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先生《历代政治得失-宋代》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有绝对的法治也没有绝对的人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范文一这段时间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说题目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实际则以主要讲了汉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

这主要是因为钱穆先生的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个小时。

所以钱穆先生就择这五个朝代,也因为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比较有代表性。

书中大致以这五个朝代的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讲,并且分析了这四个方面的得与失。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特点和书中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由于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所以本书有很多与现在普通书籍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阅读时不费力,就好像在听钱先生讲课一般。

其次,本书更加“朴实”。

现在的书籍普遍都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旁征博引,会引用很多资料,并标明资料出处。

这样的书虽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规范性,但却也多了一种“功利性”。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读下来,就像是一位老先生从容地给学生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

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给学生的要点却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

最后本书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是,钱穆先生并不旨在书中非要说哪个朝代,哪项制度的好坏,而旨在让读者真真正正地了解这项制度,继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

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

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

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构严谨主题宏大,节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以为代表,从政府组织、选举、赋税经济、兵役等方面分别论述,大体上可以窥探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仅分享几点我的一些体会: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历史进程,非“封建专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书中君权与相权在不同王朝权重是不同的,唐时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门下省盖章再交由执行,清时期君主则可以从军机处直接传给个人等,此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君权重而相权弱;联想到心理咨询中,哪有一个二个的词就可以概括我们漫长的成长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决定我们的人格发展呢?标签化带来某种效率,却牺牲了更多真相;2、书中提到很珍贵的了“历史意见”,即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而非用我们现代民主视角,井田制发展到后来的均田制,在某个时期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同时西方的选举制,放在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落户,完全没有可行性。

我们看待历史,可以保留现代意见,但也不能忽略当时的意见;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最初可能都诞生在特定的互动关系中,但不一定适应今时今日的生活,如果我们留心到“历史意见”,也许还要感谢我们这些“不适宜的防御”呢;3、制度与人事是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我想提二类人,张居正们以及绍兴师爷。

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虽然制度约束难以撼动,但是他们还是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绽放在历史的星空下。

这也得说到,任何事终究要落到人这个字上,一旦由某个人参与,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构成我们文明中璀璨的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成就每个独特的自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不知道大家听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但至少是会肃然起敬的。

毕竟,那里群贤毕至,绝代风华,那里握着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

我总觉得,西南联大的钱穆之于史学界,正如西南联大之于中国。

钱穆这个名字早就听过多遍了。

历史老师开的书单里总会出现它的身影。

几位复旦学长也极力推荐,说高中将这本书看五六遍也不为过。

终于,在极其仔细地读完第三遍之后,才敢提笔。

钱先生的形象是在读完《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议》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长衫、眼镜,有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从容与旷达。

钱先生对中国历史是怀着深深的温情的,而这种温情在这本书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看这本书前,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一、国家的安宁或动荡,基本由皇帝的“好坏”决定。

二、几乎没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之类的词,等于黑暗,落后,退步;“共和”、“民主”、之类的词就是先进的,好的。

而钱先生看待中国历史的立场,在《国史大纲》的引言四义中可见一斑,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办学,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舆论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是批评、质疑、辱骂,也可能是赞扬、追捧、盲从。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因此,唐代皇帝也没有形成专制,反而受宰相和节度使制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篇: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历史学著作,它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通过对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之深厚。

他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特点和优劣得失。

同时,他以历史的眼光,对当代中国政治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立国之本,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一个不合适的制度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因此,对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谨慎对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其次,钱穆先生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变迁要跟随现实的需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他也指出了个人权威和独裁的危害性,强调了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钱穆先生还对中外制度进行了比较。

他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先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完美的。

相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钱穆先生的学术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学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变迁,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由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创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国防兵役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各个朝代政治的得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中国历史画卷。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和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钱穆先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至关重要。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政治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来看现实,同样也不能脱离现实来理解历史。

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个国家。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近日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颇有启发。

此书就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四个方面政府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制度、政府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概括主要内容,叙述演变历程,指陈利弊得失。

书中语言生动通俗完全出乎我对于政治类书籍的预想;其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是发人深思,让我受益良多。

