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有绝对的法治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一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说题目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实际则以主要讲了汉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

这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的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个小时。

所以钱穆先生就择这五个朝代,也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比较有代表性。

书中大致以这五个朝代的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并且分析了这四个方面的得与失。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特点和书中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由于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所以本书有很多与现在普通书籍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阅读时不费力,就好像在听钱先生讲课一般。

其次,本书更加“朴实”。

现在的书籍普遍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旁征博引,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标明资料出处。

这样的书虽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规范性,但却也多了一种“功利性”。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读下来,就像是一位老先生从容地给学生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

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要点却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

最后本书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钱穆先生并不旨在书中非要说哪个朝代,哪项制度的好坏,而旨在让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这项制度,继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

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

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

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该书以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被确立,这种制度使得国家的行政决策更加高效,同时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在汉朝,虽然初期实行了分封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这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士人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明朝时期,太监和厂卫制度的出现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但也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在清朝,雍正皇帝实行了军机处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利益的变化。

其次,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各个朝代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

在秦朝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在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士人和庶民的地位逐渐提高。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期,农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各个朝代的行政体制。

在秦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职位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在汉朝时期,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来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唐朝时期实行了州县制和三省六部制来管理地方行政和中央政府机构。

明朝时期实行了六部制来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清朝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和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这些行政体制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利益的变化和行政管理的需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古到今概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主要朝代在政府组织、人才选拔(考试与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的得与失,初读振聋发聩,再读掩卷而思。

首先来谈谈研究的视角。

钱先生强调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要有历史眼光。

他认为中国秦以后的政治或社会是不能以专制黑暗一笔抹杀的,必须要深入了解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当时社会条件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出一个较公允的结论。

他认为国人对中国古代专制黑暗的断语,一是由于不了解,二是由于以现代的“时代意见”去评判千年前的历史。

这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客观的。

对此,钱先生特别提出了要重视在历史上各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即“历史意见”。

他认为这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这种“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

①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谈谈研究的主导思想。

钱先生是通过人事来研究制度的。

他认为制度是围绕人事而变的,人事是制度订立、发展、流变之源。

“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我不确知钱先生所谓人事的明确定义,纵观此书似乎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和政府运作。

钱先生认为制度要切合而不能违背人事,强调了制度的现实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这固然是对的。

但他似乎不太重视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不重视制度对人事的限制和巨大影响,认为人事是第一位的,决定性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页。

的,制度是第二位的、被决定的。

对此我是不太认同的,否则人事出了问题又如何解决呢?其实许多人事问题是可以通过先确立一制度,然后在此制度规范基础上予以解决的。

说到底制度并没有那么玄乎,细化到执行层面就是一种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严格地执行程序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思想进而改变群体的认同乃至文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梭于历史长河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给我讲述着中国古代政治的那些事儿。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汉代,那时候的政治制度可真是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官员的选拔,不是像咱们现在考个公务员那样,而是靠推荐。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大家都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有学问、谁品德好,然后把这个人推荐上去当官。

这感觉就像是在选村里最能干的“带头大哥”。

汉代的政府组织也挺有意思。

皇帝下面有三公九卿,听起来很威风吧?但其实他们的职责划分得可细了。

丞相管着行政,就像是一个大管家,啥都要操心;太尉管军事,要是有外敌入侵,他就得站出来指挥打仗;御史大夫呢,负责监察,就像皇帝的眼睛,到处瞅瞅有没有官员偷懒或者干坏事。

这三个人可都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不过有时候也会闹点小矛盾。

再说说经济制度。

那时候的田赋可真是简单粗暴,就是按照田的多少来收税。

可问题来了,有些大地主有好多田,交的税却不多;而那些小老百姓,只有一点点田,却要承担很重的税负。

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也不太稳定。

钱穆先生在书里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老百姓们为了生计发愁的样子。

到了唐代,又有了新的变化。

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这可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再是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当官,只要你有本事,能通过考试,就能入朝为官。

想象一下,一个穷书生,日夜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得多高兴啊!穿着新衣服,骑着马,在大街上巡游,接受大家的祝贺。

唐代的政府组织也更加完善了。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大家各司其职,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这里面也有勾心斗角的时候。

各个部门为了争权夺利,也是明争暗斗,好不热闹。

唐代的经济也很繁荣,特别是那税收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变化可不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一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真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政治之旅,那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扎了个猛子,五味杂陈啊。

钱先生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入手,剖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像一个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给病人号脉,精准得很呢。

