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一、表疑问句式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去,连再见都不说一句,这样怎么行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获用物品时斤斤计较,而花费起来却是挥金如土?2.何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凭借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世说新语》)——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4.何所:……的(人、物、事)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5.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6.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7.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哪能说的完啊?二、表示反问8.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9.不亦……乎:不是……吗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10.何……为//何以……为两者皆可表示询问或反问。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替换。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十五例)请翻译以下句子。
一、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二、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4、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6、“……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四、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五、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七、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八、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九、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文言文固定结构
文言文固定结构1、得无……乎(耶)?恐怕(莫非、该不会)……吧得无异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得以能够人皆得以隶使之3、而已罢了如是而已4、何如怎么样,怎样今日之事何如5、何为为什么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做什么、干什么客何为者什么是何为“护官符”6、何以……根据(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为什么何以伐为7、既而不久既而儿醒,大啼8、奈何怎么办未辞也,为之奈何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9、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10、是故所以,因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1、是以所以,因此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12、孰与与……相比,哪个……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孰与徐公美13、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王庶几无疾病欤14、若夫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15、无乃……乎(欤)恐怕……吧?求,无乃尔是过与?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6、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7、以故所以,因此士以故归之18、以是所以,因此又尝败韩全义,以是兵骄无所惮19、何其(表感叹)多么……啊何其哀也20、庸……乎、宁……乎、顾……乎(邪、哉)、(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5组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文固定结构
15组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文固定结构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⑴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⑵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如: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疑问或反问: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为什么”。
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罗贯中《失街亭》)..不误事?(孔明用这样的人,怎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呢?)(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拿了我们的璧,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如列传》)奈何...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杜牧《阿房宫赋》)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如今袁绍刚来,你(指曹操)却放弃这里而去东征,(如果)袁绍乘我后方(空虚而进攻),怎么办...?)(陈寿《三国志·魏书》)2.如……何,奈……何,若……何用来询问方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山怎么办...呢?)(《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样...呢?)(司马迁《项羽本纪》)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3.何……为,何以……为,奚以……为,恶……为,安……为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其中“为”是语气词。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司马迁《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攻伐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奚以....高飞到九万里向南去呢.?)(《庄子·逍遥游》)..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4.庸……乎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难道还用得着知道他出生在我先还是后吗?)(韩愈《师说》)5.非……与(欤)表示反问,译为“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楚辞·渔父》)6. 顾……哉表示反问,翻译为“难道……吗”。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人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3)“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岂庸……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高中文言文常用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结构类型释义例句
无乃……乎恐怕……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何……为①为什么……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何……为②为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无以①没有什么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②没有用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奈何怎么办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孰与与……相比,哪
个……
孰与君少长
廉将军孰与秦王
何以怎么又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有所有什么毫毛不敢有所近
无所没有什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何如怎么样今日之事何如
所以……的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何其多么之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哉①难道……吗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哉②怎么会……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是以因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故所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惟……耳只有……罢了惟此生耳
得无……耶大概……吧
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其……乎大概……吧其皆出于此乎
非……则不是……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况……乎何况……呢况大王乎
若何怎么样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
以为(以……为)认为,把……看作亦不复以儿为念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之谓也说的就是……啊“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不亦……乎不是也……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独……哉仅仅……吗独畏廉将军哉。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语文教学素材: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固定结构”,指文言文中,某些结合在一起,解释时不能分开而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词语也叫“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
这一考查形式在高考题中出现了多次。
既可在Ⅰ卷的选择题里考查,也可在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
1.不亦…乎 2.得无(毋)…乎(耶) 3.何…之有。
4.何所 5.何为 6.何以…为7.何有于 8.奈何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10.然而 11.然则 12.如何13.是故 14.是以 15.是之谓、此之谓16.孰若 17.孰与 18.所谓19.所以 20.虽然 21.惟(唯)…是(之)…22.唯独 23.未尝 24.为…所25.无何 26.无论 27.无乃…乎28.无所 29.无以 30.以往31.以…为… 32.因而 33.庸…乎34.有所 35.有以 36.有…者37.与其…孰若 38.于是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吗”。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2.【得无(毋)……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有时有诘问语气。
“得”系表疑问语气副词,“无”或“微”、“非”、“毋”系表否定的副词,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莫非……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3.【何……之有】(1)即“有什么……”的倒装,译作“有什么……”。
助词“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有何”的倒装,译作“对于……来说,有什么呢?”4.【何所】是“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一般译作“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99年高考题)5.【何为】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询问,有时用作反问。
文言固定句式
六、“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 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无乃”,表示“不是”的意 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 ……乎” 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 概)……吧”对译。
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 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 “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 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 出师表》)
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 察
今》)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二、“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 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 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 “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 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三、“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 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 得着……呢”。
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 霍去病传》)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 纪》) 3.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 纪》)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疑问或反问: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为什么”。
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罗贯中《失街亭》)..不误事?(孔明用这样的人,怎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呢?)(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拿了我们的璧,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如列传》)奈何...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杜牧《阿房宫赋》)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如今袁绍刚来,你(指曹操)却放弃这里而去东征,(如果)袁绍乘我后方(空虚而进攻),怎么办...?)(陈寿《三国志·魏书》)2.如……何,奈……何,若……何用来询问方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山怎么办...呢?)(《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样...呢?)(司马迁《项羽本纪》)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3.何……为,何以……为,奚以……为,恶……为,安……为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其中“为”是语气词。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司马迁《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攻伐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奚以....高飞到九万里向南去呢.?)(《庄子·逍遥游》)..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4.庸……乎表示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难道还用得着知道他出生在我先还是后吗?)(韩愈《师说》)5.非……与(欤)表示反问,译为“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楚辞·渔父》)6. 顾……哉表示反问,翻译为“难道……吗”。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构造顾洋洋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假设,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假设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拟,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那么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梦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慨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
“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诗经·豳风·伐柯》)——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
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如: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
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
如: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
如: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如: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
如: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
如: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
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
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
“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如: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七、“无乃……乎”“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
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
如: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
如: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