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 教案

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 - 教案

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价值1.1.2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1.1.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1.4教案的目的与意义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1.2.2分析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1.2.3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1.2.4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1.3教学方法1.3.1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基本知识1.3.2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旅游开发案例1.3.3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1.3.4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实地考察二、知识点讲解2.1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2.1.1民俗文化的定义2.1.2民俗文化的特点2.1.3民俗文化的分类2.1.4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2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2.2.1旅游开发的定义2.2.2旅游开发的类型2.2.3旅游开发的原则2.2.4旅游开发的影响2.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2.3.1民俗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吸引力2.3.2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2.3.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2.3.4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三、教学内容3.1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3.1.1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3.1.2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3.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1.4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的案例3.2旅游开发中的民俗文化应用3.2.1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方式3.2.2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3.2.3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挑战3.2.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案例3.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3.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3.3.2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3.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3.4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1.2理解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4.1.3掌握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4.1.4学会分析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2.2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2.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2.4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3.2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4.3.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4.3.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5.1.2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5.1.3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1.4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5.2教学重点5.2.1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5.2.2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5.2.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5.2.4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案例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6.1.2教学课件:包含教学内容的PPT或PDF文件6.1.3教学案例:准备相关的成功和失败的旅游开发案例6.1.4教学道具:如地图、模型等,用于辅助教学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教学重点和笔记6.2.2民俗文化相关书籍和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6.2.3旅游开发相关书籍和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6.2.4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用于小组讨论和分享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背景和意义7.1.2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7.1.3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兴趣和思考7.1.4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7.2知识讲解7.2.1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7.2.2讲解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7.2.3讲解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7.2.4讲解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7.3案例分析7.3.1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旅游开发案例7.3.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7.3.3分享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7.4小组讨论7.4.1分组讨论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7.4.2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7.4.3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7.5.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7.5.3提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7.5.4结束课程并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8.1.2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8.1.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8.1.4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8.2教学重点8.2.1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8.2.2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8.2.3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8.2.4案例分析8.3教学难点8.3.1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8.3.2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8.3.3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8.3.4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九、作业设计9.1思考题9.1.1分析民俗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吸引力9.1.2探讨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9.1.3设计一个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方案9.1.4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9.2案例分析9.2.1分析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旅游开发案例9.2.2描述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9.2.3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9.3小组讨论9.3.1分组讨论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方式9.3.2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9.3.3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课后反思10.1.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0.1.4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满意度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10.2.2提供相关的网站和资源10.2.3建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10.2.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讨论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讲解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幼儿园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案【主题】幼儿园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介绍和参与,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统文化自豪感。

2. 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教学内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3. 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街区,了解本地民俗文化4. 实际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学方法】1. 图片、视频介绍2. 组织类似教研活动3. 集体活动、表演【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2.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教学难点】1. 传统文化与民俗的结合2. 文化认同感和传统文化自豪感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古老的中国文化和民俗活动图片,让幼儿互动猜测其中的文化习俗,并简单介绍一些文化背景,如春节、中秋节等。

2. 让幼儿分享自己曾经参与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对幼儿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交流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的由来和含义,如中国的十二生肖、龙舞、舞狮等。

2. 还可以请一些年长者来幼儿园向幼儿讲述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或亲身经历,给幼儿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三、学习传统文化民俗活动(25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细致地向幼儿演示,如各地特色的民俗习惯,如求富贵、问茶、祭祖等等。

2. 教师分为小组,组建小组活动,先由教师给予示范,再分小组实践,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四、实际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活动(30分钟)1. 让幼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自己想尝试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学习泥塑、写毛笔字等。

2. 同时,班级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表演,让幼儿合作参与,如跳蚂蚱舞、唱京剧等。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并让幼儿根据所学内容做一些简单的综合性习题或记述心得感悟。

传承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传承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传承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民俗瑰宝·传承之旅”系列文化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1. 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许多宝贵的民俗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 目的:
增强公众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实践活态传承,让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
1. 民俗展示区:设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展示、民间艺术表演(如皮影戏、舞龙舞狮、剪纸等)。

