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钱穆先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读钱穆先生教书育人故事有感
读钱穆先生教书育人故事有感教学十几年来,我始终认为当老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苦差事,除了教书,还要育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自己不成熟想法,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而不是没有生命或思想的物体。
但读了钱穆先生的故事,才发现教书育人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
首先,钱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深深感动着我:“师生相聚,同事如兄弟,师生如家人。
每天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工作在学校,团体如家庭,职业即人生。
学校就像堂屋,家庭就像卧室,堂屋也是家,卧室也是家”。
我不能说自己完全是“为了温饱而工作”,但我也绝对不敢说是“为了工作而求温饱”。
钱先生的这份超乎常人的执着与思想境界不是我们能比拟的。
其次,钱先生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作文课竟然上得如此轻松与真实!“常常带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观察生活,开阔视野”“,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实景相互对照,进行修改”,“学生们在钱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几多思考,几多观察,几番讨论,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我深深领悟到,语文也好,数学也罢,知识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
结合现实生活,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知识难以理解。
比如,在讲普查和抽样调查时,学生对于抽样调查的适用条件第二条很困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
有了钱先生教写作文的启示,我将问题“放归于大自然”:长江里的鱼类很多,我们能把所有的鱼都打捞上来数一数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就这么简单!还有,钱先生的“育人”也技高一筹:不放任成绩优秀的孩子,更不放弃貌似成绩差的学生;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孩子思想品德的修养。
做到并做好辨识、培养“千里马”的“伯乐”。
教育孩子,钱先生没有慷慨激昂的大道理,也没有泛泛而谈的陈词旧说;给犯错的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尤其先生激励杨锡麟的故事让我感动:一个“另类”的孩子,在先生的慧眼下竟然是一个我们无法识别的佼佼者!不是我们做不到先生的所做,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做!或者说我们根本不会做!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教育不仅能成就人才,也能毁灭人才,我们欣赏的只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而忽视了某些本是“千里马”的“后进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心生感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钱穆先生对人生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使我深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满足,是否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
其次,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因为争斗和利益冲突而紧张,我们应该学习钱穆先生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书中关于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践行自己的理想,并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新的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真理,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犹如一部宏伟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着实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历史脉络给吓到了。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
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详尽而又不失条理。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大一统;从魏晋南北朝的纷争,到隋唐的盛世繁华;从宋元明清的更替,到近代的风云变幻,每一个时期都像是一部精彩的大戏。
就拿唐朝来说吧,以前在课本里学到的,无非就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个名词,知道唐朝繁荣昌盛。
但在《国史大纲》里,钱穆先生把唐朝的繁荣描绘得无比生动。
他讲到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魏征那家伙居然敢在朝堂上跟皇帝争得面红耳赤,而唐太宗不仅不生气,还能认真思考魏征的意见。
这放在其他朝代,说不定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还有那长安城,简直就是个国际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都汇聚于此。
走在街上,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那时候的唐朝人可真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
再说说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军事上比较弱,老是被周边的国家欺负。
但钱穆先生让我看到了宋朝的另一面。
宋朝的经济那叫一个发达,商业繁荣得不得了。
那时候就已经有了纸币,叫“交子”。
而且城市里到处都是店铺,夜市灯火通明,人们的夜生活丰富多彩。
还有那宋词,多美啊!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起来就让人陶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头探脑,发现了无数的宝藏。
钱穆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枯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然而,读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的政治制度和历史变迁,我还是会觉得头疼,得反复看上好几遍才能搞明白。
但这也让我更加佩服钱穆先生的学识和功力,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讲清楚,真的太厉害了!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读后感
钱穆《论语新解》读后感《论语》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呢,就像是给这宝贝又加了一层闪闪发光的外衣。
读完这本书,哎呀呀,那感觉就像是和孔子老爷爷来了一场亲密的对话。
以前觉得《论语》里的话都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读了钱先生的新解,才发现原来这些道理就在咱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呢。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就觉得不就是学习然后复习嘛,有啥好高兴的。
但看了钱先生的解释,才明白这里面的深意。
学习可不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是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呀。
就像咱平时学个新技能,学会了那得多开心呀,还能时不时拿出来显摆显摆,可不就是“说乎”嘛。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太实在啦!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就别强加给别人啦。
