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课件 第六章 第4节
合集下载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6章、提高采收率技术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驱 油 机 理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渗透率降低, 以提高波及系数为主;
降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或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生成的 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
另外:复合驱还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润湿反转等 机理。
2、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我国各油田的潜力非常大。 原油可采储量的补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已探明地质储量中采收率的提
高。
注水开采只是整个油田开发全过程度一个阶段,而提高采收率则是油田 开发永恒的主题。
四、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
性,以减少非均质性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Recovery”,即EOR或Improvement Oil Recovery,即IOR)。
概 述
一次采油
依靠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次采油
立足
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 作用
三次采油 (强化采油)
应用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提高石油采收率(EOR) ——向地层中注入驱油剂,改善油藏及其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 宏观与微观驱油效率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
二、气驱
凡是以气体作为主要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驱(Gas Flooding)。
按照相态特性分类: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按照驱替介质分类:二氧化碳驱 氮气驱 轻烃驱 烟道气驱
1、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或部分混相的流体
油气田开发
1.基本任务 高水平、高效率地寻找工业性油气藏,确定含油气面积 和油气储量,取得开发油气田的全部数据,为油气田的全面 开发做好充分准备。 2.理论依据 (1)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基本单元 (2)盆地内有效生油区基本上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 (3)圈闭带基本控制着油气的聚集
二、油气勘探的阶段划分
平行剖面系统:适用于单斜带、长轴背斜、断裂带、挠曲 带等线形圈闭及地层或岩性圈闭等。
放射状剖面系统:适于地台区较大型的不规则隆起 环状系统:适于秃顶油气藏或刺穿构造。 网状系统:适于不规则的岩性圈闭、生物礁圈闭等
2.井位、井数和井的类型 •井位:布在关键部位,如高点部位; • • 面积上照顾到各个部位,不漏掉油气藏; 各井不位于相同的等高线上,这样有利于探边。
(2)潜在资源量:是指预探阶段过程中, 通过以地球 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经过圈闭识别、描述评价 方法,估算出的含油气圈闭可能存在的资源量。潜在 资源量还未经钻探证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
(3)预测储量: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工业油 气流的圈闭,通过圈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气藏早期描 述评价,预测出的油气储量。 (4)控制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过程中,通过 以地震勘探和评价井钻探等综合勘探,经过油气藏描 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 (5)探明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经过 油气藏精细描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它是油气 藏勘探的最终勘探成果,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依据。
第八章
油气田勘探
第一节 油气田勘探概述 第二节 区域勘探 第三节 圈闭预探
第四节 油气田评价勘探
第五节 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勘探开发
第七章
油气田勘探
第一节 油气田勘探概述
第6章_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根据不同的 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 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 及流体性质。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之上。
一、地层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位于不整合面以下,主要与潜伏剥蚀突起及潜伏剥 蚀构造有关。
