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关于当下闽台民俗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当下闽台民俗文化研究的思考
闽台民俗文化,也称为两岸文化,是台湾和福建的民俗文化的总称,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很深厚,由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态度,受到全国各地民众的欢迎。
这种文化不仅仅是历史上从古老社会到现代社会之间所经历的发展和转变,也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有益补充。
因此,当下要正确开展闽台民俗文化研究,不仅要考虑到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历史变迁,还要考虑如何借鉴其中的社会观念,改善社会秩序。
首先,要进行闽台民俗文化研究,应当以实证主义为导向,以系统的思考方式整理收集当下闽台民俗文化资料,注重客观性,全面把握文化特点,通过以上研究,分析闽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揭示出当下民俗文化的宏观状况,进而可以正确领会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其次,要开展闽台民俗文化研究,要重视文化的对比性研究,探讨闽台民俗文化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异同,并从其中总结出各自特色,比较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保护两岸的文化传统。
此外,还需重视分析闽台民俗文化及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特征,从社会角度出发,了解闽台民俗文化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解读其中的社会动态,总结民俗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更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紊乱,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要正确开展闽台民俗文化研究,要关注民俗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原有民俗文化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对应的变化,同时要注重宣
传文化底蕴,把当代闽台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向两岸民众推介,以激发地方民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流传下去,以促进两岸文化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要正确开展当下闽台民俗文化研究,必须从当下的实际出发,运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考虑到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要关注社会动态,注重文化传播,以提升两岸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闽台区域文化
《闽台区域文化一、填空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福州50 米至100 米。
2.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
3.隋朝时,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
4.13 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5. 泉州自古佛教兴盛,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素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称。
二、名词解释1.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初二、十六以酒肉款待店员为“牙祭” 。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 ,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祭祀土地公,店主祈求财运亨通。
老板经理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3.禁忌:即“忌讳” ,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三、论述题1、概括台湾人与闽南人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是在闽台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中形成的,闽台文化养育着他们,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塑造并影响着闽台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使闽台人的思想、信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大陆内地其他文化的人。
基于民俗文化价值的闽台旅游整合开发探讨
一
片整体 。一直到 更新世 的晚期 , 气候转 暖 , 冰川
融 化 , 平 面 上 升 , 湾 才 被 海 隔 开 , 为 岛 海 台 成
屿 。 川 至今 台湾海 峡最 深 处也 不 过 10米 , 半 ” 0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 nadT ia hudb ep n il o it ut n ui tenFj nadT ia ne ep ni eo po cino eit ci i n aw nsol et r cpefj n s ms dt rm b w ui a nud rh r cp rt t t e te a h i o c o a o se an w t i lf e o f h nr v a
缘性 、 多元性 、 海洋 性和开 放性为 主基调 的闽 台区 域 文化特 征 。在 此 基础 上 , 建省 旅 游 学 界 和地 福 理学 界经 过共 同研究 , 出“ 台旅 游 区 ” 提 闽 的旅 游
闽 台之 间地缘 相 近 , 在地 理 方 位上 存 在 特 定 的依 存关 系 。“ 代 地 质 学早 就 表 明 , 建 和 台 古 福
一
、
海西 战略催 生海峡旅 游
潮, 形成 了台 湾社 会 的 “ 根在 福 建 ” 历史 局 面。 的 据 12 9 6年 1 2月 3 1日的人 口统计 , 祖籍 为 福建 的 台 湾 人 占 8 .7 , 中 泉 州 、 州 籍 贯 占 30 % 其 漳 9 . 9 。福建 居 民在 移 民过 程 中带 去 了福 建 的 62 % 闽南方 言 、 宗教 信仰 、 族 制度 、 会 组 织 以及 社 宗 社 会风俗 等 , 台文化 逐 步交 融 , 成 以原 生 性 、 闽 形 边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引言闽台地区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福建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地理上相邻,而且在文化、历史和人文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这些在两地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台地区的民俗闽台地区的民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祈求祖先的指引和庇佑。