就好比说,你自己不喜欢吃香菜,就别硬往别人碗里夹呀,人家可能也不喜欢呢。
这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呀,可咱平时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再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哎呀,以前总觉得只有那些厉害的大人才是老师。
读了这新解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小伙伴也能当咱老师呀。
说不定人家哪方面比咱强,咱就能从人家身上学到东西呢。
以后可不能小瞧任何人啦。
钱穆先生的解读让《论语》里的这些话都活起来啦,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
就好像孔子老爷爷在我耳边唠唠叨叨,告诉我该咋做人,咋做事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时不时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呢。
有时候觉得自己做错事儿了,对照着《论语》里的话,哎呀,可不就是没做到嘛。
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做对了,心里还美滋滋的,感觉自己也有点孔子说的君子的样子啦。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每次打开都能有新的收获。
它不是那种一读就懂的书,而是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
就像一杯好茶,越品越香。
我觉得吧,《论语》里的这些道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通用的。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人的本性还是差不多的嘛。
那些善良、诚实、勤奋的品质,啥时候都不会过时。
总的来说呢,钱穆《论语新解》让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总结,以十个论点为主线,深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追求内心的完善和提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和物质。
其次,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忍耐与忠诚”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重要的是如何坚持忍耐和忠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另外,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而不在于权力和利益。
这一
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与善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只有通过爱
与善,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
价值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真正
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
这些
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真谛和价
值观,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文化学大义钱穆读后感
文化学大义钱穆读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文化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很宏大、很抽象,感觉像是那种飘在云端,让人够不着的东西。
但是钱穆先生很厉害,他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一下子就把这抽象的东西变得特别接地气。
钱穆先生讲文化,那是从根儿上讲起的。
他讲文化就像是在讲一个家族的传承,每一个习俗、每一个观念都是家族里的宝贝,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总体,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吃穿住行、逢年过节的那些讲究,原来都是文化这个大拼图里的小碎片。
就像春节,我们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是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庭观念、对新年的美好祈愿,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扎根在我们生活里的鲜活部分。
他在书里提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不是那种生硬地说这个文化好,那个文化坏,而是像一个公正的裁判,指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这就好比不同的植物,有的适合在沙漠里生长,有的适合在雨林里扎根,你不能说雨林里的植物就比沙漠里的高级。
西方文化有它的科学精神和民主传统,而我们东方文化有着深厚的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
这让我懂得了要尊重每一种文化,就像尊重不同性格的朋友一样。
钱穆先生的文字也很有韵味,他不会用那些让人头疼的大词儿堆砌文章。
有时候他讲着讲着,就像在跟你聊天,突然冒出一句特别深刻的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在我心里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比如说他谈到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的关系时,就说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老祖宗的好东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文化。
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
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钱穆先生在自序里那种谦逊又诚恳的态度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他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大学者架子,就像是一个邻家老爷爷在分享自己多年来对人生的琢磨。
他说写这些关于人生的思考,不是为了去说教,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有学问,就是纯粹地想把心里对人生的看法掏出来,跟大家唠唠。
这一点特别打动我,现在很多讲人生道理的书或者文章,都有点强行灌鸡汤的感觉,而钱先生这里却像是小火慢炖的老汤,醇厚又自然。
从他的自序里,我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尊重。
他把人生当成一个无比宏大又复杂的课题,不是那种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漂亮话就能打发的。
就好像他在自序里提到的,他在不同的境遇下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顺风顺水的时候觉得人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大道,可一旦遇到点挫折,又觉得人生灰暗无光。
钱先生的话就像在告诉我,人生本来就是多变的,就像天气一样,有晴有雨才是常态,而每一种状态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而且啊,他写自序的这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思想旅程。
他把自己的那些思考碎片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展示给读者看。
我就跟着他的文字,像是在看一场思想的电影,从他早年对人生的朦胧感知,到后来经历世事之后的深刻洞察。
这也让我意识到,我自己的人生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对人生的看法肯定也会不断变化。
钱先生自序里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对文化和人生关系的那种暗示。
虽然没有明说,但我能感觉到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人生观念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好比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可能和西方人的就不太一样,这种不同不仅仅是个人的区别,背后还有文化这只无形的大手在起着作用。
