陈寅恪的文化关怀钱穆由传统文章学观点,突出“可诵”以批评陈寅恪文多考据原也自然,时至今日也仍不失鉴戒意义。

但以此论陈寅恪的文章,似有所忽略陈寅恪“讲宋学,做汉学”(此系汪荣祖转述钱钟书对陈寅恪治学方法的评价。

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七章“注32”,1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的学术路数背后所蕴涵的现代学术观念及其深层的文化关怀。

今人论陈寅恪大多注意到他本人论着中对宋人史着长编考异之法以及六朝“合本子注之义”的服膺和提倡,而清人“毋惮旁搜,庶成信史”(徐干学《修史条议》)的治史信条对其确也深有影响。

不过,陈寅恪的“旁搜”史料,并不陷于清儒“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47、46、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的繁复举证、表层归纳,更着意于对史料本身的考辨纠谬、对勘互证。

他一再提醒学生证定史料的“有”和“无”——特别是后者——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蒋天枢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2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钱穆: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钱穆: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钱穆: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今天推送钱穆《八十忆双亲》中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

钱穆父亲体弱,在钱穆十二岁时辞世。

此篇虽写于作者八十岁时,却是童年视角。

这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孩童时的面貌。

玛格丽特·杜拉斯说的好:“一切都源自童年。

我之后看到的都毫无用处。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文|钱穆先父爱子女甚挚。

尝语人:“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亩。

”余之生,哭三日夜不休。

先父抱之绕室,噢咻连声。

语先母曰:“此儿当是命贵,误生吾家耳。

”自余有知,先父自鸿声里夜归,必携食物一品,如蛋糕酥糖之类,置床前案上,覆以帽或碗。

余晨起揭视,必得食。

及余七岁人塾,晨起遂不见食品。

先母告余曰:“汝已人塾,为小学生,当渐知学大人样,与兄姊为伍,晨起点心,可勿望矣。

”余下一弟,先父最所钟爱,不幸早夭。

先父抱之呼曰:“必重来我家。

”次弟生,眉上有一大黑痣。

先父喜曰:“我儿果重来矣。

”先父为先兄与放大风筝某伯父家一堂兄,聘一塾师,华姓,自七房桥东五里许荡口镇来,寓某伯父家。

携一子,三人同塾。

翌年秋,先父挈余往,先瞻拜至圣先师像,遂四人同塾。

师患心痛疾,午睡起,必捧胸蹙额,绕室急步。

余童騃(sì)无知。

一日,二兄逗余,笑声纵。

翌日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

余幸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

如是递增,日读生字至七八十,皆强勉记之。

因离室小便,归座,塾师唤至其座前,曰:“汝何离座?”重击手心十掌。

自是不敢离室小便,溺裤中尽湿。

归为先母知,问余,不敢答。

问先兄,以实告。

先母默然。

一曰傍晚,先父来塾,立余后,适余诵大学章句序至及孟子没,时师尚未为余开讲。

先父指没宇问余,曰:“知此字义否?”余答,“如人落水,没头颠倒。

”先父问:“汝何知此没字乃落水?”余答:“因字旁称三点水猜测之。

”先父抚余头,语塾师曰:“此儿或前生曾读书来。

”塾师因赞余聪慧。

先父归,以告先母,先母遂告先父余溺裤中事。

年终,先父因谢师歇塾。

为余兄弟学业,移家至荡口,访得一名师,亦华姓,住大场上克复堂东偏,余家因赁居克复堂西偏,俾便往返。

王培军:钱穆何以不复钱锺书的信西东合集

王培军:钱穆何以不复钱锺书的信西东合集

王培军:钱穆何以不复钱锺书的信西东合集余英时先生与钱锺书的交往始末,首见其《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

文章写于1998年钱先生去世后,为多处所转载,我读了也不止一遍。

在许多悼念钱先生的文字里,我认为这篇是最佳作之一。

余先生说话绝不浮泛,文字自然生动,不见丝毫做作、吹捧,语间又颇杂“微讽”,“弦外之音”,有如“风吹水上”,令读者“会心微笑”。

余先生第二次谈钱先生,是在2007年,见于傅杰的访谈。

我最近读到的《余英时访谈录》,是他第三次的“谈钱”了(《访谈录》中收的《直入塔中,上寻相轮》,亦为2007年所谈,但涉及甚少,不过千字),本以为不会再有新鲜东西,不料却见到了如下一节,记他的老师与钱家父子的“龃龉”:大概80年代初,我在台北拜候钱宾四师,他刚收到钱锺书一封两页的亲笔信,交给我看,那是真迹,毫无问题。