因此,在闽台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是对山水灵气的崇拜。
闽台地区地处山水之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们相信山水间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因此,他们会选择特定的山脉、河流或海洋作为神圣的地方,并在那里举行各种仪式和宗教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虽然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闽台地区的民俗中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中之一是对石头的崇拜。
无论是福建还是台湾,都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石头,这些石头往往被人们视为灵气所聚集的地方,被供奉和敬仰。
人们相信这些石头代表着财富、福气和好运,并将其视为护身符或者寻找灵感的地方。
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闽台地区民俗的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神话传说都涉及到共同的神灵和英雄人物。
例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传说,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这个传说在福建和台湾都有版本,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都传达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此外,语言和文字也是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方言和俗都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在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之间尤为明显,两者不仅发音相似,而且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最后,历史上的移民也为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福建的人民移居到台湾,带去了他们的和文化,逐渐形成了两地共同的民俗。
这种移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福建民间。
结论闽台地区的民俗信仰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文化认同及发展对策
浅议闽台文化认同及发展对策【摘要】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高度认同。
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一、闽台文化认同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
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
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
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
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
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
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
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
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
”[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
”[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
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
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
泉州闽台文化如何融合
泉州闽台文化如何融合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泉州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台文化在泉州的融合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泉州闽台文化融合的基础,首先体现在地缘上。
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离较近,海上交通便利。
这种地理上的接近为两地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历史上,泉州港曾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台湾的贸易往来频繁,这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血缘方面,泉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据统计,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48%的祖籍在泉州。
许多台湾同胞的祖先从泉州迁徙到台湾,带去了泉州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这种血缘关系使得泉州和台湾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为闽台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缘方面,泉州和台湾都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
闽南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包括闽南语、闽南戏曲、闽南建筑、闽南民俗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保存着丰富的闽南文化遗产。
而台湾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和发展了闽南文化,并与当地的原住民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闽南文化。
泉州和台湾的闽南文化在语言、艺术、宗教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为两地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商缘方面,泉州和台湾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泉州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
台湾在电子、化工、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两地在产业合作、贸易往来、投资兴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经济的合作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为闽台文化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法缘方面,泉州和台湾在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渊源。