这让我开始好奇,我的人生观念里有多少是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呢?。
文化学大义钱穆读后感
文化学大义钱穆读后感钱穆先生一开篇就像个智慧的老导游,牵着我的手,告诉我文化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扎根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
就好比我们平常吃的食物,那可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从南到北,每个地方的饮食特色都是文化在舌尖上的舞蹈。
北方的面食厚实,那是北方文化里的豪爽大气;南方的精致点心,那是南方文化里的细腻温婉。
我当时就想,原来我每天吃的东西都这么有文化内涵,以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啊!先生谈到文化的层次时,那分析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精准。
他把文化分成不同的层面,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一层一层地剥开给我看。
这让我想到我们住的房子,从古代的亭台楼阁到现代的高楼大厦,这可不仅仅是建筑样式的变化。
古代建筑讲究对称、风水,那背后是古人对天地、对家族秩序的理解,这是文化在建筑上的烙印;现代的高楼大厦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高效、实用理念,这也是现代文化的一种反映。
这就好像房子是文化的一个大容器,装着每个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
书中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部分特别有趣。
钱穆先生就像一个公平的裁判,站在中间给两边比划着。
他指出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优势,比如说他们的科学精神,就像一把锐利的剑,把世界剖析得清清楚楚。
但是咱们中国文化也不差呀,我们的人文精神就像温暖的阳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观念浓厚。
这就好比西方的科技能让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而我们中国的文化能让我们在家庭团聚的时候,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体会到真挚的友情。
两种文化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好朋友,各有各的闪光点。
读着读着,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想法。
有时候我觉得钱穆先生的论述有点像在给文化建一座城堡,想把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
可是文化这东西是活的呀,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在流淌的过程中总会和新的东西碰撞、融合。
比如说现在的网络文化,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钱穆先生可能更多的是从传统的角度去阐述文化的大义,但我想如果他能看到现在的文化发展,说不定也会感叹这文化河流的新流向呢。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读物,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
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书中提到了“人生在世,须要有一种信念”。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
意识到,人生中信念的重要性。
无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还是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都需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来支撑自己。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其次,钱穆强调了“生活要有理想和目标”。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代
社会,人们往往被琐碎的事务和物质的诱惑所迷惑,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只有有了理想和目标,人生才会有意义,才能在追求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另外,钱穆还谈到了“人生要有节制”。
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陷入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的泥淖中,忘记了节制的重要性。
然而,只有有了节制,才能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被外界诱惑所迷惑,不至于迷失自我。
此外,钱穆还提到了“人生要有忍让”。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在人际关系中,忍让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只有有了忍让,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让人在社会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总的来说,钱穆的《人生十论》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读物,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
总结,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能够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钱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於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莫大之作用。
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
”这段话出自钱穆,当然拿来评价他也是很恰当的,此书是一位专门研究钱穆先生的博士所作,与一般传记比起来,此书更像是学术论文,大量引用钱穆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几段让我们非常受益,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1、比如钱穆关于文明与文化的'论述。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也就是说,中国能够学习的只是西方偏向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文明”,而无法学习西方的文化。
2、钱穆对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对他们的自信,他对严耕望说:“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读,迟些成名最好!”这是何等一种自信!还有一点钱穆特别讲究读书的方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他仿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道,早晨读经、子,晚上读史,午间读闲书,课余时间则阅览杂书。
他还遵照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必须通读全书的方法,戒除自己随意翻阅的坏毛病,读完一书,再读他书等等。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当然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钱穆先生的事迹,我不愿重述一遍,那还不如自己再重读一遍更好,我只愿写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小点。
我觉得钱穆先生就像一个书虫,在中国的经子史集中,翻来覆去,窥见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中国近代史》钱穆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钱穆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哦。
书里的钱穆爷爷说了很多中国从古到近代的故事,真是好有趣呀!