以前我总觉得古代政治那就是一团乱麻,全是封建糟粕。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毛孩,想得太简单了。

就拿汉代来说吧。

汉代的选举制度,那可是有它的精妙之处的。

通过举孝廉,把那些在乡里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当官。

这就好比是在各个地方撒下一张大网,把那些“大鱼”,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捞到朝廷这个“大池塘”里。

我就想啊,这要是搁现代,那些在社区里经常做好事、孝顺父母的人,说不定也能被选拔去参与社会管理呢。

但是呢,这制度也有它的毛病。

也许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吧,慢慢地就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钻了空子。

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可能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很难被发现了。

这让我想到自己参加学校社团选拔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标准不太明确,结果选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像汉代选举制度走了样一样。

再看唐代的制度,那可真是气象万千。

三省六部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就像足球队里的前锋、中场和后卫一样,缺一不可。

可是呢,再好的制度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

到后来,权力慢慢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就像一辆原本好好的汽车,零件开始生锈、脱落,最后跑不动了。

宋代呢,重文轻武,这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

文人在宋朝那可是风光无限,武将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我就在想啊,这宋朝是不是有点太“偏心眼儿”了?不过呢,这也和宋朝建立的背景有关。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被部下“黄袍加身”,他心里可能就像揣了只兔子,总是担心武将也会这么干,所以才拼命打压武将。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蛇咬了一口,看到绳子都害怕。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佳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得失所在,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汉代,政府组织架构相对简单高效。

皇帝与宰相分工明确,宰相统领政府,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地方行政上采用郡国并行制,郡太守权力较大,地方治理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汉代的选举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问题,导致门阀士族逐渐形成,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唐代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相较于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科举制度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唐代的军事制度在后期也出现了弊端,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等手段,巩固了皇权。

但这种过度集权的做法,也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足等问题。

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但也出现了“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内阁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宰相缺失带来的问题,但内阁权力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

明代的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又有自身的特色。

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达到了顶峰,但这种高度集权也导致了政治的僵化和腐败。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看待历史制度不能简单地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而应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每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历史学著作,它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通过对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之深厚。

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特点和优劣得失。

同时,他以历史的眼光,对当代中国政治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立国之本,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一个不合适的制度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因此,对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谨慎对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钱穆先生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变迁要跟随现实的需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他也指出了个人权威和独裁的危害性,强调了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钱穆先生还对中外制度进行了比较。

他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先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完美的。

相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钱穆先生的学术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变迁,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8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该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

钱穆先生采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阐述得清晰易懂。

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同时,钱穆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原貌。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钱穆先生对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统治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一些基本的特征。

例如,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些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此外,钱穆先生在书中还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是与中国政治制度相互依存的。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和秩序。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

同时,钱穆先生还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官僚主义、土地兼并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但也促使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变革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同时,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的“民本”思想也让我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我认为,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一、书籍概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各种制度的优点和缺陷。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从汉代一直讲述到清代,重点分析了各个朝代在制度设计上的特点和得失。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政治制度的复杂性。

二、主要内容1.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的基础。

钱穆先生指出,汉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儒家,兼顾法家”,这一特点在选举制度、宰相制度、地方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选举制度方面,汉代采用察举制,重视品德和才能的选拔,但也存在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弊端。

宰相制度方面,汉代设立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但也存在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汉代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照顾了地方利益。

2.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钱穆先生认为,唐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科举,抑制门阀”。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和广泛,但也存在考试内容单一、忽视实践能力的问题。

此外,唐代设立三省六部制,使得宰相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地方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但其政治制度却备受争议。

钱穆先生指出,宋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这一特点在军事制度、官僚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

军事制度方面,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对外战争频频失利。

官僚制度方面,宋代官员数量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

财政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专卖制度和高额税收,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4.明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由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创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国防兵役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各个朝代政治的得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中国历史画卷。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和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钱穆先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至关重要。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政治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现实,同样也不能脱离现实来理解历史。

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国家。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近日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颇有启发。

此书就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四个方面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制度、政府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概括主要内容,叙述演变历程,指陈利弊得失。

书中语言生动通俗完全出乎我对于政治类书籍的预想;其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是发人深思,让我受益良多。

下面谈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看问题时要用联系的观点钱穆先生指出,“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此处的意见钱穆先生称之为历史意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时代意见,即后世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制度做出的评价。

为何钱穆先生更强调注重历史意见?因为历史意见有着时代意见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明了。