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 盖,就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 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大型超剥带是形成地层圈 闭的基础;充足的油源、鼻状构造、油气运聚动力以及 由高孔渗的砂体、断层及不整合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是 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的必要条件;浅部大气水的作用使 原油稠化。
委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平面及横剖面图
东得克萨斯油田乌得宾(白垩系) 产油顶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单家寺下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第六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块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 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 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油气开采第六章
油气开采
第二节 油田开发调整内容与实例
一、油田开发调整的内容
1. 2. 井网调整 3. 驱动方式调整 4. 开采工艺调、层系调整
一套井网同时开发多油层时,由于油层的非 均质,造成一部分较差的油层基本不动用或 动用很差
对上述层系调整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井 网调整同时进行
油气开采
5) 每 套 层 系 平 均 单 井 可 采 储 量 要 达 到 (3 ~ 5)×104 t,单井日产油量达到8~10 t以上。
6) 以调整对象细分沉积相后的油砂体图为基 础,结合吸水剖面、出油剖面、水淹层解释、 密闭取心、试油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射孔层位,使调整井初期含水大都低于30%。 7) 在开采中对渗透率低、产能低的油井(包括部 分注水井),采用多裂缝或限流法压裂提高油井 生产能力,改善低渗透薄层的动用状况。
当地层非均质很严重、层系各小层产能大 致相当时,可采用的调整原则是:在最大限度 地减小其开采速度差异的条件下,尽可能使所 有小层全面地投入工作。
油气开采
3) 对于具有很高储油高度的块状油藏,当主 要靠底水驱油或者采用注水提高油水边界时, 合理的调整原则是在整个油藏面积上相对均匀 地提高油水界面。为此沿着剖面向上顺序射孔, 并确定开采井的合理工作制度 4) 气顶油田在天然边水活跃或边缘注水条件 下,可采用的调整原则是:保持气油界面位置
发调整阶段遵循了下述原则。 1) 以初期井网下未水淹动用层为调整对象,组合在
同一层系内油层沉积条件、油层物性大体接近,渗透率 级差一般小于5。
2) 调整井与老井开采对象完全分开,每套层系要有 独立、完整的注采系统。
油气开采
3) 部署调整井网时,要兼顾水驱控制程度、采油速 度和单井控制储量三个方面对井距的要求,处理好 井网与层系的关系;新老井错开分布,不用老井代 替部分新井。 4) 以调整对象细分沉积相后的油砂体图为基础,结 合吸水剖面、出油剖面、水淹层解释、密闭取心、 试油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调整井射孔层位,水 淹层不射孔。
第二节 油田开发调整内容与实例
一、油田开发调整的内容
1. 2. 井网调整 3. 驱动方式调整 4. 开采工艺调、层系调整
一套井网同时开发多油层时,由于油层的非 均质,造成一部分较差的油层基本不动用或 动用很差
对上述层系调整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井 网调整同时进行
油气开采
5) 每 套 层 系 平 均 单 井 可 采 储 量 要 达 到 (3 ~ 5)×104 t,单井日产油量达到8~10 t以上。
6) 以调整对象细分沉积相后的油砂体图为基 础,结合吸水剖面、出油剖面、水淹层解释、 密闭取心、试油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射孔层位,使调整井初期含水大都低于30%。 7) 在开采中对渗透率低、产能低的油井(包括部 分注水井),采用多裂缝或限流法压裂提高油井 生产能力,改善低渗透薄层的动用状况。
当地层非均质很严重、层系各小层产能大 致相当时,可采用的调整原则是:在最大限度 地减小其开采速度差异的条件下,尽可能使所 有小层全面地投入工作。
油气开采
3) 对于具有很高储油高度的块状油藏,当主 要靠底水驱油或者采用注水提高油水边界时, 合理的调整原则是在整个油藏面积上相对均匀 地提高油水界面。为此沿着剖面向上顺序射孔, 并确定开采井的合理工作制度 4) 气顶油田在天然边水活跃或边缘注水条件 下,可采用的调整原则是:保持气油界面位置
发调整阶段遵循了下述原则。 1) 以初期井网下未水淹动用层为调整对象,组合在
同一层系内油层沉积条件、油层物性大体接近,渗透率 级差一般小于5。
2) 调整井与老井开采对象完全分开,每套层系要有 独立、完整的注采系统。
油气开采
3) 部署调整井网时,要兼顾水驱控制程度、采油速 度和单井控制储量三个方面对井距的要求,处理好 井网与层系的关系;新老井错开分布,不用老井代 替部分新井。 4) 以调整对象细分沉积相后的油砂体图为基础,结 合吸水剖面、出油剖面、水淹层解释、密闭取心、 试油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调整井射孔层位,水 淹层不射孔。
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开发课件
CHAPTER 03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过程
油田勘探
1 2
地质调查