钱穆爷爷告诉我,中国以前有很多厉害的皇帝,他们管理着大大的国家。
可是呀,后来国家变得好像不太顺利,很多外国的强大国家来了,弄得大家都很乱。
有一次,外国的船开到了中国,大家都吓坏了,说“哎呀,怎么办呀?”。
我也想象了很多画面,好像那些大船真的开过来了,咚咚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响着,吓得我都想跑。
但是呀,钱穆爷爷还说了很多英雄的故事,有的勇敢的人站出来,大家一起反抗,一起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看完这些故事,我心里觉得有点难过,也有点开心,因为虽然历史有好多困难,但大家一直没有放弃,总是努力着。
我觉得呀,钱穆爷爷的书虽然有点难懂,但也很有意思。
下次我想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懂更多呢!
—— 1 —1 —。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经典版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经典版《钱穆秦汉史读后感》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又到了2024年。
这一年,我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秦汉史论》这本经典之作,不禁感慨万分。
本书所述的秦汉两代的历史,不仅令我回顾古代的辉煌文明,更给我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在三千字的篇幅内,我将简要谈一下我的读书收获和感悟。
《秦汉史论》是钱穆先生对中国秦汉历史的述评和总结,全书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东汉王朝的衰亡,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读完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秦汉时期的伟大和辉煌,也对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政治方面,我对秦始皇这位伟大的统一者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大力推行选才用人的制度,以及修筑万里长城等,使中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统一和繁荣。
然而,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集权和残酷的法制,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亡汉兴”的转折。
钱穆先生通过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剖析,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政治制度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其次,在经济方面,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秦始皇在位期间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为统一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而汉朝则进一步推行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经济繁荣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了经济结构和政策的持续性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再者,在军事方面,秦始皇和刘邦等各个时期的军事家们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秦国的长平之战、定襄之战以及刘邦的巨鹿之战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卓越。
同时,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秦汉军事的研究,我明白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对外界威胁的应对策略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读“国学大师钱穆的育人之道”有感
读“国学大师钱穆的育人之道”有感钱穆是国学大师,从18岁初登杏坛,到92岁告别讲台。
在国学大师中,钱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没有进入高等院校,完全凭自学跻身大师行列。
执教生涯之长,说明他教学能力和水平之强;他的自学成才,又说明他做学问很有方法。
在他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育人之道给我们以很大启示,阅读完这篇文章,我总结如下可学习的教学经验:1、对待教学的观念意识钱穆是一位成功教师的典范,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名成功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必须在苦读与深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而深邃的见解。
教学不是做表面文章,不能紧紧是模仿,而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意识应深深植根于我的头脑中,因为正确的意识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对待教材不能只图文字表面,要学会深思。
2、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钱穆是一名语文教师,他对学问挖掘的深度较深,经常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所以他的课大受欢迎。
这是他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喜欢的原因。
而我们教师可根据自己所任的不同科目,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带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我校高校长的通用技术课就是这样做的,高校长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引导学生取得了优秀科技发明成果并获奖就是一个见证。
还指导学生制作火箭、宇宙飞船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政治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讲一些《新闻》、《法治在线》、《共同关注》等栏目相关内容,既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又能了解时事,使政治课贴近生活,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求新知的欲望,政治课也会上得丰富多彩。
3、教学和育人要讲究方法钱穆教授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听、写的综合能力。
比如,有时他带领学生通过观景、实物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是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的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内容可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与此相比,很多教师教作文,只注重让学生练习写作,而没有交给恰当的方法,结果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这是援引钱穆老师的比较。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集历史思想、文化源流和政治社会变迁于一体,让我能够对往古而论,以前中国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文化趣味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其内容深入浅出,又精辟有艺术性,给读者以触动心灵的感受,我感受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精神贯穿得渊源悠远,是一段复杂交错,又洋溢着智慧和精神财富的传承。
