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开题报告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基于GIS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2. 课题背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GIS技术的引入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支持。
3.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将GIS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空间思维能力。
4. 研究内容1. 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GIS技术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2. 研究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教学策略。
3. 设计GI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案例,进行教学实验。
4. 分析教学实验结果,评估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
5. 提出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GIS技术应用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5.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GIS技术在地理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对GIS技术的认知和需求。
3. 实验研究法:设计并实施GI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其教学效果。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GIS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6. 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高中地理教学GIS技术应用方案。
2. 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对GIS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改革。
7. 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2个月):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
2. 第二阶段(第3-4个月):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
3. 第三阶段(第5-6个月):设计并实施GIS技术教学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4. 第四阶段(第7-8个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地理科组织申报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经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列为教育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第二批课改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7)。
根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及厦门市中等教育教研室有关通知的要求,今天召开课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福建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
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四个省区的地理高中新课程来看,并剖析我市地理课程改革情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避免走弯路、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地理教育实习开题报告
地理教育实习开题报告一、引言地理教育实习是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通过与实际地理环境的接触和感知,实习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本文将从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等方面对地理教育实习进行详细介绍。
二、实习目的地理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三、实习内容 1. 实地考察:学生将参观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2. 教学辅导:学生将观摩和参与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通过辅导小组进行教学实践。
3. 设计教案:学生将根据实习地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地理教学教案,并进行实际教学演示。
四、实习计划 1. 实习地点:根据学校和实习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如当地的中小学、地理博物馆或地理公园等。
2. 实习时间: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实习活动并取得实效。
3. 实习任务:根据实习目的和内容,制定具体的实习任务和活动安排,包括实地考察、观摩教学和设计教案等。
4. 实习评估: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实习心得地理教育实习是学生教育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实习中,我有机会与实际地理环境接触,并观摩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这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通过设计教学教案和进行实际教学演示,我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素质。
六、结论地理教育实习是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科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加引人关注。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学科,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展初中地理小课题研究,可加深学生对地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既能了解地球的自然景观,也能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次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深入探究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通过对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减缓生态环境破坏的方法,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次小课题的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2.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研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成因和效应。
4.探究如何减缓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研究方法和内容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们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调研法:从相关书籍、期刊、文章等资料中获取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实践经验和案例。
2.实地考察法:选择目前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的具体情况。
3.数据分析法:通过网络数据库、公开数据等途径,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的结论。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介绍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与空气质量:介绍城市化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城市化与水资源:介绍城市化过程对水资源的影响。
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1.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并利用学生展示以及社会宣传的机会,将研究成果向更广泛的人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
2.学生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重视环保事业,自觉行动起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理学科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科,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等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理论知识的了解,难以形成对地理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因此,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开展一些活动化的措施是有必要且有效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措施开展活动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地理知识的吸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情况。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选取常规教学和活动化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与差异。
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分别针对常规教学和活动教学的学生进行学生兴趣调查问卷,以及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表现等进行收集和对比。
2.实验对比法:对于两个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和知识吸收率的影响进行对比实验。
3.文献调查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调研国内外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四、研究意义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化的措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2.分析和总结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的作用及效果。
3.推广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经验做法,同时为其他学科学生的活动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六、进度安排本研究预计时间为半年,具体进度计划如下:1.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文献资料并撰写综述,制定研究方案。
2.中期实施:对比常规教学和活动化教学的效果,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调查和总结。
3.论文撰写:对实验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统计分析,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
七、参考文献1.陈妮.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探究与应用[J].科技致富导报,2021(01):84-85.2.顾佳惠.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活动化措施探讨[J].青川教育,2021(10):58-59.3.赵小波.初中地理活动化授课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事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05):47-49.4.沈丽姝.中学地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综合课程设计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11):70-74.5.王杏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活动化措施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7):91-93.。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开题报告(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题旨在通过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内容1.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研究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学科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意义、乡土地理资源的内涵和特点等。
2.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本部分将探讨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1)设计原则:遵循地理学科特点,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创新性。
(2)教学内容:以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题,设计系列实践活动。