通过地质调查了解地层、构造、岩性、古生物等 地质信息,预测油气藏的可能分布。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地震波、电磁波等方法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和 油气藏,为钻井提供精确的井位和深度。
3
钻井勘探
钻井是油田勘探的重要手段,通过钻井可以获取 地下岩心、岩屑、油气样品等实物资料,进一步 了解地下油气藏的情况。
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土壤污染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 油泥、废油等污染物,长期滞留 在土壤中,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
态破坏。
石油天然气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 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各项 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安全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水平,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 握各种安全操作规程。
对油田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包括成本核算 、产值计算、利润分配等方面,为油田开 发决策提供依据。
CHAPTER 04
石油天然气的处理与运输
石油天然气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技术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石油和天然气 从原始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得到高纯 度的石油和天然气。
提纯技术
对分离出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进一步 的提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海上石油开采技术
总结词
海上石油开采技术是在海洋中建立石油平台,通过钻井的方式开采海底石油。
详细描述
海上石油开采技术需要克服海洋环境的影响,建立稳定的石油平台。钻井阶段与陆地石油开采类似,建立地下油 层与平台之间的通道;采油阶段同样是通过油井泵将石油抽出平台;集输阶段是将采出的石油通过管道输送到海 上油轮或陆地终端。
油气田开发新技术PPT课件
第5页5/共17页
目前对于水平井钻井液滤饼清除以生物酶为基础 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解聚合物的生物酶和物理清除 (2)降解生物聚合物的生物酶和CaCO3桥堵剂 的有机酸或者可以在储层条件下生成有机酸的脂类。
第6页6/共17页
(1)生物酶与物理方法结合清除技术
目前生物酶与物理机械法结合清除技术主要有两种: ①生物酶与高压水力喷射漩流结合清除技术 ②生物酶与砾石充填循环分离装置结合清除技术。
作为工业酶有许多不同来源,像细菌、真菌。这些酶专一催化反应能力 使得在许多主要工业中得到了应用。
第2页2/共17页
基因工程是在基因信息库中,用来分离单个有用生物酶基因编 码,并且通过蛋白工程提高生物酶性能。自然界中生物酶非常高的耐温、 耐盐以及对重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抵抗能力特性,通过现代生物 酶工程和筛选技术来实现。因此,耐温、pH和耐盐自然环境条件下筛选 出来的生物酶是工业生物酶主要来源。
第9页9/共17页
(2) 生物酶与有机酸滤饼清除技术
目前常用钻井液形成的滤饼中不仅含有降滤失剂多糖聚合物, 而且还含碳酸钙或地层矿物质颗粒,而生物酶不能溶解这些固体 颗粒。因此,为了降解滤饼中聚合物和碳酸钙或可溶于酸的地层 矿物,就将碳酸钙溶解剂和生物酶配合使用。由于生物酶和常规 盐酸配伍性差,往往不能同时应用来进行水平井滤饼清除和储层 改造。直到最近,国外开始利用一些脂类化合物在储层条件下可 以缓慢生成有机酸(甲酸或乳酸),与生物酶具有很好的配伍性, 同时,碳酸钙和有机酸的反应速度比较慢,这能够保证生物酶与 有机酸滤饼清除有效性。
酶基酸化处理技术现场应用主要针对碳酸岩储层钻井液伤害。 试验结果表明,8口井中,4口取得了预期效果,增产25%,4口并 没见到增产效果;利比亚进行了4口酶基酸化处理工艺技术试验, 返排液测试结果证明,达到了清除近井地带钻井液伤害目的,但并 没有获得提高天然气产量目的。因此,生物酶适合国内油气田清除 钻井液伤害的应用还需进行更多试验。
目前对于水平井钻井液滤饼清除以生物酶为基础 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解聚合物的生物酶和物理清除 (2)降解生物聚合物的生物酶和CaCO3桥堵剂 的有机酸或者可以在储层条件下生成有机酸的脂类。
第6页6/共17页
(1)生物酶与物理方法结合清除技术
目前生物酶与物理机械法结合清除技术主要有两种: ①生物酶与高压水力喷射漩流结合清除技术 ②生物酶与砾石充填循环分离装置结合清除技术。
作为工业酶有许多不同来源,像细菌、真菌。这些酶专一催化反应能力 使得在许多主要工业中得到了应用。
第2页2/共17页
基因工程是在基因信息库中,用来分离单个有用生物酶基因编 码,并且通过蛋白工程提高生物酶性能。自然界中生物酶非常高的耐温、 耐盐以及对重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抵抗能力特性,通过现代生物 酶工程和筛选技术来实现。因此,耐温、pH和耐盐自然环境条件下筛选 出来的生物酶是工业生物酶主要来源。
第9页9/共17页
(2) 生物酶与有机酸滤饼清除技术
目前常用钻井液形成的滤饼中不仅含有降滤失剂多糖聚合物, 而且还含碳酸钙或地层矿物质颗粒,而生物酶不能溶解这些固体 颗粒。因此,为了降解滤饼中聚合物和碳酸钙或可溶于酸的地层 矿物,就将碳酸钙溶解剂和生物酶配合使用。由于生物酶和常规 盐酸配伍性差,往往不能同时应用来进行水平井滤饼清除和储层 改造。直到最近,国外开始利用一些脂类化合物在储层条件下可 以缓慢生成有机酸(甲酸或乳酸),与生物酶具有很好的配伍性, 同时,碳酸钙和有机酸的反应速度比较慢,这能够保证生物酶与 有机酸滤饼清除有效性。