历史上,泉州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实践地之一,其法律文化对台湾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两地在法律交流、司法合作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探索和实践,这为闽台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闽台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对策探究
闽台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对策探究一、引言根据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全省201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1亿人次, 同比增长20.5%,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实现旅游总收入2076.61亿元, 增长28.3%;福建省已经成为闽台旅游的重要区域, 对闽台经济、文化、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福建省与台湾一衣带水, 在长久的历史交流中, 福建省在两岸交流合作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两岸文化旅游交流更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福建省更是凭借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同时“海丝文化”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闽台地区应该在旅游、文化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合作。
二、闽台民间艺术的资源价值由于历史上有很多漳州、泉州的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两个地区的文化、血缘都是一脉相承的, 至今很多台湾居民仍然有与漳、泉祖籍地习俗和文化传统。
同时台湾和闽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具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抽丝剥茧, 我们都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石雕工艺南派石雕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在明清时候达到鼎盛时期, 其中惠安石雕就是南派石雕的艺术代表。
其艺术表现在形式上以石刻龙柱和石狮为主要的代表。
惠安石雕工匠技艺高超, 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 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派石雕艺术, 例如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八角龙柱、东西塔的石狮等, 泉州当时的匠人又将南派的龙凤狮子雕刻称为“啼狮”“笑凤”“落颈龙”, 既亲切又能显示出其独特的气韵和灵气。
最初台湾的传统石雕比较倚赖“唐山师傅”, 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作品是台湾工匠自己完成的, 不过由于后期闽南师傅逐渐凋零, 台湾本土的工匠师傅在吸收和学习了闽南石雕工艺的基础上, 形成了与其风格相似的雕刻艺术。
(二) 刻纸花灯泉州花灯是泉州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 其最早起源于唐朝时期, 经过后期不断地发展, 样式不断推陈出新, 工艺也不断升级从扎纸工艺到刻纸无骨,再到宋元鼎盛时期的针刺工艺, 都呈现出闽南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 并且花灯制作过程本身也是集绘画、书法、雕刻等于一身, 艺术文化韵味浓厚。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
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加大:福建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35人。
祖籍安溪的台湾石雕大师廖德良成为首位获评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的台湾同胞,这是落实台胞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政策的又一项先行先试举措。
文化交流活动热络:福建开展了“2018年家味年味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活动,福建省杂技团赴澎湖参加“2018年菊岛两岸艺术节——春节公演”。
“福建文化宝岛行”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书院交流与发展论坛,6对两岸书院代表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打造两岸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基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石建平表示,2019年将打造两岸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基地。
会同福建省台港澳办等建设一批闽台文创产业园区,培育重点闽台文创龙头企业,支持高校双创中心开展涉台服务,开展一系列文创产业双向合作交流。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促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和友谊,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
摘 要 :海峡民俗 文化是 历代 海峡两岸民众所创 造和传 承 的民 间传 统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在传 承与流变 中蕴涵 了浓厚的亲和力。我们 可 以闽都 民俗 文化 为样本 , 适 应社会 的发展 需要 , 建 立全方
位海峡 民俗文化交流平 台, 促进 民俗 文化跨海峡交流, 通过 民俗 文化 的传承和 弘扬, 造福两岸百姓。 关键词 :海峡两岸;闽都 ;民俗 文化
台 民俗 文 化 圈 , 是我 国七 大 民俗 文化 圈之 一 。海 峡两岸 一 海相 连 , 方 言相 同 , 习俗 相仿 , 特 点是保 留 了中原古 代 风俗 文化 现象 , 是 我 国风俗 文化 的活 标 本 。“ 在 同一 ‘ 民俗 生 活 圈 ’ 里 的人 能 彼 此 认 同, 在心 理 上有 着 相 同 的意识 、 感觉 , 是 在不 知不 觉 中而 约定 俗 成 。 ” _ 3 台湾新 竹社 会 教育 馆馆
No . 1 2 01 5 Ce n e r  ̄S e i f a l N o . 1 4 7
( 总第 1 4 7期 )
海峡两岸 民俗 文化交流 的历史 与现状
— —
以闽都 民俗文化为样本
林 山
( 福州市社会科学 界联合会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福 建 与 台湾 隔海 相望 , 一水 相连 , 同属 于一 个 民俗 文 化 区。 由于地 理 位 置关 系 , 无 论 是 在政 治经 济方 面 , 还 是在 文化 民俗 方面 , 也无论 是 在哪 一个 历 史 阶段 , 海 峡 两 岸都 有 着 极其 密 切 的关
系。特别是由于民俗文化的大众性 、 草根性和 日常生活的贴近性 , 两地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传 承。作为福建省会城市的福州 , 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 比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引言闽台地区是指福建省及台湾地区,这两个地区历史渊源深厚,有着密切的地理和文化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民俗体系。