2. 互动体验区:
组织工作坊,教授民众制作灯笼、编织中国结、捏泥人等传统技艺。

开展节日习俗体验活动,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

设立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参与者直接学习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 知识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专家讲解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象征寓意及现代社会价值。

4. 线上联动: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推广,让更多无法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互动。

三、目标群体
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广大市民及游客、非遗传承人和相关领域研究者。

民俗开发方案

民俗开发方案

民俗开发方案在旅游业中,民俗旅游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

如何利用民俗开发出一个好的旅游产品,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介绍民俗开发的方案。

一、挖掘本地特色民俗文化民俗开发的第一步是要挖掘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要充分了解和挖掘出这些文化特点,才能够加以利用、推广。

如何挖掘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访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和民俗村,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和加工。

这样可以对当地民俗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发掘出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二、设计民俗文化产品设计民俗文化产品需要考虑三个因素:文化特色、游客需求和商业模式。

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必须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其次,还需要从文化产品的角度来考虑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

例如,可以将民俗文化图案设计成各种工艺品,让游客将传统文化带回家,这样既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也宣传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三、推广民俗文化产品推广民俗文化产品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市场定位和营销手段。

在推广旅游产品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及相应的营销手段。

在市场定位的方面,可以通过定位不同的人群来推广产品。

例如,面向大学生推出文创产品,面向家庭推出亲子游产品。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售卖量。

在营销手段的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广。

如通过旅游宣传画册、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宣传产品;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推广产品。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将产品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并加以宣传推广。

综上所述,民俗开发方案需要从挖掘本地文化特色、设计文化产品,以及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出发来进行规划和实施。

只有将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才能够最终开发出优质的民俗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提高本地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民俗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民俗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民俗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一、课程开发背景。

咱们学校啊,就在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小地方。

周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到处都藏着有趣的民俗文化。

可是呢,现在的孩子们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少,天天就知道玩那些电子玩意儿。

所以呀,我们就想着开发一门民俗校本课程,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给孩子们。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孩子们知道咱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民俗,像过年时的各种习俗、传统的手工艺啥的。

学会一些简单的民俗技艺,比如说剪纸、编草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老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让孩子们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民俗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课程内容。

# (一)民俗故事大集合。

1. 第一节课,就像开一场故事会。

老师先讲几个超级有趣的民俗故事,像为啥过年要贴春联。

传说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老是出来捣乱,后来人们发现它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

孩子们听了都瞪大了眼睛,觉得特别神奇。

2. 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去收集其他的民俗故事,下节课回来分享。

孩子们可积极了,有的去问爷爷奶奶,有的在网上找。

回来分享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什么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 (二)民俗手工艺之旅。

1. 这部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我们请来了村里的剪纸高手王奶奶。

王奶奶一拿出剪刀和红纸,就像变魔术一样。

只见她的手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窗花就出来了。

孩子们都“哇”地叫了起来。

2. 然后每个孩子都拿到了工具,开始跟着王奶奶学。

一开始,那剪出来的东西简直是“四不像”,但是王奶奶特别有耐心,一个一个地指导。

慢慢地,有的孩子就能剪出简单的图案了,像小花朵、小动物啥的。

除了剪纸,我们还安排了编草绳的课程。

孩子们到田野里去收集干草,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编出各种小玩意儿,像草戒指、草编的小篮子。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参观民俗风情》学科:社会与生活时间:2课时年级:大班主题:参观民俗风情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与本地区特色相关的民俗文化;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力,了解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3.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2.参观本地区的民俗风情;3.感受、体验和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教学准备:1.本地区民俗文化相关资料;2.参观农村,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3.教学实物: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谈论一下生活中的民俗风情,例如:新年贴春联、赏花灯等。

通过谈论,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

Step 2:学习(10分钟)老师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Step 3:实践活动(4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农村,了解本地区的民俗风情,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体验和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农村,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采集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展示物品,例如民俗手工艺品,当地传统的农事用具等。