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精神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以“天命”,“自然”、“道法”等观念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有一种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崇拜自然,以自然为准则,以自然为法则,以天下君、臣、父、子四等有序排列的社会结构追求“大同”的愿景,以厚德载物的“克己尊卑”的普遍礼仪和“仁政”的主旨,实践着拙政克己、及物等于己的“和平礼仪”。
从古至今,古隆宗封建社会,封建文明萌芽,建立了历史精神性格的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从自然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到将天地关系与人的本性、道德价值紧密结合的仁政理念,钱穆先生提出的中国历史精神,既是具有中华一家的统一整体,又具有西方重视个体及崇尚自由的不同特色,这也正是中国文明的精华之所在。
北宋时期,文化启迪,政治改革,社会秩序,国家大事在此时期得到极大发展,钱先生也在本书中对这段历史中对个性、政治信仰和主观意识的系统发挥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以“反贵族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这也使得宋朝历史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积极追求,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到南宋朱熹思想的形成,以实践为本的“行动哲学”的出现,一切都说明了中国人民的追求形式的改变。
直到明朝,此历史精神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被称为“仁政”的思想给中国历史精神带来了新的提升,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从礼教出发,走向政治国家,以“政令”替代“习俗”,以“法令”取代“义理”,这一历史精神也鲜明地体现在明朝历史之中,也是一种非常活跃而重要的历史精神。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精神与前代王朝大不相同。
读钱穆中国通史
钱穆《中国通史》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剖析。
通过这部作品,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近距离接触。
首先,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独特视角。
钱穆先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来撰写历史,而是将各个朝代放在了全世界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比较和阐述。
这种写法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伟大之处。
同时,这种写法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简约和要言不烦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没有过多地描绘细节,而是抓住了历史的主线和重点,使得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紧凑和精炼。
这种写作风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另外,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他通过历史事实,辩驳了那些贬低中国的人和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阅读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
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篇一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读了钱穆先生关于民族与文化的论述,我这心里啊,就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钱穆先生的观点,那可真是犀利又深刻。
他说民族和文化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我就在想,这说得可太对啦!咱们中华民族能延续几千年,不就是靠着咱们独特的文化嘛!比如说春节,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看着春晚,这就是咱们的文化传承。
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那都是满满的文化记忆啊!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全球化啦,这些老传统是不是过时啦?我觉得吧,这怎么可能过时!这是咱们的根,是咱们的魂!再想想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的。
我不是说不能过,可咱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节日啊!不然,咱们民族的特色不就慢慢淡了吗?这可咋办?钱穆先生还提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可不是嘛,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快,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可不小。
但咱们能就这么看着不管吗?当然不能!咱们得行动起来,把咱们的文化好好保护,好好传承。
总之,读了钱穆先生的书,我真是感触良多。
咱们得重视民族与文化,不能让咱们的宝贝丢了,不然以后怎么跟子孙后代交代?篇二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钱穆先生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大作,我这脑袋瓜里就像开了一场热闹的庙会!你说民族和文化,这俩家伙到底是啥关系?钱穆先生说它们是紧紧抱在一起的“铁哥们”,我琢磨着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靠的不就是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吗?比如说中医,那神奇的针灸、草药,简直就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
可现在有些人,一有病就只知道吃西药,觉得中医不靠谱。
我就想问了,咱们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东西,能不靠谱?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好好了解过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有咱们的汉字,方方正正,多有韵味!可现在好多人都提笔忘字,整天就知道在手机上敲敲打打。
这能行?咱们的文化可不能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啊!钱穆先生还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国学概论钱穆第二章读后感