酶基酸化处理技术现场应用主要针对碳酸岩储层钻井液伤害。 试验结果表明,8口井中,4口取得了预期效果,增产25%,4口并 没见到增产效果;利比亚进行了4口酶基酸化处理工艺技术试验, 返排液测试结果证明,达到了清除近井地带钻井液伤害目的,但并 没有获得提高天然气产量目的。因此,生物酶适合国内油气田清除 钻井液伤害的应用还需进行更多试验。
第6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迄今为止,可用于研究和预测地下流体压力场的方法有 很多,但就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而言,以声波测井、 实测地层压力(DST、RFT、FMT等)和地震速度资料 最为重要。其中前两种方法仅适用于已钻探地区,后者 则可应用于凹陷深部和未钻探地区的压力场研究和预测,
为钻探提供钻前预测服务,并使压力场和超压系统的研
A、B为低封闭;C为高封闭;
1.油气运移方向;2.页岩封闭;3.烃源 岩;4.蒸发岩;5.碳酸盐岩
2. 不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如: 图6-9。
图6-9 阿尔及利亚奥得米亚盆地东西向剖面图油自西向东沿不整合面运移(据 Balducchi&Pommier,1970修改) 1.第三系;2.三叠系下统;3.油气运移方向;4.志留系;5.油
四、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各地的点应力状态
(时间、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
构造活动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油气运移、聚集乃至保存和破坏的重
要因素之一。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无论是对划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与认 识盆地构的发育规律和油气运移聚集规律,还是对油气田的
综合影响,其中热传导是沉积盆地中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控制着区
域地温场,传导热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动 力学机制及沉积盖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基底热流的再分配;热对流常常
导致局部地温异常,热辐射则影响着地表温度。
地下温度、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表征地温场的三个基本参数。
地下温度数据是研究地温场的最基础和第一手资料,钻井资料的测
4.潜山油藏
图6-7 华北盆地冀中坳陷深凹陷与潜山油气藏分布图 (据吴继龙,1986)
(二)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1. 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较长距离是指十几千米以上。 如: 图6-8。 图6-8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A)、威 利斯顿盆地(B)和阿拉斯加北坡
油气田开发概述分析ppt课件
勘探阶段:
地球物理
地震 其它方法
地球化探 钻井
岩芯岩屑 实验室分析
测井 试油试采
流体 流体运动规律
开发阶段:
地球物理
地震 其它方法
地球化探 钻井
岩芯岩屑 实验室分析
测井 试油试采
流体 流体运动规律
▲ 红色表示在不同的油藏描述时期,所侧重的油藏描述的手段和方法
6
1、油藏描述--方法 第一部分 油藏工程
窜通,形成油气通道;安装井口,控制油气流,以利于钻进和生产。
18
第三部分 采油工程
采油工程是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 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它所研究的是可以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 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 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采油工程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可作用于油藏的工程技 术措施、使油、气畅流入井,并高效率地将其举升到地面 进行分离和计量。
采收率:25~45%
采收率:45~70%
10
开发井网的部署
开发层系、布井 方式和井网密度 的论证必须适应 油藏地质特点和 流体性质,充分 动用油藏储量, 使油井多向受效, 这样波及体积大, 经济效益好。
第一部分 油藏工程
11
第二部分 钻井工程
油井是为开采石油,按油田开发规划的布井系统所钻的孔眼,石油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通道。一般油井在钻达油层后,下入油层套 管,并在套管与井壁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油井水泥,以维护井壁和封闭油、气、水层,后按油田开发的要求用射孔枪射开油层,形成
25
1、自喷采油
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地 层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称为自 喷采油法。
自喷采油原理:主要依靠 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随压力的 降低分离出来而发生的膨胀。
《油气成藏机理》第六章 1. 中国克拉通盆地
和 Michigan Basin(面积19×104km2)发育多层烃 源岩,其中泥盆系Bakken Formation(巴肯组)烃源 岩是世界著名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 好、已达到生油气高峰。为什么这2个盆地油气成藏 条件差(资源量低)?