同时,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

Step 4:总结(10分钟)回到教室,老师让学生总结参观当地的农村所了解到的民俗风情。

让学生展示自己采集到的民俗文物,并讨论这些文物对应的意义,这些文物与本地民俗文化的联系。

Step 5:延伸(20分钟)了解其他省份的民俗文化。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资料,发现其他省份的民俗文化特色,并让学生展示。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2.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民俗风情;2.学生是否知道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尊重他人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⑵调查:让孩子走上街头调查,加深 对古镇的了解
比如,对旅游人数的调查(不同时段 来 同 里 旅 游 的 人 数 ,哪 些 时 候 来 的 人 多?哪些时候来的人少?为什么?)。对 旅游人群的调查(不同时段来旅游的是 什么人?)对旅游人群来同里的目的调查 (看什么?带走了什么?带到了哪里?)。
⑶拜访 :走出去——让幼儿与名人 亲密接触,感受剪纸艺术的神奇。
请 进 来 —— 聘 请 宣 卷 赵 华 老 师 指 导,学习同里的宣卷文化,把宣卷融入幼 儿园的课程。
2. 环境创设:增强资源创新的意识, 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环境
我们继续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幼 儿 发 展 为 目 的 ,巧 妙 利 用 丰 富 的 、多 元 的、本土的元素,在幼儿园内营造与浓浓 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 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的 教育内容。
其次,挖掘主题以外的内容,完善民 俗文化课程框架。在资源不断拓展的过 程中,我们的思路不断开阔,观念不断更 新。我们发现,除了架构的主题活动课 程外,还有一些可以进入我们课程内容 但不适合以主题形式展开的,比如,以节 日为主的“六一”“五一”元旦等。这些节 日虽然没有明显的民俗特点,但可以通 过用民俗的元素进行庆祝活动。因此, 在我们的课程框架中又增加了节日系列 活动和其他活动。
一、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建构适宜 的资源模块
指南的学习、课程游戏化的研讨,拓 宽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课程资 源无处不在的课程观对我们产生了很大 的冲突。发现了同里独特的风俗民情, 同里文化背后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发现 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从孩 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 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 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在熟 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教案(第14次课 2学时)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1)民俗旅游资源;(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教学设计: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旅游业,是资源利用型行业,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展无从谈起,本章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探讨民俗转化为民俗流资源的要件,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分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十大特点及其类型划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一)旅游资源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

它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握的文化因素。

杨振之认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设施;对旅游地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傅文伟做了如下归纳∶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

上列诸家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基本点∶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更新,新的旅游资源将不断涌现,旅游资源将更加宏富。

旅游资源必须具有"有用性"。

一方面,对旅游者来讲,旅游资源应当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资源及其升级产品应是它们开展旅游经营的主要依据。

民俗课程框架设计方案模板

民俗课程框架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民俗文化课程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传承方式;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4. 培养学生运用民俗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模块一:民俗文化基础知识1. 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

模块二:传统节日与习俗1.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2. 地方特色节日的介绍;3. 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模块三:民间艺术与技艺1. 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介绍;2. 传统手工艺、民间绘画等技艺的传承与发展;3. 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模块四: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1. 民间信仰的起源、内容和表现形式;2. 民间传说的故事、寓意和影响;3. 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模块五: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1.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3.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民俗文化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 观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5. 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项目: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成果展示;4. 课后作业:撰写民俗文化小论文、设计民俗文化相关课程等。

五、课程资源1. 教材:《民俗文化教程》;2. 教学课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视频等;3. 实践基地: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民俗村等;4. 网络资源:民俗文化网站、博客、论坛等。

丰富的民俗文化教案中班

丰富的民俗文化教案中班

丰富的民俗文化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教师准备有关民俗文化的教材、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具,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3、课外资料,教师准备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课外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风情。

3、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4、展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5、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同时,教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还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还需更加灵活多样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幼儿园大班民俗教案

幼儿园大班民俗教案

幼儿园大班民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本地传统民俗文化;
2.培养幼儿的民俗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
3.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着重介绍本地传统的民俗习惯和节日活动;
2.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民俗文化。

三、教学内容
1. 课堂热身
1.唱歌:《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2.游戏: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家乡的一项民俗活动。

2. 民俗文化介绍
1.介绍本地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
2.介绍民俗活动:鼓舞、舞狮、赛龙舟等。

3. 民俗故事讲解
1.讲解传统的民俗故事:《买橘子》、《祖先的脚印》等;
2.引导幼儿从中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