下面谈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看问题时要用联系的观点钱穆先生指出,“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此处的意见钱穆先生称之为历史意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时代意见,即后世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制度做出的评价。

为何钱穆先生更强调注重历史意见?因为历史意见有着时代意见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明了。

在同一时空下,同一物种只因种植在不同地域就结出了不同的果。

而给出时代意见的后世者与提供历史意见的当事人不仅在学识、阅历、认知上已然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已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时代意见也就无法包含历史意见中那些源于亲身经历者的真实而客观的切身体会。

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国别族群、地域风土、文化习俗、科学教育等各个影响认知的因素,才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感受,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

二、研究事物时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钱穆先生在书中写到,“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所谓“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必有其因果和依据,更是有其一定的规律、路径和内在深意值得挖掘探究的。

例如,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23岁起开始服兵役。

为何是23岁呢?钱穆先生研究认为,这是由当时的农业经济所决定的。

原因有二。

一是汉代耕作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力不发达,而无法实现多产。

过早的让男子服兵役会减少农业上的劳动力。

二是遵循农业耕种规律,壮丁劳作三年后便会有一年的积蓄用来照顾家人,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有感钱穆,这个名字在过去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过,后来才知道钱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被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偶然,看到凤凰网上的一段视频才知道毛泽东曾对胡适、傅斯年、钱穆的批评,了解到了为什么之前,自己不能看到或听到钱穆的文章的原因了。

就历史角度来看,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很难抛开作者的阶级观点及个人好恶,真正的“董狐直笔”的事件是很难出现的。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以其个人观点为主线的一条线索,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从个人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益处极大。

本书从汉、唐、宋、明、清这几个主要朝代入手,从政府组织、选官、经济或是赋税、军事或是兵役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制度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分析深刻,值得一看,值得细看。

我分析此书有这样几个值得指出的地方,以供读者对照,也是一家之言。

第一,爱国主义的渗透。

我们说历史学科就应该在德育渗透上起到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历史课标要求“认同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反观我们中学课本中,的确有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赞颂,可是在政治上有突出了黑暗,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唐玄宗的奢靡、元朝的残暴、明清的专制,彷佛走进中国古代史好像除了几个劳什子的科技、艺术成就,别的尽是人民的水深火热,可是为什么中国去延续了这么多年,中国的政治、文化却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呢。

钱先生在书中给了我们解释,通过读其书,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制定都有其历史的背景,制度出现问题也伴随着人事出现问题,例如,宋代募兵制,钱先生从地理因素、历史条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宋代出现“冗兵”“冗吏”的缘由,让我们更清晰的掌握了宋代备受斥责的积贫积弱现象,个人觉得要比中学课本中皇帝昏庸等介绍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让人认识中国历史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当我拿起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追寻中国历史政治变迁的旅程。

这本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还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我深感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到的是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

如今,尽管高考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人们依然深受两千年流品思想的影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历代考试制度密不可分。

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我对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制度多是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开放、民主程度,一直领先西方至近代。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文,这些制度不仅为中国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政治面向全国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府不再是贵族政府、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士人政府。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政治权力不再被某一特定阶层所垄断,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这种开放性和民主性,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比如,八股文制度虽然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思维和创新。

同时,考试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一些贫寒士子难以有机会进入仕途。

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优点和贡献。

在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历史政治的博大精深。

古代考试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制度对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公平、开放、民主的选拔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篇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

”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说到的。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不用什么样的制度。

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项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

同时,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事在不断的变化,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人事。

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寥寥九万八千字,钱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上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从政府组织结构,考试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优劣、来陈述历代得失。

我认为,组工干部读书的面要广博一些,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大局观,提高文化素养。

这本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论述,对广大组工干部来说,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

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行政权力的架构和运作模式,洞悉规章和人事的分离与配合。

从这汉、唐、明等五个五个朝代,三个大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重要国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事可以使制度适应时势,使之趋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里也有可能阻碍其理想效果的发挥,从而导致制度失之应有作用。

人事从来都是有双面效应的,所以从历代政治得失当中得出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到当今的国家制度建设当中,实现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积极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作用。