一、狭义稳定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生、储、盖地质要素发育, 2。持续的沉降使得烃源岩达到生油气高峰, 3。构造稳定背景下盆地断裂与褶皱不发育,导致
山
ZG
阿拉木图
乌兰巴托
EL
山 ZL SH
造 DG
哈尔滨 XK
KK
BH
YS
兴 乌鲁木齐 TL
塔里木地台
XX
HS
DH
安 TT
YG
XH
太
BS
平
FC
南
特
XKZ TS
北
AR
JS
北京
J
东京
中朝地台
LN
提
QT
特 CD
SL
洋
斯
NL
WD
喜
LS
马 XL
拉萨
拉
印度地盾
雅 造
提 ZZ
成都
扬子地台
斯
DB
系
山
0
500 1000km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3、区域性盖层与油气保存
前陆盆 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4、有利生储盖组合
前陆盆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5、断裂活动与基底差异升降、 油气运移通道
6、有效的圈闭
已发现的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构造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个因素: 1)基底断裂导致的升降:阿拉伯地台 2)盐流动:盐盆发育区 3)侧向挤压:扎格罗斯褶皱带
一、狭义稳定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生、储、盖地质要素发育, 2。持续的沉降使得烃源岩达到生油气高峰, 3。构造稳定背景下盆地断裂与褶皱不发育,导致
山
ZG
阿拉木图
乌兰巴托
EL
山 ZL SH
造 DG
哈尔滨 XK
KK
BH
YS
兴 乌鲁木齐 TL
塔里木地台
XX
HS
DH
安 TT
YG
XH
太
BS
平
FC
南
特
XKZ TS
北
AR
JS
北京
J
东京
中朝地台
LN
提
QT
特 CD
SL
洋
斯
NL
WD
喜
LS
马 XL
拉萨
拉
印度地盾
雅 造
提 ZZ
成都
扬子地台
斯
DB
系
山
0
500 1000km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3、区域性盖层与油气保存
前陆盆 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4、有利生储盖组合
前陆盆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5、断裂活动与基底差异升降、 油气运移通道
6、有效的圈闭
已发现的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构造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个因素: 1)基底断裂导致的升降:阿拉伯地台 2)盐流动:盐盆发育区 3)侧向挤压:扎格罗斯褶皱带
油气田开发基础-谢传礼 04级 06 第6章 油气藏形成
2013-12-27 6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1.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圈闭中”,“单一”的含意,是 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 界。
2013-12-27
7
2.描述油气藏的基本
2013-12-27
a 完全封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部分封闭
c 不封闭
4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按断层岩性尖灭线与储集层顶面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 线、岩性尖灭线闭合)。
2013-12-27 5
(4)储集层厚度(H) 储集层厚度是指储集层中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的厚度。 (5)储集层有效厚度(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性产油能力的那一部分厚度。 在计算有效厚度时要扣除其中不含油的夹层厚度。 (6)有效孔隙度(Ф) 指岩石中可让流体在其中流动的、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 体积的百分比值。 (7)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 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V=S·H·Ф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S--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Ф--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生油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 例如华北任丘油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泥岩直接覆盖于中、上元古界白云岩 之上,前者既是生油层又做盖层,后者孔隙、溶洞、裂缝发育,为良好的储 集层,形成任丘古潜山大油田。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最大特点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都属同 一层。如石灰岩中局部裂缝发育段储油、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储油或一些泥 岩中的裂缝发育段储油都属于这种组合类型。 2013-12-27 17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1.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圈闭中”,“单一”的含意,是 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 界。
2013-12-27
7
2.描述油气藏的基本
2013-12-27
a 完全封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部分封闭
c 不封闭
4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按断层岩性尖灭线与储集层顶面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 线、岩性尖灭线闭合)。
2013-12-27 5