(3)教学方法: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3.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案例研究本部分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地区的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4.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本部分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成绩分析等方法,对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为改进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实地考察法:深入家乡,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
4.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5. 访谈法:与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技术路线:(1)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地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也属于日常生活经验领域的科学。
地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还要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加深对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地理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小学起,都把地理纳入学科体系,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地理也是重要的学科之一。
因此,加强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尚需深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
同时,地理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对地理教育改革的一次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加强了地理课程的实际效果和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地理校本课程的概述和原则。
(2)地理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
(3)地理教师教学法的改革研究。
(4)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探讨。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教育局颁布的法规和规定、地理教材、研究报告、学生调查数据等相关文献资料,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地理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法:开展学生、家长和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地理校内课程开发的态度和看法,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与协作。
(3)实地调查法: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目标群体观察等方式,了解地理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开发需求,确定地理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及方向,为写出结论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通过开展地理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促进地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改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围绕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探讨更优秀、有创新性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本报告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意义1.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成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研究内容本报告主要针对初中阶段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探讨,内容包括:1.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2.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3.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4. 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献,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方法。
2. 实证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3.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学生和教师对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需求。
4.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地理环境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其差异和共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2周):确定研究主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第二阶段(第3-4周):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选取实践案例。
3. 第三阶段(第5-6周):开展实证研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地理实践力开题报告
地理实践力开题报告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对于地理问题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理概念、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还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地球、人类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对于培养地理实践力,一个好的方式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此基础上,我计划开展一次关于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状况的研究。
目的:了解并探究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研究方法:1.调查问卷:制作调查问卷,对城市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空气污染状况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环保行动的态度。
2.实地考察:选取不同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测量不同城市空气质量指数、PM2.5、PM10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分析排放源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
3.相关文献研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空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
预期结论:1.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工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为PM2.5。
2.大部分城市居民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同时环保行动的支持度也不高。
3.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我个人的帮助: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将深刻理解空气污染的影响及其严重性,并同时了解到各类污染料的主要来源及其排放量。
此外,我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现今社会,城市居民的环保认识和态度,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结语: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相信我能够不仅仅是增强自己的地理实践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够通过对于地理的更深入了解,使自己变得更加综合素养和富有社会责任感。
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也是我继续学习、进步的一个平台。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近
几年,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已然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州、深圳等城市,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以上。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这是珠三角地区需要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以
下几个方面:
1.分析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2.剖析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水、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问题;
3.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缓解环境问题,具体包括政策、技术以及个人行为等方面之
间的互动关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查询相关文献、政策以及研究报告资料,获取珠三角地区城市化
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信息;
2.实地调查法:在实际调查中,用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3.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访谈方式将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获得有
关的建议和策略。
四、研究计划:
1.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特点;
第二阶段:深入剖析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探讨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2.时间计划
第一阶段:2周;
第二阶段:4周;
第三阶段:3周。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提供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思路,实现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初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题目:初中地理教师合作学习有效组织能力提高的实践与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新世纪,中国教育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当前各种教育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学教育教学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地理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
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自己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的地理课堂教学。
借鉴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兵强兵”模式,先保证课堂学习有效进而追求高效的课堂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一)研究的意义虽然现在针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成果显著,尤其不乏在理论层面的剖析,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落到实处,并取得理想效果的是少之又少。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也都以不同形式尝试着合作学习,可多数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造成这种境况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教师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地理实践力研究开题报告
地理实践力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理实践力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现阶段地理教育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开展地理实践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通过系统研究地理实践力的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可行的教育实践方案。
主要目的包括:1.深入理解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要素。