4. 制作手工艺品
1.根据传统民俗活动制作相应的手工艺品,如剪纸、雕刻、印染等;
2.引导幼儿在制作中了解传统民俗文化。

5. 总结回顾
1.通过课堂讲解、手工制作等方式,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点;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口头、图文等方式讲解传统民俗文化;
2.体验法:要求幼儿亲身参与制作手工艺品,深入感受传统民俗文化;
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
1.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其理解情况和制作成果。

2.通过课后小组分享和讨论,评估幼儿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次民俗文化教学中,老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欢乐中感受民俗文化,但是手工制作时间安排紧张,希望以后能在课前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让教学更加有效。

浅谈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是以 家庭 、 宗族 、 市镇 、 乡镇 以 及 就 是 将 一 切 有 利 于幼 儿 生 长 和 发 展 的 资 源 村 落 为 单 位 的 民 间组 织 。 它 主 要 是 以 个 人 引进 教 学 课 程 中 , 并 且 针 对 教 学 的 地 域特 为单 位 向外 发 散 发 展 到 家庭 、 家族 、 乡镇 乃 征 、 学 科 特 征 以 及 幼 儿 受 教 的 特 征 等 选 择 至 民族 , 并 结 合 社 会 环 境 条 件 所 形 成 的 一 事宜 的 、 合 理 的课 程 方 案 。 在选择的过程中 种 文 化 产物 , 具 体 包 含 的 范 围较 为 广 泛 , 主 必须 遵 循 以 下 几个 方 面的 原 则 。
幼 儿 的 发 展 关 系 着 祖 国的 未 来 , 所 以 对他 们的学 前教育显得 至关重 要 , 而 作 为 学 前 教 育 内 容 的 民俗 文 化 课 程 , 在 幼 儿 的 生 长 发 育过 程 中也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学 前 教 育 所 选 取 的 民俗 文 化 教 育 内 容 , 都 是 从 我 国 各 个 民 族 中提 炼 出 来 的 文 化 精 髓 , 所 包 含的教 育内容丰富 , 让 幼 儿 从 小 就 开 始 了解 各种 民俗 文 化 , 培 养 民俗 文化 情 操 , 激 发他 们 的 创 造 力 , 并 达 到 弘扬 、 传 承 民族 文
要 有 人 际 交往 民 俗 、 节 日民俗 、 家 庭 乡里 民 3. 1 遵循 开放性 的原 则 俗 以 及 人 生 礼 仪 民俗 等 等 。 其 中 参 与 的 人 学 前 教 育 民俗 文 化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群有很 多, 如狩 猎 组 织 、 工 匠以 及 村 民 等 。 利 用 是 为 学 生 提 供和 创造 一 个 宽 泛 的 学 习 幼 儿 可 以借 此 学 习人 际 交 往 、 合 作 以 及 相 环 境 和 内 容 。 但 是 随 着 幼儿 理 解 力 以 及认 化 精 神 的 目的 。 