在同一时空下,同一物种只因种植在不同地域就结出了不同的果。

而给出时代意见的后世者与提供历史意见的当事人不仅在学识、阅历、认知上已然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已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时代意见也就无法包含历史意见中那些源于亲身经历者的真实而客观的切身体会。

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国别族群、地域风土、文化习俗、科学教育等各个影响认知的因素,才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感受,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

二、研究事物时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钱穆先生在书中写到,“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所谓“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必有其因果和依据,更是有其一定的规律、路径和内在深意值得挖掘探究的。

例如,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23岁起开始服兵役。

为何是23岁呢?钱穆先生研究认为,这是由当时的农业经济所决定的。

原因有二。

一是汉代耕作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力不发达,而无法实现多产。

过早的让男子服兵役会减少农业上的劳动力。

二是遵循农业耕种规律,壮丁劳作三年后便会有一年的积蓄用来照顾家人,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当我拿起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追寻中国历史政治变迁的旅程。

这本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还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我深感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到的是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如今,尽管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们依然深受两千年流品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历代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我对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制度多是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文,这些制度不仅为中国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政治权力不再被某一特定阶层所垄断,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比如,八股文制度虽然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思维和创新。

同时,考试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一些贫寒士子难以有机会进入仕途。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贡献。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历史政治的博大精深。

古代考试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公平、开放、民主的选拔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此书是钱穆先生在1952年所作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演讲稿的基础上补充修改成书。

钱穆先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虽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讲述,但正如钱穆先生在该书前言所说,此五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每一朝代中,又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要言不繁,论述精僻,实为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这也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完历史教科书以外的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

以前我也总以为,历史类书籍都是按照编年体、国别体亦或是其他体式编纂的一本又一本的毫无感情色彩、枯燥乏味的“著作”。

但读过此书,让我对自己此前的观点惭愧不已。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我潜意识的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封建专制的历史,没有任何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例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

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进步的。

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

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在这近两个月的暑假里,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有感悟。

钱穆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大家在这本书中为读者构建起一个骨架,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并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我们应该秉承着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其利弊,既不能一味否定,亦不能全盘肯定。

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辛亥革命后,由于革命宣传导致人们把秦朝以后的政治传统一味用“专制黑暗”来形容,这正是对历史的误解。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者一面高举民主大旗,一面痛陈旧传统,旧文化之弊端,却以为照搬西方制度能解决中国之困局。

然而并非如此,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配上活的人事。

基于此钱穆先生觉得有必要作一书来扭正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出于诸多考虑,钱穆先生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代作为代表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全书总共五讲,第一讲是汉朝,钱穆先生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汉代的种种,包括汉代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和得失检讨。

其中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钱穆先生的总结。

我们都知道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利不断削弱,汉朝也不例外。

汉朝皇帝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亲自庶务,导致尚书省权力日渐加大,而于此与此相反的是,外朝权力日益削减,难以遏制內朝之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有王莽代汉,而王莽正是由內朝发展起来的。

对于汉朝的经济状况而言,情况并非乐观。

首先便是贫富差距过大,如古书有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对如今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二讲是唐朝,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的黄金时代,相比于汉代政治,唐朝的中央集权也变得愈发强烈。

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是三省六部制,这和前朝的三公九卿制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便是相权的分割和皇权的加强。

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合一才相当于汉朝的宰相,这无疑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始终觉得,对像我这种读书不勤的人来说,与一本书的相遇很需要缘分,就像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尽管粗略知道钱穆先生其人,但却是前不久才接触他的著述。

而每每凭借这一点浅缘,却能领略往者光辉厚重的思想,于我真是平凡生活中一大乐事。

虽常觉相见恨晚,但更多是"毕竟没错过的"喜悦而知足。

这本书很薄,是钱穆先生将其在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所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演整理而成,择汉、唐、宋、明、清略举大纲,陈述历史上传统制度的机理和演变。

本是闲闲地翻看,越看越入神,态度也愈发郑重。

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将自秦至清的政治传统用"封建专制"四字一笔带过,是如此轻率取巧,粗暴斩断传统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智果,实则这"故纸堆"中有于今很多领域都可以借鉴的大智慧。

二是感佩于钱穆先生平心客观的历史态度,讲史条理性极佳,文字不锋芒,却让人觉得从容大气,诚恳宽厚。

虽非学术专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历代政治制度,这一题目已极宏大,又与文化、人事相连结,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本书单就制度,从四方面限定在一个范围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觉得是相对谨慎合理的,有其内在结构机理。