钱穆先生写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2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每当大家滔滔不绝地谈论中国历代政治时,“封建君主专制”总是第一个被引用的词眼。

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经历过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盘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辉之处。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作者钱穆向大家说明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史也有它争奇斗艳的一面,让我们对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一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两条线,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这两股力量的交锋相错最终是中央战胜地方形成中央集权,皇权打败了相权导致丞相被废除。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领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滋养民主制度的土壤。

我们更应该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极端的君主专制。

汉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划分了中央的权力,并且各机构之间互相牵制,就是皇上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随意发号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终究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唐代皇上颁发命令需要先由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批,最后由尚书省执行。

就是封建专制严重的清代,也只能说是部族专制,仍非皇帝专制。

因为皇帝个人并没有掌握整个主权,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

我们也许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两种:一种叫御殿,即在大殿内朝会议事;一种叫御门,即到奉天门,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

清朝故宫的午门是预备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

这样的古代制度类似我们今天民主政治的踪影。

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无是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政治制度得失宋代之我见
钱先生首先讲到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中最贫弱的一个王朝,这一点恐也不是极其准确的,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历经319年也不算短命了吧,从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至真宗、仁宗步入盛世,这一阶段宋朝还是有所发展的,宋朝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科研创新较繁荣的时代,中国生产值占世界80%,居各朝第一,又有西方史学认为宋朝是中国史上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转平时见闻来看,若非真实如此,恐也不会有唐宋八大家之说了,更无宋休、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之实了,周知,教育、文化必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盛于政治开明,秦专制焚书坑儒即是佐例。

北宋初期政治上表现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各方割据的问题,实现了稳定的局面。

1127年后的152年南宋面临周边之延绵战事,这一因却也是起于宋朝政治制度之集权,也就体现出了事物的两面性和相对性,但若放入历史上河中来定义却也不好说是得或是失,得失之对象不同意义也会相对调换,封建帝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相对的(虽不是完全绝对,但总体来说是如此),统治阶级得,被统治阶级就失,相反也是,又若对当时国家来说的话,政治制度可谓是先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后又因极致衍出了失的结果。

为何说先是得的极致呢?这里先要说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本文来看,由汉的“三公九卿”至唐“三省六部”再到宋的“中书取旨”、“枢密管军”、“三司位高”,这是一皇权逐步加重的过程,在当时来看皇权目的既是政治目的,皇权加重了政治目的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这一过程总体来说都是在皇权主主导下完成的,并没有芸芸之众生叩请帝王重权之事。

钱先生文中关于唐存“三公坐而论道”至宋“逊让而不坐”的见解是很独到的,既指出了大臣不识大体之过,也体谅了当事人之用心,可谓精辟,也不禁让人想到了那句“始作俑者无后”,也越发的怀念大汉天下了。

实现了皇权的最大化,现在接下来的问题才是皇权持久的问题,宋代的宰相失职,谏官帝擢,政府则更加权弱了,钱先生在此处归结为人事问题而非制度问题,但政治归根到底是研究特定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事的问题,若单纯理解为制度的问题也恐怕会显得稍有不妥,毕竟当时的政治制度是皇家的政治制度,而非大众的政治制度。

宋代地方政府的衰弱是由宋朝建立开始的,后周大将宋太祖一统天下后认识到了地方强盛,军伐割据的危险性,因此越发的喜欢做大中央而削弱地方,主要的手段就是官员下派,枢密院掌兵也是一创新,禁军最盛,厢军次之,宋朝的募兵制实现了军队的职业化,这样一来对内是足以维稳了,但终身制也使得军队素质难以提升,尾大不掉。

宋的灭亡皆始于外,靖康之耻北宋亡,南宋度宗亡后,其长子赵显即位却无能,加之政府处于瘫痪状态,又被元军灭于崖山,总的来看问题主要有三个,中央集权地方衰弱,外御则唯指募兵,失去了支撑。

二是皇重政轻,过多的依赖治国之君,“朕即国家”君昏则国衰,国家命运则现于皇帝之基因。

三是外部崛起,金、蒙之崛起抵消了宋之发展,使之弱亡。

由此可见,权力制衡、发展均衡、足以抗衡乃国家政治之要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