由此 可 见 , 在 学前 教 育 中开 处 的 方 法 , 从小培 养他 们友 爱 、 关 心 的 情 知 度 的 提 升 , 对 课 程 资源 的 开 发 必 须 遵循 展 民 俗 文 化 教 育 课 程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操 。 开 放性 的原 则 , 以 不 同 的形 式 纳 入 课 程 中 , 义, 也是 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 2 . 2物 质 民俗 文 化资源 以 丰富 多彩 的 结 构 适 应 幼 儿 的 发 展 需 求 。 主 要 是 对 人 们 在 日常 生 活生 产 中 创 造 3 . 2遵 循价值 性原 则 1学前教 育民俗 文化课 程的含义以及 和 消 费 物 质 财 富 的 过 程 , 并 进 行 反 复 模 式 其方 法是将 多元文化 进行加 工提炼 , 开 展 的 理 念 性活动 , 产 生的 带 有 类 型 性 的产 品 。 其 涵 盖 吸取 其 中 的 精 髓 部 分 , 并 将 它 们 有机 的 结 1. 1 学前 教 育 民俗文 化 课程 是 在 以 当代社 的 内 容 相 当 的 广 泛 , 主要包 括农牧 业 、 渔 合在 一 起 , 并 不 断 的 改进 , 从 而 创 造 出 有益 会 的发 展 需求 为研 究 背 景 的 情 况 下 开 展 的 业 、 狩 猎业 、 商 贸民俗 、 饮 食 民俗 、 居 住 民 于 培养 幼 儿 各 项 能 力 的 民 俗 文 化 课 程 , 在 并 结 合 了 目前 幼 儿 的 实 际 需 求 , 将 提 俗 、 服 饰 民俗 、 交 通 民 俗 以 及 民俗 建 筑 等 。 设 计 的 过 程 中 应 该充 分 的 考 虑 学 生 的 文 化 炼 的 身边 以及 生活 中的 优 秀 民俗 文 化 作 为 物 质 民 俗 文化 是 人 们 在 生 产 生 活 中 逐 渐 积 学 习以 及 学 习 经 验 , 这 样 才 能 将 学 前 教 育 主要 的 教 学 内 容 , 以 其 它 民 族 的 优 秀 民 族 累 沉 淀 的文 化 产 物 , 在 满 足 人们 各 项 需 求 民俗 文 化 课 程 的 价 值 最 大 化 的 发 挥 。 文 化 作 为辅 助 教 学 内 容 。 再 将 这 些 课 程 内 的 同时 , 也 逐渐 的提 高 了 生 产 的效 率 , 提 升 3 . 3 遵循 适应 性的原 则 容 根 据 幼 儿 的 实 际接 受 能 力 , 采 取 有 效 合 了人 们 的 生 活 质 量 , 并 促 进 人 们 的 生 活 和 民 俗 文 化 课 程 的开 展 必 须 能 够 满 足 幼 理的教学 方法 , 让 幼 儿 将 这 些 民 俗 文 化 慢 生 产 有 效 的进 行 。 儿学 习 的 需 要 , 选 材 应 贴近 他 们 的生 活 , 且 慢吸收 , 并 达 到 教 育 性 的 目的 。 2. 3 口头语 言民 俗文 化资 源 是 他们 各 项 能 力 范 围 之 内 的 , 其 内 容 应 该 人与 人之间的 沟通离 不开 口头语 言 , 对他们的认知、 1 . 2 学前 教 育 民俗文 化 的开展 理 念 感情 、 技能 等 有 良好 的 促 进 学 前 教 育 民俗 文 化 课 程 的 开 展 主 要 是 而 口头 语 言 本 身 作 为 一 种 民 俗 文 化 , 也 是 作 用 。 如歌舞 、 讲 故 事 以 及 乐 器等 方面 。 此 以幼儿为主 体来开展 的一系列 活动课程 , 其它许 多民俗文化的 载体。 它 主 要 包 括 了 外 还 需 要 教 师 有 足 够 的施 教 能 力 , 这 样 才 主要考虑 了幼儿的成长 的文化 背景、 接 收 能力、 理解能力 、 受 教 育性 能 力 以 及对 未 来 社会的 发展适应性等 等 。 所 要 达 到 的 目的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