本文将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共同根源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和祭祀制度。
在古代,先民们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并以祭祀方式表达敬意和祈求保护。
这种祭祀体系在后来的演变中融合了___、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
特点一:尊崇祖先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和敬意。
在各个城镇和村落中,都设有祖先庙宇或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神像。
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祝福和保佑。
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视。
特点二:崇拜自然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尊崇自然界的力量。
人们相信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自然神灵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保护者和神灵。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举行祭祀活动,向自然界表达感激和敬意。
这种体系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特点三:民间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包含了许多民间。
民间常常来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传统,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神灵崇拜和民间敬仰的对象。
比如,在台湾地区,人们会信奉多位民间英雄和神祗,如关圣帝君、___等。
内涵丰富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内涵丰富多样,其中融合了多种宗教思想和民间。
这种多元化的体系给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众通过祭祀、祈福和庆典活动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感谢之情,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结论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是经过多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独特信仰体系。
其特点包括尊崇祖先、崇拜自然和民间信仰。
这一信仰体系内涵丰富,是这一地区文化传承和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了解闽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其民俗信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闽台项目实施方案
闽台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咱都知道闽台那可是关系密切得很呐!闽台之间在文化、经济、人员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加深这种联系,让两边的好东西能更好地互动起来,咱们这个闽台项目就应运而生啦。
二、项目目标。
1. 经济目标。
咱就是想让闽台之间的贸易像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比如说,把福建的特色产品,像铁观音茶叶啊,妈祖工艺品啥的,大量地卖到台湾去;同时呢,也把台湾的凤梨酥、高山茶等好货引进福建,让两边的商家都能赚到钱,口袋鼓鼓的。
2. 文化目标。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那咱就得把这个文化传承和交流搞得热热闹闹的。
让更多的台湾年轻人了解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像歌仔戏、南音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得在台湾年轻人里也流行起来;福建这边呢,也能更多地接触到台湾原住民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大家互相学习,文化的小火花擦得旺旺的。
3. 人员交流目标。
要让闽台两地的人就像走亲戚一样方便。
不管是旅游、求学还是工作,大家可以自由地来来往往。
让台湾的朋友能轻松地来福建体验大陆的发展速度,福建的小伙伴也能去台湾感受那边的风土人情。
三、项目具体内容。
# (一)经济合作板块。
1. 建立特色产品展销中心。
在福建的沿海城市,像厦门、泉州等地,搞几个超酷的闽台特色产品展销中心。
这些展销中心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里面摆满了闽台两地的特色好货。
台湾那边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区域,用来展示和销售他们的农产品、特色小吃、文创产品等;福建这边呢,也把自己的土楼模型、德化瓷器、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角梳)等都摆出来。
而且要经常搞促销活动,比如“闽台美食周”“闽台文创大促”之类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2. 产业合作园区升级。
对现有的闽台产业合作园区进行升级改造。
比如说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福建和台湾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搞研发,把台湾先进的芯片技术和福建的电子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生产出更厉害的电子产品。
再比如在农业领域,台湾的农业技术那是相当牛的,像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
闽台文化
第三章闽台宗教第一节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一、宗教的定义宗教"religion"意思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二节闽台宗教交流一、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1、台湾在宗教交流方面的活动、影响及人物(1)台湾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陆委会协办两届“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2)台湾研究两岸宗教交流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志明,他曾受台湾内政部委托,于1994年到1995年,以“两岸宗教交流”为课题进行研究,成果《两岸宗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
(3)有多篇论文各个角度涉及两岸宗教关系。
2、大陆对两岸宗教特别是闽台宗教交流的研究(1)2001年4月24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召开“台湾宗教研究学术座谈会”,“对两岸宗教和宗教学术交流的意见与建议。