(4)储集层厚度(H) 储集层厚度是指储集层中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的厚度。 (5)储集层有效厚度(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性产油能力的那一部分厚度。 在计算有效厚度时要扣除其中不含油的夹层厚度。 (6)有效孔隙度(Ф) 指岩石中可让流体在其中流动的、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 体积的百分比值。 (7)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 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V=S·H·Ф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S--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Ф--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生油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 例如华北任丘油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泥岩直接覆盖于中、上元古界白云岩 之上,前者既是生油层又做盖层,后者孔隙、溶洞、裂缝发育,为良好的储 集层,形成任丘古潜山大油田。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最大特点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都属同 一层。如石灰岩中局部裂缝发育段储油、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储油或一些泥 岩中的裂缝发育段储油都属于这种组合类型。 2013-12-27 1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课件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开发和生产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油田开发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效益,为科 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油田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总结词
油田开发经历了从传统开发模式到现代数字 化、智能化的转变,技术手段不断升级换代 ,油田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油田 开发正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以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优化开发方式
根据油藏特征和开发需求,选择合适的开 发方式,如注水开发、气顶驱等。
油田开发中的钻井工程
钻井设计
根据地质资料和开发方案 ,设计出合理的钻井结构
和钻井参数。
钻井施工
按照钻井设计进行钻井施 工,确保钻井质量和安全
。
完井作业
完成钻井施工后,进行完 井作业,如固井、射孔等 ,为采油工程做好准备。
微生物采油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来提高油田采 收率的技术。
微生物可以分解原油中的重质组分,降低 粘度,提高流动性。
微生物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界 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油技术
利用化学剂改善油水界面张力、提高 驱替液粘度、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等 性质,从而提高采收率。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 驱等。
驱动类型对开发的影响
不同的驱动类型会对油田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产生影响,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可 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
03
油田开发工程
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
确定开发层系
根据油藏特征和开发需求,划分出不同的 开发层系,为后续的开发方案提供基础。
制定开发指标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开发和生产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油田开发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效益,为科 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油田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总结词
油田开发经历了从传统开发模式到现代数字 化、智能化的转变,技术手段不断升级换代 ,油田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油田 开发正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以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优化开发方式
根据油藏特征和开发需求,选择合适的开 发方式,如注水开发、气顶驱等。
油田开发中的钻井工程
钻井设计
根据地质资料和开发方案 ,设计出合理的钻井结构
和钻井参数。
钻井施工
按照钻井设计进行钻井施 工,确保钻井质量和安全
。
完井作业
完成钻井施工后,进行完 井作业,如固井、射孔等 ,为采油工程做好准备。
微生物采油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来提高油田采 收率的技术。
微生物可以分解原油中的重质组分,降低 粘度,提高流动性。
微生物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油水界 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油技术
利用化学剂改善油水界面张力、提高 驱替液粘度、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等 性质,从而提高采收率。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 驱等。
驱动类型对开发的影响
不同的驱动类型会对油田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产生影响,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可 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
03
油田开发工程
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
确定开发层系
根据油藏特征和开发需求,划分出不同的 开发层系,为后续的开发方案提供基础。
制定开发指标
油气资源评价讲稿-第四讲(储量计算方法)
(250 Ac) .估计的泄油面积1km2 Estimated from performance of other fields. 泄油面积是通过其它油田的生产动态所估计的
SEC guidelines: PDP for each well. PUD for 8 offsets
根据SEC:PDP位于每口井周围,其周围8个方块为PUD
Psc Ti Z i Bgi Tsc pi
Psc——地面标准压力,MPa;Tsc——地面标准温度,K; Pi——原始地层 压力,MPa;Ti——原始地层温度,K;Zi——原始气体偏差系数,小数。
某油田的地质概况
断块化的滚动背斜 一东西向的主断层横贯整 个构造 中新世的倒转构造将古沉 积中心抬升 A油藏接近三角洲前缘砂体 据估计油藏占据了整个构 造
随着油田内加密井的钻探,构造解释发生变化
Net Pay distribution affects isopach maps.