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固然就一无所知了。

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一)顺应时代的呼声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

2008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曾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他指出建议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二)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的开发必须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

我校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传统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生活中经过了几千来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者:张允鹏杨见来源:《江西教育C》2024年第02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依托我国传统节日,扎实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厚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通过整合文化特色、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活动等,做到全方位、多维度、精细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具有丰厚的价值内涵与生命导向。

对此,教师应从我国传统节日这一重要载体入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情感体验课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营造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既是民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精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节日融入学校德育课程。

(一)创设校园环境,“丰盈”学生的生命校园环境是展现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环境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教师要发挥环境的浸润熏陶作用,比如,可以精心编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内容,将其张贴在学校教学楼墙体上,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道德主题,以此“丰盈”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聆听传统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有相对应的节日。

民俗村幼儿园教案

民俗村幼儿园教案

民俗村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习俗、传统手工技艺等。

2.提高孩子的手眼耐力、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能够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瑰宝。

二、教学内容1.小小手工艺人: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纸扇、剪纸、面人等。

2.传统节日: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特点,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民俗故事:讲解各种流传民间的民俗故事,如《孔融让梨》、《白蛇传》等。

4.民族舞蹈:学习一些民族特色舞蹈,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舞、躲避舞等。

5.古韵悠悠:介绍传统音乐、乐器及其演奏方式,如古琴、笛子、二胡等。

三、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小小手工艺人2周讲解 + 示范 + 辅导传统节日1周讲解 + 观看视频 + 制作节日习俗民俗故事1周讲解 + 角色扮演 + 讲故事比赛民族舞蹈1周视频展示 + 学习 + 舞蹈比赛古韵悠悠1周视频展示 + 学习 + 音乐制作四、教学方法1.结合文化背景讲解。

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孩子能够真正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2.多元化学习。

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听、说、读、写、画、表演等,让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3.创意活动。

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比赛等,增加孩子的参与度和乐趣。

五、教学评估1.考试。

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

2.作品展示。

让孩子在班级内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品、角色扮演作品等,让同学们了解彼此的文化成就。

3.学习笔记。

要求孩子记录学习笔记,反映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1.增加教学实践。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让孩子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制作和演绎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2.适时进行测试和反馈。

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及时地进行知识测试和反馈,让孩子能够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3.创新活动形式。

教师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创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度。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内涵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尤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我们特别编写了一份《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历史渊源。

2.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3.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指的是某一地区、某一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现象,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仪式、礼仪、习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

2. 各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地方特色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各有不同,凸显着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崇明岛有海角神庙的庙会;苏州的元宵灯展;山西的花会,玉林的荔枝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3.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及保护方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具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对于保护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保证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或者其他传统文化活动,扩大文化透明度、连通性和交流性。

(3)提高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向更多人传达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民俗文化的知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体验法: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文化的真实表现。

3.交流法: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学校、地方交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形式。

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规划

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规划

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规划幼儿园强调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幼童良好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教育幼儿园儿童,应当强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注重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的理解及欣赏能力。

这是一个适应时代,便民服务的规划方案。

下面将展示如何在幼儿园架构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

一、文化课程规划的目的:1. 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儿童学会自觉地爱国爱乡、爱家庭;2. 建立目标和意识,培养幼儿园儿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尊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 通过教授和指导儿童传统文化技能,提升儿童的艺术表现能力;4. 培养幼儿园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发展儿童审美观。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节日文化▪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相关传统风俗。

▪ 这些内容的引入,增加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介绍传统节日的同时,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游戏活动和手工制作内容。

例如,制作灯笼、绘制对联等。

2. 文化历史▪ 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大量历史资料中选取适合幼儿园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和演变。

▪ 幼儿园孩子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和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引入各种趣味性质的历史故事和绘本,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3. 文学艺术▪ 接受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讲解和指导,教育孩子们诵读古诗词、儿歌、童谣等。

▪ 幼儿园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启蒙对于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人格。

4. 传统手工艺▪ 学习和指导纸艺、染色、剪纸等传统手工艺。

▪ 在孩子们获得传统手工制作的实际操作经验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场所,增加家庭亲子互动的机会。

5. 绘画艺术▪ 学习和指导笔墨、山水、静物、人物等中国传统绘画形式。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导言】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情感,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幼儿园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旨在通过活动与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感受并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增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感受和传承民俗文化;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游戏和模拟体验认识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幼儿展示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等,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民俗绘画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选择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或传统习俗等题材,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

3. 民俗手工制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泥塑等,让幼儿亲手制作民俗文化的代表物品,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4. 模拟传统活动组织幼儿参与一些传统民俗活动的模拟体验,如过年、走婚等,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和了解传统民俗的内涵。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影片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幼儿进行简要讨论和交流,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活动一:民俗绘画准备图片或画册,向幼儿展示不同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人物等,鼓励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3. 活动二:民俗手工制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等,提供相关材料和示范,引导幼儿制作民俗文化的代表物品。

4. 活动三:模拟传统活动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如过年、走婚等,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游戏,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民俗的魅力。

民俗主题教案中班下学期

民俗主题教案中班下学期

民俗主题教案中班下学期民俗主题教案。

班下学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

3.民俗故事的传承和发展。

4.民俗手工制作和民俗表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2.学习。

分组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调查该节日的民俗习俗,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3.讨论。

就民俗故事的传承和发展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实践。

开展民俗手工制作和民俗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5.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