(2)2001年6月3日——4日,福建省台办等单位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研讨会。
研讨内容包括(一)两岸宗教文化源流;(二)近十年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三)关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历史的见证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海峡两岸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市作为闽都民俗文化的样本,探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背景闽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福建省宝库中璀璨的一部分。
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节点,也是闽都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厦门的民俗文化融汇了汉、闽、海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面貌和文化价值。
二、历史交流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海丝交流开始,福建作为海外贸易的中转站,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海峡两岸的人们通过贸易往来,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
三、现状分析1.海峡两岸交流的活动增多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
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纷纷举行,涉及民俗展览、文化节庆、民族艺术演出等方面。
这些活动为海峡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弘扬,比如福建的庙会、渔民婚礼等。
同时,也有很多新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创新形式出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种融合和创新的做法,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闽都民俗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成为闽都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大海峡时代”背景下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发展SWOT分析
检 司t z - 。在 漫 长的社 会历 史发展 过程 中受 社 会 矛盾
福 建 与 台 湾 社 会 的 形成 都 是 以 中原 南 迁 的 移 民为 主体 , 相 对 而言 台湾 主 要是 由中原 南 迁移 民的 后裔 的大 规模 人 台而 逐 渐形 成 的 。在语 言 上 、 宗 教 信仰 上 、 民俗 上 都 与福 建 形 成 了特 殊 的文 化 共 同 体 。 台 湾 人 的 主要 祖 籍 地 是 福 建 , 在 现 代 台 湾 人 中, 闽南 语 和 客 家 话 的 构 成 了 台 湾 移 民社 会 的 主 体, 其 中说 闽南语 的约 7 5 %, 客 家话 1 3 %左右 。据 相 关学 者 考证 , 台湾 桃 园 县 族 群 中 以 闽 、 客 家 中 为 主。1 9 8 2 年, 新竹县 8 6 %的居 民为 客 家 人 , 基 本 上
础。
1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优势 ( S t r e n g t h s )
1 . 1海 峡两 岸特 殊的 文化 共同体
术、 角力 、 气功 、 围棋 、 象棋 、 宋江阵 、 龙舟竞渡 、 踏 青、 跳绳 、 踢毽子 、 醒狮舞龙等 5 0 多种都是台湾的传 统体育项 目, 是 中华传统体 育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不论 是 在远 古 的迁 徙 之 时 , 还 是 当前 的 “ 大 海 峡 时代 ” 背景 下这 些 项 目在 闽 台两岸 依 然 为人 们所 喜 闻乐 见 , 如 闽西 客 家地 区 的 “ 姑 田游 大 龙 ” 、 “ 罗坊 走 古事 ” 等 民俗 活动 成 为 了小城 镇居 民文化 活 动 的 点缀 , 而类 似 的 台湾 地 区的 “ 托球 舞 ” 和“ 南 管戏 ” 等 就 是 源 自于 大 陆 地 区 。 此外 闽 台客 家 民俗体 育 经 过 长 时 期 的文 化 积淀 , 其 形 成 了特 殊 的文 化 魅 力 , 彰显 着 大 陆 人 民渴 望 两 岸统 一 的心 愿 和 台 湾 同胞 的寻 根之 情 , 支 撑着 海 峡两 岸 人 民为 和平 统一 不 断 创 新 和发展 。 1 2得 天独厚 的历史 地理 条件 台湾 位 于 中 国福 建 东南 一 隅 , 与 中 国大 陆地 区 隔 海相 望 。距 离 台湾 最 近 的 大 陆地 区是 福 建 平 潭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
2. 资源共享:闽台两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福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台湾则有着发达的影视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两地可以在这些领域展开合作。
3. 创意交流:闽台两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较早,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以为福建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福建也可以向台湾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扩大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层次。
4. 投资合作:闽台两地的文化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合作。
例如,福建可以引进台湾的影视制作企业和创意设计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台湾也可以借助福建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基础,拓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5. 市场开拓:闽台两地的文化产业可以在市场开拓方面展开合作。
例如,福建可以向台湾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贸易规模。
同时,台湾也可以借助福建的市场优势,拓展自己在大陆的文化产业市场份额。
总之,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表明,双方可以在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创意交流、投资合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
一、 扒龙船
