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相关知识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

一.概念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二.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病人常现有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

起病急,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具体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有的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病情加重时全身性脓毒症加重。此外,丹毒经治疗好转后,可因病变复发而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在含高蛋白淋巴液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婴儿及老年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是在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再发的症状较一般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其次为面部,反复发作后,患处组织往往肥厚成为慢性淋巴水肿。

四.实验室检查

伤口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组织病理其病理特征是强烈水肿,血管扩张,血管附近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链球菌。淋巴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肿大。

五.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六.预防

(1)提高洁肤护肤意识: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完整,避免抓挠,护理好每一个小创口;

(2)及时治疗皮肤病:对于容易皮肤皲裂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洗浴之后,在全身或者局部涂抹保湿霜。患有皮肤干燥症等皮肤敏感人群,更要注意观察皮肤、保护皮肤;

(3)与丹毒有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避免复发。

(4)在接触丹毒病人或是换药后,应洗手消毒,防治医源传染。

七.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1)全身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5天,以防复发;

(2)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窦炎等;

(3)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卧床休息,下肢应抬高患肢,局部可以50%硫酸镁液湿热敷,呋喃西林液热敷,外用抗菌素类药物:如百多邦软膏等;

(4)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5)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②湿热感毒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剂:解毒清热汤加除湿胃苓汤加减: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叶15g、丹皮10g、赤芍10g、猪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黄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2)单方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活血消炎丸。

(3)外用药物:初期红肿热痛时可用马齿苋水剂煎液冷敷,敷后可用凉茶水调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混匀粉剂外敷,或鲜白菜取汁混匀外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如糊状调敷。若出现水疱、血疱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水疱破溃可用甘草油调祛湿散30g,红肿未破溃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调匀外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