一是政府的组织,也即政府职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试与选举,政府与社会连结流动的角度,三是赋税制度,财政经济的给养角度,四是国防和兵役制度,军事的保障角度。

四个角度不是单独割裂,而是互有连接影响,用连系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政府的组织自秦至清,一共同特点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专制黑暗,未免武断,因一制度的由来和形成,都是要结合其国情来讲。

如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市民集合至广场民主公选领袖,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因此,唐代皇帝也没有形成专制,反而受宰相和节度使制约。

鉴于唐代由于军人藩镇割据而亡,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将无常兵,兵无常将。

在中央政府,相权被分割,建立枢密院以割军权,设三司以割财权,又有审官院分用人之权,因此相权所剩无几,君权上升而相权低落,宰相再也不能“坐而论道”了,并且作为纠绳皇帝的谏议大夫也转变成针对宰相,宰相更加难做,相权进一步衰落。

于此同时,宋代地方政府也被夺权,宋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州府,最低一级是县。

宋代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因此地方无兵也无财,其结果是日趋贫弱。

因此,“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给地方,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

”宋代可以说是集权的开始,军权,财权,人事权都集中到中央,并削弱了宰相之权,皇帝开始扮演国家元首和政府首长的角色,地方几乎无权并且地方官都由中央临时任命,混乱也就不可避免。

及至首都被破,各地无力抵抗,因此也就有了宋朝羸弱的说法。

但宋代的经济发达,尤其商业非常繁荣,因此也有人说宋代还是比较强大的。

因此,从制度上说,宋没什么建树,只能说是个富而不强朝代。

到了明代,中央集权更加严重,直接撤掉了宰相,不再设立。

明代的中央政府中书门下基本被废,只剩下尚书省,并且尚书省不设长官,六部分头负责,六部首长各不相属,此外还有一个都察院,即由御史台转变而来,专管弹劾纠察,与六部并称七卿,再加上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管司法的是刑部尚书、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三法司。

“上述九卿之上没有首长,所以明制是有卿无公,成为多头政府,互不统属,政府长官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

”明代还设立了内阁,内阁有票拟权,由于明代制度把权力集中,皇帝事务太多,后来皇帝偷懒,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这就给太监专权提供了机会,不过宦官专权也是皇权集中的一种变异。

明代地方政府多承袭元的地方政府制度,出现了行省制,具体是一省分三司,再下才是府、州和县,县官本是亲民之官,但由于上面管官的官太多,被压得太低太可怜,以至于连服侍奉承上级都来不及,更无力去亲民了。

而清代在钱穆先生看来是一个部族政权,他们是以私心治理中国的,所用均为法术,是部族专制统治,清代在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灭亡,清代就不找太监而从外面调大臣入内阁,不论明代的内阁制,还是清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私人秘书,均是为集中君权而设立。

清代地方政府制度是一种军事统制,“地方行政从县到府,而道,而省,已经四级,从知县到知府,到道员,到布政使,上面再加总督和巡抚,已变成五级,遇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也不能做主,还要中央另派人管理,如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这是皇帝的官,总督巡抚不过承转命令。

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要说专制,只能说明清两代专制,其共同特点都是皇帝集权而中央和地方都无权,但是明朝皇帝比较羸弱,懒于朝政,导致宦官专权而亡,而清朝皇帝比较勤政,这也可能因清是部族政权的缘故,要维持国家稳定,皇帝必需亲自处理朝政。

,也必需要勤政。

二、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钱穆先生说到宋代的政治制度时,谈到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书中说道“赵普到底还有一些宰相大臣传统的风度。

但实际上,赵普并不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只因太祖信赖他,同时也并无其他像样人物,他才做了宰相。

在他做了宰相后,太祖还时时告诫他,说你做了宰相,该抽空读书,所以他才读了《论语》。

后来人却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他读《论语》,也没有好好读。

”钱穆先生这种说法与于丹的解释并不一样。

于丹在其书《于丹<论语>心得》里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解释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两种矛盾的解释,使我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兴趣。

但是这两种说法只会有一种是正确的,赵普一句话不可能产生两种对立的解释。

那么,要考察哪种解释正确,首先考察这句话的出处和解释,以及《论语》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还要考虑是什么原因迫使赵普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同时也要考察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赵普作为宰相,那么就要考察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实,以及他说这句话的时代背景。