国学概论钱穆第二章读后感篇一国学概论钱穆第二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的第二章,我这心里头啊,那真是五味杂陈!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东西可能会特别枯燥,说不定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
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这一章里讲的那些国学的门道,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大门,等着我去推开。
钱穆先生的观点,有时候我觉得简直太对了,比如他说的那个啥,哎呀,我都有点记不清了,反正就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国学是这么回事儿啊!”但有时候呢,我又在心里犯嘀咕:“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还有别的可能呢?” 你说我是不是有点纠结?我想到自己以前对国学的理解,那简直就是一知半解,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个耳朵就以为是扇子。
现在读了这第二章,才发现国学的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复杂得多。
比如说,书里提到的那些古代的经典著作,我以前可能就知道个名字,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智慧。
现在想想,我以前是不是太傻太天真啦?这国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我才刚刚摸到一点点边儿。
我不禁在想,要是我能早点读这本书,早点了解这些,也许我的知识储备能更丰富一些,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能更有底气。
可反过来又一想,现在读也不晚呀,对吧?读这一章,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会儿看到一点亮光,兴奋得不行;一会儿又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路探索,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又惊又喜!篇二国学概论钱穆第二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第二章的感受。
刚翻开这一章的时候,我心里还直犯嘀咕:“能有啥新鲜的?”结果,读着读着,我就被打脸了!钱穆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国学认知的新大门。
也许你会问,有这么神奇?我跟你说,还真有!他讲的那些观点,有的让我频频点头,“嗯,没错,就是这么回事!”有的却让我皱起眉头,心里寻思着:“这能行得通吗?” 我觉得吧,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
就像书里提到的那些国学的发展历程,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时候顺利,有时候颠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钱穆先生引言:钱穆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一生的成就令人仰慕。
他的著作颇丰,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既有合理性也有保守性。
在钱穆与他人的交往中,他求学时的老师-钱伯圭和吕思勉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敖对他既有积极肯定的评价,又有批判。
钱穆和胡适既是朋友,也是对手。
后世肯定了钱穆在学术上的成就,对他有极高的赞誉。
1.对钱穆的评价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
他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钱穆的著作钱穆因家贫,高中没有毕业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矢志自学。
他早年的《先秦诸子系年》被陈寅恪称为“极精湛”,“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顾颉刚则称赞其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倒康有为的名著《新学伪经考》。
西南联大时期的《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的文化史观,当时公认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晚年的《朱子新学案》解决了朱子卒后学术史上疑而未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杨联升称其“博大精深,并世无能出其右者”。
3.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钱穆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史学的通变观,史学的体例和体裁,史学编纂方法,史学功用,史学发展形式等方面。
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
钱穆说,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
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人作中心。
中国史学以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
“中国史家著史论史,虽不能人人到达此标准,要之有此一标准之存在。
故中国历史精神,实际只是中国之文化精神。
重在人,不在事。
而尤更重在人之心”①由于中国史学注重从历史寻求资鉴,因此它特别重视对历史往迹的记载编纂,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史籍最丰富的国家。
若要研究世界历史文化,“最可宝贵的一部史料,就要推到中国史。
……纵使中国国家亡了,民族亡了,这一部历史,还是将来人类研究人文科学一项最可宝贵的史料。
”②钱穆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是建立在他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基础上的,意在为他的中国史学优越论和中国历史文化优越论提供理论和历史的依据。
它既有积极的合理性,也表现出文化保守性和民族狭隘性。
4.钱穆的老师-钱伯圭与吕思勉在钱穆的一生中,曾经任教过他的老师,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钱伯圭曾任教钱穆的体操课。
他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思想激进,同情革命。
他听说钱穆能读《三国演义》,就对钱穆说此书开篇认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这是中国历史走了错路,因此才有这种状态。
如今欧洲诸国合了就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钱伯圭师的一番话,给了年仅10岁的钱穆极大的震撼,从而引发了他毕生的治学宗旨和终极关怀: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究竟何去何从?钱穆晚年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中这样评述:“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
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
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命,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
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
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