1.整理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民俗的文章。

2.收集一些民俗故事,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3.制作一个民俗手工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4.准备一个民俗表演节目,下节课进行表演。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民俗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整个班级的氛围也更加融洽。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一、研究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

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

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礼记》日:“入国而问俗”;《札记•王制篇》云:“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候,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俗”。

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

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

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我们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们期盼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理性思考1、有关概念界定(1)“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

(2)“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3)“民俗文化活动课程”:是指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教育内容的,具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规范的课程体系。

(4)“人文素养”: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

人文素养的外延应该包括诗文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

作为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的探究意识、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魅力。

2、开发原则①科学性原则: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②民主性原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本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的培育。

③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④生成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三、研究目标总体目标: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

具体目标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

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③通过研究,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研训一体化的机制,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式培训等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促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四、研究过程与内容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申报后,学校将《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纳入三年主动发展计划之中,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的培育,学校办学品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

蔡小玉校长要求全体行政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全程关注课题研究进度,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导管理力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要求校长室把好课题研究制度管理关,教导处、教科室把好课题研究业务指导关,总务处把好研究活动后勤保障关,始终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做到位。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我校以《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题研究责任到人。

我们还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激励教师认真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做出成果。

我们严格遵守课题小组例会制度,定期举行课题小组的沙龙活动、读书研讨活动,二周一次的例会加强问题的研究,追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研究。

我们对本课题与学科结合不强,如何深入开展研究,做出体现课题特色、价值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多次讨论,碰撞同伴的智慧,发掘研究的亮点。

我们用制度说话,用规范管理,渗透人文的关怀,充分调动研究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保障我们在摸索中的研究少走弯路,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之路走的更加平稳、扎实。

(二)多元学习,提升素养,健康推进课题研究。

我校的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建立、成长、完善,相伴而行,只有主动地学习,我们的研究才不会失去理论的指引和明确的方向。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从单纯的教学执行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1、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了《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流程》、《走近校本课程》等多部理论专著,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等一系列理论文章。

针对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行动研究能力提高不快的现实,我们一次挑选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不足,提高理论修养,并根据先进经验矫正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如:《从活动到课程:课程是发展历程,而非既定模式》、《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浅谈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论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等同时,我们邀请专家引领,从学校行政到一般教师都接受课程理论的培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我们还要求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主动学习,撰写学习心得,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践。

这些学习伴随着我们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教师的理论素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关于课题确立时出现的一些难题,尽管经过课题组成员或学校同事的商讨,但依然不能解决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及时邀请常州市教育局徐惠仁主任来校指导大家进行选题以及确立研究内容的讲座,引导大家从地方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开展研究课活动。

指导大家写好研究论文、教育叙事,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3、同伴互助,沙龙研讨、读书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方式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的沙龙活动,让大家谈从杂志中学到的科研方式,谈自己读了先进的研究类文章的收获与体会,促进教师将理论与研究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将其内化,积淀,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大家开展沙龙研讨活动,让大家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众人的智慧,推动研究深入,而研讨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高的过程。

我们骨干小组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课,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起反思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困惑,一起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课题健康、稳定地发展。

4、做好课题网站工作。

我们及时和学校信息处的孙波老师联系,在他的帮忙下制作好了课题专题网站——民俗节日网,及时上传课题研究的文件材料和研究过程性资料,实现了课题网络化管理。

网页制作优美,既便于交流,又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立足实践,创新思路,开发节日民俗校本课程。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主要从“节日民俗”方面内容入手,主要研究的是“节日民俗”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结合本地资源、学校实际和小学生特点,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

2、“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1)设计制作专题网站,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的节日习俗知识与文化呈现在网上,在便于师生感受相应的节日习俗知识文化,开展相关的习俗活动。

我们选择典型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进行了“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专题网站的设计:“金钥匙”:主要为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设计“知来历”:相关节日的来历、传说等;“看习俗”:相关的节日的习俗活动、风土人情;“读诗文”:与相关节日有关的诗词、散文等;“动手做”:与节日相关的物品的制作方法的文字各视频资料,以及学生制作的小报等;“谈收获”:师生谈组织或参与活动的专题日记、教学反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