纯产层的分布对于等值线图的绘制有影响
Proved Limits affected by:
证实边界受以下因素影响:
New wells: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新井:构造或地层的 Production performance.生产动态
–3722m
Net Pay Isopach Map at Time 3第三阶段纯
产层等厚图
Draw new net pay isopach map.
绘制新的纯产层等厚图
Define Proved limits.
圈出证实边界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总结与结论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changes as infill wells drilled in the field.
SEC guidelines: PDP for each well. PUD for 8 offsets
根据SEC:PDP位于每口井周围,其周围8个方块为PUD
Psc Ti Z i Bgi Tsc pi
Psc——地面标准压力,MPa;Tsc——地面标准温度,K; Pi——原始地层 压力,MPa;Ti——原始地层温度,K;Zi——原始气体偏差系数,小数。
某油田的地质概况
断块化的滚动背斜 一东西向的主断层横贯整 个构造 中新世的倒转构造将古沉 积中心抬升 A油藏接近三角洲前缘砂体 据估计油藏占据了整个构 造
随着油田内加密井的钻探,构造解释发生变化
Net Pay distribution affects isopach maps.
纯产层的分布对于等值线图的绘制有影响
Proved Limits affected by:
证实边界受以下因素影响:
New wells: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新井:构造或地层的 Production performance.生产动态
–3722m
Net Pay Isopach Map at Time 3第三阶段纯
产层等厚图
Draw new net pay isopach map.
绘制新的纯产层等厚图
Define Proved limits.
圈出证实边界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总结与结论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changes as infill wells drilled in the fiel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资源量范围值。
--可作为编制预探部署的依据。
1
2
3Hale Waihona Puke ● 地质储量(N)--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 的储集层中呈原始状态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 根据开采价值可分为:表内储量、表外储量。
表内储量: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开采价值, 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表外储量:指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 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未探明储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
概算储量: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可 能被采出的储量。包括:
a.在地下控制程度不适于定为探明的地方的储量。b.缺少岩心 资料或明确的测试储量。c.靠打加密井可增加的储量。d.由提高采 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e.储集层与探明区块以断层相隔,且在构造上 高于探明区块。f.由进一步修井、采取措施、重新措施、改变装备或 其它机械流程增加的储量.。g.探明油气藏的另一种解释表明,其储 量比已定为探明的储量要多。
探明储量(Proved Reserves) 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 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 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 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探明储量可细分为 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
探明储量 (Proved)
已入仓的鱼
未探明储量(Unproved Reserves)
③ 探明储量不包括:从已知油藏可能得到的储量,但己分别划归“显示增加储量” (Indicated additional reserves”);由于地质、油藏特征或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对 其采收率有较大疑问的原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液;未钻井远景区可能存在的原油、天然 气和天然气液;从油页岩、煤、天然沥青和其它类似的源岩中可能采出的原油、天然气 和天然气液。