余之毕生从事学问,亦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③可见,钱穆毕生所从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实与当时钱伯圭师的启发有关。
而当他又被告知当今皇帝是满人,要用武力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时,内心震撼更大,从而播下了他同情民主革命的种子。
7年后,他背上行囊投笔从戎之举与钱伯圭先生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吕思勉勤治历史、地理,以阅读二十四史为“日课”,一生曾将二十四史通读三遍。
他是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最年轻的教师,上课从不看讲稿,在讲台上来往行走,口中娓娓不断。
在钱穆晚年的著作《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中,有一部分章节记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那是一次地理考试,只有4道题,满分100分,每道题25分,钱穆拿到试卷后,从第一道题开始审题,审到第三道题的时候,看到这道题的内容是关于长白山地势军情的,他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此前曾读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所以看到这道题之后,便情不自禁地开始答题,而且不是“为了答题而答题”,完全是兴之所至,洋洋洒洒地尽情挥毫,早已经忘了自己当时是在考场上。
就在他把这道题写完不久后,交卷的铃声响起,可他只顾着全神贯注地答第三道题,余下三道题,他一个字也没写,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把卷子交了上去。
钱穆的这次考试,是不能及格了,因为他只答了1/4的题,即使那道题给他满分,他也只能得25分。
可是,卷子发下来后,钱穆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得了75分。
钱穆看到吕先生不仅写了评语,而且写了很多,一张纸接着一张纸,对钱穆的答案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75分的成绩,吕先生的教学方法和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钱穆以后无论是教学还是治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钱穆成名后,和吕思勉先生交往不断,学术上相互切磋,互相欣赏,互有补益。
钱穆从自己的受教和为师经历中感悟,从而指出:“中国之学重在学做一人,为师者即其所学之典型与榜样,学者即学其师之为人为学。
”④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人格和体现个人特色的治学风范来陶冶,感化学生,达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钱穆号召教师中的有志者振起来改变只教书不育人,只教人不律己的颓风,承担起明道,守道,传道的崇高职责。
5.钱穆与李敖1952年6月,高二学生李敖向钱穆请教治学方法。
钱穆说要多读书、多求解,书要看第一流的,反复读,与其10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10遍;要养成读一流书的习惯,则普通书就不怕了;读书时要静心凝神,走马观花等于白读;最好读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这种书历经两三百年犹未被淘汰,必有价值。
李敖曾说,“钱穆和我做了一次谈话,他为人谦和,给我很深的印象。
我年少多才,大概也给他一些印象。
第二年他回香港,收到我质疑他书中错误的信,他回信给我,送书给我,对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人如此因材施教,真可看出他具有教育家的风度。
”生性狂傲不羁的李敖对钱穆也有批评,李敖认为钱穆的史学是反动派的史学。
钱穆在《国史大纲》开宗明义,说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并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家是不可以这样感情用事的。
钱穆的史学却是搅成一团的产品,他似乎对“本国已往历史”太“满意”了,结果做了太多太多的曲解与巧辩。
今天中国时报登“论民国以来史学,无出钱先生之右者”全是胡说。
民国以来的史学家,在解释上,高过钱穆的太多了。
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就出其右。
老师前进,学生落伍,只有钱穆那种自成一家的迂腐,才有此怪现象。
6.钱穆与胡适钱穆的一生,与胡适的交往甚多,然而他和胡适的关系,即是朋友,又是对手。
钱穆到北大任教,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力相荐,这与文学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
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很欣赏钱穆,甚至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
胡适还将私藏的“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穆研览。
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但二人治学观点迥异。
胡适提倡怀疑主义,对古代典籍的真实性存疑,钱穆则不以为然。
当时学界的一大热点是老子生年问题,胡适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认为老子后于孔子。
胡适做驻美大使期间,读到钱穆在《思想与时代》杂志发表的文章后,认为作者是一位“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其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
胡适的弟子傅斯年竟公开宣称,“钱某著作,我曾不寓目一字”。
可见双方积怨之深。
最令钱穆反感的是,中央研究院长期以来对他的排斥。
早在1948年该院第一次院士选举时,论学养、成就和名气,钱穆应该当选。
但在选出的81位院士中,人文组多达28人,却并无钱穆。
多年以后,钱穆还相当气愤地对弟子严耕望说:“民国三十七年第一次选举院士,当选者多达八十余人,我难道不该预其数。
”钱穆对胡适、傅斯年一派控制的院士选举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1968年7月,胡适去世多年以后,中央研究院举行第八次院士会议,钱穆才接受提名,以接近全票当选院士。
严耕望称他的老师当选,对史学界和中央研究院意义重大。
而对年逾七旬的钱穆而言,这“虚衔”只是一种安慰,早已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了。
7.对钱穆的赞誉钱穆是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他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正如叶海英对他的评价,“当代史学大家钱穆一生以学术为志业,为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劳心尽瘁超过一甲子,当代几无人能出其右。
”美国耶鲁大学授予钱穆名誉博士学位时的颂词极恰当地赞誉了钱穆: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注释:①《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 1976年3月再版第159页②《中国历史精神》第7页③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北京三联书店 1998第66页④《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东大图书公司 1984年版第171页参考文献:①徐国利《钱穆的中西史学比较观》《史学史研究》202年第1期②俞启定《钱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年第1期③姚锦祥《从钱穆的国史观谈中国古代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