通过文献调查和相关理论研究,明确地理实践力的定义、特征和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分析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地理教育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探索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结合国内外的地理教育实践案例和经验,提出一些可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和方法,为地理教育提供参考。
4.提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和建议。
结合调查和研究结果,总结出一些可以改善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和建议,提供给地理教育从业者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为地理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
•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要素分析。
2.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
3.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成功案例分析。
4.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和建议总结。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调查:分析国内外地理实践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对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和需求。
•实地调研:走访地理教育实践先进学校,观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案例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一些地理实践力培养成功的案例。
•统计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地理)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摘要:本文是我们小组16名成员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阐述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危害,分析了污染原因,并初步提出治理构想。
希望能够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谏言献策,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一、大气污染: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中国目前共有668个城市,容纳36.1%的人口,贡献7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税收。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47个重点城市的2009年的工业污染物单位增加值排放强度比2010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长速度小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空气污染最主要原因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看见的,以下这三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别为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其他是一些空气中不好的气体,会影响身体健康。
(一)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火力发电厂及各种类型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燃烧燃料所排放出的废气、烟尘等,若不经适当处理,会严重的污染空气。
交通污染源汽机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其排放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铅等污染物。
这些交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相比,是比较小型、分散、流动的,但是因为数量庞大,所以排出的污染物的总量,也是具有相当的破坏力。
生活污染源日常生活也会产生污染空气的物质,如二手烟、炒菜的油烟,以及由冰箱、冷气泄漏出的冷媒等,都会污染空气。
二氧化氮具有刺激性,会刺激眼、鼻及肺部,而引起气管、炎肺炎等症状。
甚至会降低呼吸器官的抵抗力,使其容易受到感染。
二氧化硫:工厂使用含硫燃料,如燃烧重油、生煤,及柴油引擎车所排放。
长期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黏膜或细胞的正常功能。
它常与悬浮微粒狼狈为奸,会使气管炎、气喘、肺气肿的病患增加及病情恶化。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机动车辆排放不完全燃烧的废气,炼焦场、电石工厂及家庭瓦斯泄漏所致。
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1一、研究课题: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
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听、说、读、写”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本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规律。
一幅图像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又有表示各种事物的名称的图名、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由此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果信息,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的信息,很容易通过观察,展示在大脑中,形成整体认识。
可见,教会学生读懂地理图册上的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对象:初一年级(1)班、(2)班和初二年级(1)班、(2)班。
四、研究方法:调查法、合作法、文献法、反思法。
1、调查法:调查当前学生对地理学习、理解现状。
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合作法:根据研究目标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分析研究。
各年级地理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地积累、改进、提高研究的成果。
3、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反思法:对研究取得的结论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法。
五、研究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①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3篇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3篇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会看到地理老师挂地图,摆各种模型利用简单的粉笔构绘出各种简化地理模式。
有了多媒体了,又开始看到很多老师又开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各种地理情景和原理,出现多媒体大容量的满堂灌。
显然二者都存在利弊,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如何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最优绩效。
为此,漳州三中的地理教研组成员,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在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开始展开对该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
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
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引言地理学研究是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地理开题报告的范文,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撰写一篇有效的地理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在进行地理研究时,我们通常需要从一定的研究背景出发,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背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现象的普遍性:介绍研究对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说明该现象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社会背景:介绍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背景,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说明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需求。
研究目的和问题在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时,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现象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对地理现象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2. 缺乏的知识和信息:确定研究领域中缺乏的知识和信息,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3.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地理现象,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研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环境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研究环境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2. 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 地理现象的演化过程:研究地理现象的演化过程,如城市扩张的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在进行地理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收集相关的数据。
研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有关地理现象的实际数据和信息。
2.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模拟特定的地理现象,获取相关数据。
3.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
数据来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观测:通过实地观测,收集有关地理现象的实际数据和信息,如通过测量和记录的方式获取。
地理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地理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1.引言地理开题报告是为了确定一个地理研究项目是否可行而进行的初步分析。
在进行任何地理研究之前,对研究主题进行可行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理开题报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值得投入进一步的研究。
2.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索某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地利用情况,并分析这些要素对当地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我们将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
首先,我们将亲自前往研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地理特征的实际情况。
其次,我们将收集该地区的气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等,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我们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得出关于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结论。
4.数据来源我们将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数据来源进行研究:地方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该地区的气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等。
实地考察收集的样本数据: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将采集一些样本数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地理特征。
相关研究文献和报告:我们将参考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报告,以便加深对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
5.可行性分析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5.1数据的可获得性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已经确保所需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获得的。
地方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是我们得到的主要数据来源,这些数据一般是可靠且全面的。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样本数据,我们也能够获得更具体和准确的数据。
5.2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选择的研究方法是相对成熟和可行的。