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
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
储量。包括:
a.根据地质资料解释在概算储量面积之外可能存在的储量。 b.根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认为可能含有油气的储层中的储量, 但可能不够商业产量。 c.由加密井增加的储量,但技术上不能肯定。 d.由提高采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提高采收率方案或先导试验已 经规划但没有实施,而且从岩性、流体和储层特征上对该方案是否具 有商业性存在较大疑问。 e.储集层在某一区块的储量,地质解释表明,该区块与探明区块 以断层相隔,但在构造上低于探明区块。
● 推测资源量--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型沉积盆地
类比,结合盆地或凹陷初步物探普查资料或参数井的储层物性和生 油岩有机地化资料,而估算的资量。
--它是提供编制区域勘探部署或长远规划的依据。
● 潜在资源量(圈闭法远景资源量)--根据地质、物探(地震)等
资料,对具有含油远景的各种圈闭逐个逐项类比统计,所得出的远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六章 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油藏中流体分布与性质的研究 第二节 油藏的压力与温度 第三节 油藏的天然能量与驱动方式 第四节 油气储量计算与评价 第五节 油气藏类型及开发层系的合理划分
第四节 油气储量计算与评价
一
储量的定义与分级分类
二
静态储量计算方法
三
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四
储量评价
一、储量的定义与分级分类
1、SPE/WPC的分级分类体系 2、SEC的探明储量定义 3、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类
1、SPE/WPC的分级分类体系
(1)储量(Reserves) 是从某一时间以后,预期从已知矿藏中可以商 业性采出的石油数量。所有的储量评估值都具有 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相对程度可将储量 归为两大级别之一,即探明储量(已开发的、未 开发的)和未探明储量(概算储量、可能储量)。
SEC的探明储量定义
(2)、探明已开发油气储量:
是通过现有井采用现有装备和操作方法,预期可采出的
。 储量 通过注水或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补充天然能量或改变一次采油机理预期可获
得的油气增加量,若划归“探明已开发储量”,仅仅是指在先导方案试验之后,或已安 装流程取得生产效果而得以证实之后,表明增加可采储量是可实现的。
可能储量 (Possible)
未探明储量
SPE/WPC的分级分类体系
概算储量 (Probable)
水里游的鱼
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 (Proved)
已入仓的鱼
正上钩的鱼
正生产的储量
未开发 储量
管外储量
关井储量
SEC的探明储量定义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了评估上市石油公司的 资产,推出了一条规定更为严格和更为确定的储量定义:
(1)探明油气储量
是在现行经济和操作条件下,地质和工程资料表明,将 来能以合理的确定性采出的原油、天然气的数量。
① 如果油气藏的经济生产能力是由实际生产或确定性的地层测试所证实,则油气藏 是探明的。
② 由应用提高采收率技术(如注水)可经济生产的储量,若定为“探明”级,指的 是通过油气藏已安装流程的运行,证实了该方案或流程所依赖的工程分析是可靠的。
※ 当原油价格提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 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变为表内储量。
地质储量类型
预探阶段
预测预量
控制储量 评价阶段
探明 未开发探明储量
开发阶段 储量 已开发探明储量
中国 储量
总资源量
已发现的资源量 (地质储量)
待发现资源量
探明储量 控制储量 预测储量
含油气盆地的总资源量,包括两大部分:
总资 源量
远景资源量
未发现资源量
储量
推测资源量 潜在资源量
预测储量 控制储量 探明储量
未开发探明储量 已开发探明储量
根据勘探阶段以及 对油气田认识程度
远景资源量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统计或类 比估算的尚未发现的资源量。根据普查勘探程度分为2类:
(3)、探明未开发油气储量
探明未开发油气储量,指预期从未钻井部位的新井中, 或从现有井需要很大花费重新完井采出的储量。未钻井部位的
储量必须限定在已钻井单元的紧邻可生产单元,即比较肯定钻井后能生产的储量。其它 未钻井部位,只有当这些部位肯定是现有产层生产的延续时,才能是探明储量。任何部 位,只要注水或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尚在设想中,则相应的储量都不能定为探明 未开发储量,除非这些技术在本区或本油气藏的实际试验证实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