在传统体育项目中,龙舟竞渡是中国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 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龙文化现象。 赛龙舟在闽台两岸 都很普遍, 福建近海, 江河纵横, 龙舟竞渡, 古已有之。明弘治黄 《八闽通志 》 “岁时 ” “闽俗重竞渡 ” 仲昭的 卷之三 , 就有 的记载, 并 《端午观竞渡 》 附有宋朝时郡守程思孟的 诗, 可见最迟在宋代, 此 历史上有没有真实发生过像 《 仪礼 》 中所规定的分工如此细致、礼节如此繁 “射礼 ” 缛、 资源配置如此周备的 , 学界普 “ ” 遍存疑。但周代实行过 射礼 , 礼节也比 较复杂, 这又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史 “射 书记载, 迄于周代之末的春秋, 孔子行 “堵墙 ” “射礼 ” 礼” , 观者如 , 这既说明 确实 不同于一般纯竞技性的射箭, 又说明此时 “射礼 ” 的 不常见, 已经式微殆尽。战国以 “射礼 ” 后, 活动虽不绝书, 北宋欧阳修就 “射礼 ” 对 的器材和比赛规则做过更改, 但 “射礼 ” 中原有的政治内涵已经荡然无存, 礼节也被大大减化, 成了帝王虚应故事的 由头和士大夫们依附风雅的游戏。 “射礼 ” 西周的 已被尘封了两三千年, 但它对我们今天的体育思想和实践仍不 乏启示作用。 “举国 其一, 它表明: 我国竞技体育的 体制 ” ,并不全是舶来品的寄居,它有着 “射礼 ” 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文化之根。 既 &’
“举国体制 ” 然是有根之木, 就不会像时论 中所认为的那样: 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快从竞技领域销声匿迹;既然“举国体 “合法 ” 制” 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 性, 我们 就有必要深入研究这种文化, 为市场经济 条件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的建立和完 善预作准备。 “射礼 ” 其二, 这种将竞技、 音乐和思 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 很能体现道 “道德滑坡 ” 德的实践性特点, 在 、 竞技领 域腐败现象仍然严重的今天, 尤其值得思 想政治工作者借鉴,由这种方式推而广 之, 还似乎可以将德、 智、 体有机结合, 寻 找到一条有效提高体育工作者思想文化 素质的良途,遏制文武分途、两极分化现 “科技兴体 ” 象, 为 创造有利的人文条件。 “射礼 ”式微的历史警示我们: 其三, 竞技体育的发展, 可以借助于各种动力因 素, 但仅仅依靠一种因素可能出现三种后 果:一是动力不足;二是当这一动力迫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
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
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
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
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
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
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
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
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
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
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
妇女节假日或出门访亲友,喜穿红衣裙。
童装亦有定制。
刚出生的婴儿,通行着白棉布制成的无扣衫和用两条布带在背后打结的押胸衫,俗称“和尚衫”。
同时穿上贴身的红肚兜,上绣蝙蝠、麂、龟或“寿”字的图案,寓意福、禄、寿同至。
此外,闽南惠安东部沿海渔村的女性服饰又与福建各地异俗,别有风采。
闽台沿海,四季如春,浅水滩湾,水质肥沃,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常年不绝。
闽台先民,依山傍水,好食腥味,已成风俗。
饮食上闽越人好食腥味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以海鲜为珍味。
其海产资源之丰富,已几为主食。
闽台的风味小吃,花色繁多,品味佳美,称誉遐迩。
饮茶是另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闽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福建不仅名茶甚多,饮茶、品茶之风,亦独具一格。
闽南“功夫茶”多选用安溪铁观音。
茶具讲究精细典雅,茶炉、煎水壶、茶壶、茶盏,被称为“功夫茶”的四宝。
台湾人的品茶方法与闽南相同。
【开发策略】物质生活方面的民俗文化开发,可与自然资源相结婚,形成观光休闲型旅游资源。
推出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开发原生态民俗村寨,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
组织民俗节庆、集会。
借鉴湖南凤凰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模式。
集中体现古闽越文化,饮食习惯,原始生活体验型、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
通过民俗村将当地民俗风情直观、立体展现在游客面前。
多角度多层次展现闽越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从而吸引游客。
此外,还可借助商业模式,加快建立自己独特的民俗食品、茶等商品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等方面。
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文化。
1.民居建筑。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及台湾各个地区。
在台湾除了能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
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们,为了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纷纷建立宗庙,维护与大陆宗族的亲情,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
2.工艺美术。
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
精雕细琢,树帜各地。
3.戏曲、音乐、舞蹈艺术。
闽台地区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提线木偶、高甲戏、南音、剪纸、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锦歌、答嘴鼓等表演艺术,则生动活泼,多彩多姿,深受两岸人民喜爱。
4.年节习俗。
年节习俗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民俗观念及其代表的民族心理。
因为这些特殊日子的文化涵义及其人们所表现的相沿成习的各种活动,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
闽台年节习俗特为繁缛,且无节不祭祀,祭祖与祭神并重。
具体有以下主要节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
【开发策略】技艺精湛的民俗工艺品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
如工艺品厂和研究所都可对游客开放,供其参观。
让游客参与到其中,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见识,增添乐趣。
闽南风建筑则可与戏曲舞蹈联合开发成旅游专线。
在欣赏游览建筑时,可将戏曲舞蹈等作为娱乐项目,运用丰富的节目储备,为各类主题活动演出量身定制节目进行歌舞综艺专场、木偶专场、器乐专场、戏曲专场的演出。
年节习俗本省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必不可少的庆典祭祀活动外,还可举办文化节、文化科普展、公益活动等等。