实地考察是了解地理特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可作为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是经过验证的,可以得出相对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5.3研究的实用性和意义该地理研究项目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
地理开题报告范文地理开题报告范文1一、问题的提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
具体地说,是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
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校从中等师范向普通高中的转型,在分析为我校办学传统、师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突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艺术类学生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地理成绩不高,成为我校文科学生和艺术类考生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障碍。
可以说,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成绩的好坏,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学。
为此,真正吃透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法学法研究,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实现学习地球科学、掌握地理学习与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目标,确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从调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薄弱知识点”,找准学生学习地理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境、导学、展交、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开题报告
过去的地理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进行的主要是把地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做出被动反应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赶进度,抢时间,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和应用过程,强调结论的记忆和题型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单一,常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即使用到投影机、电脑等直观教具,也更多地是将它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来进行教学。
从而导致了地理教学过于注重结论不太重过程,使充满美感和生机的地理,在学生眼中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概念、结论和习题的堆积,也失去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地理观念渗透的机会。
随着学习的深入,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果是学生对地理精神始终未能把握,不会利用地理的眼光和思想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妨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出现了老师和家长发觉学生好像越学越笨,而学生也常常感叹地理越学越难的“怪”现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顺应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把握住地理教育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潜心研究教学,大力倡导“绿色”教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创新,使课堂内容成为一个个被学生探索研究的生动事例,体验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提出《创境、导学、展交、评价》的课堂教学观点,对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进行实验。
一、选题依据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学习园地。
平等、民主、安全、愉悦、和谐应是她最显眼的标志。
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我们也一直在苦苦追寻这样的理想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过程中越来被大多数人所重视起来的,从多年前的目标教学模式到现如今的洋思、东庐、杜郎口三名校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模式充斥于课堂教学之中。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常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师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个人及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起到了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
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本课题是继我县学习三名校经验,加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师的教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巨大转变之际,深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提炼适合于我县教学实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推广,使我县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锐意进取,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富有亲和力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充满想象力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我县大力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三名校”先进教育经验之际,我们以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对我县地理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
调查表明制约我校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一是全体教师虽然学习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教学行为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满堂灌”、“讲多练少”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课堂效率低,形成课内负担轻课外负担重的“怪”现象;三是
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困生多,学生差异大。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打好课堂四十分钟教学主阵地战,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此我们提出了探究“创境、导学、展交、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这个研究课题。
二、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模式研究的条件分析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高中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力求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基础条件:我县通过多年的努力,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县各完中建成校园网络,教室基本安装了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电视机、电脑。
软件上:我县各完中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队伍建设上:课题组成员系我县地理专业的教学骨干,年轻、干劲足,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且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承担示范三名校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任务。
三、研究内容及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创境、导学、展交、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了算”局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少说、精说”、甚至“不说”,大力提倡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表现,培养学生参与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师生、生生的合作和互动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仅充分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和分享,还培养了学生学习交往协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上课:推出课堂“参与、探究、合作、活动”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走进学生、平等互动;合作学习,重在学法;鼓励参与,关注个别;精讲多动、教学有效。
作业:多层次、多选择、多面批
辅导:重个别、抓反复;重鼓励、勤辅导
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多数地理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地理课难上”。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多年来,大家都认为它是副科,原来仅是会考学科,2002年才作为高考科目。
学校、教师不重视,学生学习没压力、不主动。
第二,教师课堂教法陈旧。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佳。
开展创境、导学、展交、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的目的
1.结合我县的实际,构建适合我县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与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促使全体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合本县学情的课堂教学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适合本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教学模式,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之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4.通过学习洋思等外地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5.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教师人人乐教、会教、教得好,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得好,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开展创境、导学、展交、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的方法
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采用好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法等,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
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能力培养。
五、课题运行保障机制
确立教研专题:国家、省级、县级主持人、参加者并且有开题研究学校给予加分(2、1.5、1)
七、研究计划进度
(一)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期一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
(1)课题组进行开题讨论,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2.实践探索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
(1)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尝试构建具有“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平等对话,和谐共震”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2)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
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形成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
(二)研究人员组成
课题组负责人:严发寿(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
冯存芹(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资料整理和分析)课题组成员:李玉来、马洲、张德山、李成平、汪文芳、李秀玲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组
201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