信上说,苏州即将庆祝两千五百年建城纪念,准备举行大会。

“有关方面”托他写信“先容”,后面将有正式邀请函。

宾四师说,信不知是谁从大陆带来,放在他信箱中的,因为信封上无邮票,且是敞开的。

宾四师并没有回信。

后来杨绛还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提及此事,对于宾四师置之不理,似有微词。

其实宾四师此时对钱基博、锺书父子好像也有些心里不平衡。

起因是杨绛写过一篇文章称颂钱锺书的绝世天才,其中引了一个例子。

1931年宾四师的名著《国学概论》(商务)上原有钱基博先生的序,而且“有所针砭”。

宾四师在《自序》中还特别向“子泉宗老”致谢。

但杨文第一次揭露:这篇序竟是钱锺书代笔,而且“一字未易”。

那时钱锺书刚入清华不久,最多大学一二年级,年纪也才二十岁,能代父写这样讨论学术史(主要是清代)问题的序文,的确是天才。

这事很快传到宾四师耳中,他的感觉可想而知。

他原以为“子泉宗老”对他的著作很郑重严肃,不料竟不肯亲自下笔,委之年甫弱冠的儿子。

所以后来台北联经的《全集》本《国学概论》中便不再收钱基博的序了,连带着《自序》中谢“子泉宗老”的话当然也删掉了。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雅安市20172018学年下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9分)手艺能否留住,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要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发挥其衍生性特性,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的本体,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这种生态保护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衍生性生产传承的仍然是技艺本体,更注重手艺内涵的凸现和产品功能的拓展。

这种衍生性生产守持了三个底线。

其一是手工。

手工是传统手艺的核心,它确保了手艺基质本真性不至于消退或丧失。

现代化生产车间和流水线上的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因缺少了“手”的参与,无法体现手艺人的心智和情感,其产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手工传承的是对传统的理解,是对民族集体意志的认同,汇集了传统审美的文化基因。

今天的工匠用双手重复古老的技艺,传承的正是民族集体的情感、意志和文化基因。

其二是有限的产业化。

手艺的衍生产业是有限的产业化,不像机器生产一样无限制地工厂化、流水线化和标准化。

因为无限地放大手艺的产业价值无疑会遮蔽手艺的其他价值属性。

手艺之所以为手艺,还在于手艺的特殊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它的乡土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上。

其三是材料的生态化。

材料的生态化是传统手艺的关键。

传统手工产品大都出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乡土,乡土材料是确保其成为有特色“非遗”的关键。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贾城西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贾城西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贾城西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吉祥瑞兽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问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

“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封(节选)钱先生写给已在美国读书的余先生的书简,其中一封是回应余先生所写《汉晋之际士的新自觉与新思潮》初稿的,除了论及文章本身的问题外,钱先生还说到了怎样写作学术文章,对先哲与时贤之为文特点都有所点评,很有生趣,在今天同样不失参考意义。

收录于《钱穆与中国文化》此信写于1960年5月12日,其时钱先生正尽力写作《论语新解》初稿,这里所引,截头——专门就余先生所寄文章的回应,去尾——相对私人间的问候与惦念,所剩即为学与为文的内容:关于撰写论文之体例方面,穆别有几项意见,供弟采择:一、在撰写论文前,须提挈纲领,有成竹在胸之准备,一气下笔,自然成章。

弟之原文,似嫌冗碎软弱,未能使读者一开卷有郎然在目之感,此似弟临文前太注意在材料收集,未于主要论点可以沉潜反复,有甚自得之趣,于下笔时,枝节处胜过了大木大干,此事最当注意。

二、弟文一开始即有近人言之已详可不待再论云云,此下如此语例,几乎屡见不一见,鄙意此项辞句,宜一并删去。

三、附注牵引别人著作有一零七条之多,此亦是一种时代风尚。

鄙意凡无价值者不必多引,亦不必多辨,论文价值在正面不在反面,其必须称引或必须辩白者自不宜缺,然似大可删省,芜累去面精华见,即附注亦然,断不以争多尚博为胜。

四、正文中有许多枝节,转归入附注,则正文清通一气,而附注亦见精华,必使人读每一条注语,若条条有所得,则爱不释手,而对正文弥有其胜无穷之感,万不宜使人读到附注,觉得索然少味,则专减却其先读正文之影响。

何者宜从附注转归正文,何者宜从正文转归附注,何者宜直截割爱,何者宜加意收罗,当知正文附注只是一片文字,不宜有所轻重。

……鄙意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近人论学,专就文辞论,章太炎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为论学文之正宗。

其次是梁任公,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效太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不论内容,专就其书制言,实大可取法。

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

其次陈援庵,其文朴质无华,语语必在题上,不矜才,不使气,亦是论学文之正轨。

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当知义理考据文章,义各有当。

静庵之文专就文论,不在章梁之下,而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然其病在不尽不实。

考据文字不宜如此一清如水,繁重处质以轻灵出之,骤读极易领略,细究实多罅漏。

近人宜此讥任公,不以此评静庵,实则如言义理,可效王氏,若言考据,不如依梁较合。

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至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

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再生缘》一文,甚为欣赏,当时即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即弟之行文,亦大有陈氏回环往覆之情味。

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

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弟或不在下辈前有此意想,然弟文之芜累枝节,牵缠反覆,颇近陈君,穆亦有意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而弟文所欲表达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减,并益见光采,此层大可留意,不知弟以为如何也。

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

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然文字亦大须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