这句话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从这段话来看,就是有人说赵普只读过《论语》,学识太少,不适合当宰相,太宗赵光义就问他,他自己也承认他只读过《论语》,他说用了《论语》的一半辅佐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现在打算用《论语》的一半辅佐太宗,使天下太平。

从赵普的话来看,他辅佐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必得用到军事和谋略方面的知识,那么《论语》中就该有军事和谋略方面的知识,他又说打算辅佐太宗赵光义,使天下太平,那么所用知识就要更广泛了,从国家大政方针到基本民治,无所不有。

而我们知道《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讲儒家仁和礼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并没有涉及军事和谋略知识,要说辅佐赵光义治理天下还是会用到些。

那么从字面意思无法有力地得出结论,那么再考察赵普其人和当时的政治制度。

赵普辅佐太祖赵匡胤所做的有重大影响的事有二。

一是宋建立后,为防止宋继后周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赵普建议对方镇“稍夺其权,致其钱谷,收其精兵”,借以加强皇权,二是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举措。

从这两件事看,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只要有点政治经验和政治常识都会知晓,根本不需《论语》指导,《论语》也不会有这些东西。

那再说赵普这个人,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乾德二年(964)正月罢免了范质、王溥、魏仁浦的相位,五年后,任命赵普为相时,出现了敕书没有在任宰相签署的尴尬场面,可见赵普有些政治常识都不知道。

赵普当了宰相后,独断任事,太祖怀疑他专权,欲用薛居正、吕馀庆为相,赵普“恶其与己同列”,太祖只好让他们做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一改隋唐以来只设宰相,不设副相的制度。

赵匡胤先后欲用资历学识比赵普高的为相,都被赵普或排挤或陷害,赵普日益擅权。

后来由于有人告发赵普包庇政事堂受贿官员而被赵匡胤罢相,并以“使相”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到了赵光义当了皇帝后,赵普还是不得重用。

由于赵光义出现了帝位合法性危机,太宗招赵普问对策,也就有了后来的“金匮之盟”,于是赵普就当了司徒兼侍中,成为北宋职衔最高的首相,后又被封为梁国公。

赵普任宰相后,开始打击秦王赵廷美,赵廷美被打击后,赵普被罢相,以“使相”侍中衔出为武胜军节度使,这显然是太宗赵光义为加强皇权之作。

几年后,在太宗次子赵元僖的推荐下又以侍中为宰相。

两年后,因病罢相改任西京留守。

大家公认的是,赵普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没有什么学识,因此,就做了州、镇僚属,在此期间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常识,准确的说,他学到了的是一些政治权术,如同刘邦做亭长一般,他并没有什么长谋大策,要是赵普真是国士,他任宰相时,就该为宋朝制定一套比较合理的政治制度。

至于说赵普是个好宰相,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这并不是赵普个人如何杰出,这只是一个传统的历史习惯该如此,当如此,赵普也就如此了。

”因此,从赵普个人来看,他辅佐太祖赵匡胤打天下靠的并不是《论语》,而是一些政治权术和政治谋略。

再从当时的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当时宋朝,无论太祖赵匡胤还是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皇权,防止重蹈后周覆辙,削夺武将兵权,罢黜后周遗臣,任用自己亲信,而如赵普这样的亲信又没有多少学识,地位也不高,没有什么根基,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后来赵普专权,被赵匡胤罢相,及至他帮赵光义解决一个大难题,就当了宰相,赵光义解决了秦王赵廷美后,随即将赵普罢相。

综上所述,赵普并非什么国士,也没有多少学识,有的不过一些政治常识和政治权术即谋略,他辅佐赵匡胤平定天下所用不过一些权术而已,他辅佐太宗赵光义时,其实是想说他不会干预太多政务。

其原文的解释应该是,有人以他学术少而诽谤他不适合当宰相,及至太宗赵光义问他,我个人认为他的回答实质是,他确实没有多少学识,至于辅佐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在战略上所用的就是一些权术、谋略,也不需要多少学识,《论语》所用也不多(我认为第一个其半应该量词,解释为不多),也就用做礼仪之用,对待士兵、百姓要仁慈;至于说他辅佐太宗赵光义,由于吸取了前面被罢黜的教训,他会把自己的政务限制在《论语》规范的范围内,并且只是一半,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请太宗赵光义放心。

至于把赵普原话翻译成“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是后来儒家为了加强儒学的作用才这么说的,也蛊惑读书人说,读了《论语》就能治理好天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