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

略“以”的宾语“之”。)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

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

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

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

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

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

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

“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

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

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猜你感兴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