三.闽台精神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游牧民俗等方面。
福建的移民,不但给台湾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带去宗教信仰。
移民动身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供奉的神祗神像或香灰。
入台后,将神像或香火供于居屋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神佑。
至开垦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庙宇,再塑金身,以谢神恩。
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1.道教同源。
明朝末期,随着福建百姓移居台湾,道教也由漳泉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道教完全传承了福建道教的传统。
闽台道教除奉祀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神祗之外,还奉祀闽台特有的俗神法主公。
2.佛教信仰。
台湾佛教的宗派多数传自福建。
台湾僧人视福建禅宗丛林为圣地,纷纷渡海赴福建名刹受戒。
闽台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较盛者当数清水祖师和三平祖师。
3.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
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
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种,主要有观音、妈祖、土地爷、释迦牟尼、关公、保生大帝等。
民间信仰在台湾非常盛行,历久不衰。
一般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天地、神佛与祖先,但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信仰与崇拜。
基本上,泉州籍主要信奉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与郭圣王等,漳州籍多尊奉开漳圣王,客家人则多尊三山国王及在当地形成的义民庙。
其中妈祖崇拜是台湾民间信仰人数最多与最普遍的一种信仰。
“妈祖信俗”是闽台渊源的见证和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文化纽带。
4.民间文学。
两岸闽南方言歌谣、闽台民间故事郑氏时期已将福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移植台湾。
清朝以后,进行扩展与完善,建立起与福建一样的教育、科举制度。
在大陆移民的高潮中,福建的一批文人墨客也东渡入台,或建诗社,或组剧团,将福建的文学、戏剧艺术传入台湾,使台湾文化气象一新,文运大振。
【开发策略】闽台宗教朝拜气氛浓厚,基本上以进香和巡游为主,包括今年来举办的文化旅游节等。
但对其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只是初步达到宗教旅游的情感共鸣,且集中在主要节日上,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流。
因此,按照特色性原则的指导,综合开发文化旅游类产品,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异的心理。
根植于现实社会背景,开发与神灵相关的名人旅游产品,将宗教民间信仰打造成名人文化,大力开发物质载体,设计跨区域旅游路线。
如可联合泉州天后宫及周边博物馆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打响宗教文化、海洋文化等对台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台胞来闽探亲寻根、朝圣观光、度假旅游。
四.综述闽台民俗文化开发闽台民俗文化的开发对于福建、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展现源远流长的古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等,而且可以推进相互之间、两岸之间乃至中外文化交流。
闽台地区由于地处南方,气候适宜,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经济区域优势,人文自然旅游丰富,但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
由于闽台民俗文化资源现在还只是浅层次的开发,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大,使民俗与现有分散资源相融合,闽台第二产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旅游业)就会前途无量。
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变开发观念,定能形成两岸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具体的开发中,一定要进行巧妙构思和独特设计,形成闽台民俗的特色,为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性原则。
民俗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在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2.因地制宜原则。
民俗文化不能跟风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
3.参与性原则。
充分相信群众,善用民间力量。
用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感动两岸人民,消除隔阂。
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
4.注重经济效益原则。
标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适度发展,突出特色。
注重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
科学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确保其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开发政策:1.开拓创新。
(1)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
如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必须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
打破常规,树立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
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设计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
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闽台美食一条街”,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两岸独特的风味小吃;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
(2)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闽台宗教游,可以形成“泉州-台湾-漳州”为中心的线路;闽台民居旅游,可以形成“台湾三合院-漳州土楼-厦门红砖民居”为中心的线路等。
(3)注重科技创新的应用。
民俗文化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
2.发展培育闽台特色文化。
紧扣五缘: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